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案

2022-09-01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案》,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案

信息技术教学论

(有些多余内容可删减)

问题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P5-P6)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概括地讲,信息技术教学论的 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所在,也即信息技术课的课程价值。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这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具体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果,具体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即对信息技术“教的成果”和“学的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设备、设施等;软件环境也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软件、资源等。 (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主要研究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素质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等。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1)综合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关的一般教学理论,而且还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信息技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具有综合性。

(2)基础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基本上涵盖了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独立性:信息技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基本方法,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4)发展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问题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P43-P5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1)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 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4)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2 .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1) 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2) 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

(3) 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 .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

(1) 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

(2) 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 (3) 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4)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

(5) 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 (6) 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

4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

(1) 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 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的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

(3) 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 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5 .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

(1) 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3) 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

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问题三: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含义(P2,P140,要点不同,建议大家详看书本)

1 .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手段和体系的总和。(南国农)。它主要包括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手段,也就是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也就是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所以说,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

2 .信息素养的含义

(1)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提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2)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为:

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了解保罗·泽考斯基、桑新民、张义兵、李艺、钟柏昌等人。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与形式(P124)

1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在选择课外活动内容或主题时,要考虑知识性和科学性,同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

(2)实践性与创造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重在能力的培养;在课外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倡选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项目。

(3)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在确立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利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4)灵活性与开放性原则——针对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

(5)自愿参加、普及为主原则——坚持以课外、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坚持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2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形式

(1)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2)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课外专题讲座是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它是以某一知识专题为内容,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知识性较强的报告会。 (3)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课外活动时老师可以教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以此为基础做出作品,在下一次课外活动时展示交流。 (4)指导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编程——在编程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程序 ,学会语言语法,学会设计算法,学会程序规范,学会调试程序。 (5)指导学生写信息技术小论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试验与创新写小论文。 问题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含义与特点(P52)

1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法与学法之和。

2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 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2)耦合性: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的耦合而成的操作策略。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整体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

(5)继承性: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

(6)发展性:任何教学方法体系都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等客观条件,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时间要求。

问题六: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P56)

1 .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上网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①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②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①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

②难以顾及个别差异

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通过议论、争论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优点:①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②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

③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缺点: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流于形式,有些讨论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并没有实质内容 。

2.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

呈现任务: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导学:对学生如何完成任务的适当指导

明确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交流,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方法 完成任务评价: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2)WebQuest教学环节:

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 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评价: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

总结: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

问题七:教学设计的含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含义各环节(P86,P168)

1.教学设计的含义:

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含义:

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教学实际中试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进一步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

包括: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设计等。

问题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种课堂教学形式(P119)

1.班级授课

全班集体授课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教师系统讲授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还可以尝试“学生讲 ,师生听,师生评”的方式。 2.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在机房进行集体授课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注 意的是如果不能够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或两台电脑的话,就应该把学生分成几组,轮流上机。 教学程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练”。 3.分组协作学习

分组的时候,有些讲究,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最好采用异质分组,把不同能力倾向、不 同性格特征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把课外有条件使用电脑的同学分配到各组。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 学生的个别需要。 5.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像机房、网络中心,或 者施工现场,比如修路时在地下深埋通信电缆的现场,装修房屋时进行布线的现场等,进行 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问题九: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与结构(P168)

1.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除了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评价能力等各学科教师普遍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 能力,资源收集、开发、整合和利用能力,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学科知识的丰 富而扩展。

2.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结构 (1)教学设计能力

(2)课堂教学能力

(3)教学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能力 (4)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 (5)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 (6)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问题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意义与基本要求(P187)

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书上没有明确的解释,建议找度娘)

2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更主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状况,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肯定或修正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评价可以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达到判断学生前期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在学习结束时,通过总结性评价来达到检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

(2)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会对后续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影响,而新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3)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在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增长了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4)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同时 ,也要利用评价,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评价功能立体化 (2)评价标准多维化 (3)评价主体多元化 (4)评价方法多样化 (5)评价内容全面化

