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

2024-04-25

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通用8篇)

篇1: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文化之城 兴国之魂

2011年11月30日晚上6:30,能动汽机系第一学生支部于12-110召开本月的理论学习会议,会议由宣传组组长主持,会议内容为学习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会议在严肃的气氛中进行。会初,各党员进行热烈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党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应时刻跟随政府的引导,加强文化建设意识,助祖国成为文化大国。

此次会议圆满成功,这预示着作为党员的我们将会以身作则,时刻关注党的最新思想动态,领会党的精神,弘扬党的文化,听从党的引导,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篇2: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

——《詹天佑》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案例

实验小学 陈霞

主题: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全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地灵人杰,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在语文课文中都有所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詹天佑》一课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阵地。背景:

《詹天佑》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是我国著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他为国不计名与利,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他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片段一:

出示句子: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了勘测线路。

师:“毅然”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坚决的、毫不犹疑的意思

师:知道了“毅然”的意思,谁来读读这句子.(生读)

师:看看这句话,詹天佑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务? 生1:詹天佑是在遇到困难时接受任务的 生2:詹天佑是在遭到嘲笑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师:他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又遭受了怎么样的嘲笑呢?读读课文的2、3小节,你发现了什么呢?同桌相互说说看。

(学生们先自由读课文,再进行小组交流)师:找到了吗?谁先来说说

生:我找到的是嘲笑的句子: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师: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这就是这种轻蔑的口气。谁来再读读,作为中国人受到这样的侮辱你会怎么想?

生1:竟然这么说我们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真是太气人了,中国工程师一定要争气啊

生2:我会想你们这么瞧不起我们中国工程师,一定要把这条铁路修筑好,给他们瞧瞧

师:詹天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面对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还有吗? 生:我找到了遇到困难的句子: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从这里可以看出修筑这条铁路的困难很大。

师:是啊,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就给詹天佑修筑铁路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文中有个词已经告诉我们工程的困难和繁重,哪个词?

生:艰巨.

师:受到的困难仅仅是地势上的吗?还有吗? 生:还有帝国主义者对清朝政府的要挟。师:“要挟“是什么意思?

生:是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条件。师:帝国主义要挟我们什么?

生: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还是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师:这样就能—— 生: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师:好,联系前文的内容,我们就把帝国主义要挟我们的目的说清楚了能连起来说吗?帝国主义者强迫我方答应——

生:帝国主义强迫我方答应要他们自己修筑京张铁路,这样就能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师:对呀,面对这样的嘲笑,詹天佑—— 生:毅然接受任务。

师:是什么让詹天佑毫不犹疑地、毅然地接受任务呢? 生:我认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所以才会毅然接受任务。

片段二:

师: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是怎么说?怎么做?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轻声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划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圈出有关词语,并做简要的批注。(生读第四小节,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并做批注)师巡视指导 师:詹天佑勘探线路怎么样啊?他真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呢? 生1:詹天佑真是个以身作则的工程师 生2:他是个不畏艰难的工程师 生:3:我觉得詹天佑做事非常一丝不苟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呢?找到有关句子了吗?

……

生:我找到了詹天佑想的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这句华中,我看出了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决心。

师:这就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所在啊。这条铁路始终围绕在詹天佑的脑海里,一丝不苟地勘探时他想到了吗?(生:想到了)夜以继日地工作时他想到了吗?(生:想到了)

师:你看文中说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孩子们,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陈老师老师从课外资料中摘录了一份:(出示:补充材料)★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吗?

生1:我感到当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时,詹天佑还是能把铁路修筑完,真是太不容易了

生2:詹天佑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时,他却还是坚持修筑铁路 师:是什么让詹天佑坚持下去的呢?

