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22-10-21

第一篇: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开题报告,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附开题报告论证活页

论文题目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1.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选题背景

银行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负债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贷款经营是商业银行创造利润的过程。整个过程,激活了经济,维持了经济的发展。银行在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作为银行业中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同样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21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型,特别是能源资源紧缺加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回落、出口环境和房地产业震荡,我国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化,也使商业银行在制定业务拓展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商业银行进入了微利时代。尤其对城市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尤为明显,信贷业务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信用风险也是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城商行所处市场地位决定其信贷资产营销愈加艰难,其议价能力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相比相对薄弱,风险问题的出现,贷款不良率的接踵而来,使城商银不良资产比重增加。2008贵阳市商业银行瑞丰支行和贵阳市白云区信用联社涉案金额分别为6000万元和2000万元;2009年4月,上海大型国有企业上海广电集团深陷亏损泥潭,直接牵涉至少8家银行的大额贷款安全。以上案例,都是由信用风险管理不力而导致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城商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准确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1.2研究的目的

本文正是在我国城商行体系不良资产偏大,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业整体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通过分析我国城商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管理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并在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风险,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和化解存量不良资产风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使城商行在新形势下提高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1.3研究的意义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金融改革的深化,城商行将开始面临新的信用风险,因此本文以作为银行风险核心内容的信用风险贯穿始末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更适合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对策,这不仅能提高此类银行信贷风险防控能力,而且还能提高银行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使经营效益实现最大化,城商行务必要强化信贷管理水平、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迎接新形势下的市场挑战。

2.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 2.1国内研究动态

马莉,2003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且信贷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的因素,外部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社会信用的缺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内部因素: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等。 陈宏,2010年在《会计之友》中发表《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2005年在《商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从其开发、建设、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银行贷款脱不开关系。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放松贷款条件,甚至违规操作,房地产风险逐渐暴露。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忠诚度逐渐下降,导致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

王磊,2006年在《金融论苑》发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他发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和隐患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银行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

王思,2010年2月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说,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后纷纷在内控制度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任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原因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或者实施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等。

徐杰,2004年在《商发表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分析》,我国当前银行信贷在总体发展趋势大致合理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他觉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结构型风险,贷款对象过于集中,且侧重于中长期贷款,且票据市场不规范,高增长的票据贴现风险不断积聚。且大多银行现行网上识别机制,给了不法分子伪造难以识别的假票据,给银行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2.2国外研究动态

西方的商业银行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制度安排。

最初,亚当·斯密的资产风险理论密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运用微观理论、博弈论、不完全合同理论来研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问题,研究信贷风险的产生和防范。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出现,人们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信息不对称问题。Stieglitz和Weiss(1981)研究出一种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内的信贷配给投资借贷模型。Sheaf Stein,David,Jeremy Stein(1990)研究了企业偿还贷款的动力问题,认为银行终止贷款会对企业产生激励,诱导其偿还贷款。Altman(1977)率先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5变量的Z评分模型和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zeta判别模型。Martin(1977)提出 Tlingit分析模型,采用公司的一系列财务数据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Greene和smith(1987)应用遗传算法研究了信贷风险评估问题。Ka(1993)在此基础上应用了遗传规划算法研究信贷风险评估问题。Coats和Pant(1993)采用神经网络分析法对美国公司和银行的财务危机分别进行了预测,取得一定的成果。David west(2000)建立了五种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多层次感知器、专家杂合系统、径向基函数、学习向量量化和模糊自适应共振,用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评价的准确性。 Amphora和Malheur(2002)利用神经模糊系统对贷款企业信用的“好”与“坏”进行了判别。关于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一些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五种模型。199

3年,KMV

公司利用BlaekScholesMerton(BSMModel)提出著名的信用监测模型(Credit Monet Model)。1997年J.P.摩根联合当时一流的银行和KMV公司共同开发了信用度量术 (CreditMetries),采用二阶段法度量信用风险。1997年Altman和Koshered在开发债券的边际和累计死亡率表的基础上开发出死亡率模型 (Mortality Model)。瑞士信贷银行金融资产部于 1997年开发出一种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它是基于精算思想开发的信贷风险附加模型。1998年麦肯锡公司Saunders和Wilson等利用基本动力学的原理,从宏观经济环境的角度分析借款人的信用迁移,建立T信贷组合观点模型。可以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科学体系。但最为银行业遵守的准则即为巴塞尔协议。

