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师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采购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当今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和滞后性,本文通过分析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现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对新时期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从本土音乐资源和教材选用两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旨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提高和内容丰富做出努力。

第一篇:采购师论文范文

高师钢琴演奏专业应更名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中,多数已设置了音乐表演系或表演专业,但十几年下来,大部分办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其毕业生分配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学生因专业技能达不到舞台表演的要求而无法与专业表演人才竞争,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技能培养而导致学生的教学能力薄弱,不得不面临社会对其音乐教师资格证的质疑,所以说,音乐表演专业已成为绝大部分高师音乐院校中的"尴尬专业",学生面临就业两难的局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钢琴表演专业的境遇在这一现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为此深感忧虑。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培养定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高师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将所谓的“钢琴表演专业”更名为“钢琴教育专业”,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既非演奏家(有别于音乐学院钢琴系),亦非普通中小学教师(不同于高师音教系),而是钢琴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社会供需关系,更多地考虑学生就业问题。在树立钢琴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参照专业音乐学院的部分课程,有机融入高师钢琴教育等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钢琴教学人才,跟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目前的办学状况必将大为改观。

当前高师钢琴表演专业教育的主要误区

郭建民、赵世兰撰写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6)提出高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表演人才和音乐管理工作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该目标用在钢琴专业学生身上未必恰当,想法并不一定如愿。从首届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10年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钢琴毕业生,从事表演和音乐管理工作者的屈指可数!而钢琴教育方兴未艾,中国虽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琴童,但琴童人数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接受正规教育的琴童更少。同时,理想的钢琴教学模式只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使有幸师从专业教师的琴童只能是极少数。因此,这种对高水平专业教师的需求数十年之内很难完全得到满足。另外,高师虽难以培养出专职演奏家,但得益于完备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资源,却完全有能力培养一流的专业教师,这是其它院校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何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一流的钢琴教学人才呢?!根据调查结果,钢琴专业的学生都希望从事收入稳定的钢琴教学工作。多年来,笔者一直引导钢琴专业的学生为从事钢琴教学工作而加强钢琴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使毕业学生走上钢琴教育岗位者占95%以上,说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在“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分配举步维艰的现状下,我们为何不尝试改变一种培养模式而执意去培养表演人才呢?下面通过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比较,将使我们更加明确高师生源作为表演人才的先天不足与师范本身的优势所在。

我国九所音乐学院所设置的表演专业(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等技能学科),是音乐学院的“王牌”,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表演人才。许多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以此为蓝本,也打造了上百个表演系或表演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全盘照搬。同时,其它高校如综合大学、理科、甚至农业大学、技术或职业学院等数百所院校也都成立了音乐表演专业。我们暂且不论述众多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出路如何,就其数年来培养表演人才的效果上,笔者未曾发现有任何一位著名演奏家出自这些高校,特别在钢琴专业上。换言之,师范院校钢琴表演专业打造出来有造诣并长期活跃在专业舞台的表演人才占毕业生的比例几乎为零!笔者没有冒犯高师音乐院系之意,本意在于以实际效果说明其定位和起点较之于音乐学院有差距,以期引起同行审慎的反思。尽管如此,近年来大中城市毕业生虽就业困难,但许多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等部门仍缺乏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教师,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它们将长期需要引进高端的专业人才,高师钢琴专业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师范的优势,培养适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为师范院校,“师范”是大环境,目标是培养教师和教育家,而非演奏家。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引进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不断充实专业资源,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使之服务社会,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并选拔和培养其中的佼佼者,为其走上专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高师钢琴专业本身的局限:其一,相对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生源,高师的专业技能与其无法相提并论,学生入学起点相对较低。例如,顶尖的专业人才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必然首选各大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他们的目标定位为演奏家,而对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选报只为防范落选。其二,音乐学院拥有更多的招生主动权,可以优先在各大音乐学院的附属中学选拔专业优秀的学生,其文化课分数线往往比师范院校低得多。然而,关于文化课成绩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音乐学院附中为了腾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学习专业课,其文化课学习必须大大让步,与体校一样,附中钢琴专业学生每天最少需练琴6—8小时,相对于那些成天泡在文化课书堆里的普通中学生,文化成绩无法较量。这些生源即使第一志愿选择师范院校,他们的文化课也很难上线。如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与2008年文化成绩上线分别为336分和337分(表演系不降分),即使考生专业成绩名列全国第一,但因文化成绩的一分之差只能名落孙山,而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仅为220分即可上线。事实上,即使这些高水准的学生在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之后,也并非都能够长期站稳舞台,更莫说师范院校缺欠高水准专业水平的生源了。师范院校在生源专业水平并非太高的条件下,其毕业生希望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毕业生争夺国际大赛名次,以期走上专业表演之路的梦想只能是水中捞月。由此可见,师范院校的钢琴专业必须脚踏实地,扬长避短,“本分”地坚守自己的阵地,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但又有人说,师范院校中许多学科成功设立了“非师范”专业,成绩斐然,音乐钢琴专业可以效仿此做法。但事物总有其特殊性,钢琴专业便是特殊的。如果想放弃“师范”这一阵地,把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逼上”舞台,从事演奏职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就如体育竞赛(尤其是体操、跳水等),有哪块奥运金牌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夺取的?同理,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摘取钢琴国际大赛金牌而希冀从此走上专业演奏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从小学到中学平均每天练琴不足2小时的所谓“表演专业”的学生错过了钢琴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发展的定位及方向

