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英国比例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留学生英国比例

英国大学推出中国留学生实习项目

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获悉,英国政府已宣布推出专门针对中国留英学生的“杰出使者”实习生项目,今年将先以谢菲尔德大学为试点,旨在加强从英国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与英国工商企业的联系。

谢菲尔德大学国际招生办主任汤姆·罗兹表示,这个实习生项目的年限在两个月到半年左右,还未确定具体的名额和覆盖的专业,主要看重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去公司工作的对口程度,及公司职位的需求量。今年在谢菲尔德大学试行以后,要先根据学生对公司的评价和公司对实习生的满意度,再考虑推广到英国其他高校。项目同时也旨在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留英学生校友会等联谊网络。

这个项目的推出,是由于英国政府经过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可能还未确定是否在英长期居留,因此希望先获得实习机会。项目不仅针对在校学生,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总监吴媛媛还表示,此前英国政府叫停境内托福和托业考试,对中国学生也不会有影响。在英国境外参加考试,取得的托福和托业成绩仍受认可,因此,如果在中国取得托福成绩的话,仍能以托福成绩申请去英国留学。今年2月,由于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揭露中介的替考、作假现象,英国政府已决定暂停境内的托福和托业考试。

目前,英国政府已针对国际学生的工作类和创业类签证进行了重新整合。如果想留在英国工作,除传统的T1创业签证、T2工作签证、T5临时工作签证、MBA毕业生工作计划和实习生项目外,还针对博士学位获得者推出“博士毕业生工作计划”,从2013年4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都有12个月的时间来找工作或创业。为了对留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目前,英国政府还在专门开发针对国际学生的就业辅导人员的培训工作,所有高校都参与了该项计划。

吴媛媛还称,尽管英国留学签证整体紧缩,但对中国学生仍持欢迎态度。在政府政策的影响下,非欧盟国家留学生毕业后很难在英国工作,留学申请的积极性也因此降低,近年来,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发放的留学签证数量不断走低,2012年下降了21%。但从2012年第三季度~2013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看,英国签证与移民管理局向中国学生签发的签证数量反而增加了6%。

目前,在英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已超过13万人,在英留学的国际学生总数高达50余万人,超过其国际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9.5万名中国学生在攻读高等教育课程。从中国学生的专业选择上看,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专业仍是商科,第二则是工科,与以往不同的是,读文科、语言和设计分别排第

三、

四、五位,超过了计算机等学科。中国学生选择增幅最大的课程则是农业相关科目,增长了23%,其次是商科和创意设计。

第二篇:【留学生买车须知】 中国驾照怎么换成英国驾照

今天刚收到DVLA寄来的英国驾照,兴奋中!从刚开始换香港驾照到收到英国驾照,也不过一个月时间吧。由于在换驾照前在网上详细搜索过,但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或是语焉不详,着实走了些弯路,也但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换照信息。由于换照成功,所以在此将过程公储于众,也希望各位想换照的朋友少走弯路,少花银子。

中国驾照是不能直接换成英国驾照的,首先必须换成香港驾照!换香港驾照的过程,老实说,实在太简单了。现在网上有两种换法,一种是拜托自己在香港的朋友帮忙换下;另一种就是委托中介办理。

我在换香港驾照前也曾咨询过一些中介公司,有几家在网上还挺红火,价格也不贵。但他们都有个通病,就是都不愿提供任何担保可以保证你寄出的护照平安回到你手中。(中国驾照换香港驾照是需要本人的护照原件和驾照原件的)

我因为刚刚拿到绿卡的缘故,觉得这个险冒得实在是大,因为你必须把你在国外的唯一合法身份放到一个陌生人手里,而他又没有任何可以担保的东西。口头保证是不产生任何效果的!而我在香港也没朋友,所以当然很头疼,甚至想自己亲自跑一趟了。后来打电话回国找亲戚朋友打听,结果还真有个朋友的朋友在香港,这样就委托他帮忙办理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有任何办法能找到香港的朋友帮忙办理的,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没有,而你的护照又很珍贵(有绿卡),不放心给陌生人的,就趁假期自己跑一趟吧,或是回中国时经过香港一下也行。香港政府办事效率极高,一周就能办下来。

如果你只是一般居留的,而且护照丢掉也无所谓(可重办),或是有港澳通行证的,又实在找不到香港的朋友,那我建议你找中介办理。你只需把护照原件和中国驾照原件以及委托书交给他就可以了。

详细办理香港驾照步骤如下:

1. 从香港运输署网站上下载TD 063A免试换照表格并打印后填写清楚。如果是找朋友办理的,在表格里需要填朋友在香港的住址!所以必须先问清楚再填!

