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治理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技术逻辑导向的教育数据治理将显著提高教育数据的安全和质量,保障数据治理业务的高效、稳定开展。文章在阐述当前教育数据治理面临的治理困境和传统治理路径的局限性驱动教育数据治理效果不佳的基础上,梳理了技术治理范式下教育数据治理中的关键技术、技术关系与技术功用。

第一篇:治理教育论文范文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认识的深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着眼于积极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推进管办评分离。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强化政府监督监管,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系,为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证。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三大方面明确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下面,我结合首都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教育督导改革谈三个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治理的内在要求,充分认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最终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十分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其内在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1.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治理的内在要求

教育治理的应有之意是指多元主体通过互动、协作等方式,建立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共同参与教育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而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过程。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高级形态,强调多元主体协调管理,体现教育的现代特性。其内在要求,一是主体多元,要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包括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架构。二是决策民主,要创新决策体系,形成各方面不同主体民主参与教育决策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教育需求和主体地位。三是运行规范,要建立和维护完善的教育目标,制度保障,法律支持和规范的教育秩序,体现依法治教、依序治校,规范权力的运行。四是目标包容,要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利益,满足多元教育主体,特别是受教育者的权益需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治理创新的根本方向。

2.充分认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教育督导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自主办学权,政府要善于运用法律、规划、标准、经费等综合政策工具统筹教育领导和管理,更加注重宏观战略管理。二是强化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权力责任,强化依法办学、坚持面向社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三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的理念、推进管办评分离,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吸纳社会资源服务和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接受社会监测与评估,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统筹推进和实施上述改革,要更加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监督,强化教育督导的地位和职能,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为突破口,健全和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监督监管格局,政府履行教育职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需要有效监督。学校自主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加强监督与指导。社会参与办学、监测、评估和监督办学需要科学的制度保障、有效实施和科学评价,要强化政府主导,实现社会广泛、科学、规范、有序的参与。

第二,教育督导改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首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教育督导在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实行教育法律法规,保障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重大政策项目落实,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教育督导缘于教育管理,是实施依法治教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作出了明确部署,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重要要求。教育督导不仅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要统筹设计科学完善的规则方法,建立起协调有效的组织体系。要通过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健全完善监督监管体系,形成保障制度顺畅运行的机制,建立起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保障首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教育督导改革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应该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是政府举办管理教育、学校育人的工作始终要遵循的。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细化、实化、具体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体现到课标、教材以及考试评价之中。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也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更新教育督导理念,创新教育督导方式方法,保证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有效实施,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实踐紧密相连。教育督导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和促进育人。

第四,教育督导改革是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体系的内在动力。

教育督导是《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基本规定之一,《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发布。《教育督导条例》系统设计了教育督导制度,丰富了教育督导内涵,扩大了教育督导范围,规范了教育督导类型和程序,为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督导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也成立了教育督导委员会,强化了教育督导机构的相对独立性,通过跨部门的合作,形成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教育治理体系。这些强化国家教育督导的重要举措,提升了教育督导的法律地位和行政地位,强化了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也指明了教育督导改革的方向。北京市恢复重建教育督导制度近30年来,在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推进教育督导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创造了具有北京特点,对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督导模式和督导经验。但是随着教育督导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相比,首都教育督导工作有很多方面需要创新完善。对教育督导职能定位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督导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督导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信息化建设需要全面推进。我们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法律法规,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体制和机制,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创新督导方式方法,努力构建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

推进教育督导改革思路和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要认真落实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督导改革的要求,统筹推动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督导改革。北京教育督导改革要进一步研究思考,总体思路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和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多元参与、开放和谐”的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原则,加强教育督导的法制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要立足教育实际,借鉴各方面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开放的现代化教育督导体系,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强化教育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目标任务

教育督导改革的目标是健全和完善与首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督导保障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教育督导专业化水平,保证首都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努力办首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任务如下:

一是健全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制度。健全和完善区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研究建立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履行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制度。坚持开展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督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二是健全和完善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督学制度。健全和完善对幼儿园、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特教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坚持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相结合,加强督学责任区制度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经常性督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化督学改革,监督、指导学校自主办学,促进学校依法规范办学和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三是健全和完善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的督导监测体系,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高效实施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开展教育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扎实推动教育督导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督导领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新阶段,也是深化教育督导改革难得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抓好顶层设计,全面深化、统筹实施教育督导改革,助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是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三方既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全面强化政府教育监督监管。推进教育督导法制建设,积极协调市政府法治部门和市人大,加快推进北京市教育督导立法工作。成立市、区两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合理划分教育行政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统筹教育监督、检查、监测、评估职能,整合资源,实施归口管理,强化教育督导的行政监督职能,提升教育督导地位,确保有效履行职责。

二是健全和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健全和完善督政、督学、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督导对象要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督导内容涵盖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等情况。督导方式实现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有机结合,督导过程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要健全完善教育督导结果使用制度,包括督导结果的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督导与监测评估结果的通报、报告和公布制度,将督导结果纳入对区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主要领导年度考核范围,健全考核奖励和问责机制。

三是加强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要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以专职督学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督导队伍,合理规划和设置教育督导部门的人员编制,充实教育督导力量。不断扩展督导队伍的来源,探索聘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人士和相关专业机构人士参与督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完善职能职责,充实研究力量,提升知识能力和水平,培育形成能够承担第三方监测评估等职能的专业化机构,建立学校督导评价员制度,加强学校内部的督导与评价工作,完善督学聘任管理制度,建立督学持证督导制度,健全督学纪律和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督学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督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充分吸收社会机构和力量参与教育督导。充分利用各种有资质的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学术团体和其他具有教育评估、监测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评估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开展全市教育发展状况的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督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企业、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参与教育决策和监督的作用,形成教育督导的社会力量,体现现代教育督导的多元参与与和谐发展。加强对教育督导与评价工作的统筹协调,对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学校的综合性督导与评价,由市区教育督导部门综合管理和组织实施,不能纳入综合性督导与评价相关检查、监测评价等工作,由市区督导部门牵头,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协调开展落实。

五是加强教育督导改革的基础保障工作。建立以提高教育督导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为目标,以资源整合与共享为核心,以构建统一的基础保障体系为基础,健全教育督導信息化管理和运运行机制为支撑,形成与首都教育和现代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督导信息化系统。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大问题和社会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教育督导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开展教育督导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推进教育督导的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向教育部督导办、市委市政府报道教育督导工作的机制,市区两级督导协同通报、协同协调交流制度,各省市区教育督导考察交流工作研讨、典型推介制度,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共同研讨推进工作的制度等,形成教育督导全系统的统筹协调、高效运转和工作合力。把教育督导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教育督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唐立军

第二篇:技术治理范式下的教育数据治理

摘 要:技术逻辑导向的教育数据治理将显著提高教育数据的安全和质量,保障数据治理业务的高效、稳定开展。文章在阐述当前教育数据治理面临的治理困境和传统治理路径的局限性驱动教育数据治理效果不佳的基础上,梳理了技术治理范式下教育数据治理中的关键技术、技术关系与技术功用。在未来,技术治理范式下的教育数据治理将面临高成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失序的智能技术应用生态、边界模糊的教育数据治理业务以及潜在的教育数据伦理风险四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教育治理;教育数据治理;技术治理范式;技术融合;大数据

收稿日期:2020-12-18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面向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2020XKT907);2020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课题“户外学习虚拟仿真环境的设计与应用”(KYCX20_2113)

作者简介:赵成杰(1994— ),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治理;张峰凡(1995—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环境;申世越(1997—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郑旭东(1988— ),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治理、学习科学。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开展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1]。这种通过把智能技术嵌入治理活动,实现人与技术协同治理的治理范式,学界称之为“技术治理”,这一新的治理范式已成为现代治理得以持续推进的基本驱动[2]。就教育数据治理而言,技术治理范式下教育数据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即教育数据价值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技术的运用和数据价值的发挥处于最佳状态,其关键在于建构和谐的技术应用生态。鉴于此,面对纷至沓来的智能技术,学界有必要对教育数据治理中的关键技术体系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以便教育数据治理业务能更好地开展。

