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应诉制度研究

2023-04-19

它是实施某些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行政机关应诉制度研究》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行政机关应诉制度研究

行政复议及行政应诉制度

荥阳市环境保护局

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我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局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或行政诉讼被告的案件。

第三条被复议或被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科室、事业单位应派遣1至2名工作人员组成行政复议或行政应诉的责任小组(简称责任组,下同),承担涉及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的组织、协调和应诉工作。

第四条局法制工作小组(简称法制组,下同)负责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二章庭审准备

第五条责任组在收到复议答复通知书或行政起诉状后,应在1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复印件或起诉书副本复印件报送法制组。

第六条责任组在收到复议答复通知书或行政起诉状后的5日内向法制组提交答辩书,并提交当初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规范性文件及其他相关材料。提交的材料应针对复议申请或诉讼请求,根据材料的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整理。

第七条法制组接到答辩书和相关证据、依据及其他相关材料后应进行初审,并在2日内将初审意见予以反馈。 责任组应根据初审意见修改答辩书并及时补充相关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

法制组将初审修改后的答辩书和相关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报局长审批,形成正式文本,由责任组在法定答辩时间内送达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

第八条行政复议答辩或行政应诉的委托代理人,由责任组成员担任,法制组予以配合。

重大、疑难案件,需要聘请专职律师的,由责任组提交申请报告,经分管局长同意后聘请。

第九条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责任组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报局领导批示后停止执行;

(二)上级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责任组认为其合理,报局领导批示后停止执行;

(四)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停止执行的情形。

第三章应诉及执行

第十条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的委托代理人应认真

细致地做好出庭答辩准备工作,按时出庭答辩,并及时向局领导及法制组报告庭审情况。

第十一条上级机关作出复议决定或法院判决后,责任组及法制组应及时将结果报告局领导,并由责任组及相关部门做好决定或判决的执行工作。

第十二条 行政复议案件审结后,应根据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决定维持的,应依法按原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使职权;

(二)决定撤销或被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责任单位应重新指定工作责任人依法处理;

(三)决定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部门应指定相关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职责;

(四)决定变更的,责任部门应按复议机关变更后的决定行使职权。

第十三条 行政诉讼案件判决后,责任部门应根据人民法院判决,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一)判决维持的,依法按原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使职权;

(二)判决撤销、部分撤销和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责任部门应指定相关责任人,重新立案处理;

(三)判决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部门应指定相关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履行职责;

(四)判决变更的,责任部门按人民法院变更后的决定

行使职权;

(五)对一审判决不服的,责任部门会同法制组共同研究,提出上诉意见报请局领导批准,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并按二审法院的终审判决行使职权。

第四章归档总结

第十四条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案件的案卷材料应在结案后15日内由责任组完成整理工作,并移交法制组审核归档。

第十五条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中所涉及的抽象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出现的问题或瑕疵,应及时总结、认真整改,采取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以上1日、2日、5日均指工作日。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荥阳市环境保护局

第二篇:行政复议应诉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则

荥阳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复议应诉和

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则

第一条为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行政复议应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部门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本机关进行答辩的活动。 行政诉讼应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本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其体行政行为不当或对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本机关进行答辩的活动。

第三条行政复议应诉工作由本局行政处罚审议小组负责,日常工作由局法制宣传科承办。行政诉讼应诉由本机关法人代表负责或书面委托代理人代理。

第四条本局在收到上级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向上级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提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证据,并提出书面答辩。

第五条本局在收到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状副本及《行政诉讼案件应诉通知书》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所有材料、证据,提出书面答辩状,并出庭参加诉讼。

第六条根据行政复议决定,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上级机关或本级政府决定维持的,依法按原处罚决定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上级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变更、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本局行政处罚审议小组应另行指定办案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予以办理。

第七条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分别采取以下方式:

1、判决维持的,依法按原决定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的、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应在规定的时限内重新作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3、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二审的终审判决、裁定必须执行。

第八条对行政诉讼的案件。本局法定代表人应直接参加诉讼或书面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

第九条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荥阳市环境保护局

第三篇:消防机关行政诉讼应诉指南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消防机关行政诉讼应诉指南

胡延广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等级制度历史的国家,官贵民贱、民不告官这样的观念积淀很深,有不少人对行政诉讼存在模糊认识,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行政诉讼是合法高效的行政管理的助手而不是对手

(一)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不是削弱了消防机关的权威,而是强化了消防机关的权威。

从长远来看,行政审判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信任,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威信。

(二)行政诉讼不是妨碍行政管理的效率,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行政效率的加速器。