1988年巴塞尔协议后,安东尼·桑德斯在其《信用 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继续延续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风险监管思路,并吸收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三个支柱的原则,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比率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使资本充足比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协议保持了体系的完整性及功能的延续性,与现协议一脉相承,并且对风险更加敏感。首次将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之中,并且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方法,用以在确定资本过程中衡量这些风险。这种灵活方式使银行可以在经过监管当局审查后采取适应其自身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的最佳方法,因而新协议的指令性无疑比现协议要弱,也更具风险敏感性。 3.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通过目前该类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来研究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力求分析城商行如何将存量贷款风险损失控制较低状态,增量贷款信用风险有效防范,并对产生的不良资产如何有效化解提出合理性建议。 (1).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信贷前后台的分工操作流程和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和历史演变分析,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体制和内控管理差异,研究讨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后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2).从经济学的微观角度,银行和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市场主题,在信贷市场上,分别扮演着的角委托人和代理人色,两者在运行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手段,对于贷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经济学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

4.研究方法、思路;

(1)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风险,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和化解存量不良资产风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属于规范分析。同时,对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2) 比较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讨论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国有城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以达到控制信贷风险,增加贷款收益和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国际银行业在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由此,本文在信用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对策中,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西方商业银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美国成功处置储贷协会不良资产等,试图将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绩效需要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因而在评价银行信贷管理绩效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定量分析法,根据所设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对于评价指标的含义和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采用了定性分析。

思路:全文共5个部分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国外背景 1.1.2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理论

2.1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2.2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

2.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第3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分析

3.1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3.2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第4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

4.1机制管理

4.2 信贷过程管理

4.3 外部信息管理

第五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5.1 对存量和增量贷款的管理和防范

5.2 对不良资款的防范和化解

5.3 信用风险的绩效管理

5.4 信息系统的完善

5.5 有效的贷后监控系统化 5. 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2013年11月中旬选题

2013年11月下旬——12月中旬 撰写开题报告

2013年12月下旬——2014年4月上旬 撰写初稿并改搞 2014年4月下旬——2014年5月初 论文整理、完稿、打印 2014年5月中下旬 准备论文答辩

本文的目标是寻求合理有效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风险,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和化解存量不良资产风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这将使银行信贷流程的每个参与者都能更好的提高风险控制意识,从而避免信贷业务发生过程中产生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利润实现最大化并提出建议。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更好的迎接市场的挑战能。 6.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为完成该课题,笔者已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所需的条件是要有大量的专业理论数据和国内外文献来支撑本论文观点。产生查阅或收集资料的费用拟估计在1000元左右。

7. 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会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对前人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但毕竟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有限,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涉猎也不一定全面,所以对于风险的分析也不会面面俱到。但本文将力争把握重点,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关键控制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及建议。 8. 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本文拟通过对理论的剖析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提出银行如何管理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这对我国商业银行中从事审批业务和信贷人员将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9.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量不少于40条,对于个别新兴研究领域其文献量可酌情减少)。

[1]王思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103. [2]徐杰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分析[J].商业银行,2004,(2):43-44. [3]张倩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硕士论文,2007. [4]王磊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苑,2006,(11):168-169.

[5]马莉 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54-55.

[6]陈宏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1):53-54.

[7]刘桂平 美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J].农村金融研究,2004,(9):83-85. [8]刘茹 浅议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9):195.

[9]朱平安 王元月 潘永华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163.

[10](英)亨利·英格勒,詹姆斯·埃森格.银行业的未来[M].JE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代咏梅 王健美,王丹 浅谈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J].华章,2009,(32):76-78. [12]毛晓威 巴曙松 论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影响 经济信息报,2001, [13][英]布赖恩.科伊尔编著.《信用风险管理》,(周道许,关伟主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3. 143-257 页

