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古诗

2024-05-04

草古诗(通用8篇)

篇1:草古诗

描写草诗句古诗

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唐·李峤《萱》

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敕勒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北朝·北周·庚信《春赋》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草长莺飞二月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明·杨基《春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言寸草心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唐。卢纶。《塞下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南北朝。陶渊明。《归园田居》)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南北朝。陶渊明。《归园田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唐·白居易《天津桥》

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

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

劲草不随风偃去。宋·范仲淹《欧伯起相访》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宋·欧阳修《秋声赋》

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宋·欧阳修《再至西都》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宋·梅尧臣《苏幕遮》

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春壁》

篇2:草古诗

古诗 草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拼读音节,找找相应的词语,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⑴ dà mǎ lù ⑵ dà lǎ ba ⑶ tī ⑷ pí pá ⑸ bà ba ⑹ lǜ mā bù ⑺ dì tú ⑻ pá pō ⑼ dà bó ⑽ dì di

1、找出物品名称的词()()()()()

2、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3、找出人物称呼的词()()()

二、读一读,读对了在括号里打上“√”。

1、读词语

八岁()岁月()大风()风雨()又一次()

2、读句子

⑴ 《草》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⑵ 《草》这首诗写了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古诗连线。

野火烧不尽,● ●近听水无声

远看山有色,● ● 春风吹又生。离离原上草,● ●人来鸟不惊。春去花还在,● ●一岁一枯荣。

四、填空。

篇3:草古诗

诗歌是诗人的心境与外界事物融合而成的心灵的语言。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精华, 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密切,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想来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化。而古诗词的翻译也是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外译者对古诗翻译的探讨也就日渐深入。中国的古诗用字凝练, 言简意赅。几句简短的语言就能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意境来, 体现了古诗的博大精深, 但就是这样的高度凝练的语句, 却给译者造成了莫大的困难。很多人说诗歌不可译, 如罗伯特·弗罗斯特就曾慨叹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在翻译者笔下, 诗歌都不成其为诗歌了) 。不过诗虽难译, 译诗还是可能的, 费道罗夫曾指出可译性是语言的本质。一直有人在译诗, 以后也会有人继续做下去。虽说关于诗歌的可译性问题, 历来中说纷纭, 然而各国的许多著名诗篇毕竟也已经被译成各种外语流传了出去。汪先生认为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译诗往往缺少了原诗的‘原汁原味’, 诗经, 乐府变成了民歌、小调, 甚至变成了流行歌曲或者分行的散文, 让人无法卒读。”[4]85因此, 提出就译诗而言, “要给人原诗的生动逼真的形象, 需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风貌, 也就是‘以诗译诗’。”[4]67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汪先生不仅证明了诗歌是可译的, 而且用韵体译诗是可行的, 并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在保持原诗的形式方面, 原诗是五言古诗, 译诗用五音步抑扬格;原诗双押韵, 一韵到底, 译诗用两行一韵 (rhymed couplets) 。关于格律和押韵问题, 中文中的四言诗在英语中用四音步, 五言诗用五音步。韵体译诗的难曾被人比喻成“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 并常被人攻击“因音损义”, 对此汪先生的态度是“译诗重要的是表达意境, 不是传达每一个细节, 逐字逐句的翻译绝对不会产生好的译本。[5]11”许渊冲也曾说过:“译诗如不传达原诗的音美, 就不能产生和原诗一样的效果, 恰恰相反, 用韵的音美有时反而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美。这就是说用韵固然可能因音损义, 不用韵则一定因声损义, 用韵损义的程度反而比不用小。”[7]51汪先生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楷模, 在传达诗歌的神韵、节奏和意境上, 也很好的做到了音、形、意得别样美。

下面通过对汪榕培教授对《青青河畔草》的译本的分析, 试看译文如何原汁原味的传递出原诗的意蕴。

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 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By Wang Rong-pei)

Green, green spreads the bank-side grass;

Lush, lush grow the garden willows.