为了更好地区分高师钢琴专业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不同定位,纠正“钢琴表演专业”的错误定位及命名,明确其培养方向,笔者首先提议前者更名为“钢琴教育专业”,它将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培养方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之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师范院校中“钢琴教育专业”的真正内涵,区别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牢记我们的大环境是“师范”,否则,学生毕业后将有可能因专业不过硬上不了舞台,又因教学不过关上不了讲台,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为此,钢琴教师需要在强化专业技能(演奏)的基础上学习教育专业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业余”习琴的学生都已经走上专业化道路。例如,不少中学前业余习琴的琴童,由于自身的天赋、家长的支持和教师的正确培养,在小学高年级之后便考取音乐学院附中,走上专业道路。而这些琴童往往很有可能从小就落在我们的毕业生手里,如果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过硬、教学能力不强,这些琴童的艺术生涯必然夭折,令人痛心。作为钢琴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和舞台经验以及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如何去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综上所述,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培养方向应定位于钢琴专业教师。学生毕业后将学有所用,可担任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学校、中小学艺术特长生和职业中学的钢琴教师,在必要时也能兼任群众合唱团的钢琴伴奏等。

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上的科学性设置

高师音乐学科对师范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强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较高水平的音乐学科教师。

针对上述对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专业的定位,结合师范音乐专业规格要求来思考,笔者认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为:钢琴技能课、钢琴文献课、钢琴教学法课、钢琴伴奏课,同时,定期进行钢琴教学实习与表演实践。钢琴技能课与文献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音乐学院,而钢琴教学法与伴奏课、教育实习则是音乐学院钢琴系所不开设的课程,而对培养专业教师却是必须的。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钢琴教师的资本,而全面的教育能力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

(1)钢琴技能课: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入学时基础好,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便可逐步提高全面的技术。同时,演奏家需要掌握极为大量的、高难度的音乐会曲目,许多演奏家甚至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全集、协奏曲全集等,因此,音乐学院钢琴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例如,整套的奏鸣曲、套曲等,包括一定数量的近现代作曲家高难度的作品。从练习曲方面讲,整套的肖邦练习曲很可能在音乐学院附中时期已经完成,本科时弹奏得更多是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作曲家的练习曲。高师学生则需要弹奏莫什科夫斯基、肖邦甚至车尔尼的练习曲。高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教育家,而非演奏家,因此,并不需要掌握太多高难度的作品,而应该掌握较为大量的各种程度的作品。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较好的弹奏技能,但他们对基础学习的过程已忘得差不多,而在日后的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难把握的恰恰就是基础教学,因此,有必要重新加强基本功,系统地复习基本奏法及触键法,同时,要求学生浏览大量的中级作品,全面加强学生视奏能力(用于教学示范),同时精弹有代表性的各时期作曲家经典作品,曲目应涉及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协奏曲、双钢琴、室内乐作品等。必须强调的是,大部分钢琴教育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中从未学习过协奏曲,这样的学习是不全面的,他们日后如何去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呢?学习协奏曲有助于宏观地把握作品、提高音乐素养,对演奏技巧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安排2~3部不同时期的协奏曲课程。