(6)评价结果归因的多维化 问题十一:信息技术教学环境(P150,有知识框架图)

(一)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环境:是指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 术设备与各种资源。

1.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信息传播媒体组成的媒体化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

2.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软件所构成的媒体化教 学环境。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信息技术课程专用软件,另一类是信息技术整合用软件。

(二)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 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包括了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师生关系、人文关 怀等方面的内容。

1.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2004年,我国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

2.决策者的信息意识: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加强硬件建设。

3.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

4.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做好引导工作,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观念,加强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在教学目的、过程、内容中分别营造、优化、挖掘出人文环境。

6.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十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P183)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在下列具体的发展途径上有选择地进行: 1.师范院校教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在师范院学习的系统知识,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校师范院校不仅培养教师岗前预备能力,同时还承担着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能力提升所需的各类继续教育。 2.项目培训。现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公司设立了培训合作项目,通过培训,既能够节省经费,又能够及时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思路。另外一些企业和商业机构赞助了区域性的教师培训项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同行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善于向同行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也能够想其他教师探讨、传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4.课题促进。随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开展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

5.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表现和途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更需要教师长期、持续的努力。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信息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概念: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教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由信息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开此门课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初步训练、为将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信息技术、研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研究意义:1.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信息技术科学迅猛发展的需要; 2.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把所学到的一切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IT教学的需要;3.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是本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 信息技术的目的和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

2 综合性: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人文性:课程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

高中信息课程的主要目的:

1.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3.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 强调解决问题,倡导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课程的任务: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 能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

4> 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地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1

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维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能力。

2>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材编选原则: 1.教材编写建议: 1> 要强调适应性;

2> 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 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出特色,强调创新,渗透人文精神,贯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编排教材内容是应遵循的原则: 1> 有利用学生尽早上机操作实习;

2> 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编写教材内容,使知识与心理相结合; 3>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4> 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来编排教材; 5> 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编排教材; 6> 参考计算机科学的体系编排教材。

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稳定的品质;

科学文化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身体心理素质:心理、感知能力、情商;

劳动技能素质:1.劳动观点: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2。劳动习惯;3.劳动知识;

4、劳动专长;

教学过程:教师依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共产主义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过程的特点:1.学生认识活动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2.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间接知识3.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过程是教育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1.应以实践为基础;2形成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

信息

3.必须与数学、物理和相关学科相结合;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阶段:

1、感知教材;

2、理解教材;

3、巩固教材;

4、应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怎样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舆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给予学生好的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发挥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作用;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提供的基本材料;组织实际观察;

3.理解教材,形成知识;4.巩固教材,形成技能;

5、应用知识,形成能力;

6、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信息教学的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及教学规律性儿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工作的基本要求。 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统一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意问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必须阐明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必须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江青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世界问题的基本技能、达到有知能用。

注意问题:必须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进行教学;要明确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重视必要的实践活动。 3.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教材充分感知,比较对照,判断推理、为掌握科学概念打好基础。

注意问题:要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哲学工具的作用。

4.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辩证地统一起来。

注意问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5. 理解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注意问题:教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引导学生坚持连词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6. 统一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内容:是指教师在在教学中腰面向全体学生及时抓好两头,承认差别,区别

3

信息

对待,使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共同提高。

注意问题:要把集中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个别差异。 7.启发性原则

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注意问题: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怎样综合运用各项教学原则?

1、上述教学原则对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运用各项教学原则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各项原则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各项原则相互作用和统一实施的结果。其中某个原则起主要作用、其他原则起辅助作用。

3、教学原则必须贯彻于全部教学活动中,即贯彻于确定课程标准,边学教材,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及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

4、必须全部地 、辩证地贯彻各项原则、防止绝对化和片面化。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

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联系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常用的三种基本组织形式?

