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2024-04-18

3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通用4篇)

篇1:3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知识导学3

第三课 在交往中完善自我问题引导

1、为什么说人生离不开交往?P33①②

2、在交往中完善自我有什么重要意义?P34—35①②③

3、青少年在交往中应该如何选择朋友?P364、交往范围由内圈向外圈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P395、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交友?P40

熟读精背

1、人生离不开交往(交往的必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

交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必要的。学会交往,广交朋友,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交往的重要性)

通过交往,我们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找到感情的寄托,更可以摆脱孤寂,保持心情愉快。

通过交往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在交往中不断完善自我。

朋友或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或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好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我们要通过交往,多交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好朋友。谨慎择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4、青少年时期,朋友圈是我们交往的主要内圈。

5、参加公益活动或社会活动,是由内圈向外圈发展,扩大交往范围的好方式。青少年在外圈交往中应该十分谨慎,避免盲从。

6、我们要正确使用互联网,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结交良朋好友,抵制其不良诱惑,避免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篇2:3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在思想政治上,在这段时间里,全面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知识,力争做到思想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弥补自己以往对党认识的不足,改变自己思想上的先进性。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和自身政治素质。

在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以高度的热情、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及时地、保质保量地完全每一项任务。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我深信: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能从容应对新形势,紧跟时代,承担起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未来教育将是终生教育。

在生活中,我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预备党员,需起带头表率作用。同时,尽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争取尽快改正不足和缺点,尽可能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因为诚实、率真是一名优秀党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篇3:3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关键词:异性交往游戏,女生,自我发展,心理,访谈

1 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自发地形成异性交往游戏。这些游戏对学生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 他们通过交往和比较中形成对自身定位[2]。这表明青少年研究需要加强对关系交往特征和动态发展性的关注。本文则主要从女生自我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小学生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的类型、作用和对教育的启示。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女生, 分别来自上海两所普通小学、两所普通中学和杭州的一所普通中学, 共72人。按年级分为十个访谈小组, 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合计:72人

根据班主任提名和随机抽样, 每个访谈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 不超过6人。由教育实践和已有研究可知, [3、4]3、4年级和7、8年级可能是女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转折年级。于是上述年级选取了更多的女生进行访谈, 以便更清晰地描述和揭示其变化类型及方式。

2.2 研究过程

2.2.1 访谈提纲的确定

访谈提纲的确定是一个逐步聚焦并结构化的过程。首先, 围绕着研究主题, 对大学女生进行半结构性回溯性访谈。通过她们对中小学阶段交往情景的回忆, 初步明确对中小学女生访谈时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其次, 对中小学同伴交往已有研究进行分析[5], 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访谈内容, 形成比较正式的访谈提纲。具体如表2所示:

2.2.2 访谈过程

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 除3、4、7、8年级有两个访谈小组分两次访谈外, 其他年级均为一个访谈小组一次完成。对于访谈中的突发情况还临时增加了个别访谈。个别访谈集中在6、9年级, 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 每次访谈时间约为45分钟左右。

2.2.3 研究资料收集

访谈中, 全程录音, 事后进行转录, 共收集到约8万字的文字资料。在部分访谈过程中, 研究者还对研究对象的神情行为以及访谈场景等进行了记录。访谈结束后, 跟各班班主任老师和个别任课老师进行了讨论和资料分享, 作为访谈材料的补充。

3 结果分析

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 交往过程中, 学生自发地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异性交往游戏。其具体表现如下:

3.1“打闹游戏”:体现“我们感”

“我们经常跟男生打架的。男生最讨厌了, 所以才会跟他们闹别扭。在体育课很明显。明明是我们跑得快, 男生却说我们跑得慢, 还嘲笑我们。到下课的时候, 他们会故意打女生, 除了中队长, 小队长、大队长什么的, 其他男生都会故意打我们。他们还把扫把垃圾桶放在我们座位下, 把我们的东西扔到楼下。而且他们上课在老师面前说我们不好, 下课还踩我们的考卷;经常戏弄我们。”

“打闹游戏”在小学三年级中较为普遍并通常以群体形式出现, 即女生群体和男生群体间的行为。通过该游戏, 一方面拉开了女、男生群体间距离。同时, 在打闹过程中又增加了异性交往的机会。

