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马说导学案范文

说导学案稿件(最终版)

文章不是无情物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解读

天河中心小学:刘燕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和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学习交流,并在大家热情的目光下得到“成长”。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解读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

·说教材简析 ·说教法学法 ·说导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编写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具有如下编写意图: (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本课教材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这与我们五年级作为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相吻合。 (2) 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根据这一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写作方式,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在交流和感悟中运用搜索、整理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侵略者的痛恨,从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

中华的责任感。

(3)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4)教学难点: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考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学会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感悟朗读法。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小组合作交流,辨析理解,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此外我还用了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

三、解读导学流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设计学案。具体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线教师,亲身实践后,我也在不断反思导学案设计的立足点。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我设计了六个导学环节:  预习检测  设问导学  小组合作  重点讲评  拓展延伸  总结反馈

(一)预习检测

预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 A、字词大比拼

1、生字新词我会读:

损失 灰烬 玲珑剔透 不可估量 蓬莱瑶台 宏伟 侵略 销毁 瑰宝

2、我想当小老师,提醒大家要读准的是: 在书写时特别容易出错的:—————————

3、还了解了这几个词的意思:

销毁 瑰宝 玲珑剔透 不可估量

奇珍异宝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B、课文内容要掌握

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和————两方面的内容,我能在课文中找出

相应的段落。

(二)设问导学

精心设计提问,既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的需要,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需要。紧扣主线,突出重点,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针对本节课的主线,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课文哪三句话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课件出示) A、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B、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根据课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这个合作题:

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写下读后感受。

(先独学再群学,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小组汇报)

(四)重点讲评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讲,而是要讲关键处、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技巧„„

1、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把你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建筑及珍宝课件出示)

2、出示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语句对比,体会出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课件) 朗读 比较 讨论

A、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B、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用了较大篇幅写了它辉煌的过去,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学了新课程观,我们明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好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注意文道结合,穿插做人的道理;更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课内外联系。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延伸,我是

这样处理的:

课文学完了,作者的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们。看到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心里是一种深深的爱;看到强盗的种种行径,我们心里是一种刻骨的仇恨。现在如果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心里只有爱和恨吗?我想你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你会想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当堂检测)

写话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六)总结反馈

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这个耻辱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为了让历史永远成为过去,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

21 圆明园的毁灭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此板书设计有三巧:1.结构明了之巧。此板书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详略、重点也清晰可见,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也有反映。真可谓一石三鸟,颇具匠心。2.浓缩提炼之巧。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板书浓缩每段的重点,提炼作者的“良苦用心”:将圆明园的过去写得越美,越能激发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3.板书沟通之巧。板书就像一座桥,它有机地把课堂、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这三“巧”,使合作的快意、感悟的真诚和阅读的快感融

为一体,升华为一种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一篇语文文章,都蕴含丰富的文学知识及人文感情。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无疑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让文本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马说》导学案

马说

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3、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学习重点:

1、 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

2、 力争当堂成诵,加深对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轻松起航——文体、作者

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韩 愈 :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二、初读课文·自学积累

1、 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祗辱()食马者()槽枥()才美不外见()骈死()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 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交流讨论。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不译。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一石。

7、食:同“饲”,喂养。

8、是:这样,指示代词。

9、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马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 划出文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2、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4、 韩愈借马的遭遇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课文 分享收获

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出自己的收获:

朗读个别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语句、段落,谈出自己的感受;

根据作者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体会;

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感想;

伯乐、千里马、马夫各指代哪一部分人,如何评价;

结合背景,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穿越时光的隧道,设计一个现场采访,同韩愈对话;

写一篇读后感,以个人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以唱歌、绘画、书法、对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收获。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篇:23.《马说》导学案

23.《马说》、《五柳先生传》

23.《马说》学习资料

学校:富城初中班级:八(3)班设计:刘复印份数:52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因此)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食不饱(吃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受辱) 才美不外见(美好的素质)是马也(这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 (一样)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拿着 )(面对)其真无马邪(难道)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是喂 .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是显现 .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意思是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意思是“吗”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

(2)策之不以其道用 鞭打执策而临之鞭子 .....

