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质数》教学设计

2024-05-06

《找质数》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找质数》教学设计

《找质数》教学设计

寿县实验小学西城校区

江大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质数》。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寻找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意义。【难点】 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与本课时内容有关的素材。【学生准备】 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找出下列各数的全部因数。

16的全部因数:()。11的全部因数:()。32的全部因数:()。1的全部因数:()。100的全部因数:()。

二、新课导入

篇2:《找质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

小正方形纸片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找因数。

师: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因数的呢?

生:拼长方形。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拼长方形的方法去看看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什么秘密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质数。(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探索

(1)回忆用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师:我们上节课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了几个长方形? 生:3个

师(课件出示拼成的3个长方形):根据拼出来的长方形,我们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数有哪些? 生:1,2,3,4,6,12(2)师引导:用2,3,4„„11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拼一拼或画一画,并完成教材39页的表格。

学生在小组内拼一拼,合作交流同时完成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前面学过的动手操作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各种长方形的拼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观察、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表格里的因数,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发现:

(1)5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5的因数只有1和5两个。(2)有的数的因数只有2个,如2,3,5,„„有的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追问:如果把2—12这几个数按因数来分,你们会怎么分? 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

学生汇报: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数的数。

3、认识质数、合数

师:同学们分的真好,大家看教材第39页的“认一认,填一填”,看一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让学生看书并说说自己的认识。

再次归纳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师板书)

师:同学们把书中的“填一填”完成,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把2—12这几个数分一分是质数还是合数。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学生汇报:2—12中质数有2、3、5、7、11,合数有:4、6、8、9、10、1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学生自主讨论,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分类,再让学生自学教材,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在小组内画一画、摆一摆。再填一填,最后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自主完成。

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质数:23、29、11,;合数:27、9、33、14、25、99。{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质数和合数的理解,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以下内容:

1、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板书设计

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篇3:《找质数》教学设计

一、以实际操作进行教学, 首先要创设情境, 给学生一个去感知的空间,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创设一个必要的学习情境, 营造一个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能积极参与。如以学生操作12个正方形学具展开教学。要求:从12个正方形中依次取出1个、2个、3个……12个, 用每次所取出的正方形, 分别拼成长和宽不同但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并根据所拼的情况填写表格。

在学生动手之前, 教师先演示几种拼图方法。如:取出6个正方形, 先拼成6×1的长方形, 再拼成3×2的长方形。6×1的长方形和3×2的长方形就是长宽都不相同但面积相同的图形。然后在表格对应的正方形个数6的下面填写6×1和3×2, 并说明取出6个正方形按要求进行拼图, 有两种拼法。之后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每一个数的性质。 (所填数据见下表)

二、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这种机会的创造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面对全体学生实施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比较合适。在完成了以上的各种拼图并填写了表格之后, 以小组研究探讨的方式展开对以上表示正方形个数1至12性质的讨论,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发言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发现。如:把这些数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只能拼成一种的;第二类是可以拼成两种以上不同长、宽的长方形。还可把这些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1, 它表示1个正方形, 不能拼成其他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第二类是2、3、5、7、11, 取出这些数目的正方形可以进行拼图, 但只有一种拼法;第三类是4、6、8、10、12, 取出这些数目的正方形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拼图方法。

三、启发学生自主探索, 把实际操作和数学学习相结合, 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指导学生思考拼法中像6×1中的“6”和“1”, 3×2中的“3”和“2”等数与表示正方形个数的数字6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把几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时, 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都是表示正方形个数的数的约数。这样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的感知逐步转变为对所实验数字的思考, 从而促使学生去讨论。再在学生探索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把以上数字可以分为三类。即:

只有一个约数的:1;

有两个约数的:2、3、5、7、11;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4、6、8、10、12。

说明:这些分类是以一个数的约数个数为依据的, 它和用这些数字的正方形拼图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一步说明数的特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重点讲解什么是质数, 什么是合数———