1. 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对固定的班级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2. 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个别学生或活动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 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任务,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如机房、计算机中心等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担当起领导的工作,组织和管理小组事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制定活动工作计划,活动工作计划要包括小组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时间安排及活动的内容安排。

小组的组织: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要向学生讲清小组成立的目的、意义及活动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报名,最后由自己和班主任共同确定小组成员。

确定小组活动成员的原则:1.确定小组成员对活动小组有浓厚的兴趣2.智力较好,其它课程成绩优异

3、小组人数的问题4.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1.搞专题讲座2.软件制作

3、定期对出编程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出有兴趣、有意义、有难度的题4.适当的开展游戏比赛

4

信息

信息技术课的类型:

按照教学任务划分:1.传授知识课(新课)2.复习巩固知识课(复习课)3.培养技能技巧课(习题课)4.测验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实践的大致分配。

课的基本部分(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2.复习提问引出课题3.讲授新课4.巩固5.联系7.总结(小结)7.布置作业。

第五章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步骤,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有序的多种活动方式,是教师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讲授法:

内容: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适当利用实物、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类: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述:偏重于叙述事实和描绘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讲读:讲与读交叉进行,有时还要加入练习活动;

讲演:对一个完整的题目连贯的进行分析、论证、和说明、并给出科学的结论的一种方法;

运用讲授法注意的问题:

1. 要事先准备好讲授提纲,按照讲授提纲系统地叙述教材,做到以事叙述、 所

举例证都要紧紧导向结论,切忌离开主题,任意发挥。

2. 要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精讲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3. 教师说话要通俗、要明白、要有趣味、要以姿势助说话,要善于举例子、作比喻、使讲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重点适当重复、难点反复解释。

4. 教师讲授的速度要与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

5. 讲授时仍需恰当的利用板书、挂图、演示、试验等直观手段嘉庆教学的直观性。

谈话法(问答法)

内容:是教师和学生用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分类:启发性谈话,检查和复习型谈话,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

启发性谈话:主要用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通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类引出新的知识、内容。

注意问题:

1、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切忌二义性。

5

信息

2、教师必须考虑对全部统一要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鼓励学生学习上先进的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又要鼓励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

3、课堂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思考片刻。

4、与一个学生的谈话兑换也要兼顾全班、用眼神、手势、旁边等将全班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人的对话中,形成全体师生共同活动,切忌进行将大多数学生冷落在一边的谈话方式教育。

讨论法

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值得一种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1. 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参考资料或进行调查访问,认真准备讨论意见,确定恰当的讨论时间。

2. 讨论中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因向深入。

3. 讨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辨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

读书指导法

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来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1.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水平,把握教材,特别使其难点,以便有效地指导。 2. 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课题和要求,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3. 教材不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则不可采用这种方法。

演示法

内容:直观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将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是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向学生做示范性表演,使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教材,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注意问题:

1. 演示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用演示法取代学生的具体操作实习。

2. 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演示的对象和内容。

3. 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的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告诉学生应观察什么,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4.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被演示对象的变化,使学生获得深刻完整的印象。 5. 演示过程要适时,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感到比较新颖的教具或者是设备应在使用才展示,用完后要及时地收起来。 6. 演示之后,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的结论。

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计算中心。软件公司和应用计算机的其他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6

信息

注意问题

1.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2.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3. 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练习法:是指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元器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在观察或研究或独立操作中获取知识,形象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习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验证信息技术某些功能和结论,调试程序,培养信息技术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 注意问题:

1. 制定好实习计划。

2. 充分做好实习准备(实习内容,设备、材料的准备)。 3. 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

4. 精心辅导实习(入门、总结、巡回辅导)。

5. 要教育学生爱护设备,强调操作使用时注意的事项。

发现法(探索或研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用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

2学生利用有关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给出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查假设,如果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4 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和总结 注意问题:

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题和过程。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环境。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 要依据全部教学原则综合,以保证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中的基本要素。 2. 要深刻而全面地认识每种教学方法的性能,要充分考虑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防止选择过程中的片面性。 3. 必须考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 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 5. 必须考虑课型。

