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优秀论文范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校级优秀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校级软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阐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的方法,提出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实验内容的建议。同时建设实训系统和辅助教学网站,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以案例驱动为主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第一篇:校级优秀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概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探索

[摘 要]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成功申请校级精品课程立项以来,课程团队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面研究探索,构建适合贵州商学院的电子商务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过一年的具体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关 键 词] 电子商务;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可以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和非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与功能、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和应用方法,具有知识范围广,技术与理论综合性、交叉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对于首次接触电子商务知识学习的学生,通常会感觉课程内容过多、过杂,难以接受和理解,学了容易忘记。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结构,很多学校陆续将该门课程建设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以便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更好地完成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通常做法是理论部分主要讲述电子商务流程及模式、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基础、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内容;实践部分主要采用实验室的电子商务系统模拟软件和互联网中的电子商务平台(常用淘宝网)相结合手段。使用模拟软件的主要目的是熟悉电子商务系统中各个主要实体的作用和整个商务流程处理过程,使用互联网中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目的是开展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凸显专业实用性。我校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数为48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上述课程内容特别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关键知识点讲授不透彻等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我校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现状

使用360搜索引擎,找出排名靠前的两所学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几项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不重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建设,虽然课程的开设时间长,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与其他学校相比处于落后的境地,实验室也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目前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商务模式,很多学校都将该门课程设为全校公选课,而在我校却仍然仅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计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以下课程设计改革。

理论部分:课程不采用传统章节形式讲授,而是按照电子商务流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由1~2名团队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和对应项目指导。

实践部分:充分应用专业现有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活

动,校内实践基地——“大学生电子商城”,这是我校与本省企业合作开发的真实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主要完成网店运营管理,避免实际平台中规则多、竞争激烈而挫伤初学者积极性;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我省电子商务协会下属企业的实际项目(或项目中的部分活动),使学生了解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现状,明确学习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改革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模块——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主要讲授电子商务概念及

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流程及发展现状,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及发展趋势;网页设计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技、动态网页技术基础。

第二模块——电子商务运作:按照电子商务的运作流程,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个方面组织内容,贯穿物流管理知识、电子支付知识、电子商务安全知识。

第三模块——电子商务应用:主要包括网络调研、网络广告、社群营销等网络营销知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商务数据分析与管理知识。

第四模块——本地电子商务应用案例:介绍电子商务协会所

辖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

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将模块内容与团队教师的专业优势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实际项目,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每个课程模块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既可增加团队教师的协同工作时间和机会,形成真正的课程教学团队,又可避免教师依据个人喜好随意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中跨境电子商务部分采用双语教学,使跨境电商教学更与现实贴近,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案例分析部分聘請本地电商企业中的实操能手讲授课程内容,避免教师教条化地照搬书中的陈旧案例,还可及时地了解本地电子商务发展实情。课程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桥梁,实现培养本地电子商务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实施

我校自1999年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以来,电子商务概论一直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次精品课程团队教师由教研室独立讲授过该门课程并且承担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和校外行业专业能手组成,教学经验丰富,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有能力保证讲授内容知识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其中的“本地电子商务应用案例”部分,聘请电子商务协会中既有实战经验,又有课堂教学经验的企业能手进行讲授,提高案例分析的实用性。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为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专业特长,本课程不同模块知识内容由不同教师讲授,由于这些教师都独立承担过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确保对模块知识讲授的专业性和避免课程知识的重复讲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合理做好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本课程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由团队教师把几个与模块化课程对应的独立项目在基础知识讲授完毕后,以大作业的形式交由学生完成,并指导学生综合所学电子商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至项目最终实现,真正做好“做中学,学中做”,保证课程学习持续不中断。

2.探究式教学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经过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力、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

(二)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本门课程建设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课程建设专用网络平台构建一个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情景仿真、实战平台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系统,将课程重点内容拍摄成15分钟以内的小视频,方便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解决电子商务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创业和就业铺平道路。

