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反思

2022-08-25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教案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特别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预习到位,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初级密码锁和高级密码锁的密码问题,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1、学生讨论的时间短,学习的过程明显不足。

2、在解决分巧克力一题时,学生虽然知道了方法,也有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其一直没有想到用简便的符号代替方法将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4、对学生的赞赏语言不够,有些匮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教学工作。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湖北科学技术出书社) 第一单元 奇妙的声音 教学内容:唱一唱 [url=javascript:void(0);]美妙的琴声[/url]

教学目标:

体验认识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效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第一乐段附点节奏特点,跟琴演唱

二、同一旋律差别演奏形式的听辨对比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历程:

一、社团教学:

欣赏曲听辨抢答赛。

内容为上期欣赏过的曲目,分组进行抢答,应对者请对方组的孩子演唱歌曲。

才艺展示

把你在寒假里听到的或进修的歌曲、乐曲给大家展示展示。

鼓励、评价。

介绍音乐课新栏目《音乐信息站》。

每人搜集有关的音乐知识、故事,在课前介绍给大家,丰富我们的音乐信息量,看谁找的故事最有趣。方法是轮流,期末评选最佳信息员。师:轻快的音乐声中,我们今天的音乐可就要开始了。这节课,教员起首为大家带来了3首差别风格的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

1、 民族唱法的《茉莉花》

二、美妙的声音唱法的《长江之歌》

3、通俗唱法的《青花瓷》

师:虽则歌曲的风格差别,形式差别,但同样能带给我们夸姣的感受!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教员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外国歌曲,他的名字叫做《美妙的琴声》,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带给你的差别感受?

三、进修歌曲

1、完整聆听《美妙的琴声》

师: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你知道这首歌曲归属那种唱法吗?(美妙的声音唱法)简介美妙的声音唱法:美妙的声音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因为在发声等方遮挡面部的东西有很强的科学性,因此是歌唱艺术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唱法之一。

二、复听歌曲

歌曲演唱的内容是什么呢?再来聆听这首歌曲。

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单三部曲式结构

3、分乐段聆听

起首,听一听,歌曲的第一部分。歌曲第一部分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随着音乐,我们自己可以用手来划一划!

师:教员出示4种旋律线学生选择!

这段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出示歌谱)

4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A、跟琴唱歌谱。B、唱歌词C、单独演唱。

3)聆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听后你有没有不同样的感觉?

再来看看歌词,又在倾吐什么?教员朗读歌词。

再次聆听第二部分。

4)完整聆听,学生跟唱

5)选择画面表达感受。

4、 今天聆听并学唱了歌曲《美妙的琴声》大家的感受到这首乐曲主要表达了 什么感情?用什么样的速率情绪演唱最好,聆听《小螺号》《摇篮曲》分别适合用什么速率?

听一听 [url=javascript:void(0);]楚商[/url] [url=javascript:void(0);]旱天雷[/url]

玩一玩 [url=javascript:void(0);]火车咔咔咔[/url] [url=javascript:void(0);]按图分组走一走[/url]

5、师:同学们音乐总会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个人对音乐都有差别的理解和感悟。

祝愿大家在音乐的陪伴中,健康欢愉的成长!

教学感悟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青岛市教学研讨会市北区分会场执教的一节高年级的音乐欣赏课。这节课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美妙的音乐》中的聆听内容《美妙的琴声》。因为教学内容在旋律、演唱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以感受聆听为主、辅助视唱旋律,以多种形式的感受来拓宽学生的进修领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根据六年级学生的不主动、不爱单独发言的特点教学设计中尽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问题的设计也倾向于多项的选择。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我也意识到如许几个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聆听不喜欢的教材歌曲。这首歌曲是一首美妙的声音唱法的歌曲,旋律起伏大,而且不易上口,学生进修兴趣不高。为此我以各种唱法入手,以通俗、民族过渡到美妙的声音。以多种形式进行聆听,结合画面感受理解音乐内涵。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了解了音乐,理解了音乐,对美妙的声音唱法的音乐就再也不排斥。由此,我也熟悉到,音乐作品好难听,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聆听,教师起首不能排斥音乐作品,教师心中有音乐,学生才会有音乐。陌生的东西不容易接受,熟悉的才会更容易接受。相信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丰富、增长,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有所升华!

