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之翘散文

2024-05-02

散记之翘散文(通用8篇)

篇1:散记之翘散文

散记之翘散文

终于飘然而至,在立春的时节。

没有辜负久违的期待,穿过雾霾的阻隔。

所有的等待,都那么值得,

你来了,从容而快乐。

立春,雪姗姗而来,盼了一个冬季的人们,欣喜之情可以想象。心急的朋友,昨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冰天雪地里疯了一把;今天上午,继续传来朋友们在淇河玩雪仗的消息;雪,真成了一个天使,给这个雾霾盘桓的冬季瞬间带来了沁人心脾的冰清,带来了一种久久期待、失落惆怅之后的欣喜若狂。午后,我终于也按捺不住,在友们的撺掇之下,跑了趟淇河。

雪或有或无地飘洒。看雪,也不是非要去河边,只是觉得淇河远离市区的喧嚣,也许会更多地体验到雪的原生态吧。其实来淇河,又何止是踏雪,只要是她的一草一木,似乎就更多地被人钟情、偏爱。徒步去河边的路上,眼睛已经不够用了,走走停停,用手机拍拍照照。走过街心花园,看着一树树枝丫,挂满了娇嫩的雪花,在风里轻轻摇曳,似乎被飘落,又似乎更多地飘落在上边,不觉就吟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走过超市的大门,一排排红灯笼,卧着一层层绒花般晶莹剔透的雪花,红白相间,煞是好看,顿觉喜气暖暖入怀。就这样一路走着,在脚下雪的吱吱扭扭的伴奏下,来到了淇河桥下。

此时,雪已是漫天飞舞。静谧的淇河,真若是仙境中的瑶池了,两岸粉妆玉砌,河水清澈见底。一排排整齐而栖的游船,盛装停泊;一树树河柳,亭亭玉立,更若是身着白纱的仙女们轻风起舞,秀发飘逸。目之所及,万物都已经被厚厚的雪覆盖,一尘不染,好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三五个好友陆续聚齐,轻轻掰几根儿冰棱,权作新年礼物。听说友们上午已在河的下游玩嗨了雪仗,宣泄了压抑一冬的情绪,个个回到了无拘无束的童年时光,那就溯河而上,寻觅一下上游安静的雪景,岂不更好?

雪,此时更大了,人却也愈加兴奋。惦记着金沙滩摄影基地那一片腊梅,个个便展开了想象力。前两天沿河边骑车,便已见那片腊梅,似乎是不满意雾霾的污浊,黄黄的花儿在干枯的枝桠间努力绽放,却难以寻觅到几株饱满的花蕊。今日,瑞雪滋润,腊梅可会“剪出寒梢色更黄”?到了,但见白雪之下,黄黄的花儿正俏。大家伙一阵欢呼之后,便是静静地各自忙活着拍照了。拍花儿的特写,带单反的便是自得其乐,“色轻花更艳”,花朵之娇艳,尽囊于快门的咔嚓之间;用手机的只能是羡慕嫉妒恨了,很难拍出单个花蕊的清晰,任凭你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好香啊”,驻足在花丛间,腊梅的香气经过雪的过滤,清淡悠长。我是不喜花香之浓郁的,此时深深呼吸着这似有似无的香气,惬意而贪婪。腊梅,又称雪梅,瑞雪飞扬之日赏腊梅最是可遇不可求。难得的一场相会,且不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顿悟,单单是万物凋零,这黄黄的小花儿在雪的映衬下,生机盎然,的确是有几分难得的诗情画意。

看到河里三五只游弋的野鸭子,便有人吆喝,野鸭子却是从从容容、不理不睬,往远处看,更是成群结伴。近年来,野鸭子数量明显增多了,这跟淇河芦苇的.茂盛不无关系。芦苇荡是野鸭子的家,一头扎进浓浓密密的芦苇丛里,便是自由自在的天堂了。此刻的芦苇荡盛开着白色的雪花,极像丰腴的棉花田,忽闻一声悠长的鸟鸣,一只灰鹭慢腾腾地展开硕大的翅膀,拍水而起,悠然从容地飞向天空。谁说北方的冬天色彩单调,有这雪之笔来调色,该是怎么的一幅北国写意?

就这样,走着跑着,跳着嬉着,不知不觉,走了两个小时,任凭雪花拂面,内心充满了纯静的喜悦。过了黑龙潭,看天色也该返程了,一次难忘的踏雪之行。

我在想,每年的冬天都应该有这样一场雪,净化我们呼吸的空气,宁静我们躁动的心灵。

雪依然在下,飞飞扬扬。

篇2:散记之翘散文

走进马莲台,犹如走进了北国的江南。这里如梦如幻,地形地貌原始,拥有天然的优美风光。这里到处沟壑纵横,山丘环绕,台岭高耸,幽谷雄奇,堪称鲁中地区的“世外桃源”,看后让人不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这是仲春时节,笔者与家人一道走进马莲台时的感想。

马莲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齐家终村东南隅,是一处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今年4月中旬,笔者乘坐客车从309国道越过淄河桥、太公湖、淄河大桥收费处往西越过北山村管仲纪念馆,顺着通往终村的柏油路一直往南就到马莲台景区了。

下车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富有神秘色彩的沟壑。随之飘来了一缕缕槐香。举目望去,沟壑上下,到处绽放着一片雪白。仔细观之,但见棵棵槐树上,都形成了一嘟噜一串串珍珠般的铃坠,加之顶部金色的铃帽,沐浴在阳光里,鲜亮亮的,玲珑剔透,十分精巧别致。槐花在徐徐春风中摇曳,远看,犹如满树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令人心花怒放,禁不住贪婪地猛吸几口空气,随之一股股淡淡的清馨扑人口鼻,真可谓沁人心脾,不觉间便陡增了几分游兴。在说说笑笑中,我与家人顺着山沟南行100米左右,往左拐便看到石海了。