一、技术治理支撑教育数据治理的逻辑归因

(一) 教育数据治理面临治理困境

当前教育数据治理主要面临治理理念有待提升、教育数据的安全质量和共享程度有待深化、数据应用存在风险三方面的问题。就治理理念而言,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方案不灵活,存在着分批进行、多头建设的问题,这就导致各系统之间数据标识各异、标准不一,从而难以实现教育数据的互通共享,为后期的教育数据治理工作埋下隐患。教育数据本身的安全和质量是教育数据治理领域关注的重点。然而,目前教育数据的存储主要采用中心化存储模式,由各教育单位、机构自行安排数据的存储,数据存储中心异常则对数据存储安全构成威胁。而且目前的数据安全体系多为中心化体系结构,随着系统安全架构的规模日益增大、复杂性日益增加,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同时,数据孤岛问题引发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够,导致教育数据质量不高,教育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难以满足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的需求。除此之外,教育数据的应用风险表现为:教育数据应用前,教育数据主要存在数据确权困难的问题,即无法确保教育数据的归属和权限,这就造成数据贡献者参与意愿不强、数据拥有者权益无法保障,从而导致数据的开放共享性差、数据过度集中。教育数据应用过程中,教育数据主要面临应用安全问题:第一,教育数据面临泄露和被篡改风险。传统信息加密算法多采用对称加密,算法相对简单,数据安全等级也不高,这就造成教育数据资料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存在泄露和被篡改的风险。第二,隐私安全受到威胁。智能时代,教育数据的共享开放要求不断提升,共享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导致个人隐私空间被严重压缩,隐私存在泄露风险。

(二)传统治理路径的局限性致使教育数据治理效果不佳

针对上文教育数据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数据治理路径包括法律路径、制度路径、道德路径和技术路径,是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法律路径主要是通过法治手段来建立教育数据治理的约束框架,由国家出台教育数据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治理行为,明確治理主体权利和义务,保障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的有序开展,但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制度路径是法律路径的补充和完善。其虽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支撑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的正常开展,但组织机构等内部的制度只适用于本部门人员,无法约束外部人员。道德路径是教育数据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法律路径、制度路径和技术路径的重要补充,其对多元治理主体的调节约束、自我管理和利益共生有较强的内生引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路径的功能正在经受挑战,师生数据隐私的泄露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技术路径是指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数据治理,以此来提高教育数据治理的效率、稳定性、安全性和治理成效。传统的技术治理更多关注将技术作为治理对象,关注技术路径引发的“技术万能”等问题,对技术促进教育数据治理的系统性思考不多,忽略了技术在教育数据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上述传统的治理路径在有效支撑教育数据治理的同时,其局限性也使得教育数据治理中的数据安全不足、质量不高、开放程度不够和应用风险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寻求一种适切的治理路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法律路径、制度路径、道德路径和技术路径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其在教育数据治理中是互相融合和彼此依存的关系。随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日益发展,技术路径以其技术融合性、稳定性、精准性和普适性在教育数据治理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或许会对解决教育数据治理问题有所裨益。

二、教育数据治理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关系审思

技术逻辑导向下的教育数据治理,其实质是把智能技术嵌入教育数据治理之中,使其成为教育数据治理的“准主体”,进而发挥其内在的善治逻辑[3]。但是作为准主体的智能技术因其自身的边界性、互补性,导致其必须融合应用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技术价值。当前阶段,教育数据治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具体关系如表1所示。

(1)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是预测分析、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并行计算、数据存储等技术的综合运用[4]。其主要为其他关键技术提供大规模、高速率、多样化与高真实性的数据支持,同时大数据也需要借助其他技术来进行数据的获取、整理和价值增值。

(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借助计算机等设备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涉及模拟、延伸与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系统的前沿交叉技术学科。它主要为各个技术系统赋以广泛智能性。在技术融合应用的系统中,人工智能将占据主导地位,借助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学习、计算和控制,确保系统智能、高效地运转。