二、欣赏课的容量。本节课只欣赏了一首独唱歌曲。聆听内容不多,但是,给学生呈现的内容不仅只是这首歌曲,作品的阐发、作品来源、作品的题材、曲式、作曲者、其他演奏形式的演奏等等,内容的确是满满的。一节课的容量是否有些多?学生是否能完全接收?欣赏课,我们关注到欣赏内容的各个方面,这是教师的想法,学生一节课接受的太多,反复聆听一种音乐也会产生听觉的疲劳。我想,在今后的音乐欣赏课中,如何调节控制好教学容量和一节课的教学节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欢愉、学的自由,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这首歌曲的旋律歌唱性很强,学生很容易就能对旋律熟悉,但是欣赏的目的不是要学生会唱歌曲,而是通过对歌曲的阐发,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情感体会。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放在分段欣赏上。

在进行过几次有效的欣赏教学之后,这节课的效果更好了,学生从旋律上就基本能把握住歌曲的情绪,了解了基本欣赏的方法,知道从个词和旋律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感受音乐,并主动区分音乐的段落,理性的欣赏,提高了欣赏能力。

《美妙的琴声》这堂课的容量太大,难度量不适合中年级,有可能学生有点不能完全的接受。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表演和创编上,会唱这首歌应该放在准备里。学生在创编历程中另有所欠缺。在整堂课中,大部分同学对角色表演兴趣很浓,能够较好的进行表演。

第二单元 爱护保重韶光 教学内容:唱一唱 [url=javascript:void(0);]韶光[/url]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密意、柔美的声音和谐地演唱歌曲《韶光》,表现出歌曲的意境,从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能积极参与即兴接唱的创编教学。

教学假想:

本课围绕“爱护保重韶光”这一情境主题,摆设了“回忆韶光——即兴创编”、“感受小时韶光——进修歌曲《韶光》”、 “爱护保重韶光——师生小结”教学环节,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回忆自己、感受他人的小时趣事,从而懂得要珍爱今天的幸福韶光。

教学重点、难点:

1、歌曲的二部合唱及艺术表现。

二、二声部的准确、和谐及歌曲力度变化的表现。

教学历程

一、回忆童年——即兴创编接唱。

1、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生活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谁能说一说在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畅谈。)

师:教员被同学们准备了几段有趣的童年生活的音乐,我们来一起听赏。

二、唱一唱

师:童年是夸姣的,记忆中最温馨的就是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为我们哼着摇篮曲。许多作曲家都想把这段温馨的记忆永久地留下来,因此创作了许多差别的摇篮曲。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摇篮曲吗?请同学唱一唱。

(课件播放音乐片段。)

舒伯特的《摇篮曲》。

(学生随音乐复习演唱学过的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说童年趣事和复习演唱《摇篮曲》的教学,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他们的情感,营造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完成旋律即兴接唱。

二、感受童年——进修歌曲《红蜻蜓》

1、导入情境,视唱旋律

师:刚才我们回忆了童年许多童年的往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一猜”。

(1)视唱单声部。

师:在一个荒僻的山包村,日头已经渐渐地落山了,美丽的夜晚一只小闹钟唱起了歌,请同学听一听,它唱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韶光的旋律乐谱。)

(教师分别弹奏十四个乐句,学生听完后,找出相应的乐句,然后唱出上面的内容,不对之处其他同学帮忙完成。)

(2)练唱第二段。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唱得也不错,小闹钟又唱起来。同学们再来听一听,“猜一猜”它们的唱的旋律,并且模仿模仿。

设计意图:孩子们最爱做游戏。视唱乐谱往往是进修歌曲时最难又最枯燥的一个环节,这里设计了一个情境,并用“猜一猜”是小闹钟唱的旋律这一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听”与“模仿”中掌握乐谱的音准、节奏,同时为后面的朗读歌词、学唱歌曲、体会与表现情境做好铺垫。

二、感受情境,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旋律好听吗?听到这旋律你会联想到什么画面?

(学生发言)。

(课件播放歌曲《韶光》,学生听赏。)

师:谁能告诉教员,小闹钟在歌曲中描绘了什么情景呢?(学生回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歌词。

(放《红蜻蜓》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理解情境,进修歌曲

(1)熟悉歌曲。

师:同学们充满密意的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韶光的流失和宝贵。请同学们自由练唱歌曲。

(2)解决难点。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有坚苦?