行政诉讼使为数众多的行政行为得到合法确认,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保证了合法行政行为的实施。

(三)行政诉讼不是破坏了稳定而是促进了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行政诉讼有利于增强消防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从而增强了管理的有效性。

(四)原告到法院起诉消防机关,不是犯上作乱,恰恰是安分守已的表现,是守法的表现。

行政诉讼使大量的不作为得到纠正,对于督促消防机关履行其法定职责具有重要作用。

(五)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进行争讼活动的必要主体,而不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行政诉讼使消防机关、公务员和被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除了消防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敢于大胆、谨慎地行使其职权。

(六)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是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须,并不意味着保护违法行为。

行政诉讼使违法的行政行为失去效力,使行政管理活动真正执行人民的意志,使行政行为的偏失得到矫正,使消防机关的管理活动更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行政诉讼法修订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为什么修订行政诉讼法

1、法治理念的进步。

2、原来行政诉讼法存在的问题:

(1)案件数量少

(2)原告胜诉率低

(3)行政机关不重视

(4)老百姓信访不信法

(5)矛盾纠纷解决不力

3、司法解决行政纠纷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二)立法目的(第一条)

1、解决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社会矛盾。

(1)可以调解

①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②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③当事人在调解中对民事权益的处分,不能作为审查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根据。

(2)一并解决民事争议

①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民事争议应当单独立案,由同一审判组织审理。

②审理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所作裁决的案件,一并审理民事争议的,不另行立案。

③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的相关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取消保护

(1)取消维持判决

(2)取消确认合法或有效判决

(三)具体行政行为改为行政行为——扩大了受案范围(第二条)

1、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1)附带申请

(2)针对依据

(3)规章以下

(4)审查合法性

(5)不能直接裁判——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2、行政协议

(四)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第三条)

1、为什么?改进执法工作

2、怎么出庭?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河北省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八种情形下没有特殊情况负责人必须出庭:

(1)原告人数在10人以上的;

(2)对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3)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或者房屋征收、补偿的;

(4)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提出行政赔偿的;

(5)因造成公民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提出行政赔偿的;

(6)因吊销行政许可证件导致停产停业造成重大影响的;

(7)因上级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8)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3、出庭干什么:听、说、记、拍、改

(五)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第六条)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标的是行政行为。

2、审查的外延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3、增加了裁量权审查——明显不当。

(六)受案范围(第十二条)

由8项增加到12项:1——6项是行政行为类型,

7——12项是行政相对人权益类型。

1、第4项确认自然资源权属。

2、第5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

3、第8项公平竞争权。

4、第10项社会保障权利。

5、第11项行政协议

(七)受案范围排除事项

1、行政诉讼法第十三条列举四项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2、司法解释列举十项

(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2)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3)行政指导行为;

(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5)行政机关作出的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为;

(6)行政机关为作出行政行为而实施的准备、论证、研究、层报、咨询等过程性行为;

(7)行政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协助执行通知书作出的执行行为,但行政机关扩大执行范围或者采取违法方式实施的除外;

(8)上级行政机关基于内部层级监督关系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听取报告、执法检查、督促履责等行为;

(9)行政机关针对信访事项作出的登记、受理、交办、转送、复查、复核意见等行为;

(10)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3、新司法解释规定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十项

(1)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

(2)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

(3)错列被告且拒绝变更的;

(4)未按照法律规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为诉讼行为的;

(5)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

(6)重复起诉的;

(7)撤回起诉后无正当理由再行起诉的;

(8)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明显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9)诉讼标的已为生效裁判所羁束的;

(10)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诉条件的。

(八)管辖

1、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第十八条)

2、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3、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九)原告——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第二十五条)

1、直接的利害关系。

2、现实的权益影响。

3、成熟的行政行为。

4、特定的原告资格。

(十)被告(第二十六条)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2、经复议的案件

(1)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驳回复议申请或者复议请求的情形,但以复议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的除外),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2)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复议机关是被告。

(3)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3、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确定案件的级别管辖。

4、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对原行政行为合法性共同承担举证责任,可以由其中一个机关实施举证行为。复议机关对复议程序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十一)证据(第三十三条——四十三条)

1、种类:增加了电子数据

2、举证责任分配。

(1)诉权事实——原告;

(2)合法事实——被告;

(3)损害事实——原告;

(4)诉讼事实——双方

3、举证时限——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4、补充证据

(1)被告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延期提供。

(2)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

5、非法证据

(1)偷拍偷录;