2. 需要写份委托书,格式如下:

授权书

授权人 _________(护照编号:____________)

授权于__________先生(女士)代办申请及领取香港正式驾驶执照。

授权人签名:

被授权人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注意:委托书最好打印出来,然后签上名字就可以了)

所需材料:

1).本国驾驶执照正本原件 本国驾驶执照副本原件

2).本国驾驶执照正本复印件一份 本国驾驶执照副本复印件一份

3).本国PASSPORT原件

4).本国PASSPORT复印件一份

5).授权书 签名

6).APPLICATION FORM (运输署表格)签名

3. 将所需材料寄给香港朋友,他只要带上本人的身份证明把材料送到指定的牌照中心即可(具体送件地址见运输署表格最末页)。 一般五个工作日后就可以取件了,再请朋友跑一趟,然后直接寄回给你就行了。换照费用是900港币。

从英国寄到香港的邮费就看你寄哪种了,我寄的是UPS的最保险的一种,当然价格也最贵,要45镑。别的我就不知道了。而朋友寄回给我是用DHL的,用了25镑。当然从香港寄回英国是很便宜的。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寄件给香港朋友,一定要问清楚他的英文地址!香港人翻译的地名和大陆习惯不同,都是意译的。地址错了就麻烦了。

我从寄出材料到收到香港驾照只用了一星期!另外香港驾照看上去真的非常简陋,也没照片,网上有人贴过照片,我就不重复了。

拿到香港驾照就可以准备换取英国驾照了。

详细办理英国驾照如下:

1. 去任何家Post office拿取D1表格。有的放在架上任你拿,有的却是要到窗口要的。你就说换驾照的D1表格就行了,工作人员会给你。

下面就是如何填写表格的问题了。表格别的都还好填,其中最有争议的一个,就是问你驾照是哪里的,是在那个国家考来的吗?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驾照哪里?当然是HONGKONG;是在那个country考来的吗?注意:他用的是country!!!香港是哪个国家?当然是中国,你的中国驾照不是考的吗?这其实是打了个擦边球,但是换驾照本身就是打擦边球啊。我可没说谎,也没犯法,他要找我麻烦我还可以找律师告他咧,谁叫他自己跟不上国际形式的。至于有的朋友说填了NO的,我有点表示怀疑,当然如果真有因此换到的可能真是运气好,审查官没好好看。还有朋友收到退回的支票的,我估计是DVLA搞错了。但好运气不是人人都有的,还是照章办事吧!

还有就是要求你有个英国担保人在你的2寸护照照片背面签名,并且表格里有一栏也要担保人签名的,要求此英国人认识你至少两年以上。担保申请人是你本人就可以了。这个英国人不可以和你同一地址。

所需材料:

1. 本人护照原件

2. 本人香港驾照原件

3. 填好的D1表格,附一张2吋照片,照片背面有英国担保人的签名

2. 填好表格后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带上所需材料亲自到当地的DVLA OFFICE去,在窗口付45镑。然后回家等就行了。一般15个工作日。(DVLA OFFICE的详细地址在你取D1表格时会一起给你)

另一个选择就是邮寄!因为就算你交到OFFICE,他们也只是收下,本身不办理,唯一一个办理的地方是Swansea DVLA local office. 我就是选的邮寄。直接寄去SWANSEA,但是邮寄有个问题,就是付费问题。你可以到任何一家POSTOFFICE去办,把钱给他们,他们会代收。或是夹张45镑的支票在材料里也行,收款人一定要写DVLA,并在支票反面签上你的名字,千万别夹现金!

现在你就安心等待吧, 有时候DVLA会先把护照寄回给你,再寄驾照,也有的一起寄的。

总结下来,办理驾照所需费用:900港币合差不多算60镑+英汇港邮费45镑+港汇英25镑+英国换照费45镑=175镑!当然如果你再给朋友些车旅费什么的,反正不会超过200镑。那些收费200镑的还只是换香港驾照,换英国照的45镑你还要自己出,中介当然要赚钱的,这也可以理解。但别的收费更高的就是他的纯利润。

补充四点很重要的:

1.在英国居住超过5年的,就不能用香港驾照换英国驾照了。

2.在英国居住不满2年的,必须到DVLA local office当场办理。

3.从英国寄到香港用international signed for就行了,还是很安全的,5镑就可以搞定了。

4.在给DVLA提交A1 form的时候,顺便从邮局买个prepayed special delivery的信封。让DVLA给你回寄护照和驾照的时候可以安全迅速。价格也是5磅左右。

以上就是网友提供的用中国驾照换取英国驾照的亲身经历,有留学英国的小伙伴想要换驾照可以如法制炮一番哦!

第三篇:英国留学申请:中国留学生言学习的四大缺点

UCAS中国www.ucas.hk

英国留学申请:中国留学生语言学习的四大缺点

中国留学生语言学习的四大缺点。相信所有出国的人都接触语言学习,雅思、托福、GREGMAT等。语言是出国留学的一道大门槛,而且相对而言,中国理科学生到英国留学的比较多,语言上就已经存在劣势,下面就是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语言学习上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 从大学校方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6.5分的学生都需要1个月来适应课堂环境,雅思7分才可能比较顺利的满足课程需求。低于6.5分的学生其实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的。过低的语言能力严重影响你学业完成质量。

1、 中国学生语言成绩和能力不配比。

中国学生在国内考试的时候,非常热衷参加各种语言培训班,而这些培训班基本上也是语言考试的技巧班。各种语言培训机构将此作为核心竞争力。一些机构对历年的出题规律,阅读选材,作文写作技巧,那真是研究的炉火纯青,有的还以猜中多少为荣。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培养了大量的高分学生。

