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更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國,农业、农业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基于此,针对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探析,介绍了当前情况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困境,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综合发展的战略,以促进我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农业资源论文范文

广西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文章在调查广西农业资源利用和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广西农业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农业资源利用存在主要问题,对利用潜力进行科学评判;对广西粮食安全现状进行科学分析,从近十年广西粮食生产发展走势,科学分析广西粮食供需平衡情况,测算广西粮食压力水平,提出提升广西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而农业资源利用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国际粮价的快速上涨,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广西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调查研究广西农业资源利用和粮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广西农业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潜力,测算广西粮食压力水平,提出加强广西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广西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广西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1.1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1.1土地资源 从耕地质量来看,广西耕地以红壤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及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从耕地利用程度看,广西在2003-2012年期间复种指数下降,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6107.4千hm2下降至2012年的6089.5千hm2。从耕地利用效益看,近5年来,广西各农作物的单产水平总体呈现增高趋势,但与全国单产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粮食单产由2008年的4690.5kg/hm2提高到2012年的4837.5kg/hm2,与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相比差距增大,由相差261kg/hm2增至465kg/hm2。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粮价增长的正效应被农资价格上涨的负效应所抵消,同时与甘蔗、桑蚕等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导致部分地方出现粮食生产“只种够吃”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等现象,造成了粮食特别水稻面积逐年缩减,给全区粮食稳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1.1.2水资源 从降水量看,近几年广西降水量不均匀,呈现波浪状,除了降水年份分布不均匀外,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降水量的不稳定会影响农业正常生产,尤其是降水量减少的年份,会使农业水资源紧缺,导致广西区内部分“靠天吃饭”的产粮地区受到严峻挑战,甚至危及桂西北部分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从用水情况看,广西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311.91亿m3下降到2012年的305.42亿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自2008年起所占比重开始下降,总量趋稳;工业和生活用水却总体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单位水资源在工业和生活部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在农业部门所产生的效益。因此,随着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用水的比重还会继续下降,导致农业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供求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农业用水很难得到保证。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情况看,广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长,由2003年的1516.7千hm2增加到2012年的1541.3千hm2,增长了1.62%;水库容量不断增强,由2003年的242.4亿m3增加至2012年的321.81亿m3,增长了32.76%。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1.3气候资源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全区太阳辐射较强,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在90千卡/m2-130千卡/cm2之间。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22℃之间,1月一7月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无霜期差异也较大。这些良好的光、热、气等资源为全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但同时,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气团的交替影响,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暴、低温冷(冻)灾害气象较为常见。春季低温烂秧天气和秋季寒露风天气是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4生物资源 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滋生和蕴藏着种类众多、组成复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广西加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展示,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基因库、良种繁育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建设水稻、玉米等良种生产标准化、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同时,植物病虫灾害比较严重,直接影响粮食的质量。广西境内常见的病虫灾害有水稻病虫、玉米病虫、果树病虫、蔬菜病虫和鼠害、蝗虫、福寿螺等病虫灾害。针对这些情况,广西加强了植物保护工作,在重大病虫防控季节,把握好全区病虫防控动态,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方案,抓好主要作物、关键时期、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

1.2社会资源利用现状

1.1.2劳动力资源 2012年,广西农村劳动力约250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011万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由于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种粮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管理粗放,影响了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和单产提高,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农民弃耕和“双改单”的现象。同时,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趋势明显,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断下降,加剧了培养新型农民、配套跟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难度。

1.2.2资金投入 农业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广西坚持以粮食直补、良种补、农补、农资综合补、粮食低收价和土配方施肥补等为主要内容,出台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实施“三个千万亩”增粮增收行动计划,同时整合有关农业项目资金,集成关键栽培技术,开展高标准示范片建设。此外,不断深入发展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桂粤、桂台、桂闽、桂浙、桂鲁、桂沪等区域农业合作,利用外资不断增多。