该游戏使女生体验到男、女生群体差异, 并通过与男生对立拉开“我们”与“他们”的差距, 以此来体现“我们感”。但这仅是两个群体间的差别, 未形成带有个体感受的意义和行为。因此仅从游戏的角度来看, 除了群体分类明显外, 尚未从个体角度对女生自我发展产生影响。

3.2“俘虏游戏”:树立优势地位

“班上有几个小可爱, 随便怎么捏他的脸都不会生气, 没有争斗性, 是女生的宠物。班上很多女生都俘虏了可爱的男生, 我俘虏了两个。我们原来一个幼儿园的, 俘虏的男生是我的小狗狗或我的龙, 我喜欢摸他们的头发。他们都很乖, 很听我的话。”

“我俘虏了一个男生, 一个女生会俘虏好几个男生, 一个男生被好几个女生俘虏。”

“她们俘虏的男生都是全班最好的男生。只有受欢迎的女生才能俘虏到可爱的男生。”

“俘虏游戏”大约从小学4年级开始。它既是异性交往的内容, 也反映了班级女生群体格局的变化。

“俘虏游戏”跟”打闹游戏”相比出现了如下变化:“可爱的男生”和“我”代替了“他们”和“我们”。“我”和“我们”的区分说明女生的个体感出现。“她们俘虏的男生都是全班最好的男生。只有受欢迎的女生才能俘虏到可爱的男生。”这反映出女生中同性群体出现分化, 群体内的差异性出现。女生通过“俘虏”班上公认最好的男生, 树立起自己在班级中尤其是同性群体中的优势地位, 提升自我价值感。处于该阶段的女生通过“俘虏游戏”定位自己所处的亚群体从而来定位自己。

3.3“连环反击游戏”———同伴状态清晰化

“我也和男生打架。男生不仅还手打我们, 还是打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也这样, 如果有男生打我, 我也打他的好朋友。就这样不停的一个传一个, 到最后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了。不过现在被老师禁止了。因为老师说现在要升学了, 很紧张的就不让我们打了。”

“连环反击游戏”在小学高年级的个别年级出现, 其特点是几乎全班同学参与。这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 男、女生之间有交往需要。虽然其表现形式为“打架”, 但其目的并非形成对立, 而是建立男、女生间交往联系。在游戏中, 学生实现了异性交往互动, 并将同性群体内和异性群体间的交往联系起来。这其中包括了接近、冲突、和解等过程, 较小学低年级的“打闹”带有更多的游戏色彩。

其次, 男、女生之间交往圈子已形成。“不仅还手对方, 而是还手对方的好朋友”反映出其他同学能够区分出班级中的朋友圈子。朋友圈子的形成和可识别性保证了“连环反击游戏”的顺利进行。

再次, 班主任在男、女生交往中的作用。“因为老师说现在要升学了, 很紧张的就不让我们打了。”这反映出班主任没有抓住这一游戏传递出来的信号:男、女生有交往的需要且在自发创造交往形式。教师需要引导更好的形式促进男、女生的正常交往。

女生在“连环反击游戏”中, 实现了从“我们”到“我”再到“小团体”的发展过程。同伴群体间根据不同标准出现了分层, 班级中亚群体开始出现并日益清晰化[6]。

3.4“传绯闻游戏”———普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

“传绯闻游戏”出现在小学中、高年级并贯穿整个中学阶段, 大学女生回溯性访谈对此进行了印证。这说明该游戏普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大。“传绯闻游戏”经历了兴起、发展和减弱的过程, 这其中贯穿着交往重点的偏向。女生在该游戏中获得了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

3.4.1“传绯闻游戏”初显———异性交往敏感、想象异性交往出现

“……不过现在心里有了小秘密, 就是有了喜欢的人, 不知道该跟谁说。不像原来, 所有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 现在不会了。老师是肯定不会说的, 有时候跟朋友说, 有时候觉得不太好说。经常会想象, 他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就会故意往上面靠。如果他经过我旁边, 我也会突然变个样子。班上开始传绯闻了。如果自己不是当事人还好, 反正好玩嘛。如果是当事人就不爽了, 很尴尬的。”

