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民族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民生视角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站在新时代,回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仅规模超凡,而且速度惊世,实质性的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为中国减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对照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与现实来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民生领域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本论文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三都水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城乡一体化、反贫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与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剖析。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发现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城镇产业带动力、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解决。尝试立足民生视角来弥补这些薄弱环节,借助线性回归理论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最后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聚焦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为核心、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动力、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坚持在保护与传承中发展,盘活民族文化产业为支撑、以完善治理结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实现新发展为保证。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应由“增长导向型”转为“民生导向型”,建议走拥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资源、城乡发展相协调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民生型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关系融合共生。第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持久的动力。第三,民族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民生视角的分析可以从脱贫攻坚、产业带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六个层面入手。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又是一项政治任务。三都水族自治县当前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脱贫攻坚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希望通过立足民生视角来优化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便为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贡献研究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民生视角;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反贫困

学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民生视角释义

(二)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三)民生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二)反贫困理论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理论性启示

第二章 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效

(一)户籍人口稳定,城镇化率提升趋势明显

(二)经济城镇化指标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趋势形成

(三)人口城镇化指标趋势向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加

(四)生活城镇化指标稳中向好,收入与消费水平提升

(五)社会城镇化指标向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第三章 民生视角下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田野调查情况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压力大

(二)城镇产业带动力度不强

(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欠缺

(四)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与建设不充分

(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三、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模型数据

(二)模型构建

(三)实证结果及研析

(四)结论

第四章 民生视角下推进三都水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聚焦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为核心

二、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动力

三、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

四、以坚持在保护与传承中发展,盘活民族文化产业为支撑

五、以完善治理结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突破

六、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实现新发展为保证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统计情况

上一篇:工程建设电力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医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