生:我觉得因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工程师,所以才能让他坚持修筑这条铁路。师:说的真好!当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生个别读)当自己的亲友一个个离他而去,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男生读)当詹天佑遇到各种困难时,他总是想——(齐读)

反思: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于是,在教学片段一中,我就抓住“毅然”这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寻找詹天佑遇到的困难、遭受到嘲笑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和嘲笑下,和明知道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重重,连外国著名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的情况下,詹天佑毫不犹疑地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任务。又如:在教学片断二中,当学生找到詹天佑想的句子时,我又适时地增加补充材料,学生们读了个个感慨万千!是啊!詹天佑在遇到这么多我们无法想象到的困难面前,还是坚持修筑铁路。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爱国之心让孩子们感动。这样,将爱国教育层层递进地设计在教学中,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还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我就抓住“轻蔑”,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受到这样的侮辱你会怎么想?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于是,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篇3: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

作者吴果迟是学者型作家, 他以冷静的理性的立体的眼光研究历史, 将他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沉淀在作品当中, 使我们了解了一些可能并没有真正了解的历史, 重新认识了一些自以为已经认识了的人物, 探求了一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事实。

林则徐因主张禁烟, 坚决抵御西方侵略, 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深受国人景仰, 成为民族英雄是早有定论之事。史料记载林则徐为福建福州人, 他于嘉庆十六年进士及第入仕做官, 历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主抓河工、漕运和盐政等重要工作。他在封建职场中逐渐显露出的精明强干、清廉正直及对封建统治者的忠诚, 引起道光皇帝的注意并得到了他的认可和重用, 曾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1839年3月, 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他进行了大量的“师夷之长技以制敌”的军事变革实践。他积极筹备海防, 号召人民组织武装团体, 招募水勇5000人。公开号召民众起来保家卫国, 宣布“如英夷兵船一进入内河, 许以人人持刀痛杀。”为了知己知彼, 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 以利于今后的斗争, 他亲自主持组织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 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 编为《四洲志》, 还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经过多次坚决的斗争, 英美鸦片贩子被迫缴出鸦片230多万斤, 于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林则徐虽以禁烟而传名, 又以维护正当中外贸易而著称。他努力冲破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禁锢, 认真了解调查国外文化与形势, 给当时闭目塞听、盲目排外的封建社会开倡了一个先例, 成为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之前的同类作品, 多以腐败无能的清廷为大背景, 林则徐往往是醒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面对英国人的毒品输入, 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 与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而吴果迟先生在《民族之魂林则徐》中多有创新之处, 有新时代的历史观。《民族之魂林则徐》的创作, 当然离不开这个大的框架, 所不同的是, 作者并未将林则徐写成一个天生的先知先觉者, 或者, 一开始, 他只是一个肯干实事、勇挑重担的能员, 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而于世界知识、国际事务, 他其实也不是很了解, 所识不深。只因为肯干实事, 所以到任伊始, 林则徐能实地研究, 认真考察, 终于发现问题, 找到鸦片泛滥的来由, 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对策。此

梅先生谦和谨慎、与人为善是出了名的, 黎明的表演也得此神韵, 他抛弃自我而成为剧中的梅兰芳, 用表情并不丰富的演技将艺术家的那份脱俗与儒雅, 从内向外、从容不迫地演出来, 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曾说: (1) “若问我在表演中有什么诀窍的话, 那就是从生活出发, 从人物性格出发, 挖空心思以至废寝忘食的寻找人物准确地感觉, ‘感觉’便是我的诀窍。”黎明在《梅兰芳》中的表演很挈合斯琴高娃所说的“感觉”。黑格尔在《美学》论及表演时也说“应该渗透到艺术作品中整个人物性格里去, 连同他的身体形状、面貌、声音时的官场, 已腐败到了极点, 林则徐虽有志澄清, 但他的力量实在有限, 所以, 面对无吏不贪的局面, 他只能采取妥协的态度, 能包容尽量包容, 能忽视尽量忽视。而在对待鸦片走私贩子时, 林则徐则毫不留情。虎门销烟, 震惊世界。但是很快, 他就失败了。东西方观念的隔膜, 实力的巨大差距, 注定了他的失败, 可以说, 他是一个悲壮的失败者。因为失败, 林则徐看到了差距, 因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先躯。