1.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十分注重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重点推广应用大棚、温室和滴灌、喷灌与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以及耕作、播种、预冷和清洗分拣类小型农,农业械化水平逐渐提高。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小型水利重点县(市、区)建设,强化灌区末级渠道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在产粮大县(市、区)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水稻耕、种、管、收和运输、加工机械化应用示范,推进农机农艺结合。但是,从全区来看,一些地方的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维护和修善,“渗、透、漏”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小型农田灌溉设施的最后一公里甚为严重,导致防灾救灾能力差,使用效率低下。

1.2.4科学技术 广西虽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一直常抓不懈。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广西组织了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建立土壤养分数据库,扎实肥料利用率测算专题工作,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二是大力推广新技术,奠定钱粮双增基础。自主创新的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外免耕马铃薯生长发育规律与免耕栽培生理生化应用机理等多项空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和示范应用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强化超级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取得新跨越。三是全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突破旱作节水农业瓶颈。四是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建设。

1.3农业资源利用主要问题及利用潜力

1.3.1农业资源利用主要问题 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广西农业资源利用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土地约束加剧,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压力巨大。广西全区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70%,土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成为长期制约广西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等资源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占用,粮食生产发展越来越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粮食发展的刚性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

(2)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强,粮食增产难度加大。近年来,广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低温阴雨、风雹、高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福寿螺、飞蝗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频发重发的可能性较大,各种灾害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

(3)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区每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在700万人以上,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将对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带来严重影响。新时期对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亟需农业社会化服务配套跟进。

(4)农业投入要素不足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带来的压力前所未有。农业比较效益低,投入要素不足,农资价格、生产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加,农民经营j生收入增长乏力;农民工技能水平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较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受到抑制。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加困难。

(5)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难度加大。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上科技推广和管理机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技推广工作。广西全区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0%,农田排灌设施差,50%以上的耕地无法保证正常灌溉,仅有15%的旱地能够灌溉。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多头管理,一线农技人员明显不足,队伍老化,服务功能弱化,农技人员待遇严重偏低,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推广工作难度加大。

(6)市场竞争激烈对促进农产品销售的压力不断增大。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强,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省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强,对农业支持大、补贴多,农产品生产成本低;东盟部分国家与广西农产品结构趋同,土地、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给广西农产品外运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3.2农业资源利用潜力 广西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仍具有较大潜力。一是耕地资源的潜力。目前,全区不少耕地资源可供开发。中低产田增产的潜力巨大,若能全部改造一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以增产粮食20%-30%。二是水气资源的潜力。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可以增加农业用水量;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提前防范气象灾害,加大病虫灾害防治,能够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强化农民培训和示范,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办好示范样板,千方百计加快科技的入户率和提高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能够提高种粮主体素质。四是良种良法上寻求突破。精心做好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筛选、审定、确认工作,定期举办农产品现场会,展示各类农作物新品种、间套种模式、超级稻高产栽培、水稻直播、覆膜水稻等先进农业技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和增强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五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增强农业比较效益,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营造粮食市场氛围,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2广西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2.1广西粮食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2.1.1近十年来广西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广西粮食生产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7%。2005年广西粮食生产总量为1516.3万t,为近十年最高水平。粮食播种面积为335.1万hm2,为近十年期最大耕种面积。但2006年广西粮食生产和耕种面积双双出现十年来最大降幅,分别为一5.85%、-6.50%。到2008年,粮食生产总量为1394.7万t,耕种面积为297.3万hm2,同为十年最低水平。2011-2012年,广西粮食生产出现“两连增”,但也没有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主要原因是耕种面积出现大幅度减少。十年间,2012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比2003年减少了22.37kg,比全国平均水平少约150kg,差距较大。

2.1.2 1950年以来广西粮食占农作物的比例情况1950年以来,广西粮食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呈现总的下降趋势,从1950年95.07%下降到2012年52.35%,下降了42.72%。这说明了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来源的多样化,人们对谷物等口粮的依赖性逐步降低,同时随着农业综合技术的发展,可以释放出部分的粮食生产用地用来发展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大力发展甘蔗、木薯、蚕桑、蔬菜等经济作物,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所以,为了确保粮食的产量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必须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1.2广西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分析