6. 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7. 必须考虑教师的自身情况。

7

信息

第六章

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即指教师用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切材料、器具和设备。

一、 教学语言:语言是有语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即建立在基本符号集上的 语法规则的集合。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教学语言的作用: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传递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工具。 组织教学语言的原则和要求: 1. 教学语言要有目的性。 2. 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 3. 教学语言要有直观性。 4. 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标:是以纲要形式编订,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及案例等教学上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作用:

1. 体现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针。 2. 提供编写教材的依据。

3. 指明教学的方向和途径是教师教学的法规。 注意问题:

1.应全面透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体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准。 2.为了保证各学科间的密切联系,和学生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了解相邻学科的课程标准。

3.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可不限于课程标准的规定,但全面实现课程标准则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信息技术教材:是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

教材的作用:

1. 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根本凭借。 2. 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 是学生获得细心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来源。 使用教材注意点:

1. 以任务驱动突出信息技术的信息性。

2.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强调信心技术的实践性。 3. 与其它学科整合,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4.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板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的文字或者是画出来的画或表格。

作用:板书不仅可以概括教师上课进行讲解或讲述的教学内容,补充教师上课时口头语言的不足,而且板书要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正确、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得情操、培养学生良

8

信息

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实现学生信息技术书写的规范化要求。

注意问题:

1. 板书要有计划性。板书设计包括整体设计、局部设计和技术设计。整体设计是指板面使用分块的设计,一般应包括整个板面分成几块,使用每一具体板块些那一部分内容,各板块之间什么关系;局部设计是指每一板块具体写什么东西,哪些内容必须写,哪些内容详细写,哪些内容概要地写;技术设计是指板书内容怎样写,是用自然语言,还是数学语言、逻辑语言或用图形说明。

2. 板书要有直观性,板书的字迹要端正,工整、大小紧密得当,做到横成行 3. 板书要有示范性。 4. 板书要有启发性。

5. 板书要与教授、演示、操作相配合。

五.挂图:具有直观性,比板书、版画更有真实感,它可以表明机器设备和器件的外貌和内部结构,可以描述内部装置,结构原理,可以描述设备的工作过程。

适合使用的情况:

1. 某些小实物。

2. 某些内部结构复杂的事物。

3. 某些设备、器件无法参观或参观时无法一目了然。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学日常工作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方法:

1、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入手;

2、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

3、把知识分析及能力分析结合起来;

4、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备课:备课时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日历)

1、学年或学期的教学目的;

2、教学进度;

3、需要的教具;

4、安排好复习、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信息技术课时计划(教案):

1. 教学题目:如第几章第几节…. 2. 教学目的:就是我们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学目的包括教学的基本目的,教育目的,和发展目的。三维度(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培养)

3. 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本节教学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 4. 难点:就是教学中应该达到但是有一定困难的目的 5. 课型

6. 教学方法:主要用何种方法:如讲授法与直观法相结合 7. 教学手段(教具) 8. 教学过程 9. 板书设计 10. 教学后记

9

信息

课前准备:1.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

2、精心备课;3.教具(多媒体课件); 尽量想办法打包,网络存贮、刻光盘

4、精神;5.仪表(整洁、朴素、大方、仪表朴实、自然)6.课前侯课(提醒学生上课,起到调节教师情绪,会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上课

1. 尽快的进入正常的教学状态;2.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打比方;3.讲授知识要循序渐进;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5.要渗透思想教育;6.体现教师的主导性;7.执行教案要灵活;8.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9.要处理偶发事件

教学过程最优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

第八章

教学测量评价

教学测量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上的反映;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测量的结果(数量或程度)做出价值判断;

常用的测量方法:

1. 观察法:观察学生某种行为表现如实的作好记录,由此判断学生某种等级水平的方法;