据说,石海是当地村民近年方发掘整理而出的。但见块块青石卧在那里,大都呈波浪形。有几块则呈怪兽、乌龟之状,每块都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石海长约200余米,且下窄上宽;下不足5米,上竟达60余米。观之令人眼界大开,心驰神往。站在山坡之上,通观整个石海,其状呈“s”型,望着那叹为观止,形态逼真的波浪石,令人仿佛置身于大海的身旁,倾听到了海浪拍击的喧响。亦真亦幻,禁不住被她那奇特的艺术魁力所折服!真乃鬼斧神工也!情不自禁的翘起大拇指,赞誉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杰作。

走出了石海,我们沿着崎岖的小径,迎着醉人的槐香,径直向马莲台方向而去。此时有关马莲台的传说,在导游的介绍下浮现在脑际:明朝年间,临淄城内有一姓钟的官吏。他厌恶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故弃官归隐,过着躬耕田亩、亲事农桑的田园日子,自称稷山居士。后人都称他为钟居士。有一年正值仲春时节,钟居士嗅着阵阵扑鼻的槐香,来到了马莲台畔,见这里沟堑纵横槐树成林,串串洁白的槐花泛着诱人的奇香。他禁不住陶陶然沉醉其中。于是,从此之后,钟居士便在此久居下来……传说中尚有一位麻脸老妪,他们共同为当地老百姓做过很多好事、善事呢。

话说到了甲申(公元1644年)年,明朝败北,京城失陷,清兵到处征伐,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山外的百姓,携幼扶老,如惊弓之鸟四处避难。“赶快到马莲台来吧!”百姓们似乎在冥冥之中,都听到了这一光明的声音。于是他们纷至沓来。但见马莲台上,彩虹飞舞,霞光万道,那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伫立于高台之上,且不时地挥动双臂,呼唤着百姓们。于是,百姓们不顾一切地逃到这个地方。

数日后,清兵退去,硝烟散尽后,马莲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据说当时人们回到村里后,互相询问躲到哪去了,回答乃众口一词:“马莲台!”人们惊得目瞪口呆!简直难以相信,一座小小的土台,两间狭窄的草庵,竟然藏下了几千人!更奇怪的`是,人们竟然谁也没有见到谁。

后来,人们为感悟佛门的好生之德,便认定麻脸老妪和钟居士为观音菩萨和钟居士为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乃和平的使者。人们痛恨战争,向往和平安康的生活,故当地人们集资为其修建了坛城佛刹;前为白衣殿,供奉观音菩萨,后为文昌殿,供奉文殊菩萨。

从此,马莲台方圆百里之内鸽哨长鸣、紫燕纷飞、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升平之气象。后该佛刹又于清康熙14午(公元1675年)重修,乾隆(1749年),道光(1834年),光绪33年(公元1907午)再次新修或重修。兹立有四石碑为证。可悲的是,20世纪中叶,一场“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加之随之而来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将二位造福人间、盛享300余年香火的菩萨,全身击毁,殿宇被拆除。如今,连废墟都荡然无存了。只有那铭刻着殿宇新建及重修的四块石碑及新修的石洞,仿佛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那些曾经失去的岁月……

当我们沿着山沟向上行走,转了一个弯子后果然看到一个不大的洞窟,人工石砌而成,旁边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上,我们走到石窟跟前看了看,洞有5米深,2米高,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塑像,也没有什么香火,可能是人迹罕至的缘故吧。登上平台,发现要到马莲台还需要经过一条1米多宽的狭窄黄土梁,两侧是20多米高的峭壁,此时我的心提到嗓子眼里去了。当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时,发现这个连接马莲台的黄土梁两侧已有纵向的裂纹,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坍塌,到时候再到马莲台上就困难了。

马莲台是一个约10米见方的黄土平台,三面是约20多米高的峭壁,站在台上向四周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一地带是一处山东少见的黄土地貌,东西长约2千米,南北宽约1千米的范围内,覆盖着一层几十米厚的黄土,并且发育着和黄土高原一样的地貌。所谓的马莲台就是一个陕北人称之为黄土梁的尖端,这个黄土梁长约400米,最宽处约50米,最窄处就是连接马莲台的狭窄土梁,不到2米宽,或许过不了几年后,连接马莲台的土梁坍塌后,马莲台就真正成了一个孤立的土台了。我们从台上下来后,沿着一条沟涧前行,两侧是黄土峭壁,前行1里多路后,北侧的黄土已被侵蚀殆尽,露出原来的石质山坡,我们趁着兴致奋力攀登,不一会儿功夫,便到了山顶,但见极目远眺,但见东、西、南三面群山逶迤,惟北面豁然开朗,整个临淄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尽收眼底!俯瞰台下,沟壑环绕,槐花如雪,此时我突然想起了诗人李法周先生的诗作:?“银花穗穗香满谷,碧叶层层郁郁丛。彩蝶戏蕊飞上下,英碑妙文立当中。”顿觉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中午时分,我们又回到了停车的那家乡村酒店,在女儿的倡议下,我们要了几样土菜,什么炸香椿、凉拌荠菜、槐花饼、烙菠菜咸食等,一家人就着菜饼,吃得十分香甜。或许是肚子饿了的缘故吧,总觉得马莲台不仅山好、水好,这里的饭菜更香。

篇3:厦门散记散文

总会有一个城市,心生迷恋。比如厦门。

为看厦门的花,我毫不犹豫背起行囊飞向它。二月的厦门,未见花,却见郁郁葱葱的绿。不鲜亮,懒散地绿。高大的桥墩,与爬山虎的茎,纠缠在一起。零星的叶,孤零零贴在上面,秋天的暗红,被太阳的光一打,叶脉间渗透柔嫩的黄。厦门是春城么?不。无花不春。我骑着单车在厦门街道间穿梭,街边到处是加拿大海枣,大王椰子树,留着胡须的大榕树,我知道我是在南方了。二月的南方。厦门。没有花的厦门。

一个小巧的城市。

街道不宽阔。公路两边高楼林立。不粉妆玉砌。民宅坐落街边,上了年纪的颓败。最烟火的地方,要数步行街,在中山路。吃的,穿的,用的,公交,方便得很。两边高层建筑,散发老旧的味道。夹着不宽的街道,如行走在深谷。水果店,服装小店,厦门特色小吃店,银行,花店……也有菜市场,在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老巷里。路面湿漉漉的。临海的城市,海产品也多。菜市场昏暗,一眼望不到头。我在中山路的步行街随便走,恍惚觉得我是在香港。十五年前,我去的香港。它的模样和香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少了繁华旖旎,多了尘世烟火。