(2)钓鱼执法

(十二)起诉期限

1、一般期限(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特殊期限(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最长期限: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不作为期限(第四十七条):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十三)立案登记制(第五十一条)

1、依法审查起诉条件

2、形式审查而不是实质审查

(十四)复议与诉讼的关系

1、复议前置。

2、限制性选择。

3、自由选择。

4、复议终局

(十四)一审判决(第六十九条——七十九条)

1、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2、撤销判决——理由增加明显不当

3、确认违法判决

(1)判决确认违法,但不撤销行政行为:

①行政行为依法应当撤销,但撤销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②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

(2)不需要撤销或者判决履行的,人民法院判决确认违法:

①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

②被告改变原违法行政行为,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

③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判决履行没有意义的。

4、确认无效判决——行政行为有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或者没有依据等重大且明显违法情形

5、变更判决——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

三、消防机关行政应诉应当注意的十个问题

消防机关为了依法应对行政诉讼,减少败诉的风险或者败诉的数量,必须从以下十个方面注意。

(一)出庭人员

1、机关负责人

2、委托代理人

(二)庭前准备

1、提交证据依据和答辩状

(1)及时提交

(2)提示第三人提交

(3)申请延期举证

(4)申请补证

(5)证据分析研判

2、制定策略

3、领导指示

4、制定预案

(三)交流沟通

1、与人民法院交流沟通

2、与上级部门交流沟通

3、与兄弟单位交流沟通

(四)开庭注意

1、着装举止

2、语言行为

3、沉着应对

4、突发情况

(五)辩论提纲

1、做出的行政行为

(1)权限说明

(2)事实说明

①待证事实

②证据证明

③定案证据

(3)法律适用

①法律文件

②正确条款

③适用说明

(4)符合法定程序

①法律程序

②上级规定

③内部规定

④行政惯例

(5)符合法定目的

①立法目的

②执法目的

③实际需要

(6)内容适当——裁量权运用说明

①遵守惯例公理

②体现政策形势

③符合公共利益

④考虑相关因素

⑤平等对待相对人

2、没有做出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拒绝、延期、做出其他行政行为)

(1)相对人的合法请求

(2)相对人的法定条件(法定、文件规定、承诺、协议、先行行为)

(3)本机关是否有法定职责

(4)是否履行了法定职责

(5)是否有法定的或正当的阻却事由

(6)法律关系的稳定

3、行政协议

(1)行政协议内容合法

(2)市场秩序考虑

(3)本机关是否有法定职责

(4)社会成本计算

(5)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6)法律关系的稳定

(7)行政特权的解释

4、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说明

(1)制定合法性说明

(2)符合上级文件的规定

(3)同层级文件的一致性

(4)适用合法性说明

(5)适用适当性说明

5、信息公开

(1)公开与保密

(2)是否属于本机关公开的范围

(3)相对人生产生活是否需要

(4)对方目的正当性

(5)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6)技巧

(六)庭后沟通

1、针对原告——说明情况

2、针对法院——己方态度观点底限等

(七)依法维权

1、上诉

2、申诉

(八)信息反馈

1、领导

2、上级部门

3、下级和兄弟单位

(九)总结改进

1、应讼工作

2、执法工作

(十)正确认识

1、行政诉讼——执法不怕诉讼多

2、胜诉败诉——合法应诉胜诉多

3、行政执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4、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好处多

总之,法治是任何一个政府效益最大的投资,行政诉讼有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民法典》与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

1、《民法典》作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1)《民法典》是划定行政机关公权力边界的法律依据。

(2)民法典》对行政机关的某些行政行为直接提出了要求。

(3)《民法典》为行政机关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和确认提供了法律依据。

(4)《民法典》直接阻却政府机关行政行为对民事权利可能产生的不法侵害。

(5)《民法典》直接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设定了行政法义务。

(6)《民法典》的很多精神原则已被行政法吸收,两大部门法在精神上越来越具有融合的趋向。

2、总则编

(1)有关单位的监护职责

①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进行指定监护;指定监护前,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处于无人保护状态的,适用临时监护人制度。(第31条)

②监护人因紧急情况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第34条)

③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第36条)

(2)法人设立登记机关的登记职责

①法人存续期间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第64条)

②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公示法人登记的有关信息。(第66条)

3、物权编

(1)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登记职责

①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第210条)

②登记机构要履行查验材料、询问申请人以及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等法定职责。(第212条)

③登记机构不得有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以年检等名义进行重复登记的行为以及超出登记职责范围的其他行为。(第213条)

