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职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师评职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问答题:1.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崇高事业,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是艰巨的、光荣的,需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

第一篇:教师评职论文范文

从代课教师到“新代课”教师:对于农村教师问题的回顾与思考

摘 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在我国独特的国情下,农村学校始终处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系统地梳理与回顾我国农村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问题的基础上,描述了当前“特岗计划”的缘起与现状以及当前的“新代课”教师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旨在反思当前的一系列农村教师政策,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代课教师;特岗教师

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由“基本普及”转向“均衡发展”,其中最为重要标志就是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和难点在农村教育。近年来,国家为了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逐渐缩小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与硬件设施建设差异,乡村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制约乡村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师资因素,并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而得到同步改善,从2006年开始,国家试图通过“特岗计划”来缓解农村师资困境,虽有成效,但是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出现了新的代课教师问题。针对乡村学校教师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础教育”课题组前往河南、河北等地对农村教育管理者、相关教师群体进行调研,就乡村的民办教师问题、代课教师问题及“特岗教师”问题进行了分析,试图为解决乡村教师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回顾

1. 教育政策与制度变革

1980年前,农村教育的师资主体是民办教师。改革开放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穷国办大教育”,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扩大农村基础教育规模,吸纳大批农村学生就读,并且与当时农村集体化政策相结合。1956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乡村小学基本上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理。” [1 ]1958年3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提倡国家和群众办学并举,号召全民办学。这次决议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由县、乡和农民集体承办的体制基本形成 [1 ]。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大力普及教育,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村普及小学5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6年教育;同时,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进一步下放,出现了“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现象 [1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校需要大量的教师,而与此同时师范教育却不断压缩。1961年全国中等师范在校生为46.1万人,而1962年至1972年平均每年在校生为20万人,其中1967年到1972年平均每年在校生仅3万人。而到1972年,全国仅中学在校生就达3 582.5万人,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各级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只得将吸收民办教师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途径。1977年全国民办教师达到471.2万人,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数量的56% [2 ]。

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1月,中央要求各地应以相应数量的民办教师来补充公办教师的自然减员,之后,农村一部分优秀的民办中小学教师分批转为公办;1980年起国家开始整顿民办教师问题,1980年12月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部署:“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专用劳动指标,经过严格考核,将合格的民办教师分期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中的骨干更应早转。另外,师范院校每年都要招收一部分民办教师。通过上述措施,在几年内使民办教师比例降到30%以下。” [2 ]之后原国家教委下发通知,规定“于1987年1月1日起,停止民办教师的招收并将民办教师逐年转为公办”。因此,自1987年起农村中小学补充的非公办教师,通常被称为“代课教师”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由短期代课变成了长期顶编顶岗授课。1992年8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明确提出了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著名的“关、转、招、辞、退”五字方针,标志着国家层面开始正式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3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代课教师作为民办教师的“新形式”其数量却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从1987年的47.3万人猛增到1997年的100.5万人 [4 ]。

1985年出台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开始由乡镇负担。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实现双基达标:在全国覆盖85%人口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 ];1994年分税制改革,提高了“国家能力”,但是造成了严重的地方财政危机,乡镇一级政府在教育经费方面严重不足,但是迫于“双基工程”的压力,不得不大量借债并雇佣了一大批乡村代课教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和普九欠债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1年国家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成为提供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同时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开始新一轮变革: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以及对代课教师的清退。2001年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求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清退代课人员”标志着清退代课教师政策的提出。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称:“2005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44.8万人,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约30万人。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完善,各地将通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和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等措施,确保农村学校合格教师的需求。可以预期,在很短时间内将把44.8万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5 ]2010年1月21日,教育部宣布严禁聘用新的代课人员 [6 ],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清退计划。截止到2012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宣布解决了代课教师问题,旧代课教师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2. 农村旧代课教师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基层义务教育扩张的产物 回顾代课教师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代课教师的产生主要发生在基础教育管理权下放及义务教育扩展时期。民办教师群体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文革”期间数量达到高峰,而此阶段是建国后基础教育第一次大扩张。1956年后国家号召群众办学,而“文化大革命”期间,直接提出了“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据统计到1972年,全国中学由1965年的18 102所猛增到92 966所;在校中学生由1965年的933.8万人,增加到3 582.5万人 [2 ]。由此可见当时办学规模扩大之大,在这种背景下势必需要大量的教师。

而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为了完成普九任务以及应对激增的学龄儿童,农村地区不得不大量雇佣代课教师;而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农村小学学制由五年变为六年,客观增加了对教师的需求,从而引起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农村代课老师激增的潮流,从1987年到1997年间,代课教师从47.3万人猛增到100.5万人 [4 ],十年间增加了一倍多。

(2)学龄儿童人数的变动影响了代课教师的需求 20世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正是我国人口高峰期,1949年至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而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后,补偿性生育使得我国人口激增,从1962年至1970年,8年净增人口1.57亿,而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随着60年代初“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使得我国人口又出现一个人口高峰期,1981至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 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三个人口高峰期出生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了60年代至70年代、90年代学龄儿童人数的快速增长,从而增加了对教师人数的需求,对比民办教师与代课教师人数的变化,与此趋势基本吻合{1}。

(3)城乡区域差距问题是新代课教师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相对于城市,农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农村地区对教师的需求很大,但却很难吸引人才,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导致大量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特别是在分税制改革后,相比城市乡镇财政空虚,大量农村公办教师流向城市或转岗,空缺的名额只能由代课教师顶岗。