(2)钢琴文献课: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各时期的钢琴音乐文献,对于钢琴主课的学习极为必要。优秀的钢琴教师往往把钢琴文献知识通过对每一部作品的教学逐步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而通过这门课程则可更为系统而全面地深入了解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和作品的典型特征,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处理作品,更为理性地理解和处理音乐。钢琴文献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全面涵括各时期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但对于特别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作品仍应作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并通过网络、多媒体、音像资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行深入的学习。

(3)钢琴教学法课:这是针对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的最为关键的课程,它完全有别于音乐教育系,因为它们设置的是教学法课程。遗憾的是许多高师钢琴专业并未设置该课程,这正是笔者所担忧的。众所周知,弹得好钢琴不一定教得好钢琴,往往就是因为演奏者不一定研究过教学法,而钢琴教学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许多钢琴教师从未学习和研究教学法,长期以来就在学生身上“做实验”,最后也获得了一些经验,但这得牺牲多少“试验品”?

钢琴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快速、准确地读谱方法;科学的触键方法与练琴方法;音乐处理的基本手段;正确纠正存在的问题;演奏中的协调合作方法;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演奏心理分析方法;正确选择教材方法;正确安排和设置教学方法等。

(4)钢琴伴奏课:伴奏分为正谱伴奏与即兴伴奏,正谱伴奏主要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专业的大型音乐会上主要以正谱伴奏为主,尤其是国外经典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均已编配了钢琴伴奏谱。即兴伴奏更多地运用于群众歌曲和少儿歌曲,这些作品往往没有现成的伴奏谱,需要伴奏者自己编配。学习即兴伴奏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编配能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对音乐听觉的训练更是意义非凡,它将使这些未来的教师能用更为敏锐的音乐听觉洞悉学生细微的不足,用更为理性的学识为学生全面、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每一部音乐作品。

同时,音乐学院应为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钢琴教育实习和表演实践课,提供各种表演机会,使其在技术及音乐表现上迅速提高,舞台经验对日后钢琴教学意义重大。教育实习时间为第七学期第3—8周,地点最好选择在艺术学校、少年宫、艺术培训学校等教学单位。

结束语

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办学中如能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并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那么,通过上述必修课程的系统教学和表演实践,并深入教育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大大提高,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效果看,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必将越办越好,它将成为更多考生的首选;我国的钢琴普及教育将再上一个台阶,公民的音乐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部分有志于走上专业道路同时又具有天赋的新一代琴童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这,就是“师范”的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教学的研究》,《人民音乐》,2006年第8期

[2]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6期

王大立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作者:王大立

第二篇:革新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构建选用高师声乐教材

【摘要】当今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和滞后性,本文通过分析高师声乐教学内容现状,结合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对新时期高师声乐课程改革从本土音乐资源和教材选用两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旨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提高和内容丰富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师声乐;本土资源;教材选用

自20世纪初开始,高师声乐教育一直坚守着欧洲的音乐阵地,很少考虑欧洲音乐以外的音乐世界,更别说本土音乐教育资源,致使高师声乐教育内容单一、观念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频繁,才使更多的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所有音乐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我国的高师声乐教育,应该立足本土,结合欧洲声乐教学模式,从“根”上谋求发展,力争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世界。

一、吸收本土音乐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音乐的产生与本民族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欣赏音乐也必须与其文化联系起来。但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采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学习欧洲音乐,获得欧洲音乐的音乐语言、发展历史、音乐特征、美学观念等,自觉不自觉的传承着西方文化。致使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都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文化基础上,往往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知道,用中国京剧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不合适的,同样的,使用西方音乐的审美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民族音乐也是不合理的。比如豫剧,这种主要流行在黄河、淮河流域的民族戏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有着独特唱腔的地方戏曲剧种。但是,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于受到国内外娱乐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将面临市场、受众、演员的多重萎缩,豫剧要传承下去,亟需培养年轻演员和青少年听众!若能在国人的成长过程中,使他们能够像学习西方声乐一样接触到地方戏曲,那就既能够增加学生的母语音乐文化认知,培养学生欣赏地方戏的兴趣,更好的传承戏曲艺术,又能够让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多样表达方式,培养多重乐感,增进学生对中西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进而重新评价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价值,更好弘扬本土戏曲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是集音乐、文学、舞蹈、舞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与意大利歌剧的只唱不说、不舞;舞剧只舞不说、不唱;话剧只说不唱、不舞完全不同。高师声乐课堂引入豫剧正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母语音乐文化认知,感受、体验母语音乐文化的魅力。大家知道,豫剧是方言演唱,而方言作为各地区的母语,它有维系公众情感、心理、审美、习俗等方面的作用。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母语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用方言母语演唱正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个性。