广西粮食供给是一种自产和外购相结合的方式。2004年以来粮食供给情况见表1,外购粮食总量情况见图1。

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广西粮食供给总量总体上平稳,9年间平均年增长3.36%,累计增长了26.92%。外购总量呈“两年增一年减”,年均增长8.61%,累计增长68.85%。其中,在外购粮食中,稻谷累计增长134.55%,大豆累计增长187.80%,玉米累计减少8.53%。

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广西外购粮食总量占粮食供给总量的比例总体上呈增长态势,9年间外购粮食占供给总量的比例增长了12.57%。

广西粮食消费按照消费品种分主要为稻谷、玉米和大豆,按照消费项目来分主要为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2004年以来广西粮食需求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粮食需求总量、消费总量都不断增长。按照消费品种来分,稻谷消费占消费总量年平均在60%左右,为最大消费品种,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3.3%和10.14%。按照消费项目来分,口粮消费占消费总量年平均为54.93%,是最大消费项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分别为36.74%和7.21%。

另外,从消费各项目的增长速度来看,口粮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48%,远小于饲料用粮的2.06%和工业用粮的8.52%。这表明随着养殖业和粮食工业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出现养殖和工业“抢口粮吃”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粮食自给率从2004年以后逐年下降,9年间下降了近10%,粮食自给形势十分严峻。

结合表1、2,除了2008年出现粮食需求总量大于供给总量外,其余年份广西粮食供给总量平均比需求总量大2.43%,说明广西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2.3广西粮食压力水平分析

粮食安全程度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粮食压力水平的大小,所以在这里直接从粮食安全开始研究分析广西粮食压力水平。综合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构建广西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2.3.1人均粮食播种面积 这是一个反映宏观的、生产的和供给的粮食安全指标。土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无从谈起。广西是耕地相对较少的地区,随着广西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西江经济带、振兴桂西资源富集区的步伐加快,广西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下降。因此,把广西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系数定为0.1。

我国近五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0.08hm2左右,是公认的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耕地红线。而广西在2012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仅为0.06hm2,所以要保证广西粮食宏观安全,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的底线不能少于0.08hm2。

2.3.2人均粮食占有量 这是一个反映粮食安全的微观指标。对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而言,在一定的粮食年度里,不管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粮食,只要有了足够水平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该地区或国家在该粮食年度里就不会存在安全问题。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粮食安全的核心指标,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权数定为0.4。

2.3.3粮食产量波动率 这是一个反映宏观的、供给的粮食安全指标。一个地区的粮食总量决定粮食人均占有量,总产量的波动率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稳定性。所以,总产量的波动率也是粮食安全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其权数设定为0.3。

2.3.4粮食储备率 这是反映宏观的,应对未来各种风险的粮食安全指标。粮食储备主要是为了防止因粮食总产量波动而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补足粮食供求缺口。储备水平高低决定一个地区或国家抵御粮食风险能力的强弱,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权数定为0.1。

2.3.5粮食自给率 这也是反映宏观的、供给的和现实的粮食安全指标。对于广西粮食安全来讲,处于全国粮食安全的大环境下,粮食自给率对广西粮食安全程度的影响作用不如其它指标明显,因此,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权数定为0.1。

综合国内学者的关于粮食安全系数的取值,广西粮食安全系数取值见表4。

根据表3、4,得出广西粮食安全综合得分加权平均计算公式为:

λ=0.1Aα+0.4Aβ+0.3Aγ+0.1Aκ+0.1Aμ——(公式1)

根据前面确定的广西粮食有关数据,计算出广西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率、粮食储备率和粮食自给率等五项粮食安全指标见下表5。