那么这些学生真的那么优秀吗?我们不排斥个别确实有真水平的,但大多学生成绩是虚高的。比如学生真实水平雅思6分,考试技巧培训可以得到6.5分。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因为对学生申请学校十分有帮助。而现实问题是,很多达到学校录取要求的学生。听不懂,写不出来的,比比皆是,语言成绩和实际使用能力差距很大。那些单项成绩低的,更能说明学生真实水平的缺陷。特别是写作一项,中国学生普遍较低,而实际上中国学生写作水平确实很差。根本达不到上课要求。

2、 不毕业率和语言密切相关。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挂科、补考不及格,甚至不能毕业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因为听不懂课,不知道老师说什么,阅读水平低,看不完老师给的阅读书目,口语差,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思想。写作低,半天写不出论文。这些都是造成中国学生不能毕业的主要原因。很多教授反映,中国学生都很聪明,没有语言障碍的人基本都能顺利甚至优秀的完成学业。可见语言问题非常大。

牛津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给我们提建议就是:在英国留学申请中,首先语言得过关。有些学生想着过来这里才适应,但是事实是往往是他们没有时间适应。而且如果语言不过关,将会严重阻碍他们听课和学习,以及在英国的生活。

来源:UCAS中国http://www.ucas.hk

UCAS中国www.ucas.hk

第四篇:中国学生可以申请英国大学的奖学金

上海新起点留学

英国是很多想出国的留学生的首选,英国留学费用低、学制短,但仍有不少人望而却步——即使英国学费已经相对较低了,他们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因此,申请奖学金自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英国奖学金都对留学生开放。中国留学生可申请以下几类英国大学奖学金:

1.海外学生奖学金ORS

ORS是英国政府设立的、为那些到英国留学攻读博士或研究型硕士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是自费留英奖学金的最大来源,面向大众,任何到英国国立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中国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申请这项奖学金。

获得这项奖学金的海外学生,享受英国本土学生的学费待遇。换句话说,如果获得了ORS,那么,海外学生就可以按照英国学生的标准交纳学费。

通常,如果没有这项奖学金,海外学生的学费是英国本土学生的4倍~7倍。一般来说,只要学生申请某所英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校方会主动提供ORS申请表。如果校方没有主动提供,申请者应该向校方索取,可联系该校的注册人员或系里秘书。

该奖学金每年4月截止申请,而且申请人必须向就读学校的系里申请,填妥ORS表格后,还要附上指导教授和系里教授写的两封推荐信。

每个学校只有一两个ORS名额,竞争非常激烈,最好提前申请。获选名单在7月公布。 由于此类奖学金只根据ORS表格上填写的信息来考量,其他如国籍、建议领域与就读院校等因素均不纳入考虑,所以,推荐信的好坏是决定是否获奖的关键点。

有意申请的同学,对于指导教授及系里教授所写的推荐信,必须确定信中会对你予以高度称赞,尤其得谈到你出类拔萃,否则在众多的申请者中你很难胜出。

上海新起点留学

当然,ORS不可能囊括学生的所有开销,它只是负责在海外学生和英国学生的学费之间“补差”。

2.普通助学金Bursaries

助学金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颁发的(作为对比,奖学金主要根据学生的学术素质颁发)。一般说来,助学金不可能覆盖学生的所有日常费用,它只能弥补学生的部分开销。

3.大英贸易与文化奖学金BTCO

提供一年学费,一张往返机票。每年3月截止申请,必须有雅思英文程度证明、大学成绩单、推荐信等。

4.英联邦奖学金与助学金计划

由英国国际发展部和英国文化与联邦事务部共同提供,主要面向英联邦25岁以下的研究生,但申请者所学专业须与发展有关。

第五篇:中国官民比例的历史坐标

如果今天有一位商人像黄易笔下的《寻秦记》里写的那样,超越时空回到公元前几十年的汉代,他会发现今天大量的政府职能在当时都归于少数官员之手。包括税赋、地方治安等诸多事务,在今天需要多个部门多头区别管理的,而在当时或许都只是几个人手中的业务。

历史趋势:官员越来越多

一个县衙,十个衙役一个官,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结构。这种设想,当然不是意味着行政管理分工越粗越好,但是即便在汉代全国人口进入5000万的时代,西汉时期官民比例还是1:7945,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官员总数不超过6500人。如果再按照汉代全国103个郡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那么平均每个郡(国)也只有60几个人,据记载,汉代的大郡,官员总数不过百余人,但是人口却超过10万。

这种记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生了变化,唐高宗时,中国的官民比例达到了1:3927,即3927个人养活一个官员,元成宗年间,这个数字改为1:2613,明神宗时代这个数字大约是1:2299。今天我们所能够寻找到的历史记录中,康熙年间的官民比例大概是最高的,约为1:900。在目前对于康熙年间的中国人口总数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多者认为已经过了2亿,而少者认为不到数千万,仅以普遍能够接收的数字1.5亿人来说,大约当时已经有了将近170万的官员。

官民比例必须保持在一定数量之下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每个王朝的官民比例总是在不断加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由于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中央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和改革。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到隋唐时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再到明清时代在六部基础上又增加了内阁、军机处这样的中央枢密部门,机构逐渐增加使得中央机构越来越庞大。而除了工作任务划分越来越细之外,中央集权体制下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也推动了新的部门设立和发展,增加了用人总数。

