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湖北是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乡村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乡村教师9.2万人,占全省47.5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19.4%。

第一篇:优秀教师论文范文

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摘要:本文根据对北大名师就教学经验进行的访谈,探讨了优秀大学老师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他们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工作的一般原则与不同教学风格的关系及其涉及的教学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教学是引导思考,不是灌输知识;是培育和发扬个性,不是标准化的管理。构建优秀的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是某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能实现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教学风格;教学管理

一、前言

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的教育质量。那么怎样才算高水平的大学老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基本问题其实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困惑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老师队伍,培养优秀的人才,也是每一个大学的根本任务。

如何办好大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与做科研项目是不同的,检验标准是模糊的,也没有某种万能的模式或方法。科研可以带动教育,但决不能代替教育。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才不是工业产品,教师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按照某种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教育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是长期而复杂的。过去常把教师比做园丁,学生正如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固然都需要阳光雨露,但尊重个性,发掘植物自身的生长潜力,平衡个体与总体的生长与需求,才是“管”好这个大花园的关键。

教育是一直伴随人类历史的古老话题。对于现代大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和著作。大到大学理念与教育模式,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与案例的处理。涉及的领域也扩展到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心理及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但教育问题解决了吗?怎么做好大学教育?怎么做好中国大学的教育?怎么做好某一所大学的教育?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学工作有两大特征:一是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不一样,学生的个性也有很大差别,甚至每届学生都不一样;二是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经验性特征,与游泳、打球、驾驶车辆类似,理论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精熟,主要还是要在实践中掌握。这样看来搞好教育的原则就明确了,一是要有科学的理论与指导,二是要努力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

二、工作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得到、继承和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与理论。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比如要教好课,教师要“把课程内容吃透”,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等。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怎样才算“把课程内容吃透”,“高度的责任感”究竟有什么具体表现等问题,这些重要原则就毫无意义,甚至成为讨厌的说教。

优秀的教师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资源,如果能把他们的教学经验与成果继承和分享,对大学教育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方面Ken Bain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工作。但基于教育自身的规律,不同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去照搬别人的经验。身边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具现实意义。我们对北京大学20多位知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了解他们的教学过程,试图总结出优秀大学教师教学模式的一般规律,供大家交流与学习。我们的采访记录部分内容已整理成文,发表在电子版的《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上(网址:http:11t.pku.edu.cn/)。我们采访的教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生物、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环境、经济等专业领域,年龄从35~70岁不同层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优秀大学教师的共同特征

1 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这一条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教育界的真理。没有这一条,什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都是空话。教师只有热爱教学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学方面的技能。在我们的采访中所有教师或者对这一点进行了明确表述,或者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能清楚地感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丘维声老师说:“像我讲《高等代数》讲了十二年,如果没有激情的话,就变成照本宣科了……所以每次走到讲台上我都充满激情。老师讲课充满激情,学生听起来才会津津有味。”

再引用沈岿老师的话:“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对教学有职业道德。这份职业道德,简单来说就是认真,包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考试、认真反思教学效果。”

又如赵凯华老师所说:“讲课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讲课。最关键的是老师——讲课的人,要对自己讲的东西充满激情。我们教书多年,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一旦上了讲台,就像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用激情去感染听众,让他感觉被吸引,跟着你一起来学习、考虑问题。”

2 专业精深、知识广博。无论理工还是人文学科,教师都要有深刻的思想,要有全面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要有前沿和应用的眼光。教师要熟悉所授课程内容,要懂得比学生多,或者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只有站得更高,眼界更宽,才能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可以看看这些优秀教师的做法:

必须有跨学科的知识,不仅要前沿,要跨学科,还要了解实践。有些老师介绍的都是别人的思想,他自己没有琢磨透,然后讲出来学生也是云里雾里的,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避免。(陈少峰)

不仅这门课,这门课的前后左右的课程都要了解。(陈守良)

无论在科研还是在教学中,我都特别重视对基本东西的深入理解,一定要对基础知识懂得非常透彻。在物理学中,有很多人称自己已经理解了某一概念,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你只能说你对某一概念理解到了某个层面。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有深化的空间的。(郭弘)

