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哲学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2023-02-03

在中华文化的宝典之中, 有许多智慧之源, 足以启迪现代人的心灵, 提高现代管理水平。老子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能为学校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说:“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又说:“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 一个人只有踏踏实实的做, 不争名、不争位、不争权, 才能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而且, 正因为一个人不争名、不争位、不争权, 所以天下人都争不赢他。具体到学校管理领域, 可以理解成:学校领导如果能具有“为而不争”的高尚品德, 才会有高大的形象, 有了高大的形象, 才会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 有了巨大的人格力量, 才可以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工作。领导者有了良好的形象, 就能做到一呼百应, 甚至不呼而应。反之, 如果一个领导者或以权谋私, 以势压人, 或任人唯亲“其身不正”, 那么学校领导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极差, 在他手下工作, 心情一定不会舒畅, 人心就会涣散, 对他的工作可能不予服从, “虽令不行”, 有时即便做了, 也会口服心不服, 当然也就做不好学校的工作。所以, 只有脚踏实地地工作, 心中宁静寡欲, 才能公正持平, 才能雍容大度, 才足以领导群众, 才能成为真正成功的学校管理者。由此可见, 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 对学校管理者甚有启示意义。

然而, 以笔者所见所闻,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实践中, 领导者、管理者贪心多欲者比比皆是, 常与人争, 争名, 争利, 争权。在绝大多数学校里, 学校制定的评职称, 评先进, 晋升, 分配住房等各项政策条例, 往管理者自我利益倾斜的现象大量存在, 领导自己往往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学校教师怨声载道, 这样的学校管理怎么能够激起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呢?老子的“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哲学思想无疑像是一股香气芬芳的空气清新剂, 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卓绝的人格境界模型, 引起学校管理者对自我的反思。面对现实, 作为教育研究者, 很有必要、也很值得去研究、挖掘老子“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哲学思想的启示意义与价值。那么, 老子的“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哲学思想对学校管理者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

1 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为而不争”才会对师生员工产生无穷的激励作用

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是校长个性的写照, 而校长独特的角色决定了他不仅作为学校管理者, 更是教师们和学生的榜样与示范。所以, 校长要在建设校园的同时塑造自身, 在知识、品德和能力方面身先士卒, 以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激励师生员工时也对其他教师产生榜样效应, 促进学校的发展。首先, 校长必须是能“为”、努力去“为”的校长, 而且应专拣重担挑, 专挑重活干。然而遗憾的是有许多, 尤其是边远或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中, 存在一个怪现象:教育教学水平越低的人就越努力跻身于学校管理者行列, 他们不惜时间、精力与财力去谋取学校中管理者职位。在那些地区, 学校管理者在教职员工心目中成了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代名词。这种学校管理者很少、也很难有“为而不争”的境界。相反, 他们往往为了自我利益努力“而为”, 努力去“争”。以至于自身很难得“民心”。反过来, 学校管理者如能“为而不争”, 就会在品德方面身先士卒,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师生员工产生无穷的激励作用。笔者曾得知一位“为而不争”的中学校长的事迹。他除了干好行政工作, 还分担了学校超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在评优秀教师、优秀行政时都把评优名额让给其他人。在学校分配住房的年代里, 他分到的的住房与普通教师完全一样, 并不像其他许多学校那样, 校长分到的住房是最好的住房。受这位校长的人格魅力的感染, 当这个学校中有教师请病假时, 其余的相关学科教师往往主动请战, 去给请病假的老师代课。他们觉得校长都能超工作量地为学校工作, 他们帮病中的老师上课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事情。甚至有的教师有更好的学校可调进, 但害怕遇不着这么好的校长, 而甘愿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 跟随校长干到底。这个例子, 虽有点极端。但它是“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很好的注释。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了学校管理者如能“为而不争”, 就会对师生员工产生无穷的激励作用。