豫剧的本身具备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本色自然,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其节奏较为鲜明强烈,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丰满,人物的性格棱角分明,阳刚之气十足,能够进行大场面戏的表演,感情力度比较强大,并且以唱见长,在剧情节骨眼上都安排了大板唱腔、吐字清晰、口语化明显,群众能够听清楚,艺术魅力比较独特。静心欣赏和演唱都会让学生从骨子里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既没有语言障碍,又可以达到艺术欣赏的文化认同的共同心理基础。事实上,学生对本土音乐的接受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只要不断输送音乐养分,学生自然就会逐渐喜欢上本土音乐,不管走到哪里看到、听到,都能立刻感受到这是“我们的音乐”,这不仅是艺术独特性的表现,更是蕴含在血脉中的音乐文化基因,也是地方戏曲艺术在艺术百花园中能够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 5000年的文化积淀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艺术,56个民族音乐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音乐种类有400多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中国民歌45000多首,但真正引入课堂的并不多,除了中国音乐史和一些民族乐器演奏如二胡、竹笛、古筝等,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知之甚少,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全国了解自己家乡戏曲的学生比较少,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采取的往往是从上到下的保护挽救措施,但是普通人在进行本土文化保护时意识还比较差。若是学生不喜欢当地的音乐文化,那么传统地方戏曲便很容易衰竭和消亡。这样,地方文化本身的个性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也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将地方戏曲纳入到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去,不但能够更好的丰富音乐教学,还能够弥补声乐教学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能够通过音乐教师的培养,来传承本地的音乐资源,给当地戏曲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构建和选用高师声乐教材

教材本身便是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师生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依据和工具,是教学理论功效发挥以及实践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学质量提高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材建设是基础。1992年我国进行了第五届国民音乐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召开,提出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改革,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时,虽然已经改变了以往单一进行教学技能教学的模式,但是高师院校的教材选择和建设却比较落后,甚至很多高师院校中的教材都不适合学生使用,这也影响了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高师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这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高师声乐改革也从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求做好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还应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声乐理念的建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不断的提高学生本身的音乐感受力,确保学生唱歌时有感情;一方面,需要增加高師声乐教学本身的规范性,不但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还能够辅导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示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不仅让学生进行独唱,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重唱和组唱中去,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一方面还应该确保知识结构本身的合理性,真正的做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确保其和高师音乐教学工作实际相贴近,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因此,一本或几本专业歌曲集是不能满足现代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要求的。

纵观当今高师声乐教材的出版,数量大、名目多,但总结分析后使用的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声乐作品曲集选编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开始出版的“高等师范学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国(外国)声乐曲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教材《声乐曲集》等;二是以声乐作品选集为基础,前后增加演唱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演唱提示的阐释、分析和解读。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含中国作品8卷,外国作品6卷,共14大卷30分册,内容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等,成为现今覆盖面最广的声乐教学参考书;三是一些教材的编著,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时代性与针对性,而有些却与高师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只能作为参考选用,如霍立李静玉霍平金城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曲选》(1-13集)等。这些教材的很好的吧古今中外的名作整理收集在一起,并进行了钢琴伴奏和演唱提示的配备,艺术性和专业性出色,比较经典,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学生的基础技术掌握非常重要。但是,其发行量虽然比较大,造成的硬性较大,但是却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不是非常的适应。因为高师声乐教学应该根据相关的教学目标,切实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接轨,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所认定的“兴趣、审美、母语教育、多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要求,丰富曲目的内容和风格。此外,在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时,其教材还应该添加和声乐教学法有关的理论,特别是添加训练保健青少年嗓音的知识,编出符合我国师范音乐教育需要的教材。

