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

2024-04-28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精选8篇)

篇1: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经济大变革,商品大流通,人员大流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通过语言关。因而,让少数民族青年同时掌握国语和母语,是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事。

一、新疆加大双语教育力度意义深远

“让新疆各族青少年能够进入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享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 尔肯江〃吐拉洪说,人的素质,是缩小一切差距的根本,也是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维护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只有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才能加深对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生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新疆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的高速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南疆地区,加大双语教育力度的意义更加深远。

实践证明,一批优秀、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学者、专家和高科技人才,无一不是“民汉兼通”或通晓多语,无一不是受益于双语或多语教育。所以,让少数民族青年同时掌握国语和母语,是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事。新疆双语教育存在着教师短缺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双语教育要打“组合拳”

双语教育规模日益扩大,深深鼓舞了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们,他们纷纷出谋献策,为发展和提升双语教育质量推出“组合拳”。

三、扩大内高班招生规模

内高班政策让广大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全疆各族群众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全区报考内高班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内高班已成为造福新疆各族群众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2008年以来,近2000名内高班大学生顺利毕业,大部分回疆就业,充实到新疆各行各业和基层工作,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加大。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不都热依木〃阿米提建议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高班招生规模,分5年完成扩招任务,到2014年实现年招生1万人的规模。

四、做好教师培训

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这是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阿不都拉〃阿巴斯代表的观点。他建议,实施新疆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计划,构建以新疆师范大学为龙头,以喀什、伊犁等地6所师范院校为主体、区外对口支援高校为外援的新疆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五、留住优秀教师

目前,在和田等南疆地区,双语教育尤其是学前双语教育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农牧区。在为双语教育发展规模感到欣喜的同时,巨艾提〃伊明也为教学质量感到担忧,因为“满足双语教学要求、有较高教学能力的教师还很缺,从长远发展来看,尚有50%的缺口。”他认为教师待遇问题非常重要。“在偏远、艰苦地区,没有一定的待遇作保障,单纯凭感情留人有时是留不住的,往往有能力、有水平的老师会被条件好的地方吸引走。”

六、成年人也应学双语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劲推动以及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全面实施下,国内外一大批产业集团入驻新疆,钢铁、石油、天然气、煤炭、煤电、煤化工等工业产业集群全面建设,新疆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人才特别是“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需求日益强烈。苏胜新说:“既要以学校为重点,抓好幼儿和青少年双语教育,又要抓紧成年人双语教育。在南疆四地州,一部分已就业的少数民族群众因语言问题制约了他们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能力,建议从政策上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开展针对成年人的双语教育工作。”

据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介绍,目前,我区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到75万人。我区“双语”教学工作已从中学下移到小学和学前阶段,许多地区的“双语”授课班已从数、理、化三科使用汉语教学发展到除母语课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教学的新模式。七、十年人才大开发,双语教育创佳绩

加快新疆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人才是关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新疆始终坚持人才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为民族团结服务,大力发展人才战略,培养了大批“双语”人才,各行业的人才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双语教学只是新疆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双语”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通过采取脱产培训、自学、“结对学”等方式,提高干部“双语”能力。

八、“双语”是沟通的桥梁

众所周知,语言是信息交流的工具,德国著名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当然,他的“世界”是泛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小范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是推动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疆的主体民族有13个,使用的主要语言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语等,因此,信息的传递、沟通又要借助多种语言进行。一则广告语说“沟通从心开始”,对于多民族地区而言,沟通要从互通的语言开始。

九、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明天更美好

新疆的双语教育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但在近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了解,仅从2008年至今,国家已经向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投入超过十二亿元,在南北疆

贫困农牧区建起电脑、电视、DVD、投影仪等设备先进的幼儿园。国家财政部正式批复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规划》,计划到2012年,国家和新疆将投入近51亿元人民币,用于新疆七地州九县市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新疆喀什、和田等七个地州及若羌、和静等九个县市将新建“双语”幼儿园2200多所,在园幼儿将达三十四万多人,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相信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新疆“双语”教育的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孩子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篇2: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

舞蹈是一门由节奏、速度、动作、表情、队形、想象集一身的综合艺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舞蹈能对右脑智力的开发起到直接的强化作用,有助于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及时调节幼儿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使身体各器官活动协调一致, 从而使大脑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舞蹈教育有助于幼儿体质的.增强