说明:通过自由练唱,学生会发现歌曲中有几处难点。

三、爱护保重韶光——歌曲措置惩罚与表现

1、情感措置惩罚

师:现在我们读小学了,学生园有趣的“事”与“景”只能在“我”的梦境中呈现,不能再回那天真的韶光。我们要爱护保重韶光”这是作者在由衷地感慨。同学们,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才能歌曲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旋律线与速率的变化措置惩罚来表现歌曲情境,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创作表现

师:唱着这首优美密意的歌曲,同学们明白了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的意思吗?同学们,我们还知道那些爱护保重时间的谚语?怎样演唱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情境呢。

(启发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思路与方法,如:重新摆设速率,注意音品音量的对比变化,改变演唱形式,插手其他乐器伴奏等等。)

(1)学疏远组会商设计。

附学生设计方案:

采取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表演唱。

(通过音量与速率的对比表现歌曲情境。)

插手打击乐进行歌曲的演唱。

(如:插手三角学铁或碰铃表现远处黄昏的钟声„„)

(2)展示与评价。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音乐展示你们要描绘的童年生活片段。比一比,那一组表现的情境最美。

(3)综合表现。

(师生共同归纳、综合出最优方案,全班同学进行演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音乐经验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进一步加大深度学生对歌曲情境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

听一听 [url=javascript:void(0);]良夜[/url]

玩一玩 [url=javascript:void(0);]金梭与银梭[/url]

4、小结

教后感: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我忽然意识到,所有的孩子在合作中都希望自己是“主角’,是“带领”。我感到了危机,一个不能够听取别人建议的人,一个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成功的人,我不知道今后的路是怎样的所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这种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的教诲一定要不断的渗透到教学中去。

第三单元 童话六合 教学内容:唱一唱 [url=javascript:void(0);]游月宫[/url]

教材阐发:

《[url=javascript:void(0);]游月宫[/url]》歌曲旋律起伏半大,歌唱性强,其节奏多为舒展、流畅,富有诗意的歌词叙述了天真而富有玄想的孩子们畅游“月宫”愉快旅程,表达了他们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去实现心中夸姣的理想。

教学 目标:

1.能用甜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望月亮》。

2.能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演唱、聆听、伴奏,体验认识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效用。

教学重点:感受2拍子歌曲的特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历程:

一、 说月亮。

1.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出示一个圆,“猜猜看,这是什么?”

2.谈话导入课题。“听着音乐想一想,月亮象什么?”

二、 唱月亮:(进修歌曲《望月亮》)

1.教师范学校唱。2.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3. 熟悉歌词。

4.感受拍子的节奏5.按节奏朗读歌词。6.学唱歌曲:

(1) 随琴轻声哼唱。(2)轻声演唱歌词。(3)表现歌曲。

三、 填写月亮卡。

1.携带优美抒情的情绪再次演唱《望月亮》。

2.启发情感,在歌声中填写月亮卡。

3.用歌声表达我们夸姣的心愿。

教后感:结合美术学科“添添画画”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逐渐步入月夜的情境,引起学生好奇心。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激起学生对演唱的热情。通过多次聆听,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情绪。

在进修历程中渗透节拍、延音记号、强弱规律等音乐知识,借助音乐要素启发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

通过感受和体验认识“[url=javascript:void(0);]游月宫[/url]”。启发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教学内容:听一听 [url=javascript:void(0);]糖果仙子舞曲[/url] [url=javascript:void(0);]黄鹤的故事[/url]

玩一玩 [url=javascript:void(0);]龟兔赛跑[/url]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听《糖果神仙舞曲》、《[url=javascript:void(0);]黄鹤的故事[/url] 》、玩一玩 [url=javascript:void(0);]龟兔赛跑[/url],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认识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2.能力目标:启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掩护意识,使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理念:

围绕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杰出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逐步养成杰出的行为习惯,本课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聆听、演唱,同的时间的宝贵,爱护保重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方法: 合作法 感受法 会商法

教 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1. 结合画片或幻灯,用生动的语言讲评《[url=javascript:void(0);]黄鹤的故事[/url]》

2. 听《糖果神仙舞曲》,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

课件构想:

1. 可爱的城堡

2. 做一个小动画《糖果神仙舞曲》。

教学历程

一. 听《[url=javascript:void(0);]黄鹤的故事[/url]》

二 聆听《糖果神仙舞曲》

1.初听音乐,教师可不讲剧情,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

提醒:在音乐入耳到什么奇特的声音了?请你用动作暗示。

指钢弦琴的声音)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

2.复听音乐前,教师可讲评《胡桃夹子》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三、 玩一玩 [url=javascript:void(0);]龟兔赛跑[/url]