(4)教育财政与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财权上移,事权下放”,1994年分税制改革,提高了国家能力,但是却造成了严重的地方财政危机。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不得不将财政压力转化为编制压力,严格控制编制。在编制约束下,以低价聘用代课教师成为农村学校应对教师短缺的必然选择 [3 ]。2001年国家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管理体制,试图依靠县级财政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主体,但是在地方财力薄弱的背景下效果杯水车薪 [7 ],农村教师编制很难增加;此外,严格、规范的教师准入制度的长期缺乏,也为农村代课教师群体的衍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3 ]。

总之,代课教师问题是在我国独特的国情以及特有的体制下产生的,代课教师现象反映的是农村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即便以“提高教师水平”之名清退代课教师,农村教师缺口依然存在。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特岗计划”由此产生,甚至成为了当前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从“特岗”教师到“新代课”教师

1. “特岗计划”的缘起

“特岗计划”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简称,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标志着特岗计划开始正式实施。这项计划最初主要针对我国西部偏远地区,最开始在西部12个省区和新疆 “两基”攻坚县实施,2009年实施范围扩大到中部,近几年逐步扩大到东中西部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特岗计划”的实施首先是为了补充农村偏远地区师资,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4年至2006年,全国约有10%的县连续三年未补充公办教师,农村教师队伍普遍缺编并超负荷运转 [8 ]。我们调研的河南省X市从2000年至2006年各个县区几乎没进新教师,教师出现了严重的断档,因此“特岗计划”主要目的是缓解农村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同时此政策出台于2006年清退农村代课教师政策之后,也可以理解为是清退农村代课教师政策的承接措施;“特岗计划”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起大学扩招引起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于此“特岗计划”、“村官计划”等政策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纷纷出台。

2. “特岗教师”群体现状

截止到2012年,近6年全国已招聘39.6万余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1 000多个县、3万所农村学校任教,2013年计划为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聘6万名特岗教师,特岗教师群体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具规模。以我们调研的河南省X市为例,河南省是从2009年开始招聘特岗教师,从2009年到2012年,X市七个县四年招了1 932个特岗教师,目前有462名特岗教师三年后选择入编。那么,这些特岗教师群体的境遇到底如何呢?以下是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访谈资料。

关于做特岗教师的动机,接受访谈的特岗教师表示主要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因为其他就业路径失败只得考特岗教师;有的是考虑教师工作稳定;有的是因为离家近,避免四处奔波;也有的是把特岗教师作为一个跳板。

“我就是H县本地的,1987年生人,现在工作第三年,当初工作不好找,之前先是考研,结果失败了,公务员也没考上,觉得先当老师,等以后学历高点了,再去考公务员之类的。来这之前,参加过很多考试,一直尝试更好的工作机会,只是碍于没能考取,暂时留在这里。参加工作以后,没有那么大精力再参加别的单位考试,现在的企事业单位报名、考试等都很费时费力,竞争压力也很大,不过还是想着考公务员。”(C中M老师)

“我是河南师大2012年7月毕业的,8月考特岗,9月就上岗,工作还没到一年。特岗都被分配在周围山区比较偏的地方。我没有赶上招教,毕业之后就是特岗。当时我同学都说,女孩子如果想找工作,特别是教师,是非常好的工作。工资是稳定的,是铁饭碗。当时正好赶上招特岗。我同学先毕业的去考公务员啊,到处应聘,跑来跑去都没着落。所以还是固定工作比较好,所以我直接就考特岗了。”(C中Y老师)

“我是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选择当特岗教师当时主要是考虑就业,现在就业也挺困难的,当时特岗教师招考,我就报名考试了,没考虑别的,教师挺好的,图个稳定的工作。考试不难,就是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当时大学里都学过。”(P中L老师)

特岗教师群体中大部分人从小在城里长大,家都安在城里。就职的学校大多处于偏远农村,因此这些教师也像学生一样寄宿在学校,生活不方便、交通困难、寂寞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刚毕业分到这里特别有落差感,这里一点社会关系也没有,吃住比学生好不到哪里去,附近没有大超市和商店,很多日用品都买不到。刚到的时候很失落,花了一天时间自我安慰……现在我们学校是星期一、星期日晚上开例会,我家在辉县,周五到家就已经很晚了。我们回家都是坐公共汽车,要两个多小时,一天只有两趟车,很不方便”(C中Z老师)

“我家是卫辉的,也属于外地吧,坐车到这里大概一个半小时,不过没有直达的车,需要倒三趟车才能到,比较麻烦。我们也寄宿在学校,这边比较缺水,我们甚至有时候十天洗一次澡;学生放假我们也跟着放假,回家的时候跟学生似的特别高兴”(P中L老师)

“这个地方很偏僻,刚来的时候有点儿不适应,特别是吃的和住的;新教师们都是从大学里过来的,尤其是女生,都喜欢逛街,或者出去玩儿。但是来这儿的只能待在学校,外面没有娱乐场所,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和无聊。出门最怕的就是等车。有时候有急事儿但是没有车,下不去山。车很少,要是错过下午两三点的车,就要等第二天了。我一般是两星期回去一次,因为两周一放假,有时候也挺想家的。我和男朋友大概一个月见一次吧,因为两个人离的都挺远的。”(P中Z老师)

大部分特岗教师感觉压力较大。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之前没有太多教学经验,入职后一下子被放到教学第一线,在寄宿制学校还肩负着“监管”学生的职责,频繁的考核、繁重的工作量和各种硬性成绩指标让他们深感压力很大。