2. 问卷法:通过书面提出问题,调查所要了解的情况,从而取得资料和数据,判断某种行为、登记水平的方法。

3. 测验法: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组试题,对学生施测,根据解答或操作结果评定分数,并确定等级水平的方法;

标准化测验: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编制,主要用于测验能力。成就水平。或诊断。预测监控标准;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自行设计和编制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来说明某一学生在这一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等级排队。 标准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的标准作业为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及达标的程度如何,而不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测验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1. 效度:指测验在多大程度上测量了预定要测量的内容。

提高效度的方法:测验的内容和范围要包含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测验试题中要尽量把跟测试无关的成分去掉;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评定和计分的标准要客观统一。

2.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提高信度的方法:测验的方法和时间必须严格统一,测验的评定和计分必须有客观统一的标准;测验的试题的覆盖面宽;测验试题的难度要适当,指导法要明确,

10

信息

清晰;消除受试者的紧张心理,增强他们对考试的环境的适应性。

3. 难度:是测试题目的难以程度,是测试工具对受试者知识与能力水平适合程度的指标;

4. 区分度:表示测验项目对受试者的水平的鉴别能力的指标。

第四节 编制试卷

一、命题原则

编制测验的核心是命题。概括起来,不论哪种题型,均应遵循以下原则。(1) 试题要符合测验目的,不可随意提高或降低水准; (2) 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测试点分布要合理;

(3) 试题的文字表述应浅显简洁,但不可遗漏必要的条件;

(4) 各个试题应严格彼此独立,不得含有暗示本题或其它试题的线索; (5) 试题的正确答案应是没有争议的; (6) 便于施测和评定,节约经费、省时高效。

第三篇: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何世全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 教学 整合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性质、意义和作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的洪流。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由于观念陈旧落后、理论准备不足、惰性意识影响、实践条件欠缺和整体发展失衡等,不少地方、不少当事人出现了种种迷惘和困惑,甚至无从下手、无所应对、无法应用。表现在或者无法、不肯购置仪器,或者买来摆样子供人参观,或者借此求取既得利益,或者束之高阁,不用不问不管;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勉强用作开会、做报告、看录象等,最多也只是搞些公开课、观摩课,大部分教师与信息技术无缘。总的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不力、利用率低,甚至是管理混乱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局限和使用管理上的高耗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基于这些,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作出探讨,以便提高认识,弄清意义,明确目标,勇于实施,促成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本文专此谈谈体会,敬请方家指教。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多年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实施了全方位的渗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因此而加快了。从形而上的定义来说,人们常说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那是基于教学课程分类而言的,实际上它就是实施于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亦即工具性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概念,相比于现代教育技术,其外延广泛得多,内涵深刻得多。加之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这里只称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ching Integration)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它的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语文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应配置,还包括凭借信息技术加工整合,从而可被语文教学所用的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类似于尺幅千里、芥子须眉、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相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利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已经突破了课外活动的限囿,而被提升成为基本的课程内容之一,部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又如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成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再如政治教学中的经济学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构建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至少表现在: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二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本身的激增、剧变、更新,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同时知识本身的高度综合和 学科渗透、交叉,使得人类的一切领域都受到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将能迎刃而解。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因此而逐步成为现实。这种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校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简单地说,应该这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首先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次要更新观念,想法引进资金。一般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资金有限,最需要大胆改革,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引进资金,加大投入,武装自己。这需要联系各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是要创设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四是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的总结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将会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电脑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学科教育己成为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学期事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心得体会。

1、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事物来引导他们,我选择了学生们喜欢的四大主题学生兴奋的说当然想了!授课完成后,选择了一些学生喜欢旅游的地方,筛选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图片,制作了封面,导游图,介绍各相关景点资料,封底等,当我用电脑绘制了一些自选图形,学生可能都掌握,但她们并不知道电脑成自选图形还可以组合成导游图时,当我给学生演示后兴奋得直拍手,都激动的说原来电脑还有这么多秘密,看着学生那一张张可爱的脸蛋,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也好激动。还有在教excule软件时,我先把自己做调查旅游意向统计表给学生看,根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统计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收集了各类动画图片,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方便使用有趣图片、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

