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乡村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阐述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并从加大扶持力度、规划旅游建设等六个方面,着重探究了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创新策略,为相关调研人员提供了理论参考。

第一篇:乡村经济论文范文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关于乡村政治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它艰难起步之后,中国人的关切点几乎一直放在如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外,走出一条更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是中国现代化百年历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就是对中国乡村现代化道路的一次尝试和探索,是1840年以后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比较切实的关注,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案,从多个层面探索中国乡村现代化的途径。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是乡村建设思想中最为引人深思并值得今天农村建设学习借鉴的地方。

乡村建设运动的目标,是力图对乡村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其中,关于乡村政治和经济的思考,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可能采取的路径和方向。

一、关于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探索

20世纪上半叶,实现乡村政治的自治化和民主化是乡村建设运动最早提出的目标,虽然各地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米氏父子在翟城村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乡村自治。1917开始的山西村治,虽然具体的实效受到质疑,但山西村治倡导从“安民政治”向“用民政治”转变,尤其是1922年以后的“村政”时期,提出民治主义口号,主张政治要与人民一体,要人民加入政治,开创了一条主张民治主义的自治之路。乡村自治思想的出现体现了“五四”运动以后,民主思想成为一股时代巨流,民主政治成为强烈的时代诉求,也波及到乡村治理。20年代相继出现了两个鼓吹乡村自治的知识分子团体——“中华报派”和“村治派”,他们极力宣传村治主张,将村治置于国家与社会基石的地位,主张建设“村本政治”,使“一切权利,根本在民,政权操纵于民众,治权始于乡村”,强调乡村自治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在乡村自治组织的设计中贯彻了民主制度的理念,体现了教养利民的乡村自治精神。“村本政治”理论不仅提出了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建设问题,而且涉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问题,对乡村政治现代化的路径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

乡村自治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建设工程,在30年代后的乡村建设事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梁漱溟在邹平推行以村学、乡学为组织的“政教合一”自治制度。乡学、村学是邹平的文化教育组织,更是行政自治组织。从梁漱溟对村学、乡学社会组织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民主政治建设及其真正实现必须从处于基层的乡村、农村做起,无此则不能有真正的民主。他高度重视农民政治素养和参政议政意识的训练与培养,强调通过教育启发、引导、鼓励村民参与政治的主动精神和民主意识,最终达到乡村自治的目的,这是他20年代以来乡村自治思想的延续和实践,也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政治现代化目标的实践。

自治化和民主化也是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政治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目标。定县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平民成为有聪明才智和进取心的中华民国公民,平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给乡村自治打下了基础,是在中国培养最可信赖、最有建设性的民主力量。中国要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就应该从内部乃至外部创造一种现代的民主,使村民视野开阔,兴趣广泛,谈吐理智。用晏阳初的话来讲就是,乡村平民教育如果成功的话,它将为改变四千年的帝王统制,建成现代共和国而奠定基础(《晏阳初全集·中国的新民》)。“民有、民治、民享”是晏阳初追求的重要乡建目标。晏阳初根据自己多年的乡建经验认为,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国度,“为民所治”比“为民所享”更强大有力,因此,当定县被划为县政建设县后,晏阳初便着手县政改革实验,提出新的县政机构“不可不注意县政府对于新政治要求之适应,而尤不可不注意全县人民之政治组织与政治动员”。晏阳初始终把培养农民的自治能力、自治精神作为自己的重任,他所从事的乡建实践的最后结果便是为了实现农民的“自治”。

总之,乡村自治中民治主义政治主张追求一种现代民主管理模式,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这是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事业给传统乡村社会带来的新气象,而乡村社会也在这种新风气的影响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在乡村政治现代化方面所作的上述思考对当代农村政治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二、关于乡村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特征。引导乡村经济走合作化道路从而走向市场化和开办乡村工业是乡村建设运动中振兴经济的主要措施。

首先,推行各种合作社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各实验区都采取的方式。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济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梁漱溟全集·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这里,反映了梁漱溟以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的用意,他把合作社作为农业经营技术的一种进步,企图通过合作社将中国传统的家庭农业引上大规模经营的道路。合作社经济思想是乡村建设派经济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最有成就的部分。就连乡村建设派的批判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孙晓村在《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估价》中写道:“要问到中国目前乡村工作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建树唯一的而且最普遍的就是合作社。合作社的组织自然是一件于农村有益的事……”创办合作社为各乡村建设实验区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在30年代以后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各实验区都成立了数量不等的各类合作社,主要有金融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和运销合作社。在实际运作中,各合作社程度不同地利用集体的资金和力量开展生产和经营,“具有一定股份制企业的性质”;有的合作社实行了产销联合,“具有一定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的性质”;有的合作社为了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收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在经营理念上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在实际操作上有较强的效益追求”(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各种合作社,无论从资金还是人员上来看,其规模都很小,其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也很有限,但是合作社的运行已经显示了明确的经济现代化的趋向。