根据表4、5和公式1计算出2006年-2012年广西粮食安全综合得分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2006-2012年,广西粮食安全综合得分稳定在0.5-0.6之间。这个数据要低于我国在2004年的0.70水平,也低于2012年我国0.68的水平。2012年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32.1kg/人,远高于2012年广西的283.38kg/)v。所以根据上述的测算结果,可以对广西粮食安全作出如下的评价:

(1)广西粮食安全状况整体上是基本安全的。2006-2012年,广西粮食安全综合得分平均在0.534,最高为2007年的0.58,最低为2009年的0.51。

在全世界范围内,高于日本的0.49;在全国范围内,大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广西目前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平均单产等全国的排位大致相当。另外广西粮食平均储备率在16%左右,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据。以上说明,广西粮食安全整体水平是比较高的。

(2)广西粮食安全的压力大。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人口增长和耕地的减少,2006-2012年,广西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下降,距离人均粮食播种面积0.08hm2红线还差很多,估计未来要增加到0.08hm2,基本不可能。第二,2006-2012年,广西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下降,且没有一年是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的,与发达国家的550-600kg/人相比,差距更大。第三,广西粮食自给率已经跌至70%左右,离一般意义上的粮食自给率安全标准95%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第四,广西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分布失衡,桂西地区地少人多、耕种条件差,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仅从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两项粮食安全指标去考虑,按照压力水平一般、中、中高、高衡量,广西各市粮食压力水平空间分布见图3。

3提升广西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对策建议

3.1明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保障粮食生产的发展思路

按照“稳重点、挖潜力、促特色”的思路,确保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广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增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稳重点”就是要稳定水稻生产,稳定水稻种植面种,稳步提高水稻单产,确保广西口粮(稻谷)基本自足。“挖潜力”就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土地、水、光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大力发展玉米、薯类等作物,提高单产。“促特色”就是积极发展冬季马铃薯等冬粮。

3.2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增强重农抓粮责任意识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责任,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惩机制,将粮食生产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参考。加强粮食生产督促检查,严格执行奖惩措施,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要追究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确保粮食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3.3落实保护基本农田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对征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使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每个村组和地块。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重点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桂中、左右江、桂西旱片整治,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狠抓农田提质改造,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提倡和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油菜等养地作物,推广应用绿肥压青、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合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制度,组织实施“沃土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等培肥地力项目,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3.4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

产粮大县要巩固、扩大生产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扩大生产总量;其他地方要全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双季稻适宜区要继续狠抓“压单扩双”,适度恢复双季稻种植面积。改革耕作制度,大力发展间套种。大力推进现有经济作物地间套种粮油作物。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冬春马铃薯种植,增加旱杂粮种植面积。

3.5推广普及良种良法,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加强粮食种质资源开发和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高产、优质主导品种,提高主栽品种覆盖率,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水稻生产重点引进推广超级稻、杂交优质稻及籼粳型高抗耐寒水稻新品种,大力推广普及“三免”、“三避”、水气平衡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为重点的节本增产增效配套栽培技术。在玉米生产中推广优质玉米单交种等品质优、单产高、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常规栽培为免耕栽培,改露地种植为秸秆还田覆盖种植,改多次施肥为两次或一次施肥,改纯种经济作物为经济作物间套种玉米,改病虫草害常规防治为综合防治。加强对脱毒马铃薯品种选育引进,开展“看薯选种”活动。

3.6加强防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

重点抓好以水稻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稻瘟病及玉米的大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玉米蚜、玉米铁甲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加快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及植保机防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种植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整建制的整体推进试点工作,确保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无公害绿色大米生产基地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防重大病虫害、抗旱涝、防台风、防寒等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和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加强科学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3.7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生产水平

