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对急性心梗早期心电图呈不同缺血分级的疗效分析

2023-02-12

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 早期治疗进展的里程碑。AMI发病后尽早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灌注, 减少对心肌的损伤, 以取得最好效果。回顾我院心内科对2002年9月至2010年10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呈不同心肌缺血分级的患者应用尿激酶 (UK) 进行溶栓治疗, 现将其中的142例疗效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诊断标准[1]。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 (胸导联≥0.2mV, 肢导联≥0.1mV) 发病6h以内。年龄<75岁。患者皆为心肌梗死早期共142例。分为2组:Ⅱ级缺血[2]组:75例 (男47例, 女28例) , 年龄 (47~73) 岁, 平均年龄 (60.8±8.4) 岁, 为ST段抬高但QRS波终末部无改变;Ⅲ级缺血[2]组57例 (男40例, 女17例) , 年龄 (50~74) 岁, 平均年龄 (62.3±7.4) 岁, 除ST段抬高外, QRS波终末部扭曲且常伴R波增高与S波消失, 其有2个特征: (1) J点位于R波高度的50%以上; (2) 原为RS波形的导联S波消失, 具体见表1, 表2。

1.2 给药方法

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凝四项、血型及18导联心电图。2组患者分别给与珠海丽珠药业公司生产尿激酶 (UK) 150万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于30min内滴完。同时给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嚼服。所有患者如无禁忌证均给予阿司匹林、来适可、倍他乐克、卡托普利、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

1.3 临床再通判断

参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新参考方案”[3], 即: (1) 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溶栓后2h内显著下降>50%; (2) 血清肌酸激酶 (CK) 或其同功酶CK2MB在溶栓后16h (CK) 或14h内达峰值; (3) 胸痛基本消失或完全缓解; (4) 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具备以上4项中的2项以上判断为临床再通, 仅 (3) 与 (4) 不能判为再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统计, 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Ⅱ级缺血溶栓组再灌注49例 (65.33%) , 住院期间合并心衰5例 (5.33%) 。Ⅲ级缺血溶栓组再灌注32例 (47.76%) , 住院期间合并心衰12例 (17.91%) 。2组间再灌注有显著差异 (P<0.05) 。住院期间合并心衰并发症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 。Ⅱ级缺血溶栓组比Ⅲ级缺血溶栓组有更高的血管再率和较低的心衰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AMI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Ⅱ级缺血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比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Ⅲ级缺血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和较低的心衰并发症发生率。国外的研究也显示, 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Ⅱ级缺血的患者接受PCI术比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Ⅲ级缺血的患者具有更好血流分级和较低的死亡率。对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Ⅲ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h内给与溶栓治疗可以取得和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Ⅱ级缺血的患者取得想同的疗效, 但2h以后的疗效Ⅱ级缺血的患者比Ⅲ级缺血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因此入院时心肌缺血分级有重要临床意义, 缺血分级与溶栓再通率密切相关。由于本组研究样本量较小, 仍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来探讨其溶栓疗效在不同心肌缺血分级之间的差异。但对于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为患者Ⅲ级缺血的患者, 建议使用更为积极的疗法, 比如急诊PCI或转到有条件做急诊做PCI的医疗单位, 无条件者亦应尽早溶栓。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早期心电图表现分别为Ⅱ级缺血、Ⅲ级缺血患者对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国产尿激酶 (UK) 对Ⅱ级缺血患者进行溶栓治疗75例, 其疗效与67例Ⅲ级缺血患者相比较。结果 Ⅱ级缺血溶栓组冠脉再通率65.33%, 住院期间心衰发发生率5.33%。Ⅲ级缺血组再通率47.76%, 住院期间心衰发生率17.9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为Ⅱ级缺血比Ⅲ级缺血的患者对溶栓治疗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较低的心衰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Ⅱ级缺血,Ⅲ级缺血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 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6~291.

[2] Birnbaum Y, Criger DA, Wager GS, et al.Prediction of the extent and severity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anteri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the admission electrocardiogarm[J].Am Heart J, 2001, 141:915~924.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81~1393.

上一篇: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及护理下一篇:刑事司法实践中公平与效率的协调与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