课程教学内容将遵循“理论够用、实用,实践与现实的接轨”的原则,吸收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充进日常教学活动中。

五、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所属的电子商务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示范改革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专业教师10人,校内实训基地——大学生电子商城,校外实训基地——生生不息电子商务公司、天台山屯堡美食坊以及电子商务协会,深受学校领导重视。

课程建设将按照学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按期开展各项目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全部内容。

1.深入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力争一年内完成课程教材(讲义)编写,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建立习题集与案例集资料库、课程考核试题库。

2.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争取利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构建课堂讲授以重点和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模式。

3.不断提高团队中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水平,提高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比重,继续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讨和改革,建成省内领先和特色鲜明的课程。

4.力争两至三年内将本门课程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条件成熟时,及时参加贵州省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

精品课程建设结束后,形成适合我校教学需要的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讲义(教材)、实践案例集、授课进度计划、课程考核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集。

六、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还可以发现,我们对该门课程总体设计和课程内容组织上与其他学校有较大差别,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經过两个学期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学生普遍反映良好,不仅清楚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整体结构,还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团队教师的专业能力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苏艳玲,谷斌,马记.《电子商务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李佳明,王伟,卜宪华.电子商务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法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4(1).

[3]赵爽.浅谈《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的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2).

[4]席春霞.《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5]陈月波.关于《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建设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0(32).

◎编辑 武生智

作者:洪奕

第二篇:软件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方法

摘要: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校级软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阐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的方法,提出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实验内容的建议。同时建设实训系统和辅助教学网站,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以案例驱动为主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软件工程;质量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教育部继上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为将教育大国转变成教育强国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校适时启动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的“质量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建成了国家、北京市和学校级、各个学科门类的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从2008年立项开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两年。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工程”的要求,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1课程定位

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如何服务于专业培养方向。为此,我们深入研究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影响较大的骨干课程体系,针对主要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了现在开设的主要课程,在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层面的相互支撑关系如图1所示。

软件工程处在课程体系的顶层,应该作为面向应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来建设。强调学生在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上得到综合,将工程化的方法、管理手段与已经掌握的技术运用在软件项目开发中,使学生具备在软件企业进行软件开发、维护与项目管理的能力。

软件工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课时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重点地位和带动作用,适当增加课程学时,精心安排好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几乎包含了SWEBOK(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 的全部领域,需要讲授的内容很多,又要照顾到诸多因素,因此,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关键的问题。通过课程建设的实践,我们总结出内容选择的3条基本原则。

首先,从课程的技术特点来看,学生应该学习在本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建为主要内容;在项目管理中把项目估算、时间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员管理作为主要内容。这样既突出了课程的技术特点,也体现了管理手段在成功的软件开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速度很快的领域,技术更新和技术融合是软件工程的要素之一。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把新的主流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新的技术方法有支撑作用的旧技术作为补充,对新的还未成为主流技术的内容适当介绍。具体讲,就是应该把面向对象方法作为重点,结构化的方法作为补充,适当介绍其他前沿方法。

第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团队的开发适应能力,软件工具也应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教学内容中应该单列或融入用于分析和设计的UML建模工具、构建和缺陷管理工具、测试工具等[2]。

为了证实以上原则,我们对国内8本、国外4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已经进入企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证明我们对课程讲授内容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3教学方法

由于软件工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和项目背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时常常感觉抽象、空洞,遇到具体项目时无法下手。同样,教师参与大型软件设计、开发的机会较少,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对管理在软件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也容易出现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因此,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我们课程建设的难点。

近年来,软件工程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作用逐渐提升,很多高校的教师和专家就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很多宝贵经验,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软件工程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

在分析我校软件工程课程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我们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以案例教学课程讲授为主,以开发小组情境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 案例准备。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设计或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和实际需要的案例;案例的内容应该是领域知识较少、适合学生操作的、工作量适中的案例。按照这个思路,聘请企业专家和软件工程师与任课教师一起从软件工程理论出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设计或精选案例。

