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创新教育

刘 峰姚大林黄志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目标模式 应试教育 创新教育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开始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历时已两年。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建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是试点实践中首当其冲应解决好的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以求教大家。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欲何为

试点就是探索,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在基本问题上认识的误差必将遭致实践的失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下简称“试点项目”),决不能仅理解为电大开拓生源的新政策,电大扩大办学规模新的增长点。诚然,改革开放20年来,依靠党的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电大人的不懈努力,全国电大系统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60万高等专科毕业生,100多万中专毕业生,中小学师资学历达标127万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多万人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3500万人次,并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提供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电大为穷国办大教育开拓了新途径,自1995年开始中央电大探索开放教育,推出注册视听生9个专业,现有在籍生70万人。1999年开始实施“试点项目”,已开设本、专科专业各6个,在籍学生30多万,今秋将再开设2个专科和5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15万人,届时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在校生将达到45万人[2]。应该承认。在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试点项目”的推出对电大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从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生源和办学规模的角度来理解“试点项目”,有失偏颇。

“试点项目”也决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面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诚然,电大自1979年创办始,就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在全国范围聘请最好的教师,挑选最好的教材,截1998年止,在全国形成了1所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28所地市级分校,1768个县级工作站,17118个教学班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1],只要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地方,都可学习电大课程,解决了广大学习者因交通不便,家庭困扰、工学矛盾等带来的困难,为千万学子提供了传统学校面对面教学所无法提供的学习便利,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平等性,缩小地区间因人才培养差别而带来的发展差距,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作出了贡献。“试点项目”的开始,基于网络的新教育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教育机会的平

等性,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逐渐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把“试点项目”仅仅理解成由于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资源利用在量上的扩张而能带来的种种学习便利,仍未能把握“试点项目”的真缔。

“试点项目”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是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改革的对象就是现行传统的、封闭的、灌输式的、以传授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在远程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估体制,教育方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开放的、启发式的,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社会知识发展程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人类交往方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以小生产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个体经验为基点,人们交往范围狭小,知识发展缓慢,社会需求的是有经验的体力劳动者和维护私有者统治的官吏。劳动者经验的再生产主要靠师徒间言传身授,形成了原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而私塾和官学则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吏并经过严格考试进入仕途,从而出现了早期的应试教育。工业社会以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为特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机器操作工。工人作为机器的附件片面畸型发展。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人们习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问题,知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则要求教育“大批克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由此而产生了集中面授、标准化教学、灌输式培训的应试教育模式。信息社会以知识爆炸且扩散迅速化,资源全球化,交往网络化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能协同工作会创造解决问题的脑力劳动者,这就决定了必须摆脱工业社会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采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本质的差异: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注重知识内容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传道(灌输)、授业、解惑”。创新教育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在意义建构中发展能力,以发现和应用知识为中心,因而“启发(启示)、互动、发现”。在教育目标上,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在复制标准化的片面发展的陈旧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教育则是着力培养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创新人才,在评估制度上,应试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实际是记忆)程度,“一卷定性”其可操作性强,但评估是静态的和片面的。创新教育则重视动态评价,形成性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运用能力,因而具有非标准化和非规范化。评估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由评估制度所决定,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授重知识内容灌输、轻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被动学

习,任务在于被动记住教师的讲解,人成了知识内容的载体,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个性被知识系统所阉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是启发者、引导者和助学者,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以意义建构来带动知识的摄取,并不断与原有的个体经验、知识技能相融合、重组,从而扩大已有的知识网络,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予以检验,从而成为学生生存技能的有机成分。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由此培养的人才个性独立,人格完善,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技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试教育一方面是专业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造就片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完整性,因而具有自我封闭性和固态性。创新教育则一方面强调专业设置贴近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力图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强调服务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生成,因而具有交叉性和灵活性。在管理体制上,与灌输教育方式相一致,应试教育采取集中式、多层次、单向性塔式等级结构,优点是易于统一指挥,缺陷在于多层次信息传递易导致失真,单向无反馈的信道中某环节阻塞,将导致信息中断、系统管理瘫痪,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困难,该种管理体制高耗而低效。与启发式教育方式相一致,新教育采取扁平式、少层次、多向性的交互结构,由于除去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信息失真和中断的可能性,多向交互的信息传输,有利于信息反馈,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不断自我调节而处于优化状态,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容易。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是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时代的发展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在选择和建构某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在工业社会的泰勒时代,劳动者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是9:1,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变成了1:5,专家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1:10[3],即知识劳动者将是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是以知识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知识创新为内在动力,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其中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大批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格独立是作为知识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才能自主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目标,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觉地与他人协同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满足主体需求。人格独立又是创新的前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的压力和改造环境的需求,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格不独立,事事依附他人,是难有创新的。

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提高和无形磨损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称“人类最近30年的科学知识总量占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总量的90%”,且近10年中每三年增加一倍。FordMotor公司CTO罗斯[4]认为“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同时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