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小块并大块”和土地整治方式,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社会资本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原有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农户原有的条块分割、零星分布的耕地,依法进行土地承包权调整、土地流转整合为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坚决制止耕地流转后非农化、非粮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培育和壮大新型种粮主体。引导土地流转向新型种粮主体倾斜,促进粮食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新型种粮主体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推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3.8加大政策扶持,健全粮食安全生产保障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统筹、整合安排自治区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加大资源统筹使用和优化配置的力度,突出粮食生产设施设备、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对新品种、新技术、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补助等项目以及用于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优先支持产粮大县。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覆盖面,增加财政补贴险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银行资金、社会资金投入粮食生产领域,加大对粮食生产基础建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拓宽支农资金渠道。

3.9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创新完善扶粮补贴、贴息、奖励等政策。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向产粮大县、粮食先进县、种粮大户倾斜,充分调动种粮主体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3.10深化开放合作,促进粮食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

加强桂粤、桂浙、桂沪、桂闽、桂琼、桂台等区域粮食生产合作,探索广西粮食安全新途径。加强与中国农大、广西大学等区内外高校开展合作,针对粮食生产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着力开拓东盟市场,进一步开拓欧美、日韩、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辉武

第二篇: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摘 要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更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國,农业、农业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基于此,针对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探析,介绍了当前情况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困境,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综合发展的战略,以促进我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社会的发展给农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潮流,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农业资源布局不平衡;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冲击大等决定了我国必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遵循3个原则,即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一体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1]。

1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1.1 农业资源分类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自然资源主要由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农业经济资源主要由工业产品、人力、财力、信息等构成。

1.2 农业资源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得以发展,才能提供人们必需的粮食和食品,人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农业资源又是构成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直是全民关注的重点问题。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可持续农业,是一种通过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再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伤害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确保当代人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基本目标是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这就要求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依照需求来进行生产。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确保生态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生态环境,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是维护并合理利用土地,爱护动植物和水资源,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技术适当可行,经济富有活力,社会广泛接受的生态农业才能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2]。

2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人均耕地面积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大量增加,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因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在农业生产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但是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2%,远低于国际平均耕地面积。另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休耕,导致耕地土层变薄,耕地质量下降;洪涝、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会使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因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人地关系紧张。

2.2 农业水资源形势严峻

经济在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用水需求量扩大,导致农业水资源危机加剧。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可以用于耕地上的淡水资源匮乏,无论是在干旱的北方地区,还是水热条件好的南方地区,都面临缺水问题。

2.3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的使用,但若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化肥施用方式,过量施肥,反而会导致化肥的利用率过低,进一步污染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平衡。很多杀虫剂和化肥等的错误使用都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水资源安全,给人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导致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另外,自然环境造成的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土地流失都对林地资源和草地资源造成了掠夺性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3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政策扶持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完善。相关法律部门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应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耕地质量保护等法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动员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保护监督。改善执法条件,整合执法力量,健全执法队伍,做到权责明确,杜绝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行为。

3.2 加强科技发展,创新农业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自动化设备高精度、高效率、高环保的操作方式逐步代替了传统农耕。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农业发展中的地理信息、植物光照信息、植物虫害信息等都离不开移动终端系统,离不开智慧农业建设,离不开大数据。此外,我国在生物领域也培育出了抗性强的农业品种,研究出了低毒无害的农药,通过科技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并有效控制了虫害。因此,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3.3 科学规划与组织农业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科学规划与组织农业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循环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改变粗放型经营的局面,注重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业资源紧张以及农业环境恶化的问题,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改革与创新,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4 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必然性,因为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且资金短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民应该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绿色消费,积极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3.5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又离不开科技领域人才的贡献。培养先进的农业科技人才,关键要抓好教育培训,有效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要积极搭建农业基地、科技服务平台,发挥人才在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在农技推广中的宣传作用以及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建立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3.6 构建推广网络,加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完整、科学的宣传、推广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最大化应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可以在重点村建立技术站点,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打造便捷有效的转化服务平台。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乡镇基层的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生态建设的基本需求,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污染,农业用药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决定了我国要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科技人員、执法部门、农民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循环经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共同致力于绘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 胡辰璐.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4):145,148.