2) 按照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将所讲内容依照理论、技术方法、任务、辅助工具的顺序编排成课程单元。在此基础之上把写好的案例分解到课程单元中,安排好角色任务。

3) 按照案例中的角色和任务将学生分组,分角色分工负责,体现团队开发,分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

4) 按照以上思路,结合多媒体教学特点制作相应的单元课件。

5) 上课前把案例、小组分工和课件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便在教学时能够很快进入角色。

6) 上课时要尽量营造实际的场景和氛围,让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主动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7) 课后分发另外一套案例,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展活动。任务可以由组长分派也可以由教师事先指定,明确职责进行相应工作,填写小组讨论记录,明确任务进度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8) 活动结果的课上审查。活动结束后将活动结果写成文档,在课程上进行审查。由一个小组报告其他小组评审打分,作为实践成绩的一部分。接着进行课程单元即项目阶段总结,进入下个单元。

9) 所有单元结束后进行课程和结项总结,综合评定各个小组的成绩。

通过案例进行软件工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而且能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的参与,对软件项目管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亲身体会到了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5]。

4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软件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软件开发方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的使用。本课程的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这两个基本能力为指导思想,本着夯实基础、验证理论、贯通知识、创新思维的原则将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操作能力培养型实验。主要针对软件分析、设计、测试工具和文档撰写工具以及模板的使用进行实践练习,这类实验给出实验内容、实验的步骤和方法,逐步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阶段任务能力培养型实验。这类实验主要针对软件开发的某个阶段,涵盖技术、方法、模型和工具,给出的实验题目中包含部分结果,让学生自我学习模仿,学会需求分析的方法和软件设计的方法以及软件文档的编写方法;学生在部分结果的基础上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熟悉工作过程,养成良好习惯,为独立完成阶段任务做好准备。

第三个层次是阶段任务综合能力展现型实验。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问题分析,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个层次体现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工具平台的使用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可选择实验题目开展个性化的课程实验活动,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创新思维。

5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知识、技术与方法,提升软件开发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如何使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到软件企业实际的开发技术和管理手段是课程实习的难点。为此,我们引进北京全美教育有限公司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和软件开发人员岗前培训而设计的ATA实训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融入了该公司软件开发人员十几年培训经验,集成了微软公司的开发平台、开发方法和技术手段,提供了大量的企业开发真实案例和文档资料。系统将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和管理过程这两条主线结合起来,并以流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系统的实训过程如图2所示。

该过程是按照微软开发过程模型组织的,使用微软开发平台。系统可以根据实训要求嵌入不同的案例,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习时间长短以及培训技能的要求对案例进行裁剪,使实训的安排更加方便灵活。学生在实训前先组队,角色有项目经理、开发员、测试员。由于使用了渐增式的开发模型,学生可以在完成第一个任务进入下一个任务时互换角色,这样学生可以学到不同的技能。系统中设置了教师批改学生培训作业的功能,评分标准详细明确,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培训情况并对学生实训给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在使用这个系统进行教学实践时,学生可按照流程一步一步进行,学习起来轻松顺畅,水到渠成,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们普遍感到在团队开发和协同工作能力、需求分析能力、设计能力、测试能力、规范文档的编写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灵活、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搭建师生和学生相互沟通的平台,我们开发了软件工程教学网站。网站开发的主要目的如下。

1) 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向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自由获取相关知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学习模式,增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通过交互教学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提高学习效率;

2) 辅助教师出题、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成绩、提供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发布课程的相关信息。教师使用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将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网站和论坛做成超链接,方便学生了解领域技术、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软件产业发展方向,设计好自己的发展目标。

4)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在系统上对课程的某一部分内容或整个课程内容进行自我测试,测试分为单一内容和综合测试。自我检查知识、技术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网站的使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效果。

7结语

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建设,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相关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但是,软件工程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在不断更新,软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软件工程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软件工程教学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软件工程课程必须坚持以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为目的,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使软件工程课程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 用“质量工程”引导带动本科教改[N]. 中国教育报,2007-03-01(1).