“我教三年级语文。孩子们早6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由于睡的时间特别长,就会乱嚷嚷,管理起来很累。早读我们都要跟去。要和盘上的其他学校比升学率,前两年他们在我们前面,今年我们带的成绩非常好,估计能超过他们……年轻教师之间有赛课制度,要是不过关就得补课。学校有课改组,都是优秀老师组成,负责听课打分,要我们一遍一遍地讲直到过关为止。打分标准主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突出,发言是否踊跃?老师的基本素质,授课内容是不是层层深入,都有明确的标准。整体有两轮,这学期是第二轮。”(C中Z老师)

“刚教课时,觉得挺辛苦的,因为就怕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误导学生,要花好长时间去备课,不想耽误学生。我是班主任,除了教学,还要管理班级。在我们这班主任老师们都是早上五点半就起床,跟学生一起去跑操,然后到6点早读,6:50吃早饭,我们这班主任就是学生上课,我们就在后面坐班,中午放学还要查午休,全部同学就寝后,我们才能休息,基本没有时间午休,下午上课坐班,晚上下了晚自习还得查寝,休息时间很少,感觉很累。”(P中L老师)

“特岗教师”群体大都是20岁左右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非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对乡村教育还有很多不适应、不习惯,一些人随时准备离开,另一些人在努力适应着这一切。

3. “特岗计划”的效果与问题

(1)特岗计划的正效应 特岗教师增强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为当地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最近六年全国已招聘39.6万余名特岗教师,到中西部1 000多个县、3万所农村学校任教,在某种程度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局面,提高了教学水平。以河南X市C镇中心学校为例,在特岗教师入职前,全校有97名专职教师,31至35岁年龄段教师仅有22名,46岁以上63名占教师人数60%以上,教师老龄化严重,基本上是“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而近三年累积有25名特岗教师来此工作,23名毕业于师范院校,平均年龄26岁,承担着一到九年级的语、数、外和音、体、美等课程。特岗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还有硕士,素质相对较高,特岗教师竞争也很激烈,一般招五、六百名特岗教师会有5 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其录取比例将近10:1;特岗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成为了农村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利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特岗计划问题 特岗计划尽管有着明显的正效应,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隐患。首先,很多特岗教师大都来自城市,没有山区农村生活经历,在偏远山区生活给他们带来不少困难;很多特岗教师结婚后选择在县城买房,迫于交通状况两地分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对未来职业选择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其次,尽管经过激烈的考试选拔并都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

“我教七年级英语,但是我并不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而且我们英语老师外面学习机会太少,我再怎么赛课,也不知道怎么教好英语,现在我觉得我根本没入门如何教英语,现在还在适应阶段,我才工作一年,我在想是不是在误人子弟呢。”

在河北省W县,一位教育主管领导讲了这样的例子:

“一些特岗教师有知识,但不会传授知识,不会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非师范毕业的特岗,问题十分突出。也有一些特岗教师“太专”,做小学教师不合格。本科音乐毕业,让她教学生弹琴什么的,不会;有学体育出身的,就会跑步,画跑道线都不会。这也太‘专’了吧!”

“特岗计划”教师不安心,他们或不愿留在农村,或不想当教师,或不适合当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特岗计划的实施是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也用农村教育的问题解决了就业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权宜之计 [10 ],它在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是以弱化个人价值为主,长期下去社会价值与个人意愿会发生冲突,特别是在城乡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很难留住这些教师。从长远来看,特岗计划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稳固的教师补充机制来解决农村师资问题。

3. “新代课”教师群体的产生

在我们的调研中除了“特岗”教师群体,还发现农村“新代课”教师群体,他们大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些缺乏师资的乡村学校任教。他们不在事业编制内,也没有特岗教师的待遇和出路,日常教学任务与编制内教师一样,除了教学还要管理学生,工资非常微薄,平均在700元至800元之间,“代课”教师是学校和代课教师本人都意识到的权宜之计。

“我们学校有三个代课老师,我就是其中之一。24岁,去年七月从信阳师范学院文秘专业毕业,现在代美术课。我老家在学校附近农村,大学毕业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回家后就来这里当代课老师了。工资不高,一个月800块,但是好在我也不太爱花钱。代课教师跟学校的其他教师工作量是一样的,一样的辛苦,每天上同样量的课,还要帮忙管理学生,当然希望同工同酬。至于以后的出路,我也没想好,不过肯定不会长期在这干,有可能想参加今年的招教考试。”(C中Z老师)

“代课教师普遍存在,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两、三名代课教师,我们学校就有好几个,还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工作量和正式教职工一样,但是待遇很低,一个月才几百块。”(P中W老师)

“去年在社会上招了一个代课老师,郑州大学英语系毕业的,过来代英语课,平时跟其他年轻教师一样寄宿在学校,工资700多块钱。教的还行,她的工作量和我们这边正式教师是相同的,她挺虚心的,平时也很爱学习。今年五月份离开了,专心复习考招教去了。”(P中L校长)

“新代课”教师的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各种工作竞争激烈,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前提下,只得拿着低工资来学校做临时代课教师;另一方面,各级学校普遍人员紧缺,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大抵沿袭遵照2001年《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中力求精简和高效的原则,自此核定后几乎再没有松动过,受财政管理制度影响,地方政府在严格控制编制,不能根据教育的现实需求调整编制数量,因此学校转而通过聘请代课教师的方式来弥补教师的缺口,有些学校甚至借用公办教师编制低薪聘用编外教师,以缓解师资短缺矛盾 [11 ]。于是就出现了老“代课”教师问题刚刚解决,又在城乡范围内出现了“新代课”教师问题。

