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用成语考辨

2022-09-11

1引言

许多词典、古籍以及网络上的新闻、文章对一些词语和成语的误用现象屡见不鲜。 目前, 对成语语义的错误理解, 是人们运用成语的主要误区, 也是学界在探讨成语规范时的焦点问题。 而所谓“成语的误用”一般也主要是指曲解词义、应用错误的情况。 人们对成语的语义误解及误用主要有三种类型———“望文生义”“以今度古”“断章取义”, 而导致误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避免成语误用的关键做法在于考究字、词义以及组合的整体义, 同时强化母语意识。

2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 是最为常见的误用成语现象之一, 即不了解某一词句的正确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成语, 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许多成语语义被曲解大多是由于使用者对成语字面意思所产生的基于思维定势的理解。 如对“安土重迁”“不以为然”等成语的误用。 以下举成语“人定胜天”为例说明。

“人定胜天”来源较早。 人们往往认为 “定” 表示 “ 一定” 或“安定”义, 将 “人定胜天”误解为 “人力定能战胜自然”或者 “ 人心安定便能战胜自然”。 例如:

(1) “ 人定胜天” 的完整语义应当是: 人能够定, 方能胜过天, 或承受天。 (广州日报-大洋新闻2009 年8 月6 日)

(2) 人定胜天的意思不是说, 人一定胜天, 而是当一个人心定了之后, 他就能够战胜一切。 (文章阅读网2011 年10 月25日)

(3) 人定胜天, 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台风带来的灾难。 (童鞋会网2014 年8 月11 日)

上述例 (1) (2) 将该成语理解为“人有足够定力, 便能胜过天”, 而例 (3) 则将其理解为“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 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也只能说逐步认识和利用自然, 而不能说“一定能战胜自然”, 更不用说几千年前的古人了。 另一方面, 若将“定”解释为“人心安定”, 和“胜天”也无法构成强有力的逻辑关系。 究其错误的原因, 在于对“定”字的理解有偏误。 古时候“定”有“强”义, “人定胜天”的“定”应为“强”义。 如:

(4) 人众者胜天, 天定亦能破人。 (《史记·伍子胥传》)

(5) 人定兮胜天, 半壁久无胡日月。 (宋·刘过《襄阳歌》)

例 (4) 是成语“人定胜天”的来源。 如果将这一句中的“定”理解为“一定”或者“人心安定”, 则前后两句逻辑矛盾。 由此可见, “人定胜天”不是“人一定能战胜自然”, 而是指“人的力量强大了, 就能够承受和抵御自然带来的福祸”。

3以今度古

以今度古, 是指今人忽视成语产生之初的正确义, 多以对成语或成语中的某个字、词的现有意义去理解或使用该成语。 这一类误用和“望文生义”一类有极大相似之处, 比如对“不刊之论”“危言危行”等。 以“曾几何时”的误用为代表。

“曾几何时”语出自唐代韩愈 《东都遇春 》一诗:“尔来曾几时, 白发忽满镜。 ” 该词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 而与其表义相同的还有以下两例:

(6) 曾几何时, 诸君子皆化为异物, 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 ” (清·周亮工的《书冯幼将画竹卷後》)

(7) 旧岁路中把晤, 叨领盛情, 曾几何时, 而逮忘耶。 (清·袁枚《续子不语·露水姻缘之神》

上列诗文中的“曾几何时”表示“才多少时间”的意思, 表述某种事物变化之快。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 也能看到“曾几何时”的使用:

(8) 50 年代北京…… 莫斯科餐厅开始营业…… 上菜的一丝不苟的程序都引起了真诚的赞叹。 曾几何时, 莫斯科餐厅的名称依旧, 您点完菜……五分钟内全给你端过来, 还喊一声“齐了”。 (王蒙 《吃的要素 》)

“曾”, 一读为“zēng”, 另一读为“céng”。 读为“zēng”时, 《汉语大词典》第一条将其释为副词“乃;竟”。 例如:《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曾, 乃也。 ”读为作副词的“céng”时, 《汉语大词典》释为“尝;曾经”。 《墨子·亲士》:“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 未曾有也。 ”唐·王梵志《前死未长别》诗:“义陵秋节远, 曾逢几箇春? ”“几何”, 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 尔居徒几何? ”马瑞辰通释:“尔居徒几何, 即言尔徒几何也。 ”“时”, 即是指“时间”。

无论究其语源, 还是以往运用的例子当中, “曾几何时”都是用以表示“时间才过去没多久”, 因此这里的“曾”应该读“zēng”, 解释为副词“乃、竟”, 可以用于表达说话人对于时间过去飞快的感叹;而不应将“曾”读作“céng”, 将“曾几何时”理解为“曾经什么时候”或“不知从何时起”等义:

(9) 曾几何时, 她是我作为女人的第一楷模。 《 现代家庭 》1995.5)

以上例 (9) 所表述和感叹的, 并非某种事物的变化之快, 甚至根本没有涉及什么变化。 句中的“曾几何时”当然也不是“才多少时间”的意思, 甚至恰恰相反, 似乎分别是“不知从何时起”等等意思。 显然, 这对“曾几何时”的误用, 同“曾几何时”的正确义毫不相干。

4断章取义

对成语的“断章取义”, 是指不顾整个成语的内在涵义, 孤立地取其中的一字或一词的意思来作为成语的整体意义。 这一类被曲解的成语也有很多, 如“学而优则仕”“人尽可夫”“学而优则仕”等。 以下列举“休戚相关”作说明。