篇3: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意义与策略

一品格教育的意义

品格 (character) 的本意是在蜡药丸、玉石或金属表面上刻划, 意味着“雕刻、铭记”, 品格的意义犹如一个有特色的标志或符号, 也有“行为的典型和道德规范”的涵义, 系指一般人具有的长久的特质与品质。品格教育 (character education) 又称为品德教育, 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 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用来描述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为培养良好的品性, 而加以教育的训练, 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近几十年, 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 美国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们常常对个人权利比较关注, 而不注意个人对家庭、社区以及国家应当承担的固有的义务和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所产生的道德危机。近年来, 品格教育成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国家及中国的台湾地区的道德心理学最关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 各种新的研究项目和观点不断涌现, 杨韶刚在进行研究后认为“因为真正的品格教育是渗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况且, 目前他们的很多研究证据也已表明, 只要能恰当地实施品格教育, 就能对学生的品格和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1]

二品格教育实施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的重要要时期,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 幼儿期是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阶段, 很容易被外力所塑造。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同时也出现一些影响幼儿优良品格状况。首先, 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 也更广泛, 幼儿可以从网络、电视等途径接受到更多的信息, 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其次, 随着人们对幼儿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 幼儿教育机构蓬勃发展, 但也存在着许多办园者及幼儿园管理者为了迎合抑或追求眼前的利益, 一味强调幼儿的智育、认知能力等。最后,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独生子女的趋势, 大部分的家长忙碌于事业, 孩子由长辈来照顾, 因而普遍存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较少考虑他人, 要做到具有大爱、感恩、责任……等品格, 就更难了。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儿童虽然只占到我国总人口16.60%, 但却是我们全部的未来, 要培养具有良好品行的下一代, 急切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自古以来, 我国教育就包括礼、义、仁、智、信的教育内容, 孔子 (551-289) 在道德论上, 就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 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如《颜氏家训》《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 可见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第二, 关于良好的品德的培养, 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进行过思考, 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还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在于选择。丁锦宏曾在其《品格教育论》中进行分析总结, 认为“品格教育不会排斥任何有作用的道德教育方法, 包括灌输、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 只不过要反复强调的是, 受教育者的“品格” (道德品性) 形成, 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2]

第三,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在这里《纲要》把促进幼儿情感、态度发展放在前列, 并且在《纲要》中的教育评价部分再一次强调与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 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华爱华 (2007) 指出《纲要》之所以如此强调, 是因为当我们的教育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 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同时, 诸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也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之中了。[3]品格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育才能是持久的、让幼儿终身受益的。

三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策略

品格教育要出成效, 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都有责任从事品格教育, 并身体力行地推广相同的核心项目, 幼儿园的管理者、老师、保育员、后勤工作人员、校车司机、清洁阿姨都必需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在良好的整体环境氛围及团体动力下, 不断通过有计划地实施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 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建立健全正确的是非观念, 不断地反复, 强调, 从而让良好的品格行为不断内化为幼儿自身的品行习惯, 才能实现培养幼儿优良品格的目标, 并促进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开展品格教育的相关策略有:

1将品格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每日生活当中

孩子的礼节、服务、分享……, 这些好的品格都是需要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 在老师及接待“小礼仪”每一个清晨都会在幼儿园门口迎接来园的小朋友, 互相微笑问好, 并对为自己服务的人员 (保安叔叔为孩子测量体温、小礼仪为孩子按免洗消毒液消毒双手、保健医生对孩子进行晨检) 说声“谢谢”。日常生活中, 不论是老师还是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要说“谢谢”、“请”。不得已需要打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 请打扰一下”, 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都要求礼貌, 并且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教育幼儿在公共场合需要注意到谦让、等待, 与小朋友之间相处, 要懂得宽容等等。

从小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从生活中最小的事情做起, 例如:某园的室内是木质地板, 需要更换室内鞋, 孩子到进入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换室内鞋, 二岁多的孩子就要独自换好室内鞋, 再将室外鞋放在鞋柜中自己的位置。刚开始老师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指导孩子, 但当孩子学会时, 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服务品质。进餐过程当中也会引导孩子自己取餐具、自己盛餐, 吃多少, 盛多少, 刚开始时, 可能要花一些时间, 但当孩子能完成时, 他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在幼儿园里, 在幼儿的每日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细微的环节, 但是它们却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习惯的大事。

2开设品格教育课程, 并将品格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当中

品格教育是一个需要长久练习与深入渗透的过程, 所以教育者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儿童的品格、道德的培养。我开设专门品格教育课程, 选取适合于幼儿的品格教育主题, 老师利用讲述法、讨论法、情境表演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并利用品格学习单词, 加深幼儿对品格主题的认识。学习静思语, 巩固幼儿对品格主题的教育。开展经典诵读 (《弟子规》) 活动, 让幼儿从小了解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如何做一个有仁德的人。

