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员的发展前景

2022-07-15

第一篇:审计员的发展前景

审计的就业前景

广阔的就业前景。

审计硕士专业学位定位明确、针对性强、特色明显。各级审计机关、注册会计师审计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内部审计机构有大量急需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的审计从业人员,一大批审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量的会计学、财政学、财务管理、金融、保险等经济管理以及环境、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为审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生源。

当今,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以“问责”为主的政府审计、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审计体系。2008年蔓延和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再一次警示我们,审计对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极为重要,急需大批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深厚的综合素养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的高层次审计专门人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及非盈利组织对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在各类组织不仅可以从事审计工作,还可以从事综合管理、战略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光明。

第二篇:关于乡镇审计发展的调研报告

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审计作为审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各项改革的实施,逐步成长壮大。乡镇设置了审计助理职位,建立了事业性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渗透至乡镇经济的各个方面并发挥了较大作用,得到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肯定。据统计,2007年全市乡镇内审机构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195个,查出损失浪费金额463万元,促进

增加效益1398万元,提出建议意见被采纳179条。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4起,建议给予行政处分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

但是,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乡镇审计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与不断辉煌的国家审计、日渐成熟的社会审计相比,乡镇审计正在弱化、甚至在一些地区面临被撤销的境地。

一、乡镇审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对象和范围正逐渐缩减。一是农村集体企业改制基本结束,企业审计已难以开展。改制后,多数企业已成为民营企业,少数集体资产参股的企业,集体资产一般不占主导地位,企业对政府的利润分配主要采取定额上缴或协议上缴的方式。何况乡镇审计机构在法律上不具备鉴证资格,企业可以不接受乡镇审计或不认可审计结果。二是机构改革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乡镇审计的对象被削减。通过两轮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的数量已大幅减少。财税管理体制经过多次的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减少、逐步规范,国库集中收付覆盖范围不断向乡镇延伸,随着财权逐步上划,事权逐步下移,乡镇对财政资金的支配权、调控权越来越小,乡镇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的监督面变得窄小。三是乡村民主管理程度的提高,约束了对村级财务的审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要求加强民主管理,加大村组财务公开,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因此,随着民主管理的完善,村级财务将以村民内部监督为主,只有出现村委会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其他经济法规,以及村委会或具有代表性的村民要求审计等情况时,才能依法对村级财务进行外部的审计监督。四是新文件的出台,村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机构产生了矛盾。农业部等三部门根据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颁发了《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农经办[2005]12号),要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村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从全国范围看,有些地方的乡镇审计是农经部门的所属机构,而更多的地区则是单设机构。从审计独立性来讲,村账镇管后,农经部门一方面管理村账,另一方面又要实施审计,显然是不妥的。审计署虽没有出台文件对村官的审计进行明确,但乡镇审计对村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有多年的实践。因此新文件的出台,造成乡镇在由谁对村官进行审计时无所适从。

(二)编制、经费、人员问题难以解决。乡镇审计的法律地位在较长的时期都没有得到解决,近几年一些地区才将其明确为内部审计性质。因此,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审计机构第一轮改革就遇到了撤并,审计人员的事业编制也随之被撤编。尽管乡镇党委、政府普遍认为审计机构十分重要,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撤消审计机构,但县级人事部门根据改革方案,无法给予列编,审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工资标准等无法确定,成为“四不象”单位。同时,乡镇政府也进行了多轮的撤并,乡镇的规模扩大,所属事业单位人员也普遍膨胀,有的财政所近40人,有的审计机构也达到10多人。显然,减少事业单位、分流富余人员的乡镇“瘦身”计划仍将继续,审计机构的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

(三)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近几年乡镇审计机构已无法补充新鲜血液,在岗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财会专业毕业生,投资审计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难以对乡镇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建设开展审计;审计手段也停留在手工查账阶段,与会计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审计监督力度不够,乡镇审计缺乏执法权,发现问题拿不出准备得力的处理措施,查处无力度,审计经费难以保障,往往是财政拨一点,其余自己解决,造成为收费而审计,审计成为走过场。审计报告也无深度,审计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二、推动乡镇审计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乡镇审计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首先要立足大局。要跳出审计看审计,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乡镇审计的有效需求,用发展的眼光为乡镇审计准确定位,而不能为解决乡镇审计机构和人员的问题而片面强调自身的重要性;其次要依法发展。只有依法发展才是健康、长久的发展,要从依法治国,建设法制社会的角度理性思考乡镇审计发展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措施,而不能“病急乱投医”;第三要总结创新。要认真总结乡镇审计发