人们面对易老化,易遗忘的无限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及网络的帮助而无需大量记忆,人的精力可主要用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即借助电脑及网络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而后进行筛选,分析和有目的的重组合成,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不同于工业社会全新的工作,要求劳动者不是要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而是要具有创新精神,摄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国外学者的论述,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用“W”来概括:一是Know—what,指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Know—why,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四是Know—who,指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前两类相当于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灌输式应试教育获得。后两类则是应试教育很少涉及但却在知识经济中更重要的知识,它们更多地属于创新能力范畴,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死忆硬背来获得的,因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个性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人才,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的,必须采取创新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教育模式是实现电大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大办学22年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清醒的看到在其发展中逐渐暴露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先天不足”。电大初创伊始恰逢“文革”结束,经济发展缺人才,国家教育投资匮乏,“被耽误的一代”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未及反复充分论证的电大,“先上马,后备鞍”仓促开办。投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选择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后天发育不良,”本来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电大,应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按需培养人才,办出现代远教特色。但在发展中却追求“正规化”,向传统高校模式靠垅,搞自我封闭体系。如果说电大前十年由于“被耽误的一代”刻苦自学,学以致用的求学精神,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采用了广播电视等当时先进教育技术而得以掩盖矛盾快速发展。那么后十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失去特色的电大一旦“吃政策饭,打政府牌”失灵,就变得步履蹒跚,一波三折,开始为生源而苦恼,为生存而忧虑,电大教育陷入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不开”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根子在于采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后来提出了“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一卷定学分”的现实和第二代远程教育手段单向无反馈性无法满足应试的需要,这就迫使基层电大加强面授辅导,期末猜题押宝。教学资源的匮乏、电视教学课堂搬家的现实又强化了学生对辅导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因而“电大不电”。电大主讲教师可能是“最好的”,但学生成绩常常更多地取决于基层面授辅导教师水平。由于面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电教”,其教学质量就难有保证。课程设置专注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缺乏灵活性,在内容安排上注重Know—what和Know—why,忽视Know—how的培养和Know—who的介绍。而标准化、客观化考试强调“以本为本”,考核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迫使学生死记书本,无暇顾及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锻炼,致使“远程不远”。五统一的管理模式,

分级办学纵向线性管理结构,致使信息不畅,以考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封闭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等致使“开放不开”。可见电大要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应试教育模式,构建起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此电大人要艰苦努力,实现教育观念、评估体制、教学方式、管理体制、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新,并加快教学设施现代化和资源建设(将另文探讨)。凤凰涅盘,以求再生。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必须要创新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电大同仁同心协力,果能实现这一转变,则是千万学子之福,电大事业之福,中华民族之福。

参考文献

(1)张玉文中央电大喜庆建校二十周年 [N] 中国教育报

1999—10—14(1)

(2)中央电大网站 “电大在线” WWW.OPENEDU.COM.CN

(3)陈胜昌知识经济专家谈 (M) 北京经济出版社 1988.50

(4)顾瑞荣王建伟许静《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

(5)韩延明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4—7

(6)赵 弘 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

刘 峰1956.3.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副教授 培训处主任

姚大林1950.12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教务处副主任

黄志强 1959.7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 教务处副主任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锡麟街123号246003

电话:0556—5544277—8006

第二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钟庚宪

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模式深化。继续实践“基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宽学校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探索适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配套推进改革。

专业拓展。服务产业、对接重大工程、面向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联动机制,提高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重点支持建设几个优势专业,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探索非遗专业开设。

体系重构。面向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工作流程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式,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衔接,将应知、应会部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基础强化。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完善实训教学的体系化建设,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进一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与评价,把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化融通。在校内建设企业形象展示阵地等宣传平台,将合作企业的文化理念融入教学区域环境中,推进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在校园内的交流融通。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将企业专家领导等“请进来”传递文化、传授技能、传播希望,让学生“走出去”体验职业氛围、体会职场工作、体察一线劳动。进一步规划实训管理,挖掘实训资源,以企业要求设置实训岗位,打造车间人才整体培养的模式。

第三篇: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要求,实施2010年后备人才工程是一项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是促进全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员文化教育要 “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鼓励运动员学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结合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具有一定体育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引进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

(二)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重点乒乓球单位、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国家游泳队、国家击剑队和国家田径队的训练基地,也是举重、体操、击剑、篮球、田径、游泳、跳水、乒乓球、摔跤、柔道等10个项目的广东省后备人才基地。目前,学院附属学校共承担学院内15个运动队及广州市属船艇、射击、水球、网球、游泳、羽毛球、足球等训练基地的年龄层次从小学一年级起的1300多名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任务。

(三)由于运动员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两方面任务的完成,运动员难以系统化地接受文化课教育,这直接导致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愈来愈大,尽管这些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与有关部委出台了有关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相关政策,但现行体制下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其直接后果是打击了许多运动员和家长的积极性,大大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四)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与社会体育人才的缺口也非常巨大,这类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五)为保持学院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队合

一、学训结合、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以构建“十四年一贯制”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在现有基础上,完成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体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保证在训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在学科安排中融入职业教育理念,确保在训队员的系统学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省队、国家队、八一队和行业单位输送高水平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同时,保障大量退训运动员文化教育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层,最终通过高职教育将不能升入专业运动队从事竞技体育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从业者,形成融竞技体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哺育基地,构筑优秀运动员终身教育园区,根源性地解决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后顾之忧,在运动员的培养与转型安置上走出一条有益的探索之路。

(二)围绕项目建设要求,建立一支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专任教师总量不足;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的培养;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为聘请外校教师补充我院缺编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

(三)通过本项目建设,建立15个运动队的校内训练基地,并通过制度完善和整合校内资源,使基地能满足运动训练专业、体育产业和体育保健专业全部学生的校内实习,建立校队一体的办学模式,在全国起示范作用。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十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建设 1.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学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兼顾各运动项目的运动专项训练要求,学院运动队在训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每周安排上课和专项训练时间各20学时,高二年级下学期考虑到学生参加高中学业考试,每周增加8节文化课时,训练课时相应减少8节。详见下表: 表一:九年义务阶段、高

一、高二(上)、高三各年级学时安排

星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节数

1-4 上午 上课 训练 上课 上课 训练 上课 下午 晚上 5-6 7-8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训练

训练

休息

表二:高二(下)年级学期学时安排

星期

周一 周二

节数

1-4 上午 上课 训练 下午 晚上 5-6 7-8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周三 上课 训练 上课

周四 上课 训练 上课

周五 上课 上课

周六 上课 上课 上课

周日

休息

2.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基础教育阶段每学期教学周数安排为22周,考虑到运动队外出比赛的情况,每学期安排两周为机动教学周,两周为复习考试周,其它18周为正常教学周。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

计划学时 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其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课程名称 理论 实践