与林则徐相对立的人物, 作者也没有简单化处理。道光、琦善及英国人义律, 他们有各自的立场, 表现出不同的作为。在《民族之魂林则徐》中道光并不是一个昏君, 不过他志大才疏, 好大喜功而又吝啬, 狂妄自大而又胆小如鼠。同样, 作为能臣的琦善也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贪官, 而是稳健派的代表人物, 遇事只想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只会用处理国内矛盾的手段来处理国际事务, 用对待百姓的方法 (无非是哄骗和欺瞒) 来对待洋人, 结果两面不讨好, 下场比林则徐更惨。而查理·义律——鸦片走私受益国的英国领事, 开始时是一个对鸦片深恶痛绝的基督徒, 只因清政府不懂外交, 不会运用外交手段与之交涉, 才引发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最终以清廷失败赔款告终。

悲剧似乎早已注定。林则徐从北京出发的时候, 朝廷重臣穆彰阿、琦善就警告道:毋起边衅。刚到广州, 地方大员也坦诚地说:只怕百万鸦片易缴, 万里海疆难防。清朝政府腐败之极, 确乎难以救治。而洋人船坚炮利的确厉害, 更厉害的是背后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洋务运动学习到了西方的皮毛, 海军的装备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结果还是败给了日本。

《民族之魂林则徐》真实展示了东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差距, 写出了欧风东渐的过程中, 鸦片的输入虽然为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同时, 却也为东方带来民主与科学的曙光。使醒眼人能看到世界的最终走向。作品还写了几个年轻的海外归侨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贡献, 即使在遭受误解的情况下, 仍然勇于说真话, 勇于为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知识。《民族之魂林则徐》不仅塑造出了血肉丰满、令人信服的历史人物, 并以人物为中心点, 晕染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历史生活图景。

毛泽东曾说过:谁不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 谁就不算是中国人。毛主席何以如此强调读历史小说的重要性?他的目的大约就在于让人们通过历史小说了解本民族的历史, 从而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兴趣, 对本民族的历史怀有荣誉感和亲近感。在这个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历史小说是民族聚合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如若做得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 影响更年轻的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历史小说作家往往谙熟本民族的历史, 对本民族怀着深沉炽热的情感, 他们能自觉地用文学的形式再现本民族的生活, 能站在时代前沿, 具有崭新的历史观, 以史为鉴关照当下现实生活, 从而对现实生活拥有更透彻的认识。这大概应该是历史小说所要孜孜以求的文化追求了吧!

对于新一代的中国人来说, 秉承民族精神, 学习先进文化, 寻找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更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等等都了然于心, 他的任务就是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成一体。” (2) 黎明在《梅兰芳》中的表演也正是渗透了黑格尔的这番话的内容。

如此, 黎明在《梅兰芳》中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

注:

<1>参看陈凯歌电影《梅兰芳》。

篇4:传承抗战精神 凝聚民族之魂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来临之际,广东各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8月28日,由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在广东大厦举行。

当天上午,广东大厦二楼宴会厅热闹非凡,广东抗战老兵和烈属、后代代表等人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老战士们相见显得十分激动,一起回忆当年的抗战经历,相互拥抱,互道珍重。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的老领导吴南生、匡吉、欧初、李东明、张汉青、陈达明、陈奇以及广东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省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陈宪宇、省老干部大学副校长蒋海鹰出席了座谈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黄梅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年在延安得知日本投降消息的情景。“70年前,我在延安。8月15日那天晚上,我看到四面的山上都有火光,后来一问才知道,日本当天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吴南生说,日本投降的消息一传来,整个延安都轰动了,大家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回想往事,吴南生有些哽咽。最后,他动情地说:“今天能和各位老同志们一起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很高兴,祝大家健康长寿。”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顾问张汉青说,抗日战争胜利得来不易,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最近我参加了不少纪念抗战的活动,我给广州市的机关单位写了一个书法,叫‘壮志惊天地,血肉筑长城’。当时我们没有先进武器,只能靠血肉来抗战,这种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他还希望,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老区,要让老区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欧初在讲话中说,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就要传承抗战精神,凝聚民族之魂,进而开拓强国之路,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而不遗余力!欧初还向大家透露,今年9月3日北京阅兵仪式,广东有6名抗战老战士作为华南游击队代表应邀参加,他们是谭尧、杨智明、吴当鸿、卢毅、黄伟和陈涉,这是广东所有抗战老兵的骄傲。