其次是中央对地方关系的变化,如果说汉代的郡国还残留着分封制的痕迹,那么实现郡县制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在越来越加强中,采取的方式又两种,一种是将郡县权力划分越来越小,以减少其权力;另一种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直属部门官员越来越多。尽管县数变化不大,但是比如汉代有103个郡国,到了唐代1235个县,300多个州,而清代就已经有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但是即便在清代,官吏人数也是很少的。据瞿同祖先生的研究,他调查了清代的10个县,最多的一个县50个官员,最少的一个县12个。

第三是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商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迹象。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的出现,也使得官员数量有了增加的可能。比如对于商业的管理,汉代基本不设专门的地方管理部门,而到了宋代市舶司的出现,已经专业管理对外贸易了,内贸和外贸出现了区分。仅此一项,就导致了大量的专业管理官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专业官员、城镇公共事务服务官员的数量增加,也使得官民比例增高。

总体上说,即便维持庞大的中央集权机构,官员和平民比例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以下。如《隋书·百官志》中上上县(即大县)设官吏99人,《唐书·职官志》中不满1000户以下的县设官吏45人。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经谈及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设置,他总体的看法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一项制度的创立和消失都不是偶然的,必有种种人事需要和时代性。中国历史中官民比例的变化,也是这样的。鉴往知今,这些历史数字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来说,仍然有着十分特别的警示和参考价值。

国际先驱导报 2005-03-14

机构改革积重难返 破解26人养1官的中国困局2005-03-14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官民比例“1:26”,一个最新的数字点出了中国官员系统的膨胀和低效,绵延了20多年的机构改革多次无功而返,构成了一个中国官员系统的歌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界的著名难题曾经被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撼动,而关于中国官员系统的这个难题也只能通过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去年之后,任玉岭委员又一次提出了精简官员的议案。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自己做了一个统计:“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26:1,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令人堪忧!” 26个人养一个官员的概念

26个人养一个官员的概念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非常直观,所以对于这一数字的说明显得很有必要。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目前吃财政饭的人数,据统计,这一数字已经高达4572万人;另外,还有500万人仰赖于政府赐予的权利实行自收自支。

一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工作的人员还向记者透露,事实上,不仅仅这些人吃财政饭,像许多行业协会的人也大都是从各个部委退下来的人,“他们同样需要老百姓来养。就拿聘用进来的人跟他们比,一般来说,退下来的人基本上不干活,但拿的钱却比我们还多”。

而在这些吃财政饭的官员里面,有官员级别的人又占到了相当的数量,往往形成了国家机关“多数人指挥少数人干活”的现象。 越是贫穷,官员越多

记者调查发现,在官员人数不断增多的中国,越是落后的地区在官员的比例占得越高。河南《大河报》的一项统计表明,到1999年为止,陕西的官民比例为1:34;河北为1:40;河南为1:41;山西为1:27;宁夏为1:24;青海为1:22。在山西32个发不出基本工资的县中,有8个县官民比例在1:20以下,大宁县为1:13。更有甚者,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养1个。

一位河南的农村干部曾经对记者说,在穷地方,所有的人都一心想要挤入官员的队伍,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只有官员才能活得既轻松,还能有钱拿,最重要的是,官员特威风”。

胡斌为1998年大学毕业后,直接要求托关系去某省的乡镇工作,“我当时想,去乡镇可能更有油水一些”胡斌为对记者说。据他介绍,很多乡镇机关设置种类齐全,而且大部分以当官的为主,“我刚进去的时候,我们一个科五个人,一个正科长,三个副科长,只有我一个科员。”

任玉岭委员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痛心疾首:“我们一个30万人的小县,财政供养人数高达1万多人,通过乱收费供养人数达5000多人。到了乡里,除了中央政府的外交部、国防部等少数部门没有对口单位外,其余是应有尽有。”任玉岭委员在发言稿中介绍。一般说七站八所,其实比七站八所还要多,什么农机站、农技站、水利站、城建站、计生站、文化站、林业站、广播站、经营站、土管所、财政所、派出所、工商所、邮政所、供电所、司法所、房管所、信用社、法庭等等。一个乡财政供养人数高达三四百人,最多的到了1000人。 财政告急

随着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的到来,许多县级财政已经破产。一方面是财政要养的人太多,另一方面则是原来的许多收入因为农业税的取消而消失。 任玉岭在分析官位过多的时候就认为,官位多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造成很多该放的权放不下,该管的又无人管;而且官多了消费就多,据报道仅机关的车费、招待费和出国培训考察费,全国已分别达到3000亿、2000亿和2500亿元,其中主要是被各级领导干部消费了;加上升官快、升官易的导向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影响,跑官、买官、卖官现象不时发生,带来了腐败。

而胡斌为告诉记者,他们乡镇政府肯定是处于破产状态的,“但是,即使这样,领导们的生活质量还是要保证的,比如政府没钱,就在各个消费场所打白条,一天公款吃喝一次是肯定要的。”