总学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18181818181818时

教学 教学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1746 1746

7 7 6 6 5 5 5 5 6 5 6 6 5 5 语文

1674 1674

6 6 6 6 5 5 5 5 5 6 6 6 5 5 数学

1116 1116

1 1 2 2 4 4 5 5 4 4 4 4 4 4 英语

文化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思想品德 216 216

基础

216 36 18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美术

108 18 90 1 1 1 1 1 1

音乐

216 216

2 2 政治 144 120 24

物理

72 60 12

化学

72 36 36

计算机

828

828 3 3 3 3 3 3 3 3 自习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合计

专项竞赛与训6480 360 61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训练 练

运动员与

18 18

反兴奋剂 运动员体

能训练基18 12 6 职业础

技能 运动伤病

预防与康18 10 8 复

励志教育

36 36

与礼仪

12978 5674 7304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总计

注:★号表示该课程在空格学期将利用自习时间以讲座形式开设一至两次。

3 20

3 20

3 20

1 19

1 2 19

1 3 20

20 20 ★

20 20

20 20

40 40

1 40 40

1

40 40(2)五年一贯制高中高职连读前三年高中阶段各门课程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计划学时 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其中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称 课型

总学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时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468 468 0 4 4 4 4 语文 ★ 20 468 468 0 4 4 4 4 数学 ★ 20 432 432 0 4 4 3 3 英语 ★ 20 288 288 0 2 2 3 3 政治 ★ 10 162 162 0 2 2 2 3 物理 ☆ 4 90 90 0

2 3 化学 ☆ 4 54 54 0

1 2 生物 ★ 2 54 54 0

3 地理 ☆ 2 36 36 0

0 2 历史 ☆ 2 54 36 0 1 1

计算机 ★ 2 18

职业生涯规划 ★ 1

2124 2088 17 20 20 28 合计

▲ 40 3 2016 180

2016

20

20

20

12

高三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18周 18周 5 5 5 5 5 5 3 3

1 1 20 20 20

评价方式

考试 考查√

√ √ √ √ √ √ √ √

√ √ 练 竞赛与训练

修 每人选满3分

130 2088 2016

为必修课程 ☆课程可选择其中两门为必修

▲为综合活动课

(3) 五年一贯制高中高职连读后两年高职阶段课程体系衔接设置 ①教学活动周数分配表

教学活动周次

学学年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单独设置课内

实实

19 20 教

训 习 学 复习 考试 复习 考试 复习 考试 上第学一期 学下年 学期 上第学二期 学下年 学期

18周课内教学与实训 18

18周课内教学与实训 18

18周课内教学与实训 18

专业实习、顶岗实习(12周) 毕业设计(4周) 毕业环节(2周)

②高职阶段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

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按学期四学年 五学年 分配

课程类核心学序号 课程名称 上学上学别 课程 分 总学理论实践下学期 下学期 考 考

期 期

时 教学 教学

17周 13周 10周 试 查

1 4

思修与法律基础 ﹡ 3 54 45 9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 36 32 4 职3

1 18 18

形势与政策 每学期6学时 业4 4

√ 实用英语

﹡ 4 72 60 12 素5

2 36 26 10

应用写作 质6

√ 计算机基础与信息处理 ﹡ 9 162 60 102 5 与毕业实7

1 18 10 8 2

√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必能习、顶8

1 18 6 12

√ 职业社会能力

修力岗实9

1 18 12 6 2

√ 廉洁修身

课 课 习、毕10 就业指导

1 18 12 6

业设计

25 450 281 169

小计

2 36 32 4

职11 体育概论

业12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 ★ 4 72 60 12

2 36 32 4

基13 体育管理

2 36 30 6 2

础14 运动心理

能15 运动训练与管理 ★ 2 36 32 4

计划学时 力16 田径基础

10 180 12 168

课 17 游泳(含救生员考证)

4 72 10 62

小计

24 432 176 256

18 主项理论与实践(篮、羽、网、乒任选一)

10 180 16 164

6 4 19 辅项理论与实践(篮、羽、4 72 6 66

4 职网、乒任选一)

业20 竞赛组织与体育场地管理 ★ 3 54 38 16

3 技21 体能训练方法 ★ 3 54 34 20

能22 运动营养

1 18 16 2

2 课 23 体育指导员考证

2 36 12 24

2 24 毕业设计

72

72

4W 25 专业及顶岗实习

12 216 216

12W 小计

39 702 122 350

26 公共选修(每人选满4学分,每学期2学分)

4 72 36 36

2 2 27 儿童心理学

4 72 30 6

2 28 体育法律法规

2 36 14 4

29 选修课 30 专业选修(每

跆拳道

1 18 2 34

2 36 4 14

31 人选满4学体育游戏

2 轮滑运动

1 36 2 34

32 分)

体育舞蹈

2 36 2 34

33 推拿与按摩

2 36 16 20

34 武术

2 34 2 34

2 小计

20 376 108 216

合计总学分和总学时

108 1960 687 991

说明:

1、*为职业核心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基础教育阶段职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和明确的大纲,必然使有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从而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由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创新与改革,有些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或已有的教材大纲不适合运动员的实际,在本项目建设阶段将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学人员编写相关实训教材用于教学,并根据使用的情况进行不断改进。 1.基础教育阶段职业课程的设置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研究,在确保学院在训运动员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开发一批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职业课程,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如根据运动员训练及未来就业的实际情况,增设运动员体能训练基础知识、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励志教育与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四门必修课;同时根据目前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增设《运动员与反兴奋剂》知识讲座。具体安排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与《五年一贯制高中高职连读前三年高中阶段各门课程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表》

2.增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评定 校企共评

运动员体能训练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包括体能训练的原则、不同项群体能训练的内容、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灵敏素质训练。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创伤的致伤因素、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创伤的特点、运动创作的预防、运动创伤常用的治疗方法、运动创伤的康复训练等。 励志教育与礼仪

内容包括两个主题:一是励志教育,二是礼仪教育。主要内容有: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及体育礼仪等。

(4)职业生涯规划

旨在对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教育 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竞技体育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5)运动与反兴奋剂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座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际奥委会和我国有关禁用兴奋剂的规定;二反兴奋剂知识;三是常用兴奋剂及检测。 3.教材的编写

