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对英国教育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留学生对英国教育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对中国以及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众多经验也对中国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启示

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推行发展资本主义,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资产阶级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以生产技术的革命呼之欲出。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使依附于土地耕种生产方式的农民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并开始壮大起来,最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了封建生产方式,这样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英国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强的进取精神,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发明。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

与此同时,中国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那么,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又能得到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呢。其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技,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新发明,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这已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以后的事实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必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二,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自由劳动力较多,创新人员较多,由此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多,但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不够。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同时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其三,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道路。另外调整人口政策也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其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30多年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这是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及对中国的启示

姓名:王培 专业:经济学 学号:2134031814

第二篇: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作为“议会之母”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世界各国借鉴。英国议会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经验,经历了几个世纪,1215年签订的《大宪章》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689年《权利法案》的完成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确立,再到1911年《议会法》的签订被认为是英国现行议会制度的基本确立。英国议会也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完善,主要有十九世纪的三次改革。我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体现在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方面。首先,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政党的斗争是议会改革的重要推力,公民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其次,改革的内容主要针对选举制度,选区及议席调整,是对人民意志的重视;再次,英国议会改革具有保守性、温和妥协性、渐进性、民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最后,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民更能发挥主权,权力运作更科学合法,也为其他议会制国家的发展提供经验。英国议会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我认为基于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中国和英国的代议制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国议会改革给中国所带来的启示需结合中国的国情,在选举制度,选区分配,改革方式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

英国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产生了大量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背景下进行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新兴城市和工业地区由于选区范围而使得议席不足,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的选举资格不足,引起人民的不满,促使了改革。1832年改革在此背景下,重新分配了议席,取消衰败地区的选区议席,将人口增加的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增多;更改了选举资格,使得选民范围扩大;通过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势力,体现了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间的妥协,也体现了议会统筹兼顾各阶级的利益,通过温和方式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表现其妥协性、灵活性和温和性。中国可以借鉴英国议会改革采用温和方式解决社会问题,避免了革命带来的流血冲突;同时注重人民的意志,考虑民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革,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也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作出适当地调整。

1867年的议会改革是由于之前改革不太完善,议席分配依然存在问题,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除在政治之外。改革对议席分配再次做了调整,基本取消了“衰败选区”,进一步扩大了选民范围,使英国在议会制民主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1884年议会改革在继续完善选举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制法》把“房主选举权”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民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举权进一步扩大,使选举更加合理。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英国议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渐进地进行改革。中国的选区划分也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在面临国家发展问题时要迈出适当的步伐,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渐进的改革,从而使政治呈现出稳定的连续性。

英国议会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得以实现。妇女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是选举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1999年至2012年上院的改革中取消了议员的世袭,使议会制度更加合法化,扩大了民众参与。我们在制定选举制度时,要保证民众的充分参与。

结合英国议会这两个多世纪的改革,我认为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渐进的改革,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完善作为实现民主的重要途径的选举的有关制度。中国作为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政治制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国情对他国优秀成果进行借鉴。

第三篇: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90520013

第四篇:对加强小学生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

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同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然而,由于曾经的极“左”和极“右”思想干

扰,孔孟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信条被不加选择地全部斥之为“糟粕”而遭到了唾弃。这种对传统美德的全盘否定而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缺乏诚信、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个人利益第一等现象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思想道德现状的反向折射。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不良现状在心智未成的小学生中也

有所反映,多年来,尽管学校也在不断做出努力,但小学生中出现的如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弄虚作假、追求享受、追求“名牌”用品

等问题仍无法消解。要解决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纠正其错误倾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抵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堵”,即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范

与处罚。而另一种方法就是“导”,用正确的观念、标准去教育引导。而用以作“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六大才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因此,在小学生中,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道德基石,为小学生一生奠定

做人的基础,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宜早不宜迟,古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孔子也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因此,从某种

意义上讲,重视并加强对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一个学生成长的其他任何阶段都来得更为重要。