Fine, fine stands upstairs the lass,

Fair, fair her shape behind the windows.

Bright, bright beams her rouged face;

Soft, soft are her slender hands.

Once a singing-girl with poise and grace;

Now she’s wife to one who roves the lands.

As he wanders in an unknown zone,

It’s hard for her to go to bed alone.

先看古诗的韵脚, 原诗的第一、二、三和五行尾严格押“ǒu”韵, 最大的特点是前六行首采用了六组迭字“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 既烘托出景色的美丽和人物的袅娜, 诵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汪老师的译文:在押韵方面, 他使用了ababcdcdee的韵脚, 最难能可贵的是, 原诗的精华“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六对迭字分别以“green, green”“lush, lush”“fine, fine”“fair, fair”“bright, bright”“soft, soft”六组同样富有节奏的形容词迭字以几乎完全对等的形式表达出来, 非常传神的翻译出了古诗的韵味。

再来看古诗的用词, 原诗为十句五言诗, 分为五行, 用词简洁, 句式对仗, 意境优美。汪教授的翻译:同样十个诗行与原作十分对称, 而对应于原诗的精华“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的“green, green”“lush, lush”“fine, fine”“fair, fair”“bright, bright”“soft, soft”六组既体现形式美、又搭配恰到好处的形容词译出, 并且能保持上下两句在句式上的对仗, 堪称古诗英译

最后再从古诗的意思的角度来看, 汪老师对本诗意义的处理方法极为贴切, 不仅景色美和人物美充分展示出来, 而且忠实地表现出诗中妇人的哀怨伤感之情, 更为可贵的是, 他还将原本在英文中意义空缺的“荡子”一词阐释为“one who roves the lands”, 翻译出了其“游子”的真正含义, 他的译法“As he wanders in an unknown zone, It's hard for her to go to bed alone” (不知他在何处飘泊, 留她一人独守空房) 完全表达出了原意, 不仅传递出了这首诗的韵味——传神;而且也原汁原味的表达出了此诗所想表达的内涵意义——达意。

汪先生三方面得把握恰到好处, 彻底的贯彻了他一向坚持的翻译宗旨——传神达意——传神地达意, 让中国古诗能够尽可能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 让更多的外国人能体味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译陶诗2000

[2]Basil Hatim;Ian Mason语篇与译者2001

[3]许渊冲;汪译《诗经》序1995 (01)

[4]汪榕培;李正拴典籍英译比较研究2002

[5]徐伟儒音形义在别样美[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08)

[6]霍跃红本色译者-汪榕培[期刊论文]-中国翻译2005 (05)

[7]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2000

篇4:古诗词中草意象的描绘维度

关健词:草意象 宋词 描绘角度

古诗词中“草”这一客观事物经过漫长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抽象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符号,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从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能引人共鸣的独特意象。“草”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类,这里探析的对象主要为代表离别、寄寓愁绪、再进一步引申开来暗示时间流逝的一类。在古诗词里特别是宋词里,诗人词人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取的描绘维度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挖掘出多角度和多层次,一窥中国古代那些细腻、多情、含蓄的诗人们,是怎样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草反复刻画反复铺写。同为描绘“草”,诗人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手法也各有千秋,主要可以将描绘角度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前六类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角度,而是互有涉及;最后一类大有以“无角度”概括“全角度”之意。

一.时间

草同桃花、红杏的“春红”一样,遵循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有春风十里、又绿江南岸之时,亦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之际,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时间流逝最为敏感,这是天赐的禀赋也是内心的痛苦。自然的更替、物是而人非,很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亲友间的怀远相思,士子的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以及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历史情愁,乃至作为人类普适心理存在的孤寂感、漂泊感和无常感。

