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绿色建筑的发展及特点浅析

2022-09-11

一、南宁市绿色建筑指导思想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前, 南宁市传统建筑贯彻“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 在建造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的互动相融。其次, 南宁市传统建筑由于民族文化, 宗教信仰和地域特点的不同, 始终保持着包容姿态, 以兼收并蓄, 文化交融为指导思想, 各民族、各类型聚落相互借鉴, 相互融合, 形成具有独特和谐的建筑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 南宁市建筑设计指导思想演变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建城起步, 百废初兴 (1949-1958)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以“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为指导思想。总体上大量沿袭前苏联及美国传入的“国际式”建筑风格, 即于二十世纪发源于欧洲, 当时在欧美风行的现代主义建筑。

调整重建, 探索前进 (1959-1978)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建筑设计仍然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沿用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十四字方针”, 着重“经济、适用”。设计风格上淡化建筑艺术、提倡造型简单。同时受到广交会热潮影响, 南宁在建筑思潮上积极学习广州经验, 广西本土建筑师表现出对地域建筑设计执着探索, 掀起地域性建筑实践的热潮。

开放拓展, 兴盛繁荣 (1979-1991) 国外建筑思潮引入, 南宁市建筑设计处于开放活跃期。建筑在现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方面并进发展, 开始呈现多元趋势, 但又带有手法主义的痕迹。

沿海机遇, 跨越发展 (1992-2001) 西方建筑理论相继引入, 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不断介入。随着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深入, 建筑设计除了满足现代性的功能和经济技术要求, 逐渐注重与城市环境、建筑空间、地域文化等的适应, 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多元化格局。

区域合作, 高速发展 (2002-2015) 经过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南宁城市开始逐渐出现新地域主义建筑, 体现壮乡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步入21世纪之后, 南宁市正式提出创建“中国绿城”的城市形象目标。在结合符合当代技术水平的结构、工艺、材料、及建造手段等条件下, 南宁市不断探索设计适应南宁地域气候的绿色建筑。

二、绿色建筑环境

南宁市传统村庄的环境选址基本遵循了风水理念, 空间布局达到了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的和谐共生法则。除了具有较好的植被环境外, 还与村庄地形、水文、土壤、朝向有较好的融合, 大多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的“风水”特征, 而民居建筑也均有开窗见山, 槛外是水, 家家户户山水相伴的典型生态特征。南宁传统村庄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 还追求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即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空间模式。传统建筑内部环境较为独立, 例如院落四周有房屋, 中央是天井, 无窗或者小窗等。

南宁市现代绿色建筑通过将建筑主体消隐于外环境中以及将景观环境植入建筑内部的形式, 将建筑主体与建筑内外环境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流动、蒸发时带走热量多, 以及绿化景观通过自身生理结构将部分热能转化生物能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调节改善建筑的通风环境、相对湿度、温度等微气候因子, 以自然环境的季节性变化适应了南宁市多变的季节地域性气候。如1978年建成的广西区博物馆, 是省 (区) 级标志性博物馆, 场地开阔环境优美。建筑对称布局, 立面简洁, 装饰以壮族传统图案。其通过在大厅中设置水池与曲桥, 引入水体以调节室内小环境, 其中水体以较为集中的形式呈现, 较之于相对分散的水系, 更能发挥水系的调控作用, 以达到降温增湿的目的, 在提供良好的场所舒适度的同时, 保证展品需要的适宜温度环境及湿度条件。

2004年建成的荔园山庄充分利用基地山体连绵起伏、落差较大、植被浓郁的自然优势, 通过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重新整合各类自然绿化资源和谐地融汇于自然环境, 将建筑体量分散点式地布置于丛林之中, 在实现对于建筑微环境调控的同时, 以达到“建筑之意在于山水之间, 建筑艺术也就是山水之术”。

三、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特点

1. 功能布局

传统壮族民居平面构成要素有:礼仪空间, 主要是堂屋;生活空间, 火塘间以及各卧室;交通空间, 门楼及楼梯;辅助空间, 包括牲畜棚、储物夹层和卫生间。其中壮族干栏建筑的最大特色在于底层架空, 由于壮族民居多位于山区, 住宅底层受气候条件影响多半潮湿、阴暗, 架空的底层可以多用于饲养牲畜、堆放农具和化肥、设置卫生间等。

广西沿海“院落式”格局传统汉族民居, 绝大部分的宅院都是按照“院落式”模式寻址而建。宅院通常建在山前的缓坡上。宅前通常有水塘。宅院的后面常见做法是靠着大山或者粗壮的树木。传统的前庭后院, 通过大门 (通常位于中轴线的横侧或横向) 便是宅院的庭子 (前院) , 前庭可作为娱乐、练功、典礼、晒场等场所, 通常设马房、礼乐房 (廓) 等;宅后设院子, 后院常是花园;方便女眷活动, 有时也作晒场。前庭后院属阳光地带, 通常种上各式花草树木。传统天井, 位于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厅正中间, 两边为厢房围合, 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的空地。天井便于集阳采光、通风透气、排水等。