一个数, 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或素数) 。如2、3、5、7、11等。

一个数, 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10、12等。

结合质数、合数的定义, 再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拼图经验理解质数和合数的特性及“1”的归属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把实际操作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 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 从而掌握知识, 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把已有知识紧密联系实际, 达到会应用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对质数、合数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还要把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联系, 把新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如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来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通过对质数和合数的理解找到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等;也可以指导质数、合数这一分类标准和偶数、奇数的分类标准进行比较, 使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中找到联系和区别, 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篇4:《找质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找质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奠定基础。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运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并利用课余时间小组交流,互相答疑,并向老师提出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结合预习及学习视频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发现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判别质数和合数。

(2)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初步体会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3)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发展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关键:发现质数和合数的因数特点。

四、课前任务设计

提供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教师的视频讲解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

五、课前学习资料

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找质数》

2.学习微课:《找质数》

3.自主尝试、完成学习任务单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检查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谈话:之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你们也完成了相应的练习题。昨天,老师特别用了一节课多的时间让大家学习微课视频,微课中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

请组长检查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并汇报。

2.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谈话: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有很多收获,可能也有一些困惑。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讨论。

可以交流自己的收获,也可以交流自己的困惑。

3.汇报学习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答疑。

汇报方式:各小组自由回答,为本组加“笑脸”。

加“笑脸”标准:①小组成员积极汇报的,一人次加1颗。②有不懂的问题,主动提出来,虚心向大家请教的,一人次加2颗。③积极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一人次加1颗。

(1)汇报学习任务一: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与什么有关?

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汇报学习任务二:

什么是“质数”吗?能举几个质数吗?

什么是“合数”吗?能举几个合数吗?

“1”,这个调皮可爱的数字,你认为它是质数?还是合数?

(3)汇报学习任务三:通过此次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请大胆提出来。

(二)小组合作,共同闯关。

闯关规则:

本次闯关,以小组为单位记“笑脸” 。(要诚信记哦。)

第一关:单兵作战。

1.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

2. ①质数有( )个因数,合数至少有( )个因数。

②在非0的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 ),最小的偶数是 (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③两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都是质数,这两个数是( )和 ( )。

a.闯关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b.评“笑脸”标准:

以小组为单位计“笑脸”,2分钟内完成并全对,每人加1颗“笑脸”。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进行答疑。

第二关:兵团作战。

1.猜猜我是谁。 我俩的和是10。 我俩都是质数,我俩的积是21。

2.在( )填上合适的质数

10 =( )+( ) 15 =( )+( )+( )

40 =( )+( )

a.闯关方式: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保证同桌两人都会。

b.评“笑脸”标准:

以小组为单位计“笑脸”, 3分钟内完成并学会,每人加1颗“笑脸”。

第三关:再战再捷。

1.思考: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除了用概念判断外,还有其它方法吗?

248 807 755 217 341 169 412 103 157 311 409

(1)老师能一眼判断是合数的有:248 412

请学生说明理由。(这两个数都是2的倍数或者只有偶数2是质数,其它的偶数都是合数)

(2)老师能一眼判断是合数的有:807 755

请学生说明原因。(807是3的倍数,755是5的倍数)

(3)老师能一眼判断是合数的有:217,341,169

学生解释:217是7的倍数,341是11的倍数,169是13的倍数

(4)学生概括判断质数的方法:

先用我们学过的2,3,5的倍数判断是否有这几个因数,如果无法判断再用7,11,13等数去除。

(5)书上P43探索活动中呈现了:笑笑的一个有趣的结论:用6去除比6大的其它质数,余数一定是1或5,这个结论是对或错?

请同学们验证一下这四个数字:103 157 311 409

(6)小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有3种方法:

用概念判断;用比较小的质数2,3,5,7等去除,除尽了说明含有这些因数;用6去除,余数一定是1或5。

第四关:终极挑战——猜数游戏

这是某老师家的电话号码,顺序如下:

(1)第一位:最大的一位偶数。

(2)第二位: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最小数。

(3)第三位: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的数。

(4)第四位:最大的一位质数。

(5)第五位: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

(6)第六位:最大的一位合数。

(7)第七位:最小的合数。

(8)第八位: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

号码是83571942

a.闯关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让组员都学会。

b.评“笑脸”标准:2分钟内完成,组员都会了,每组加3颗“笑脸”。

(三)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会学习,有方法,你们的表现都很优秀。

其实,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学问多着呢!