首先是草生长繁盛的暮春 “时节”,就引起了诗人们的诸多感慨。草滋盛就表示春不久将归,草于是成了人们伤春之情的触媒,如辛弃疾《摸鱼儿》的“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暂且留步,听说那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了你的归路。词人写春草,做出了一个试图挽留住春天的姿态。另有人不是以草留春,而是厌烦于草。他们早就对花落去感到无可奈何,偏偏这时春草不合时宜地萋萋而迢迢,像是故意要与凋零的落英、荒凉的春景作对,使得词人将伤春悲时的幽怨之情迁怒于它。如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写道“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州”,颇有一种暮春之时,绿肥红瘦、不堪回首之感。

再说草生长上的另一特点,也是诗人们泼墨抒情的另一切入点,那就是“草”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白地道出了春草生命的轮回。而后,对春草的这种繁盛如故的情景,迟暮者内心无不积郁着何时方休的怨气和人生一去不返的怅惘。且看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光阴已在濛濛春雨中如流水般逝去,然而春草却年年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茂盛,伴随着愁恨也一年年的积压。类似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词,也取自这一特点:《鹊踏枝》里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闲情惆怅并未抛掷,就像河畔的青草一样,春一到便依旧。

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由其生命的周期性又可推及时间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沧海桑田、变幻无常。唐人杜牧的在《金谷园》中凭吊“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往事如烟,唯有草色依旧,芳草在这里成为了在亘古不变的时间的象征。这一落脚点多见于咏古怀今的诗作中,如樊川居士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亦是如此。

二.空间

再说到空间,诗人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视角,一是视线的绵延。如李后主《清平乐》中的写愁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点评说“短语一波三折,句法变换”、用来形容“绵绵芳草,寸接天涯”,语言与春草的姿态韵味早已融成一体,这里句法的波折也是视线绵延的体现;又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路有多远,草就有多远,思念也跟着拉长。这一视角多用于抒写别情、思念、幽怨的悠长绵远。

还有一种视角是视野的阔大。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谢逸《蝶恋花》的“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一川”即平川、满地。还有南宋词人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都是以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在空间维度上,一个侧重讲闲愁之幽长无际,一个着重于愁绪的铺展无边,二者略有不同。

三.长势

关于草的长势,用的最多的就是“萋萋”二字,来形容草滋生得丰茂。犹如《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胡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繁茂的芳草早已与王孙所代表的远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表达送别怀远情绪的意象组合。

草木都有枯荣,有的诗词就描绘草的衰败,多用“衰草”。比如说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刘克庄《忆春娥》“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同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之作,前面是以萋萋青草反衬万古荣华的落寞,这里两句则以草木荒凉正衬宫殿庭院的破败,再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都是以哀景写哀情。

而另外一些诗人看到了草的柔弱纤细,贺铸有一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玲珑纤弱的芳草就是可爱迷人的佳人的写照。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此处描绘草的纤细很能衬托伤春之情的深微幽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诗词形容草的迷乱。欧阳修《洞仙歌令》写道“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草色迷乱,离人的心绪莫不亦是混乱复杂。

四.颜色

接下来说“草色”,草色随季节变化由青到黄,滋盛时节它在诗词里是“碧”、“绿”、“翠”、“青”的,前文提到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没有直接写出来其实暗含这一点,再如南朝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发展成以草的颜色“碧”、“翠”等来借代草,如欧阳修《少年游》中有“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而用“青”的就更多了。

到了枯萎的时节草又被诗人描绘成“黄”、“老”,梅尧臣所写的《苏幕遮·草》中有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颜色“和烟老”的草同残阳、落红一起,构成凄迷、苍凉的意境,暗示季节和人生的迟暮,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意识。

六.气味

草的香味不如百花张扬,梅有“香满袖”、荷有“香泛金卮”,但依旧有诗人执笔绘其香味。江淹的《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简单二字就令人感受到了春天温暖惬意的气息。而后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化用此句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迢迢不断的离愁,丰富了“草”这一意象的描绘角度。