1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通过音乐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感受差别要素所表现的差别形象,来感受乐曲的旋律及情绪。

教后感:全般的教学历程是在一种主动探究的历程,我想:新的教学标准样式,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契机,同时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在学生主动进修的历程中,我发现,教员引导者的角色是那样子的重要。虽则,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可是,这个自由空间的度却非常的重要,过了就会使学生离开正道课堂,发不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不能够完全打开,所以说,与其说新的教学历年是我们的工作更加轻松了,不如说是使我们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求更高了。,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背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时期他人无法拜候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间,了解如何重新恢复办事。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对东,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有

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房间的示意图,画出自己上学的路线图,标出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我们祖先发明的指示方向的仪器。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从“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对东,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再引出辨别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

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房间的示意图,画出自己上学的路线图,标出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我们祖先发明的指示方向的仪器。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动手搜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资料,在交流会上,不少学生展示了如果在大自然中迷路了,如何辨别方向,能通过给出的一个方向,找出其他的七个方向。能看懂公交车上的路线图。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本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他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在教学中发现两个教学安排上的特点:

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

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1、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

核心。如:教学“42÷ 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 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5”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减4余2,这个2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这些蔬菜你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引入新课。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上计算课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过去自己教学只需几分钟时间,新课就结束了。这学期听了郑蔚、冯琳老师执教的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课,知道上好一节计算课确实不容易。在开学初的一次教研组活动中,教育专家曹培英老师对我校数学教师进行了一次培训,特别是曹老师在分析三年级计算单元,他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对自己的帮助颇大。听了曹老师的分析后,使我的教学脉络更清晰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第二次学习除法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表内除法(包括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依据教材意图,本课要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从“表内除法”到“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被除数十位没有余数或有余数)”的突破,以便学生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重点体现让学生经历从“表内除法商是一位数”到“商是两位数”的突破过程,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设计上我找准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采用了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后有以下体会:

1、利用口算经验学习笔算。

在教学本节课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有所遗忘,会写的也写错。于是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3、做、说、评、改相结合。

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动笔试一试,说一说,对做法说法相互评一评,再把错误改一改,学生学得实在些,相关能力也得到培养。

统计课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情境,从有趣的生活场景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自己产生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学习探索,经历“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逐步理解“统计”的含义,再将“统计”的方法应用于探究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课始,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设计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通过向大象赠送生日礼物——五颜六色的鲜花,使学生又一次充满激情,从而自觉地投入统计鲜花的自主活动中;课末,设计大象买水果感谢小朋友的内容,使学生产生了帮大象统计水果种类和愿望的需要,使课堂比较自然流畅。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动手分一分、理一理、排一排啊、贴一贴、数一数的操作活动到动脑筋思考怎样帮大象统计客人、水果及自己准备的鲜花的思维活动,都让学生有意识地经历和体验了学习统计的过程。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环节还不能面向全体,如展示小动物、鲜花整理统计的过程,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进行交流。还有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巧妙地点拨,语言的简洁精练这些方面都要不断的努力。

在听了朱老师的统计这课时后我感受到:

1、学生兴趣高涨。首先,在开课伊始,老师运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开联欢会”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很快地投入到找动物、数动物的活动中来;其次,整节课学生一直都是在摆学具、涂方格、互相交流等活动中进行,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新知,学生真正体会到“做”数学带来的快乐。

2、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往我们看到的“统计”教学,总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先进行分类,再完成统计。这种分类活动是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本节课,学生也进行了分类,他们是在老师的问题“究竟哪一种动物多吗?”的指导下,进行摆学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摆法。如生1把三种小动物的只数按堆摆,生2把三种小动物的只数一个对一个分类摆放。生3按画面上动物的位置对应着摆出学具等。在观察比较之后学生发现像生2那样摆能更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这一活动就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而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比较之后,发现应该这样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儿童尤为强烈。本课学生自己发现统计前要分类这一秘密,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了不起呀,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学生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整理数据的过程。因为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都是一些事实,要把这些事实数学化,就必须进行抽象,但抽象的过程应该是逐渐的。本课中,第一个活动是摆一摆。学生不是直接通过看图数数,而是用自己的学具把小动物的只数都摆出来,对学生来说,数学具的个数就比数小动物的只数要抽象得多。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就在思考,怎样选择学具摆?该如何去摆?学生用一个学具表示一只小动物,有几只小动物就用几个学具表示。再通过对比学生体验到,只有分类“一一对应”着摆,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第二个活动是涂一涂。让学生把摆的结果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也是用符号表示实物的另一种形式,用一竖行代表一种小动物,用一格代表一只小动物,那么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就在相应的那一行里涂几格,也是 “一一对应”思想的体现,把实物的多少用格子的多少表示出来,就更加直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年、月、日》 案 例 反 思