水果店,南方的水果最多。青檬。椰子。百花果。去厦门,我的舌尖和青檬时不时纠缠在一起。一个青檬至少一斤多。水果店的老板心思细腻。买青檬,削皮,一片片削好,放在塑料盒子里。不忘递给你两个牙签。百花果,和猕猴桃一般大小。紫红的壳,十元六个。老板切掉顶端,把吸管伸进去,在里面转着圈地搅拌,说,吸里面的水。还说,喝它好,不容易感冒。小心吸着,酸甜,像柠檬的酸,比柠檬甜。

也去吃厦门特色小吃沙茶面和锅边糊。以为沙茶面是北京的面糊。看沙茶面的图片,恍然大悟。不是的。小吃店是两个年轻男孩子经营。着灰黑色衬衫的瘦高,穿白衬衫的不高但清瘦。一个负责做,一个负责端。瘦高的男孩子问,添加什么?我愣了。他说,看下面东西,可以任意添加。添了鹌鹑蛋。他问,吃花生酱,习惯么?我答,可以。不大的功夫,沙茶面和锅边糊端上来。沙茶面是北方的面条,不同的是里面的酱,还有任意添加的作料。一大碗,适合北方人口味。锅边糊像北京的片汤。汤汤水水。和沙茶面一样,想添加什么作料都可以,一切随心。

临走,向他道谢,他笑了,说,再见。

胡里山炮台,厦门的一张名片,克虏伯大炮,是世界现存原址,最古老,最大,十九世纪海岸炮。它是厦门的功臣,保护神,在抗日保卫战中击沉日军战舰。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颜的老者,必须拜访他。

榕树,厦门市树,炮台景区很多。上百年历史的古树。粗壮。树干纠缠一起,树冠极大,如巨大的遮阳伞。沿石阶而上,遇见巨大的一棵古树,写有独树成林四字。根须一束一束,落地可生根,独树可成林。

炮台紧邻大海。海极美。细软的沙滩,海风吹来,丝丝凉意。海绿如翡翠,没有咸湿腥气。海滩人少,在海边散步,风吹乱长发。厦门的海干净,适宜休息散步。远处有军舰,安静伫立海上,宛若一幅静美风景画。

也去厦大。厦大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

的确是。一排排高大的加拿大海枣,屹立在路的两边。一所典型南方大学。干净,古典。虽然没有北大古色古香,却不失高贵典雅。在厦大游走,每一个角落,堪称经典,美得心动。厦大适合读书,优美的校园,依山傍水,更适合谈一场恋爱。爱情胜地说,要恋爱,去厦大。优美的环境,不谈一场恋爱,还真有些遗憾。

鼓浪屿是镶嵌在厦市的明珠。去厦门,必须,一定,要去,鼓浪屿。不去鼓浪屿,厦门没有来。

我倾心鼓浪屿“钢琴之都”、“音乐之乡”这两个名字。很艺术。小岛的动人,即使不去,听到这两个名字,也见到小岛一半的美了。

小岛的时光是懒散的。最适合漫步。最适合一个人无所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

看建筑。被殖民过的岛屿,建筑别有风情。罗马式圆柱、哥特式尖顶、伊斯兰圆顶、巴洛克式浮雕。还有铁艺狭窄大门。从门里向院内看去,一个个院落,是一座座岛上花园。墙壁砖红嵌深灰。所有的建筑是历史,是风景。哪怕一面颓败的墙,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风韵犹存。

我喜欢有风情的建筑。这里满足我眼睛的欲望。

看花。

终于见到花。密密麻麻的绿叶间,蓬着一簇簇橘黄色花。长长的花瓣,像一个个小棒槌。每一簇,像天上散落下来的烟花。岛上遇见最多的是它。搭在墙头上,木制长廊上。很美,不香。

年轻女孩儿问身边的男友,什么花。

他说,鞭炮花,也叫炮仗花。

再看那花,别说,真像鞭炮。红色,挂在自家门前,等待点燃的鞭炮。我想说,再起个名字吧,叫它烟花。你瞧,多像天空昙花一现的烟花。敲打这篇文字的时候,正是除夕。楼外烟花璀璨,我抬头看花,我看见鞭炮花挂在天上。我的故乡也有鞭炮花。你瞧,夜空里,除夕夜一簇簇散落下来的,不正是鼓浪屿的它么?

我在小岛纵横交错的小道行走。道道相通,绝没有死路。路路惊喜。

有艺人在岛上。

我坐在阳光下,听他们吹萨克斯,拉小提琴,唱歌,弹吉他。小岛的风情一下子又跑到音乐里了。

小岛的确是美。美得像一坛陈年老酒,一旦喝下去,要醉人的。

我住在岛上,离旅馆很近。走累了,不想回去休息,我任性地要把我在岛上的时间全部浪费掉。我走啊走,看啊看。不感觉累。我买了一个白色花环戴在头上,佩我的袍子。我没觉得不好意思。这样的着装,服饰,适合小岛风情。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卖花环的.呢?

街边有装修洋气别致的小店。和北京的烟袋斜街,南锣鼓巷没有差别。

小岛建筑像天津意大利风情街。不过,意大利风情街,与鼓浪屿比起来,太袖珍了。更何况,十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风格各异。鼓浪屿不愧是一个建筑的博览馆。

鼓浪屿的美,在建筑,花朵,沙滩,小店,岛上的山,音乐,文化。综合艺术在鼓浪屿完美呈现。

鼓浪屿的猫随处可见。我住在山上,一家名叫外婆的澎湖湾的私人旅馆。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去就是。落地窗,窗外长满植物。一棵低矮的树,开着白色花朵,不知那是什么花。南方植物多,很多花初初见。炮仗花挂在墙上。黑猫眼睛金亮,蹲在窗前懒洋洋地晒太阳。一只白猫悠闲,高傲走过。