课件出示:P40 你知道吗?

(四)教师评价

师:我们有第一个环节的汇报任务,第二个环节的小组合作,共同闯关,请各组小组长利用下课时间统计“笑脸”颗数,前四名的找我兑换奖品。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谁主动来分享一下?

篇5:找质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找质数”。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认识、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按照数的本质特征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会产生不同概念的数。如果按是否是2的倍数这个标准去分类,自然数被分为奇数和偶数,这个特征是数外在显示出来的,我们只需要通过个位上的数字去判断就可以了,是显性特征,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和接受。而质数、合数则是根据因数个数的特征去分类,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完全是他内在的属性,不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去判断,这个特征是隐性特征。所以我想正因为如此,怎样引导学生找到这个隐性特征,想到因数的个数,并把它作为分类的标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根据前面“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继续按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材“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继续拼长方形,找出2—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拼图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小正方形个数、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与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这些数分为两类,并揭示质数、合数的概念,指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整节课比较关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质数与合数的特征,通过开展有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属于数论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课堂中创设了让学生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找质数活动换成有操作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会质数与合数的特点,逐步发现规律,促进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概念,丰富了对质数特征认识的直观经验。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分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初步的教学设计的想法是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自己去发现,去揭示概念,在设计上基本遵循教材的安排,通过动手拼摆长方形,研究什么情况下只能拼一个长方形,什么情况下不只拼一个长方形,就将质数与合数的固有的内在特征巧妙的隐含在学生所需探究的问题中,把隐性的标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显现出来。【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 1.动画课件、多媒体。

2.小正方形卡片、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初次拼摆,体会设计方案的多少受一些因素的限制

(每个组一个数,4、5、7、9、11、12、24)

师:我们每组都有一些小正方形卡片,能不能用上所有的卡片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比比看,哪一组的方案最多,并把方案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开始活动之后汇报展示。)

师:24块的这组同学,他们的设计方案最多,它们组就是今天的冠军吧

行不行?(引发学生争议,讨论方案设计多少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再次操作,探究因数个数与设计方案多少的关系

老师为学生提供另一些数,比刚才要大,请同学们自己来选,然后开始设计。(25、32、36、46、51、59)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探究影响设计方案多少的因素关键受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的影响。

三、在分类中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数的因数是什么情况?

(师生共同找因数)

师:如果这次我们重新选,看谁设计方案最多,你一定不选哪些数?说说为什么?

在黑板上的数中挑出哪些和他们具有一样的特点?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质数。

剩下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黑板上还有哪些数是合数?怎么看出来的?

(指导学生判断的方法: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他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运用2、5、3倍数的特征去判断就可以)

师小结:我们又新认识了两种数,质数和合数。谁来说几个黑板上没有的质数?还能说几个?为什么?

【学生如果说道1的问题,就在这里解决,如果不提。一起做个游戏:站起来做个小游戏后,后,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坐,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坐,1号同学为什么没坐下?师生共同研究1的问题:1这个数和其他数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与应用

师:你对质数还有什么想法,如果请你去研究,你想思考一些什么问题?

篇6:找质数教学设计

《找质数》教学设计

灵璧县向阳乡王集小学

陈方

[教学内容] 找质数(第39-40页)[教学目标]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

1、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知道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小正方形若干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找因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找因数的方法有哪几种? 拼长方形和想乘法算式。

今天我们一起来形容找质数的方法。

二、讲授新知

1、用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拼一拼,边拼边填写书上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小正方形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为什么?”