根据以上课程设置,由学院教务处组织,训练处、附属学校、体育运动系、公共基础部、运动康复与保健系、医务所及体科所等相关部门(单位)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教材编写与师资安排。

具体安排见附表:

附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教材编写安排 时间 主要任务 负责 2011 组织专家对开设课程进行论证,并组织相关人员编订教材。 教务处及相关部门

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在不同年级分阶段逐步开设相关职业素2012 附属学校

质培养课程。 2013 对课程效果进行总结论证,并做适当的调整

教务处、附属学校

(三)建立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应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根据运动队训练比赛的特点,在本项目建设阶段将对现有的十四年一贯制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项目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措施为:

1.实行小班教学和文化课老师跟队制度。根据运动队训练比赛频繁,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及五年一贯制高中阶段开班时,缩小班额,每个教学班注册人数不多于30人,实行小班教学。同时,根据校内运动队的队员人数,实行文化课教师定期下队制度。 2.在运动队出队比赛期间,选派文化课老师随队,为比赛队员进行补习,并结合学院 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以上手段减少因运动员因外出比赛而造成的文化课学习缺口,保证各项学习内容的系统性。 3.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起校队联动的学生考勤与学业、训练竞赛成绩查询平台,实现校、队对学生的联合管理。 4.建设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为学生建立起融文化学习、训练比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训练成绩、身体状况、职业基本能力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其具体评价时间、程序与方式如下: ①评价时段

入学评价:每个学生入读小学、中学、高中第一学期前一个月或转学后一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整体评价。

学期评价:每一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本学期阶段评价。 学年评价:每一学年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本学年的总结评价。

毕业评价:每位学生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小学、中学、高中全面性总结评价。 ②评价程序

学生自评→班级小组评价→职业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核计、总结→反馈各方评价成绩 ③评价方式

采取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根据各学业阶段评价侧重点不同,量化各评价要素,以分数形式表现评价成绩。同时也要求各评价主体主观评价学生,以文字表达形式反映学生突出表现或不足。

5.改进现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等高职教育理念,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及运动队学生的特点,采用专题讲座、选修、综合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范围从教室扩大到运动训练场馆及社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6.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生运动专项训练和比赛成绩)考核方式和办法认定的研究,根据课程的功能和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使各职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得到有效评价和监督。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学院所属附属学校现有教师40人,按照现在的学生人数,如实行小班制教学,并开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则师资力量比较紧张。计划在三年内引进专职教师10名,并通过健全制度,为聘请外校教师兼职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本项目建设所需的师资数量。

2、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进修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高职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教师的优势,开展高职教师与附属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由高职教师和附属学校教师混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将职业教育融入其中。

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度的建立,利用相关的奖励机制,使目前学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所有符合高校教师资格的教练员,通过培训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即可以承担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职业课程教学,又可对在训练基地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的双师型教学人才,实现学训一体化。

四、建设预期效果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十四年一贯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是对已往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项目完成后将建立起从小学到高职教育的一整套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从运动员一进入运动队起,就贯穿职业教育课程,以达到提高运动员全面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运动员基础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达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广州市乃至全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成为全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创新、机制健全的办学典范。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基地建设又可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训平台,使学生了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熟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并能学以致用,为他们最终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一)准备阶段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主要任务是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各工作机构,制定符合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及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编写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准备好学校课程资料并完成对学院所属的附属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完善。 (二)实施阶段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各年级分进入新课程学习,与此同时分学期对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促进十四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全面总结阶段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项目建设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为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积累经验。初步建立起从小学到高职教育的一整套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从运动员一进入运动队起,就贯穿职业教育课程,以达到增强运动员文化基础和就业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运动员基础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成为全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新办学模式的典型。同时,通过建设和完善, 使训练基地能满足所有在校高职学生的校内实习,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四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 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一位美联社记者到北大、清华采访,问学生:“你们现在学的这个专业是不是你们自己选择的,是不是你们自己最喜欢的?这位记者回到美国后,写了一篇题目翻译为中文后就是《美国人不要急》。大意是:“这些孩子正在读的专业不是他自己喜欢的,今后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2、从与美国友好学校的十年教育交流比较看:我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丹麦、意大利、乌克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的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进行互访交流、互住家庭、互到对方学校上课,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学校的课程、老师和学生。其中与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山谷中学建立友好学校10年,在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今年两校共有120多名师生参加互访交流活动,在与美国友好学校的十年教育交流比较中的发现:

(1)从课堂学习看,美国课堂一般是三个环节: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前,无论理工科还是人文学科,美国老师在一堂课结束前通常都要为下一节可布置大量阅读文献,而不是一本指定的教材。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主要是学生在发言和讨论,而老师只作一些引导性讲解,学生发言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学生需要对阅读和课堂讨论后的所思所想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重点是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作业还包括做题、提交各种研究性方案、动手实践的作业。

(2)从课堂容量上看,美国课堂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课堂一天的知识量。他们留出了29天的时间让学生感悟,这样美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 美国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得到知识的数量,因此学生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学校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宝库,无私地塞给学生,学生对知识自然没有饥饿感。创新往往并不是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是感悟,因为感悟可以产生智慧,智慧才能产生创新,中国学生学习得到的是知识库,美国学生学习得到的是工具箱。