品格教育的养成并不光靠品格主题教育课程的实施, 事实上在幼儿园的其他课程也处处渗透着品格教育。如语言活动中, 《聪明的小鸡》, 老师在与幼儿分享当一只小鸡遇到一只想要吃掉它的狐狸时, 弱小的小鸡没有害怕, 勇敢地想办法来摆脱自己的困境。让孩子明白遇到事情要沉着, 勇敢。《小熊生病了》, 读本中展现了一个以友爱为主题的温馨故事, 当小熊生病了, 可怜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 好朋友小兔子来看望它, 并给它热心的关怀与照料, 也许孩子还不能说明白什么是仁爱, 但从阅读的过程中懂得以实际行动培养与同伴的友谊, 懂得关爱他人。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在分类、配对、数与量的结合、运算活动也可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责任、认真努力的好品格。在艺术教育等教学领域同样都可以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专注力等良好品行。

3开展各类以品格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

基于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我园在进行品格教育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开展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竞赛, 让孩子懂得自我服务;开展品格宝宝评选活动, 树立榜样;观看影片《狮子王》, 《生命教育影片———用脚飞翔的女孩》等帮助孩子能够面对害怕, 并想办法克服害怕心理, 并尝试解决问题, 正视自己心中的恐惧;开展“端午粽子节”活动, 组织儿童亲自参与到包粽子活动中, 通过动手实践, 体验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 促进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开展本土化的校外教学活动参观惠阳区叶挺将军纪念园、惠阳区消防大队、惠阳区半岛一号公园、惠阳区大剧院等, 培养儿童的爱国、诚实、正直、勇敢、分享等良好品质,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格教育。

4立足家园合作, 形成品格教育合力

在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时, 往往家长会过于重视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尤其是中大班幼儿的家长, 过于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但那其实只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幼儿是否懂得与同伴、老师交往?是否懂得与同伴分享?是否认真专注参与各类活动?遇到困难时, 如何处理、生活习惯如何?又如何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关于幼儿品格方面的关注并不是那么多。

但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 也存在伙伴关系, 而“伙伴关系中, 每个成员都被认为是重要的, 都被认为是‘儿童的专家’。”[4]所以家长是否理解并支持品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形成合力, 协助教师更好地工作, 因此幼儿园积极地行动, 通过家园共育栏中的“好品格、好人生”推荐最新的品格教育书籍, 宣传关于品格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每月“给宝宝的话”“幼儿成长档案”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品格方面发展的情况及表现, 邀请家长为宝宝及时记录“品格宝宝护照”及时记录宝宝在品格方面的一些优良表现;通过不断电访、家访等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一些方法、并注意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品格, 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 达成共识。

总之, 品格教育是一种教导人类美德, 积极向善的教育,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传承, 而现今也被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公认。3~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一个重要时期, 幼儿园有责任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 并努力取得家长的认可与配合, 共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韶刚.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DB/CD].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3924, 2006-11-09/2011-10-27.

[2]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0.

[3]华爱华.新《纲要》与幼儿发展——幼儿园教与学中的儿童发展观[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2002.59.

篇4: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探析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育也逐渐受到了人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幼儿园教育中日常生活活动时间所占比重过半,生活事件是指人们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生活变动或者情境,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活事件一般发生于日常教学外,著名学者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教育,可见生活在某种程度也包含相应的教育意义。为加深对幼儿生活事件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二、生活事件之六一儿童节教育意义

六一作为儿童所特有的节日,是每一个幼儿园学期任务中的一个重要活动,为让幼儿度过一个具有意义且快乐的节日,基本上每个幼儿园都会安排相应的六一庆祝活动,该活动为综合性实践课堂,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为幼儿、幼儿园以及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无论是对幼儿园,还是对幼儿教师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考研着幼儿园组织管理、策划以及资源能力能力和教师实践创新能力,比如所编舞蹈动作新意性和到位情况,均直接反映出了教师能力,对此,开展六一儿童节活动,事实上是将幼儿园以及教师推向社会,接受来自社会以及家长的检阅。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幼儿作为主体,自然也会参与到活动中,开展活动除了让幼儿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以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机会和舞台,丰富其人际关系,促进幼儿能力、情感以及行为等全面发展。同时六一活动通常以班级作为单位来进行,幼儿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可受集体责任感以及集体意识等熏陶,获得积极影响,继而为实现班级共同目标而努力。第二,有利于幼儿园品牌的宣传,获得家长以及社会认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学前教育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园也随之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所面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这些竞争主要表现为特色、生源以及实力等,简而言之就是品牌竞争。鉴于此,目前很多幼儿园把六一儿童节活动打造成为宣传本校的教育品牌,借助于六一儿童节活动塑造本校特色品牌,同时还可满足家长基本要求,给其带来情感以及精神上的双重享受,继而进一步提高家长对于幼儿园满意度,得到社会以及家长的认可。