七.象征符号

最后一类尽管没有明显直接的描绘角度,但因“草”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有固定涵义的意象,是中国千百年文学传统来沉淀而来、是特定“诗境”、“词境”中作者情感外化而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无角度无特征,实际上暗含了所有角度。比如说在话别的场景中,也多会出现“草”“芳草”的身影,它同长亭、南浦、古道一样,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以上分类参考的“样本”,仅仅是“草”作为一种承载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事的固定情感的意象而出现的情况,也多以宋词为主要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涉及草或者把草作为一种对象来吟咏的诗词。值得一提的是,视角与视角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只是一定语境下诗人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抒情需要选择侧重其中某一角度,也可以选择多维度:比如说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句“乱碧萋萋”,既短短四字写了颜色又状草之形态,草既是杂乱的又是茂盛的;欧阳修的《少年游》亦是如此“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既涉空间又涉时间,极言苦之“愁人”。

参考文献

⑴王晓枫:《李煜集》[M],山西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⑵彭雷生:《古代诗文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J],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7-10页。

⑶余霞:《宋词中草意象的生命内涵与创作得失》[J],浙江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25-28期。

⑷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与流变》[J],山东枣庄:《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0-22页。

⑸许美丽,郭杰:《析唐诗宋词中的“芳草”意象》[J],内蒙古自治区:《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年13期,17-18页。

篇5:古诗草和村居

施教日期:

教时数:2 教学目标:

1、认识“枯、荣”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枯、荣、烧”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草》。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草》,理解诗意。教学难点: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小朋友,春天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一背?(背诵《春晓》《村居》)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呢!先来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草》。(出示课题草)

二、初读感知

师:诗人白居易写的是哪里的草?他写了小草的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草》吧!(课件出示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互读古诗,交流:读着这首古诗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抽读古诗。(随机认识“枯”和“荣”)

三、再读理解

师:你读了古诗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你觉得诗人写的是哪里的草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句子:离离原上草)

1、理解诗句:离离原上草

1)出示图片师:你们看这就是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草,你觉得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诗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茂盛呢?(离离)对,“离离”就是写出了草长得很茂盛。2)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理解“原”就是指草原。

2、理解诗句:一岁一枯荣

1)理解“岁” A、用“岁”说话(如:我今年9岁了)

B、岁就是指“年”

2)师:那么在一年中草有哪些变化呢?(课件出示:春、夏、秋、冬的草原图,引导学生看图后说一说,一年四季中草的长势。——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3)师: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荣”,是哪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又会枯萎?(理

解“枯”和“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岁、枯荣”,理清小草在四季的生长变化。)4)连起来把诗句的意思说一说。(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3、理解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播放课件:草原在燃烧,引导学生观察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烧完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句子:野火烧不尽)

理解“尽”: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得知“尽”就是“完”的意思。

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2)为什么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呢?(出示句子:春风吹又生)理解“生”就是生长的意思。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3)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4、师:你们喜欢小草吗?(指导感情朗读,完整说说诗句的意思。)

5、师:从这首古诗中我们看到了熊熊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从这里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写字指导

1、观察“枯、荣”的字形结构: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这两个字中都有木,但有不同 “枯”左窄右宽,木字旁捺改成点

“荣”草字头和突宝盖要紧凑,“木”位于下半格。

2、烧:提醒右上部分不要多点。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背诵古诗《草》。

板书设计

《草》

离离:草长得很茂盛。

烧不尽——吹又生

岁:年

尽:完

(生命力顽强)

教学反思

2、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施教日期:

教时数:2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徐”等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未、追、店、徐、菜、宿”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3、初步理解诗意,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意。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故事引题

1、背诵古诗《草》,说说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板书“白居易”)

2、师:板书杨万里,你听说过这个诗人吗?你读过他写的哪些诗?谁来背一背。(《小池》)有一年的春天,杨万里来到新市,住在徐公店。一天,他吃过午饭 漫步来到了徐公店外,欣赏了周围美丽的景色,就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板书:宿新市徐公店)齐读课题。(识记“宿、徐”)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式的讲解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的任务、背景,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解。)

