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情况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情况

**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我市土地开发整理和农村土地复垦整治项目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扎实完成补充耕地和土地开发整理任务

2011年度,市局下达我市补充耕地任务为*亩,土地开发整理规模任务为*亩,两项任务完成情况分别为:

1、补充耕地任务

我市主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产生新增耕地作为补充耕地来源,今年已验收并上网报备土地整理项目*个,规模*亩,新增耕地*亩,超额完成年度补充耕地任务。

2、土地开发整理规模任务

今年我市共上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个,规模*亩(预计新增耕地*亩),经市局批准立项*个,总规模*亩(预计可新增耕地*亩),目前该*个项目正在由项目业主委托的有资质招标代理单位进行招投标前期工作。

至目前,我市在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共*个,规模*亩,预计新增耕地*亩,计划12月上旬验收*个,规模*亩,预计新增耕地*亩。

二、积极推进农村旧宅基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我市通过积极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推进农村灾毁旧宅基地和土地整治工作,将其列入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市委、

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督促落实,对完成较好的乡镇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并要求每周五下午分别向市国土资源局上报项目实施进度情况。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涉及*个乡镇,可复垦面积*亩,预计可净增耕地*亩的*个灾毁旧村复垦项目现已完成复垦面积*亩,经省厅核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亩,现已全部完成交易,所获收益*万元根据市政府《关于灾毁耕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用于支持灾后重建。二是分为二期的*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土地整治项目的第一期已拆除房屋*栋,该期复垦项目涉及*等十个村,总计*个组(厂)地块,涉及拆迁户为*户,测量面积为*亩,规划设计面积为*亩。新增耕地面积*亩。经省厅核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亩,目前已交易*亩,交易金额为*亿。

三、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及旧宅基地复垦工作事关民生,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我市一是坚持以耕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质量更加优化、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项目立项实施的前置条件之一,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项目选址注重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科学选择工程能效比高,新增耕地潜力较大的区域实施开发、整理、复垦。同时,加强防洪水利设施建设,确保项目完成后耕地质量与数量的稳定。二是加强项目实施指导,市国土部门全程参与每个项目的选址踏勘到

工程竣工验收,主动做好每个环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确保项目顺利立项,保质保量按时竣工。三是切实规范项目建设过程,从严落实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资金审计制、四级验收制等各项管理制度。要求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共同签订项目建设廉政合同,聘请专业工程师对项目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监督,严格控制工程造价、质量和进度。四是严格管理项目资金,设立专项专户,确保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付,资金支付必须提供合法真实、清楚完整的原始凭证,并经现场监理、管理人员证明确认,业主单位法人审批,国土部门领导审核方可列支。五是高度重视项目区权属及后续管理,认真做好事前土地权属核实,完善相关资料,土地权属调整须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并签订协议;事后及时办理项目移交,严格按照调整方案和协议,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宣传,制定管护乡规民约,落实管理责任制度。

总之,一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土地开发整理及复垦工作扎实而有效地加速推进,保质保量完成了年度补充耕地及土地整理规模任务,农村旧宅基地复垦进展顺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效益显著。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推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为实现保护耕地,增加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经济,推进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2011年11月25日

第二篇: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围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建设用地置换挂钩政策相结合,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着力完善保护耕地措施,支持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城镇建设发展空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领导重视,强力推进。市领导多次到各县区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调研,适时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作出明确指示和要求。广德县和宣州区成立了县区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土地整治领导小组,明确镇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及时研究解决了土地整治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保障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开展。

2、科学规划,注重实效。联系皖南山区自然特性,宣城市确定了因地制宜、田块适中、地力保护、设施配套和质量第一五个原则,切实可行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落实资金,严格监管。各地均设立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主要来源是耕地开垦费、地方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有力地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加强监管和审计,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落到实处。

4、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本着“资金来源不变,使用用途不变,整合集中投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统筹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及其他新农村建设政策、项目和资金,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