三、反思:如何破解农村教师难题

师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我国农村教师制度发展轨迹,我国农村教师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民办教师为主体,80年代后,各级师范院校毕业生开始补充农村学校,国家要求停止招收民办教师并且开始民办教师转正。但在90年代后随着基础教育的扩张以及“普九”工程的实施,农村代课教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而与此同时,由于在编教师向城市及其他职业转岗、师范毕业生的有限吸引,民办教师退出后的岗位只得由代课教师补充。2005年初,国内各大媒体空前集中地报道了农村代课教师现象,使代课教师问题浮出水面。之后中央政府开始坚定决心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各地通过实施代转公考试等措施,使得代课教师人数从形式上开始大为下降。作为承接措施,2006年实行“特岗计划”,并在2009年将“特岗计划”推向全国大部分省市。但是“特岗计划”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问题,在农村学校又出现了“新代课”教师,于是中国农村教师队伍出现了这样一个循环: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后又来了“代课教师”,解决“代课教师”后再冒出“新代课”教师的现象,成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怪圈。

究其原因,巨大的城乡差距是更多的教师愿意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从教师供给制度来看,长期以来,师范院校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嫡系部队,按照下达计划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派遣到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去任教。但从1997年开始,高等教育推行成本分担、缴费入学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师范院校向农村定向招生和分配政策不复存在,师范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然而,由于教师人才市场并未完全建立和开放化,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对教师的巨大需求,被地方政府关闭在市场之外。师范院校毕业生出口难,师范生面向农村就业进不去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界限变模糊,师范类毕业生培养模式去师范化倾向明显 [12 ]。调研时发现,当前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大都是90年代毕业的中等师范生,现已过40岁。2001年实行“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农村教育管理权上移,迫于财政压力,县级政府纷纷关闭教师入编通道;同时,在编制具体管理上多年按对照户籍学生配置教师比例,然而目前随着农村学校的合并及教学的需要,编制与实际需要不符,而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学校紧缺教师,并且出现了“编制外”教师屡禁不止的局面。

当前以“特岗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改善农村学校师资的政策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只是权宜之计,面对艰苦的农村条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岗计划”招聘的教师很难扎根乡村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师资短缺的背后,反映的是在城乡二元差距下,农村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以及教师补充机制的断裂。因此解决农村师资问题,亟须建立起一套稳固的农村教师补充与保障机制,综合我们调查的结果,特别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农村师资问题。

(1)将特岗教师招聘和大学生生源地筛选结合起来 [10 ] 就调研情况来看,本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比外来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农村学校的教学与生活,期满后留在本地的可能性比较大,而那些家在城区的大学毕业生不稳定因素多。这主要是当地生源的毕业生熟悉当地生活,具有一定的家乡观念和乡土情怀,在当地工作也容易培养出成就感和自豪感。“特岗计划”在招聘时,建议把名额偏向当地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并且将他们分配到自己家乡附近 [10 ]。

(2)发挥好师范院校的作用 师范院校特别是中等师范学院曾经为农村输送了大批教师,这些教师构成了当今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师范院校取消定向分配毕业生以后,农村教师队伍就陷入了困境,而师范类学生面临着就业无门的局面。因此,针对农村师资问题,应该进一步发挥好师范院校的作用,可以将“特岗计划”与师范学院毕业生相绑定,也可以尝试直接将优秀的农村毕业生分配到家乡附近的农村学校。调查发现基层校长、农村教师普遍怀念当年的“小师范”制度,认为中等师范教育符合中国农村教育实际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需要全科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和高学历,专业化与全科化各有利弊,从育人的角度看,全科教师对学生更有影响力,过分强调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以至于追求学校“大而洋”的做法,违背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农村实际 [9 ]。

(3)促进教师待遇与流动的城乡一体化 首先要保障农村教师待遇,从制度上鉴于县级政府财力的有限,可以考虑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中央、省(市区)、县三级政府承担制度,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将其按比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范围内 [13 ];此外,在边远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医疗、住房等待遇远低于城市的情况下,各项福利要向农村教师倾斜,缩小教师待遇的城乡差别,真正使教师成为受羡慕的职业。其次是促进教师的城乡流动。调查发现,教师在城乡之间流动难是影响乡村学校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流动难,农村教师才更倾向于利用各种机会流向城镇;也正是由于流动难,城镇教师才担心返回城镇困难而不愿意流向农村。农村教育被束缚在现代化与专业化的标准体系中,丧失了教育理论话语权,也丧失了自我,进入了发展成为城市教师的艰难旅程 [14 ]。只有建立起区域内教师城乡流动机制,才有助于教师流向农村。

(4)灵活配置农村学校教师编制 在教师编制上,目前对照户籍学生配置教师比例,确定教师编制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学校布局调整后规模普遍变大的学校,除了需要教学的教师,还需要大量的生活和学生管理教师,而目前的教师编制不能满足规模学校的需要;至于保留农村教学点较多的地区,由于校均学生人数少,按照过时的师生比定编,更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可以考虑以学校为单位,灵活设置教师编制指标,对于大规模寄宿制学校要充分考虑生活教师及后勤人员的配备,而对于小规模教学点应以保证开齐课程为教师配备基准 [15 ]。

综合来讲,要从政策层面重新系统思考农村教师问题,在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基础上,以“特岗计划”为先导,结合上述建议措施,进一步建立一套稳固、长效的农村教师补充与保障机制,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注 释:

{1} 对于提及的相关人口峰值的数据与简要分析,可以参考中国政府的官方数据资料,参见中国人口现状[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2005 -07-26.

参考文献:

[1]曲铁华,樊 涛.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及影响因素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8-149.

[2]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回顾及启示[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6):54-55.

[3]雷万鹏,陈贵宝.论农村代课教师的分流政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哲社会科学版),2008,(1):117.