三、生活之接待教育意义分析

在幼儿园工作中,接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接待时间以及人数等不以幼儿园意志为转移。接待所含内容很多,除了环境参观、教学展示以外,还包含学生每天到校时的接待,其教育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便于交流、沟通以及分享经验。借助于接待不仅可接收到来自教师、家长的不同反馈,了解幼儿园所存不足和缺陷,同时还可充分发挥幼儿园所具辐射作用,将其自身所积累下来的优秀经验传递给外界,以此为教师和其他幼儿园提供交流以及学习的平台。第二,可推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互动,便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接待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幼儿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态度、语言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当家长将幼儿送至学校时,会和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在沟通中教师可及时了解到幼儿的相关情况,基于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借助于接待,将本院精神面貌、环境布局、教育质量以及办园理念等展示出来,以获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认可,并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养成良好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生活中生活事件作为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和幼儿教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次研究着重幼儿园生活事件之六一儿童节活动和接待的教育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这些生活事件除了具备教育意义外,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教育中,应尽量弥合幼儿园正常教学和生活事件之间的界限,加强生活教育,使教学融入于生活,遵循幼儿成长以及发展的规律,同时尊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天性,根据其自然本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此外还应创设一个健康安全、积极进取以及宽松自由的生活教育环境,保证幼儿园教育的丰富、安全以及健康,以此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推动幼儿园的发展,获得最大化效益。

篇5: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素质教育的内涵。

1.提升幼儿的语言文字素养。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友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2.增加民族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要用很少的文字将其概括实属不易。

4.校正行为规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幼儿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此,因为无论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都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幼儿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6.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7.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德育基础

国学经典有很多是圣人君子的感人故事,读圣贤,晓礼仪。在大力提倡德育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先人的事迹教育祖国的未来,让幼儿受到启示,学习好的典范,摒弃坏的习惯,大力提高幼儿的德育水平。

2、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自控力

国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需要幼儿长期持久的去理解和学习,有益幼儿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提高幼儿活动的持久性。

3、有效并极大限度开发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

通过国学启蒙来开发儿童的记忆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大家都知道人的右脑是主管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拼命的想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在此入手岂不一举多得吗!儿童之所以能够轻松简单地记住国学经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中高度浓缩又相对关联的思想体系,国学经典中的词汇是大量的,在语言上又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对人生、世界及至宇宙的智慧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是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组合时,都是用简练的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帮孩子有一点懵懂的理解更好,可问题是理解正是人一生的事情,就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我们成人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断的深化的。正所谓“少儿不解歌吟事,种粒冬埋春复苏”。

4、可以明确快速的增加识字量,为幼小衔接作准备

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他们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诵读活动,主动地去认识文字,认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随着幼儿识字量的增加,记忆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幼儿园里,学习能力增强,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期国学启蒙教育的优越性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自0岁开始发展,1-3岁即有明显的发展,3-6岁发展更为迅速,6-13岁则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幼儿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要怎么做

1、开展国学启蒙首先要有计划,在不影响孩子正常活动同时,选择适当的时间,以游戏、故事、儿歌等多样化的形式,在集中教学或分组或个别的进行。

2、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简单易懂。幼儿期孩子的思维直观形象,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选材上要精练,要通俗易懂,最好配有图画,便于幼儿理解,内容要少而精。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诵读,内容丰富,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懂得了孔融让梨的道理。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有的还模仿有些精彩的故事。

3、选取对培养幼儿德育、智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内容,为了形象生动,尽量配合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国学教育不能眉毛胡须一把抓,“经典是本,诗文是末”,在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先养德,再启智。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和理念,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所以要求老师在尊重幼儿天性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循循善诱。

学习《弟子规》时,我们很多时候都配以情景表演,“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育幼儿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孩子到哪里去都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禀报父母,做事要有规律。幼儿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电视是孩子生活的必需品,把有意义的经典故事制成幻灯,在多媒体上播放给孩子看,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你做到了十分的功夫,幼儿就能从中获取新知。

4、家园紧密配合。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

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习礼仪”。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几乎是家里的小霸王。要改变这个现状,现代家庭更要重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加强德育教育,教会他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诚信、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不需要孩子背诵的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孩子做到没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在家自创国学学习氛围

艺术的涵养不是靠背理论背出来的,而是靠耳濡目染熏习出来的,家长可以在家自创国学学习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那您的孩子一定会更聪明,而且更智慧!