(3)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集体维护数据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去中介化或信息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保密性、自信用等特点[5]。区块链技术主要是保障各个技术系统的安全性,确保数据的安全。因此,基于数据的其他技术也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区块链也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用性,保证数据质量。而人工智能建立于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之上,运算力、数据质量和算法模型是其三大要素,其中,数据质量对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可以借助更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优化自身智能,使自身智能更加高质。

(4)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无处不在,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按需便捷获取共享资源的计算模式[6]。其在教育领域的迁移应用称为教育云,它以按需分配、弹性扩展的模式为教育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服务[7]。主要包括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等三个方面的服务[8]。云计算技术主要为其他技术系统提供运算力和存储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离不开高运算力的支持。

(5)5G。5G是利用现存的网络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构成的多种网络形态,它包括各种现有的通信网、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等[9]。它可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实现无缝对接,帮助人类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都能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得前摄性、个性化的信息服务[10]。因此,5G技术主要为其他技术系统提供超高速与泛在化的网络支持。尤其以5G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5G,以其超高数据速率、大规模连接、低时延、高可靠性等特征为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提供了超高速与泛在化的网络支撑。

三、教育数据治理中的关键技术功用

智能技术的边界性与互补性要求其融合应用才能释放更大的价值,但就单个技术而言,其在教育数据治理领域有其自身的功能所在。

(一)大数据:推动教育治理由传统治理向现代化治理转型升级

大数据应用于教育治理的最大的价值在于数据治理思维的形成,这对推动教育治理转型升级、引领教育治理走向现代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1]。数据治理思维的形成意味着,教育数据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对象,也是治理的工具。一方面,大数据作为被治理的对象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治理中存在数据安全度不够、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限制了数据业务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和治理手段,其驱动教育治理转型升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治理理念上由传统的“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型,治理体制上由传统的科层化、碎片化向网状化、扁平化转变,治理主体上由传统的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治理方式上由传统的基于部分抽样和个案试点的经验判断转向基于全样本数据的科学决策,治理模式上由稳定的静态化治理向复杂的动态化治理转变五个方面[12]。如2017年重庆邮电大学启动“数据共享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分析行动计划”的教育数据治理实践[13],该实践表明数据治理思维在校级层面已经开始形成。该校从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出发,编制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颁布学校数据管理办法,并以智慧校园基础软件平台和底层应用为支撑,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逐步建立了“一中心三库”的校园数据服务体系和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分析多应用”的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格局,保障了教育业务和教育数据治理工作的高效、稳定开展。

(二)人工智能: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赋智

人工智能主要通过人機协同下的智力支持和教育数据治理生态的智慧孕育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赋智,推动数据治理走向“智治”。人机协同下的智力支持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业务替代,人工智能可替代教育数据治理人员执行标准化、程序化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数据治理效率,降低数据治理业务人员负担,也可以使教育管理人员更加聚焦于决策性任务。第二,决策补偿,教育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人工智能可对其决策进行实时验证,辅助其进行科学决策,有效规避决策错误、遗漏等行为的发生。第三,方案创造,人工智能通过对教育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数据分析,可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创新性的行动解决方案。当然,人工智能赋智的教育数据治理体系不能仅仅聚焦数据治理问题的解决,更应致力于建立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多元化以及协同化的教育数据治理秩序,并进一步推动“秩序”与教育数据资产价值发展的对接[14],形成教育数据的智慧治理生态。

(三)区块链:降低数据应用风险

区块链作为一个可信任的分布式系统,其核心准则是通过消除或减弱系统中心节点的高控制性,将系统各节点的权利层级扁平化,进而降低数据应用风险。具体而言,是通过保障数据的安全与质量来降低数据应用风险。数据安全方面,它通过去中心化的存储和创建由区块链本身为可信根的去中心化系统保障数据的存储安全,以及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来确保节点间的通信安全。数据质量方面,区块链的溯源技术可对数据操作行为进行溯源查找和验证追责,为监管机制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区块链也可对数据进行确权,健全数据共享机制,进而促进数据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云计算:教育业务“云化”,支撑教育数据治理业务高效开展

