《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2024-05-10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

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5略

二、阅读研究

6.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5.千里马的特性。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22.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

23.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

24.贤才无辜逢昏君。

25.人间难得九方皋。

26.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7.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8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9.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3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2.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三、阅读拓展

34.王/者/得/曰/请

35.捐:花费 遣:派遣 期年:满一年 市:值

36.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主要结论或主旨句)

②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⑥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⑧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⑨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⑩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即使)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这里指受辱而埋没才能)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⑤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⑥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⑦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⑧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驾驭)(正确的方法)

⑨执策而临之曰(马鞭子)(面对) ⑩是马也(这)

4、第一段正面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第二段反面写世无伯乐的危害性,第三段是为世上无人识马的慨叹。

5、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6、第二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无知。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

答:①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②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语气。

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托物寓意。

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7、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可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

答:因为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同理,没有伯乐式的人,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发现任用,只会被压抑而弃之不用。

8、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9、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

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0、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1、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4、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5、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16、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篇2:《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丙]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B、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C、才美不外见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小石潭记》

D、心忧炭贱愿天寒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十二章》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13、[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4、[乙]“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9、B【解析】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10、A【解析】A两个都是介词“在”B第一个为“充足”,第二个为“值得”C第一个同“现”,为“显露”,第二个为“看见”D第一个为动词“担忧”第二个为名词“忧愁、忧苦”。

11、(1)成批地死去

(2)同“饲”,喂

(3)相同、一样

(4)同“值”,价格

12、(1)用马鞭敢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吃,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13、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篇3: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篇4:《马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9.(16分)古诗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清)查慎行

平江远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1ǚ)祠:位于湖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令。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是马也这样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变绿。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孔子云:“何陋之有?”

(5)“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摧残:乙文中,作者认是②“未有庸人不忌才”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分析】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三闾祠》此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这样的马。是:这样;

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3)本题考查句子划分停顿。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4)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答案:

(1)①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③通:通晓;④变绿。

(2)①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及有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又蕴涵了悲愤及同情。

(6)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未有庸人不忌才。

【点评】临

1.执策而临之(面对,对着,当着)

2.临溪而渔(来到,在)

3.临池学书(来到,在)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近)

篇5:《马说》的同步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 )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⑵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⑶ 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8、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蚹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一试

15、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参考答案】

一、1、C(sì)

2、⑴ shí 吃/sì通“饲”,喂 ⑵ 马鞭子/用鞭子打 ⑶ 表反问/表感叹

3、D 4、B 5、D

6、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7、“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

8、“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9、略 10、B

二、11、就,总是 有的人 如果 先前,从前 停止,悔改 疲惫

12、B 13、B

14、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蚹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篇6:《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二)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马说》《卞和泣玉》对比阅读答案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五)【甲】(选自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刘 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7、解释下列短语。(4分)(1)外见()(2)通其意()(3)介鳞之属()(4)延颈而笑()(5)所行几许()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19.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

《陋室铭》对比阅读:

(一)(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以: ②期: ③劳: 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玢)(1)淡笑有鸿儒(2)花之隐逸者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②③④⑤⑥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

⑦⑧⑨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

有恒,久久自芬芳。(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15.解释下列加点短语。(2分

①惟吾德馨()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往来无白丁()④行之苟有恒()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17.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2分)18.乙文作者不主张张扬个性和彰显自己真实的思想。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来?(2分)

19.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 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应该摒弃 的落后思想。(2分)

.(四)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3.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4.【甲】文作者 和【乙】文的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五)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

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说:谈论。⑤视:看,比照。⑥化:融和。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谈笑有鸿儒(3)无案牍之劳形

9.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1分)A.每天,一天天也 B.白天 C.日子 D.太阳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知其人,视其友。11.简答题。(4分)(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曹刿论战》对比

【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1.解词

(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同“耶”。⑥举:抬起。1.解词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彼竭我盈,故克之。(3)何以致泣(4)元帝异之。2.译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故事表现了明帝的。

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⑴肉食者鄙 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 ⑷苏秦谓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四)(2007仙桃)[甲]十年春„„战则请从。”[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五)(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鼓:(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比较阅读答案: 《马说》 一.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二.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三.

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3.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四.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五.

17.(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18.(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19.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得1分,分析点3分。“辩证分析”类的3分起评,“属于”、“不属于”的2分起评。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3分答案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陋室铭》 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以此 ②期:期望 ③劳:使......劳累 ④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醉了之后就回家,竟不会舍不得离开.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里聊天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的人没有平民.3.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答:表现了作者清闲自在,不贪慕荣利,安贫乐道.二.

1、(1)大学问家 非常有学问的人(2)隐藏

2、C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4、托物言志 对莲花的赞美

5、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答案一。15.① 品德高尚。② 使身体劳累。

③ 没有学问的人(或知识浅薄的人)。④ 如果能坚持(有恒心)。16.(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了竹帘里。(2)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共4分,每句2分。略有欠缺的可以不扣分)

17.在涅贵不缁(2分。答成“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的建议不扣分。自己概括不得分)

18.参考:“无说己之长”,“隐心而后动”,“守愚圣所臧”,“暧暧内含光”,“慎言节饮食”。(共2分。答出1句给1分,得满2分为止。有偏差的可以考虑给1分)

19.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四.

案答:1.(1)出名(或:著名)(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 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 五.

8.(3分)(1)所以,因此(2)博学的人(3)使身体劳累 9.(1分)A 10.(2分,每句1分,酌情给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2)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11.(共4分)(1)(2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2)(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

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

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

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 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曹刿论战》

(一)1(3)截断(4)动词 活埋 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 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二)1(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2(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的告诉了他。3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 机智、聪颖、随机应变。

(三)19.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⑷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21.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四. 8.(1)参与(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 鄙(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五.

1.(1)击鼓(1分)(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上一篇: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下一篇:工作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