[4]贺晋丽.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44.6万代课教师以什么姿态“退出”?[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9/17217/1509056.html,2006-03-29.

[6]教育部.代课人员问题要“有情操作”妥善解决[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1/22/content_128535 90.htm,2010-01-22.

[7]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12,(1):33.

[8]王智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1):84.

[9]朱启臻,田牧野.农村教育公平实践的尴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0-41.

[10]王 敏.利益的博弈:理性视角下的“特岗计划”[J].现代教育管理,2011,(1):85.

[11]方 征,葛新斌.我国编外教师问题及政策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35.

[12]阮成武,李子华.新中国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历史、现状与未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58.

[13]庞雨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51.

[14]唐松林,邹 芳.语境视域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素质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55.

[15]王正惠,袁桂林.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若干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7,(22):17.

作者:朱启臻 田牧野

第二篇:小学教师自测试题教师修养、历史、地理部分参考答案教师修养

问答题:

1.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崇高事业,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是艰巨的、光荣的,需要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我们人民教师树立献身精神和革命理想的基础和前提。有理想才会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会有责任感。

2.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一代而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这一道德准则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有为培养下一代而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忘我精神:能够以从事教育事业为最高精神享受并引以自豪。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坚持不懈,精雕细刻,循循善诱,海人不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教师的坚强毅力,刻苦钻研。教育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没有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是不可能完成教育任务的。

3.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辛勤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中断或遭受损失。我国中小学教师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础教育任务,因此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

4.理想是人生奋斗、追求的目标,是鼓舞人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树立革命的理想对于教师尤为重要,因为要培养学生有理想必须教师首先有理想。做为一名教师的理想应该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小学教师要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打好基础;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善于总结,研究教育科学,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做人民的教育家。

5.学生今天在校学习,明天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教师应该把今天的工作与国家今后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对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的思想,有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

我们不但要看到当前,而且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着眼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富有理想,热爱学习,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使每个学生毕业的时候带走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渴求知识的火种。新一代具有了这种可贵的品质,就是我们国家民族希望之所在。

6.教师的任务是教好学生,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教师首先要教好功课,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要教好功课,就要努力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的兴趣。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不仅限于搞好课堂教学,还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教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事,任课教师只管智育。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每一个教师都要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学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

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安排好他们的学习与休息娱乐,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健壮活泼地成长。要注意学生的合理负担,作业不能过多,要让学生每天有玩的时间。

7.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为了更好地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贯彻胡耀邦同志的指示。他在师范教育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比较渊博的知识;二、要认真研究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三、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能够为人师表。

8.当前改革和开放、搞活等政策的实施,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但是,新的环境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社会上一些人“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影响某些学生不.想读书,只想挣钱。一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也影响某些学生觉得什么东西都是外国的好。家庭经济好转,独生子女增多,某些父母溺爱子女,使孩子们滋长了“骄”、“娇”二气,缺乏劳动习惯,怕艰苦,贪享受,随便浪费。前一个时期,社会上泛滥不健康的小报、书刊和淫秽录像,严重毒害一些学生。这一切迫切要求我們加强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提高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

9.只抓尖子生,不抓差生;只顾少数,不顾多数。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表现。

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固然有所不同,思想品德情况亦各有差异,但是,这些并不能预示他们将来永远如此。小学生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身心各方面均未定型,可塑性是很强的。小学生许多可贵的品质尚处于萌芽状态,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培养,绝不能只顾少数,不顾多数,造成少数学生自满,多数学生自卑,在幼小的心灵上形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因此,我们要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10.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事业,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教师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理解,对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

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使自己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11.教师没有深广的文化科学知识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所谓深,就是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深透、精通;所谓广,就是知识面要宽,即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具备比较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此外,科学知识在不断发展,增加新的内容,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教师精通专业,教学时能够深入浅出,有效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广博的知识便可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或者食而不化,不能从容驾驭教材,教师教课吃力,学生学得费劲,是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12.教师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顺利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教育人是一桩很复杂很艰巨的工作。教育的对象是各有不同特点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教育没有千篇一律的公式,需要教師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运用教育、教学技巧,才能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效果。

教师还可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找出原因,明确努力方向。

1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什么样的关系,把学生摆在什么地位,这个问题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于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的认识,如果只强调一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另一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妥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对于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被他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能是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学生内在的矛盾才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教师的作用除表现在选择教育内容,把知识和.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要让学生愿意学习。

承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会不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呢?不会的,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育过程,在客观上都必须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去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去启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14.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掌握知识,称作启发式教学。“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入式教学同启发式教学相反,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注入式教学也叫填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接受教育影响:后者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我们提倡启发式教学,因为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因而能使教学顺利地进行并获得成功。实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好学习的愿望。②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善于思考、认真钻研。③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愉快的学习情绪。

15.通过课堂教学,教师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这本身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会组织课堂教学,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规律,按规律来进行教学。例如有一位教师,他最初进行识字教学时,只会就字论字地教,学生生字的回生率高,错别字也多。后来,他学习了有关的“文字学"的书籍,逐渐理解、掌握了汉字的基本规律,并对要求小学生学会的三千个生字进行科学的分类,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教学法,学生识字率大大提高。通过这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要上好每一分钟、每一节课,教好某一学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对于“课堂教学”这门学问,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坚持长时间地学习、探索、积累、总结,力求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有所改进。

16.首先是了解学生。教师要通过家访、和学生谈话、参加学生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品德、健康、平时表现和性格特点等情况,随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在熟悉学生具体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能够准确预见他们各自的发展趋势。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目光敏锐,随时观察教育对象,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步骤。