篇5:《兴国之魂》读后感

《兴国之魂》这本书系列的向我们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践行和意义。读过此书之后我深刻理解了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我们党员要如何做才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个人而言,读此书,既坚定了我忠党、爱国的信念,又指引我在工作生活中的奋斗方向。具体感悟有以下几点:

在个人信念、理想方面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更是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个人品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指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了我忠党爱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提高了我勇做表率,敢于实践的决心;增加了我生活工作中的实用技巧。

在工作方面的感悟提高。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勤业精业的业务素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我们青年人的要求。在现实工作中,既要做到会干活,干好活,还要学会会干很多活,不断提升自己,做到“一专多能”;工作中厉行节约,创造低碳工作环境;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向榜样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以成为榜样为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有事业心的员工是公司成功的保证,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生活方面的指导意义。首先,信义为先。就是做到诚实、不疑、不欺,诚是人内在的德行,信是诚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当信义为先,先义后利;其次要待人于善。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人交往中抱着学习、平等的态度坦诚相待,才能受人欢迎,更有益于团结和工作的展开;最后,学会宽容和理解。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多做换位思考,才能化干戈为玉帛,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践行,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创建好和谐社会,切实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搞好学习工作,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必须要有一副好身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有一个好身体才有条件更好地创造价值,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活动,带头实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者、优秀带头者和忠实执行者。

篇6: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针对明中期社会风气败坏, 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状况, 理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他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强调践履功夫, 事上磨炼。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 这也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髓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注重对物欲的追求, 即过分追求金钱、权势等, 出现了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的现象。在文化发展中, 也屡屡出现理论无法得到践行等知行脱节的情况。所以, “知行合一”这一实践理论, 不仅仅在中国古代起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 也同样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P80)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党和人民都需要做到“只能必行”、“知行合一”, 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知即必行

在知行讨论中, “真知”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重要观念, 真知指真切之知。就道德知识而言, 真知表示人已获得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回顾中国哲学史知行观念的发展, 在宋儒的理论观念中, 知而不行, 不能把自己所了解的当然之则付诸实践, 表明行动者还没有达到“真知”。因此, “真知”这一观念虽然并不直接包括行为, 但包含了“必能行”这一性质。程朱在知行讨论中也反复强调“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真知未有不能行者”。王阳明所说的“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是把程朱的思想作为知行合一学说的一个起点。因而, 真知者必然会把他所了解的道德知识付诸实际行为中去, 从而避免发生知与行互相脱节的问题。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 从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中可见, 能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是一种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 是人们以自身主体的需要为标准, 对自身之外的事物, 包括人、事、物或现象的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它往往表现为信念、理想、信仰、追求等形态。核心价值观, 是反应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的本质的价值观,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形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3 (P3) 一个具有强大社会感召力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一定是个能够有效融入人的个体心灵的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人们的思想、文化面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走向, 这也使我们在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人民论坛曾做过“关于未来十年十大挑战”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 成了严峻的问题之一。现当代社会中, 道德观模糊、道德感缺失也成为主流价值观不明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界许多学者把核心价值观比做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生无信仰心, 恒被他笑具”, 信仰之意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 并把它奉为自己的准则和活动指南, 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准则和态度。4 (P14) 从客观世界出发, 这种表述准确且充分, 我们建立核心价值体系, 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倘若这种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和践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又何以谓之。所以,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真知”, “真知必能行, 不行不足谓之知”, 真知一定是具有切实的体验而谈的。“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称核心价值观, 定是心中已经认知与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 是实践活动中一种真善美的标准。

十八大报告中, 胡锦涛同志就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24字表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倡导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工程抓紧抓好。这二十四个字, 就是党在当代中华民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提出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是广大人民都应该从本心上认同的“真知”, 是我们所要共同追求与践行的价值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5 (P1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真知”, 就是我们的观念指导, 而知以行作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行不离知, 知不离行, 知行两者不可分离是知行合一根本意义所在;“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 只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 已自有知在。”知是行的主导, 行是知的体现, 知是行的开端, 行又是知的完成, 认识和实际活动不可分离。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 也是强调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是一回事, 教人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密切结合起来。具体来讲, “知”主要指的是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 “行”则内容较为宽泛, 既包括内在的心理行为, 也包括外在的实际行动。6 (P175) 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知”的方面加强思想教育, 在“行”的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 付诸发展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教育的中介和制度的实践途径而走向现实社会、走向百姓生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7 (P79)