5、尊重民意,维护权益。在实施土地整治时,从试点村镇的选择、规划设计的编制到新村建设方案的实施,均尊重民意,示范引导,不搞强行拆迁。积极发挥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拆迁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二、宣城市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自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以来,宣城市新增耕地5.5万亩,尤其是通过综合整治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推进农地流转、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是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更新了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的县整合多项涉农政策和资金,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综合性效益,使土地整治成为反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三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规范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通过土地整治,推动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新村集中、农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用地结构,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此外,通过土地整治特别是建设用地置换,使农民无序建房变为有序依法建设,促进了农民合理使用宅基地,规范了农村依法用地。

四是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据测算,宣城市2009~2015年,平均每年约需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其中耕地缺口约2.5万亩,全市通过旧村改造新增耕地潜力约10.13万亩,可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解决建设用地计划不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

三、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不理解影响项目整体进展。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由于群众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少数群众抱有抵触情绪,工作难做。必须妥善解决好绝大多数人受惠拥护,少数人切身利益受损反对的问题。

二是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不合理。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时,因受技术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设计论证不够充分,与实际脱节,实施过程中需要变更设计方案,影响了施工进度和预算成本。也有些项目出于资金等考虑,设计标准偏低,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让农民充分满意。

三是资源和资金有效整合难度较大。各部门在申报和实施支农惠农项目过程中,由于立项的不一致,资金来源不同,使用用途不一样,建设内容产生独立性,验收标准出现差异性,要做到真正的科学整合难度很大。

四是农民住房拆迁补偿安置难度不小。宣城市多数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农村建房成本比较高,各县市区在实际操作中都大大提高补偿安置标准,但也有个别地区,压低补偿安置标准,背离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初衷。

五是土地整治成果管护有待完善。由于管护资金短缺、责任不落实,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后期管护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四、着力破解“双保”难题,扎实推进土地整治

思想认识要进一步提高。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做到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发挥优势,不利因素积极探究原因所在,化解难题。要考虑和鼓励多样性的探索,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各界投入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好事做好,好事办实。

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必须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导,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由党委政府强力整合各部门资源,统筹项目、资金和规划,建立健全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落实共同责任机制,真正做到优化配置资源、捆绑使用资金、灵活运用政策、催生综合效益。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土地整治为纽带,党委政府主导,国土搭建平台,部门协同合作,上下联动共进的管理体制。

坚持市场运作的利益机制。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按照产业化方式运作,乡镇、行政村或村民组、农民、社会投资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总的要求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最终实现全市耕地占补指标的共享化、项目实施的规模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投资的受益化。

落实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要坚持“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积极支持和鼓励主客观条件成熟的地方先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注意把握“梳理现实问题,设计具体方案,局部先行试点,形成制度成果”四个关键环节,边试点、边总结、边规范,积极推动政策制度的立、改、废。要充分尊重和依靠农民,坚持探索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探索融资渠道,处理好依法依规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树立统筹兼顾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整治,统一发展”的要求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突出土地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协调和衔接好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村镇建设、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田水路林村房综合考虑,统筹把握生产、生活、建设和生态用地,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跟进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对土地确权登记、宅基地管理和退出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项目资金政策支持、改革征地制度和维护农民权益等现实性问题,以及各类倾向性、非常规性问题,要积极探索,及时跟进研究,总结经验,化解矛盾,转化成果,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做好土地整治的法制保障

第三篇:桐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交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1-01-20)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20号),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2010‟42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结合综合配套改造试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2.统筹规划、集聚要素。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体开发、综合配套建设,坚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原则,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向规划安置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

3.政府统筹、市场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政府统筹安排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参与,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4.坚守红线、节约土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整治,确保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略有下降。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和退出、流转机制,加大宅基地整理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建房难、建房乱、重复建等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土地节约利用水平。 5.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农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利益主体,要尊重和依靠农民,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处理好整治过程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三、目标任务

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对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实施开发整理复垦,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村庄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复垦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积极引导人口集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发展。到2015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积3.35万亩以上,其中土地开发和整理新增耕地1.5万亩以上,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1.5万亩以上。2011年,分水镇、横村镇、富春江镇、江南镇等镇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不少于2个,其他乡镇、街道不少于1个,创建省级示范村庄5个以上,土地开发和整理新增耕地3000亩,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3000亩。

