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静论文

2024-04-09

陈修静论文(共4篇)

篇1:陈修静论文

---试析《雷雨》中繁漪的性格特征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06小教文科班陈修静

[内容摘要]:繁漪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繁漪复杂、独特的形象使她具备主人公的条件。本文试从繁猗的性格特征去分析和论证,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另一方面,要把她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吞噬。

[关键词]:性格、毁灭、雷雨、悲剧、个性解放

提起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曹禺老先生,就会想到他的四幕悲剧―――《雷雨》。作家集中力量在写人上,不仅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脾气秉性、身分气度、喜怒哀乐,而且时时注意刻划人物在戏剧进程中真实细致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而这部作品中最成功、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就是繁漪,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就繁漪的“雷雨”式的性格特征。

繁漪对于封建势力极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视与反叛的精神,对自己的追求,确实让人赞美,她反驳周萍“我不反悔”,“我的良心不这样看”。可见作者肯定的,不是乱伦,而是繁漪反叛封建道德的勇气。她的“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曹禺尽力赞美这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她说的不是乱伦,而是一种勇气。繁漪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因为爱而坚强,又因为爱而软弱,因为爱而痛苦,又因为爱而挣扎,因为爱而爱,又因为爱而恨,这就是她“雷雨”式的性格,矛盾的心理特征。

曹禺先生的成名作《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曾以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写戏主要是写人.本着对艺术的这一追求,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而《雷雨》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如果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雷雨》就是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而飞出的第一只燕子,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70年来经久不衰,被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剧中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繁漪更是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繁漪形象的成功,主要在于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她矛盾的“雷雨式”的性格。她对周朴园在表面上是服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仇恨和反抗的意识。她追求周萍,不惜陷进“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可悲境地,这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

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虽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对繁漪这个人物形象要客观辨证地看:一方面,她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穿夜空的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发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叫。另一方面,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另一方面,要把她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看到她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吞噬。她是旧制度、旧家庭里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是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和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人物,具有较深刻的典型意义。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她的不幸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她的叛逆和挣扎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冲击。通过追求个性自由而产生的爱情,不是美丽的。所以,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也就成了社会的必然。

二、通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展现繁漪的性格特征。

门当户对的婚姻,不幸人生的开始,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自身的矛盾,也是社会的悲剧。首先,从繁漪和周朴园的婚姻方面来说,由于繁漪和周朴园两人的矛盾还没有激化到非此及彼的程度,还没有上升为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只能够是与周萍的通奸,但这并不是解除婚姻关系本身。从另一方面来说,繁漪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繁漪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要冲击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繁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终止,那么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事实上,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的表面化、尖锐化,是发生在私通关系被周萍主动终止之后。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完全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鲁迅说:“没有看到希望就在睡梦中死去的人是可叹的,而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那就更残酷了”。繁漪就是这样子,梦醒后的她,面对的是一种残酷,更无奈的是结局―――“疯子”。所谓“疯子”,就是因为他们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不符合。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似,但繁漪要比狂人更决绝、更彻底,更突出,狂人发生狂言是为了后者而得出,繁漪发出“疯言”则是为了与世界“同归于尽”,说到底是一种弱者的以死抵抗,她“疯言疯语”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而备受压抑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深深的引领着人们。

繁漪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繁漪仍旧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所以繁漪“表现了一种为爱情与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显然是溢美在繁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她也不是什么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使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的、妥协的因素,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她的许多话都是忍受着屈辱,违背着自己的天性说出来的:“萍,好了。这一次我求你,最后一次求你。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不,不,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王兆胜,京华出版社)。这都表明了一个绝望的女人的最后的、无力的挣扎,也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色厉内荏的一面。

三、通过外形特征展现繁漪的性格特征。

繁漪,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浓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芳香,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这就是一个受伤的女人,“一个年轻的妇女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为快乐散布在她的脸上”“她有她的文弱。

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里,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这一段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特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在她被骗嫁给周朴园后,不幸落入周公馆这口“无情冷酷的井”,从此便被禁锢在封建的家庭的“牢笼”里。比她大十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作者一开始就赋予繁漪“脸色苍白,沉静忧郁,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女失望的痛苦与怨望”的外形特征。