“还是不要主动给别人说话, 内向一点好;没有什么其他事情不要跟别人交流, 这样显得女孩子好像没什么……探讨学习方面的可以跟别人交流。乱七八糟的就不要了。”

“传绯闻游戏”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创造性表现。该游戏是女生青春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个体意义在交往、尤其是异性交往中的表现。游戏兴起之初, 它是学生在正常异性交往缺乏时, 根据现实状况自主加工的符号意义。但并非所有的“传绯闻”游戏都源于异性交往的缺乏, 不排除个体对真实交往情景的回忆、对观察情景 (可能来自影视、书籍、音乐等符号形式) 的再现。这些都可以作为个体意义建构而被用于“传绯闻游戏”。回忆、再现的过程中, 女生可从中获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符号意义。女生也可能对没有出现却希望出现的情景予以预想。带有前瞻性的预想符号, 可能对将来状态下的真实交往进行自我调节。它以想象情景出现, 具有脱离此时此地产生作用的特点。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充分表现了个体意义建构的创造性。“女生还是不要主动跟别人说话, 内向点比较好”等等, 反映出该游戏对女生女性化角色内化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4.2“传绯闻游戏”发展———异性交往敏感与受阻并存

“传绯闻初三很普遍, 当时压力大, 传起来轻松些。”

“班上传绯闻, 如果全班就被传光了, 然后继续传。有时候连其他班级都知道了。女生直接写情书到别的班级去, 当事人还不是很感兴趣, 其他人好像很忙的样子, 为当事人着急, 其他人也到我们班来。男生比女生更八卦, 他们会编首歌, 做一份报纸, 写诗什么的, 有些积极分子传绯闻, 还增加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拍人跟踪, 拍到在图书馆的角落, 这是没那个意思, 被别人扭曲的。结果见面挺尴尬的, 朋友也没得做了。”

“绯闻游戏”说明个体需要新的符号资源引导发展。“传绯闻游戏”在初高中的过渡阶段具有多重功能。如缓解学业压力, 促使异性交往。但同时, 该游戏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健康的异性交往。这跟“传绯闻游戏”中符号资源运用的单一性有关。无论想象情景如何丰富多样, 它毕竟是对真实情景的再现、补充和扩展。如果现实中异性交往足够普及、交往形式足够丰富, “绯闻”这一想象情景也就不会具有如此强大且持久的影响力。从发展的角度考虑, 则需要引导健康而充分的异性交往形式, 发挥交往符号资源的积极作用。同时, 还需要提供新的符号资源, 扩展青春期女生符号资源的选择面, 促使其有效利用多方面的符号资源, 催成新的个体意义的涌现。

3.4.3“传绯闻游戏”减弱———同性交往互动强

“高一的时候大家也不太熟, 通过这种玩笑大家熟悉了, 有些关系好的圈子就是这样开玩笑开出来的。她们互相传来传去, 关系就蛮好的。她们几个还是蛮像的。”

“传绯闻游戏”具有同伴群体分类的功能。在升学等新情况出现后, 该游戏能直接而快速地将新同学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相互熟悉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 相同或相似符号资源的运用, 个体意义的建构方式, 有利于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个体, 形成不同的同伴群体。因此, “传绯闻游戏”不仅从异性交往的角度为女生提供了女性角色感受和情感体验的机会。从同性交往的角度, 该游戏成为符号资源互动和亚群体的形成方式之一, 对某些类型女生自我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分作用。

4 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由于不同阶段自发性异性交往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对女生发展的作用各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交往引导, 促进女生的健康发展。

4.1 防止男、女生群体紧张的对立

小学低年级女生的异性交往过程, 以性别原型和规则为准对男生群体和女生群体进行区分, 进行引发了男、女生群体间的对立。因此, 在教育中, 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性别原型和规则存在的现实性。另一方面, 需要防止女生异性交往行为与性别原型和规则之间差距过大。发展取向是个体成长的动力, 交往过程和发展取向差距较大, 可能会减弱发展取向的动力作用。