3、揭示质数、合数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发现特征,并把几个自然数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有的数的因数就只有两个,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因数是1和它本身,而有的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

总结概念: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从概念出发理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应用概念,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8、9、13、51、37、91、52 是质数还是合数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归纳方法: 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四、巩固应用: 第1题: 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观察和交流,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提出的研究质数的方法,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兴趣。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因为2,4,6列除2外,其他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2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的数除1和本身外还有3这个因数,所以不是质数。第(3)题理由:用6 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找质数

篇7:《找质数》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习一,在练习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习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篇8:《找质数》教学设计

一、斯蒂芬从过去走到了现在

斯蒂芬的名字就隐喻着希腊神话里的那对翅膀, 翅膀是逃离和自由的象征。纳博科夫说“斯蒂芬”这个深奥的年轻人是作者精神的具象化, 而不是由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活生生的新生命。在《尤利西斯》中斯蒂芬就像是乔伊斯的精神之镜, 斯蒂芬的挣扎正如乔伊斯和他的先贤们一样, 对于艺术家自由的追索“我想生为一个艺术家:孤独, 独立, 废墟间和杰作中的阳光会适合我的。我没有任何需要, 一块面包, 一罐泉水, 于我足矣。我的生命不幸被我旅途的灌木丛挂住;我若是一只自由的鸟在灌木丛中唱歌做窝多好。” (1) 但是我们又知道迪达勒斯的那对翅膀越靠近自由的阳光就越接近消融, 斯蒂芬也是如此, 他逃离不得又融入不得, 沦为漂泊的异乡人:

信仰, 是斯蒂芬最深的恐惧。他拒绝在母亲临终的病榻前祷告, 宣示了自己对于这所谓“国教”的强烈反抗。“乔伊斯先生对体制化的宗教、陈腐的道德、文学的风格或形式殊无敬意。他没有“服从”的概念, 不向神或人屈膝。” (2) 但是我们又分明看见母亲去世的一幕始终活在周围人的毒舌尖上, 更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斯蒂芬的脑海里。当一个时代, 道德和宗教变成单纯的习惯, 仅剩空洞的姿态, 它们就只能被用来掩盖所谓理性和秩序的社会文明对人类心灵的煎熬和压榨, 那么, 所谓信仰和服从只是一句对人存在意义漠不关心的口头禅罢了。而在此时, 永恒的道德和宗教追求其实显得更为迫切。而这种迫切, 让真正虔诚的心灵陷入表达普遍和消灭自身的两难境地 (3) , 斯蒂芬在这种摇摆中节节败退, 直至无处逃遁。“黑暗在光中照耀, 而光却不能理解它” (4) , “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神的体现”———在斯蒂芬的心里, 其实神还是永恒的, 不堪的不是神, 而是渴望走进神的心灵的不堪。

祖国, 是斯蒂芬最深的痛楚。“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 然后, 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 便走向衰落和死亡,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5) , 而在无限的循环中, 那些“精神敏感症”患者, 在时代的机械滚动中眩晕, 他们质疑自己在这循环中究竟充当了怎样的一环?爱尔兰民族的文明, 可以是叶芝诗歌中的风笛、苇间风、古堡, 但是也是乔伊斯笔下胆汁一样苦涩的海湾:“环形的海湾和地平线拥抱着一大片暗绿色的液体”, “历史, 是我正努力从中醒过来的一场噩梦”, “都柏林人是我在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遇到过的最没有希望、最无用、最善良的无赖民族”, “坐在毒菌上的巫婆”, “贫穷的老妪”, “受他们玩弄的母王八”, “她用自己那虚弱的血液和稀溜发酸的奶汁喂养他, 藏起他的尿布, 不让人看到”……所有的呼喊都是矛盾的, 但能说明斯蒂芬对爱尔兰这位苦涩而伟大的母亲爱之越深, 责之越切。

生活, 是斯蒂芬最深的无助。那个在马铁洛塔楼上咆哮过的艺术家, 那一种疯癫, 就是人善良的孱弱, 他乐于把思考当成世界。那么无畏无惧的他在校长手中接过属于自己劳动所得的工资时, 他却变得腼腆害羞。对于他, 一个艺术家和思想者而言, 他的思考披着无上荣光, 因为他们构成了他的灵魂, 而灵魂一旦用来被交易, 不啻为万劫不复的毁灭。他为这种毁灭感到畏惧和羞怯, “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 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 (6) ———所以海恩斯的“口哨”是如此的嘈杂, 穆里根的“金牙”是那么的耀眼。但生活最大的能量就是让人的生活目标稀释, 越靠近生活, “人的愿望不再是简单的。尽在眼前的、用直接行动能够实现的愿望, 而是逐渐变得如此困难、复杂和遥远……” (7)