其次,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对乡村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也体现了一种经济现代化的趋向。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随着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断思考,曾爆发过“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还是“由工业促进农业”的争论。“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其实已经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问题。在论争中,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主张以农立国,认为中国应该首先发展农业,但同

时又强调从农业引发工业,最终实现工业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曾断言“以农业引发工业是我们的翻身之路”,他发展农村工业的理由是——“许多的研究估计,大致都证明中国人口繁密,可耕地少,每人均不到几亩地。所以非使农民兼事工业不可,一面生活不足,一面劳力有余,两面相迫,其必出于兼事工业一途,固属自然之势。”(《梁漱溟全集·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对由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充满期望。梁漱溟的“工业”主要指乡办工业,梁漱溟设计的乡村经济发展道路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他强调率先发展农业经济在中国的重要性,主张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体系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尤其是重视农村工业在当时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定县实验中晏阳初对农村工业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认为:“中国因为是农业国,一般人很容易注意到农业,而忽略了农村工业的重要性。中国农民可以利用农闲从事手工业的生产制造,补助家庭收入,补救生计。所以农村工业在我国整个的国民经济上,应占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以来,大量机器制造的工业品,充斥于市场,给予农村手工业很大的打击,生产没落,工人失业,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危机。中国以往未曾——以后也将无由走人工业资本主义之路,则农村仍未尝不可以保持经济自足的局面。如果应用合作社的原则,则把分散的原始式的小手工业,组织联合起来,作共同之经营,又加以技术方面的研究改良,则农村经济之复兴,方可有望。”(《晏阳初全集·(定县村工业调查)序》)

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作为一位实业家卢作孚在乡村工业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抉择。他虽然没有像梁漱溟那样从理论上论证在国家发展农业、工业孰先孰后的问题,但他在北碚大量成功的实践为乡村经济现代化建设指出了另一条可行之路。卢作孚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明确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目标,他认为乡村现代化的基础产业是农业,但依靠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行,尤其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的经营模式,更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经济要飞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要巩固,就“必须吸引新的经济事业”。于是,在北碚农业事项外,他主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北碚的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以带动整个乡村经济的发展。他在北碚成功开办了许多工厂,用事实说明乡村工业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北碚也因此成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上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成功典范。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工业的崛起进一步证明了乡村工业对中国乡村现代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发展乡村工业是一条繁荣经济、使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关于发展乡村工业的思考和实践对中国乡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 薇 王欣瑞

第二篇:乡村旅游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阐述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并从加大扶持力度、规划旅游建设等六个方面,着重探究了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创新策略,为相关调研人员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振兴战略;多元化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能够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还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加快新型农村建设。而实现乡村经济振兴这一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多元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业生态化建设,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助推作用。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关系分析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对于乡村经济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一方面,乡村振兴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乡村经济振兴为能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可带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新兴产业,可以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落实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还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把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经济振兴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在保证乡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挖掘乡村乡土文化,拓宽乡村优秀文化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规划,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助推农村经济振兴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乡村旅游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利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业在发展前,当地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乡村交通路线,保证乡村交通通畅,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乡村旅游转变了农村经济建设中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调整了乡村就业发展方向。

二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给村民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人口流失问题,为农村经济建设储存人员力量。。另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政府推行征地补贴政策,旅游企业对村民进行经济补偿,也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三是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农业种植为主,生产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乡村旅游业兴起是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包括生态文化旅游、采摘园体验、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1]。

三、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实施的创新路径

1.加大乡村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结合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旅游产业开发管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政府应规划乡村旅游建设用地,推行相应的补贴政策,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避免在旅游经营发展中出现利益纠纷问题。政府要做好市场调查,适当放宽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条件,鼓励并支持乡村企业转型,简化旅游产业经营流程,促进更多企业主体加入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其次,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旅游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研发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时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加快农村旅游产业融资,缓解旅游产业经营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政府要注重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如道路规划、房屋建造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打好基础。最后,政府及旅游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针对从事旅游产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振兴的助推作用。