[2]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M]. 5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80.

[3]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4] 韩万江. 软件工程案例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21.

[5] 叶俊民,胡金柱,李蓉,等. 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7):19-21.

作者:赵 方,曹 灿

第三篇:“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探讨

摘要:“质量工程”的实施是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契机与切入点,高校需在目标多重的“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构建自身的管理模式来提高项目实施的成效。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团队内涵是高校构建“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管理模式的三大关键环节。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质量工程”;校级管理模式

质量问题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质量危机,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与措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期间简称为“质量工程”)以教学项目建设形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力求以项目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这一举措涉及范围广泛、目标多重,高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出现“重立项、轻申报”等问题。“质量工程”项目要发挥对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必须探索与构建“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管理模式,从对“质量工程”实施的政策文件的解读与项目实施情况分析来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团队优化建设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工程”校级管理模式的三大关键环节。专业标准与条件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根基,是保障质量的指导规范与行为准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质量目标的集中体现;教学团队优化建设是质量提升的动力与核心。

一、“质量工程项目”项目校级管理模式的三大关键环节

1.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实施的基石

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的龙头,是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为“质量工程”六大类的首条建设内容,由此可见,专业建设是项目建设的基础项目。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初/中等教育的主要属性,因此,做好“专业”这一实体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包括“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专业规范与专业认证、特色专业建设”三方面,而真正在地方院校启动实施的项目是特色专业建设。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停留在申报国家、省与校级的特色专业项目,将已有的一些实力较强的专业建设经验进行总结与补差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申报各级特色专业项目,缺乏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与社会需求出发的“于近思远”的专业建设计划。高校基本只专注于项目的申报,忽视了“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初衷是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条件改善、科学合理评估机制的建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行各学校制订的“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管理方案中,基本只按国家申报文件的要求建立特色专业的申报与建设标准,而没有对学校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评估进行长期与系统的考虑。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质量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必须构建自己的专业建设思路与规划,解读“质量工程”相关文件的专业建设内涵。在经历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之后,高等学校尤其是相当多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师资队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都不够成熟,可见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中只有奠定好专业建设这块主基石,提高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方能“有章可循”,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质量工程”主旨的集中体现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它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与全过程的总和。[1]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理念在数量扩张的压力下未能得到应有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质量工程”实施的主旨也在于让高校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目标及人才培养的理念,反思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的根源与症结。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质量工程”建设内容的一大主体,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从包含关系来看,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建设等可以归为专业建设中的硬件模块,而实践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构建可以归纳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为各学科专业建设的理念与思想,是学校提升质量的软件依托,包含质量文化和质量思想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动态吻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估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体现的是学校在本科教育方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在“质量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主要是申报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在申报材料组织方面也主要是将某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情况作为主要内容,很少体现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质量文化等内涵。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精神紧密相连的,是体现大学精神的客观载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趋同化明显、个性缺失,价值取向工具性,学术失落等问题。[2]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连接大学精神理念与人才培养过程的纽带与桥梁。

3.教学团队优化建设:质量提升的动力与核心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中》中提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面向全国700多所本科高校提出的教学队伍建设模式,是相对于2004年教育部在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提出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组织”的科研团队建设模式而提出的。教学团队建设从广义上可以认为是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一支能够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师资力量,能够精于专业且富有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的教学队伍,但其也不等同于高学历、高学术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教学团队是指“以教书育人为共同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分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3]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即使在某一学科和专业领域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与素养,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的敬业与精彩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愿景与理念才可能探索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的教学团队建设从申报条件到建设尚未对共同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产生影响,教学团队中的骨干成员大多都是学校科研骨干,虽然科研骨干中有很多教学能手,但是重科研的建设模式将优秀的教学人员排除在团队之外,教学团队成了附加于科研团队的“称号”。从“质量工程”设置的建设内容看,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教学团队建设;双语课程建设;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与表彰。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名师奖评选都属于教师队伍提升计划,只有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才可能造就一批教学名师,从学校教学管理与建设的角度,双语课程建设不能与教学队伍建设处于并列的范畴。双语教学课程可以同精品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在校级管理建设过程中作为优秀教学团队或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建设的评估指标之内容。