4.2 树立“优秀女生”的多元标准

小学中高年级女生中出现了对“我”的强调和群体分层现象。女生的发展取向为成为优秀女生。但通过调查发现她们对优秀女生的认识停留在“学习好、多才多艺、帮助同学”等类似意义上, 认为这样的女生在异性交往中才能“俘虏”到班上的优秀男生并“不被男生欺负”。针对这一现状, 学校教育中需要创设活动,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树立具有针对性的优秀女生榜样, 让女生认识到优秀女生的多重含义和多元标准, 帮助女生建立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发展取向。

4.3 等待合适的教育契机

中学阶段的女生进入自我选择阶段。女生开始在性别原型和自身状态、同伴状态间作出选择。对此, 父母和教师需要耐心等待, 仔细观察。因为发展过程中暂时的停滞、矛盾甚至后退, 可能是女生心理内部正在进行重组织, 是跨越到新水平前的酝酿阶段。这时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以帮助实现女生性别角色的自主性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同伴交往会为个体性别发展提供丰富的符号资源。因此, 学校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 以帮助女生顺利度过发展取向的选择阶段。

4.4 引导良好异性交往

中学女生交往过程中对异性交往敏感。异性交往敏感是青春期较为普遍的话题。“传绯闻”在这一阶段出现, 且影响面广。拥有正常异性交往的女生从中可以发展出以女生化为主, 双性化发展并存的性别取向。正常异性交往受阻的女生, 表现得沉默, 自我反省较多。针对这一现状, 正常异性交往的引导显得尤为必要。首先, 父母、老师自身需要对正常异性交往去敏感化。从以往研究可知, 父母、老师对异性交往的敏感态度和阻止行为可能会对女生形成交往压力, 不利于女生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 在可控制的前提下, 父母和老师需要支持和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其次, 针对男、女生在异性交往中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和能力的状况, 可以采用观点采择的形式对男、女生进行训练。使其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和交往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 并进行综合性的思考, 这有利于异性交往的顺利展开。再次, 可以在想象交往出现之前或出现之初, 设计情境游戏, 利用想象引导将情境交往转为为女生发展的下一步现实性。最后, 可以增加班级、年级间同学的了解交往, 将焦点交往引导为群体交往, 促进正常异性交往的顺利进行。

4.5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

中学高年级阶段, 女生与同性群体互动强于异性群体。建议学校教育以发展性评价为推动, 引导群体间开展积极比较与良性竞争, 从而在凸显群体间差异的同时也努力促进个体的独立性。群体活动的引导对女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活动主题为分类标准, 不同获得活动分化出不同的群体圈子。保证班级内多样丰富的活动主题, 促进同伴群体间的人际融合和交流, 认识和理解个体差异, 化差异为发展动力, 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积极自我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4, 27 (4) :916~919.

[2]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74~477.

[3]孙红刚.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以及亚文化特征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高亚兵, 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 2002, (1) :76~79.

[5]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7 (03) :19~22.

篇4:3课在交往中完善自我

一、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及其对策

现今社会的住房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但是成人,包括幼儿都很少去和同龄人交往,导致社交经验缺乏。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都处于这一阶段。现代社会,隔代看护孩子的越来越多。受环境、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幼儿心理出现了不健康的信号。刚入园的孩子,其心理适应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有的孩子入园后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而有的孩子则胆小内向,自我封闭,明明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明明是幸运的,因为幼儿园,因为老师,使孩子远离了孤独,避免了患上自闭症的危险。由此可见,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很难进行有效的交往,更别说解决冲突了。

针对这类幼儿,我们要做到:一是以真诚的心去接纳他、爱护他。二是引导他融入班集体中,适应周围的环境。三是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四是和家长共同关注,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适应能力差及其对策

适应能力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向的性格决定的,这类幼儿不善于主动去结交朋友,但如果有人找他玩,他会很乐意接受的。他们有固定的玩伴,会和小朋友玩到一起。这类幼儿受性格的决定,初来园或初到一个新环境,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才能找到玩伴,一旦适应,这类幼儿是很受小朋友和老师欢迎的。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一般表现为胆怯,他们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交往,只是不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类幼儿在今后社会交往中的问题不大。