(3)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

(4)故虽有名马即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

4、翻译下列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3.《马说》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

不通晓它的意思。

5、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

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

(3)《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5)《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 “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

的统治者;而把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统治者比作“伯乐”。

6、阅读理解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3、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7、中考链接:

2006泰州(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节选自韩愈

《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

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

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

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① 介:披上战甲。② 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

《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2)比行百余里(,..

等到)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五柳先生传》学案

一、解释横线上的词: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2、亦不详其姓字 不知道

3、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4、亲旧知其如此旧交

5、造饮辄尽 往、到; 就

6、期在必醉期望

7、曾不吝情去留 竟不;舍不得

8、环堵萧然空寂(的样子

9、或臵酒而招之 有时摆放

10、箪瓢屡空经常

11、晏如也 安然自若的样子

12、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

13、不汲汲于富贵心情急切的样子

1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

15、衔觞赋诗酒杯

16、性嗜酒喜

二、多义词解释: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赞同上下

去:曾不吝情去留日始出时去人远 距离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

志: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 做标记 ..

颇示己志志向,志趣 .

其: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中.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代词,这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5、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

6、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内容理解: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方面: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

形象:陶渊明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形象。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

泼,引人人胜。

6、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不知” “不详”。 设臵悬念,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不慕名利的性格,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五、中考链接:

2007孝感市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亦不详其姓字(详细)B、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

C、期在必醉(期望)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

8、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9、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既赞扬五柳先生的品格,又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的追求,使文章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10、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第四篇:雨说导学练修改稿

准格尔旗第十中学“‘导学练’目标自主互动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导学练稿

准格尔旗第十中学“‘导学练’目标自主互动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导学练稿

课题:雨说

主备人:蔺剑英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集备时间:2011-8-24 教学时间:2011-9-3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2.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学习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象法

3.探究学习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

) 油膏.( ) 2.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 留滞: 喑哑: 襁褓:

(二)了解作者郑愁予以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诗歌,把握语气语调,感悟诗中的意象。(结合资料助读3) 1.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 请结合自己的想象,在“ 的春雨”句式中填入恰当的修饰语,揭示诗人寄予“雨”的内涵。

三、合作交流展示:

自由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结合资料助读2)

2.读第

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找出其中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

【例如】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九年级语文导学练稿 共2页 第1页

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这样写好在哪?

四、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从整体与部分诗句两部分入手)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五、雨温情又富有灵性,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深情吟咏,请写出二句描写雨的诗句。 【资料助读】

1.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

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写作背景:《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

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3.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加点的词要重读。)

我的收获:

九年级语文导学练稿 共2页 第2页

第五篇:马说学案

栾川一高附中初二语文学科诱思探究导学提纲(2课) 《我的母亲》学案

主编人:姚东旭审核人:初二语文备课组使用日期:20

13、

3、14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ɡ),字希疆,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一生获35个博士头衔。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

三、疏通字词(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佃()户: 轻薄:仁慈:质问: 管束:广漠:宽恕: 穈()庶()祖母翳()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2、写了母亲几个方面的事(概括)?

五、研讨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与后文有怎样的关系呢?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4、作者受到了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结: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体现出了谦谦君子风度。

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课后习题)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能„„

名句积累:

1、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黎巴嫩)

2、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3、年轻的心总是装载着太多的事情,事业、爱情、理想,而父母永远只是静静的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是再说:现在还早,等我实现了这个再去对父母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曾经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缓慢却不可逆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说导学案范文】相关文章: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07-10

雨说导学案范文05-22

雨说导学案a范文05-23

师说导学案04-15

2雨说导学案配答案04-13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剖析02-27

马说学案教师版范文06-14

导学案范文05-23

导学案反思范文05-19

学案导学范文05-23

上一篇:美丽女教师范文下一篇:慢节奏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