3 授课要经过精心准备,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烂熟于胸,信手拈来,这样才能有出色的课堂发挥和对问题与讨论的把握能力。教学是面向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内容安排也要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

为了把这门课教好,我把所有习题从头做了一遍,把所有公式都重新推导了一遍,还比较了好多本国内外的教材,认真消化课程内容。(武际可)

当你讲一些很枯燥的专业理论的时候,随时结合讲一些理论在研究和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例子,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刘树华)

讲课一定要重点突出,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韩济生)

作为一名教师,你绝对不能永远照本宣科,过去怎么理解现在还是怎么理解。(郭弘)

不按教材讲,他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回忆、归纳知识点的,时间长了记不清了可以看看。但是,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创造的东西其实是无限的。(武际可)

现代基础课要反映科学前沿和科学内容一般老师都

做得到。但是把科学的前沿成果,经过研究以后,反映到课程里,成为一个课程的脉络,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钟锡华)

每次备课都需要根据学科技实践的发展来充实和调整一些内容。(孙祁祥)

4 重视基础。基础理论是课程的核心,最基本的东西要反复讲,并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提升,使其与应用及前沿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时间长了,大部分所学的内容都会忘记,基本的理论与应用的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5 注重能力与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自己“悟道”,而不是灌输某种“正确”的观点或结论。我们采访的所有老师都提到这一点。比如很多数学或物理的定理需要在某种坐标系下推导、演示,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规律本身是与坐标无关的。教学教的是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的知识没有用处,不会运用,也很快会忘记。

你提出的问题,你的逻辑推理,你的结论,要进入学生的脑子里,让学生跟着你转,跟着你想。(陈守良)

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是数学本身的例子来提出问题,然后再启发学生自然而然引出一个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概念是自然而然提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数学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把知识直接端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鼓励了学生自己去琢磨、思考、研究一些问题。(丘维声)

6 教师要有承认错误的胸怀和勇气。教师要懂的比学生多,并不意味着教师每件事都要比学生高明。优秀教师不但不排斥,还欢迎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质疑,双方在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教师对不懂的东西和错误之处都坦然承认,不但不会损失“师道尊严”,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不懂装懂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不懂。(陈守良)

老师发现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和老师交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更多。(赵凯华)

7 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互动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觉得自己受到关注才会有比较高的积极性。

像好的演员一样,老师上课要关注全场。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与学生有呼应,要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你看学生的反应就知道他明不明白。(陈守良)

尊重学生,而且把学生有些合理的有益的知识吸收进来,在课堂里和学生一起磋商、消化,也应该看作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洪子诫)

8 紧跟时代与科技前沿。这也是教好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老师始终关注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及与前沿工作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生动有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9 对于教育技术合理的应用。老师们普遍认为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资料保存整理、内容展示方面有其优势,但不能夸大技术的作用。教学的思想,实物与实验的演示,现场参观学习等是技术无法替代的。讲课切不能象做学术报告一样放PPT。

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是工具,一节课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应用多媒体的技术问题,而是怎么组织这堂课的教学,这堂课要讲什么的问题,怎样论证,自己脑子里要清清楚楚。(陈守良)

技术的先进性决不能等同于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更不能等同于好的教学质量。我还是赞成写黑板,结合学科特点适当的情况下用PPT。(王夔)

四、教学的风格与个性

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各自的特点,越是优秀的教师个性越鲜明。对这个现象,王义道教授有过精彩的阐述(http://11t.pku.edu.cn/?p=101)。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设想: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有很多,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学活动理所当然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教学工作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可能每个环节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实际上也没这个必要,一两个环节把握的好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采访中各位老师也确实讲述了各自的“绝活”,有的课堂讲授非常精彩,有的以启发性的问答与讨论为主,有的把课题性研究融合到教学中等等。