大数据时代,庞大的数据体量和高速率的数据通信需求使传统的数据存储、数据流动方式越来越难以支撑数据治理业务的正常开展,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的“云化”成为必然。而作为“云化”的关键技术云计算,一方面,其可以根据数据业务规则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清洗与过滤,提高数据质量及可用性,同时还可对数据业务按照优先级自动排序,避免短时数据量过大导致的系统延迟。另一方面,教育数据搜集覆盖面向横纵延伸,直达学生、业务,可实现由上到下、由点到面联结每一个人、每一个物。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建模分析,还可以研判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其时间灵活性和空间灵活性可以较好地应对特殊时期出现的数据量处理需求。

(五)5G:为教育数据治理流程的无缝衔接提供网络支撑

多样化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育数据呈指数级增长,对教育数据治理而言,传统的4G通信网络已难以满足教育领域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而具有超高数据速率和低延迟等技术特征的5G通信网络为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其可以提供通信基础设施支撑,确保终端设备和云端网络之间的良好衔接、配合、互补,促使教育应用更加丰富和普及,实现万物互联[15],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中沉睡、分散的教育数据有效利用,保障教育数据的生命周期高效、流畅地运行。另一方面,5G通信网络的普及可促进教育数据治理业务网络化,推动电子合同、发票、印章、签名、认证等业务的数字化应用,为在线办公等数据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技术治理范式下教育数据治理面临的挑战

教育数据治理技术体系中关键技术的融合应用符合协同化理论,即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的融合应用将超越各技术自身的数据治理功能总和。它们可形成最大的合力,产生最大的价值,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数据治理体系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有序化发展。但是,其在未来将面临以下挑战。

(一)高成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不可否认,先进技术在教育数据治理领域的融合应用,会极大推动治理流程的智能化、治理工具的便捷化,最大程度消除教育数据治理的条件限制,降低数据治理成本,但其首要前提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中占比最大,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以5G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需要进行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其种类、规模都将迈入新的量级,高昂的信息基础建设成本给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和教育数据治理业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失序的智能技术应用生态

善治是技术治理范式下教育数据治理的核心要义,也是智能技术应用教育数据治理的最终导向。要实现善治,实现技术对教育治理的有效支撑,技术范式下的教育数据治理至少要实现两方面目标:防止自身失序和控制失序造成的负外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技术应用失序带来的负秩序效应。如果单个技术不能有序并合乎伦理地应用,将会妨碍技术应用生态的基本运行和维系。第二,教育数据治理失序带来的负秩序效应。教育数据治理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如果教育数据治理可以有效开展,则可以有效地约束自身的负外部性,但是教育数据治理一旦失序或弱序,引发如数据孤岛、隐私泄露等问题,那么其必将对教育治理构成威胁,影响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三)边界模糊的教育数据治理业务

教育数据治理业务边界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数据治理人员权责边界的模糊。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使数据治理工具操作简单、便捷,治理业务开展智能、准确,因此,非数据治理人员也可以参与到数据治理工作中来,数据治理业务范围逐渐模糊,这就使教育数据治理队伍管理难度增加。第二,责任归属的模糊性。当前的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随着强人工智能阶段的到来,其必然在教育数据治理中担任更多的角色和任务,但是由于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如人工智能算法的漏洞,导致数据治理业务的延误,更有甚者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出现,责任属于人还是属于机器,是数据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潜在的教育数据伦理风险

智能技术嵌入教育数据治理有其适度性,其主要体现在嵌入的必然性和或然性两方面。其必然性意味着绝大部分教育数据治理业务需要智能技术来支撑其灵活、高效地开展,或然性则意味着小部分教育数据治理业务不需要智能技术的过多干预。进一步而言,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尤其是教师应当保持适当的警惕,避免技术对学生主体的遮蔽。除此之外,由于教育数据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其对数据隐私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要考虑到技术伦理问题。

五、总结

技术的问题要优先用技术来解决,而教育数据治理的核心在数据本身,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数据质量不高、安全不够、开放共享不足等问题,选择以数据治理的技术逻辑为导向,以建构和谐的技术应用生态为落脚点,是推动教育数据治理问题解决,走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在未来,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对教育数据治理的支撑作用,将新技术融合应用与教育数据治理相结合,进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数据治理能力,提高数据质量。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3] 宋辰熙,刘铮.从“治理技术”到“技术治理”:社会治理的范式转换与路径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9(6):125-130.