“我的童年在我的旁边弯着腰。遥远得我甚至无从用手去摸一下, 即便是轻轻地。我太遥远了, 而他的呢, 就像我们的眼睛那样深邃。我们两人的心灵的黑暗宫殿里, 都一动不动地盘踞着沉默不语的一桩桩秘密:这些秘密对自己的专横已经感到厌倦, 是情愿被废黜的暴君”斯蒂芬对着幼稚天真的学生只能把自己的抗争归于情绪的秘密。

二、布鲁姆从未来走到了现在

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 而布鲁姆则在生活的风暴里沉浮———坚持平庸的工作, 埋头琐碎的家务, 忍受妻子的出轨, 怀念早逝的孩子路迪, 在将大把光阴奉献给娼妓的间隙会偶尔想起自己“就在小伙子这个年级上, 他也曾一头扎进过政治”。

克尔凯郭尔说, 一个被毒箭刺伤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拔出箭和治疗, 只有这才是对他的存在至关重要的。但是他忘了有时候人面对痛苦, 他们会开始质疑存在的价值。在巨大的痛苦里, 他们可以赤裸地展示痛苦, 但是再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追求。所以布鲁姆这位对所有人都不屑, 到最后又向所有人妥协的“绅士”, 只能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所以, 他只能用“可怕”来描述朋友辛伯达的西班牙历险, 他只能勉强承认“人们极偶然地会遇上一个单纯的灵魂”。可是书中又布满了他自己那个“单纯灵魂”的闪光:“傍晚时分, 身穿灰色薄纱的姑娘们。然后是身配短剑头的戴假面的黑衣人的夜晚。富有诗意的粉红色的念头, 还有金色的、灰色的和黑色的。对于生活来说也是真实的。白昼, 然后才是傍晚……”一个能够在马桶上看《麦恰姆的妙举》的同时想象“时间舞蹈”的思想者和艺术家。

“你设想:一个人坐在我对面, 而在他诉说他自己的经历时, 突然现出这个不可把握的东西。这不可把握的东西赋予他的面貌以他的最个性的人格, 却同时提高他, 超过那个人格。如果我做到, 和他在这个我几乎想称之为狂欢状态里联系上了, 我就能画一幅画, 而这画, 虽然仅仅接近他自己, 却是一种更对那伟大秘密的描绘, 它归根到底不是表现他的个别的人格, 而是表现出了世界里荡漾的精神性和情感。这样远的摆脱了自己, 以至于和一个别人能进入这项结合, 这个可能性, ……从这个阶段, 用任何手段, 例如通过文字或色彩或音调来创作, 这就是艺术。” (8) 布鲁姆就是能够做到这样的艺术, 不论是这时间的描像, 还是对玛莎的描像。歌手妻子、交往的名流、儿时母亲膝盖上的周全礼节教导、早餐和报纸都是古老的笑话, 夹裹着生活那不安的秩序。

“我正要折回去取那加了香橙花的白蜡洗剂呢, 每逢星期四, 铺子总要提前打烊, 可是, 明天早晨我首先要办的就是这事儿”, 除了擦洗, 布鲁姆喜欢掩盖, 就像用泥土去掩埋粪便一样。这种情绪一样活在斯蒂芬身上:“他们泡在澡缸里又洗又擦。内心的谴责。良心。可是这儿还有一点污迹”, “整个爱尔兰都被水流冲洗干净了”。

语言自身有着生长的力量, 美与丑或许在我们的意识里没有明显的界限, 但是文字可以做到。就像废名的禅语可以自动搭建出心境之桥, 展现无与伦比的美。乔伊斯用饕餮、脏器、排泄自然延伸出一道污浊的长廊, 那里布满了斯蒂芬和布鲁姆都渴望擦去的污迹。布鲁姆斯蒂芬与布鲁姆相遇后, 布鲁姆随即到药店买了一块香皂, 把它一直揣在身上, 并在教堂里舒服地洗了个澡。他们要清洗的岂止是身体, 他们要去除的是经历积累在灵魂上的积垢和斑驳, 因为这些都证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最终妥协。

三、两个质数的相遇

“一路上, 二巨头究竟讨论了些什么?