(3)从学生表现上看,我们发现美国学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特别爱问问题,总是在不停地问,他们只要看到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就提问;二是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尝试,敢于挑战。而中国学生的表现:一是不爱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突出的表现是发言时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2012年11月17日—18日,全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观摩交流会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召开,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1000多名教育专家、校长和老师云集省会,共同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裕华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作了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专题汇报,并进行了“四环节”课堂和主题班队会现场展示。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到会,分别作了《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等专题报告,并对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四环节” 课堂和主题班队会现场点评,对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裴红霞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往是老师讲过的、书上写过的、别人说过的才说;二是不善于尝试新鲜事物,表现出循规蹈矩、思维定式,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家长灌输说教的东西过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失去了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感觉,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将我国教育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相比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学习西方的优势,发扬我们的优势,以中西方教育相结合为目的,探索适合我国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中的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 “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目的,以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建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学生新的学习、成长方式为抓手,以“思想和实践高度统一”的校园文化为动力,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扎实推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而当前的问题是我们高考的考试科目中仅限于数、语、外、文综、理综五个学科的文化课程内容,造成学校很难在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再加上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艺术这些课程被挤占。虽然我们有体育、艺术高考,其目的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国家培养体育、艺术专门人才而设定的,从而造成以文化课考试为主的“高材生”不懂体育、艺术,参加体育艺术考试的“特长生”文化知识水平很低,无论是“高材生”还是“特长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又都不作为升学的考核内容。因此在这种现状下基础教育领域很难做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我国的体育明星大都在出名后才接受高等教育。而美籍华人林书豪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NBA,很快就成为世界球星。前不久报道了清华大学毕业的某硕士生,曾获多种耀眼的光环,最后却走向犯罪。这些非常值得我们中小学教育反思。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课程为保障,因此大力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2000年在学校扩建时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本课程专业教室和功能场馆,如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足球场、体操馆、健美操馆、素描教室、国画教室、版画教室、手工工艺教室、美术欣赏教室、键盘教室、钢琴教室、小提琴教室、二胡教室、声乐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欣赏教室,机械加工教室、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无土栽培教室、通用技术、电子控制,总面积是文化课教室面积的2倍。我校从2001年开始充分利用学校功能场馆齐全的优势,开发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学科的校本课程26项,其中体育类9项、艺术类11项、综合实践类6项,体育设有田径、足球、篮球、 排球、乒乓球、保龄球、健美操、体操、武术。艺术设有键盘、二胡、 小提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素描、国画、版画、手工工艺、美术欣赏。综合实践设有机械加工、机器人科学、航模科技、无土栽培技术、通用技术、电子控制。

这些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的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学生轮换上课,实现了学生人人会拉二胡、拉小提琴、画国画、素描,人人会篮球、足球、排球各种体育项目样样能行。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应试教育来讲好像是占用了大量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人们担心会影响升学率,实际上这些课程的开设占用的是应试教育中反复训练、题海战术浪费的时间。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用课程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考、高考上的学习压力。

3、我们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学生在掌握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有些学生表现出在某一专业上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和潜力,这些学生一般都是由家长参加各种社会上的兴趣班、特长班,而我们的做法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场馆资源和师资优势,通过开设“城市学校少年宫”的方式,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这些有专长的孩子进行免费提高培训,这些学生就组成了学校的田径、篮、排、足、乒乓、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航模、机器人等专业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和国际的比赛和演出,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2011年6月上海市考察团到我校,看了校本课程和城市少年宫的活动后,评价说:“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教育大气、学校大气、学生大气,在这里找到了国际化大都市学校的感觉!你们的场馆专业、教师专业、学生专业”。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一个全方位、多领域、大环境下才能有效运行

1、创新人才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创新思维:好奇、求异、批判、发散;二是创新能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领导能力和表达能力;三是创新精神:持之以恒、顽强毅力、执着精神、抗挫折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这些课堂创新实践在全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一场又一场“风暴”,给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创新人才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改革是很难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教育方式表现出的是说教、灌输、包办,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在课堂教学、在教师身上,家庭、社会都是这种方式的教育,培养的人唯书唯上,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是个很大的进步,然而离开课堂以外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的空间是很大的,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我们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涵盖学校的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校园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各个领域。

2、我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四环节教育模式,即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四环节”教育模式就是把教育内容作为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体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自主完成项目。“四环节”教育模式转变的是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成长方式,变包办为放手,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育模式就像爬泰山,因为老师已经铺好了上山的台阶,学生只要有体力就能“爬到山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修路”。而“四环节”教育模式就像爬无名山,因为没有人修路,学生就要自己先研究山情,查看地形,然后再选择上山路线,不同的学生选择的路线也会不同。爬“无名山”单靠体力是不行的,更多的是需要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点拨、激励和评价。爬泰山,虽然山很高,但只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无名山山不一定很高,但它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与四环节教育模式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在学习方式上,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灌输式、说教式为主,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课记笔记,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的理解往往是老师揉碎嚼烂后的被动理解。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但是相对来说,在进一步科学创造时则缺少创新精神。而“四环节”教育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是一种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第二,在学习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注重发展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往往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四环节”教育模式强调归纳式的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展示,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学习过程。优点在于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学习的成功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在学习资源上,传统教育模式是封闭式的,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课本、教师。学生的学习依赖于课本编写的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信息社会被书本、教师和学校而隔离。而“四环节”教育模式是开放式的,教师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作为项目课前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资源变得无比丰富,比如到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四,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谦虚谨慎,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唯书唯上,缺少创新必备的怀疑、求异和批判的精神。而“四环节”教育模式则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学生采用质疑、提问、讨论、辩论的方式,经过多种思维方式的撞击来辨别是非,从而获得进步,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所在。有效教学不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快速形成,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让学生能够多个角度看世界。

3、“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1)“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关键在项目设置。教师要在认真研究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抛给学生,项目设置体现了教师的集体智慧,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项目设置还具有很强的“问题性”,通过设置恰当的、对学生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习。项目实施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主要途径是课前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外资源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先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课上学生带着自学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讨论,集思广益,互教互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学生学会了从图书馆、网络中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更多是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思考、怀疑、批判、挑战权威,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提问、质疑、讨论、辩论形成了多种思维的撞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展示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呈现。在“四环节”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活跃思维,锻炼学生提炼、概括、归纳、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并不是简单的将课前搜集准备的素材呈现出来,而是通过课上小组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后对知识完善、延伸、生成的系统呈现,学生富有个性思想的自我表达,学生自信的交流展示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四环节”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 评价激励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传统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四环节”课堂教学更多的“学生讲、老师听”,教师的评价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倾听和观察对学生的课堂展示作出评价,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表现,鼓励学生的奇思怪想,不断发现学生的原创思维,捕捉到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的评价是要将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评价中有点拨,评价中有设疑,评价中有激励。如果把学生比喻为水,教师的评价就是要给水加温,而不是给水降温成冰,任教师去雕琢,让水沸腾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教师的评价要能驾驭沸腾的水,评价激励就产生了效果。

