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学》教学初探

2023-02-13

《园林植物学》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与后续专业课程——《植物生理学》、《花卉栽培学》、《园林植物配置》、《盆景艺术》、《园林规划设计》等科目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上好《园林植物学》, 使学生学好专业第一课, 激发学生学习园林专业的兴趣, 为专业学习迈出坚实的一步显得举足轻重。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材, 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应把岗位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侧重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走出校门便能与社会岗位接轨。基于这个认识, 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课时安排,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1 教材处理力求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根据实际需要定详略、删减、补充

1.1 实用性

根据本人多年在园林行业的工作体会, 非研究性单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植物细胞学、植物解剖学和植物胚胎学的有关知识。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等技术人员。所以在教学中对这些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让学生了解有关概念以及细胞——组织——器官的过程, 以不影响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度, 而对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物学特性作详细讲解, 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

1.2 针对性

针对本校学生均来自广东省内各市的特点。为利于学生日后工作, 植物品种及生物学特性均以南方品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品种为主, 适当介绍北方常见典型品种, 植物分类, 识别作同样处理。

1.3 弥补课本内容不足

作为园林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在讲植物命名时增加拉丁文内容学习, 使学生具备园林技术人员“应知”知识。

1.4 先进性

结合本地实际, 笔者自我制作了覆盖面较广的电子教材。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 一本通书读到老, 教师的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 “一本书”, “一块黑板”, 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教师用填鸭式、灌注式加大压力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用这种方法打造出来的学生只会是个缺乏独立思考、思维禁锢.越学越呆的书呆子, 根本无法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因此, 教学不能再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不能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而换之以趣味性、实践性等既为学生乐于接受, 又能开发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的新式教学方法。

2.1 趣味性教学

兴趣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如果学生觉得教师上课是在念“和尚经”, 唱“催眠曲”, 平淡无奇, 那么不管教师如何竭尽全力、呕心沥血, 其教学效果也只能是造就失败的学生和失败的教师。求学之道: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又曰: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何故?兴趣使然。兴趣使人追根究底, 永不停步, 无兴趣则朽木不可雕, 有兴趣则儒子可教。

咋看《园林植物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节课绪论部分:我从二十一世纪的热门话题谈起, 从生物工程到克隆技术, 从地球的温室效应到环境保护, 从草原的退化、发菜禁采到北京的风沙、从城市绿化到生态园林, 从植物化石到濒危植物, 给学生们展示诱人的植物王国, 激起他们对植物的好奇心, 明白自己学有所用, 自觉学好这门课程, 这是关键的第一课。

基于对兴趣巨大动力的认识, 我在《园林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幽默, 把植物拟人化、灵性化处理。让学生走出课室, 到大自然去直接接触植物, 感受观察, 并描述记载植物的生命现象、特征、性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盛绿、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冬眠、春华秋实、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 以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 从而探讨植物形态、构造、功能乃至生命规律, 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热爱植物, 热爱大自然, 让兴趣驱动学习。

在植物的认知、鉴别、分类教学中, 结合植物的观赏特性, 古今文人墨客对植物的吟咏、寓意: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松竹梅“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四君子”, 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还有竹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 杨柳的妖娆多姿, 芭蕉的洒脱, 秋菊的傲霜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 并为后续课程《园林植物配置》、《园林规划设计》打下基础。

2.2 实践性教学

《园林植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不能空谈理论, 没有实践, 绝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 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压缩理论教学课时, 力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比例达到1: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走出课室进行实地教学以茂名市四大公园、苗圃、街道、小区等有植物的地方为实习基地, 先认识广东省常见的绿化植物 (包括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 的名称, 再讲解它们的科属、外部形态、特征, 适宜生长的条件等, 让学生对植物有整体认识, 而不是断枝残叶, 以实物为标本, 认识一步到位, 避免学生标本与实物对不上号的尴尬, 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2.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它可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 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之优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本人用数码相机把茂名市常见的园林植物拍摄下来, 其中包括植株整体和叶、花、果等识别特征, 弥补学生看实物时不能同时看到叶.花.果等之空白。同科的植物放在一起, 讲解共同的特征和种间不同的识别点。例如:棕榈科最常见的大王椰、假槟榔、椰子, 学生觉得难于区分, 经过反复对比它们的树叶、树干和整体, 问题终于迎刃而解。同类的植物归类, 结合应用实例讲授。例如:乔木用于行道树、庭院绿化、灌木用于绿篱、片植、丛植、花坛等。藤本植物用于花架、垂直绿化、造型等。此外, 还有水生植物、滨海沙滩植物、抗污染植物等的应用。这样的学习, 学生不会把植物孤立起来, 而置植物于环境中, 发现其与山、水、建筑等造园要素之间的关系, 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植物, 感受植物的形神兼备。

2.4 讨论式教学

引导学生在植物市场开发前景、乡土树种及外来物种驯化及应用上进行讨论, 对本市园林绿地的植物应用进行评价, 大胆否定不科学的应用实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结语

新的人才观认为:适用即人才。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收获喜人教学果实。教师作为联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如何为社会输送适用人才, 须要不断探索。

摘要:从改革教材.教学方法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收获喜人教学果实。教师作为联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如何为社会输送适用人才, 须要不断探索。

关键词:园林植物学,教材,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 2001 (4) :13-14.

上一篇:高职记叙文教学中“细节描写”训练的“三步法”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