音乐, 文学, 爱尔兰, 都柏林, 巴黎, 友情, 女人, 卖淫, 营养, 煤气灯, 弧光灯以及白炽灯的光线对附近那些避日性树木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市政府临时所设不加盖的垃圾桶, 罗马天主教堂, 圣职者的独身生活, 爱尔兰国民, 耶稣会的教育, 职业, 学医, 刚度过的这一天, 安息日前一天的不详气氛, 斯蒂芬晕倒一事。

布鲁姆可曾就他们两人各自对经验之反应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发现类似的共同点?

……

他们两人的见解在什么上头有分歧呢?

……

他们两人可曾在某一点上持同样否定的意见?”

……

在“此刻”这一点的相遇, 斯蒂芬和布鲁姆仿佛终于找到彼此的同伴, 但是我们更加可以发现乔伊斯在安排两人对话和行动时夹带着思维的冲突和默契的断裂。斯蒂芬和布鲁姆就像是两个质数。每一个质数都能分解出“一”和它本身。在乔伊斯苦心谱就的这场喧闹的现代史诗里, 不变的“一”成为了他们的交集, 但是他们存在的本身呢?吴宓先生曾经在其“万物品级图”中提到过:“他 (人) , 一半是形体的 (多) , 一半是属灵魂的 (一) , 这样可称为身心二元论。他有灵魂, 遵循的是意志自由;有形体, 遵循的是必然性或客观规律;人既有身体和灵魂, 所以, 人就要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或境界中奋斗, 甚至互相消长。人们往往不是灵魂或心灵的自由多于外在的 (或形体的) 必然制约, 就是外在的必然制约多于心灵 (或灵魂) 的自由。其中原因, 是由于‘一’有向上的发展性, ‘多’有四散的扩张性。” (9)

《尤利西斯》是一张严实的网, 纵横交错间构成的每一个网洞都允许好奇、想象的思绪涌入, 每一个结节处或是来自于某名著的一句嘲弄, 或是某一个古典字符的隐喻又或是某一段飘出梦境的谶语……但是其精神内核并没有文字所显现的狂欢起伏, 而是一种身处在乔伊斯逻辑中的审慎和冷静, 这种冷静接近冷酷。斯蒂芬和布鲁姆都身披着彼此的影子, 斯蒂芬从过去走到了现在, 布鲁姆从未来走回到了现在。在嘈杂的现实中, 世界的破碎感更加清晰, 沟通的无能和无趣感更加强烈。在乔伊斯的预设中, 斯蒂芬和布鲁姆的“一”得以相遇, 但是, 因为其本身, 也是是“多”的存在, 这种相遇最终消散, 消散于存在的本身。乔伊斯在促成这样一次相遇的同时, 撕裂了相遇的意义, 打破了孤独者想以灵魂牵手来免遭孤独扼喉的奢望———这就是乔伊斯的预谋。

如果生活令人作呕, 艺术或者思考带来的“世俗救赎” (This-worldly salvation) (10) 是一个美妙的借口, 但是并不高明, 因为它只是宗教的投影罢了。维特根斯坦说, 时空之内的生命之谜的解决在时空之外, 而处在时空之外能够探照我们心灵的依然只能是宗教。但是无论是斯蒂芬还是布鲁姆, 他们都没有力量和勇气去破除掩蔽了真实的宗教存在的虚伪形式。“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 在自己暗设的网罗里缠住了。” (11) 身为时代异乡人的他们虽然愿意把自己推向赤裸去叩问世界因何而在, 但是这个追问, 乔伊斯努力把它掐灭在沉默和混杂中。

“我和布鲁姆是顶好的一对儿, 他照亮大地, 我润饰天空”, 如果将大地倒置, 我们可以将它看成天空, 但是, 在生活这颗星球运转时, 大地还是选择自己沉默, 天空还是永远难以企及。眼界中的模糊不会发生质的真正转移。就像顾城很美地描写过这样一种永难弥合的距离: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篇9:“找质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质数与合数”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要能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有难度,原因是学生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方法是朴素的,思维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在理解和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上,而教学难点则是初步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注重了教学实施的过程性、现实性和探索性等原则,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特性。

评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还必须依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设计者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可行的,通过这些方法、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可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得以落实,因此,这些方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数学兴趣小组有18人,为了便于开展活动,老师准备将这18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现在想请同学们帮我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你认为怎样分合适?