(2)“四环节”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从传统教学向“四环节”教学方式转变是一个艰辛、渐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先立后破”,大造舆论、形成共识、稳步推进,坚持思想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好的思想只有转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产生实效,特别防止“讲一套做一套”“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四环节”课堂教学要有典型引路,从两个方面重点研究:一是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要充分考虑到结构性知识、概括性知识、验证性知识、技能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二是从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出发,充分考虑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的不同特点。典型引路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录像课、公开课等进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

(3)“四环节”课堂教学在全面推开时要有“本”可依。2010年—2012年暑假我们三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和修订《“四环节”课堂教学指导丛书》,除高三年级外包括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11个年级9大学科共计104册,确保“四环节”课堂教学的稳步推进。这套丛书既是教师用书又是学生用书。教师在使用时要灵活把握,兼顾全体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学生在使用时要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主动参与到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去。学生要根据教师设置的项目课前做好项目准备,对于课前自学没有搞懂的问题要利用小组讨论请教同学,小组讨论后还没搞懂的问题一定要在课上敢于质疑和提问直到解疑释惑为止。

4、“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

(1)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对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以及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往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在许多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是德育教育的时间和阵地被挤占,班会内容多以事务性管理,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为主,对理想、责任、人生观、价值观缺乏系统的教育,导致学生不明是非、道德缺乏,目前青少年犯罪和高材生犯罪增多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德育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说教式为主,学生处于完全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造成学生很反感,德育教育实效性差,往往学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德育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2)“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德育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灌输和说教的传统德育教育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我校德育教育构建了以“培养什么人”为出发点,以“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 12字培养目标为落脚点,以“生命人——自然人——社会人”的人生教育为主线的德育教育框架。我们在建校初期就确定了“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的十二字培养目标。我们认为爱国情感——使学生为祖国强盛发愤学习;交际能力——使学生的人生天地更加广阔;协作意识——使学生的未来事业走向成功;文明素养——使学生的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健康身心——使学生永远充满活力和激情;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这十二字涵盖了国家德育大纲中规定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十二字集于一身让学生终身受益。

我们是将“爱国、交际、协作、文明、健康、创新”12字培养目标作为主题班队会德育系列教育的6个项目分布在两个学期来完成,第一学期

9、10月份是爱国情感、11月份是交际能力、12月份是协作意识。第二学期

3、4月份是文明素养,5月份是健康身心,6月份是创新精神。

四环节主题班队会改变传统德育教育由老师设计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如:每年

三、四月的德育教育项目是文明素养: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思想特点,围绕着文明素养这个教育项目广泛地在教师和学生中征求班队会教育的主题,最终每个年级确定10个左右的主题作为文明素养这个教育项目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每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四次主题班队会完成,第一周主题班队会是选定主题,每个年级学生围绕文明素养的被选主题讨论最终选定一个题目作为本月主题班队会的主题。第二周进行第二个环节筹备组织,学生围绕已选定的主题搜集素材,分组确定展示形式和内容,由主持人协调安排展示的顺序和活动过程,班主任进行必要的引导。第三周进行第三个环节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就是按班会程序正式举行班会。第四周进行第四个环节收获评价,在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老师做评价。这样十二字主题系列班队会就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做了保障,而且在我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到高三,连续十二年每年进行十二字培养目标的月主题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对十二字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会显现出来。

“四环节”主题班队会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一是思想性。主题明确,内涵深刻,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二是知识性。内容充实、知识广博,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知识应用充足恰当,视野广,角度新。善于采用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对主题的理解和阐释。三是自主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学生自主组织调控好,各环节衔接紧凑高效,学生讨论、展示准备充分,主动性高,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四是艺术性。学生展示切合主题,内涵深刻,表现形式新颖灵活、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富有创造性。语言表达流畅,感情真挚饱满,艺术表现力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五是发展性。评价点拨及时、准确、巧妙,既有对主题的升华,又有对学生的激励,既有利于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5、“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活动

学校的校园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舞台,而传统的校园活动是由学校和老师设计方案,学生来实施的形式,往往并非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校园活动是“舞台由学生搭,戏由学生唱”,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活动的主人,真正使校园成为学生自己的家园和乐园。我们学校常年开展的校园活动有读书节、健康节、科技节、合唱节、外语艺术节。 如:小学读书节活动 首先是选定主题 :通过广泛征求学生建议,确定了“怎样合理消费,买到最喜欢的图书”为主题的“书市”活动项目。

其次是筹备组织 :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分小组为“书市”做准备,营销宣传组、导购服务组、图书销售组、收银结算组等。整个书市设立工商局、物价局、税务局,全部按市场运行。

第三是交流展示:书市正式运行。操场上人流涌动,又井然有序,各岗位的学生各司其职,两个小时的书市交易额就达到10万元。 第四是评价激励:活动结束后,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导读员、最佳书虫等奖项。学校根据各班的展示,又评选出文明商家、最佳卖场、最佳书屋等奖项。

6、“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家庭教育

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包办,家务劳动和家庭社会活动父母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做出安排,本来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部被父母包办了,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时代,两代六口人关心一个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做细致的安排,上学的书包都由家长背着,甚至上大学了还要帮孩子铺被褥,造成孩子依赖。而国外父母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将来在家庭中要承担的事情学着做。 “四环节” 教育模式下的家庭教育就是改变父母包办式教育,引导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我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常年开展“我当一天家”四环节家庭教育活动。如:2011国庆节假期初二学生家庭教育活动项目书。项目一:组织一次家庭外出旅游,制定出游方案:上网查看景点介绍,选择旅游景点,安排出行路线、出行方式、查看天气预报、做好出游时吃穿住行等物质准备、做出开支计划等等,全部由孩子安排,家长参与,让学生完整体验担当家庭责任的过程。项目二:承担一天的家务劳动,制定家务时间表、三餐食谱、采购计划,学习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清扫卫生等,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会分担家庭责任,也理解和体会父母的艰辛。