事实上,乡镇一级财政破产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据最新的调查表明,中国的县一级政府也已经破产者甚多。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县乡政府债务已突破1万亿元。而据财政部有关人士向《财经》杂志透露,目前财政部认可的数额是4000多亿元。 机构改革困境

谈到这些,就不得不再次回顾中国20多年来的精兵简政之路。1979年,中国在编干部为279万人,1997年扩大到800多万人,权威人士估计,我国仅县和县以下由农民养活的党政干部目前高达1316.2万人。

有人将中国的机构改革称为一个恶性循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福建省石狮市的经验在这里就被看成一个典型案例。

根据石狮编制办提供的材料,1988年建市时,石狮市政府按市场经济原理设计政府机构设置,不搞上下对口,不设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当时,该市党委系列仅设市委办公室和党务工作部,政府系列设置了经济局、内务局等11个部门,占中央规定县级市机构编制配备总数的37%。 其中至今仍为石狮市上下津津乐道的经济局,平行对应其他县市的22个局、委,纵向对应福建省34个厅(局、委),以及属于管理经济实体的电子工业总公司、冶金工业总公司等。

但是,对口的压力使得石狮市很难在机构改革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评选全国科技先进县(市)时,石狮各项指标均达标,但福建省科技厅以该市没有科技局、不重视科技发展为由不予申报,于是石狮市即向福建省编制委打报告,挂牌成立科技局,这才如愿以偿拿到科技先进称号。

另据一位当地媒体记者讲述,每到年关,泉州各部门下基层调研时,往往对石狮表示不满,因为这里的一个局长要接待上面七八个部门,分身乏术,有时干脆没有对应的口子接待。

据《新京报》报道,时至今日,经济局的对口单位已经缩减至8个,其它的则都已经单独成局。而石狮市的事业单位编制也已经从原来的1421人扩展到5747人。(记者宋勿) 美国官民比例1:15的启示

关于缩减官员系统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中国人整整20年有余。改革的结果是越改人越多,一时间,各路专家学者,有识无识之士纷纷发表言论,对于中国官员系统的“减肥”提出汗牛充栋的意见,然而问题还是摆在那里,似乎成了一个无解之题。

或许到了这个时刻,我们应该跳出“当局者迷”的困境,重新审视官员系统膨胀和政府效率低下之间的必然联系,从建立在这种判断之上的各种意见中走出来,寻找官员系统的解决之道。 人多就意味着低效?

有人曾经从横向上作出比较,1999年中国的官员与普通民众的比例是1:30,印尼是1:98,日本是1:150,法国是1:164,美国是1:187。

但是,美国2000年出版的《公共行政之技艺(第八版)》一书发现,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美国共有政府雇员1823.6万人,其中联邦雇员289.5万人,州雇员471.9万人,地方雇员1190.6万人,而美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按照这组数字,美国的官民比例则创纪录地达到了1:15左右,事实上,2001年“9·11”事件后,这个比例应该更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1:26的官民比例并不嫌多。 而从财政支出来看,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是16000亿美元,州政府的财政支出是8500亿美元,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是750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70000亿美元,三个层级的政府财政支出几乎花费了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与之相比,中国在官员系统运作上所投入的财政支出也不能称之为多。 1:26与1:15的本质不同

美国官民如此的一个构成比例似乎并没有招来其国内对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批评。为什么?

为了解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再看另外一个比例:在中国,负责人和办事人员之比为1:0.84,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1:1.17,日本是1:3.6。

再看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占比重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部门。政府雇员不仅有联邦政府雇员、州政府雇员、地方政府雇员,还有教师、环境卫生人员、灌区管理人员、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公园管理人员、公共安全人员如警察、消防人员、证券管理人员以及公共交通人员、公共服务人员等。

这些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都是处于社会的最基层,起到一个公共服务的目的,而中国的官员则大多以坐办公室为主,在美国,公共消防人员在“9·11”事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中国在抗洪抢险救灾中则是出动军队、武警消防人员,官员更多的是站在发号施令,统筹工作的位置。救灾需要指挥,但是如果指挥的人过多,则效率低下就清晰可见了。

再看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部分,主要是用于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教育项目、贫困救济等领域,政府雇员自身的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却较低,而在中国,政府部门不仅自身运转的支出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出现了许多乡镇、县级财政实质上已经破产的情况下,仍然不改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去年的审计风暴就为这个弊病提供了很好的注解,政府部门不仅花钱多,而且连正常的公共服务支出还存在着大量截留的情况。

所以,当人们在质问中国官员比例高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更为重要的话题却被忽略了。现有官员比例背后的比例问题如何得到解决,或许可以为中国官员系统膨胀找到一条不一样的解决之道。【作者】王闻 官民比例的历史坐标 如果今天有一位商人像黄易笔下的《寻秦记》里写的那样,超越时空回到公元前几十年的汉代,他会发现今天大量的政府职能在当时都归于少数官员之手。包括税赋、地方治安等诸多事务,在今天需要多个部门多头区别管理的,而在当时或许都只是几个人手中的业务。

历史趋势:官员越来越多

一个县衙,十个衙役一个官,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管理结构。这种设想,当然不是意味着行政管理分工越粗越好,但是即便在汉代全国人口进入5000万的时代,西汉时期官民比例还是1:7945,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官员总数不超过6500人。如果再按照汉代全国103个郡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那么平均每个郡(国)也只有60几个人,据记载,汉代的大郡,官员总数不过百余人,但是人口却超过10万。