“休戚相关”出自 《国语·周语下 》:“晋孙谈之子周 (晋悼公) 适周, 事单襄公……晋国有忧, 未尝不戚;有庆, 未尝不怡……为晋休戚, 不背本也。”是说晋厉公当权的时, 将许多公子排斥到国外去。 有个叫姬周的公子 (即后来的晋悼公) , 被放逐到周国去侍奉单襄公。 姬周虽然离开晋国, 却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 晋国有忧患他无不为之悲戚, 有喜庆他无不为之高兴。这里讲的是个人和国家的关联。但在实际运用中, 会出现一些滥用“休戚相关”的现象, 例如:

(10) 新闻 《专家论道 “龙文化”称龙与中国农业文化休戚相关》 (中国新闻网2012 年2 月23 日)

(11) 足球与生命休戚相关。 (医通无忧网2015 年5 月8 日)

(12) 平板电视作为和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件家电产品, 一直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百度-作业帮)

这里的“断章取义”与一般意义上的“断章取义”有不同。 以上两例均是忽视了“休戚相关”的“休戚”, 只取“相关”义, 便将“休戚相关”理解为“密切相关”。 而例 (10) (11) (12) 的 “龙文化、中国农业文化”“足球、生命”“平板电脑、生活”, 这些事物并无喜忧、福祸或利害的牵连, 仅仅是两方关系密切, 与“休戚”则毫无关系。 这样使用“休戚相关”表示“事物或人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是错误的。

“休戚相关”的“休戚”是一对反义词, 亦写作“休慼”。 “休”指喜乐, “戚”指忧虑, “休戚”亦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例如《汉语大词典》中的例子:

(13) 备託臭味, 庶同休戚。 (《後汉书·灵帝纪》)

(14) 要与天下的人民同休戚, 不要只是寻章摘句, 做个烂纸堆中的蠹鱼。 (郭沫若《南冠草》第三幕)

“休戚相关”则谓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相互关联。

(15) 汉人满人, 不啻同处一室, 休戚相关, 不能岐异。 (叶恩《上振贝子书》)

现也散见于网络上的一些新闻标题, 如:

(16) 《王毅:中国和东盟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新闻网2013 年7 月1 日)

(17) 《澳媒:中产阶层与中共休戚相关支撑执政党正当性 》 (环球网2015 年3 月25 日)

因此, “休戚相关”意指祸福相共, 利害一致, 关系非常密切, 适用面比较窄, 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 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5结语

以上三则成语的误用的产生, 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成语的误用主要受到汉语形与义相互组合的整体意义、词语语义的变迁以及词汇系统内部关联的影响。 而现代人日渐淡薄的母语意识和“不求甚解”的语用习惯是导致误用的主观因素。

首先, 受到汉字“形义相关”的影响, 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常常将“形”与“义”对应起来, 根据字形对字义作出直观的断定。因成语来源较早, 且大多出自古代文学作品, 其构成成语词素大都比较凝练。 而在流传的过程中, 很多词素的意义已发生了变化。 现代人则一般只熟悉该成语中词或词素的当下和常用义, 因此往往会混淆古今的意思。如“曾几何时”的“曾”, 现代人多用以表示“曾经”, 而忽视了古代作为副词的“曾”有两层含义。 以今义套古义, 难免出错。 再如, 上文中的“人定胜天”, 由“定”联想到“一定”, 殊不知“定”还可解为“强”。 一种字形并不只是对应一种意义, 尤其是在具体语境当中, 与特定词语组合产生的意义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的意义。 因此, 如若我们不加思考的, 难免会曲解词义, 表意不当。

再者, 说话人有时并不是在明确知晓该成语的准确意义的情况下使用成语的。 人们往往看到与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有关的关键字词, 便不求甚解, 随手拈来。如误用“休戚相关”表达“某些事物或人之间关系很密切”是由于只看到了“相关”二字, 并不关心“休戚”二字是否影响意思的表达或成语的适用范围, 犯了“断章取义”之错。 成语的误用, 究其主观原因, 还是由于使用人母语意识淡薄, 没有培养良好的语用习惯。

无论是“望文生义”“以今度古”还是“断章取义”, 究其原因都是对构成成语的字、词义的不求甚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会令学生对成语的含义产生片面化的理解。因此, 对成语的教授应更加深入化, 结合成语的语源, 仔细探究成语中每一字、词的确切含义, 并判断字、词组成成语的整体含义与分割开来的含义的区别, 突出其整体含义, 使学生能够对成语含义形成深刻的记忆, 教师布置随堂作业强化学生对成语的正确意义进行理解和使用。这对于规范成语的使用,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成语误用是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现象。本文通过考辨三个易误用的成语, 解释导致误用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避免成语误用的关键做法——考究字、词义以及由字词组合而成的成语整体意义, 力求见微知著, 促动中学语文成语教学, 进一步强调成语的规范使用。

关键词:成语,误用,望文生义,以今度古,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

[1] 苏宝荣.不能“以今律古”, 也不要“以古限今”——谈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理解运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4:79-82.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

[3] 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

[4] 王友松.“休戚相关”的误用[J].语文月刊 (学术综合版) , 2010, 10:82.

[5] 俞敦雨.“休戚相关”辨[J].语文学习, 2012, 04:72.

上一篇:转向酸深度酸压技术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下一篇:关于实现“案结事了”工作目标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