7、“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将学生关在校园里进行封闭式管理,造成中学生在成长的重要时期脱离了社会,当走入社会的时候往往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社会责任感。“四环节”教育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观察社会。

我校常年开展“我爱石家庄”为主题的“四环节”社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住在石家庄、了解石家庄、热爱石家庄、建设石家庄”的家乡情感和家乡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围绕着石家庄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为内容开展历史古迹、革命遗址、英雄人物、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旅游资源、气候状况、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电力资源、山区经济、城市发展、城市特色、城市绿化、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农业经济、商业竞争、文化娱乐、运动健身、教育发展、医疗服务、住房状况、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我爱石家庄”主题的“四环节”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在小学阶段是以参观、考察的方式了解、认识石家庄,初中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选择课题,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小学、初中社会实践主要利用节假日,在老师、家长共同参与下完成,高中阶段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我爱石家庄”四环节社会实践项目,如:《真的,你不了解石家庄》、《石家庄“三年大变样” 》、《城市“三年上水平”——城市绿化问题》、《走进母亲河——滹沱河》、《石家庄电业小区老年人生活状况》等社会实践报告曾一度引起了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会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初显成效

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德育教育、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六大领域采用“四环节”教育模式整体推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备受国内外教育同仁的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辅导员杂志、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

我校是河北省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每年接待十几个国外代表团300多人次的访问,这些代表团参观学校后给出的评价几乎都是“这里的学生真幸福!”。新西兰前总理、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莫尔先生站在国家元首和世界贸易的高度看教育,他参观学校后给出了这样评价:“你们学校与世界发达国家最好的学校相比,也是很棒的,在这里学习的学生真幸福!”

我校与瑞典法尔肯贝里市高中建立友好学校8年,在建立友好学校之初我们引入了瑞典先进的教育模式,包括教室学生桌椅、老师讲桌、环境布置、灯光、地板、窗帘、课堂教学方式等,利用2个班做实验,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起了很大影响。2012年10月瑞典法尔肯贝里市高中校长玛丽带领学生到我校访问,对我校的“十二字”培养目标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她说:“一是瑞典教育部教学大纲中也有交际、协作、文明、健康的培养目标,去年大纲修订中增加了创新,而你们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十二字培养目标;二是你们采用系列主题教育的方式落实十二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具备十二字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2012年3月我们的友好学校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山谷中学校长带着53人的师生团来校交流访问,为庆祝友好学校建立十周年两校学生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的“春之桥“音乐会,另外深入到学校27个班级听课。听完课美国校长和师生对我们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这里的课堂教学方式与美国大致是相同的,而且有些地方更优于美国,比如:这里的课堂比美国更有序,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比美国更多。”

2012年6月4日美国某州长应邀访问中国,率领友好代表团一行20人在我校与学生围绕着中美友好交流、中学生成长的话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主题交流活动。学生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州长说:“你们的表现非常棒,就像是蛋糕上的樱桃,是最闪耀的明星。”

“四环节”教育模式最大的成效就是学生受益,学生变得更加好学、自信、阳光、大气,表现欲更强,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具有很强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从数字上看,近年来我校中、高考成绩大面积提高,初中自2003年新课改以来, 2006年—2012年7届中考,连续四年夺得石家庄市中考状元,优秀率平均达到53%,超出全市平均优秀率26个百分点,中考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市第一。2012年中考3名学生进入全市前五名,37名学生进入全市前百名,600分以上的学生有323人,占全市600分总人数的28.7%。高中自2009年新课改实施近三年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从我校2012届高三推荐录取情况与2011届对比看,有了明显提高,2011届保送共有171名学生推荐保送到全国60所重点大学,其中有46人次考入985院校,109人次考入211院校。2012届保送共有175名学生推荐保送到全国68所重点大学,其中有89人次考入985院校,174人次考入211院校。

保送到北京大学的屈博雅同学在谈到录取感受时说:“在北大保送生考试的4天时间里,我共经历了3场面试和5场笔试,北大在招生中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文体、理想、责任感、价值观、领导力等多方面,我感觉北大的关注角度与我校十二字培养目标和“四环节”教育模式十分切合, 作为第一批亲身实践四环节教育模式的幸运儿,我深感老师们每节课的项目设置真正让我们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同时,立足协作意识与交际能力的锻炼,在提升爱国情感的同时,塑造了我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我丰富的在校经历:学校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学生会社会实践部部长、模联社和话剧社骨干成员更为我自信的面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努力转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教育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我们坚信: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对党和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断探索! (本文观点为学术探讨和交流)

第五篇:搭建科技教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广益中心小学开展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总结

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的跨世纪接班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不断地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我校领导和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讨、研究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现将我校多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近几年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是基于以下认识:

1、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科技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什么是“科学”?大多数学生会这样回答:“科学是指先进的生产力”,“科学是神秘深奥的学问”。那什么是“科学素养”? “是天资”、“是勤奋”„„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回答,说明他们对“科学”、“科学素养”的概念由模糊而产生敬畏,最终走向疏远,说明我们对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匮乏,也说明科学精神在当今这个社会的缺席。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据中国科协2001年公布的数字,只有1.4%的人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1990年达到6.9%,欧共体1989年达到4.4%,差距十分悬殊。

2、面对现代社会一些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等现象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影响,必须加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等,在这些新兴的预测命运的方式面前,未成年人往往表现得比大人更为热衷。在大多数的综合网站中,几乎都有“星座”、“占卜”等频道。戴“护身符”、买“愿望瓶”、挂“吉祥绳”等在未成年人中也相当流行。学生丽丽剪短了留了两年的长发。因为她刚刚买了一本有关星座的书,书上说,她留短发会有好运。有位家长告诉我们,他女儿每到周三就要穿黄色的衣服,有时候没有了同颜色的衣服就不肯上学。他女儿告诉他,根据一本书上的介绍,黄色是保护色,要想一周平平安安,周三这天就必须穿黄色衣服。可见,这些同知识经济时代相悖的社会暗流,正在毒害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迫切需要我们以科学的唯物论和普及科学知识予以痛击,以净化未成年人的思想。