[4] 张锋军.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通信技术,2014,47(11):1240-1248.

[5] 郑旭东,杨现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1):23-32.

[6]Mell P,Grance T.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1,53(6):50.

[7] 吴砥,彭娴,张家琼,等.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92-100.

[8] 刘成新,张松,苌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研究现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3):41-45.

[9] 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10]张平,苗杰,胡铮,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5):1-6.

[11]杨现民,郭利明,王东丽,等.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践框架、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2):73-84.

[12]劉来兵,张慕文.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愿景及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30-35.

[13]熊余,储雯,蔡婷,等.高校教育大数据应用支撑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91-97.

[14]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4-11.

[15]兰国帅,郭倩,魏家财,等.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3-16.

(责任编辑 孙兴丽)

作者:赵成杰?张峰凡?申世越?郑旭东

第三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分析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系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着力促教育公平、调教育结构、提教育质量,工作有进展、有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方面,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开始破题,26个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12个省份4440名考生参加高考;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达18.5万,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1万扩大到3万名;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方面,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和互联共享;首批认定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深度结合有了体制机制保障;全面启动高校章程制定,教育部首批核准公布6所高校章程;基本实现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全覆盖,293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在改进作风、维护稳定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规定;深入推进“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开始进入第二个三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方向、保持定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化改革、狠抓落实,积极稳妥、务求实效。坚定方向、保持定力,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就是要针对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就是要以综合改革的思路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努力把中央的部署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积极稳妥、务求实效,就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不做表面文章,不求轰动效应,为适应国家需求、回应人民期待,扎扎实实地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各领域改革的总要求。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一切改革的举措和行动,毫无疑义都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从教育部门自身改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通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更好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带头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改革朝什么方向奋斗、在什么地方聚焦、于什么环节着力。过去我们习惯讲管理,现在强调治理;过去我们常说四个现代化,现在提出治理现代化。这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式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重大理论创新。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也是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一年多来,党中央把改进作风放在突出位置,在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一届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坚持改作风、转职能,实质上都是在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教育改革开启了新的窗口期,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精神、自觉遵循中央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切实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适应教育形势变化,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教育规模扩大后,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增多,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效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各方面更加重视教育结构和布局;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迫;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多方位的冲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三)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35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不断推进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办学活力还不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还不紧,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强等。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不在学生、不在教师,也主要不在书记校长,而在教育管理部门,在于我们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教育权责交叉,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管理方式单一,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破解,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实现很好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难免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再用7年时间,让世界最大教育体系整体进入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政府宏观管理,就是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新方式,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学校自主办学,就是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明确权利责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就是教育质量要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要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要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政府、学校、社会,管、办、评三者之间,权责边界既应当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对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握办学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体现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评价之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特别是节约粮食工作,要从餐桌抓起,从食堂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要突出诚信教育重点。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记实性写进成长记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有效机制,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铁的手腕治理考试招生违规违纪问题,用铁的纪律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坚决守住教育考试招生这块净土。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学方法,分学段有序推进,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以记实方式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教会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学生测试结果通知家长,学校测试结果向社会公开。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署和推进各类课程改革。出台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各学段育人目标和各学科内容设计提出具体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提出大学相关教材修订和使用意见。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全面修订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起始年级统编教材审定;组织修订中等职业教育教材;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质量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确保其政治性和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二)促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审视体制机制,重新评估政策措施,通过规则调整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要抓好贫困地区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编织贫困地区儿童成长安全网,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在当地就读,完全由公办学校接收暂时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努力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工作,扩大进一步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要支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覆盖率。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会同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留守儿童安全、学习、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务。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使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符合安全、学习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确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不仅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将各地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列入督导,全面普查,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认真抓好2013年启动实施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使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上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要优化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规划要纳入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严控制农村学校撤并行为,调整须经省级政府批准。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组建教育联盟,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完善招生规则,让更多部属及省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形成巨大的人才红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长效机制,并将每年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社会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教育资源要继续向中西部倾斜,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形式到中西部服务,强化国家重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为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出贡献。今年,全国80%以上中小学校要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础。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通达具备条件的每一个班级,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2013年1.5亿学生数据入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籍全覆盖。