四、工作措施

(一)乡镇、村为主体

乡镇、村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等管理工作,筹措项目所需资金,妥善处理与村集体的经济利益分配,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和村民利益。

(二)合理确定项目区

各乡镇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资金和政策整合力度,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村级班子工作能力、群众意愿,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以单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位,合理确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连片整治,同时可将其它零星建设用地复垦资源一并纳入项目区。项目区主要包括四个区,分别为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农田质量提升区和新建区。土地开发区指的是对未利用地、废弃园地或林地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垦造为耕地的区块;土地复垦区指的是将人口迁移后的遗弃宅基地、废弃工矿、废弃道路等进行复垦,以新增耕地的区块;农田质量提升区指的是通过路沟渠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或土壤肥力提升,以提升耕地质量的集中连片农田区;新建区主要包括安置住房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等。为确保项目实施资金平衡,可将城乡规划区范围内选择一定量的经营性用地捆绑纳入项目区的新建区。今后,宅基地整理项目统一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再另行组织实施。 项目区确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2.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大,项目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不少于200亩,其中复垦面积不少于50亩;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质量有保证。

3.整治后项目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总体下降。

4.整治后农村住房改造基本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庄面貌和环境明显改善。

5.从启动到验收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建设用地复垦不超过1年。

6.省、市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科学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方案由乡镇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建设时要注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总规模应有大幅度缩减。 2.将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 3.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 4.明确农村住房改造、公共配套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及其他新建区块的面积、范围和拟开发用途。

5.明确人口跨村(镇)转移安置方案;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

6.明确资金筹措和平衡方案。 7.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完成后,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由乡镇收集所有资料报县政府;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并进行公示、公告,组织听证。

(四)规范项目管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乡镇收集、整理资料,县政府申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项目批准后,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规划设计、工期安排等,实施周期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项目实施完成后,县政府组织初验,杭州市政府组织验收,通过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入省级示范项目的,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的规范使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统一纳入新农村专户,专帐核算。

五、政策措施

(一)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1.指标收益与分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取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以下简称“复垦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下简称“占补平衡指标”)全部归乡镇所有,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按乡(镇)建立账册,今后各乡镇各类建设所需用地指标不再另行安排。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优先保障农民安置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后确有节余的,可申请县政府回购,回购价格由县政府统一制定(2010-2011年暂定复垦指标25万元/亩、占补平衡指标5万元/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批准立项后,县政府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回购协议的基础上,预付一定回购资金作为启动资金。回购资金纳入预算,确保足额到位。

2.土地出让金分配。项目区内通过土地出让获取的出让净收益全额返还所在乡镇;返还资金主要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社会保障支出、农民安置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乡(镇)政府与专业力量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居环境,彰显地方特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获取的补充耕地指标收益和土地出让收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签订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合理分配。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桐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金融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满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合理融资需求,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增强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协同性。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贷款,计入涉农贷款。

(二)保障用地,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1.保障新建区块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建区块需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项目区内获取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建设用地需要。新建区块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满足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条件下,随项目实行整体审批,不再办理农转用手续。涉及征收土地的,同步报送土地征收方案。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支持村集体经济适度开发三产配套用房及营利性物业项目建设。

2.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为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防止重复建设,停止单家独户的审批方式,今后农民建房要全部向规划居住区集中,一律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式解决。对确属危房的,经审批允许原地改造。从严控制农村居民点面积,从严控制农民建房人均占地面积,从严控制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列入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村,在安排农民建新房时必须实行“一户一宅”。规划农居点位于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内建造多层或高层农民公寓,以国有划拨方式供地,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其他地方建造联排连建,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鼓励建造多层农民公寓,农民公寓以国有划拨方式供地;禁止建造单家独院式住房。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办法。对跨村集中居住区建房的情况,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原则,落实新建宅基地。