二、初读古诗 认识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读正确,读流利,交流自己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3、抽读古诗,随机学习古诗中的几个生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诗人在徐公店外看到了哪些景物?在插图中找找,并在诗句中作上记号。

2、反馈交流并板书:篱落、小径、树、儿童、黄蝶、菜花

3、师:那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诗句吧: 1)篱落疏疏一径深

A、读读句子,说说这句中写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篱落疏疏:篱笆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B、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C、师:这句写的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2)树头花落未成阴

A、齐读第二句,想想这里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枝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B、追问: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师:你从这里感觉到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3)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意(自由说、指名说)

4、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在这美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读读诗句,想想这里写到了什么景物?(儿童 黄蝶 菜花)理解:走:跑 急走:快跑

2)诗句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3)师:追到了吗?你怎么知道的?(读“飞入菜花无处寻”)理解 处:地方 寻:寻找 追问:为什么无处寻?

诗句意思: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4)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师: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看着那么美的景色,诗人的心里一定非常高兴,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吗?(自由读、抽读、齐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句意思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语、小结语,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句说表达的意蕴,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图文对照,编编故事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在诗人的眼里不仅仅是一个镜头。你仔细看,就能发现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飞飞停停,小孩追来追去,肯定是另一番有趣的景象。此时,小男孩心里定有许多的想法,有许多开心的经历,你能连起来展开编个故事给大家听吗?

五、写字指导

1、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

2、提醒难写的字。

重点半包围结构的字“追”和“店” 师范写,生书空“追”。

3、学生自己写剩下的字,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下的习题。

3、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篇6:古诗两首---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

《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学生分析】

学生以往学习诗句,已经学会如何读诗,这对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很大地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

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学难点】

1、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多媒体动态演示)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多媒体展示不同季节的小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春夏秋冬四季草的变化过程,增加学生对草的认知。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发现? 生发言回答。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教师以多媒体形式演示每一句诗的意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动态演示图片,相比让学生看课本更清晰易懂。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播放整个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师: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师: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每一句诗的含义,更好的理解和背诵诗。

四、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2.班内交流。3.指导书写。【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草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篇7:托班教案古诗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并会写“枯、荣”

3、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4、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插图

一、课前准备

齐读白居易的一首古诗《江南好》,跟学生介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尤其是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极为有名,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他的这些优秀诗文。

二、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昨天的课文中学到的小草是什么样子吗?

在你的眼里草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要去看看听听在诗人白居易眼里的草是什么样的?,齐读《草》

三、诗歌加插图,学习诗歌

1.出示诗歌;

看来这首诗对同学们而言是耳熟能详呢?那么你能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吗?能产生问题的人才是会思考的人!

(预测学生会提出不能理解的诗歌中的词语或者是句子)

看来大家对整首诗的理解还是感觉到有点困难的!没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慢慢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大家别着急!

2.请看第一句诗“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预测生:原因、原来、高原、草原、原子弹、原始人、校原(可能与“园”的组词相混,相机解释:“原”是指广阔的没有遮挡的;“园”则是人工围建的)

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刚才那么多词语中的哪个?

――草原!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插图回答。

预测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强调把话说完整,说具体。)

3.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预测生:我今年8岁了。

大家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你们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

师:1岁就是一年,那么,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贴春季图。)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贴夏季图。)

生:夏天到了,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贴秋季图。)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冬天呢(贴冬季图。)

生: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那大家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贴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贴在哪幅图的下面,贴对了,说说明他懂了。)

(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

师: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你能给他们组几个词吗。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4.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贴红红的火苗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相机引导: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师: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师: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指导画出草根和风吹小草芽斜的图来)

5.师: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很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6.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7.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写字“枯荣”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六、板书设计:

草 ―――――――― 顽强

白居易 草的图

离离原上草,春 夏 秋 冬

一岁一枯荣。荣 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反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

本诗读时琅琅上口,思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基本会背这首诗,在此基础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采取教师范读,画出节奏,指名领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说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是,就“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任哪个学生也不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点拨即“离离”的意思,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