教学个性问题也引起了教学管理者的普遍关心,这就是如果允许老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施教,教学质量如何保证?确实有个别老师把个性当成不认真教学的借口。一个科学的规范会使大部分教师有章可循,不是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吗?现在很多大学对教师各课、教案、教学计划、作业、考试、讨论、教育技术的使用等各个方面作出规定,并与考核和提职挂钩,可能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作为管理制度,总要有一定覆盖面,针对每门课、根据每个老师或学生的特点制定规范是不可能的,那样也等于没有规范。这就带来一个全校、甚至全国“一刀切”的情况,老师们意见很大,认为扼杀了教学活力,注重的是形式而非教学目的本身。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产生了非常符合教学规范,但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比如有的老师像作学术报告一样在教室里放PPT或录像。我们认为,这不应该是规范的问题,规范的目的肯定也是为教学服务。但规定不应过多、过细,教学规定本身应当尊重老师、课程与学生的个性,应当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规范所保证的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教育的出路,也是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郭九苓 王肖群

第二篇: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培育优秀教师队伍

湖北是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乡村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乡村教师9.2万人,占全省47.5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19.4%。

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鄂政办发〔2015〕68号),突出问题导向,推出十大创新举措,不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优者从教、教者从优”的良好环境。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简报专门刊发我省做法,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予以批示肯定。教育部在湖北省召开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创新师德建设机制,宣传师德典型

培育乡村教师先进人物。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体系,评选表彰“楚天园丁奖”及省农村优秀教师、农村优秀教育工作者,2016年,共表彰100人。近年来,湖北省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发英,全国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秦开美,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全国模范教师陈发喜,全国优秀乡村特岗教师报告团成员薛艳秋、谢薇等一大批乡村教师先进典型,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加强教师职业文化建设。每年举办湖北师德论坛,组织新入职教师集中宣誓。支持拍摄以最美乡村教师邓丽为原型的电影《乡村女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张龙为原型的电影《花开梦美》;组织开展湖北省“最美教师”巡回报告活动,百余所学校师生代表及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深受感染。

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管理。印发《湖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细则(试行)》,引导广大教师规范职业行为。将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等影响恶劣的行为纳入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征信内容。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在省内举办“诚信文化课堂”活动,加强教师诚信教育,首批集中培训500人。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实现省级统筹

强化编制保障,确保退一补一。对县域内教师队伍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县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当地学校教职工编制。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根据实际需要,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教学量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配备齐全,确保開足开齐课程。在不增加当地教师总编制数的条件下,及时填补离岗、退休教师空缺,确保乡村教师总量平衡。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健全招录机制,补充新生力量。进一步健全“国标、省考、县管、校用”的省级统筹招聘新机制,实行招聘计划省级统筹。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当年教师退休和编制空缺情况,会同编制部门提出初步招聘计划,由省编制部门核准招录数量,在省人社部门指导下,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笔试。2016年面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选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6547人,覆盖到全省89个县的乡镇、村小、教学点。2012年以来,累计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4.4万人。

大力推行“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义务教师队伍“县管编制总量、学校按需配编;县管岗位结构、学校按需设岗;县管教师身份、学校按岗聘用;县管全域统筹、学校择优派选”的体制机制。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暨“县管校聘”改革工作推进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鄂教人〔2015〕2号),明确要求各县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当地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学校需求统筹实施派遣任教,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创新专业发展机制,形成多元体系

统筹专业培训。统筹实施国培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按照“分类实施、分层培训、分片落实”的方式,形成农村教师普惠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优秀教师研修培训等三大培训体系。每年近10万人次参训,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中国教育报报道我省教师培训工作做法。同时,对招录的新机制教师,每年集中组织近4000人规模的新入职乡村教师岗前培训,提供教师职业规范、学科专业指导,提升教师岗位适应能力。2015年、2016年,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年派出航拍摄制组跟踪记录。

改革师范教育。加大专业经费支持力度,将省属高校师范类专业生均经费拨款系数从1.0调整为2.0。师范教育培养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建立师范生全学段学习实践制度。探索建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与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加强本土化培养,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在恩施州、黄冈市、神农架林区开展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试点,每年招生规模总计700人左右。