这种记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生了变化,唐高宗时,中国的官民比例达到了1:3927,即3927个人养活一个官员,元成宗年间,这个数字改为1:2613,明神宗时代这个数字大约是1:2299。今天我们所能够寻找到的历史记录中,康熙年间的官民比例大概是最高的,约为1:900。在目前对于康熙年间的中国人口总数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多者认为已经过了2亿,而少者认为不到数千万,仅以普遍能够接收的数字1.5亿人来说,大约当时已经有了将近170万的官员。

官民比例必须保持在一定数量之下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每个王朝的官民比例总是在不断加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由于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中央机构也在不断增加和改革。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到隋唐时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再到明清时代在六部基础上又增加了内阁、军机处这样的中央枢密部门,机构逐渐增加使得中央机构越来越庞大。而除了工作任务划分越来越细之外,中央集权体制下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也推动了新的部门设立和发展,增加了用人总数。

其次是中央对地方关系的变化,如果说汉代的郡国还残留着分封制的痕迹,那么实现郡县制之后,中国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在越来越加强中,采取的方式又两种,一种是将郡县权力划分越来越小,以减少其权力;另一种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直属部门官员越来越多。尽管县数变化不大,但是比如汉代有103个郡国,到了唐代1235个县,300多个州,而清代就已经有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但是即便在清代,官吏人数也是很少的。据瞿同祖先生的研究,他调查了清代的10个县,最多的一个县50个官员,最少的一个县12个。

第三是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商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管理方式出现了新的迹象。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的出现,也使得官员数量有了增加的可能。比如对于商业的管理,汉代基本不设专门的地方管理部门,而到了宋代市舶司的出现,已经专业管理对外贸易了,内贸和外贸出现了区分。仅此一项,就导致了大量的专业管理官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专业官员、城镇公共事务服务官员的数量增加,也使得官民比例增高。

总体上说,即便维持庞大的中央集权机构,官员和平民比例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以下。如《隋书·百官志》中上上县(即大县)设官吏99人,《唐书·职官志》中不满1000户以下的县设官吏45人。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经谈及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设置,他总体的看法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一项制度的创立和消失都不是偶然的,必有种种人事需要和时代性。中国历史中官民比例的变化,也是这样的。鉴往知今,这些历史数字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来说,仍然有着十分特别的警示和参考价值

中国官民比例竟有1:198?权威人士解读六个疑问 来源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30日 第五版

新近颁布的《公务员法》使“官民比”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就如何认识“官民比”,本报记者专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

背景:近来,有关“官民比”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上也刊发了一些相关文章。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官民比”已经达到1∶26,存在“官民比”过高、公共财政负荷过大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数据很不准确,容易造成误导。事实上,我国“官民比”只有1∶198,这个比例与国外相比并不高。

2003年我国公务员人数是653.67万人,全国总人口是129227万人。依此权威数据计算,我国“官民比”为1∶198

疑问一:要搞清“官民比”,首先要弄清“官”的概念和范围。现阶段,进行“官民比”应以党政机关干部数和总人口数来算,这里的党政机关干部是不是集中指公务员?1∶198这一数据又是怎么计算出的呢?

王通讯:从当前我国国情出发,老百姓讲的“官”是指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公务员。我国刚刚颁布的《公务员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根据公务员管理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2003年我国公务员人数是653.67万人,全国总人口是129227万人。依此计算,则我国的“官民比”为1∶198。

疑问二:这部分人群自然都是“财政供养人员”。那是不是所有“财政供养人员”都应该算作“官”呢?

王通讯:这个概念不正确。在一些讨论中,有人将“官”的范围扩大到所有“财政供养人员”。这个范围很大,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等组织中所有纳入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全部或部分依靠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福利的人员。这其中,事业单位人员又占了大头,有2903万人。将这些人员纳入“官”的范畴,是不合理的。比如,教师、医护人员、研究人员,就不能说是“官”。

我国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例如农村人口中,每78人才摊得上1名教师,每384人才摊得上1名医护人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还是偏少

疑问三:事业单位人员事实上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官”,而是政府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但他们毕竟也需要财政来负担。所以有人将公务员范围扩大了,才有了1∶26之说。这一点是不是需要作些辨析?从大众的关注情况看,人们对“官民比”的分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趋于理性。

王通讯:我的看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明确事业单位虽然多数是在“吃财政饭”,但不是“吃白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是创造价值的。不能以为只有从事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才产生价值,服务、管理也产生价值;

二是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是显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从事教、科、文、卫的人员偏少,例如农村人口中,每78人才摊得上1名教师,每384人才摊得上1名医护人员;

三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还是偏少。只要查一下世界各国政府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水平就可以发现,我们国家的投资比例明显偏低。所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我的体会是,各级政府要重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动能够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走向市场。但关键是这一块人员不能当作“官民比”计算的基数。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了。

关注“官民比”实质在于探求现代政府的“规模”究竟应保持多大才算合适,并不是越低越好。现代政府的职能已发生不少变化

疑问四:关注“官民比”这一话题,究其实质在于探求现代政府的“规模”究竟应保持多大才算合适。这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不断探讨但至今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有何主流看法?