笔者认为,在进行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将其编进教材中去,并且应该选择和学生性格相适应的作品,这样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状态中去,切实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此外,还应该和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相符合,不但覆盖面较广,还应该做到少而精,从而给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生动的内容,更好的做好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唱歌意识,将学生的歌唱技巧以及想象力发挥出来。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推出多种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本身的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知识。一是要充分利用当今社会信息的便捷化,尽量实现曲谱资料、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的统一,给学生欣赏、阅读、评析及思考提供帮助;二是要與时俱进,跳出唱法框框,吸收世界化、多民族的优秀歌曲进入教材;三是要针对高师声乐学生的基本情况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及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必唱曲目和选唱曲目,以体现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和声乐教学内容即统一又灵活的特性;四是要丰富以往声乐教学的考核形式,除正常的技能考课外,添加以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等方式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考核,不但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好教学改革。总之,教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对话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师声乐教材应遵循高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去编撰,以做到与职业需求相衔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等音乐教育改革中,高师声乐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长期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高师声乐教育时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改革和调整、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意义上都决定着高师声乐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作为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声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师声乐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在提高高师声乐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同时,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在深入研究新形势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探索,为声乐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春天。

作者简介:李佳佳(198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作者:李佳佳

第三篇:怎样成为企业文化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越发受到企业及其经营者的重视和青睐,因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成为企业长远发展与利润成长的动力,同时也成为企业对内加强管理、统一思想,对外铸造品牌、树立形象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企业文化人才,这已成为企业文化师职业培训项目迅速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并认可的根本原因。

企业文化师的职考意义

那么,什么是专业化职业化的企业文化人才呢?企业文化师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企业文化师要通过考试呢?据国家权威机构调查:未来2~3年,我国专业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量为100万~150万人。巨大的人才需求,使得企业文化从业者的薪金水平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企业不惜重金“抢”“挖”高素质企业文化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强化职业资格考试,完善持证上岗制度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加入WTO后人才管理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行业准入制度,各国之间开展的职业资格互认更使其成为国际执业的“通行证”。可以预见,现行的职称制度已经逐渐走向“死胡同”,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是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的重要方向。将来的趋势必然是:资格越来越强化,职称越来越淡化。

另外,随着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社会对传统的职称考试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这种资格考试不但重视从业人员的学历,更注重其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500多万人参加近千种职业资格考核,目前已有4 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关专家认为,尽管现在一些企业对这些新职业还不了解,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这将是一个发展趋势。

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快企业文化人才的技能培训,规范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统一操作标准,提高企业文化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这支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2005年3月就适时组织专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已正式推广实施。目的在于为我国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提供科学规范和法律依据,从而积极、健康地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人才的大批涌现。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国家级企业文化师认证与考核体系的空白。依照该标准,经过正规培训并且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简称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培训内容性质

企业文化师职业学习是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的企业文化专家团根据《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设定的四大职业功能模块,系统讲授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授课内容注重案例分析,突出可操作性。

培训内容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包括基础知识部分和四大职业功能模块(企业文化调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基础知识部分包括企业的本质、企业管理职能及管理要素、组织行为基本知识、企业文化的含义和中国企业文化传播、建设与管理五部分内容。

四大职业功能模块均按级别划分为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三部分内容。整个《标准》涵盖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工作环节,并对相关“技能”和“知识”作出了明确要求。

《标准》性质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以国家法规的形式详细规定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复合型、综合性技能和知识水平,并明确对相应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的形式、要素和方法进行了规范。可以说,《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既是用人单位衡量企业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法定依据,又是企业文化人才培养和资格认证的基本纲领。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考试,完全依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展。显然,这一特点既反映了国家考试制度的基本要求,又预示着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培养领域最规范、最科学、最权威、也是最热门的资格证书。

取得国家企业文化师资格证的途径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其他政府部门认证、行业认证有法律意义上的本质区别),是目前我国面向企业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唯一一种国家考试,并已正式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统一考试(一年两次)。反映的是中国企业文化管理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国家职业标准,标志着我国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有了统一规范和科学依据,并已正式纳入国家考试制度这一法制轨道。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颁发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简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持续“升温”,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营销师、物业管理师、高级企业文化师等热门职业资格考试的报名人数,呈现出连续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日趋火爆,反映出一种强大的社会及市场需求。