2、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的优势,我通常会发到我的博客空间上,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讲课内容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比如word,powerponit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等才能作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我的经验是打乱教材顺序,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比如讲多媒体作品时,我首先用powerponit做了一个演示文稿作自我介绍,作品中使用了图片、文本、声音、动画等,而且告诉每学生只要使用电脑就能随便看到这个演示文稿,展示完成时,他们很好奇,我就带领着他们具体去实现它,简单介绍了文本、声音、图片的插入,然后要求他们也做一个自我介绍的或是介绍自己班集体的演示文稿,为了让演示文稿更为美观,错了的字怎么改正?字体、字色的怎么改变,超连接是怎么一回事,鼠标、时间的一些特效等等,有的同学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掌握的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听我讲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记忆深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随心所欲的制作简单的作品了。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姓名:塞勒散古丽.斯坦别克

班级:2010秋季双语小学信息技术班

2011年12月28日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江苏师范大学

1、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各种信息媒体,还包括运用信息媒体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方法,所以说信息技术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

2、通过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的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也就非常明了了。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将一般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般的理论,对有关一般的论据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整,并且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的学科。(简答)

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4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5、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一综合性,二基础性,三独立性,四发展性,五实

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一教育调查法,二文献法,三行动研究法。四教育实践法,五教育经验总结法,六基于设计的研究。(填空)

7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三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81、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技术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具备信息技术科研的初步能力。

5、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9、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

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10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社会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2、教育信息化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3、经济全球化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技术是基础学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技术转变了人类的思维

3、信息技术能有效支持终身学习

4、信息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方式。

11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简答)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有效支持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

5、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工具性、实践性、1

3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

2、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3、信息技术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4、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1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可以表达为: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法之和。

1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实践性、耦合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1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

1、讲授教学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讲授

2、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既是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

3、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

4、教师要对江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

优点: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教学,难以顾及个体差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17、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

18、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见见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和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优点:

1、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避免了单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

3、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和锻炼意识等方面,都有作用。

19、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他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20、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具有如下优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

2、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

3、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

缺点

1、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2、难以形成合适的问题

3、应用难度比较大。

21、课外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

三种意识: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

四种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22、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

23、导入技能的类型:直接导入、直观演示、温故导入、提问导入、趣味导入、2

41、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2、语言要流畅准确明白

3、讲解要有启发性

4、善于使用例证

5、注意形成连接

6、进行强调

7、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整。

25、指导技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

26、结课技能的类型:27自主探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有两个重点:一是自主,二是探究。所谓的自主及学习者在总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以及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学习者自己对学习目标,学习进程进行分析并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所谓探究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28、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论述)

每节课结束以后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及时总结,把经验、教训、改进方法等,都写在教案的反思栏中,反思也可以称作课时教学后记,反思是极深刻人格修养的重要心理活动,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反思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只有反思才能发现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对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成长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控,通过反思可以看到自己的提升,也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和整改措施,写教学反思是技术老师成长的重要法宝。

2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有叙述式和表格式等。(简答)P123 30特点:学生的学习一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1、根据对学习的心理学解释,将学习能力分为操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

3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为主的媒体,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特点:小组目标,个人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小组竞争,任务专门化,适应个人需求。

培养策略,明确学习目标,恰当选择内容,提前进行指导,控制小组差异,保证同等成功机会,提供合作技巧,提供支架,保证学习时间,总结评价。

33、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绩效评价: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2、游历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3、能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3

31、信息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

3、信息知识与技能。

34、课堂讲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动手操作演

35、说课是指教师面对同行或评委,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学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系统的说出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36

1、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有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难题

3、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4、有利于发展和改革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在课外活动作业中要求使用信息技术大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过程和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关系的各种教学要素,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信息技术教学研究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上一篇:信息技术测评判断题下一篇: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