[2] 井增华,陈少林,屈彩玲.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8):251.

[3] 申建波,张福锁,Kadambot H.M.Siddique.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J].Engineering,2018,4(5):21-24.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吕悦

第三篇: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存在的立法空缺、制度不足、政策缺陷问题,探讨通过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发挥政府的宏观性指导作用、法律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设立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有效缓解,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XUE Mengyao (School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Key words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科技发展滞缓、农业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粗放经营,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农村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在经济效益和利益追求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忽视了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求,只有将循环经济推广到农村当中,才能有效改革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改革,还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综合使用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笔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影响下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解决相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参考。

1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困境分析

严重的人口压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我国农业环境日益突出:①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例如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肥力流失、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资源供应问题严重。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耕地和草场面临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盐渍化现象严峻、土地沙化问题日益普遍。③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水资源、大气、土壤等各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正在不断恶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亟需解决。

1.1立法方面的空缺当前国内法律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已经获得较大的进步,基本的保护框架已经形成,并且还形成了相关的综合性立法文件,如《农业法》有着对农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专门性规定,《环境保护法》有着关于保护农业环境的较为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专项的具体立法文件,如《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这些立法文件在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方面有着极大的贡献[1]。

然而,已有立法都有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与当前的国情有所脱离,当中的缺陷和不足还没有及时完善。农业环境与农业资源的立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的,虽然立法上对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有着许多协调性规定,但是立法体系上的分立以及并存,会导致某些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使得调整手段上有抵触、矛盾、割裂、重复的现象发生。此外,农业资源环境的立法有很多笼统性的、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现实操作性,使得现实执法效果大受影响,难以避免执法漏洞的出现。

1.2制度方面的不足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之所以产生资源环境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不协调所造成的。由于人们在环境保护和个人利益之间往往选择维护后者,使得农业生产时缺少对环境耗损成本的计划和计算,也缺乏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破坏环境资源的意識。另一方面,从整治制度的角度看,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利益集团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使得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益的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导致治理环境资源的国家资金难以发挥效力,进一步导致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工作陷入顾此失彼的地步。

1.3政策方面的缺陷已有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制度超过十项,比如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移民政策以及矿产资源税等。然而这些补偿制度的自身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低效率、政策过于单调死板、投入力度有待提高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模式过于死板,没有较高的灵活性,不同地区的资源保护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平衡机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相关部门难以将当期的相关资源、资金、组织、人才以及技术有效协调和运作起来,甚至出现了因经费浪费、争夺经费而导致的忽视管理的现象发生[2]。

2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良性架构

2.1发挥宏观方面的全面性指导作用对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保护,涉及整个民族的利益。若市场无法对行业间、地域间的利益矛盾进行良性调节,国家就应当设计一系列宏观制度,对管理问题、利益分散问题进行协调,以解决其与环境保护的客观性冲突,并使各类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第一,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考虑农业资源环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政策性扶持,统一评价标准,设定一系列具备硬性和执行性的约束机制,利用宏观调控对耗能高、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进行限制和约束,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由于企业完成低能耗目标的手段就是规模经济,只有当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时,资源消耗量才能达到最小程度[3]。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逐渐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实现规模性的经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国家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区域之间的分工,使区域功能有着明确的定位,通过国家补偿的方式平衡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此外,还应当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地区的补偿力度,使其获得较好的利益补偿,缓解利益矛盾。第三,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应注重与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保持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重视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废水、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科学有效的处理设施,以防止植被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还应注重在项目建设之前开设环境监测,避免不必要的环境破坏。