现实让一切变得感伤,爱都已不复存在。她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繁漪是迅急的“雷雨”,打破了这个封建古老专制家庭的死寂;是闪亮的刃首,刺破了默默长径的黑暗;是耀亮苍穹的闪电,旋即消逝于天际,却早已照亮专制与罪恶合织的黑暗。曹禺就是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社会,但也深知专制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么在吞噬着自由个人的幼苗,因此,塑造了繁漪人生的悲剧。如果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乱伦的角度来看,繁漪会被认为是个坏女人。笔者认为可能有些偏颇,应该把繁漪这个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环境中理解这个可怜的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如再红杏出墙,乱伦等,简直是大逆不道,会被千刀万剐。《雷雨》成功塑造了这个丰富、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她复杂而隐秘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

[2]鲁迅:《伤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3月。

[3]巴金:《寒夜》,晨光出版,1947年。

[4]王兆胜《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京华出版社,2001年。

篇2:陈修静论文

题江夏修静寺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律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篇3:陈修静论文

1 重脾胃、填精血、温温阳

陈氏认为, “月信专主脾胃”, 而“种子以调经为先”。陈氏指出:“虽曰心生血, 肝藏血, 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 为月信之原, 而其统主则惟脾胃, 脾胃和则血自生”, 故“妇人无子, 皆由经水不调……若经水既调, 身无他病, 而亦不孕者, 一则身体过于肥盛, 脂满子宫而不纳精也, 一则身体过于羸瘦, 子宫无血而精不聚也。”其所用调经、种子之方, 多由脾胃气血立论, 泻实补虚。对经水不调之不孕, 其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 多采用归脾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温经汤等方加减施治, 补气血, 调经水。而对妇人“经水既调, 身无他病”之不孕之虚者, 则用景岳之毓麟珠, 即八珍汤加菟丝子、鹿茸霜、川椒、杜仲, 健脾益气、养血填精, 温补肾阳, 令妇人气血和而精自聚。

2 宗于《内经》《金匮》, 法效温补

陈氏“月信专主脾胃”一论, 乃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一节得来。《内经》云∶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能有子”;又有∶“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以是故“心不能生血, 血不能养脾, 胃有所受, 脾不能化, 而继则渐不能纳受, 故胃病发于心脾也。由是水谷衰少, 无以化精微之气, 而血脉遂枯, 月事不能时下矣”。故其拟用归脾汤, 加减论治。

陈氏用方, 在崇尚经方之余, 亦效法时医, 采其之长。其用治“血虚不孕”的毓麟珠, 则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治妇人气血俱虚, 经脉不调, 或断续, 或带浊, 或腹痛, 或腰酸, 或饮食不甘, 瘦弱不孕……凡种子诸方, 无以加此。”察此方, 乃是八珍汤加菟丝子、鹿茸霜、川椒、杜仲四味。八珍一方, 名同方异者众多, 景岳所化裁的八珍汤, 首见于《瑞竹堂经验方》, 并由明代温补派大家薛己在其代表著作《正体类要》中着力推举。薛氏在遵循《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思想的基础上, 继承前人李东垣的学术观点, 加以发挥, 提出“人以脾胃为本”“人之胃气受伤, 则虚证蜂起”。主张人以脾胃为本, 临证多用甘温益中、补土培元等法, “滋其化源”的同时, 强调肾命对脾胃的温养作用, 发前人所未发。张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后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 逐渐摈弃朱氏学说, 法从薛氏, 亦成为温补学派代表医家, 十分重视人体正虚为病, 长于温补。陈氏所推毓麟珠一方, 即化裁于薛己之八珍汤, 在益气养血基础上, 健脾补肾, 调补冲任, 温阳暖宫。除毓麟珠外, 其选用的其他治疗虚证不孕之方, 亦多选用补脾调经、气血双补、温肾填精之药, 以达种子之效。