另一类幼儿错过了孩子交往的最佳时期,没有归属感,犹如惊弓之鸟。这类幼儿显得畏畏缩缩,抗拒与同伴交往。

对待错过交往最佳时期的孩子,第一,要把握好每一个可以交流的时机。“我喜欢你”、“你高兴吗”,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如果孩子没有朋友,那老师一定要通过一次次心灵交流努力成为他可以依赖的人。第二,要无条件地鼓励和支持幼儿。他们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表扬而高兴一整天。我们要鼓励幼儿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同伴游戏,使其更加合群、乐群。注重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在与同伴游戏中逐渐消除羞涩和胆怯,逐渐在集体中表现自我,树立自信。第三,要善于发现优点,帮助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第四,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和帮助。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当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成长。即使幼儿暂时没有回应我们,我们也要坚持与之交流,让孩子慢慢改变。

三、社交恐惧症及其对策

现在有一部分幼儿是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生活,隔代的教育思想和年经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在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的教育相对宽松,妈妈的教育则比较严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变得无所适从,常常听到妈妈的指责,孩子慢慢有了自卑感。到幼儿园后,又一个不一样的环境,渐渐的,孩子把自己封闭起来。

自尊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自尊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勇于面对困难,大胆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而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成人就要做到尊重、信任孩子,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有自信的表现。像上述案例中玲玲这样自信心较弱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她们参加一些能表现自我的活动,让她们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帮助她们获得成功。玲玲就是在讲故事中得到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赞扬,于是她的自信心便随之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事失败时,千万不要指责孩子,用“你真笨”之类的话伤害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行,而是让孩子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要做的,是用爱呵护孩子的心灵,不让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行为出现。

四、自我控制能力缺乏及其对策

自控能力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技能,如果自控能力差,孩子会很容易犯错误。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孩子上课爱捣蛋、坐不住,一激动就动手打人。

斯塔尔·齐维佳曾对自控力进行的研究实验:这个实验主要用来研究儿童如何用自控力抵制即时满足。被试儿童都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年龄都在5岁左右。实验工作人员每次带一个孩子到一个房间去,并在他面前放一块奶酪,然后离开房间。实验人员告诉孩子,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可以将奶酪吃掉,但如果等自己回来之后再吃,那么他可以拥有更多的奶酪。当实验人员离开后,这些孩子的差异立刻显现出来:有的孩子完全不管以后的利益,立刻吃掉了奶酪;有的则坚持了一会儿,想要极力抵制诱惑,但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住;只有一小部分,一直坚持了20多分钟,直到实验人员归来,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奶酪。在这个实验中,斯塔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能够坚持下来的孩子,在等待实验人员归来的过程中一直在找别的事情做,来转移注意力。

斯塔尔对这个实验中的几百名小孩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能坚持等待更多奶酪的小孩总是比别的小孩更容易出问题。他还发现,在小时候自控力非常强的小孩,不管是成绩还是品德都较为优秀。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小孩,長大后的学术能力评估成绩比一开始就放弃的小孩要高出两百多分。自控力强的小孩,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欢迎,长大后的身体更加健康,成就也更高,犯罪、赌博或者吸毒这样的问题更不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这个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因为一直以来,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的童年的自控力对成年人格存在影响。很少有童年时就存在的优势会改变人的一生,而自控力却能够让我们一生受益。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到什么程度是允许接受的,过了这个程度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能纵容孩子不合理的愿望。另外,我们要经常给孩子设定小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能够着,达到近期目标,以此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五、以自我为中心及其对策

自我中心的儿童不能区分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只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会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不能区分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学前儿童不只表现为客观地站在他人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且表现出自私。他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一旦和同伴发生矛盾便倾向于用暴力的手段去发泄,不会顾及到被攻击者的感受。

3—6岁儿童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不管我们多么关爱我们的孩子,他们所要面对的明日世界将是我们所未知的。我们不能够预料他们将来会遇到的问题,也无法一直在他们左右给予指导和安排。我们应该把社会交往的主动权交到儿童手中,在支持的氛围中,鼓励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独立自信地与同龄人以及成人交往。

【参考文献】

[1]《EYFS早期学习与发展目标》英国早期教育体系,2008.《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7月2日教育部印发.

[3]王美芳,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上一篇:2020年小学一年级班务工作计划下一篇:两学一做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