王通讯:目前,国际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小政府论”,即认为政府越小越好;二是“适中论”,即认为政府大小无所谓,关键在于要保证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的主张。我们认为,“官民比”总体讲必须保持适度,但并不是越低越好。

疑问五:适度不适度用什么来做判断标准?

王通讯:判断标准也主要集中在两个:一是政府的规模与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否相适应;二是同等规模的政府是否提供了充分完备的公共服务。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政府,现代政府的职能已发生不少变化。

由于现代政府职能的扩张,二战后各国政府规模迅速扩大,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同美国相比,我国的官民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

疑问六:传统政府和现代政府的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您具体谈谈,好吗?

王通讯:首先是管理范围的扩张。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日益提高,社会事务不断增多,公共管理范围的扩张在所难免。其次是服务功能的凸显。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治者,在法理上,政府受人民之托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谋福利,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其三是发展功能的特殊重要性。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由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起步较晚,“追赶型”发展战略便成为所有不甘落后的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为使发展的速度快一些,就不能仅依赖纯粹的自由市场机制,而要发挥政府能动的和积极的作用,充当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由于现代政府职能的扩张,二战后各国政府规模迅速扩大,并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经过90年代以后的行政改革,各国公务员虽有所精简,但总数仍居高不下。如美国2003年的政府公务员人数为310万,“官民比”为1∶94。同美国相比,我国的比例显然是比较低的。

链接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机构精简工作。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机构精简,其中力度最大的是1998年,国务院机构总数由70个减至61个,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至29个,行政编制减少47.5%。省级政府机构由平均55个减至40个,市(地)级政府机构由平均45个减至35个,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减至18个。省级政府精简行政编制48.2%,市县乡精简行政编制19.4%。这次机构改革全国共精简行政编制人员115万名,市县乡清退超编人员约43万人。

来源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30日

周天勇:18个民养1个官 中国的税负太重了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中国官民比例1:18 非1:198 中国的税负太重了

税收,加上8000多亿元的预算外收费,以及征收的社保基金,已相当于GDP的33%,这一实际负担远远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

文/周天勇

最近,很多媒体刊登了一条消息:在中国的纳税企业中,房地产行业的纳税大户很少 ,与这个行业的利润状况不匹配。据我了解,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向政府缴纳的费用特别多:首先是他们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很高;再一个就是房地产配套设施的费用,如交通、绿化、管道等,本来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他们也承担了很多。这让我再次想到,我们在衡量企业税负时,不能光看税的负担,还要看费的负担。

众所周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没有税收不行,但是税收太重也不行。现代经济学证明,在一定的区间内,也就是税收达到一定水平后,税负越重,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越大。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是,中国的税负有多重?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怎样才能减下来?

中国的官民比例低于美国?

现在有一些人,包括财政部门的人也说,中国的税负并不重。他们所依据的是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但实际上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远不止预算内的财政收入。我估算,除了税收,我们有8000多亿元的预算外收费,加上征收的社保基金,几项加起来相当于GDP的33%,这一实际负担远远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常水平。根据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合理比例应该在18%-25%,高出就会影响创业和就业。

更重要的是,在比较税负的时候应该把公共福利的开支和行政开支区分开来。例如,在美国2004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行政支出部分占14%。而在我国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加上预算外支出进行调整以后,行政公务的实际开支比例是37.8%。

曾经有国内学者指出,2003年中国内地

公务员人数是653.67万人,官民比例为1:198。而美国的政府公务员人数为310万,官民比例为1:94。因此他们认为,同美国相比,中国的官民比例还比较低。

实际上,这是一种口径不同的错误比较。美国的公务员不仅包括联邦和地方政府中的所有公职人员,还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甚至为政府工作的医生、工程师、清洁员等都包括在内,工种达数百种之多。如果按照美国的公务员范围界定,中国的公务员人数远不止653万人。

根据我的估算,中国财政供养的人员,包括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行业协会、学校、医院和科研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国有企业中有公务员性质的官员,工商管理、派出所、城管等机构的执法人员,县、乡、村基层中靠收费和罚款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享受机关离退休干部的人员等,总共近7000万人。按照这样的计算,中国的官民比例不是1:198,也不是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议论的1:26,而是高达1:18。

“税外费”造成企业负担过重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的税负非常重,结构上也有问题。拿企业所得税来说,一般认为,正常的税率应该在27%左右,但目前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率是33%。这实际上是考虑到国有企业不向国家上交利润,所以把5%作为利润加到里边。但作为民营企业,必须对投资者上交利润,所以对他们来说,33%的所得税率就太高了。特别对于个体企业,既要收企业所得税,又要收

个人所得税,实际上是双重征税。

另一方面,企业的税外收费层出不穷,而且征收极不规范。这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你想办个茶馆,工商、质检、城管等部门马上过来收钱,不交钱根本办不下去。如果收不到钱,就有人查你的账。在国外,税务部门查账的话,查完的内容就不再重新翻账。而我们的做法是,今天查一遍,明天再查一遍,一直查到你交罚款为止。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在预算外养了很大一批人,甚至很多预算内的机构也没有给足经费,而是“给政策”,让他们去收费。这部分人员的实际情况是自收自支,但财政系统又实行收支两条线,费先收上来交给财政,财政再返给他们,这等于把不合理的东西合法化了。更恶劣的是,还实行超收奖励。本来就不合理的收费,今年收了100块钱,明年让他收150块钱,多出的50块五五分成,作为奖励。这样一来,企业和老百姓面对的收费负担可想而知。

