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示范镇建设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贵州特色小城镇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与效应研究 ——以肇兴镇为例

摘要:十八大以来,小城镇发展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成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贵州特色小城镇建设成为贵州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和支撑点。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小城镇就业可达性探讨作为切入点,着重对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特色小城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选取贵州特色小城镇示范镇肇兴镇作为研究案例,基于ARCGIS平台构建就业需求点、交通路网、就业供给点的网络分析数据集,运用OD成本矩阵和近邻分析计算通勤时间,确定就业搜寻半径(d0)的值。引入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别构建农业、旅游就业可达性测度模型,运用空间插值法生成农业、旅游就业可达性空间分布图。最后,在分析研究区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探讨就业可达性对肇兴镇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产生的效应,从实践层面提出就业可达性效应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分析肇兴镇就业可达性三要素发现,就业需求人口、交通服务、就业供给服务均表现出极化分布特征。(2)基于就业可达性测度模型,结果显示农业就业可达性差值大,高值达到2.31,低值仅有0.01,表现出东部低、西部高的空间格局;旅游就业可达性高值和低值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出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格局。(3)全镇多数自然寨农业和旅游业的就业可达性属于低水平,就业资源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就业可达性空间差异大,对肇兴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农业就业可达性效应优化策略和旅游就业可达性效应优化对策。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就业可达性;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肇兴镇

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特色小城镇

2.1.2 就业可达性

2.1.3 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田园城市理论

2.2.2 空间错配假设

2.2.3 职住平衡理论

2.2.4 工作搜寻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准备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农业概况

3.1.2 旅游业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4 肇兴镇就业可达性三要素分析

4.2 就业需求点分析

4.2.1 就业需求点界定

4.2.2 就业需求点劳动人口分布特征

4.3 交通网络分析

4.3.1 公路交通分布特征

4.3.2 村道分布特征

4.4 就业供给点分析

4.4.1 就业供给点界定

4.4.2 农业供给点分布特征

4.4.3 旅游业供给点分布特征

5 肇兴镇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分析

5.1 就业可达性模型

5.1.1 就业可达性模型构建

5.1.2 搜索半径(d0)的确定

5.1.3 就业可达性测度实现路径

5.2 农业就业可达性格局分析

5.2.1 农业就业可达性等级评价与格局形态

5.2.2 农业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形成原因

5.3 旅游就业可达性格局分析

5.3.1 旅游就业可达性等级评价与格局形态

5.3.2 旅游就业可达性空间格局形成原因

6 肇兴镇就业可达性效应分析与优化对策

6.1 就业可达性效应分析

6.1.1 农业就业可达性效应分析

6.1.2 旅游就业可达性效应分析

6.2 就业可达性效应优化对策

6.2.1 农业就业可达性效应优化对策

6.2.2 旅游就业可达性效应优化对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肇兴镇居民访谈调查问卷

上一篇: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提纲下一篇:金融贸易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