(2)行政机关的征收、征用

①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并应依法支付补偿费用,给予征收补偿等。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第243条)

②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第245条)

(3)国有财产的管理、监督

履行国有财产管理、监督职责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国有财产负有管理和监督、促进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财产损失等义务。(第259条)

(4)遗失物的管理

①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第315条)

②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316条)

4、人格权编

(1)防止和制止性骚扰

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第1010条)

(2)保密义务

国家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法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第1039条)

5、继承编

无人继承财产的管理及归属

(1)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第1145条)

(2)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第1160条)

6、侵权责任编

(1)生态环境修复及公益诉讼

①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对于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可以自行或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承担。(第1234条)

②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第1235条)

(2)对不明抛掷物、坠落物致害责任进行调查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第1254条)

第四篇:河北省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

《河北省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已经

2014年12月30日省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张庆伟

2014年12月31日

河北省行政机关行政应诉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机关行政应诉行为,提高行政应诉水平,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应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依法参加行政诉讼的活动。

第三条

本省行政机关的行政应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应诉工作的领导,为行政应诉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行政应诉工作所需经费,及时解决行政应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对本机关的行政应诉工作负全面责任。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应诉制度,规范行政应诉办理程序,配备具有行政应诉知识的专门人员负责应诉工作,提高本机关的行政应诉工作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对行政应诉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对本系统的行政应诉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七条

行政机关的行政应诉工作,由本机关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办理或者组织办理。被诉行政行为由其他行政机关或者机构具体承办的,行政应诉工作由该行政机关或者机构办理,法制工作机构予以指导。

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不明确的,由法制工作机构指定,必要时由法制工作机构提出意见报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原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负责行政行为的应诉工作,行政复议机关负责行政复议决定的应诉工作。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作出维持本机关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办理行政复议决定的应诉工作,承办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负责办理原行政行为的应诉工作。

第十条

人民法院的行政应诉通知书一般由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接收。行政机关的其他机构或者人员收到行政应诉通知书的,应当及时转交本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

第十一条

法制工作机构收到行政应诉通知书后,应当及时确定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

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应当起草答辩状,准备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提出委托诉讼代理人推荐人选,经批准后在规定期限内送人民法院。

法制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办理行政应诉工作,在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证据、依据及其他材料的同时,应当将答辩状抄送被诉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

第十二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行政机关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申请。

第十三条

被诉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但下列行政诉讼案件,没有特殊情况,被诉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

(一)原告人数在十人以上的;

(二)对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三)对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补偿安置方案或者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补偿方案不服的;

(四)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提出行政赔偿的;

(五)因造成公民死亡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提出行政赔偿的;

(六)因吊销行政许可证件导致停产停业,造成重大影响的;

(七)上级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八)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一至二名机关工作人员作为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也可以委托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和一名律师作为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代理事项、代理权限、代理期限等内容。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应当认真研究案件涉及的证据、依据及其他有关材料,做好出庭应诉准备工作。对重大复杂案件的应诉意见,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应当集体研究决定。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办理行政应诉工作,可以通过咨询、论证等方式听取律师、专家学者的意见。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出庭应诉,应当做到:

(一)按时出庭;

(二)着装庄重整齐,言语举止得体;

(三)尊重司法程序,遵守法庭纪律;

(四)尊重其他当事人;

(五)遵守工作纪律,保守秘密。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对行政诉讼案件提出调解意见的,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应当在合法以及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配合人民法院做好调解工作,并向行政机关报告调解情况。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的诉讼代理人收到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后,应当在二日内转交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

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收到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后,应当分别情况作出以下处理,并将处理情况的有关材料抄送被诉行政机关的法制工作机构:

(一)认为应当上诉的,在三日内提出上诉建议报被诉行政机关,经批准后按规定程序办理;

(二)裁判文书有履行内容或者需要作进一步处理的,及时提出履行或者处理的意见报被诉行政机关;

(三)裁判文书没有履行内容或者不需要作进一步处理的,报送或者定期报送被诉行政机关。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不得拒绝履行或者拖延履行。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向行政机关制发司法建议书的,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并自收到司法建议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回复人民法院。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对行政应诉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行政应诉工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监督检查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加强对行政应诉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行政应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诉能力。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行政应诉工作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内容。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出庭应诉的;

(二)收到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后未在规定期限内转交办理行政应诉工作的行政机关或者机构,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拒绝履行或者拖延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略论行政首长出庭应诉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公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俗称“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正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在数量众多的行政诉讼案件中,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则廖廖无几。偶有之则必定因为稀罕而成为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而且也摆脱不了做秀的嫌疑。