教后反思:

每人对数学的理解都与他自身的经验、知识背景、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有关,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完善、优化,还能让不

同的解题策略为大家所共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时间与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不断拓展思路,展现思维的真实碰撞。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用竖式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而我们正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因此这节课的导入就从这一点出发。课本上的情景是一座高楼大厦,有12层,每一层有14户,算一算这幢楼能住多少户?我当时看完这节课后,感觉用这幅图不太好引入这个课题,最初想到了自己的隐形眼镜,因为日抛形的一幅才要十几元,正好可以引入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这样就可以很顺利的进入到下面的环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通过学生自己的试一试,小组的交流,全班展示等。学习竖式如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表述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竖式的方法。最后进行练习的层次深入。让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任何两位数与11相乘都可以很快口算出结果。

整节课的流程就是这样进行的,经过试讲发现了问题。第一就是有关隐形眼镜,可能在我们生活中接触日抛形眼镜的就不是很多,我们还要问一句:什么是日抛形的?如果带着问题上课,那么学生同样也会有这个疑问。贺老师指引何不找一个离生活最近的例子呢?于是就从服饰围巾入手:因为我平时不带围巾,所以上课学生能一眼发现老师的变化。这样引课题很自然,并且围巾的市场价格:12元也比较贴近生活。上课时让学生发现老师的变化,围巾很自然的就引入进来,后让学生来猜价格进一步把课堂氛围也提升了。这是一个较好的题材,通过课堂效果来看,也是比较不错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接到老师的任务,进行试一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这一环节。由学生来解说竖式的过程转为老师讲解,学生来理解吸收。因为试课时学生不能很完整、很清楚的把计算过程说明白,学生也听不明白,越说越迷糊,所以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列竖式来引出这一课题,共同学习列竖式的方法,再让一名学生复述老师讲解竖式计算过程,学习效果明显。也不会把错误的方法先入为主,从而学生通过两次的学习,对竖式也有了简单的了解。这时,学生迫切希望做题来证明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又把课堂气氛再次调动起来。

第三点做的不好的就是:让一个学生拿着他在算草本列出的竖式,通过展台让其它学生发现他的问题,并能给出及时的纠正。学生们发现了错误,而且还说得非常到位,但是我却没有让这个学生及时在他的本上纠正过来,给出正确的答案。只是匆忙让学生走下了讲台,多好的一个再学习机会,就这样溜走了。只能说明自己上课经验不足,处理教学环节不完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多锻炼自己

学生在动手练习过程中,课堂上发言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他们高高举手想让老师给一个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激动的喊着“老师、老师我来”!但是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题目上“11乘两位数”时,学生正在演草本进行计算,而我还没有等学生计算出结果,就把结果打了出来,有点心急。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功这种喜悦感,从而这点教学效果也没有出来。

这节课虽说没有什么大失误,比较顺利进行。但是从细节来看,存在不少问题。以上几点是自己感受最深、做的不很好的方面,。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请各位领导、老师多给予指点,使自己在教学中进步更快!

面积课后反思

课上完了,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可是,这堂课自我感觉没有在2班上得效果好。因为在2班试教时,最大的问题是概念的理解。昨晚花了近3小时,修改了一番,感觉稍微好了点,时间压缩了一点。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今天当我在1班问围起来的图形是否有面积时,他们一口咬定——没有。原本有少数几个人还是认为有的,估计看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没有了,

也立刻否认了自己的答案。原因是:这中间是空的,哪来的面积?然而这在2班却没有出现,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误以为周长就是面积,这,我倒是有预设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总得处理啊!我用手摸着那个虚无有的“面”,渐渐引导孩子们,请孩子们也尝试着来摸一摸,慢慢地,孩子的思绪回来了,当然还不是全部。我请能干的孩子将这个“面”搬到黑板上来,孩子们逐渐明白,原来封闭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只是我们一下子看不到,摸不着。虽然将问题解决了,但是我知道还是有一部分的孩子对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无法理解。也怪了,一样的教法,昨天在2班感觉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说“有、有、有„„”,今天在1班却会认为没有面积了呢?难道和第一层面的概念也有关连?因为前面一部分,我几乎全改变了。不过对于封闭图形存在面积,的确是个难点,是我自己没有考虑周全,孩子们到底会出现怎么样的情况应该预设得周全一点。