旅馆楼前有秋千,木制桌椅,夕阳下,我跑去荡秋千,累了喝茶,晒太阳,享受夕阳美景。

夜来临。鼓浪屿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海上。我庆幸选择在这里留宿。这么美的岛屿,不住下怎么可以?穿行在老巷子里,路过豪华西洋建筑,像上海外滩,繁华旖旎。也像极了着锦绣旗袍的女子,干净,纯粹。更像价格连城的青花瓷瓶,摆在那,任你静静地赏。

夜深沉。岛静谧得宛若无人居住的荒岛。我枕着海浪入眠,偶尔听到猫咪一两声叫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声响。凌晨,星星明亮,安静悬在天上,一夜无梦。

天亮,鸟儿狂欢,各种调子交织。白猫、黄猫、黑猫,迈着轻缓的步子,在我的窗前走过来,走过去。无视我的存在。汽笛声浑厚,岛上一日生活开始。货轮装满货物,从市内运到岛上,大大小小的箱子,摆放码头。

我用了很多文字,写“钢琴之岛”。我的笔太笨拙,哎,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好它。太美的东西,写出来,也碎了。

时间最公正。然,落在厦门,真的不一样了,慢得像走路迟缓的老人。

厦大教授易中天说,厦门是一个温馨的城市。不,温馨还不足以概括它。厦门干净,灵秀,文明。再俗气的人,走进厦门,沿海城市,变得温文尔雅了。

一个适合养心的城市。像一个帅气,懂你疼你的男人,你会不由自主爱上他,和他缠绵在一起。或者,一个人泡泡茶,读读书,散散步,发发呆。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好时光。

篇4:上海散记抒情散文

时代的变迁,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用自助售票机买车票确实很方便,但学习使用的过程,多少让人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其实,用过一次之后,你会觉得很简单,可见第一次的不知所措完全来自我们的内心,不自信。

上了车,才知道买到的是无座的车票,不过不要紧,本来我就不喜欢与陌生人挤来挤去,与陌生人的这种无奈之下的身体接触,是我不能容忍的,正好可以在车厢的连接处,透过大大的玻璃窗欣赏窗外的美景。

铁轨旁的一排排树木在试图拉近现代与自然的距离,小树也在努力地证明建设者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但那幼小而且稍显单薄的树木,无一不雕刻着人工的痕迹,稍远的地里稀疏的种着些蔬菜,干涸的池塘诉说着曾经的付出,以及付出后板结的痛楚,像老者脸上的沧桑,正在拆除的厂房在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内容,让人想起曾经的辉煌,有点舍身取义的味道。偶尔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油菜地,清新的感觉吸引着你去注视,去互动,黄色的油菜花,嫩黄嫩黄的,像鲜活的生命在召唤,而且是新生的,虽然被人们规范在一个个小方块里,随着列车的前行,她在向后移动,似乎在让你想起漫山的黄花,自然的一簇簇堆放,生命的成长和过程的展示,在流动的列车中,永恒在如云思绪中,渐渐清晰,渐渐模糊,渐渐的飘远,留下一缕淡淡的清烟似的记忆片断。

中华泱泱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在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时刻,心中期待的还是那种自然的亲近,春秋,战国,汉,魏,两晋,之后,陶潜描述了文人心中的温柔,不是渴望是向往,我有时也有这种感觉,但不知道是否可以真的可在那种境界里活出心中的惬意,不过我知道自然中也有鱼虫虎豹,风沙泥石,若果没有人工的雕琢,我们真的搞个野外生存,恐怕没有经过特战队的训练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学者,只能瑟瑟,无法啾啾。可见,我们欣赏的是经过人类琢磨过的自然,是有条件的自然,是去其糟粕的自然,阴阳两极相生相克,互为退进,和谐共生,方能开万世之太平。

篇5:春晨散记散文

今晨,与夫去送小女儿上学,之后,一如既往按既定的路线步行去锻炼身体。

女儿在建新路小学上学。建新路两边沿路树沟内分别生长着一排年代久远的柳树。当我们一家三口转过弯,走到这条路上时,猝不及防被一树树的春色撞了个满怀。所有柳树都垂挂着千丝万缕新鲜的绿丝绦,细细长长,像春姑娘的辫子,新颖别致,俏倚在春的枝头,格外醒目,瞬间给我的心里漾起一抹温情。

记得前几日送女儿上学时,这些柳枝上才打了芽冀,没想到因事外出了几天,只短短几日没见,今日重逢,竟翠满枝头,碧落生辉。不禁感叹这柳树旺盛的生命力及大自然的神奇魔力。

女儿蹦蹦跳跳去了学校,我们的目光徜徉在这绿色长廊中继续前行。

转道,行至汉王大酒店的十字路口,远远就望见,酒航路两边高高隆起的土堆,旁边东倒西歪躺着许多柳树,并晃动着许多民工的身影,还能听到载满柳树的三轮车的轰隆声。一棵棵刚出新绿的柳树正被放倒,旁边又冒出一棵棵一米多高的锥形翡翠松树。

除了国槐,松柏,柳树是小城路边风景的一大亮色。这些柳树生长在酒航路人行道两边的树沟内,和酒航路同岁,至少有十年之久,成庞大的伞状,整齐划一,既养眼又遮阴,是夏天人们步行锻炼的好去处。这两年自从步行晨练开始,无论春夏秋冬,我与夫没少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走着锻炼身体。

“好端端生长了那么多年的柳树,为什么要放了!”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生心疼,遗憾地对身边的夫说,那种失落无以言表。

“谁知道,大概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吧!”夫随口回答到。

“十年青葱一朝逝,谁知栽生之不易。”走过十字路口,我们牵手一路向西。我的思想仍停留在那些被伐的柳树身上,牵扯得心隐隐作痛。那么葱茏美丽的树冠,瞬间化为乌有,情绪突然就失控了一样,莫名其妙郁闷起来,如同阳光躲在乌云里的天空,灰暗低沉。

一向边走边话匣子不断的我,此刻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忧心忡忡,心想着:当松树完全替代了柳树,过些年后,谁还能记得它们,记得它们曾在这个城市来过,并且用自己的青葱美丽装扮过这座繁华的城市。