3 现代研究

王耘[1]运用加昧毓麟珠汤 (熟地、当归、白芍、鹿角胶、菟照子、川椒、吴蓖等) 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症50例。治疗结果治愈36例, 有效1l例, 无效3例, 治愈率72%, 总有效率94%。黄琼霞[2]用雷公藤多苷片造成雌、雄性生殖功能障碍大鼠模型, 观察补肾毓麟汤和克罗米芬对雌、雄性大鼠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雌二醇 (E2) 、睾酮 (T) 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经补肾毓麟汤治疗后, 雌性模型大鼠血清T含量下降, 雄性模型大鼠血清LH、E2含量下降, T含量上升, 表明补肾毓麟汤可调整雌性模型大鼠卵巢分泌功能, 恢复雄性模型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功能。秦达念[3]采用放免分析等研究方法, 结果表明菟丝子的黄酮类提取物可使成年大鼠腺垂体、卵巢、子宫重量增加;增强卵巢人绒毛促性腺激素 (HCG) 、黄体生成素 (LH) 受体功能及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LRH) 的反应性;促进离体培养人早孕绒毛组织HCG分泌。提示菟丝子有改善生殖内分泌的功能。苏洁[4]通过对50只雄性健康SD大鼠进行肾阳虚造模实验观察后得出, 杜仲、菟丝子均能调节肾阳虚大鼠体内的性激素水平, 从而调节肾阳虚证引起的下丘脑-垂体- 性腺轴功能紊乱。何刚[5]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 即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 给药后观察结果表明:鹿角多肽能够显著增加雄鼠血浆中睾酮 (T) 含量, 并能显著增加离体腺垂体细胞培养液和雄鼠血浆中黄体生成素 (LH) 含量, 降低垂体细胞悬液中乳素 (PRL) 含量, 且3个剂量组对T、LH、PRL值的影响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4 结语

陈氏在种子一门, 综合前贤之精华, 师古而不泥古, 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调经为先, 注重温补, 多用养精调经、气血双补、温助肾阳之方药。除种子一门外, 其于经病、孕前、产后调养等方面皆有独到心得, 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耘.加味毓麟珠汤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症50例[J].陕西中医, 2001 (11) :664.

[2]黄琼霞.补肾毓麟汤对肾虚性生殖功能障碍大鼠生殖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1) :22-24.

[3]秦达念.菟丝子黄酮对实验动物及人绒毛组织生殖功能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 11 (6) :349-351.

[4]苏洁.杜仲及菟丝子对肾阳虚大鼠生殖力及性激素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8 (9) :1087-1090.

[5]何刚.鹿角多肽对雄鼠黄体生成素、睾酮及雌鼠催乳素分泌的影响[J].中成药, 2005, 27 (6) :289.

[6]陈修园.女科要旨[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篇4:陆修静与《三洞经书目录》

泰始三年(467年)宋明帝命江州刺史王景宗礼请入京讲道,不乐意为后堂道士。明帝乃筑馆为其驻鹤于宫外。皇帝命司徒建安王尚书令袁灿设宴,请三教有名望的学者人物阐述各自教义思想,相互辩难解析,陆修静坦然演讲道教的义理。辩难解疑,阐述道旨要,使问难者不得不悦服赞叹。

在建康北郊天印山,宋明帝还为陆修静筑传经宗坛,支持他弘扬道法。陆修静虽然是脱离世俗的道士,但更是知恩图报的有情人。据说他有一次听说宋明帝生病,就曾专门于北郊天印山传经宗坛,为皇帝修建《金箓大醮》道场,进行请神祈求禳解祝福的大型科仪。陆修静在北郊天印山崇虚馆,最主要是将皇帝敕予之“上清”诸经籍,以及自己长期所广集之道经,加以整理校对。他认真地甄别真伪。集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这是对道经典籍最早的分类方式,所谓“洞”,是通达、通透之意,是深入、深远、洞察之谓。意由三洞经典可以通达真朴、玄妙、神圣之深奥美好高尚的境界,道教称:洞真是元始天尊所创经典为大乘,洞玄是灵宝天尊所创经典为中乘,洞神是道德天尊所创经典为小乘。道经整理过程的“三洞”概念,提出并奠定了《道藏》分类的基础。泰始七年(471年)陆修静撰定《三洞经书目录》,并以之上奏皇帝,说1228卷道经。“其1090卷已行于世,138卷犹在天宫。”由此梁天监二年(503年)道教大正孟法师出《玉纬七部经书目》,于“三洞”之外增益太玄、太平、太清、正一诸部为“四辅”,其后再有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十二部分类法形成。客观地说陆修静撰定的此道教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目录。

上一篇:闲话奔四的心情日记下一篇:我爱木棉树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