(三)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不断调整优化教育结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前应着力在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年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2012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解决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法人属性、产权归属、教师保障、财政扶持等问题。要根据三中全会要求,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四)抓改革,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

推进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教育改革任务艰巨繁重,三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开展改革试点。在有意愿、有条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改革试点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改进考试内容。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考试内容改革,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方式。

确保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问题。确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责任、落实责任。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调整高校招生委员会人员构成,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就学、就职单位了解。进一步清理规范和逐步减少各类加分政策。

加强宣传引导。要加强改革举措的可行性论证,加强改革的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实施办法。要加强对改革办法和政策的宣传解读,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五)转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管办评分离”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础。推进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义是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同时督促基层和学校把权接住、管好,确保放而不乱。

积极简政放权。“善政必简”。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学校和社会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从名目繁多、繁琐细碎的评估、评审、评比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做好该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对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学校、放给社会,不能变相保留。对保留的项目,要抓紧清理审批流程,公开审批的标准、程序和结果。要统筹整合专项资金。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统筹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资金,扩大基层和学校资金统筹使用权,提高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要减少各种检查活动。建立检查工作归口管理,整合各种常规性和临时性检查,给学校创造一个安心静心办学的环境。简政放权,当前重点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教育部按照三中全会的要求,研究制定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原则上凡是由省级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下放省级管理,凡是由学校能自主决定的事项一律下放到学校。

加强标准建设。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用标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这些年,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但目前一些领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经不合时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标准与指南》制定和发布规程,强化对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加快对一些标准的废止、修改,制定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育质量、仪器设施、专业教学、语言文字等标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推动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研究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健全教育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要加强教育经费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严防违规违纪行为和铺张浪费现象。

推进法治建设。“政贵有恒”。法治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稳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4部法律一揽子修订工作,抓紧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不断健全教育法律制度体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强化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加强监督监管。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充实教育督导队伍力量。研究制定督学管理办法,提高督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督导重点工作。督政方面,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查、国家认定工作,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印发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办法、省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办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检查。督学方面,完善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推进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制定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扎实实施素质教育。质量监测方面,制定发布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方案,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为改进教学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制定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办法,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有没有活力,关键要看学校有没有活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以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校作为教育“细胞”的活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这也是政府放权的制度前提。对公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范围和规则。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参与机制、理事会(董事会)的社会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出台高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范学术委员会的组成、权责和运行规则。章程是明确学校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对民办高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会(董事会)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障校长、教职工特别是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权利。对中小学,主要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实行好校长负责制,加快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建设。

推进依法办学。教育部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标体系,形成依法办学的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政府、社会、家长监督评价学校办学行为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教育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办学活动合法性的监管上,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坚决杜绝任何学校出现有悖于法治原则的管理手段和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申诉、学生申诉制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领域公益性法律服务机制、学校安全事故依法调解制度,完善保障学校依法办学的制度环境。

坚持面向社会。学校只有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将出台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继续实施“2011计划”,通过机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当前,青年教师住房存在困难,要主动协调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因地制宜,努力加以解决。

(七)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监督教育

在“管办评分离”中,评价是反馈环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科学、公开、公正的评价,是增强教育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治理模式下的“社会评教育”,实质是要把评价权和监督权更多交给社会、回归社会,在“管”与“办”的互动中,保持相对独立性,成为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创造的科研成果,最终都要接受市场和社会的检验。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也要求我们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相应变革。行业企业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毕业生最终的去向。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业企业评价机制,吸收行业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把行业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视行业企业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是个试金石,高校办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就业能力强不强、创业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毕业生727万,这都是国家宝贵人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责无旁贷,教育部门义不容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发就业岗位、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基层就业、激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更多具体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具体困难。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重要内容。实行高校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信息贯通,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向社会公布。