深化职称改革。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设置向乡村学校倾斜,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保持总体平衡,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乡村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坚持“重师德、重师能、重奉献”的原则,制定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评价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也不要求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能力测试。

创新待遇保障机制,营造尊师氛围

完善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基本工资标准和绩效工资水平,校长和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各地在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依法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足额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

实施乡村教师专项补助。实施乡村学校骨干教师补助制度:对在乡村学校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对乡村学校的教师按15%的比例评选骨干教师,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省财政每年投入1.6亿元,3.394万名乡村教师受惠。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对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村小、教学点在岗专任教师按照艰苦边远程度不同分别实行300元、400元、600元的差异化补助。2016年,省财政投入2.58亿元,7.1万名乡村教师受益。

建立乡村教师奖扶制度。省级建立“湖北省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大病、特困教师给予每人1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建立“湖北省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对在乡镇和村庄学校任教年限满30年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在编教师(含教育工作者),给予每人3000元奖励。2016年省财政投入经费2000万元。

完善教师周转房建设制度。全省共统筹投入17亿元,建成教师周转房4.2万余套、150余万平方米。《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将乡村教师住房优先纳入保障范围,适当增加补助经费,使乡村教师住有所居。

加大力度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6年1月8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工作简报上批示,湖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操作性强,可予推广。1月12日,时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改革情况交流》第232期《湖北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经验材料上批示:请予深度采访报道。2015年11月,教育部在湖北省召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国现场经验交流会,湖北省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讲话中肯定湖北工作经验。

湖北省《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誉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黄金十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务院门户网站》《中国教师报》先后报道湖北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

为切实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并形成《湖北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2016年,该报告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未来,湖北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一是加大政策统筹力度。统筹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关国家层面政策,切实把现有惠师政策用好用足。

二是加强工作督导力度。将国家及湖北省有关乡村教师队伍政策转化为定性、定量考核指标,纳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切实督促各地不折不扣落实政策,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

三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深化教师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师范生全学段学习实践制度和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文化建设,发挥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 周小益)

第三篇:遵循成长规律培养优秀教师

教师的成长过程有其特殊规律,不仅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制约,而且受到自身德、智、体、美诸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深对教师成长规律的认识,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努力克服制约教师发展的障碍,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善自我,在深化教育规律认知中提升自我。民族地区的师范教育,既要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还要考虑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一、遵循理论引领实践规律,加强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创新。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思想和依据,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教育实践。优秀的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与民族精神相连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过去主要为辽宁省的朝鲜族学校培养、输送师资,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形成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过去单一的办学模式,适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重新进行办学定位,即按照“人人都重要、人人都发展”的原则,改革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师范教育应该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整体轻个体、重优秀生轻后进生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到理论与实践、整体与个体、优秀生与后进生并重的教育模式,使学校转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个性、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办学轨道上来。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教师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掌握教育的基本方法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此,民族地区师范院校一要重视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专业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强化专门职业训练,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点。二要开展入职指导,做好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指导计划,对已经获得执教资格,并进入教育教学岗位的师范毕业生,请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传、帮、带”,解决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教学现场的支援与各种教学技能方面的协助,帮助他们实现身份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三要搞好在职教育,保证教师在整个任教期间继续接受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人都要接受终身教育,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要继续学习,对新教师来说,这种学习尤为迫切。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单凭教师职前学习的知识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如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接受新的培训;教育思想的发展,新的教育经验的積累,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学习。

二、遵循专业化发展规律,优化知识和认知结构。

知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当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教师要有渊博的本体性知识,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仅有本体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掌握跨学科的文化知识,通过博采众长,来丰富本体。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即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要勇于“走出去、拿进来”,通过进修、培训、听同事讲课等方式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教师要掌握足够的条件性知识,就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通往成功教学之路的“金钥匙”,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基础。另外,民族学校的教师还要掌握民族传统文化,了解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特殊纽带”,它会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在逐步加快,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基础教育学科综合发展的态势,又要求教师不断拓宽知识渠道,加快信息获取速度,以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此外,民族地区教师还要走出内循环“误区”,即走出民族学校“小范围内”的交流学习,善于借“他山之石”完善自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和先进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遵循民族教育规律,练好双语教学基本功。