我现在在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出来刚才的“卡带问题”:当孩子们一致认为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的时候,我直接将它的面积搬到黑板上,请孩子们通过观察得出,它们到底是否有面积。也许浙教版教材的定义孩子们相对要能理解一点,“平面图形”孩子们接触得还是比较多的。虽然说平面图形和封闭图形意思基本是一样的。可是平面图形是孩子们看得见的;而封闭图形涉及空间观念,正如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一样,他们是没有面积的,因为它连面都没有。

在区别周长和面积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个小游戏,这还是昨晚看录象课时引用过来的。孩子们在做动多判断的时候,没有发生一例错误,感觉他们对于周长和面积还是能加以区别的,但是在总结收获时,一个孩子在汇报如何比较图形间面积的大小时,她提及了周长。不知道是因为着急造成的口误还是因为没有牢固掌握知识的原因。

在动手操作这一块内容中,孩子们的表现似乎也不近如人意。因为担心上课老玩这个学具,便让小组长将学具桶放在地面上。可结果实际操作时,很多小组连学具都没有全部拿出来,顾自个儿在那边想,可又想不出结果。巡视时发现,有些孩子在数我给他们做的记号(目的是连线成小格子,以便数。),可是又没有数全,就数了我给的几个点,这当然是不恰当的想法。当然也有部分孩子想出了比较高的招。比如我今天提供了两套比较的学具,有孩子想到将正方形和长方形两两拼组,再进行重叠比较,应该是比较有新意的一种方法。当然也有用到拼、数小图形;折叠等方法。也有孩子在利用尺子,量了边,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知识一直要到后面几节课才用到),在汇报时,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请他们汇报,而且他们目前也无法汇报。但是在1班,发现孩子们不太敢折这个卡纸,大部分孩子选择了作记号拼、叠,当然也对,但是我这个急性子觉得这样太麻烦了

最不理想的环节就是全课小结。课结束时,问孩子们都有什么收获,他们似乎都愣在那边没有什么反应了,举手的孩子是少之又少。其实,这我应该首先自我检讨。在平常的课中,很少请孩子们谈收获,可能他们还没有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知道从何说起。记得2班的孩子看着板书,几乎将全课的要点全汇报了一便,就连画在上面的那个封闭图形也充分利用起来,和周长加以了区别。可是在1班,却不懂得利用板书来进行回顾总结。

课,结束了;问题却还有一长串。在反思中更能让自己成长,这是很多教育教研专家得出的结论。给自己更多的思考空间,将思考进行到底。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在平时逛超市的购物时,已经认识了小数,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我想读写小数也因该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超市购物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讲授了小数的认识和比较小数的大小两个知识点,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得也有失。

在初步认识小数前,我估计到了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小数的读法上出现跟整数一样的读法这种错误。在课堂上果真有几个学生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读成几十几,比如:有的学生把18.46读成十八点四十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读错的学生多读几次,直到他读对为止。课后还叫成绩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几个小数考考,以使他们达到学会的目的,这样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商店买铅笔盒”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说出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小数变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例如: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有的学生把4.90元变成4元9角0分,把5.10元变成5元1角0分,然后进行比较,因为4元小于5元,所以4.90元小于

5.10元。其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例如:比较2.55和2.62的大小,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2与2相等,然后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5小于6,所以2.55小于2.62。再如比较4.56和3.83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4大于3,所以4.56大于3.83。第二种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说,以达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巩固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还采用了一生提出问题,请另一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练习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的地方老师讲得太多,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努力把学教好。

第四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反思

《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 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 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增加一个数会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有待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展开。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设计和反思

估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小学 占玉容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 、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 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准确数:221+239=460>441 估算:221+239 >441

221+239 >441 220 240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196+226<441 200 226

196+226<441 200 230

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一、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充分感知估算的作用。

切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关于估算的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二、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估算必须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

另外,数学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正确书写和阅读教材的习惯,以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网的目的。

上一篇:食品安全法宣传活动下一篇:少年梦中国梦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