1.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既不是依赖宗教信仰的形式来构建的, 也不是通过法制或契约的形式来推行的, 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来贯彻的。这是说, “学孝必须侍奉父母, 学射必须拉弓放箭, 学写字必须拿笔在纸上写”。8 (P327) 我们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就必须从思想培养价值观念上入手。离开这些实际活动是不能叫做“学孝、学射、学写字”的, 离开人自在内心的认知就不能谈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写入青少年的教科书中, 作为指导年轻人对“真知”的认知, 然知而不行不可谓之知, 离开实际活动, 不可谓知行合一, 践行是关键。所以对于操行一块的教育,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实际生活领域的考核, 用具体的事件来检验学生们的待人态度、诚信意识等。同时, 也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 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考核, 以引导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度建设

“知痛, 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由感觉而来的“知”, 既是“行之知”, 有关道德的知识也一样, “就如称某人知孝,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9 (P59) 核心价值体系亦是如此:核心价值观, 定是经过实践与普遍认同而得出。“知行合一”既不是知先行后也不是行而后知, 而是知与行的统一。且知且行, 且行且止, 即知即行, 即行即知, 是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

制度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 具有约束功能、导向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制度建设是一种互动关系。制度建构与改革创新决定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又引导促进制度改革创新。制度不仅具有规约、整合作用, 亦有引导、激励作用。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赖于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健全完善。我们只有锐意改革创新, 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之中,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之成和可靠保障, 才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也才能真心认同、热烈追求和忠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 并化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致良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要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机整体, 使我们对于当代中国必须坚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了比较科学和清晰的认知。现在我们所谓提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其实质也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广大社会成员的心中、并转化成为他们的个体价值观从而引领社会整体思潮、凝聚成社会共识。究其根本, 以单向灌输的方式是不科学不完整的, 需提高国民整体认识水平与激发主体自觉性。

当年程朱与阳明关于如何才能让人们认同主流价值观的问题, 也成为当代中国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实施注入式的政治思想教育作为让人们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必要和科学的途径。在这种灌输式的思想教育中, 作为个体的人被标准化和模式化了, 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体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良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王阳明的“致良知”要人们除心中魔,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 这种能引导人们在迷茫中保守“善”的良知, 并不是如王阳明所说是人心中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自己人生旅途中经受家庭之爱、亲友之爱、社会之爱、民族之爱之中日积月累地凝聚起来的, 任何一个社会新道德和新社会价值观出现和发展总是首先是通过在个体意识及实践中的新觉醒, 进而突破传统的社会观念, 不断向其他个体扩展, 最后成为普遍认同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观念的。

综上所述,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于今天我们深化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有很大的启发。确立当代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合一, 必须跳出传统的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说教模式, 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引导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增进心理认同、推进制度引导上取得成绩。总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就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使我们国家成为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工程, 只有被国民“知行合一”地笃信与践行,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理想及为之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12.

[2]、本书编辑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11.

[3]、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

[4]、吴文新, 孙武安.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必须被信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9.06期:13-16.

[5]、刘宗贤, 蔡德贵.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 (阳明学研究丛书/吴光主编)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6]、孙宝山.中国哲学史选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

[7]、本书编辑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2.11.

[8]、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 (一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

篇7:“兴国之魂”之必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是“兴国之魂”的“魂中之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价值属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价值要求。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价值愿望与追求。