犹记得小区楼窗下草坪上那五棵高大的柳树。

因一年一年的,小区内的私车越来越多,无处停放,拥堵了人行道和楼门。不知谁想出了那么个“妙招”,把小区每个楼群间大大的草坪缩减为原先的三分之一,草坪上五棵高出楼顶枝繁叶茂的庞大柳树,也被挖得只剩两棵,且枝体被修砍得稀疏粗矮,面目全非,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草坪没改建时,夏天的早晨不及你起床,枝头的鸟儿就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说“懒虫起床了!懒虫起床了!”有时会有成群的鸽子从树间忽闪闪腾空而起,飞上楼顶或自由翱翔,或在顶面随意踱步。自从柳树挖减修理后,鸟少了,鸽子也不见了踪影。

那些柳树,它们从我2003年入住这个小区就存在,陪伴了我有13年之久,情谊自是深厚。

除了草坪,它们是我楼窗外唯一的风景。一年四季,有很多时候,我会静静地站在窗前细细观看它们,看它们在季节的轮回中如何变换身姿,从而感知岁月的变迁,感悟生命的变化,因此它们深受我的垂爱。

人类的和谐,总是以牺牲自然生命为代价的。而今,每当清晨我拉开窗帘,推窗看到它们的模样,隐隐心痛依然。没想到,类似的一幕又出现在眼前,心自是无法平静。

“你进货这几天,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投资挣钱的好方法。”夫看我无语,首先打破沉默说。

“是什么?说说看!”我回过神,边说边竖起耳朵做洗耳恭听状。

“就是在网上通过注册一种APP的会员,然后进行一定数量的金额投资,多少不限。假如一个月投资五百元,下一个月就变成了六百元,比银行利息高十几倍。”夫说得有板有眼。

心还没有完全脱离那些柳树的逝影。且我向来排斥这种智力性投资,自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那种高智商行为,非我这种弱智型的人能玩转的,自己生来就是那种脚踏实地吃苦生活的命;再者,我也偏执短见地认为,这种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靠钱赚钱的行业,要么是皮包公司,要么就是打着高额回报率的幌子在圈钱。所谓的高额回报,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融资,要不了多久就会人间蒸发,神话不攻自破。因此就没好气地对夫说:“你知道,我向来反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消尖了脑袋千方百计往自己口袋里挖钱,哪有容易的事,要做你做,我可不参与!”

我知道今年生意难做,夫是想再找条出路。

“我仔细看了,从去年到今年,好多人都投资赚了钱,而且数目可观,稳赚不赔。”

夫还在喋喋不休,我却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认为可行,就去做,我就是不喜欢跟风。你看前些年,别人买基金,股票,赚得体丰钵满,我动过心没有?”我吧吧,嘴若吐豆子般说。

话不投机半句多。之后夫还在耐心重复那些,企图说服我,而我早已无心应之,以沉默对待,不再说话,牵着的手也随之松开了。

我知道,这是我和他今生难以企及的高度,再怎么争论下去,也是脸红脖子粗的不欢而散,不如沉默,这也是我每次和他意见不和时惯用的姿态。

我有意把脚步放慢,不再跟随他的步调,而是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中。

此时,太阳还没有出来,天空飘浮着海浪一样的云絮,若明若暗,伴着几分灰色。

这是城郊的开发区。路两边,部分空旷,部分零星分布着一些低矮的不规则的土坯村落,房前屋后闲置着年久布满岁月风尘的树桩,木堆,用木板,树枝砌成的篱笆园,茅棚,或养过鸡,羊,猪等的圈,看不到人影,一片沉寂。

四月初,该是麦苗泛青的季节,而屋前村后,却看不到一块绿油油的麦地,土地依然裸露出它固有的肌肤。唯有间或栽培的一块块城市绿化的植被:柳树,松树,胡杨树,槐树,枝头都开始返绿,吐故纳新。那些没树的地方,杂草丛生,各种枯草和刚出土的新绿交替,看起来枯草更胜,却又在荒凉中不乏生机。

我慢条斯理边走边细细观看着它们:平地,土坡,树木,枯草,闲置的田地,远山……心嫣然随着天空高远,宽阔,流淌着自然的物语,清音。

万物之态,众生之相,但凡生命莫不过于如此。

生而为草,无论你如何努力,也蜕变不成参天大树;注定平原,定然达不到山的高度;是树就会沉受更多的风雨,是山就会积聚更多的冰雪。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道法自然,殊途同归。无为渺小而自卑,不因高大而自豪。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自然属性决定一切。大自然赋予你什么特性,你就该安身立命,不卑不亢,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

人生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赖。就像农民,生活在农村也没有什么不好。在农村,虽然平淡,但春来赏绿,秋到收获,冬拥火炉睡暖炕,夏盖凉被坐树荫,那份远离喧嚣的恬淡宁静一样怡然自得;而身在都市,住着高楼,享受繁华,同时也会沉受噪音,染就孤独,心如楼壁。

其实,人在哪里生活,做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热爱生活,清心寡欲,宁静淡然的心态,方能过得坦然自若。然而我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凡众生,莫不是迷途的羔羊。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谁又能看清自己,摒弃欲望。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是放不到现实中的。

我一直欣赏那种脚踏实地生活的人,而排斥那种工于心计,费尽心机赚钱的人。我宁可欣赏那些靠拾垃圾,卖菜,卖水果等自食其力过活的人,也不欣赏那种靠不正当手段和智力掠夺,赚取财富的人。他们表面看似光鲜,内心实则难以恭维。

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胜过千军万马。我踩着细碎的脚步,自顾自放眼大自然,和自然会晤,低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不去管他想什么。

转回来的路,横着的一段,颇有生命。路东边矗立着一排高大的陈年白杨树,浑身缀满嫩绿的叶芽。路西边旁着一条几米宽的水渠,流淌着清粼粼的河水,微波荡漾,清澈着眼眸,涤荡着心灵,也清洗着凡尘俗世。

无欲,脚下轻。神思目游间,不知不觉,折回到了建新路小学门前。

“来时把早点买上,”与夫分开时,他对我说。

我没有应声,头也没回径直向家门的那条路走去,他则猫了我一眼,拐向通往店里的路。

回到家,我快速洗漱完毕,换了衣服出门去上班。

早点我们向来吃得简单。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路过一馍店,我买了两个菜盒盒,一个韭菜的,一个芽面的。到了店里,我没有说话,把菜盒盒放在桌上,随手取出韭菜的,独自吃起来,他亦没有说话,拿起那一个吃了起来。