2.坚持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原则

首先,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旅游景区建设中,应基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做好景区布局规划。如对于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以设置大型服务站点,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休闲等旅游服务场所,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在一些游客较为分散的区域,设置小型休息区,落实好景区基础设施规划工作。通过合理布局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旅游景区旅游设施的利用率。其次,坚持乡土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当地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应用,在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吸引更多外来游客观光消费。对此,乡村旅游在建设中要改变以往照搬成功旅游实例的方式,而应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挖掘地方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与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最后,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发展新型旅游产业中,更应注重对景区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本着环保与经济共同发展理念,突出旅游建设的生态性,在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强化旅游建设的环保意识,减少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旅游景区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助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新型格局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速度,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如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到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明确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以免出现盲目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一是坚持乡村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方向。在维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减少旅游景区建设中对农业生产、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注重景区建设经济实用性的同时,兼顾景区建设的生态性,以免旅游因开发污染当地水源、空气和土壤。二是坚持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乡村旅游建设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基础,在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当地资源,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同时,减少旅游景区建设成本,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坚持乡村旅游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发展乡村旅游要贯彻落实我国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积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村民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尽可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是坚持乡村旅游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方向,构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要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继承与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創新旅游产业发展形式。同时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从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角度,采用合理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打造新型乡村旅游景区,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2。

4.深入挖掘乡村地区旅游资源

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当地悠久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同时,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要加大乡村文化宣传力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乡村文化,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使游客进一步了解乡村地区文化特色,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同时应加强对当地传统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立非物质遗产保护区,强化乡村文化保护效果。可以建立乡村博物馆,使游客深入了解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提高兴趣。此外,还应注重对当地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在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促进游客消费。

5.实行乡村旅游多元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业经营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旅游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推行乡村旅游多元化经营模式,加强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乡村旅游产品应尽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增加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要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及地域文化,打造具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购买,提高旅游产品销量。同时树立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扩大旅游产品宣传影响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多样性及个性化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要加强与餐饮行业、娱乐行业、房地产行业协作,构建旅游吃、住、游、行一体化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振兴。

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循环经济体系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旅游企业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做好旅游经营及管理规划,在追求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应,减少乡村旅游开发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乡村旅游经营发展中,应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旅游经营管理,构建规范化的监督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络监督管理平台,实时监督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及环境保护工作,一旦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以免环境污染扩大化,进而影响乡村旅游业发展。旅游企业要考虑到旅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事先做好污染预防措施,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如在旅游区建立垃圾分类制度,明确要求游客按照景区规章制度处理垃圾。

另一方面,要打造循环经济体系。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景区生态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投入资金完善旅游景区污水排放基础设施,构建污水净化处理系统。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污水,可用于旅游景区循环利用、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以节约景区的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旅游景区发展绿色消费经济,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生态交通网络,为游客提供免费单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景区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可以在景区附近多种植花草树木,定期进行修剪,提高观景植物的美观性,这不仅可起到净化景区空气环境的作用,还可提升景区的旅游价值,推动乡村旅游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7.注重旅游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带来了新契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旅游消费模式,积极引入新时代元素,发展在线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以农业种植为主,对于旅游服务业开发较晚,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旅游产业并不占据优势,而解决这一发展问题,需要加强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在线旅游经济。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全面性、便捷性、高效性等优势,构建网络售票平台系统,为旅游用户提供在线购票及门票预订等定制化服务,打造经营服务一体化模式,以新型旅游形式吸引游客观光消费,不仅可为游客带来极大便捷,还可增加乡村旅游景区的游客量,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3]。

同时旅游运营商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乡村旅游景区文化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使更多的投资商和外商了解乡村旅游文化,以吸引其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如一些小型生态农业基地、种植采摘园、农家乐、度假村加盟店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宣传,不仅可降低宣传和运营成本,还可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旅游运营商还应参考电商交易形式,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乡村旅游体验评价机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针对游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的改进,如住房卫生环境、饮食口味、娱乐项目等,以不断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实行乡村旅游会员积分制,例如,当游客消费达到一定金额时,将消费数额换算成积分,凭积分则可以兑换当地旅游特色产品、住房优惠券、免费旅游活动项目体验等,以丰富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

结论: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乡村旅游长远发展及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目标,要更新乡村旅游业经营理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乡村旅游发展新型格局,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做好旅游生态保护工作,促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孙越鑫,寇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 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J].陕西发展和改革,2020(01):27-29.