展近20年来的经验,调查分析乡镇审计工作的现状,寻找提高乡镇审计工作层次、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以有为促有位,而不能低水平生存、低质态发展。在具体措施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通过“小立法”,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乡镇政府、乡镇财税管理体制今后如何运作都有着较大

的变数,因此,在大法中对乡镇审计予以规范是不可行的。各地可以通过“小立法”的方式,通过地方政府规章,甚至可以是规范性文件,解决一些本地乡镇审计工作中需要解决、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乡镇审计的管理体制、职责权限、审计内容等,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进行一些具体的明确,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

(二)以《审计法》修订出台为契机,重新对乡镇审计进行定位。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82年宪法中明确在县以上政府设立审计机关,使乡镇审计无法成为国家审计,其中既是由于当时乡镇经济规模小的因素,也有着体制上较深远的考虑。但乡镇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也有所不顺,毕竟代表一级政府的审计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内部监督有所区别。笔者认为,根据新修订的《审计法》第十条的规定,可以把乡镇审计作为县级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一个派出机构管理数个乡镇,既可以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也可以根据乡镇政府的交办,开展审计工作。从人员上看,各个镇审计助理都是公务员编制,仅需要把他们的管理权限上划到县级则可,可操作性较强。也可以根据各镇经济发展状况,重新核定编制,以每镇3-5人为宜,各镇审计助理兼审计所所长,其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均纳入镇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三)转变思路,拓展乡镇审计发展的空间。新形势、新情况也给乡镇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努力把握。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及时反映党委、政府富民政策的落实到位情况;加强对各项农村实事资金、农业补贴资金的跟踪检查,防范资金被挤占挪用,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在健全镇级人大制度上充分发挥审计工作作用,建立代表乡镇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制度。要做好对企业服务的文章,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优化财务政策,促进其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总之,要研究社会各界的需求,努力彰显乡镇审计的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乡镇审计队伍。通过竞争上岗等措施,挑选出一支精干、高素质的乡镇审计队伍,对分流人员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规定,给予调岗、买断或其他渠道妥善安置。要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审计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按照复合型人才要求,自学与培训相结合,努力使审计人员具备一专多能,能够适应现代审计工作要求。要加大对乡镇审计的指导力度,审计机关通过以审计代训,内审协会通过交流学习,努力提高乡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三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审计方案

一、公司概况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3年1月9日开业、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目前,注册资本金186.53亿元。良好的业绩、诚信的声誉,使浦发银行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中备受关注和尊敬的上市公司。

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经营理念,浦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至2011年末,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6,84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3,31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8,511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72.86亿元。目前,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115个城市,设立了37家直属分行,741个营业机构,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员工达31231名,架构起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经营服务格局。

上市以来,浦发银行连续多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上市公司100强”;2010年3月,浦发银行荣膺《亚洲银行家》“2005-2009亚洲地区最佳上市银行”,4月荣膺“2010中国最强银行”;2011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2011年世界银行1000强排名,按核心资本计,浦发银行首次进入全球百强之列,位居第64位,较上年大幅上升44位,在上榜中资银行中排名第7,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增长势头;在《财富》杂志推出的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中,浦发银行凭借优异的经营业绩再次入围国内企业百强,排名第72位;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2000强公司榜单中,浦发银行排名第234位,在上榜中资企业中位居第16位,在上榜中资银行中名列第7位。2012年2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全球金融品牌500强”榜单,浦发银行排名第62位,跳升29位,位列亚洲银行第12位,中资银行第7位,品牌资产24.5亿美元。