总之, 在集体和个人的评职称、评先进、晋升、福利分配时, 学校管理者要本着公平, 教师优先的原则, 制定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样, 在利益分配时, 虽然学校管理者似乎是位居人后, 实际上管理者逐渐形成的这种人格魅力会显出老子划定的“为而不争”的“圣人”形象。这样, 肯定会避免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利益分配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真正成功的学校管理者, 必需具备知足、无求、不争的精神修养。管理者只有不争名、不争位、不争权, 才能容纳更多的人才, 才能集思广益, 用众人之力, 上下和睦相处, 政通人和。这就是老子所说“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只有“不争”的人才能率先垂范、鼓舞士气, 成为真正成功的管理者。

2 学校管理者必须懂得努力做到“为而不争”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努力做到“为而不争”是树立良好的形象, 产生崇高的威信, 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也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一个人的形象是其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体, 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识系统, 这一标识系统能激起人们的思想和情绪反映, 做出肯定和否定的价值判断。学校领导的形象是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态度、作风等因素的总和。学校教职工对学校领导的形象也必然产生情感反应, 形象好, 在教职工中的威信就高, 反之就没有威信。威信是学校领导者的精神财富, 拥有威信的领导者令人钦佩, 也令人尊敬。威信能产生一种权威, 教职工容易承认校领导的决策的正确性与必要性, 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工作;威信能产生一种信任, 教职工对校领导的这种信任是自发的、自然的, 有时会达到不假思索的地步。因为你的形象足以证明, 在实际工作中, 你是可以信赖的人, 跟着你, 肯定会走向成功。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就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良好形象的首要因素。因此, 学校领导必须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 胸襟非常恢宏, 不会强求名位, 努力达到“为而不争”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只有这样, 学校领导的形象在教职工心目中变得日渐高大, 才会产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才能取得感化教职工的教育效果。因为教育人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无论想得如何周密、巧妙、完善、得体, 都不能代替人格的力量。[1]

学校领导职务的特殊性更加决定了领导者的人格力量在学校整体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特殊的示范作用。学校领导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各项教育任务, 使学校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 必然要不断地向教职工提出新的要求, 新的改革措施, 加速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等, 这些要求和措施能否渗透到教职工心中, 形成合力, 变成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学校领导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品德, 身先士卒, 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以自己的行动作为示范, 当好“教师的教师”, 才能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来影响教师, 也就是说要照亮别人, 自己身上首先要有光明, 要想点燃别人, 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学校领导人格的示范是无声的命令, 有力的指挥, 有形的榜样, 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感染力, 可以激发教师的信服感,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由此可见, 学校领导具有高尚的品德, 才会有高大的形象, 有了高大的形象, 才会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 有了巨大的人格力量, 才可以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工作。学校管理者“为而不争”就能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圣人”。就如同先哲孔子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一样, 讲的是同样的道理。领导者“为而不争”就有了良好的形象, 就能做到一呼百应, 甚至不呼而应。反之, 如果一个领导者或以权谋私, 以势压人;或弄虚作假, 欺下媚上;工作拈轻怕重, 利益专往自己身上靠, 这就是“不为而争”, 那么学校领导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极差, 在他手下工作, 心情一定不会舒畅, 人心就会涣散, 对他的工作可能不予服从, “虽令不行”, 有时即便做了, 也会口服心不服, 当然也就做不好学校的工作, 学校的改革发展更无从谈起。如果校领导享受在前, 吃苦在后, 争名争利, 就无法与教职工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也就难以开展学校工作。

摘要:老子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能为学校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老子《道德经》中说:“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本文从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为而不争”才会对师生员工产生无穷的激励作用、学校管理者必须懂得努力做到“为而不争”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关键两个角度阐述了这一哲学思想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

参考文献

[1] 陆贵林.浅谈学校领导形象与学校工作的关系.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3) .

[2] 陈存千.中小学校长的人格魅力在管理中的作用.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8.24 (4) .

[3] 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核管理现代化.第18卷第4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Vol.18 No.4, 2002, 8.

上一篇: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温度遥测系统的探讨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CAI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