3.鼓励盘活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对成片危旧房拆除、改造,加大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力度。盘活后存量农村建设用地,优先安排用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安排用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之后尚有多余的,鼓励复垦为耕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后,县财政对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缩减明显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缩减面积奖励,10亩~20亩的,奖励2万元/亩,20~50亩的,奖励3万元/亩,50亩以上的,奖励4万元/亩;同时,按缩减面积的10%核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按照征地留用地政策管理,用于发展三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益。鼓励对搬迁后的遗弃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县财政按复垦新增耕地补助1万元/亩;鼓励合理开发未利用地、废弃林(园)地等,县财政按新垦造耕地补助0.5万元/亩。

(三)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 1.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根据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用地和产业集聚,提高中心镇、中心村的承载力,把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作为我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抓手。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增强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2.落实农民后续保障。根据农村转移人口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具体情况,做好转移人口的住房、户口、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就业等保障和服务工作,充分保障转移人口的权益,确保应有待遇。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劳动力转岗转业。

六、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由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置换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工作指导和督察考核。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时开展工作。同时,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制度。

2.加强部门联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紧密配合、分类指导,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县农办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综合协调各类农村建设项目,负责实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程,制定中心村扶持政策,推进中心村建设;发改部门负责制定中心镇扶持政策,推进中心镇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搭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土地政策平台,配合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申报,指导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子项目实施和质量监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做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等工作,指导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子项目的实施和质量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按项目统一拨付和使用,对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农业部门负责落实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交通、环境保护、民政、劳动、水利、金融、审计、金融、电力、通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确保形成合力,发挥项目综合效益。

3.加强督查考核。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县对乡镇综合考核内容,统一设定考核基数,进行专项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另定)。根据各乡镇的工作实绩,在年终进行统一评比。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大、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本意见从发文之日起施行。本意见未尽事宜由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四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市委[2010]20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浙委办〔2010〕1号)和《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7号)精神,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基本内涵。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采取综合措施,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施全面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良方、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有希望”的目标。

(二)重大意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组织实施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统筹规划、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努力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由政府统筹安排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鼓励引入企业、个人参与,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2、统筹规划、集聚要素。按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体开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向规划安置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3、坚守红线、节约土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整治,确保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

4、改革创新、有序推进。正确处理好依法依规与改革创新、当前与长远、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在局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成果,强化示范带动,实现有序推进。

5、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充分尊重和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认真处理好整治过程中涉及土地权属关系调整的问题,依法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6、注重特色、保护生态。注重保留当地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风貌,妥善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科学处理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制止因片面追求用地指标,违背自然规律搞过度整治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行为的发生。

三、目标任务

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对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外的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人口集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培育发展。到2015年实现如下工作目标: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达到300个以上。其中2010年,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达到56个(含省示范村庄14个),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各启动8个村庄(各含省示范村庄2个)。到2012年,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达到150个(含省示范村庄33个)以上。

(二)建设中心镇(含六大组团,下同)27个,中心村200个,其中五县(市)建设中心镇20个,中心村150个。围绕市委〔2010〕17号文件提出的五县(市)城区及中心镇人口规划目标,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含萧山、临平副城,下同)、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努力提高人口集聚度。

(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积25万亩以上,其中建设用地复垦10万亩以上。

(四)改造农村住房27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县城改造1200万平方米以上,中心镇改造900万平方米以上,中心村改造600万平方米以上。

四、扶持政策

(一)保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1、明确指标分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取的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以下简称复垦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下简称占补平衡指标)全部归乡镇所有,由区、县(市)负责按乡镇建立账册。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优先满足本乡镇农村建设用地需要,节余部分可申请区、县(市)回购或在全市范围内自行调剂,符合市有关条件的项目获取的节余指标可申请市本级回购,回购价格由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经批准立项后,市和区、县(市)在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回购协议的基础上,预先支付50%回购资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回购资金纳入预算,确保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基金,专项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指标回购。

2、明确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中心镇土地出让获取的收益,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部分外,剩余部分全额返还给中心镇,重点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社会保障支出、农民生活补贴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乡镇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首先用于弥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不足,具体返还比例由区、县(市)政府制定。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区、县(市)或乡镇政府注册成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公司,积极向金融机构融资。鼓励乡镇政府与专业力量强、综合素质高、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居环境,彰显地方特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获取的复垦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收益,以及土地出让收益,由各方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相关协议进行合理分配。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杭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杭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优势,确保满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合理融资需求,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增强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协同性。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贷款,计入涉农贷款。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补充耕地指标收益抵押贷款和农民建房贷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二)保障用地,规范农村土地管理