[2]赵承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制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20(01):52-54.

[3]冯学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6):118-1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评估及长效机制构建研究(17BMZ09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社区视角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节庆旅游研究”(15FMZ011)

[作者简介] 康忠慧(1983.6-),男,汉,江西南康人,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學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旅游、旅游人类学。

邮政编码:541006

E-mail:184488208@qq.com

作者:康忠慧

第三篇: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

摘要: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富饶美丽新农村是我国的一大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保障;相应的,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实现的重要基础条件。本文联系实际,就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究,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些许启示。

关键词:乡村机制;乡村振兴;作用机制

新时期背景下,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增收,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而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保证乡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下面就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做具体分析。

1.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

1.1有利于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推进乡村产业繁荣发展是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改革、产业结构改革,城市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地区的产业类型日渐丰富,经济收入来源增加。但对于农村而言,农业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持续发展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并未改变。这是因为,受地理、交通、文化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农村大力发展制造业或旅游业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而在发展农业方面却颇具优势。如农村地区人口相对稀少,但土地资源丰富,再加之有优秀的农业种植历史,技术经验丰富。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只有加快推动乡村农业发展,在利用这一龙头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开创新的经济来源渠道,如指导农民发展手工编织、乡村旅游等业务,方能从整体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确保乡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无论在何时,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始终有利于丰富乡村产业类型,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且实际上,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的背景下,农村的产业结构已经得以优化,农耕饲养不再是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唯一途径,乡村地区有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如乡村电商、休闲农业等产业层出不穷且发展稳定,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得以不断增强。

1.2有利于增强农村创新创业动力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成功,更能为农村地区增添更多的创新创业动力,从根本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青年劳动力不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放弃农业种植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多是些老人与小孩,这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乡村农业产业甚至难以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将高新技术、新型机械设备引进农业生产种植中,利用现代化技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改革创新,培育新型农民,以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也提出通过出台激励性政策来吸引更多的青年返乡务农,并利用优厚的条件吸引更多人才主动投身于乡村建设,从而为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1.3有利于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风土人情各异,同时受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各地区均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以及产业。新时期背景下,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以达到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农业种类优势,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外,可利用乡村地区技术、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保证其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能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着力创建农村产业园,为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鲜活力。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

2.1发挥优势,推动绿色高产产业发展

实践表明,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增长速度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等各项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要想最大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就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农业种植历史、以往特色产品等创建最适合当地外在条件、最能代表当地地区特色的产业项目,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在区域内扩大特色农业产业种植范围,最终推动当地农业朝着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另外,新时期背景下,人民生活改善,大部分人已经不再担心能不能吃饱,而是关注能不能吃好,吃的是否安全。基于此,乡村地区可抓住这一市场机遇,推广使用绿色种植技术,即探索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植保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确保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已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2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改革

当前,支撑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农业,乡村地区产业结构整体上相对单一,這对于发展高质量乡村经济是有害的。在当年气候条件恶劣,或农产品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农村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下,要想发展高质量乡村经济,还应把推进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人文等环境条件,推进多产业发展,并不断招商引资,为乡村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具体如,部分农村地区虽位置相对偏远,但却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十分适合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那么,相关部门就需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在当地自然风景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有机融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建设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旅游基地,并通过适当合理的宣传吸引更多城市群众、外国友人进入农村度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另外,相关部门也可引导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手工制作业、电商贸易等,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2.3加强人才培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人才是推动农业经济长远、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期背景下,要想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为此,政府要通过适当的宣传与教育,积极鼓励、引导更多的高等人才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力量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相关部门需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培养与教育,有效提升其种植技术水平,确保农产品增收。此外,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人才流失等现象,相关部门可运用有效手段将农村的固有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以及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为农村留住人才,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5】。

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实现的重要一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相关部门、人员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遇,依据党的方针政策,深入挖掘乡村有利因素,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喻. 为乡村振兴夯实集体经济基础[N]. 玉溪日报,2019-11-19(003).

[2]王遥.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新型乡村经济体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32):47-48.

[3]庞艳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1-21.

[4]邢俊.乡村经济治理的主要矛盾与创新路径[J].农业经济,2019(10):33-34.

[5]刘贤伍,顾正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制建设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04):480-485.

作者:冀博

上一篇:畜牧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网课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