其次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师在透彻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班内大多数学生身上,使教学深度、难度和进度适应他们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同时,应该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区别对待,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要求作出不同深度、广度的答案。对后进生要热情关怀,做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促进他们转化。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防止滋长骄傲情绪。

17.先进生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一般的表现是:勤奋学习,成绩优良,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各方面表现较好。他们的弱点常常表现为:有一定的优越感,爱听表扬,经不住批评,看自己的优点多,看缺点少。对先进生教育要注意:①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使先进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现缺点错误要及时进行帮助,但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②要教育他们严于解剖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善于自己教育自己。

中间状态的学生,在班上是多数。在中间生身上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当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他们就进步向上,当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他们就向落后转化。因此教师要經常注意中间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分析他们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做工作,使他们逐步向先进方面转化。

后进生在班上人数不多。他们学习成绩差,沾染一些不良习气。有些后进生精力充沛,反应机灵,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可能会犯错误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教师的任务是把后进生教育过来,使他们成长为四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人们把后进生比喻为被虫咬霜打的小花,只要园丁加倍爱护,精心培育,一定能使这些小花恢复生机,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热情关怀学生,给他们以温暖,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取得他们的信任。②尊重、相信学生,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增加他们的信心,教育他们明辨是非,鼓励他们积极向上。③耐心教育,对后进生的进步要有信心。后进生一般缺乏毅力,自制力差,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④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18.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小学生对老师最崇拜,最尊敬,而且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感情。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要以坚强的毅力克制自己,不让情绪的波动影响工作。如果教师情绪不好,迁怒于学生,这时教师往往失去理智,失去常态,或者大声训斥学生,或者冷淡学生,甚或打骂学生。这样必然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和心灵,降低教师的威信,产生师生间的隔阂。

19.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循循善诱,切不可歧视、讽刺、体罚学生。①歧视、讽刺学生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就会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育和帮助。②后进生如果经常受到歧视和讽刺,往往会产生自卑感,失去自信心,不求上进,自暴自弃,以至在外因引诱下走上犯罪的道路。③体罚不仅使学生身体受痛苦,也使学生精神受到摧残。体罚是企图压服学生,但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体罚还会使学生变得粗暴,正如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

20.遵守纪律、遵守法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对于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铸造人的心灵,启迪人的心智,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知识丰富、体魄健全的一代新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因此,教师在遵纪守法上应该是社会的表率。

在学校里,教师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法纪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以身作则,以遵纪守法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思想和习惯。

21.教学计划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由国家或由教育主管部门所制订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各年级开设的教学科目、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各科教学总学时和每周的授课时数、各年级的教学和劳动时间,寒暑假的安排等。

不仅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学计划,而且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学校领导都要严格贯彻执行。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学计划所设置的每一科目的目的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分科制订的。包括这一科目的目的、任务,各章节的知识范围,讲授.实习、实验、作业等教学时数的分配。

教学大纲是各科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必须认真掌握大纲的要求,严格依照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各级领导检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也要以大纲为依据。

22.教育事业是集体事业,团结协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一代新人的培养,不是某一个教师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众多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教师之间如能共同合作,互相帮助,必将形成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有效地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教师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集体思想和集体行为的锻炼。反之,如果教师之间互相攻讦,“文人相轻",不仅会削弱甚至会抵消教育工作的力量,还会在学生思想上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要认识一致,步调统一,不能各行其是,互相拆台。

23.在教师集体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意并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既要注意并处理好横向关系一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各门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并处理好纵向关系一__不同年级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工作具有整体工作中个人劳动的特点和教育成果集体性的特点,个人负责的只是整体工作的一个方面,只有整体配合好,才能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不注意横向联系,可能造成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人员之间的工作脱节,也可能会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纵向联系有如接力赛跑,要有协调的递接,除了做好自己的一环以外,必须注意上下环节的衔接和配合。

24.教师之间要提俏谦虚谨慎,互相学习。对比自己水平高的不要妒嫉或不服气,也不要觉得高不可攀,要虚心学习,努力赶上去:对同自己水.平相近的不相轻,不疏远,取长补短:对比自己水平低的不轻视,不以自已优点比别人缺点,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

25.对于议论自己缺点的学生不歧视,不报复,并找适当的时机和学生亲切谈心,主动征求意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虚心相待。

对于议论别的老师缺点的学生。首先指出背后议论老师是不对的,教育学生有意见向老师当面提出或向领导反映。对学生的意见做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做议论的传播者。向被议论的老师或有关领导反映,帮助被议论的老师正确对待。

26.教育好学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儿童入学时已经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还继续在影响着儿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协助学校教育,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會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学校与学生家长在教育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补充。

当学生家长与老师观点不一致,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不正确时,教师要冷静分析学生家长的观点,强调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致性..以商讨的口气进行讨论,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强求学生家长接受。如果实在难以谈下去,则宜暂时中止谈话,以后再找适当时机交换看法。

27.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听取教师的口头传授,而且.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对他们发生影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而且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教师高尚的品格常常对学生的一生发生深远的影响,受到学生的终身尊敬。

28.良好的语言素养是教师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在教育工作中,它是传授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应当清楚;明白、准确生动,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尽量避免语法上的错误,逻辑上的混乱,表述上的噜苏重复、口齿不清或其它语病。因为清晰、准确的语言是唤起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和源头,在认识过程上容易使儿童完成由具体到一般的过渡。所以,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小学教师还必须学会普通话,使用普通话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会讲普通话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29.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礼貌待人从来就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札貌的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教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这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心灵高尚、有文化教养的表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受到学生的监督,又为学生所模仿。所以,教师率先礼貌待人,做出榜样,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30一个入的衣着穿戴和言谈举止,常常是这个人的职业特征、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气质性格的综合反映。人民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素养,并在服装和仪表上表现出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美好纯正的仪表风度。