一个早晨,我们在店里,我无声,他亦无语,彼此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懒得看对方一眼,空气中弥漫着冷冷的味道。有顾客进来,我们彼此站起,满脸堆笑,迎来送往。顾客走了,我坐下来玩电脑,他则坐在我身后的长皮凳上玩手机,偶尔他会走出店门在门前站一会,望望风,再返回到店里坐下继续摆置手机。

玩着电脑,我没有抬头,不知什么时候,店里没了他的人影。

十二点,电话响起,我知道是他打电话要我回家吃饭。

“喂!”拿起电话,我轻出了一声。

“喂!喂!”他大声连叫了两声。”

“嗯!”我又回应了一下,彼此再没说什么,压了电话。

回到家,只有夫在,饭菜都已端在桌上。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水煮豆芽,菠菜各一盘,两碗细白的拉条面,是孩子不在家,只有我和他时常吃的素食,冒着热气,喷着淡淡的香。

夫望了我一眼,冲我勉强笑了一下,说两个女儿都去奶奶家吃了。

我没有作声,洗过手旁若无人地坐下来低头吃饭,却忍不住抬头看了一眼他,正好他也目光投向我,四目相对,两个人竟然同时噗嗤笑出了声……

生活就是这样,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是跳跃着不和谐的音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自然和解或烟消云散,沉淀在内心的定然是刻骨铭心的温暖或馥郁芬芳的气息及给人前进的动力。

篇6:椒江散记散文

元宵节前,应椒江某友的盛情相邀,我欣然前往玩了四天。四天的行程实在太短,没法让我的游兴酣畅淋漓。

记得第一次去椒江这座海滨城市游玩,是在十几年前,那时的椒江城,地方只有巴掌那么大,而且街面上也难觅到像样的大厦高楼。不像现在,宽敞的马路四通八达,高楼大厦鳞之栉比。现在的椒江已不是县级市了,而是台洲市下属的一个区。据朋友的丈夫说,现在的台洲市,是由原来的椒江县级市及黄岩县级市还有路桥县级区合并组建起来的。它成立于1994年。作为市城府所在地的椒江区,它占尽了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其它两个区望尘莫及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才使得它的新区(又称经济开发区)开发健步如飞。

椒江新区,确实是个不错的地方,那别有洞天的市民广场,犹如镶嵌在新区地面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这颗明珠,与宽敞笔直的市府路又辉印成了一幅恢宏的蓝图,而这幅蓝图,不仅让椒江民众引以为荣,也让我这个外乡游客目不暇接。

在椒江,我除了在新区饱尽了眼福,我还在旧城区浏览到了心旷神怡的景致。如古色古香的海门老街;豪华气派的椒江剧院;壮观繁荣的椒江港口。除此之外,我还在旧城区,见识到了车水马龙的喧哗及品尝到了椒江小吃姜汤面的滋味。尽管我吃得的姜汤面不是正宗的姜汤面,而是街头厨师的手艺。不过,这并不影响我的食欲,因为地道的姜汤面,我从没用嘴碰过。据朋友的丈夫说,原汁原味的姜汤面的汤是很有讲究的,先将姜片晒干,将姜干放入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先旺火后温火,熬上两个时辰,不然醇香味不出来。没想到制作姜汤面的汤还有这么多的讲究,看来此生我是无福消受了。你想啊,小吃店的老板有谁会费那心去煲汤。而我自己也耐不下心来去下厨制作。

在椒江我不但品尝到了街头姜汤面的美味,我还在朋友的`家里吃到了地道的野生鲫鱼。那条鲫鱼,是朋友的丈夫在郊外的一个湖里钓到的。所以它的肉嚼起来特别的鲜美、松软。

在朋友家的餐桌上,我还吃到了椒江人制作的烤鸭。那烤鸭,不瞒你说,味道特别地香,只是对它的制作流程,朋友一家无人说得上来。而我也实在抽不出那个空闲去采集制作烤鸭的秘方。我这样说决不是在为自己的惰性寻找开脱的借口,而是椒江之行的四天行程实在太仓促了。

篇7:回乡散记优秀散文

一、我见到了那三棵树

多年从山底下望见的那三棵树就立在我的面前。虬龙刚劲,枝叶婆娑,直耸蓝天,在山风的吹拂下轻轻起舞。然而,那苍老的根须狠狠地抓住岩石,纹丝不动。在我的远望里,它们似三只小鸟,扑棱着翅膀,栖息在这高耸入云的山头。但当我走进它们时,又觉得它们如一位历经千年的历史老人,慈祥而又亲切,在向我讲述着山云变幻、古往今岁。它们脚下的小树郁郁苍苍,枝叶繁茂,相互交通,好似它们众多的子孙,依偎在一起。一两声鸟啼,打破了山林的沉寂,也逗引出了它沧桑的记忆。

山顶不远处就是人们常常讲起的铁山坪,是川北乃至四川境内杜姓的发源地,我站立的地方就是杜姓家族的中心。据《杜氏家谱》记载,宋初湖北人杜桂被任命为西水县令,后卜地于此,繁衍出杜姓旧七大房和新十大房,散居到附近的各州各县。据我按图索骥得知,我乃新十大房中第七房,始祖居于离此十里之遥的西河岸边大坪头,后又翻山迁徙到我现在居住的榨湾头。如果我的祖先果真是西水县令杜桂的话,那么我祖先的历史是清晰的,也是值得骄傲的。有了这一位县令祖先,我就可以有值得炫耀的资本,同时,也可以成为我努力上进的精神源泉。

但我还是比较清醒的,我知道写历史、志书,尤其是编撰家谱的人,总爱把自己与古代同姓的名人联系起来,以提高自己家族或姓氏的地位。我无意也无能力把我的家谱考证清楚,我觉得我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不论是姓杜姓李,历史给我的生命就只有那么一点,我应该倍加珍惜当下,而不必去为姓氏较真。