粗略估计,在我们政府8000亿元的收费中,工商系统有500个亿,质检收费达200多亿,其它如城管、派出所等的收费加起来,总共有3000多亿。如果政府能够把这些收费取消,按2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马上就可以增加1500万人就业。据此,我个人估算,中国企业的平均税负在31%-32%,这是很沉重的。

由于“收支两条线”把不合理的收费合法化了,我们的政府机构人员越来越多,每年都说精简,每年都精简不掉。很多机构收上钱就养自己,人养多了,钱不够,又去收,由此构成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想当官,都想吃皇粮,没有人想去创业。所以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增长缓慢,居民不敢消费,经济增长老要靠投资来支撑。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要控制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规模。在未来5年内,总体上不再增加公务员编制,不再设立新的机构。同时,推进公务消费货币化,加快机关后勤部门企业化和市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核定人员和支出,其它事业单位坚决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

目前,我们对政府机构设立和人员编制没有法律约束,因此应该制定一部《国家政权和事业人民供养法》,明确纳税人供养的范围,严格经费拨款、增加人员的程序,严格控制机构和人数膨胀。另外,必须清理政府各部门税外的收费项目,不合理的坚决取消,合理的要通过听证和人大审批,并转为税收,杜绝一些执法部门通过执法收费和罚款来供养自己。

我特别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制定一个清理政府不合理收费的规划。因为政府各部门收费后面存在着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被供养的吃“准皇粮”的人。8000亿元的收费实际已经进入了供养机构和人员的支出盘子,想通过一个文件和一场运动,彻底清理收费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搞不好,就成了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最后不了了之。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各部门配套的改革方案:第一步,先解决工商、质检、城管等系统的收费,进行财政、工商等系统机构配套改革,将其收费抑制住;第二步,进行燃油费改税,清理交通乱收费;第三步,治理整顿教育和卫生乱收费,把政府管理和市场改革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第四步,彻底清理涉农乱收费。

收税要征得公民同意

从根本上说,征税是一个国家利用公权,收取公民财产的一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收税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这种行为首先要征得公民的同意。还有就是,政府花钱要透明,要受民意制约。在西方,民意是通过议会来反映的。在我国,可以考虑在人大设一个专门的筹款委员会,来审议政府提出来的收税、收费方案。我们现在只有一个管花钱的预算委员会。

在人大审议收税、收费方案以后,如果有必要,还要召开社会听证会,由各方面的人士来评判,某一税收是否合理、税率是否合理、收税的方式是否合理等等;广泛征求意见完了之后,把意见向筹款委员会反映,最终由它来批准。

对于特别重大的,很多老百姓都关注的,那就得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收这个税。为什么要采取公民投票?因为某个群体的意见和全体公民投票的意见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你让农民全部投票,他们觉得800元钱正合适;如果让城里人发表意见,800元钱的起点可能就太低了。

总之,收税是向公民拿钱,要征得公民的同意,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能说,政府发一个文件就可以收钱。像我们现在这样,某一级政府、某个政府部门发了一个文件就可以收费,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所不允许的,也不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

许嘉璐:网上传中国官民比例1:18是假新闻

作为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如果我们仅仅只看网上的信息,对国情没有全面的了解,对历史没有全面的了解,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结论,有可能发出错误的言论

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是参政党必备的品格。

工人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作为知识分子,如果对这些基层人民的所思所想不了解,怎么能说了解国情?不了解国情,又怎么能正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参政党发挥自身的作用不仅要表态支持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深入了解国情。

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居斗室,胸怀全国。同时,我们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国情的了解不一定深透。今天传媒很发达,信息很畅通,我们可以从报纸、网络上了解到一些国情,但那毕竟是人家咀嚼过的东西,不是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而媒体上有的信息未必真实。比方说,最近网上有消息说中国的官民比是1∶18,照这个比例,中国就有7000多万官员。如果到各地走一走,就知道这是假新闻,耸人听闻。作为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如果我们仅仅只看网上的信息,对国情没有全面的了解,对历史没有全面的了解,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结论,有可能发出错误的言论。

这些年来,民进会员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定点扶贫、科技扶贫、开拓民办教育、民营企业社会扶贫,四两拨千斤,帮助这些地区增强造血功能,成果不小。通过社会服务,我们更多的专家、教师、企业家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到更广袤的天地中去,接触我们的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民。

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期,处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起步阶段。参政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大、担子重。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不是我们闲得没事、无事找事,而是各级组织、每位会员的重要任务、日常工作。每位民进成员都应怀着一份赤子之心,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就是我们尽到自己心力的平台和渠道,我们就是要高扬社会服务这杆大旗,应合着执政党、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实实在在的努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9月3日在中国民主促进会全国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开幕式上说

上一篇:中国教育的创新之路下一篇: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