行政首长不出庭,其理由无非是公务繁忙、时间紧张。果真如此吗?有一定的因素,但并不尽然。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怕做被告。被告是什么?那在过去,都是犯人才做被告,做被告的都是没做好事的,都不是什么好人。如今的行政首长头脑里仍旧有这样的观念,心里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也惟恐别人误解。有的行政首长甚至认为被告席是不吉利的地方,还是不去为好。

二是怕丢面子。受几千年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人大多爱讲面子,把面子看得很重。由于行政首长都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就更是讲面了。坐到被告席上成为被审查的对象,被认为是丢面子,由级别比自己低得多的法官来审查更是丢面子。害怕如坐针毡感觉的行政首长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什么都可丢,千万别去丢面子。

三是怕吃败仗。应诉就是一场较量,有输有赢。行政首长心里自然明白,没有一定的理由、没有一定的把握,普通老百姓谁愿意跟政府较劲啊。行政诉讼案件中大部分都存在违法行政行为或是行政行为存有瑕疵的。虽说真正行政机关败诉的比例还不是很高,但这是由于大量的协调解决以及一定的行政干预所作用的。对行政首长而言,坐在被告席上是有一定风险的,是很可能要败诉的。所以,行政首长一般不肯冒这个险。

其实,这几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观念陈旧、思想认识不到位。这是与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格格不入的。

(一)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尊重人民群众、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体现。尽管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本来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但在行政诉讼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应该平起平坐的。既然行政相对人能够出庭,具有行政机关代表资格的行政首长自然也应该出庭。这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同时,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也是对行政相对人的一种尊重,是对群众利益的一种重视。

(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敢于承担责任、塑造良好行政机关形象的客观需要。有权就有责。行政机关在享有一定权力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这是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由于主观或是客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差错甚至作出违法行政行为。发生问题本身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看行政机关是否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行政首长出庭,必然是一个负责任的行政机关的表现,代表的是一个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尊重司法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的必然要求。如果类比于一场体育比赛,法院担任的自然是裁判员的角色,行政机关只能是一名运动员。当然由于身份特殊,行政机关可算作是大腕运动员。但不管怎样,运动员必须尊重裁判员,这是最最起码的常识。因此,不管行政职能怎么扩张,行政权力怎么膨胀,接受司法权的审查与制约都是必要的,尊重法院、尊重司法权也是应该的。何以体现尊重,行政首长的出庭可以说是其中之一。那种一味委托律师出庭甚至无人出庭的,只能是对法律尊严的损害。

(四)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了解执法状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本机关行政执法状况的了解,行政首长往往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和下级的汇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有时也是不真实的。听听处于对立位置的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听听在本单位无法听到的评价,听听相对人所反映的存在问题,这对客观、全面地了解本单位的行政执法状况,改进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也十分必要的。

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而依法行政的关键又在于各级行政首长。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相关制度。目前各地偶尔有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现象,但那大多带有随机性,有许多个人因素或是其他因素在里面,而没有落实到制度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行政首长出庭应诉不能仅凭一时高兴,而必须有制度保证。在以立法形式规定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严格自我要求,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要求,尽快制定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强制性制度,并将应诉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同时,要做到条块结合,各垂直单位或双管单位要自上而下,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相关制度。

(二)有选择性出庭。实事求是地讲,行政首长的工作确实很忙、时间确实很紧,有的行政机关由于职能原因遇到的行政诉讼案件还比较多。如果所有的行政诉讼案件一律要求行政首长出庭显然不太现实,而且事实上也做不到。这就要区别各个行政机关的实际,根据情况和需要有选择性的出庭。一般来说,行政机关每年的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行政首长应考虑出庭;此后可选择一些案情重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件出庭。

(三)事前充分准备。出庭前,行政首长必须详细了解整个案件的前后过程、具体案情,包括一些细节和环节,以做到心里有数。要对作出行政行为的依据、程序,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等进行客观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要对本机关针对原告诉讼所进行的答辩进行推敲,看看是否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要认真学习诉讼相关知识,以适应应诉的要求。

(四)案后总结提高。不管结果如何,诉讼结束后行政首长都应该进行总结。即便胜诉了,也要深刻反思,本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没有一点瑕疵,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或是予以注意。若是败诉了,则更应该进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剖析案件败诉的原因,弄清责任人的责任并严肃进行追究。要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查找本机关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要根据应诉中所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切实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总之,行政首长要通过出庭应诉,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并进一步提高本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上一篇:血站工作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考评存在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