篇8:古诗词中的“草”意象探微

1. 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不怕风吹雨打, 不畏严寒酷暑, 随处皆可生长, 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又如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 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 蓬勃生长, 碰到了游人的衣襟, 一个“惹”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2. 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 白草为西北的一种草, 其性极坚韧, 然经霜后变脆, 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 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 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 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 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 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 而是寓情于景, 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 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 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4. 比喻对真善美的追求

“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发轫于屈原, 其诗意精髓是“真、善、美”。在《离骚》中, “香草美人”很流行。“美人”者如“惟草木之零落, 恐美人之迟暮”。这里, “美人”是“真”的现实化身;“真”是“美人”的理想准则。“香草”者如“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香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稳定的价值取向。那就是“美”与“善”的核心所在。屈原所喜欢与怜爱的“香草”, 就是对于“美”、“善”的一种向往与景仰。屈原所构建的“香草美人”大厦, 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再如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用芳草喻追求。

5. 比喻闲愁

野草丛生, 无心修剪, 或是到野外无聊地寻觅芳草, 足见诗人内心的闲愁沉重!如司马光《闲居》:“故人通贵绝相过, 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幽慵僮更懒, 雨来春草一番多。”司马光赋闲在家, 郁郁寡欢, 而家僮们也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 花草不修剪, 致使一场春雨过后, 野草蔓生, 把大好春光淹没殆尽。诗人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 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用“缓寻芳草”来解释“归迟”, 写尽闲适心情。

6. 诗人失意潦倒一生的自况

草生长在荒山野岭, 自生自灭, 默默无闻, 无人问津。失意的诗人看到它们, 常联想到自己的遭遇, 觉得自己就是幽草, 把“草”人格化, 用以自况。如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涝之苦的幽草, 忽遇晚晴, 得以沾沐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自己就有类似的命运, 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于是移情于物, 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7. 表现环境幽静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草木茂盛, 多是因其生长处人迹罕至, 无人践踏。因此诗人常用“草”来表现环境的幽雅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原。”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 近旁亦无人家居住。诗句写出了环境的幽雅, 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整日在田园里铲除丛生的杂草, 诗人对此不以为苦, 反以为乐, 表现了归隐的自豪。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思欲归隐, 故独怜“幽草”, 表现出诗人安贫守节、不居高媚时的胸襟。

8. 衬托荒凉景象, 抒发国家盛衰兴亡之感慨

杂草丛生, 常给人以荒凉之感, 于是“草”就成了诗人们用于描绘荒凉景象, 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感慨的物象。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深“草”足以表现因战乱而荒凉的景象, 诗人触景生情, 感时忧国的无限沉痛毕现。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 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

9. 表达乡思离情的触媒

春回大地, 春草都要重绽新绿, 就像回归一样, 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来比喻离别的愁绪。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恨如春草, 萋萋刬尽还生。”词人被贬荒凉之地, 心情当然十分沉重, 登上高高的亭子, 看到去年被刬尽的草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 又生得满庭皆是, 心中顿生悲凉之意, 自然就迁怒于惹人愁绪的春草。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以秋草意象来抒发秋愁, 历来传诵不衰。

10. 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报春信使之一。“遥看近却无”的草色, 是早春时节特有的, 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诗人常用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 抒发爱春惜春的情感。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1. 表现物是人非的感伤

草常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 这大概是因为秋草、荒草的衰败情状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 他当年的住处荒凉不堪, 草意象寄托着他对英雄人物身后萧条冷落、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深深叹惋和感伤。吴文英《夜合花》:“故人楼上, 凭谁指与, 芳草斜阳?”词人十年前在苏州时, 曾结识一位美丽的妓女, 十年过去, 此次重到苏州, 已经物是人非, 因而感伤。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江南草长, 碧绿如茵, 以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 以物的无情反衬人的伤痛。“草”在怀古诗中, 是渲染感伤氛围的最常见的意象。

上一篇:安全生产检查问题总结下一篇:怎样一次性通过安全工程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