1、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用地空间。各地在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过程中,要做好与县(市)域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充分预留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用地空间。对近期难以定位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用地,要通过多划定基本农田并在规划文本中明确整治项目的办法,预留用地空间。

2、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新区块要尽量不占用耕地,少占用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积极鼓励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城镇安置集聚农民所需的住宅用地,应以国有土地划拨方式供地,集中建设公寓式住房,规划居住点人均用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中心村和特色村安置集聚农民的住房,提倡建设公寓式住宅,严格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建设联立式住宅的,规划居住点人均用地面积一般应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最多不超过100平方米。

3、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新区块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新区块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在满足项目区内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条件下,随项目实行整体审批,不再办理农转用手续。涉及征收土地的,同步报送土地征收方案。

4、建立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补偿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整治后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缩减50亩以上,或建设用地规模缩减20%以上,且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的,按缩减面积的10%核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但核拨指标总面积除以整治后户籍在册农业人口和转移农业人口数不得超过人均10平方米。核拨的经济发展留用地指标按照当地征地留用地政策进行管理,用于发展三产,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益。获取的发展留用地指标,可在本区、县(市)范围内调剂使用。若今后因城镇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列入撤村建居范围的,核拨的发展留用地指标按1∶1计入征地留用地指标,不重复计算。

5、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今后农民建房要全部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除危旧房改造和抢险救灾外,停止规划区外审批宅基地。对跨村安置建房的,可由乡镇政府组织相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发生置换和经济补偿后,应及时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申请权属变更。要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开展农村“一户多宅”和“建新不拆旧”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超占宅基地有偿使用试点工作,超占宅基地有偿使用收益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具体政策由区、县(市)政府自行制定。

(三)积极引导,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

1、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各地要尽快明确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目标,树立“做地、做环境”意识,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中心镇、中心村的品位和承载力,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加快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要大力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建设工程,优先鼓励在中心镇、中心村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各区、县(市)要把中心镇、中心村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与其接纳异地农村人口和农村住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相挂钩。五县(市)放弃宅基地到中心镇、中心村安置落户的农户,要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扩权强村改革,增强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能力,适应发展需要。

2、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市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建设“二选一”试点工作范围,享受相关政策。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到城镇安置落户的农户,符合接纳地政府有关条件的,可凭退出证明,享受在县城和中心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资格。本区、县(市)内跨乡镇转移的,人口迁出地乡镇政府应将一定数量的复垦指标无条件转让给迁入地乡镇或区、县(市)政府,并承担相应数量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具体政策由各区、县(市)政府自行制定。

3、落实好农民后续保障。各地要根据农村转移人口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田(地)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转移人口的户籍、教育、社会保险、就业等保障和服务工作,充分保障转移人口的权益,确保其应有待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银行或土地信托中心等各类农用地流转服务组织,要按照《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意见》(市委〔2009〕13号)要求,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农用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服务和支持力度,促进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各地要根据当地

二、三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民劳动力转岗转业。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和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县级人民政府是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对未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任务的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将对其进行问责。为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已成立杭州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各地也要成立由农办、发改委、财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公安、劳动保障、交通、环保、农业、水利、林业、统计、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门机构,推进工作。要建立市和区、县(市)领导联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乡镇、示范项目制度,狠抓重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紧密配合、分类指导,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市农办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需领导小组协调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的调研和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总体审查、项目实施的指导协调及项目验收,中心村培育建设及人口集聚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审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拟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国土相关政策,做好各区、县(市)综合整治申报项目的受理、汇总和初审,项目报批以及项目实施工作,配合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参与综合整治项目的总体审核和验收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开展中心镇培育建设及人口集聚工作,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拟制和综合整治项目的审查、验收等工作,配合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市建委负责开展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指导做好村镇规划的编制等工作,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拟制工作,配合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和综合整治项目的审查、验收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管工作;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做好转移农村人口社会保障、就业等工作;市农业局负责落实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的后续管理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衔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市电力局、杭州文广集团、杭州电信公司等部门负责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关工作,确保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益。