二、“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管理模式的理论构想

“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共有9个方面,涉及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专业设置预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共享、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西部支援等。[4]这些目标基本包含了现行高等教育中所注重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但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看,有学者指出这些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政策目标多重,执行过程不可控因素增多,目标过多导致高校无所适从。[5]从项目操作来看,许多高校在多重目标的指引下,曲解了“质量工程”项目的目标与宗旨,将其作为学校的“光荣榜”,忽视了此项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目标,注重资金投入与项目建设数量,而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与精髓,譬如人才培养理念探讨与质量提升机制建设等搁置,而一系列数字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提高。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大学,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这里的大师除了指大学里的名教授与学者之外,其实还指由这些大师所产生的关注于人关注于社会发展的远虑与理念,因此大学质量的提升不只是资金和项目数量的累计,而是一所大学在人文关怀与人才培育方面的努力精神。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学校应深入分析政策的主旨与意义,重申大学的职责与精神,以软件和内涵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旨。本文在分析“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政策文件及分析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特色与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校级管理模式构建的构想,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抓住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优化建设三大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将其他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评估内容纳入管理环节,建立层次分明、建设目标明确、职能明晰、建设思路清晰的管理模式。主要架构如图1所示:

人才培养理念的探讨与创新,全校范围研究“质量工程”项目的各级政策文件,领会文件的主旨与精神,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分析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分学科门类制订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制订过程中,贯彻动态管理原则,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教学研讨及相关工作制订具有导向性的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指导意见,在学校的各专业门类中建立几个校级的具有示范性的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质量工程”项目中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可以作为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主要工作,可考虑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根据近几年学生招生与就业情况以及人才流向的行业等分析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等,会同各专业所属教学单位制订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及专业设置建议,为学校前瞻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专业发展前景及学校现有建设基础等,进行专业建设硬件条件的分析与评估。根据预测报告调整教学经费的投入比重,依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各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的规范性与有效性,设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级项目,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质量工程”文件精神为指导制定一系列专业评估与认证的校内标准,各专业每年做好专业预测工作,学校可在一定时段根据学校文件要求设置校级特色专业等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专业基础,还需建设一支能将学校的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核心理念贯彻到教学中的师资队伍。教研室是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它在高校组织结构中处在最底层一级,也是最关键的一级;教学,说明它的功能与职责是关于教学的而非其他的。以教研室为依托建设相同专业或相近课程的教学团队,在团队建设中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等教学内容改革相关的项目作为校级优秀团队的评估内容。在建设和评选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可以衍生一系列其他优秀的项目。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和省级的建设要求结合学校的特点,出台关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指标体系,并在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指标体系中制订涉及的各子项目的评价指标。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可以让学校不必忙于应付各种项目,只需抓好团队建设,就会在此基础上建出一批符合教学团队建设标准的各类教学项目,在厘清管理思路的基础上又能最大程度提高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结论

本文在对“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政策及各分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三个关键环节,在对三个环节进行具体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工程”项目校级管理的理想模式。这一模式从思想理念、硬件载体与人力资本三方面进行质量管理,以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三方面基础工作的实施,在实行“阳光普照”的基础建设工作之后在校内设立各种项目的评优与示范推广。做到学校的办学宏旨与观念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基础建设工作得以推广与渗透,实现观念领域和实际教学工作的提升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2]赵晓霞.大学精神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原则[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4]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N].中国教育报,2007-01-26.

[5]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卢曼萍 许璟

上一篇:铁道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质量安全监督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