[14]布赖恩.科伊尔.信用风险管理[M]2003,(1):4—5 [15]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1998,(6):120—121 [16]转引自严太华、战勇著,《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新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7页. [17]根据(美)安东尼.桑德斯著,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盆一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机械工业出版杜,2001年3月版内容总结。 [18]胡晓明.银行制度与金融风险.国研网,2001-02-19 [19]Altman等,《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0]胡冰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赵晓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腾耀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方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2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胡冰星,95 版,上海三联书店。 [24]《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编写组编,98 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25]《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理论与实务》,廖文义,96 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3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为非交易目的和为套期保值而持有,表内外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业务合约。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结构等要素的变动所导致银行账户资产、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第五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过程,商业银行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坚持审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第六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 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原则或标准,并在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中加以确认,在管理系统中予以明确。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结合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将相关业务按账户划分原则归入相应账户。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审批。对于规模较大、属性复杂、利率风险敏感度较高的业务,职能部门提交高级管理层审批前,应逐笔分析并确认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保持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认定标准的相对稳定,调整账户的划分原则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应遵循严格、审慎的政策和操作流程,不能进行账户间和业务头寸间的随意调整和转换。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一)当发生突发性流动性风险时,商业银行为避免出现兑付危机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

(二)当表内外资产由于不可控因素,遭受突发性不可逆转的损失时,商业银行预期无法进行套期保值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如,出现信用风险和中间业务收入短期内骤降使得银行原有套期无法实现的情况。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涉及上述两种情况的账户间或业务头寸间的调整和转换,必须经内部控制程序和市值重估判断,形成相应的执行方案或应急预案,由高级管理层审批后执行,同时报送董事会。

第三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类型

第十二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四种类型。

第十三条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定息和浮息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等金融工具在重新定价与到期日两个时点上,由于利率变动和现金流重新定价时间差别导致金融工具定价之间存在差异所引发的风险。

第十四条 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是指由于基准利率工具重新定价的变动和不完全相关性,使得期限或重新定价区间较为接近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现金流和盈利发生变动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息收入和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所导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第十五条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率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十六条 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期权性风险是指隐含在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由于不对称支付特征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账户买方的存贷款期限、利率的重新安排和相关业务高杠杆性与期权头寸增加所引发的银行财务风险。

第四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和要求

第十七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当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商业银行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指引,结合组织管理架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则、标准、流程和内部控制程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流程,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或指定管理层级委员会(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承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审批、执行与评估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承担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授权和职责分工制度,确保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有全面的理解,并有能力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具体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政策与程序,有效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定期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或修订,评估工作至少每年一次,评估结果上报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日常控制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头寸的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敞口、风险计量系统和标准的管理、资产负债业务或投资组合估值和业绩考核标准的管理、风险管理报告和审查机制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细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和分工授权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和人员的权责边界和报告路线。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确保各部门之间职能的适当分离,严格保证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的独立性,建立账户划分、业务交易和风险控制等职能部门间的防火墙,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业务交易过程中,设置前、中、后台岗位,并确保严格分离,前台交易人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中台监控机制应覆盖前台交易的全过程。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 按照《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并表前后,利率变动引发各附属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变、风险迁徙和对母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控制水平的整体影响。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和管理状况。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各运营操作环节的人员配置和数据维护工作,在业务存续期内配备充足的交易和维护人员,设置A/B角,确保岗位和人员变动不会对银行账户业务运营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中实行限额管理制度,建立业务限额管理体系,确定业务风险敞口限额,并经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相关部门审批后施行。

第三十三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限额的建立应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容忍度或偏好的范围内,限额的确定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整体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下的利率风险承受和控制能力。

(二)目前的自有资本状况。

(三)交易部门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管理部门的控制水平。

(四)银行账户业务的规模、属性和复杂程度。

(五)对银行账户业务每日日终重新估值和风险计量能力。

(六)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所作压力测试和事后检验结果。

(七)宏观环境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中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业务风险敞口限额进行定期评估或调整,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相关要求,结合银行账户已有或预期的业务规模、期限和收益率水平等因素,定期对银行账户中的业务进行各种利率变动场景下的压力测试。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每年至少应对银行账户划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情况等项目开展一次内部审计,揭示潜在风险点,并提出整改意见。内部审计应涵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二)相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有效。

(三)相关风险管理架构、内控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足以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四)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和完善。

(五)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业务风险限额设置是否恰当。

(六)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恰当。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结果报告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监管当局。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并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及时有效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适时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第五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监测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计量和监测。

第四十条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合理预期未来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充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结构,权衡整体收益和风险水平。

第四十一条 对于基准风险,商业银行应合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的利率定价方式,定期监控基准利率之间或不同银行产品利差之间的相关程度,定期监控定价基准不一致对银行经营收入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对于收益率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平均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趋势,定期关注并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金融工具的规模、期限搭配,防止收益率曲线变动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不利影响。