(二)统筹考虑、确定项目。各地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资金和政策的整合力度,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要求,在认真分析镇、村领导班子工作能力、群众意愿,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项目区范围。项目区可涵盖单个或多个行政村,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连片整治,同时可将其他零星建设用地复垦资源一并纳入项目区。涉及跨村安置的,要将安置住房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用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平衡经营性用地等作为建新区块纳入项目区。今后,宅基地整村整理项目统一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再另行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低丘缓坡改造的,要切实体现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不得将坡度超过25度、林相较好的土地纳入整治范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符合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村(镇)班子领导力量强,村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意愿强烈;土地综合整治有潜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质量有保证;整治后项目区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增减平衡有余;整治后农村住房改造基本完成,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三)科学规划、加强论证。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由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要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规划建设时要注重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将上级下达给行政村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到地块;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实施方案;明确农村住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案,及其他建新区块的面积、范围和拟开发用途;明确人口跨村、镇转移安置方案;提出资金筹措和平衡方案;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论证,并对论证后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公告及组织听证,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四)加强管理、规范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项目管理,乡镇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区、县(市)政府为申报主体,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项目批准后,乡镇政府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区、县(市)政府组织初验,市政府组织验收,通过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列入省级示范项目的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和资金的规范使用。各区、县(市)政府要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区、县(市)和乡镇两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专户,专帐核算。

(五)注重结合、加大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庄整治、下山扶贫、农民饮用水工程、小流域治理、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农村电气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资金,集中使用,发挥资金的叠加效应和规模效益。

(六)鼓励先进、实施奖惩。对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补充耕地数量多、质量好,盘活存量土地情况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人口集聚程度高,集镇建设、中心村建设成效明显的区、县(市)及有关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力,或擅自更改项目规划设计、拖延工期、终止项目实施的区、县(市)和乡镇政府,给予批评和相关考核扣分处理,对项目区内建新区块用地指标在账册中予以扣回,责令补办用地手续,并可暂停项目所在乡镇新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立项。

(七)减免收费、让利于民。严格执行各项收费规定,要根据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中有关价格收费政策的若干意见》(浙价服〔2009〕192号)等精神,减免有关费税,规范收费标准。凡利用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含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的)用于农民建房或农民住房安置的,一律不得收取耕地开垦费或补充耕地成本回收款等补充耕地的相关费用。加强对中介机构服务性收费的规范和管理,各类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时必须坚持农民自愿、酌情减免的原则。

乡镇政府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农房拆迁和占用青苗给予合理补偿,确保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要在安置房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对农户的补贴力度,尽量让利于民。

(八)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抓好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带动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第五篇:我省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

通过国家抽查

(2011年8月3日)

日前,国土资源部会同中农办、环保部等组成联合抽查组,由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董祚(zuò)继司长带队,中农办一组陈剑波副巡视员等参加,对我省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进行了抽查。期间,联合抽查组听取了省、市两级的工作汇报、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先后赴扬州、仪征、张家港、昆山等地进行了项目区现场踏勘。

徐鸣副省长出席抽查工作省级汇报会,向抽查组简要介绍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在挂钩试点中坚持“三不一到位”的做法,即不搞强拆强建,不片面追求整治规模,不搞“一刀切”的安置模式,确保补偿安置到位。夏鸣厅长向抽查组全面汇报了我省的清查工作情况。于利中副秘书长、祖耀升副厅长和省清查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领导参加了汇报会。

抽查组高度评价了我省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认为江苏清理检查工作经过认真扎实的清

查,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国家此次清理检查工作的要求。联合抽查组特别指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立足“三农”发展,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一种积极探索,是富有江苏特色的一项管理创新,该工程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联合检查组对此十分满意,并建议将此项工作加以总结推广。对于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抽查组提出要严格管理、稳妥推进,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服务“三农”、保障权益,整治为本、挂钩助力,规范有序推进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厅规划处)

上一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下一篇: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