1、多播放古典音乐,尤其能开发右脑的音乐,如:《潜脑音乐》、古琴曲等。孩子多听会让耳朵更敏感=耳聪

2、多布置些名画,可选择色彩比较亮丽的、庄严的、厚重的名画,多熏陶不同风格的名家风范,这将直接提升孩子的审美标准。孩子多看会让眼睛更明亮=目明

篇6:幼儿期美术教育的意义

根据现代化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二.美术教育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因有的求知欲。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幼儿画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靠表象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和想象。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物体(如: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汽车)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树木、楼房、行人)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幼儿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2.美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

幼儿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总是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的,为了使幼儿掌握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就要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逐步稳健和协调。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些动作对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各种动作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

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乃至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它的代表区域,即管辖它的神经中枢,而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活动越多,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三.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工,都离不开激发幼儿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幼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取决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顽强的毅力等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良好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幼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有利条件。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

从脑生理功能来讲,左右脑之间功能差异较大,这表现在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

式上。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觉、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那种只让幼儿注重语言、计算、背诵些外语单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着发挥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进行的。如果同时注意幼儿画画、唱歌、舞蹈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磨练,便会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

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篇7: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把不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容易实现。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手指的活动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完善,还有幼儿大脑发育方面都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多种类型的游戏当中,幼儿比较喜欢手影游戏,这种游戏主要是通过手编成多种形状的方式来进行,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十分有效。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仅用手便能够编出多种形状的影子,而这种现象让幼儿感到十分好奇,进而激发出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但是在进行手影游戏的过程当中,值得注意的是必要的光源条件,幼儿园通常都是使用灯光开展这种游戏,由于光源方面的限制以及幼儿分布的比较零散,没有办法让幼儿一同进行游戏比赛。比较发现,运用幻灯进行这种游戏,在光源方面不会受到限制,幼儿们也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比赛,并且对于画面老师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影子比较清晰且集中。使幼儿更加容易操作,进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幼儿编一些相对简单的手影,使其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找到手影的技巧。要求教师日常生活中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采取看动画片以及看书的方式,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素材。幼儿基本掌握了手影的技巧之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进行自由的想象,从而对于手影的花样进行创新,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最大限度的被挖掘出来。因为在编手影时要求手指的灵活使用,进而对于开发幼儿智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当中,游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基本形式中的一种,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够实现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给幼儿上手工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件更加生动形象,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设置好相应的问题,代替教师以前平白语言讲解。例如,教师在给幼儿上泥工制作的课程中,想要做一个小兔子,教师可以先把制作小兔子的流程拍摄下来,并将其制作成课件,根据顺序把流程在教室的墙上展示出来,这样幼儿能够依照教师的流程图进行制作,在减少教师讲解的同时增加幼儿自主探索的时间。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特殊功能能够将其最大地发挥出来。教师在给幼儿上表演课的过程当中,可以先给幼儿播放音乐,要求幼儿即兴表演。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用投影仪给幼儿放映多种儿歌以及舞蹈视屏,使幼儿看到更加多的动作,从而体会到节奏和音乐之间的配合,基于这种环境条件下,让幼儿更能感受到表演过程的喜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累计游戏经验,由于幼儿园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积累幼儿园游戏经验程度也存在有所不同。那些条件比较丰富的幼儿园,应该组织幼儿参观适合的活动场地,在场地上进行游戏。可以选择公园或者是比较大型的超市,而针对那些条件有限的幼儿园,只能利用图片或者是乏味的讲解让幼儿对于活动场地的样子进行想象。但是在引入现代教育之后,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需要的活动场地录制下来,从而能够降低实际参观的频率,让幼儿真实的看到活动场地,而不是单纯的想象,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教师讲解的时间,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针对幼儿实际的特点以及认知情况,选择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使用,能够适当地给幼儿们创造出比较容易接受且十分愉悦的情景,能够将幼儿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学生的热情,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幼儿各个方面的能力。

篇8:幼儿园实施惩罚教育的意义与局限

(一) 幼儿园惩罚教育的涵义

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 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指责, 旨在控制某种行为。[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 惩罚是通过使个体经历不愉快的体验, 以影响个体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教育中的惩罚常常是通过对受教育者 (个体或集体) 的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引起其内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减少或杜绝受教育者不良认知和行为的发生。