3、面对科技教育在中学的薄弱现状,必须找到突破口。在应试这根无形指挥棒的指挥下,今天的老师和家长正在孜孜不倦地向孩子灌输“读好书、考高分,上好学校、有好前途”的理念。老师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加压,家长为孩子联系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训班,小发明小制作之类的科技创新活动成了“不务正业”。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容器,而很少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种对于考分的过度追求,使当代未成年人正在失去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减弱,思维定势日益增强。

目前科技教育比过去受到了重视,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在新形势下如何把课堂内的科技教育与科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使各类主体组织开展的科技活动系列化、有序化和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使科技活动有效地提高未成年人的科技素养?如何进行有效的科技教师及辅导员培训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解决。

二、切实转变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几个重要观念

我们认为,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传统的和落后的观念是影响和制约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深层因素,必须深刻变革、更新,否则难以图进。

1. 变“活动”为“教育”, 由外向内,内外结合。

到目前为止,不少人将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等同于科技“活动”,正是由于这种浅薄认识,使得科技教育工作难以真正深入开展。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首先必须把未成年人科技活动升华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彻底改变科技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说到底,就是要变以往的未成年人科技活动的“课外”的范畴上升为教育的主体,把科技教育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力争最大限度地使学科教学之内与科技教育之外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完美和谐的科技、文化、品格的教育观。以彻底改变科技活动就是课外小组、发明、制作这类的狭小天地。据此,我校在各年级成立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负责全面开设并认真落实社会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必修课程。

2. 变少数为整体。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未成年人科技教育的对象应确实做到由少数、个别学生,扩大到全体学生。2003-2004年我校开展了以“为了家乡的进步”为主题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以“八小”(搞一项科技小发明、设计一个创新方案、提一项改革建议、做一项科学小实验、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学一项民间特色技艺、制作一个科技网页、画一副反映家乡进步的画)为活动内容,要求

四、

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每人至少要选择一项,并提交活动成果。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热情高涨。学生提交关于家乡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多达500余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210余项,提出的改革建议150多份,反映家乡进步的绘画100余幅,还有大量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几近失传民间特色技艺,制作了不少主题网页。其中许多成果是几位、十几位学生合作完成的。

3. 变表层形式为实质内容。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决不能图表面形式的轰轰烈烈,而应在实质内容上下工夫。为此,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与操作”课题的研究,通过常规方法学习可教学、专题讲座、学科教学渗透、实践体验等方式,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课以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为主,教给学生如何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去获取信息资料;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课以课题式研究性学习为主,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课题、如何制定课题计划、课题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分析和处理信息、如何写结题报告等;在高三的研究性学习课结合各学科的复习和备考,以思维建模为主要内容,教给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方法、构建学科思维模型、掌握解题思维方法。实践证明,这一转变不仅使科技教育的本质落到了实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而且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极大的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的高考升学稳居黄冈各县市前列。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参加18届、19届全国未成年人科技创新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为了家乡的进步”科技实践活动作为湖北省未成年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一等奖项目获全国二等奖,这在黄冈市都是前所未有的。

三、努力搭建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平台

要使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搭建科技教育平台,为科技教育提供管理、制度、时间、场所、资源等保证。

1、领导的落实。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麻城一中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了校长及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教科研副校长主管、教科室指导督办、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各年级组班主任和各教研组备课组落实、各科室和职能部门配合,全方位的科技教育管理网络。

2、制度的支撑。未成年人科技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还需要有相关的制度做保证,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旨在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规范与激励相结合的一系列制度。主要有:《麻城一中教科研管理条例》、《麻城一中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评选条例》、《麻城一中教科研奖励办法》、《麻城一中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麻城一中学生奖励办法》等。克服了课堂教学是硬指标,而科技教育是软指标,没

有建立起必要的考核、评估办法的制度性缺陷,把科技教育成果纳入衡量教师业绩和学生素质的考核范围。

3、时间的保证。为了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科技活动,我们全面开齐开足(尤其是劳动技术课、社会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课时,各个学科还课堂进行科技教育渗透,教师们还利用每周的三节课外活动、晚饭后的讲读时间、晚自习、周末、寒暑假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科技辅导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场所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如课外活动一般是兴趣小组自主的小型活动,讲读时间和周末晚上可以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播放科教电影电视节目,部分晚自习和周末集中由相关学科教师对各科技兴趣小组进行专门的辅导,寒暑假则指导学生集中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专访、设计制作等科技活动。

4、资源的挖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校内逐步营造起了多维立体的科学教育校园环境和多姿多彩的科学教育人文气息,充分挖掘各种宣传阵地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渗透科学教育。步入麻城一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六层现代化的逸夫科技楼,楼侧建有长约二十米的科技教育长廊,楼后建有300座的多功能教室,楼内理化生地理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网络中心、广播台、校内电视台、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等室外挂着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画像,教学楼四周建有科技宣传黑板报长廊、新闻报纸长廊,还有遍布校内各楼栋办公室、教室的校园网及其终端设备,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信息时代的广阔空间和无穷魅力。学校在逸夫科技楼楼顶建有天文观测仪,还有占地近四十亩的植物园。在校外,我们与各级科技教育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校学生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得到了麻城市科协、科技馆、环保局、卫生局、文化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我校还多次邀请麻城市科协、环保局和湖北省科技活动中心专家来校讲座;今年5月我校能够成功举办了首届科技节,也与麻城市、黄冈市和湖北省未成年人科技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我校开展科技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的指导、具体的操作环节等方面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特别在培育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科技教师队伍上仍需花很大气力,使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餐饮店筹备计划书下一篇:诚信就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