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升到“兴国之魂”的高度,是新世纪、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它的二十四字内容完整而全面地阐释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应有的、大家共同遵循和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我们经历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国争光”、“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和精神型塑,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强大的思想基础;体会到了“大公无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现实主义的激情;得政治之利、于风气之盛,在大学校园真诚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除专业之外,还如饥似渴地吸取西方现代思想,一家一家地去浏览古典著作和当时极为热门的西方学术著作,也因此带动了全民阅读和出版业的兴盛。新的启蒙时代,造就了中国各行业的精英和社会的中坚力量,至今不衰;一代风气之转变和造就,确实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同时,也在新旧交替之际,寓新于旧,赓续不断,把隐藏在文化中的儒家传统一脉相承,试图借鉴西方理论与学说予以改造,道统和学统已基本恢复,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新的时期注入新的内容,成为潜移默化的时代坐标;忠、孝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正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步延展并落地生根;爱国主义热情弥漫整个知识界,并在时代的轨迹中留下道道车辙。“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已内化成整个社会的行为规则和做事的信条,这些为我国改革开放起了个好头。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性被压抑已久的、也包括恶的一面在市场经济还没有规整的时期,不断泛滥,直接冲击着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的敏感神经,也颠覆不少正统的观念。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福利一派大好的同时,也留下了时代之痛。在这种背景之下,各种思想、观念、方法、手法多样并存,思想的锐利锋芒直接指向人们的道德信仰和灵魂深处的精神实质,伴随着种种诸如环境、人文、风气等话题内容覆盖面的增加,兼之社会种种恶劣现象的丛生,更加使精神世界在价值取向上显得迷茫,各种焦灼的困惑也由此而生。因此,培育社会主义信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国之魂”,又是全体公民精神上的指路明灯。也只有这样,文化与精神的作用、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特色之具象与抽象的内容也就在文化与精神的层面完全呈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

《兴国之魂》共十讲。其中第六讲“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旗帜”、第七讲“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第八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第九讲“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建构的启示”、第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战略工程”。它们分别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牵引,这是在宏大的理论背景下追根溯源,也是对共产主义成果的吸收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价值共识的统一关系,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和观念的沟通与融合,并以之予现代人类文明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价值基础之上的,文化资源是我们精神上最宝贵的财富,所谓文化与精神创新必须在从源头活水中来;有参照才有说服力,第九讲对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建构说明了这个道理,培育是全民族文化建设的大事,而践行即全体公民的自觉自为则是关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指向国富民强,繁荣昌盛,保持持续的再生能力和创新的功能,还指向文化精神的再造和核心价值观的稳定。第十讲则是把培育核心价值观定义为“长远战略工程”,实与“兴国之魂”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五讲恰是该书的特色,分量格外地重。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痛彻地指出:“华风之弊,始于作伪,终于无耻。”鲁迅对国民性提出了尖锐批判的“吃人的礼教”,乃至台湾地区作家柏杨的“酱缸”文化等等,这些悲观的论断都是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究其实质,还是痛其不争、哀其不幸。时代进步到现在,各种情况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虽然有其阴暗面,但光明面的面积要大得多。而《兴国之魂》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与精神自信,对我们民族和祖国未来充满强大的信心,并会将这种自信与信心落实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那么,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心愿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篇8:民族精神兴国之魂教案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者。

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说:要“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几个月后,他在《论新阶段》中,号召全党要“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1939年,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抢救负伤战士时不幸感染而去世。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与此同时,毛泽东始终强调坚持马列主义的重要性。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号召全党学习马列主义,“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这些包含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思想理念,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刻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核心价值观。不久,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主要内容的“全体国民的公德”正式确立。这些内容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195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八大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普及和提高,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总之, 从我们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突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原则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1978年,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无忧虑地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为凝聚人心,组织力量,1979年,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首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之后,为了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巩固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他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从1981年开始领导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紧随其后,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也得到开展。1992年,邓小平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要思想。这些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为此,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到2001年1月,江泽民又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建设提到了“以德治国”的高度。几个月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并印发,第一次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正式确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首次对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认为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从一般价值层面深入到核心价值层面,从而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式形成。

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式形成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虽然丰富厚重,其科学性、指导性不容置疑,但却面临不够通俗化的问题。因为,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凝聚力。而不够通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难以大众化、普及化,面临着难以增强自身说服力、感召力,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人们心灵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全国各族人民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从2010年以来,党和国家就组织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理论界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和概括。

党的十八大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从国家层次看,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从社会层次看,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自由的保障,能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公正和法治则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强调社会公正、法治问题恰逢其时。

三是从公民个人层次看,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作为职业人,也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爱岗才能敬业,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诚信和友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只有诚信和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清晰、科学准确、通俗简明、易懂易记,能更好地为人民所认同、所传承、所践行,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上一篇:去哪儿网商业模式分析下一篇:水保本科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