但我也可以借此抒怀,遥想我的先人们怎样在此披荆斩棘,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地的,又历经了怎样的历史风云在此立足,繁衍生息的。传说中,十大房分迁的时候,祖先把一口大铁锅从高处扔下,恰好被摔碎成了十块,他们各自捡到了一块就上了路,作为杜氏家族联系的见证。十大房的第一代始祖死后又回葬于此,现有十大墓碑为证。

我当然被卷入到这种种的传说中。

但我对我的祖先的来源另有看法。记得大学时我读过一本民族史志的书,说川北一带有一个姓“度耳”的部落,在秦始皇派司马错南下夺取巴蜀的过程中,度耳部落曾帮助过秦朝军队,平定巴蜀后,就免除了这个部落的缫郏这个部落就逐渐繁盛起来,其地点就在阆中西陲。我推测,这个部落的位置正好在我老家这一代。再则,从语音词汇看来,一点儿也没有湖北湖南楚国的味道,完全是地道纯正的本乡本土的语言。

但我还是在这三棵大树前流连忘返,想探寻一点历史的痕迹,可惜是,夕阳西下,时间已近傍晚,我们就要下山了。我的祖先果真是从这里出发向西河边进发的话,足见古人对生活有多么大的勇气和信心,这足以令我久久敬佩和瞻仰!

这三棵树,就是我们活着的祖先,他们将看着我们在历史长河里继续前行!

二、山间行

我感到我愈来愈不认得故乡了。

我的印象里故乡就是穷山恶水,是十几岁发誓要逃离的地方。为此,我熬过了多少个不眠的`苦读之夜。而现在,每次回到故乡,总是惊奇故乡的变化之大。

故乡的山路变成了又平又直的水泥路,走在上面,令我想起了儿时的山路,弯曲而又泥泞,十分难走。我就是顺着那条山路走出了大山的。那一个个回家的傍晚或夕阳,那一个个晨露滴落、鸡鸣深谷的早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了我思乡的最饱满的意象。

每次回家都可以到有新房矗立,问问是哪一家人修的,无论是那一家修的,我都会发出感叹。以前,这一家境况是如此之差,而今升钟湖开发了,经济也活络了,也有钱修起了楼房。特别是有一家令我感叹不已,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就去世了,全靠母亲把他们兄弟俩拉扯大,只想给他说个老婆就完事了,谁知他老婆跟人家跑了,他一个人就带着一个女儿过活。他的弟弟也因为说不上老婆离家做了上门女婿,因为年龄与我差不多,我每次回家都向母亲询问此人的情况,我虽然没有任何能力帮助他,可我心底里盼望他过上好日子。多少年仍是那几间瓦房,我的心也沉了起来,他的境况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

这一次,真让我惊奇,他居然修了三楼一底的楼房。我想,他后半辈子有幸福了!

我回老家总爱到处看看,总有一种沧桑感。

那不是青冈梁的梯子么?可现在变了。那一层层砌的有三百步的石梯不见了。父亲说,是某某撬去修屋了,我顿时感到可惜。打我有记忆起,就有这一道石梯,这石梯是我们这山湾外出的必经之路。对我有意义的事,我小时背粪时在这里歇脚,还拿出书来看上一眼,这也是我最值得回忆的地方。我不仅痛恨起破坏石梯的那个人,但随后也释然了,觉得这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别人要生存,要修房造屋,撬走石板又有什么呢?

走到我曾经放过牛的地方去看看又如何呢?

这又让我大吃一惊,整个山沟早已被浓密的树木灌丛所覆盖了,那原来熟悉的田地堰塘已经看不见了,在视线里更找不出我当年如同李密犄角挂书一边看书一边放牛的地方了。

我和父亲攀着乱石,小心地探身下去,来到了一条往深沟走的一条较宽的机耕道上。说是“公路”,也就只有几尺来宽,只能经过一辆拉收割的麦子或油菜的架子车罢了。路上长满了半尺来深的青草,可以看出这条路很久没有人走了。路的左右全是密不透风的树木,有可以修房的柏树,也有只可以用来做柴火的黄荆子和马桑子。柏树完全可以做柱头或屋椽,黄荆子和马桑子也有小碗那样粗。现在修房也用不了多少木材,做饭也大量用天然气,所以它们尽管在这里疯长。我这时才相信了李一清《木铎》中用马桑子树做柱头的描写,始吾之不信,以为妄说,这才明白过来。数十年的战乱,这山野长出那么粗的马桑子树是完全可能的。这不,才几个月一年的时间,我看到的是一番别样的情景。

我对父亲说,平时就没有人来,父亲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的打工、读书的读书,哪有人再下到这深沟里去种田。这些地方我都不敢来,到处是兔子、野鸡和蛇,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的确,我拨开树枝向外望去,只见田埂地头长满野草和灌木丛。在那一块块曾经是肥沃的田地里还矗立着一株株水青冈树。我问父亲,那也是为建设板材城而栽的吗?父亲说,不是,那是因为撂荒了,从山上吹来了树木的种子,树就在田里生长起来了。我仔细一看,的确,在曾是我们家的责任田里长着一片片高达几十米的杂木树,再向左右瞧瞧,那一层层一片片的田地也都是如此模样。

来到父亲包的堰塘,这里曾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放学的下午,我和小伙伴们就在这里放牛,把水牛赶下堰塘,把黄牛拴在堰塘上,就扑通扑通跳下堰塘游泳,一玩就是一个下午,非要把身上泡出鸡皮疙瘩来才上岸。那时,我们就在这天光云影里游戏,喧闹声响彻了整个山谷。不时地听到生产队看水看秧的得贵爷在堰塘上面大喊,哪个的牛吃秧了,哪个的牛吃秧了,我们还是充耳不闻,照常钻咪咪、学狗刨。

篇8:莫里散记散文

初春时分,我与三位女先生一起,刚刚从云之上,飞到了云之南。告别春寒陡峭的杭州,来到风和日丽的瑞丽,开始了为时七天的珠宝体验游。第二天,就在瑞丽样样好珠宝公司周董的安排下,由小周带领,驶向仰慕已久的莫里瀑布。对美景的那份期盼和揣摩,伴着车窗外飞驶而过的山青水绿,着实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心驰神往”!