而幼儿园惩罚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保障幼儿园日常生活正常进行,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 对幼儿的违反常规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行为等不良行为和认知进行否定性评价, 引起幼儿内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从而减少或杜绝幼儿的不良行为和认知,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一种教育手段。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惩罚表现为否定性的表情暗示、说理教育、隔离、暂停活动、让幼儿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等形式, 并不包括体罚。从教育学角度看, 惩罚教育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往往与对幼儿的肆意打骂、伤害和虐待联系在一起, 而惩罚教育具有教育性, 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 放弃惩罚教育是教师的一种教育不作为行为, 最终会贻误幼儿的成长。

(二) 幼儿园惩罚教育的意义

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园进行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 幼儿园班级是一种初级社会组织, 班级规范是幼儿园班级组织存在的特性之一。幼儿离开家庭个体化的教育环境, 进入幼儿园班级集体教育环境之中, 需要学会遵守班级规范, 从而顺利适应班级活动并获得健康成长。然而, 这一时期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行为, 其心理活动在认知方面仍以无意性和形象性为主, 道德判断处于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的前道德阶段和以成人评价为标准的他律阶段。因此,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规范意识的培养都需要成人尤其是幼儿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除了表扬与鼓励之外, 在帮助幼儿纠正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认知方面, 惩罚教育的效果不容否认。

1惩罚教育是教师给予幼儿正确反馈的必要手段

教育中的惩罚本质上是一种反馈, 是教师代表社会对学生过错行为的否定性反馈。自教育产生之日起, 惩罚就存在传递否定性反馈的功能。甲骨文中的教字就表示成人手拿着器械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教师的奖励和惩罚向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反馈信息, 奖励告诉幼儿什么是社会和学校所提倡和要求的, 却没有告诉幼儿什么不能做。通过惩罚, 教师能明确告诉幼儿哪些是不能做的。当然, 教师对部分幼儿的奖励也可以看成是对其他幼儿无声的惩罚。但教师如果只是片面强调对幼儿的无批评教育, 对于是非观念模糊、判断力较差的幼儿, 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奖励的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 是不完善和不现实的。

2惩罚教育是教师维持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

国有国法, 园有园规。社会需要道德、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幼儿园同样也需要园规、园纪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教育制度本身就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作为规则的教育制度为人们的教育行为划定了界限, 这条界限标志着社会共同体认可的教育行为准则。在界限以内的教育行为, 得到社会的许可、赞赏、鼓励, 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打击。

教学秩序的存在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前提。教学秩序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 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教育惩罚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同时也规范了教师的行为。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教师的知识经验、学识阅历都高于学生, 是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在课堂管理时, 教师可以利用教育惩罚, 排除内外干扰, 做到令行禁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行为准则的要求, 不能干扰教师的教学, 影响他人的学习。没有规章制度的学校其教学秩序必然是混乱的。如果师生任意妄为, 教育就会陷入无序, 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 更谈不上教书育人。幼儿园惩罚教育能引导幼儿遵循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 培养良好的社会秩序感。

3惩罚教育是促进幼儿品德发展的必要手段

从德育的角度看, 惩罚教育也是幼儿园德育的一种常用方法, 是对幼儿不良品行进行否定的一种方式。正面教育和惩罚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惩罚教育, 教师可以改变幼儿的不道德行为, 把幼儿从失范的边缘拉回来。人的成长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对幼儿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引导与矫正的过程。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开始养成的阶段。但幼儿接受外在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的过程并非都是自觉自愿, 因而需要一定的教育惩罚才能顺利进行。特别是处于幼儿时期的学生, 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完全没有养成, 需要用外力来促使他们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教育惩罚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促进幼儿品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幼儿园惩罚教育的局限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 以惩罚来禁止这种不良行为再发生是即时有效的, 但常用惩罚也会引起孩子的一些不良反应。惩罚教育是有局限的,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惩罚来解决, 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是有效的。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幼儿身体和心理都很稚嫩, 过重的惩罚如跪罚、打手心等, 严重伤害了幼儿的身体, 也伤及到幼儿的心理。不当的惩罚不仅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还会导致逆反和抵触心理。

1激起幼儿的情绪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 情绪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幼儿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 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惩罚易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 对自尊心强的孩子易引起其反抗的表现。一些孩子会转移反抗的情绪, 将怒气发泄在别人身上。胆小的孩子会引起其恐惧、焦虑、逃避、哭泣等反应。并可能导致孩子自我封闭、说谎、攻击等行为。

2对幼儿具有示范作用

幼儿喜爱模仿, 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常常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和老师, 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 都去模仿。如果老师看见饭菜里有胡萝卜是皱起眉头, 孩子也都不想吃胡萝卜。如果成人常常或过分对幼儿实施惩罚, 幼儿也会依样对待他人。