第四十三条 对于期权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业务中隐含期权性风险的独立性和嵌入性特征,依据交易对手行为分析等手段,调节业务头寸,实现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包括重新定价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和EAR法等,商业银行应当但不限于运用上述分析工具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针对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状况,建立严格、安全、稳健,适合内、外部审计和监管当局评估的风险计量分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第四十六条 系统应全面、真实、有效地反映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总体状况,在保证业务数据来源完整、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第四十七条 系统应使用通行的财务指标和概念,并能以常用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分析工具进行监测和分析。如商业银行开发了新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工具,必须经实证检验通过并提交测试报告后方可投产实施。

第四十八条 系统所设置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应与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实际利率风险情况趋同。如需修改系统中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必须通过高级管理层审批,并在系统日志中反映。

第四十九条 系统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所作的压力测试、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测试后主要假设和参数的修订日志。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系统反映出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系统计量方法或模型工具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六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管要求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持续关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变化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提取与报告期末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风险准备,并纳入报告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全面评估体系。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必须定期测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并使用标准利率冲击法(±200BP)进行检验。

第五十三条 在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标准利率冲击测试中,除平行移动外,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收益率曲线扭曲、倒置等异常变动情景对近期银行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银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面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行相应的资本约束。银监会可根据报告期银行账户中的业务受利率风险的影响程度,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在减少计提风险准备的方案设计中,商业银行可充分考虑增加资本、套期保值或债务重组等财务策略和方式。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定期信息披露。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外国银行分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于2010年底之前达到本指引各项要求。 第五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班级:证券投资1208班 学号:2012161553 姓名:吴勇 日期:2015/6/10

1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金融风险。个人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我们来探讨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及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很落后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

2

2、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

3、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

4、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 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5、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

3 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

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 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 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4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

{四}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5

{五}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 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 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 操作风险计量。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其他:

[1]漆蜡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2

[2]石峰: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06

6

7

第四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依然停留在“案件防范”、“加强检查监督”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防控的范围和重点依然定位于银行内外部的“欺诈性”违法行为和案件,对于来自银行内部的流程风险、系统风险、人员风险及银行外部事件风险的关注还不充分。本文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借助科技之力,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与自我完善。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具体到业务运行工作当中,可以分为操作失误风险、违法行为风险以及核心人员流失带来的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核心系统、周边系统自身或系统之间,因设计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直接或间接风险,分为系统漏洞风险和系统失灵风险这两个方面;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的冲击,导致银行发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即使是计划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其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路亦不例外:识别(根据监管分类列出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评估(定期进行操作风险自我评估)、计量(损失数据收集)、控制(根据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监测(审计部门持续监测)。但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 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 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

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此外,由于考核激励机制的原因,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对大量损失较小的操作风险采取“就地消化”的策略,对损失较大的操作风险采取“过滤加工”的策略,形成“隐瞒文化”,导致操作风险信息在银行内部不能真实、全面、及时上传,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操作风险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过去的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天然是一种“低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一定是直接接触业务、直接接触客户的人员,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扁平化,直接向商业银行所有个体员工采集操作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各个组成模块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商业银行应在总行风险管理部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岗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性判断,过滤掉与工作无关的、已处理过的风险信息,将有价值信息转入处理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设置操作风险岗应判断风险信息职责所属,交主办部门或相关分支机构处理,并应将风险信息进行分类,为后续统计分析、风险评估作准备。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系统设置办理时间提醒,具体经办人员每隔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收到办理时间提醒,超过48小时收到催办提醒。若接受交办的机构对部门职责有异议,认为不应由其主办的,应说明理由,并转办相关部门。若转办部门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商业银行机构职责管理部门裁定,若仍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行领导裁定。

上述处理流程均应公开透明,借助公众的监督评价,可以切实提高相关处理人员及机构的重视程度,确保处理的效率及质量,杜绝敷衍了事、推诿拖沓的现象。

(四)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

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制度系统”应配合“操作系统”使用,将零散、分割的制度转化为流程化、完整的管理要求,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仅需输入岗位名称,系统就自动提示岗位职责、操作规范、风控要点。主办机构修订或制定制度后,即应同步更新操作系统,确保系统展示的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实时有效。