评析: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使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事实上,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或自选伙伴合作,教师“流动”参与合作交流,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估计学生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1、直观操作。如用小圆片代表人,进行直观操作。

2、用除法计算。如18÷2=9,可将18人分成2个小组,每组9人。

3,直接分解因数。18=1×18=2×9=3×6。

评析: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设计者本着这一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和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与他们平等的合作者,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交流过程,优化解法

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过程和结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和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结果。

1人一组,共有18组;

18人一组,共有1组;

2人一组,共有9组;

9人一组,共有2组;

3人一组,共有6组;

6人一组,共有3组。

怎样合理利用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灵活选用。例如,若是兴趣小组外出调查农产品价格、收集信息之类的活动,则按3人一组,分成6个小组比较好;若是做数学游戏活动,则分3组,平均每组6人比较合适;如果是解答计算难题,则2人一组效率更高……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分组问题,有机渗透“合数”的特性)

评析: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1生与灵活性,并通过反思性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树立优化意识,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启发思考,揭示概念

师:如果兴趣小组人数是13人,按同样的要求有几种分法?

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只有两种分法:一种是1人一组,共13组;一种是13人一组。学生又觉得这两种分法都不合适,于是产生了问题:为什么将18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有多种分法,而将13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就只有两种分法呢?通过进一步探究,发现18可以写成18=1×18=2×9=3×6,而13只能写成13=1×13(或13=13×1),也就是说18的因数有多个,而13的因数只有两个。那么,在整数中是否还有这样的数:它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师:有一类整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质数,又叫素数。还有一类整数,除1和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这种数我们称它为合数(出示课题)。例如,18是一个合数,13是一个质数。你能说出另外的一个质数或合数吗?

评析:通过把“18人和13人分组”的对比,成功地让学生产生问题,由于内在的学习需要而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好地营造了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五、当堂训练,理解概念

1、找一找:在20以内的正整数中,哪些是合数,哪些是质数?(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对于1是质数还是合数,可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指出:规定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为了保证分解质因数的唯一性(将定义补充完整)。鼓励学生对不同的判断方法进行反思性评价,可提供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判定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什么?以某一个数为例,说出判断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需要把它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吗?为什么?

2、求出20-30、30-40、40-50的所有质数。(小组讨论解答。)

师:50以内的质数是常用数据,我们可以编成一个质数表。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除了检查它的因数外,还可以查阅质数表。

3、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29、38、53、1725、291,并说出判断方法。

评析:判定质数、合数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教师没有采用先示范讲解的方式来牵引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判断、辨析、反思中感受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

六、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质数与合数的知识?举一实例说明。

(学生能举例,就以学生的实例作为学习资源;学生找不到例子,则提供素材让学生自由选择。)

小组讨论:

1、47名同学能不能排成一个长方形队伍(行数、列数都要大于1),为什么?

2、小明有67颗草莓。想把它平均装在几个塑料袋里(每包至少2颗),可以吗?为什么?

3、妈妈给奶奶买了相同价格的几盒糖,付了40元钱,售货员找给她4元钱,你知道她买了几盒糖?

4、36块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积木,可以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体?(要求棱长不是1厘米)?

评析:问题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一教学理念。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在数量上和深度上自主选择,有利于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七、激趣提问,深化理解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3的倍数特征以及因数等,今天又研究了质数与合数。关于这几个概念,你们肯定还有问题要提。你们还想了解一些什么?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摘录。如质数、合数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最小的质数等。对学生所提问题,有时间则当堂解决,没有时间则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评析:教师自始至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判断意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敏锐的审视问题的数学眼光,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总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论教,教为促学”。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实际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注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单片机技术下一篇:生日蛋糕祝福语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