大凡“瀑布”之下,必有龙潭,有龙则有仙,有神必有庙。莫里的庙,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会像家乡的五泄禅寺那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还是如仰光佛塔那般金碧辉煌呢?

都不是,哈!它恰如一座香烟缭绕的大舞台,边上围着神秘莫测的黄色布幔,佛像端坐高台正中,游客纷纷拾级而上顶礼膜拜。前方有一池温泉,形状如一只大脚,就是传说中的“佛脚印”。当然,佛不是武功师,也不是如今的“清官”,他的脚印决不会如此入岩三尺。原先只是一个清浅的印子,是佛要到洪水泛滥的远方去普渡众生时,留给大象的一个念想。不能追随佛祖远去的大象,把对佛祖的所有思念和崇敬都化作对脚印的日夜膜拜上。日积月累,生生的用象牙把坚岩上的佛脚印雕成了现在的一池温泉!我小心翼翼地用新毛巾从温泉里浸出一方水,洒在泉水边的空地上,洗浄了脸上的汗水,也荡涤了心中的尘埃。世间任何事物,有了真心和诚心,就能超越时空,就能无坚不摧!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我们做着这样的感叹着向莫里瀑布继续前进,一路上的景色,好像就特地是为了印证这一条名言而布置的呢!在一路的山静水幽,沿途没有任何景点介绍的弯弯山道中,出现了一块写着“树包石简介”的木牌。据说佛祖来到莫里,坐在溪边休息,把手杖往岩上一插,就成了一棵大树。只见牌子旁边的参天大树,果然就在一块巨岩上巍然耸立!一边,它的枝杆蓬勃冲天,摆脱周边密林的重重包围,拼命向上吸取阳光空气,开枝散叶灿烂得蓊蓊郁郁;另一边,它的根艰难地向下,追寻大地母亲的庇护。试想这些树根,在沿着岩石伸向地面时,一路上是无水无泥无营养的“祼奔”,但是因为前方是有水有泥有营养的大地,尽管它不知道何时能够到达,但是它坚信一定能够到达,经过千百年的比蜗牛爬都还要慢的“祼奔”,它们终于深入了大地的怀抱,把巨岩抱在自己根系的怀里,形成了“树包石”的奇观。

原始的热带雨林,到处都是生命的奇迹,遍地都有坚毅的证明。“树包石”是证据之一,“树面条”也是证据之一。你看,它从千丈之上的山顶飘下来,纪录的是气根们寻求大地母亲的不离不弃和不折不挠!它们有的`已经投入大地的怀抱,成为连接山顶榕树与山脚大地的有力纽带。有的还在随风飘荡,继续着追寻的征程。形成了迎风飘逸的树根瀑布。记得大跃进时有一句话叫“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虚妄之言现在成了历史笑柄。但是如果把它换成“树能长多高,气根就有多长”来形容“树面条”的壮观,就是非常贴切的了哈!

莫里瀑布,是莫里热带雨林的风景之最,也在雨林的最深处,是我们这次参观的目的地。尽管一路上的景色令人赞叹不已,留恋却并不敢驻足:因为夕阳西下,怕拖延时光错过了观瀑的好时机啊。我们急匆匆行走间,看到了前面出现两条上山的叉路。此时前后竟找不到其他游客,想问都找不到地儿!

小周指着前方叉路边的一块牌子说,到那边看看吧,也许有指路箭头。我却摇摇头说,难!估计又是“森林重地,严禁火种”之类的呢。因为,在我看来,莫里尽管闻名遐尔,但利用旅游赚钱的铜臭味还没有能污染这块净地。所以,自从踏入莫里雨林的三角梅拱门之后,一路上只见山道婉蜒,溪水叮咚,榕树气根迎风飘荡,三角梅灿烂开放……连叫卖矿泉水的人都不见一个,更不要说广告牌、指路牌等设施了。这使我感到莫里像极了诸暨老家五泄的西龙潭,幽静深邃,野趣无穷!小周任凭我振振有词地推断,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么大的叉路口会没有指示牌,他指着Y形的叉路说,完全是两个方向的,不是指示牌,叫人怎么走啊?于是我们二人打赌,奔上去看牌子,果然就只有防火内容,与指路毫无关系的!我指着自己的鼻子一边说:陈半仙陈半仙,一边哈哈大笑。小周也点头认同着:陈半仙、陈半仙!然后我还扮福尔摩斯说,听我的,走左边山道!因为我听到了密密的灌木丛和乱石下有溪水淙淙!于是,我一边挥手招呼三位女先生,一边奋力拾级而上。登上第一个高山台阶,才看到再次突现的溪流。但我被眼前的瀑布惊呆了:这不就是一颗心么?于是,我想像它的周围一定有像“树包石”牌子类似的内容介绍,或许也还有美丽的传说。但是,除了找到三条石雕的小龙,什么文字介绍都没有。这三条小龙,两条从不同方向的高山上穿岩而来,尾巴和身子还隐现在岩石之间,龙头已经钻出溪水,昂首升腾环顾、互相招呼着,中间一条似乎是主人,安闲自若地盘坐在溪边,欢迎朋友的到来。他们相会在心形瀑下的心潭中,是一种缘份。三龙戏心潭,有缘人会在此相逢。新朋友来到莫里的心潭,也就有了缘。虽然此时此处还没有文字说明,我相信,总有一天,“三龙聚心潭、相逢就有缘”的玉碑会在此耸立,迎候四面八方的有缘之人。而音莹、雅美、燕丽和我,等不得这玉碑耸立,就在此时牵手成缘聚,用相机定格了心潭边的这份情缘和欣喜。

我们继续沿着泉水追溯而上,赞叹着大自然一步一景的鬼斧神工,那淙淙的泉水,跌宕的溪流,多彩的礁石,幽静的山道,太像家乡的西龙潭风景了。在“西龙潭、西龙潭”的赞叹声中一路攀登,抬头之间,一条银练从天而降,我仰断了头颈也看不到她的源头,似乎就是从云中跌落的银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地散珠喷玉却没有奔腾的喧闹——因为,到了莫里瀑布跟前的人都会兴奋得大声尖叫,也许是游人的欢呼声盖过了瀑布的水声吧!

上一篇: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发展下一篇:小箱梁液压模板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