深耕金融服务的同时,浦发银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打造优秀企业公民。2008年6月评级研究机构Reputex(崇德)公布“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企业”,浦发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唯一企业入选;10月浦发银行继2006-2007年蝉联上海美国商会“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奖”,再度获评“2006-2008CSR持续成就特别奖”;2009年12月在“第六届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评选”活动中获得“2009中国最佳企业公民”大奖;2010年6月获得第五届“大众证券杯”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公信力TOP10调查“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称号;7月蝉联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银行业第二位;同月,入选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系列;8月,获评“2010年联合国全球契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典范报告”奖,2010年获得的奖项还包括“2010中国上市公司最佳社会责任董事会十强”、“2010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优秀实践奖”等;2011年9月,RepuTex(崇德)发布香港和大陆内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级中,浦发银行被授予可持续发展评级A级。11月,获评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AA-级,评级展望“积极”,居上市银行第5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践位居内地上市企业领先行列;同时,获评东方财富网“2011银行业社会责任奖”等荣誉。

二、主营业务

浦发银行主要有以下的主营业务:

1.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同业拆借、 1

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2.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3.提供保管箱服务

4.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汇兑换

5.国际结算;同业外汇拆借

6.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

7.外汇借款

8.外汇担保

9.结汇、售汇

10.买卖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

11.自营外汇买卖

12.代客外汇买卖

13.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

14.离岸银行业务

15.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

1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托管业务

17.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经营的其他业务

三、经营状况

2010年是公司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散,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多变。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增长的同时,加紧调结构、防通胀、促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经营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全面完成了董事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截止2010年末,公司总资产约为21,914.11亿元,比2009年底增加5,686.93亿元,增长35.05%;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464.89亿元,比2009年底增加2,176.35亿元,增幅23.43%。公司负债总额20,681.31亿元,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6,386.80亿元,比2009年底增加3,433.37亿元,增幅26.51%,存款余额在股份制银行中位居上游水平。期末人民币和外币存贷比分别为69.76%和78.17%,严格控制在监管标准之内。

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98.56亿元,比2009年增加130.32亿元,增长35.39%;实现税前利润252.81亿元,比2009年增加79.85亿元,增长46.17%;税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77亿元,比2009年增加59.61亿元,增长45.10%。报告期内公司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张、净息差逐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显著增加、成本费用有效控制以及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是盈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公司盈利的提升,2010年公司平均资产利润率(ROA)为1.0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11个百分点;由于公司2010年10月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及时补充了资本,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摊薄,2010年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23.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5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努力控制各类成本开支,报告期公司成本收入比率为33.06%,较上年全年的35.99%继续下降

2.93个百分点。

2010年公司信贷业务发展以及资产质量情况较为平稳,资产保全工作持续稳步推进,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截至报告期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公司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58.80亿元,比09年底减少15.8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51%,较2009年末下降0.2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准备金覆盖

率达到380.56%,比09年末提升了134.63个百分点,公司不良贷款比例、准备金覆盖率在国内同行业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2010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资本得到进一步充实,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229.96亿元,比09年底增加了81.00%;加权风险资产为12,783.61亿元,比09年底增加3,346.56亿元,增长35.46%,核心资本充足率由上年末的6.90%上升至9.37%,资本充足率从上年末的10.34%上升至12.02%。

四、控股及参股公司情况

截止2011 年末,公司持有4 家非上市金融企业股权,其中持有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10.4 亿元、占该公司股权比例3.715%;华一银行71.1 亿元,占该公司股权比例30%;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8 亿元,占该公司股权比例51%;莱商银行73.8 亿元,占该公司股权比例18%。公司控股子公司包括13 家村镇银行,总投资额62.8 亿元。

五、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公司通过监督检查和内控评价工作注意到在个别产品和业务操作方面存在待改进之处,公司予以高度重视,从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两方面落实改进措施。

(一)内部控制设计层面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个人信贷业务流程设计仍存在一定改进空间,需进一步优化贷款发放和资金监管环节流程,加大资金支付管理要求的落实力度,改进资金用途合规性管理和后续监控措施,加强合规性流程管理设计。