二、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对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应确定哪些内容向小学生进行教育,应如何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针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提炼与设计一个新的德目体系,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使它既溶于社会现实,又易于为小学生所接受,这是成功进行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我们可以先对照共同文化背景之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传统德育。在台湾,小学的《生活与伦理》所遵循的德目,是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香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德目取于中国宋明理学,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新加坡,其小学生德育课教材,是

《好公民》。其重点内容是按照: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和世界,强化学生的家庭、邻里、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意识。课文的内容

采用东方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故事。从这些国家或地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共同德目都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再转

化。因此,我们在进行了小学生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中,应该借鉴这些经验。

就中国大陆现状来讲,目前也有了相当不错的现实可用的教育内容设计。1993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精神,教育部编辑出版了《中国传统

道德》巨著。1997年,教育部又编写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中小学读本,采用连环画讲故事的方法,将传统美德古奥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道理化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浅显形式,使

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必不可少的美德熏陶。其德目排列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开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道德教育特点。小学读本目录是:1.孝敬父母 2.尊师敬

老 3.友爱助人4.谦恭礼让5.诚实守信6.勤劳勇敢7.俭约爱物8.见利思义9.勤奋苦读10.热爱祖国11.奉公守法12.坚守气节13.砺志自强14.严己宽人15.自律改过。对

照前述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科目,这种的选择与科目编排还是比较科学可行的。

三、进行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和任何学习活动一样,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必须讲求方法,赋予丰富的信息,多种的载体,去充实、吸引、教育学生,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育方法上,应注意做

好三个结合:

一是与德育序列内容结合。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长期渗透。因此,在制订学校的德育序列时,应该把传统美德教育

列入到计划中。不同年级,突出不同重点,提出不同层次要求,逐步深化。

二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如果一味讲古人、不讲今人,对小学生是没有号召力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传统美德赋予时代的内容,结合体现时代

精神的典型事例,用丰富的信息去充实学生。如在讲“孝”字时,结合讲青岛女孩杜瑶瑶的故事,讲“仁”字时结合讲学雷锋、讲希望工程;讲“勤”、“忠”字时,结合当年郎

平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执教等……使小学生认识到传统道德的光芒仍辉映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之中。

三是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电脑兴趣班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上网浏览相关内容,接受传统

美德的教育。美术兴趣组每次开展活动,辅导老师都注意结合传统美德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画画和书法,用色彩鲜艳的图画描绘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书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等。

根据上述三个结合原则,在开展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中应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化 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小学生教学计划后,用每星期1学时完成各学段规定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

注意调动小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各种条件让小学生在参与互动之中体悟、深化,逐步形成自身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同时要实现各学科的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

中力争有所体现,既讲求实效,又避免牵强附会。如语文课培养小学生语言的实感和尊重中国语文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可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如

《桂林山水》、《狼牙山五壮士》等进行热爱祖国和为祖国而献身的高尚品德教育。如: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孔子的“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名言以及孝亲观念,敬长行为,节约美德。数学课则通过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音乐和图画课,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 ,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

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传统德育渗透,发挥 综合教育作用。要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美德教育通过每

学期检查备课笔记,征求学生意见等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地领悟中华传统美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从校训展牌、板报、专栏、广播到文化长廊和展室,处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作用。还可以通过建设“传统美德长廊”等形式,张挂孝敬亲人、尊敬师长、文明有礼等内容,进一步达到洗涤小学生心灵,启迪智慧,培养情操的教育效果。另外,可以组织“国

旗下讲话”等方式,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小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课外活动或训练 小学生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小学生能够躬行实践,自觉笃行上。传统美德教育不能缺少实践的环节和具体的行为训练及指导。指导可以与示范性结合起

来,包括:基本行为规范,即怎样作到文雅端庄,礼貌大方,平易谦容;人际交往规范,即怎样才算信友、孝亲、隆师、助人;处事规范,即怎样遵循秉公道、讲效率、会协作、

能始终的原则和方法。大力推进礼仪教育和“孝心献父母”活动,加深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