双语教学是民族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落实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体现,必须认真抓好双语教学。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拥有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得体的教态,还要针对民族学生的特点开展双语教学,善于创设教育教学情境,善于创新教学方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能手,善于从一般教师察觉不到的事情中发现问题,从民族学校和民族学生的特点中发现规律,根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与过程,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教师总能把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的考虑,作出统筹、合理的安排。学生从教师这里感受到新颖的教法,教师向他们提出新奇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特定的知识技能,也掌握了新的有效的(有时是有趣的)学法。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就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所谓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就是指在一定的学科领域或其他相对专门的教育领域有较长时间、较深入的研究探索,做出有分量的创造性成果的教师。专家型教师不仅语言精练、思路开阔、教学艺术高,而且科学素养高、知识广博,富有创造性思维,摸索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对教育工作富有创见。民族地区的教师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遵循民族教育的规律,练就扎实的双语教学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四、遵循反思升华规律,坚持以学科研究引领教学。

教育的一切,无论是课程因素还是教学因素,无论关乎课堂还是事关教材,教学质量的优劣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要围绕教学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多方面的能力,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强与弱、高与低,都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是构成教师能力的基本要素,教师应不断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塔认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经验将大受限制。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才能超出一般“教书匠”的层次。

教学反思的价值集中地表现在它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生活的影响,当教师生活在反思中的时候,教育的一切都因教师的变化而发生了最本质的变化。反思是进步的开端。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就必须经常反思,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的目的是查找问题,针对问题采取对策,从而形成“反思—否定—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还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教育科研,提升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形成教学智慧。教师搞科研不是专职从事教育科研,而是要研究性地学习,研究性地工作,将研究与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工作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搞研究的学习,是死学习;不搞研究的工作,是工作的机械重复。学校发展的本质是教师的发展,教育科研是教师发展的生命力。照本宣科、机械重复、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怎敢奢谈教学艺术及教学效果呢?就拿课堂提问来说吧,同是课堂提问,不同的教师,提问的方法就有所不同。经验丰富、善于反思的教师,往往是向全部学生发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缺乏经验或者不爱反思的教师,往往是先指定学生,然后再提问,这样就使不用回答问题的学生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当然,教师也要把握提问的技巧,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力求让回答者能够如愿以偿,即较容易的问题就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的问题就让基础好的学生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进行提问,这就是提问的艺术。总之一句话,研究出真知,研究出质量。

五、遵循人才个性化发展规律,积极倡导特色化教学风格。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富有个性的人,才可能会有创造性。”一个好的教育,就是能够保护学生的个性并让个性张扬的教育,同样,好的师范教育也应该是张扬个性的教育。个性张扬其实就是承认生命的丰富多彩性,承认社会的复杂多元化。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是教师教学工作获得成功的根本条件。教师只有探索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风格与个性,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热情。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结合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爱好,发扬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职业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民族地区的教师要想变得更加优秀,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精益求精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等,还要善于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求实的精神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胆的“扬弃”,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以先进文化引领民族教育。优秀的教师既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职业发展动机,对教育事业忠诚,对学生热爱,对民族教育热心,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学风格。

六、遵循德育优先发展规律,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品德修养是维系教育的生命线,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只有态度谦虚谨慎,气量大度宽容,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沟通,擅长调整人际关系,自我调控和调节能力较强的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教师的品德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要敬业爱岗。它蕴含着一种职业思想,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要热爱学生。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毫不保留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关心体贴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其“亲其师,信其道”。三是要严谨治学。教师要始终如一地钻研业务,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疑点,准确无误地向学生傳授知识。在教材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把握新教材的特征,更新教学手段和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四是要为人师表。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另外,民族学校的教师还要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那就是对民族教育的热爱。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域条件,民族学校普遍分布在边境省份的偏远地区,教育教学环境比较艰苦,教师如果没有满腔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将很难为民族教育事业作出贡献。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依法执教。总之,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在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知中,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和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

作者:朴太红

上一篇:刑法硕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