本质区别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社会上其他企业文化方面的证书有何本质区别?对企业和个人的价值何在?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现的是“国家认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是受《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保护的,全国通用,具有百分之百的政策含量,现在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准入行业的必备证书。只要拿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证书可以申请求职、任职、加薪、晋升、评职称、优秀人才选拔等。

国家其他部委和一些协会、联合会出于对人才的需求,也进行了一些培训和认证,这些培训和认证事实上也为社会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但是这些培训和认证只能是“行业认证”,所发证书是行业内部的培训证书,政策含量较低,无法替代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法定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背后是国家考试制度,所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部委、协会、联合会颁发的证书有法律意义上的本质区别。

入职途径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了《注册企业文化管理师》《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培训项目,该资格认证均得到国际职业经理协会的认可,持有国内证书者,可申请国际职业经理协会的注册企业文化经理证书;持有注册高级企业文化管理师证书者,可申请注册高级企业文化经理证书。

愿意参加“企业文化师”培训、考试,并希望获得“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人员,可以与以上两会建立联系,以便及时得到“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最新信息。

企业文化师的职业定位

为了促进企业文化健康发展,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和颁布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企业文化师定义为“从事企业文化管理活动并承担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管理人员”,并系统规定了三个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分别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职业等级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分为五级,最高为一级,最低为五级。“企业文化师”分为三级,即:企业文化师职级的划分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助理企业文化师(初级,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文化师(中级,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文化师(高级,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人员组成 企业文化师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团委书记、政工部部长、企业文化处处长;企业人力资源部、企业文化部、总经办、党办、宣传部、工会、团委负责企业文化管理的专职人员;企业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兼管企业文化工作的管理人员。

主要职责 制定和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体系,塑造、提炼和推广企业的愿景、共同价值观和使命。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指导人力资源部门搭建人力资源战略框架;通过CIS系统设计推广企业形象;推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即对本单位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总结、提炼、表述、宣传、培育、落实、改进、交流、学习与创新等一系列塑造、转化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企业文化师的职业素质

专业分析 企业文化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分析、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对本企业的文化有宏观设计能力,能够为企业领导在文化建设上出谋划策,能够推行调研、文本建设、全员化推广、长效管理,每年还要对企业文化建设效果进行考核。所以,这也是一个需要丰富阅历的职业,进入企业文化师这道门槛之前,常常需要走过行政经理、人事经理这段路,或是有着企业文化建设、宣传策划、培训、人力资源等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新闻、出版、中文、哲学等宣传类专业,也都是出此人才的专业。

更高要求 若想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师,除了要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文化学、甚至计算机等理工科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备也非常必要,因为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师与员工充分沟通才可能实现。此外,企业文化师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能够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出解决之道。

企业文化师的报考要求

申报条件 从事或准备从事企业文化师的人员的具体申报条件如下:

——助理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6年以上。(2)具有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本专业毕业证书。(3)具有本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4)具有非本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5)具有非本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经本职业助理企业文化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7)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9年以上。(2)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4)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3年以上。(5)取得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10年以上。

课程要求 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团结合作,严谨求实;诚信为本,开拓创新)

基础知识 企业管理基本知识。企业的定义及分类;中国企业发展简况;管理的职能;管理要素;组织行为基本知识;个体与群体;沟通与协调;激励与约束。

企业文化基本知识。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企业文化传播及理论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国际经济法相关知识。国际货物买卖、运输与保险法知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知识;国际经济组织知识。

相关专业: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马列理论、政治学、社会工作、管理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考核要求。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技能考核均采用百分制笔试方式,60分以上为鉴定合格成绩。企业文化师二级还须进行综合评审(注:目前开考等级:三级、二级)。

鉴定合格者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相应等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终身有效。

统考时间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实行“统考日”制度。一般安排在每年的3、5、7、9、11五个月进行。

鉴定考试 鉴定考试一年两次,上半年5月份考试,下半年11月份考试,具体考试时间每年略有不同。

(责任编辑:郝幸田)

作者:云生

上一篇:教师论文范文下一篇:新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