小学教师在学生中起着表率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铸造美好心灵的同时,尽量注意自己的衣着穿戴和仪表举止。在教育活动中,衣服穿得整洁,举止端正庄重,说话文雅和气,对学生的教育会有良好效果,受到学生的敬仰与爱戴。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书教好就行,老师穿什么衣服没有关系”。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师的服装举止起着身教作用,而且教师不适当的服装和举止有时也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使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实例分析:

1.在教育战线上象这样的对党充满深厚感情的老兵是很多的。他们在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从对社会的观察比较、鉴别选择中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重任,共产主义事业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当一名共产党员无尚光荣,只有坚定地跟共产党走,献身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人生才会更有意义。正因为他们对党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对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不渝。

2.我们从这位带病坚持工作的老战士身上,看到了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她的献身精神犹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应该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从社会取得了什么。我们教师的工作任务是为祖国培养一代新人。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春蚕,是蜡炬,是人梯,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奉献、奉献、再奉献,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荣之处,崇高之处。这位老校长为社会、为他人所做的贡献是无法估的。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这位科学家对他的老师的回忆,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一位学识渊博的教师,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他们选择毕生从事的事业,而且能够在学生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启发他们树立掌握人类知识宝藏、擎登文化科学高峰的志向。

教师这个职业多么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应该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肩上的重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4.这样做的坏处首先是荒废了学生的学业,会形成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其次是在思想感情上形成师生之间的对立,这时的教育就会失去作用;第三是,往往这是造成学生逃学出走的原因之一,甚至是造成学生走向犯罪的第一步。

5.教鞭、冷眼、讥笑,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简单粗暴。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师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去教育学生。瓦特、牛顿、爱迪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后进生中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这已为历史的事实所证明。例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后进生;达尔文读中学时,因学习成绩不良被视为“智力低下”;英国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曾是全班倒数第一。陶先生指出小时候是后进生,不一定长大不成才。因此,对后进生要努力发现他们心灵深处埋藏的良好品质.他们头脑中的才智,并热情地进行教育和指导。简单粗暴往往会造成对人才的摧残。

6.做为一名教师,无论在思想上或学识上,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应该向包括自己学生在内的人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尤其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谁是谁非,要服从真理。事例中的这位教师,因没有看过报上这个报道而出现失误,这是难免的。问题是出现失误后不承认,不讲民主,搞压服,这就不对了。这样做,一是对学生不够尊重,二是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形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对今后的教育是不利的。

7.对待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在教师中间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歧视、嫌弃;一种是怀着深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心血,给予更多的帮助。

实例中提到的那个犯错误的学生,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我们推一把,他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歧途;如果我们拉一把,进行耐心教育,他就会走上正道。当然,做好特殊的儿童的教育工作,往往是十分艰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深挚的热爱,承担起教育犯错误的学生的责任,坚持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进步的条件,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变。

8.首先,这个教育活动突破了教师简单说教的陈套,采取了适应儿童特点的自我教育的方式。

其次,对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丢弃半个馒头这样一件“小事",却触发了这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的灵感,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儿童主演的连续剧。教师的工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

再次,这个教育活动利用了家长的力量,促使学生了解战斗在四化第一线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9.这样做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会引起学生家长的反感,会挫伤学生家长与老师配合教育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家长回家斥责打骂学生,并因此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不满或怨恨,增长对立情绪,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对学生家长主动到校与老师联系,配合教育,教师应首先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家长反映情况,对于后进生,尤其要肯定他的点滴进步或进步要求。以商讨式口气与学生家长共同研究教育的方法。对于学生家长的意见要耐心听取,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主动承认,并诚恳征求学生家长的帮助。

第三篇:理解外语教师,促进外语教师发展

1.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外语教师应该发展成什么样的教师,在您看来,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呈现哪些特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和我的课题组曾在全国重点高校中取样,调查了我国36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出了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概念及其结构。这项研究聚焦于优秀教师,而不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然而,它的前期基础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两项全国规模的调查:一是刘润清主持的“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二是周燕主持的“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他们的研究成果:(1) 刘润清、戴曼纯,2003,《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周燕,2005,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37(3)。

2.您在“高校优秀英语教师发展研究”子课题的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三期)中明确提出了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的四个纬度,即: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以及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您是如何看待这四个维度的?

首先,该素质框架的四个维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参见吴一安,2005)。“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融通外语学科和外语教学两类知识(含技能),即在教学中,优秀外语教师的学科知识表现为充分尊重和适合外语教学特点和规律的外语学科知识;他们的教学知识是充分尊重和适合外语学科知识特点的外语教学知识。这种融通性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上。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素材归纳出由10项内容构成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1,即优秀外语教师

1)具备熟练的目的语口笔语运用能力、扎实的目的语语言及其运用知识、宽广的知识面;

2)善于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气氛活跃与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3)了解学生需求并善于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4)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善于根据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5)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

6)善于以准确、流利、得体为目标组织语言基本功训练;

7)善于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learning moments);

8)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

9)善于抓住机会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及其运用体系的了解;