强化专业组织评价功能。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正确发挥评价的监测、诊断、指导功能,专业机构不可替代。要支持现有专业机构建设,发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独立于教育部门的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评估监测水平。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合同、委托等多种方式向专业组织购买高质量的服务。

今年,将加快整合国家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为开展专业化监测评价提供支撑。加大力度推进一些机关职能向直属单位和社会组织转移,原则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组织评估评价评审等具体事项。委托第三方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通过测评,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满意度。

重视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监督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推行教育部门、高校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社会各界在公开中监督。要通过信息公开,确保社会公众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取各类教育信息,这是社会监督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强化社会评价,首先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加强信息公开,主动让社会了解,提高政务和校务公开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学校的公信力。对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把各项政策和重要事项依法、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加强职能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监督公开。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公布意见采纳情况。要加大行政审批公开力度,及时公布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办理程序和审批结果。大力推进工作过程公开,及时发布重大教育项目和工程实施情况。大力推进工作结果公开,推动教育质量标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和教育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开。要公开违法违规事件查处结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办学条件能力、质量水平等信息向社会公开,让社会了解。今年要进一步推动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积极公开群众关注的信息,对学校重大决策、政策及时宣传,赢得社会理解;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当前,特别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财务信息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切实加强师生和社会对招生、财务工作的监督。信息公开,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根本在“监督”。没有“监督”的公开,就可能是不公开、半公开,甚至是假公开。2014年,要改革信息公开监督检查机制,引进第三方参与教育信息公开监督。

三、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时代命题,是必须完成的崭新课题,也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无论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还是知识储备、工作方法,我们都还有许多不适应之处,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现实地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面前。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本领,打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实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一)深化学习领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身体力行。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教育部门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要真心实意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学习原文,全面系统领会讲话基本精神,着力把握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要联系实际学,紧密联系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抓住精髓学,坚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来思考问题、谋划思路、改进工作。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素质能力基础。

(二)增强担当意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品格。教育部门管理干部一定要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事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改革难度和风险都在不断加大。责任重于泰山。打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缺乏担当意识不行,担当意识不强也不行。我们要敢于旗帜鲜明、较真碰硬,勇于尽心竭力、攻坚克难,善于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要正确推进改革。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正确推进策略,确保改革取得可预期成果。要准确推进改革。吃透中央精神,立足基本国情,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国家统一安排的不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等,该试点的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创造的新鲜经验。加大国外先进理念、经验和资源的引进力度,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要协调推进改革。在教育内部,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统筹推进课程、教学、考试、招生改革。在教育外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有关环节的衔接,主动会商解决重大问题。要务求改革实效,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师生员工拥有共识的环节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质量最突出的问题改起,让教育改革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强化为民情怀,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群众。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是要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养成真挚为民的情怀,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师生需求贯穿工作始终,调研要深入群众,决策要吸纳群众,执行要依靠群众,监督要动员群众。教育部门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努力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永远保持为民、务实、清廉本色。要深入基层和学校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师生的想法,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办法。要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做好公示、听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扩大公众的参与权。要善始善终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工作,强化整改落实,推进建章立制。及早谋划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将两批活动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以严的标准、严的程序、严的要求,全面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坚决守住阵地,切实维护好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保持校园和谐稳定,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没有和谐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其中大部分还是未成年人,确保他们安全上学下学、安心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进步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注重形成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心理干预机制,切实抓好日常管理,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要坚持源头治理,认真解决师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把他们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定应对计划和方案,做到全覆盖、能操作、已演练、常更新。教育部将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加以落实。

(五)加强舆论引导,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这既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树立教育系统良好形象的现实需要。要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上下功夫。舆论氛围好不好,关键在引导。要更好地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准确解读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改革焦点难点,提高宣传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在扩大新闻宣传覆盖面上下功夫。建立覆盖报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在内的教育新闻宣传大格局。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教育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发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让更多主流舆论和正面信息上网传播,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要在提高舆情应对能力上下功夫。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定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尽早发出正面声音,争取第一落点。通过扎实有效的舆论引导,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正能量。

同志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我们崇高的使命、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谱写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4年1月15日)

作者:袁贵仁

上一篇:历史故事论文范文下一篇:英美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