(4)家庭与社会配合教育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不能封闭,只有开放才能有实效。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美德教育”、“社会美德教育”三者配套联动:一是要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用公

开信的方式通知学生家长,每学期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参与中华传统美德实验,善于结合家庭生活实际,“遇物则诲”、“遇事则行”,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二是结合传统美德

教育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了解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学校教育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5)引入经典诵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美德经典。传统的孔孟伦理道德,虽然已经过了2000多年,但是其中许多有关做人行事的基本原则和观点,依然熠熠生辉、光照后世。如果我们的小学生

从小就知道并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社会上坑蒙拐骗的行为就会少一些;如果能够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内涵,青少年就不会经不起挫折、坐享其成;如果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社会就会充满关爱;如果懂得“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就能有错即改;如果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贪赃枉法、为人不讲诚信的现象必定会减少……通过组织诵读经典,使孩子们从小就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对

他们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小学开展了中国古典诵读活动,每天让小学生学习和背诵《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名篇,这些著作生

动畅达、琅琅上口,对孩子的文学修养很有裨益。当然,孔孟之道中的一些封建糟粕,如男尊女卑、等级制度、压抑个性、愚忠等应坚决剔除、批判。

第五篇:中国留学生英国就业突破:学历、成绩、软技能

据BBC英伦网报道,一场金融危机使得英国就业形势急转直下,本国毕业生就业率仅为1/3,45%的英国大学毕业生认为“前景不妙”,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留学生试图在英国寻找工作机会更难上加难了。

英国资深就业专家格兰特·克劳博士(Dr Grant Crow)在接受BBC英伦网专访时说:“我认为,英国的就业市场相当保守,这会对中国学生造成困难。”

格兰特博士坦言,眼下就业市场很脆弱,对所有的毕业生来说都很困难。直率地讲,面对英国毕业生和中国留学生,英国雇主当然会倾向本地人。

格兰特博士说,除了文化差异外,英国公司会顾忌中国留学生的稳定性较差,担心中国学生干不长就走,这也是他们倾向本地学生的原因之一。

软技能

谁都知道难,但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格兰特博士指出,中国留学生要想获得英国工作机会需要具备两点:第一,一流大学的学历和好的成绩;第二,有良好的“ 软技能”(soft skills)。格兰特说,就第一点而言,有很多中国学生做得到,因为他们学习刻苦,应试能力强,但在“ 软技能”方面,中国学生处在劣势。

何为“ 软技能”?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通常指个人的情商、个性、社交礼仪、行为举止、人际关系方面等技能。这种技能被认为对个人所在的组织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需要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工作。

格兰特说:“如果中国学生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 软技能是什么,自己是如何加强和培养各种软技能的,这样就能显示出与其他应聘者的不同之处。”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技能呢?格兰特博士说,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在读书期间做兼职工作。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兼职工作不值一提,其实只要留心,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心得和不足,善于归纳自己从中培养出来的软技能,就能在找工作中处于优势地位。”

格兰特还提议,可以列出几个主要的“ 软技能”,然后要你的亲朋好友根据这些要求来对你进行评判衡量,看看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不足。

面试难题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面试时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请说说你有什么不足?”这一问题让很多人犯憷。如实说吧,会减少自己的机会;搪塞问题吧,又担心被人认为自己逃避问题,文不对题。

格兰特博士的建议是,这需要很好的思路进行回答。比如,你可以不直接谈你的弱点,而是谈论你自己觉得尚待提高的领域,然后以积极地口吻回答你会怎么做。

格兰特说,这不会被认为是在逃避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英国人也是接受这种说法的。

格兰特博士最后指出,找工作的确费时费力,对很多英国本土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隔三差五地搜寻工作信息,但对外国学生来讲,则需要更加专心和持之以恒。

“我个人建议,外国学生每天需要花四小时的时间来找工作。在这方面,中国学生应该有优势,因为他们更加努力、也更加自觉。”

摘自:中新网2010-06-05

上一篇:中国石材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中国十大市场调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