10)明确自己的教学在整体课程中的位置。

“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内涵是:热爱外语教师职业;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外语教学观”指的是:视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视外语为符号体系和承载目的语文化的载体,视外语学习为知识建构和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外语教学折射出教师对课程、目的语、学生、外语学习规律、学习环境、课堂管理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教师学习和发展观”是指:对知识不断追求、对教学不断反思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理论学习和研究性变革实践促进专业发展;热爱教师职业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第二,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四个维度有机结合,其中“教师学习和发展观”和“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的本质是精神性的,涉及到教师的观念、态度、德性、境界、追求、悟性、责任意识、自省意识、发展意识等,这类认知不仅是外语教师发展所必需,也是普通教师乃至人的发展所必需,是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优秀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发展观、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养成的;在这里,发展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其它因素,如教师本来的发展基础、环境的激励和引导等都起作用。优秀教师的职业观和教学观有直接联系,一个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外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能力,也一定重视通过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来培育符合时代精神的人。外语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影响其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亦然: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折射出外语教师的教学观。在四个维度中,如果说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和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可以用“知识”来概括的话,外语教师学习和发展观则意味着知识获得的动因和路径,亦即“知”的过程。在优秀外语教师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知”交织在一起,“知识”是“知”的起点,在“知”的过程中增长、变化,从而不断构成“知”的新起点,对于优秀教师,“知识”和“知”都永无止境。

3.对我国目前在职的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如何寻求切实的教师职业发展道路?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有着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强烈愿望,这个看法不仅得到相关实证性研究(例:周燕,2005)的支持,而且在“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多次举办的全国性高校英语教师培训中得到了印证。然而,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正如普通人的素质一样,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是在探索性、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渐变过程孕育着质变和顿悟,典型的环境、人物、事件可以是质变和顿悟的催化剂,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关键性影响。这一规律性研究结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离开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思考、探究、试验和研讨,才能把握好教师个人与学生、目的语、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好专业发展之路,这是就教师个人而言。

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促成因素研究还告诉我们,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促使教师专业发展,促使顿悟和质变的发生,从而大大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如果在一个外语教学单位里,教师认真思考、探究、试验和研讨教学,教学单位领导积极引导并支持教师这样做,并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推动他们这样做,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股巨大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学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意识到,目前在我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展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其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发展(吴宗杰,2005),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投入,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来实现,都是明智之举。一些外语教学单位的领导已经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为自己的教师创建了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那里的改革局面也随之打开。我们希望更多的外语教学单位赶上来。

4.据我们了解,在以往一项高校教师调查中,在回答“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多选题时,受访的高校外语教师中仅有6%选择了科研方法,比例位于最后,请问您怎么看待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当今世界上被看作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不言而喻,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有责任为增加自己国家和学校的科研实力做出贡献。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做到了这点;在我国不同大学还存在着不等的差距,这与我国大学走过来的历程有关,也与我们许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有关。但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我在这里想谈谈外语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因为这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所急需的。外语教育/教学是不是一个研究领域?也许在教师中有不同的认识。但在国际上,学科教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并发展起来,和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一样,外语教育/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field of inquiry),这个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学术研讨制度和研究队伍;事实上,整个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许多研究是以提高语言/二语教学成效为其目的的。我国也正在跟上: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了“2008首届全国学科教师教育论坛”,教育界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数学界张奠宙教授就学科教育和学科教师教育作了精彩的报告,李士锜教授宣读了《关于学科教育发展的倡议书》。可以预见,我国全面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即将迎来学科教育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春天,外语教育也不例外。

我国的外语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贯穿于一个人接受教育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投入不小,然而成效尚不够大,是个急待认真研究的问题。从教师个人角度看,进行探索性、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成效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键,探索的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试验与科研;反思的结果往往是思变,要变化就要探索和试验,这就构成对教学的研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就是科研。这里研究方法十分重要,方法不对头,研究结论必不可信,没有价值,因此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学习和掌握研究方法。

5.外语师资培训方面的研究从最开始的teacher training,发展到后来的teacher education,以及现在的teacher development,您对这种理念转变有什么看法,这种理念的转变对我国目前的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何影响?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专业发展不排除运用培训的方式。但教师发展较之教师培训更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即教师发展在本质上不是个知识传授、技能演练的过程,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教学,学习如何教的过程,教师发展更加强调教师认知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强调教学行为的认知基础,即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行为才会变,教学效果也才能随之而变。

我国职前外语教师教育为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培养了大批外语教师,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必需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一代甚至几代新人。传统的外语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程模式很难完成这个使命,因为它没有针对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来培养准教师,还因为它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改革。

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通,一脉相承,只不过是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应有一体化的规划。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来看,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职前,事实上目前国际教育界的认识是前者对教育的直接影响更大,占据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受到忽略,因此更值得重视。

6.能否请您谈谈您自己研究领域的转变和拓展,并结合您所取得的成果谈谈您的感悟?

我的一个研究兴趣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外语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资深的外语教师,这一方向始终没有变化,但我的研究重点的确发生了变化:从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者语言和社会心理的研究转向外语教师研究。造成这一重点迁移的客观原因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作为该“中心”的研究员,我们对科研课题的选择除了个人的能力和兴趣外还带有使命感,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必须研究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中心”成立时,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正在开始,而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理念的转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于是我转向研究外语教师。

回头看来,研究外语教师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开始并不是什么都清楚,也走过弯路,但这个学习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它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知识与知识观视野和方法论视野。

在构成外语教育的四大要素—— 教师、学习者、目的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居主导地位,研究外语教师不能脱离我们的外语教学,而外语教学必然涉及外语学习者、外语本身和外语学习环境,因此研究教师就抓住了纲,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人物简介

吴一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65)、夏威夷大学(1984,硕士)和剑桥大学(1997,博士)。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七五规划项目“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素质调查”(1988-199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2001-2006)。先后发表研究专著《中国英语教育研究》(2000,第二作者,外研社),Spatial Demonstrativ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 and Cognition (2004, John Benjamins),《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2007,编著,外研社),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作者:吴一安

上一篇:世界美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