3引起幼儿对与惩罚有关的事物的厌恶感

实施惩罚的结果可使得与惩罚相关的事物在孩子心中引起厌恶感。如孩子因学习不好或做不好某件事而得到惩罚, 那么与这个惩罚有关的任何因素, 如书本、教室等都会在孩子心中引起厌恶。如果以罚劳动的方法去惩罚孩子, 则劳动本身会在孩子心中形成厌恶感。

4对不良行为产生强化作用

惩罚易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并且在集体场合里惩罚一个儿童引起其他儿童注意时, 则这一儿童的不良行为会由于别人的注意而被强化。

5惩罚产生距离

幼儿对成人的依恋十分强烈, 在家依恋父母, 到幼儿园后依恋老师。但是经常受老师惩罚的孩子易产生不满情绪, 疏远老师, 不愉快的情绪使得他的行动积极性也不高。同时幼儿对老师的行动很少有批评性态度, 如果老师批评、惩罚某个小朋友, 会导致同伴对他的孤立。

6易使教师形成习惯

值得警惕的是, 由于儿童不良行为会引起老师的情绪化, 并因惩罚可很快遏制不良行为, 易使教师对其形成依赖。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 只能用来禁止或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 并不能使孩子建立良好行为。

二滥用惩罚和惩罚不当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急剧发展, 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礼俗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 现行有关教育的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部分教师的价值观以及教育观发生了偏差、教育理论知识不足、教育实践能力不强、自身心理存在问题, 加之家长的容忍和默许以及社会监督不力等, 导致教师滥用惩罚和惩罚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 不良的环境因素

社会思想观念陈旧。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尊卑思想、权威意识和严教传统以及重伦理轻个性的价值观念仍然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 一旦班集体中有人行为越轨, 他们必然会党同伐异, 严惩不贷。我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关于教师惩罚权和学生权益保护的规定笼统模糊, 缺乏可操作性, 学校也未出台规范化的惩罚制度, 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无所适从, 或各行其是, 难免有人走极端。同时, 由于缺乏法定的监督机制, 一些教师的惩罚不当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制裁, 这也是导致惩罚不当现象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 由于教育投资得不到有效保障, 导致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工作量大而待遇偏低, 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一些教师心理失衡, 客观上助长了惩罚不当行为的发生。

(二) 部分教师素质的欠缺

首先, 部分幼儿教师法律意识淡薄, 或者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缺乏人道主义精神, 惟我独尊, 恃强凌弱, 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幼儿不择手段地无情打击。其次, 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有问题。有些教师本身就具有固执偏见、情绪不稳、自控力差等不良人格特征, 加上工作压力大很容易采用极端方式对待幼儿。还有些教师从教多年后出现职业心理枯竭, 在工作中出现厌倦、急躁等不良心理, 这也是部分教师滥用惩罚的心理基础。最后, 部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欠缺, 把惩罚当法宝, 以求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三) 学生不符合教育期望的行为表现

除了上述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及教师素质的因素外, 一些学生自身的不符合教育期望的行为表现也是导致教师惩罚不当的直接诱因。如有些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和行为自控力较差, 或者表现欲望较强, 课堂上常有违规行为。有些学生逆反心理较强, 不服管教, 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教师采用不当惩罚以求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此外,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对教师施加的不当惩罚常常无能为力, 这也是少数教师滥用惩罚的原因之一。

(四) 家长的默许和容忍, 惩罚监督存在问题

在我国教育史上, 特别是古代教育史上, 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不当惩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被广泛使用。至今, 多数家长也包括部分老师还是这样一种认识:学校惩罚是家庭教育的延续, 是教师在学校代家长管教子女、行使家长的惩罚权利。甚至认为教师打骂孩子是对孩子的负责, 是对孩子好。部分家长基于现实的利弊考虑, 敬畏教师的权威而对教师的一般不当行为采取容忍态度。家长这种默许和容忍, 致使教师不当惩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了严重违法的体罚现象。

三有效实施惩罚教育的策略

(一)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

完善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或者为教育惩罚立法, 并拟定实施细则, 其内容涉及:教育惩罚的性质、目的, 幼儿园教师惩罚权的内涵、外延、意义及其法律地位, 教育惩罚实施的合理范围、原则、方法和程序, 以及对教育惩罚监督与不当惩罚的救济途径的设置等等。同时,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 使人人学法、懂法;规范教师执教行为, 依法执教, 杜绝滥用惩罚。