针对上述发现,公司依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法律法规,对个人信贷业务规章制度框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和完善,针对个人住房、个人商业用房、个人消贷易、个人留学、个人消费、个人汽车消费等个人信贷产品,分门别类地制定配套产品制度,同步优化了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检查、后督管理、风险预警和监控等风险管理制度,并制定了个人信贷业务准入管理、贷后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准入管理、基本要求、流程操作、贷后管理、风险监控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建立了清晰的个人信贷产品制度框架,在保障控制实效的基础上提升了流程的效率。

(二)内部控制执行层面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票据业务的风险管控、贷款新规的执行力度方面仍然需要持续加强。个别分行部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真实的贸易背景调查需强化。个别分行部分授信业务应进一步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确保贷款新规的严格落实。

针对上述发现,公司采取了相关措施提高内控措施的执行力,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力度,严格落实业务的审查审批要求,加强对商业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严禁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二是重点加强贷款发放审查和支付管理,遵循“实贷实付”原则,对借款人提供的支付依据的真实性、合理性等进行分析判断,从“形式审核”转变为“实质审核”,防止贷款被挪用。三是持续完善全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防范由操作风险引发的风险事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加大问责管理力度,扩大合规培训和宣传范围,强化干部员工行为管理,持续增强全行合规经营和稳健经营意识。我公司聘请的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已对公司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审计,出具了公司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

五、审计方案实施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一)审计程序

将对浦发银行的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1.审计计划阶段。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非常详细,主要包括根据业务特点评价审计项目风险,选调人员组成审计组。调查的包括:浦发银行的经营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面临的风险及所采用的风险管理办法、法人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银行各级管理层的内控活动及内部审计的作用;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程序。获取财务信息和业务经营数据后,执行初步分析性复核,通过初步分析性复核,找出异常变动的区域,作为审计的重点。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业务循环确定关键的内控活动以及与通用机控制有关的内控活动,制定内部控制轮流测试计划和实质性测试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并作出评价。由于银行化程度非常高,在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测试中,通常由熟悉财务和精通计算机的专家对被审计商业银行的计算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及处理程序进行检查,并对计算机内部控制作出评价。执行实质性的分析性复核,执行重大项目详细检查和细节测试,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

3.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期后事项检查、获取管理人员陈述函、汇总审计结果和编制审计报告。

(二)采用的审计策略与方法

1.优先采用依赖内部控制的审计策略。银行一般都具有相对较强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健全的信息系统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综合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根据银行业务经营特点,以业务循环来规范银行审计的程序,将银行主要业务活动划分为七大循环:即存款业务循环、贷款业务循环、支付与清算业务循环、资金业务循环、费用业务循环、固定资产业务循环、工薪业务循环。其中前四个是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循环,后三个业务循环与别的行业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资金业务循环指融资、拆借、投资、衍生工具交易、头寸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管理、汇率管理等等,一般不以投机为目的。该循环涵盖的业务品种比较多,所涉及典型的金融工具有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可转让票据、存款证明、债券、商业票据、本票、通知存款、银行间贷款等。

对每一个业务循环,指出其主要的业务活动,然后针对每一个主要业务活动,提出相关的内控目标,针对每一个内控目标,还指出关键的控制活动,如对贷款业务循环中的“新发放的贷款需经过信用评估和审批程序”这一内控目标,其关键的控制活动有:(1)信贷经理/信贷委员会确保贷款的审批符合经营限额;(2)信贷委员会或信贷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审批贷款;(3)根据业务性质和借款人状况要求提供担保;(4)承诺贷款前初步评价借款人的财务和状况,包括地区和行业分析;(5)评价与复杂交易相关的额外风险;(6)信贷经理/信贷委员会基于信贷评级系统或外部机构的评级审批贷款;(7)全面评价借款人的整体状况。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书面文件,对上述内控活动进行测试,最后对整个贷款业务

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获取内部控制保证系数。

2.重视性复核技术。在审计计划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中的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在审计实施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业务活动有关的证据。

分析性复核常用于测试银行的利润表项目,如根据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利息支出与付息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精确期望值,通过建立这种合理的比例关系,审计人员就能够根据生息资产的平均余额和付息负债的平均余额出相应的数据,与财务报告上实际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进行对比,检查两者差异的程度。分析性复核的程序如下:

(1)设计期望值。在设计期望值前,审计人员首先需要检查设计期望值所运用数据的可靠性,以便使计算出来的期望值与数据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2)确定可接受的偏差。可接受的偏差是指期望值与实际会计记录之间存在的不需要作出解释和进一步调查的最大差额。可接受偏差通常根据审计的重要性水平、所需的检查保证程度和分组数量来确定。

(3)计算比较期望值与实际记录之间的偏差;找出重大差异,即期望值与实际记录之间的偏差大于可接受偏差的情况。

(4)对重大差异进行调查,评价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对重大差异若查明了原因,则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的结果;若查不出原因,则执行其他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3.重大项目(金额)详查与抽样审计相结合。

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对一些金额巨大的业务和高风险的业务,通常采用详细检查的,如在贷款业务的审计中,若前10名贷款的贷款额可能达到贷款总额的70—80%,则对前10名的贷款企业进行详细检查,这样就可以保证这部分贷款业务不存在审计风险,类似的业务还有投资业务、资金拆借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应收应付款及费用支出等,对其余部分,则采用抽样审计的办法。样本规模则根据如下公式得出:

(1)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货币精确度(一般为重要性水平的80%至90%)MP除检查保证程度系数R,得出抽样间距J;

(2)用详查后余下的部分作为总体除抽样间距J,得出抽样规模S.样本数确定后,审计人员既可以采取统计抽样办法,也可以采取非统计抽样办法或根据经验判断来抽取样本。

4.充分考虑计算机在银行审计中的重要性,广泛计算机审计技术。

一是调查了解计算机运行环境。银行审计首先要了解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了解计算机运行环境和自动化控制、熟悉银行会计处理程序。由于系统的复杂性,该过程通常由计算机审计专家来完成。

二是调查了解计算机内部控制。计算机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一般控制包括: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控制;计算机操作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此外,还应了解其他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连续性的控制,包括:数据和程序的制作备份;发生被盗、丢失或损坏时可运用的恢复程序;发生灾难时提供异地处理等。三是复核计算机产生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产生信息的依赖,使审计人员测试和验证计算机产生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管审计人员是否采用依赖内控的审计策略,都需要实施这种测试,如利用客户现有的数据重新生成有关信息、或将计算机生成信息的合计数与现有数据的合计数相核对、选取客户部分数据与计算机生成的信息相比较等。

四是运用专门的审计软件对电子数据进行检查、分析和处理。在银行审计中广泛运用回归分析法、统计抽样法等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运用计算机的查询、筛选、排序、统计计算等功能进行审计。

第四篇:试论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现状

试论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几点建议

信息来源:襄樊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6日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审计发展到现代审计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当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现状

1、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从时间上讲分为三个阶段:

①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经济效益审计已经开始走向中国。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探索性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了“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 1984年,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估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即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做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自提出两延伸后,全国地方一些审计机关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工作者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 即中国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付诸实施。近几年来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如经济效益调查审

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取得一定成效, 向审计现代化迈出可喜一步。

3、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财政审计、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政府采购审计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开展了效益审计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实践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在财政审计领域,主要是对财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进行了尝试。

财政投资项目,是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领域,通过审计重点揭示了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的投资绩效,保证建设资金合理、合法、有效地使用,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发挥投资效益。 在政府采购审计上,以政府采购中心为核心,以政府采购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政府采购预算为基础,以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为重点,通过对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单位以及政府采购项目的审查,搞清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的设置、隶属关系及政府采购业务运行关系,揭露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履行不到位、业务运行不畅、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影响政府采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对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中,以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剖析国有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纠正其经营决策失当,财产管理不善等违规违纪行为。对国有资产流失,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查处和揭露,有力推动了单纯

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化。

近几年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始终把“效益情况审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市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县市政府的经济效益审计,对其经济责任的评价,就是对县市长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的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提高被审县、市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审计机关在近十年来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随着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必将愈来愈显得其在经济监督领域的作用。