因南宁市所处的区域夏季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而自然景观对微气候的调控效应, 对下风向的影响明显大于上风向, 南宁市现代绿色建筑通过将夏季景观庭院的设置应位于上风向, 建筑的主要功能区设置于下风向, 冬季反之, 以起到夏季通风, 冬季防风的效果。

2. 空间特点

因南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夏长冬短, 故南宁市现代绿色建筑通过设置庭院景观、天井、底层架空等, 辅以屋顶绿化的设计手法, 依据建筑功能的特点, 与环境相协调, 以形成开敞通透的建筑格局, 改善建筑的气候环境, 从而表现适应地域气候的空间设计。如1998年建成的广西人民大会堂考虑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 通过设置中庭以及四周的外廊, 并将其连通, 从而形成多层次、开敞通透的内部环境。

2011年建成的南国弈园通过分布各层的半开敞空间, 以及屋顶园林, 充分地满足夏夜纳凉的需求。

四、建筑形态

南宁市有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 由于移民、经贸、交流多种因素影响, 南宁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景象, 也在建筑形态划分上有明显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传统建筑形态:依山而建的壮族干阑建筑;建于平地的中原厅井式院落;商住一体的岭南骑楼。

现代建筑考虑到南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建筑形态着重考虑了采光和隔热的功能作用。如横向及竖向檐板的设置, 可以形成大片的阴凉空间, 同时给建筑立面造型上起重檐作用;根据建筑不同类型的适宜性以及功能需求, 设计不同的开窗方式, 以达到提高采光、通风和建筑节能的各类要求。如1966年建成的广西体育馆是南宁市第一座大型体育建筑。钢筋混凝土的休息观景廊由楼座看台后排四周向外挑3米, 廊上设3米宽的顶盖, 为给看台和内院造成大片的阴凉空间的同时, 给建筑立面造型上起重檐作用。整个比赛厅四周外墙开大玻璃窗, 为把室内的高温气流引向室外, 屋顶南北两面小山墙做预制水泥百叶通气窗。建筑造型轻灵通透, 风格新颖而又充满炎热地区地域建筑特色, 经过降温测试及长期使用证明自然通风降温的设计是成功的。

五、建筑材料

南宁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是选择就地取材、方便运输的天然材料。以砖、木、石为主要原料, 这些原料属于天然建材, 在制造与使用过程中, 对环境负荷较小。在交易环节和二次运输中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 更生态环保。

相比于传统建筑, 南宁市现代建筑运用的材料更现代化, 多元化, 且具备了传统材料不具有的高性能。南宁市气候炎热多雨, 现代建筑综合考虑了遮阳、通风和隔热等节能技术, 采用low-e玻璃、加气混凝土等新兴材料, 创造出了高性能的绿色节能建筑。如南宁市科技馆屋顶采用3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板;外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三角锥采用节能型复合金属板材;外门窗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 (6+12A+6遮阳型) , 实现保温隔热。

以南国弈园为例, 建筑外墙具有可调节的电动遮阳百叶系统, 楼梯间外墙均采用玻璃空心砖、Low-E玻璃、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墙体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在公共空间 (如大堂、走廊、休息平台) 均不设空调系统的情况下, 可实现冬暖夏凉效果。

六、建筑设计方法与设施

南宁传统建筑基本上采用了被动迎合自然条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的, 尽量少或不采用现代高科技节能技术, 而是采用被动的方法顺应自然, 积极利用阳光、水、空气、土壤和植物等自然资源, 创造宜人的建筑物理坏境, 符合地方气候特征的同时, 也取得了较好的环保收益。

南宁传统建筑结合了壮、瑶、侗、汉等多民族民居建筑技术之精华, 在通风、采光、防晒隔热、防雨、防潮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经济生态的建造形式。在通风上, 采用上层设阁楼、天井、瓦面屋顶、隔扇或通透式阳台和底层架空的形式来解决通风的问题;在防晒上, 利用骑楼、南向挑檐、门廊设计等技术手法来进行夏季防晒;在采光上, 多采用天窗采光、天井采光、檐吞口式采光、重檐隔扇采光和漏斗式窗户采光等建筑技术;在防雨、防潮上, 从建筑构造、材料、屋面设计、地基设计、柱础设计等各个方面采用了各种适宜的措施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传统建筑在适应南宁当地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时采用了多种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和措施, 可以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代建筑方面, 南宁市目前在通风、隔热、采光等建筑设计手法方面依然以自然通风, 自然隔热、自然采光作为主要手段。

在建筑节能方面引进了如照明智能控制、虹吸与自然排水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手段, 以求在自然设计手段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 设计出更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在建筑材料方面, 新兴材料具备传统材料不具有的高性能, 如low-e玻璃、加气混凝土等, 在原有具有地缘特点的建筑材料的基础上, 合理运用新兴材料, 可以创造出了高性能的建筑。

更多的现代建筑设计中, 运用参数化设计。参数化已经涵盖建筑设计各个层面, 从设计初步开始, 到水电暖通, 均可以一体化完成, 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 为构建绿色建筑提供了量化分析和依据。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案例分析南宁市传统和现代绿色建筑发展及特点, 对南宁市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和设施进行总结。

关键词:南宁市绿色建筑特点,建筑设计方案和设施

上一篇:提高初中生物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