(五)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 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操作风险种类繁多,为实现操作风险的针对性管理,商业银行可参考巴塞尔协议损失事件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三级细分,确保所有风险信息对应的风险问题得到准确分类。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 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 操作风险计量。商业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建立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关键监测指标,例如:“内部欺诈事件数”、“外部违规事件发生率”、“操作风险损失率”和“综合人均发案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案件数”,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虽然操作风险事件纷繁复杂,但管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从业务和管理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业务差错、产品缺陷,还是违规操作、贪污受贿,都是操作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核心问题都是业务流程或制度的完善。由于业务流程及制度渗透到银行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完善好业务流程及制度,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操作风险事件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被他人员获知。如果这些风险苗头、风险信息能够及时传导到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并在公众的监督下得到有效控制或整改,那么,势必将消灭数量众多的操作风险,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展望未来,若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打造高效实用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以“自下而上”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论 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财管08-3班 姓名:孙东哲 学号:14号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近,中国银行业也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巨头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如何防范和管理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尽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及在与跨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资本 监管手段

一、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现代商业银行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能说明,风险管理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全球金融市场,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学习在更为复杂的风险环境中生存。商业银行能否愿意承担并且妥善管理风险,直接决定银行的盈亏和生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和发展来看,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依然严峻,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2)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虽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风险可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

革,商业银行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 银行机构越来越庞大,它们的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业务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还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而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于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提款担保或代理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据统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国股市券商亏损面越来越大,数额在不断加剧。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有些风险可以通过制度上的合理设置和优化予以防范,有些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和金融工程进行防范和化解,有些则可通过制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从而降低风险。

从国外金融业的实践来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普遍原则是:不消极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度量风险、管理风险,并通过合理地承受风险来获取与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回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其风险管理的范围,就地理概念而言,覆盖其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所有可控风险;就业务流程而言,贯穿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并且利用大量的数据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实时和定量的分析,在整体上提高了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获取相应的风险回报。在这些国际先进银行内,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已经日益形成一种文化,渗透进入员工的日常决策和行为。

二、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004 年6月26日,十大工业国银行监管机构主席Jean-Claude Trichet 在国际清算银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代表十大工业国的央行和银行监管机构首脑宣布,经修改后的资本充足框架获得通过。这份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定名为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体现了上世纪90 年代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成果,继承了第一次巴塞尔资本协议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银行体系安全完善原则,历经长达6 载全球咨询、3 次大修改、3 次定量测算,至此终于定稿了。随着新协议的公布,落实新协议的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全球银行业与监管机构也就更为积极的展开相关工作。

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有三大支柱:

一、最低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二、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即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三、市场约束。即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按照新协议的架构,银行按第一支柱评估自己的资本充足性,监管者按第二支柱检查银行 的这种资本评估工作,市场披露则作为前两支柱的补充。

银行要达到新协议要求,不仅要达到第一支柱的资本计算要求,还要满足第二支柱监管要求、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的要求。第二支柱的监管检查促使银行开发及应用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监察及管理风险。采用内部资本模型的银行须做好满足第二支柱监管要求的工作,如:将内部评级系统与策略及业务计划相结合、提高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对第二支柱合规格要求的认知及意识,提升资讯系统,满足监管统计报告的披露要求,保证有足够的书面政策及规章制度,向监管当局证明合格状况,主动接触监管部门了解新协议的落实计划、积极参与新协议落实计划的商讨,反映银行意见和关注问题。

三、风险监管的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由于现代银行是在一个整体性的金融环境中运行的,单家银行的问题常常就引发出全局性后果,所以当代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比倾向于强调对银行金融活动进行

整个行业性的外部监管。同时,银行业的实践也表明,仅仅依靠银行本身的内控制度也不足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提高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在强化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下将着重从银行资本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国际金融界对银行监管的外部监督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而研讨我国银行风险外部监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对银行机构的组织管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工具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精确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具体落实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也是国际金融理论界大力探究的一个领域。目前国际上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银行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的应用技术。目前,市场上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往往过多依赖于演绎推论与直觉判断,不能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尤其是风险管理技术中,关键的风险查勘及评价报告的编写等工作,更是缺乏系统的工作程序、评价平台和报告编写模式。因此,需要加强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手段的引进吸收,并加强国家合作,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总结

根据目前对风险管理问题的认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现状,个人认为建设中国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依靠一两个措施就能实现的。必须综合地运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方法,积极采用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改变现状,达到严格风险管理的目的。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在国际国内它都还处于一个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今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集中在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并扩大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运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完整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琳,2007.09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简介》

上一篇:初三物理电学复习提纲下一篇:诚实守信小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