4、存在的问题

①受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观念的干扰,效益审计的理念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认识上缺乏科学、客观、精确的定位。

②缺乏系统科学的效益审计规划,难以形成效益审计大环境。

③效益审计相应的准则、操作指南滞后于当前开展的效益审计工作。

④审计内容不够深化,效益分析缺乏科学性,审计技术方法不够先进. ⑤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务审计,其综合素质暂时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

二、今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走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发展道路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府管理水平开展的。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经济效益审计模式,走出我国自己的效益审计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时,必须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眼光认识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定位及模式,走符合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发展道路。

(二)积极构建中国绩效审计模式在我国构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授权.就是在国家的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权限,并对这工作的开展进行法律规范。

2,改进审计机关的计划管理,科学地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现有审计业务种类进行结合。切实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全面有序地纳入审计机关的日常工作。

(三)积极推进建立责任政府,帮助确立绩效预算制度,为开展中国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政府正在进行职能转变,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在建立责任政府,责任政府的形成,对于开展中国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将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机关也应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此文被评为三等奖)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效益审计同任何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总体上,实施效益审计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处于领先行列,诸如:加拿大、美国、瑞典、英国等。加拿大是第一个采用效益审计的国家,创立了综合审计(把效益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的典型经验;美国则是最早将效益审计注入政府审计的国家;英美等国又是较早将审计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审计工作重点亦正在向效益审计方向发展,以便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迈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新起点。为使商业银行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降低资产风险,或者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收益,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际一流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引进国外最新审计理念,提出开展内部审计的新模式,不能再拘泥于简单的对单项业务或部门进行审计,而应发展到为银行整个管理目标提供服务;不能再局限于对操作层风险的审计,而应更注重效益的审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追求利益的必然趋势。

经济效益审计基础已初步形成

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强调指出:“仅仅开展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注重管理和效益,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李金华同时表示,审计并不是要揭露案件,更重要的是促成整改,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近期在深圳召开的效益审计现场会上,审计署又强调要求各特派办加强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将中国效益审计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2、经济效益审计的科学技术应用平台已基本搭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提升,数据处理日益网络化和电子化,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的数据集中到上级机构乃至总行,统一组织账务、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和信息,基本形成全行“一本账”格局。随之带来的效应是,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频率逐渐降低,因此,内部审计功能相应需不断延伸,逐步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3、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高。由于审计不是程式化工作,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每次审计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要求较高。经调查,我国某商业银行审计人员中,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人数占比达80%,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达70%.而瑞典73%的审计人员是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荷兰是78%.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队伍高学历人员占比高,预示着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为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empirenews.page--]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条件

效益审计应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建立在传统真实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础之上。因此,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管理陈述和数据是完全真实可靠、值得信赖的,不存在违纪违规、有意欺瞒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行会计核算系统使交易逻辑、交易数据等高度集中,各分支机构在非授权情况下不能修改交易逻辑、运算参数和交易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被审计单位往往会利用管理层无法控制的环节,如通过虚假租赁套取费用、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降低授信条件发放关系户贷款等违规行为,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

2、被审计单位管理的任何方面均不是尽善尽美的,有持续改进的余地。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很好,无懈可击,也就没有必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明显有违规操作、故意浪费、低效、营私舞弊等行为,也没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因为任何一个审计人员都会指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知道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杜绝,以提高经济效益;

3、内部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因经济效益审计难度大、要求高而有为难情绪,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不应片面追求审计数量,而忽视审计质量。

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适当运用一些现代管理的方法,如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等。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现着重介绍两种审计方法供参考:

1、杜邦分析法的运用。杜邦分析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指标在不同期限予以对比分析,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和采取避免不利差异出现的措施,寻求挖掘潜力的途径。

商业银行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时,可以银行资产收益率为中心,将其向下分解为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再通过指标进一步分解分析各指标构成因素的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如:某商业银行2004年、2005年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和1.11%,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寻求差异原因,得知2004年该行的总利润率为31.17%,资产使用率为3.86%,而2005年该行两项指标分别为29.56%、3.77%,2005年影响资产收益率的的两个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分析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得知该行由于贷款投放时间不合理,集中在年末放款使得收益未在当年得以体现、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较大影响收入实现以及投资利率下降造成投资收益减少等原因影响了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利润的增长,使用效益的低下,这样从指标变动中就可找到影响分行盈利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便于审计人员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贷款投放时间、贷款投向、贷款企业质量高低以及在商业银行有闲置资金时的投资形式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杜邦分析法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运用,主要以事后评价为主,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分析。[!--empirenews.page--]

