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22-09-11

一、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价值

在现如今的精英人才教育理念中, 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构建创新型人才模式的需求, 保证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建设和发展, 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切入思路和模式。智能机器人模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提供了科技创新的平台, 在智能机器人创新下, 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和参与兴趣将得到较好的提升, 并且智能机器人的研发过程还涉及综合的学科理论, 能够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步丰富, 还能够为学生们的创新理念培养提供帮助。

二、智能机器人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效用

(一) 提高学生动手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于学生而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的就学期间, 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 尤其是对现代智能产品的好奇心和兴趣值更甚。对于智能机器人这种程序控制性的机械装置, 学生对其探索和求知的渴望远超过常规的理论学习。基于此, 教师通过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创新性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开展, 通过现场操作等形式来让学生们在了解和掌握智能机器人运作原理的基础上, 增强学生们对智能机器人的兴趣, 并通过简单的智能机器人制作来锻炼和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们在趣味的智能机器人运作模式下实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恒。

(二) 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 其对智能机器人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但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学习和操作难以顺利的进行开展, 加之智能机器人的搭建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因此在进行操作前要做好学生们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智能机器人的相关构建, 如传感器、驱动程序等。在教师的教学和引导下, 让学生们了解到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造, 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教学, 学生们对智能机器人的了解和掌握水平都会得到较好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通过同步开展智能机器人的简单的操作和搭建, 来让学生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锻炼, 进行实现学生们理论的夯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 对一些操作的细则进行规范和讲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思考实践, 要让学生们能够在自主的思考下形成对机器人建设的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思维模式建设, 保障学生们的动手实践操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动手操作完毕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竞赛和活动, 来体验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对于创新性思维培养而言, 其最终的一环就是要让学生们进行主动的思考, 缺乏思考的创新性思维建设难以起到良好的创新引导效果, 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构建和创造力的形成。在开展智能机器人模式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质疑, 进而让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自主答疑和探索。教师还可以运用深度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们进行传统思维模式的打破, 让学生学会从独特的角度上进行思考。纵观目前现代科技产品的研发, 无不是在思考和质疑下产生的, 因此, 教师在进行智能机器人模式开展时还要让学生们学会提出质疑和解决疑问。只有学生们敢于提出质疑和个人的观点才能够确保学生的思考在有序的进行, 学生质疑的提出可以使针对教师的理论亦可以是针对其他同学的观念, 在质疑下让学生们能够学会打破常规思维模式, 让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够进一步的建设。值得重视的是, 学生不能仅仅的提出质疑, 而不去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论证, 这样的话只会造成课堂嘈杂无序并导致同学之间产生矛盾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同时让学生们学会对自己质疑观念的论证。

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智能机器人的结合而言, 其围绕着创新思维构建可以从求异性、观察力、创造力、知识结构、质疑性这几方面进行着手建设。创造性思维的五大基本特征作为智能机器人模式开展的基础, 围绕着智能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体系和高效人才培养建设需求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的丰富, 以此来保障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开展过程中能够满足不同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知识诉求, 进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展。

四、总结

在本文章的研究和论述中, 笔者围绕着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对智能机器人开展的价值和能效进行阐述, 同时围绕着目前人才培养需求对智能机器人模式开展提出建议,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章的论述为智能机器人模式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应当不断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本文章的研究中, 笔者就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梅娟, 卢涌, 冯凯, 许凤慧.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计算机教育, 2013 (02) :63-65.

[2] 乔海莲, 张华, 易辉, 郭雪梅.基于本科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西南科技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9 (04) :81-83.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三力”下一篇: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