园纪园规是教师惩罚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依据, 它应该合理、合法, 具有教育性, 简洁、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园纪园规的制定应遵从以下原则:第一, “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能违背相应的法律要求, 不能超越其法定的权限范围, 并依法行使其管理权力”。第二, 园纪园规的制定既要体现自上而下的集中, 又要体现自下而上的民主, 体现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员等的共同意愿。第三, 园纪园规的语言应简洁、明了, 内容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幼儿家长理解、掌握, 为家长及社会监督提供有效的依据。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明确监督的法律地位、范围和职责, 其次要确保教育惩罚的监督机制有效运行, 让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监督教师的惩罚教育。

(二) 教师实施惩罚教育的策略

1以关爱为基础

教育是爱的事业, 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 也应该以爱为基础, 惩罚应充满教育之爱。

第一, 教育者要出于爱。惩罚本身不是目的, 也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 惩罚本身应出于对学生深深的关爱, 没有以爱为基础的惩罚, 将会被异化为身体和心灵的惩罚和苦役, 惩罚将失去教育性。

第二, 受教育者能够感受并认同这种爱。教育者仅仅出于爱来进行惩罚还是不够的, 否则, 惩罚教育将可能成为一相情愿的强迫的教育, 惩罚教育还应在教育智慧和教育之爱的沐浴下让幼儿能够感受并认同这种爱。

第三, 让惩罚成为一种爱的交流活动。惩罚教育是一种以惩罚学生的形式负载深沉之爱并达成爱的交流、升华的活动。惩罚绝对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惩罚、规训学生, 让学生变得听话、驯服, 而应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别样的爱心传递的活动。这种以爱为基础、以传递爱为内容的活动, 将促进双方精神和灵魂的通达和丰富。

2以达成理解、促进发展为目的

惩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始终应该追问的。惩罚教育如果止步于惩罚, 那么, 这种惩罚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 那是一种惩罚活动。惩罚教育要提高教育效果, 应回归教育性, 应以达成理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旨归。惩罚教育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样的惩罚教育才会回到教育的本真, 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 才能真正提高惩罚的教育效果。

3以交流、对话、协商为途径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 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 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因此, 惩罚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应成为一种唤醒灵魂、有灵魂的教育, 而非仅仅打着“来吧, 我给你知识”的幌子去不讲原则地惩罚学生。惩罚教育要入脑、入心、震撼灵魂、丰裕精神、净化心灵, 这就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进行思想、情感、心灵的交流、对话, 以平等的姿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协商, 使教育惩罚成为双方共同参与、认同、尊重、恪守的心灵之约, 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加甚至是苦役。

4幼儿园惩罚教育的原则

相互尊重原则。以培养人为追求的教育是爱的事业, 更是尊重的事业。人的内心需要关爱, 同样渴望别人的尊重, 对于犯错误的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学生要尊重教师, 教师也应尊重、呵护学生。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随意侮辱甚至践踏学生的人格、尊严, 这样只会让正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走向反面, 降低教师人格, 降低教育效果。因此, 教育惩罚应坚持相互尊重原则, 教育者进行教育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受教育者接受惩罚是出于对双方达成的规则和契约的尊重与恪守。

慎用原则。人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惩罚, 但人的内心深处更渴望鼓励、激励和赏识。惩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施教者、受教育者双方, 再加上教育惩罚可以产生正向或负向功能, 这决定了教育惩罚的复杂性, 教育惩罚的复杂性决定了达成教育效果的高风险性。因此, 应坚持慎用原则, 避免滥用教育惩罚, 规避教育惩罚带来的教育风险。

适当原则。惩罚的教育效果不是和严厉程度成正比的, 有时甚至成反比。惩罚的次数也绝非越多越好, 应坚持适当原则, 恰当、适时地进行教育惩罚。这样, 才会让受教育者在受到精神、灵魂教育的同时, 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进而提升教育的效果。

灵活原则。惩罚教育有方法但无定法, 有原则但无铁规, 试图用统一的模式、方法进行惩罚教育将会导致教育惩罚的僵化。教育惩罚应根据条件、环境的变化和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灵活进行。因此, 惩罚教育应遵循灵活原则, 灵活选择是否进行惩罚, 灵活选择惩罚的方法、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

实质上, 以上几点惩罚策略的有效实施, 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幼儿教师理智地面对幼儿种种的不良行为, 克服幼儿行为消极的影响和控制, 增加行为的理智性, 减少冲动性。科学合理的惩罚方式不仅能够制止幼儿不良行为, 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更重要地是使惩罚具有教育性, 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付维利.关于“惩罚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4]翟平.试论惩罚在幼儿教育中的利与弊[J].山东教育, 2003 (15) .

上一篇:殷红如血的红枫作文下一篇:陕西中考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