2、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应确定商业银行业务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量指标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资产类的贷款、拆放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贷款和拆放资金合并称“放款额”,能获得利息收入;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所有都权益类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对象是以分行为单位,而分行所有者权益很少,只有少量的营运资金,可忽略不计,因此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合并称“筹资额”。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可将筹资额作为本量利分析的业务量标准。现假定银行全部筹资额中有L%用于贷款;I%用于投资;C%用于备用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非盈利资产;R%用于缴存准备金;D%用于存放资金(包括同业和系统内往来),L%+ I%+ C%+ R%+D%=1.相应的,商业银行收入=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平均筹资额×L%×平均贷款利率+平均筹资额×I%×平均投资收益利率+平均筹资额×(R%+D%)×平均同业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支出主要包括筹资成本和营业费用。筹资成本随筹资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属变动成本;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可按特性主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如人工费、办公费、折旧费、租赁费等;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如广告费、电子设备运转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根据收入、成本的构成,即可求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筹资额=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筹资收入率的高低取决于放款利率和对外投资效率,筹资变动成本率主要取决于筹资成本,因此,边际贡献率就取决于存、放款利率差的大小。商业银行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筹资收入-筹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将方程进行交换,把待求变量置于公式左边,可分别计算出所需筹资额、边际贡献率、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和固定成本。如:在固定成本、利润指标和利差率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筹集多少资金才能使利润最大化,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本量利分析可用于各分行之间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可测算不同分行在筹资规模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放款质量高低、投资效果好坏和筹资成本好坏来预测边际贡献率的大小,从而发现各行经营业绩差异的原因,诊断经营管理中的弊病。为完成预计利润指标,分行可通过本量利等式进行测算,本量利分析可作为预测分析,可对被审计单位的某个项目单独进行分析。

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任何工作都会有风险,审计也不例外。经济效益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评价风险、归因风险和建议风险。

1、评价风险。经济效益评价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然后给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但是关键是评估。从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设置、从业经验来看,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向年轻化趋势发展,但作为审计人员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要求相比,显得业务相对专业,业务素质综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其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较大,长期按照常规性审计思维思考问题,极易将经济效益审计简单化,会产生抓点证据就给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下结论。[!--empirenews.page--]

2、归因风险。归因风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效益评估失当,导致的归因失败。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意见,才能确切地分析出效益产生好坏的原因,正确的效益评价是正确归因的前提条件。相反,由于效益评价不当,就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坏原因作出正确分析,极容易导致归因风险;二是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评价就事论事,导致归因肤浅,缺乏整体和深层次原因分析,就会把原因都归于工作上的粗枝大叶、工作疏忽、不严谨、不完善等。

3、建议风险。根据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和存在问题原因,审计人员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效益。由于效益评价、归因风险的存在,会进一步导致建议风险。比如建议过于泛泛,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建议方案的详细设计和论证,没有用数字说话,有时缺乏可行性;建议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缺乏综合改进计划安排,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在以经济资本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的今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商业银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银行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主要建议有三:一是内部审计理念要创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以经济资本理念拓展银行业务和加强银行管理是历史的必然。而经济效益审计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是应制定指导性文件作为参考。在借鉴、研究国外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更好评价银行效益执行情况,银监会和各商业银行应制定一个较为全面可行的指导性文件作为参考,文件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如管理层履职情况、各项经营指标明细,指标比较参数等,便于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据可依,做到客观公正。

三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人员来讲,能力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宏观和微观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各商业银行管理局多创造条件,注意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且培训人员要求不要限于专业对口,同时要经常创造机会,让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轮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促进现有审计人员知识面的拓展。

上一篇:申论热点问题解析下一篇:送教下乡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