2.2发挥法律方面的主体性保护作用在立法方面,应当在农业环境资源的立法当中确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为该方面的立法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方向。虽然国内的立法已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环境恶化得到缓解,但是总体上还是缺少可操作性,亟需建立起完备的资源保护制度和责任制度,使得相关的考核制度、规划制度得以良好落实。此外,与农业环境资源有关的法律体系应当被保护,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多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某种农业环境资源作为立足点,通常缺乏关于资源整体联系的深度考虑,在综合调整保护方面也缺乏明确规定,亟需出台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管理条例,将各类因素统一并形成整体,并对某些重要问题作出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定。在执法方面,要设立具备规范性、可执行性的执法流程和程序,使执法人员有明确的执法依据。同时建立惩罚制度,有效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在司法方面,司法机关在处理关于农业环境资源的案件(尤其是公益诉讼)时应当秉承认真的态度和公正的理念,作出慎重又具有社会意义的判决。在守法方面,要注意发挥宣传的作用,对群众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对农业资源保护知识有充分了解,培养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愿,将节约农业资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成公众的自觉行为。

2.3发挥公益诉讼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资源锐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公众缺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是当前环境污染无法获得控制和治理的原因之一。环境诉讼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公众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做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环境污染投诉无门的尴尬现象,为大众揭发、举报污染环境的恶性行为提供一个畅通渠道和途径,促使行政部门将执法工作落实到位,形成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

首先,应当重视诉讼的民众基础的建立,培养起广大群众的诉讼意识、公益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使公益诉讼陷入形同虚设的境地。政府也应当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号召公众积极为环境保护奉献力量,为环境诉讼积累起坚实的群众基础。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对环境保护事业奉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是环保事业的中流砥柱和坚实力量。这些民间组织能够把相当范围内的群众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环境诉讼的力量,法律应当赋予该类组织以诉讼权利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

其次,应当对国内的环境诉讼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完善。比如,拓宽原告的范围、合理设定和降低诉讼费用、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当前众多污染事件当中的受害者都是不确定的,使得诉讼的难度增加。或者受害者难以举出明确有效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也为环境诉讼增加了难度。上述的两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往往以法院不予立案作为结果,使得民间组织和相关公民投诉无门,自身合法权益失去保障。实际上,环境权益的享有者以及保护者都应当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者说国家公民,所以国家有必要在立法上将诉讼原告范围扩大,使公民积极参与到公益诉讼当中。环境污染事件的始作俑者大多数是具有财势或优势地位的财团、企业以及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它们通常不缺乏技术优势、信息以及资金,而作为原告方的公民、民间组织或者小企业通常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对事件收集证据,也难以承担起诉讼当中的举证责任。因此,立法应当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处理方法,把更多的举证责任分配到被告一方,减轻原告方的举证负担,使更多环境污染诉求能够得到合法处理。一般而言,环境侵权诉讼案件都会涉及到许多专业而复杂的知识,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原告方通常也是昂贵技术鉴定费用的承担者,但是作为原告的公民或者民间组织对此是难以承担和接受的[5]。国家必须对环境诉讼的费用作出合理规定,减轻原告的负担,以鼓励群众积极维权。

2.4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最终归属循环经济是使农业资源得以有效分配、使资源压力得以有效缓解的战略性措施。首先,要建立起多样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推广已研发的循环经济模式,比如沼能的综合利用、农业节水等。加大对于高新技术(比如生物技术和核技术)加工农业有机肥料的研究力度和创新力度,合理规划和管理各种资源,对微生物资源做好充分利用。其次,要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植入他们的观念之中,激发他们参与循环经济的热情,使参与循环经济成为他們的自发行为。此外,政府也应当具备危机意识,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地位,尽快设立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管理机制。

3结语

农业资源保护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与当前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妥善处理和解决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保护问题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大众的配合,不仅涉及宏观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方面的设计和保护、制度设计上的建设和相关立法的完善,还与实践行动息息相关。需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双.论循环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05-507.

[2] 刘扩.浅谈农业循环经济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31.

[3] 秦响应,赵聪.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探讨[J].农业经济,2015(12):108-109.

[4] 王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5(19):315-317.

[5] 魏传超,陈娟娟.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2):34-37.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6,44(4):342-344

作者:薛梦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农业论文范文05-08

农业的论文范文05-08

林农业论文范文05-09

生态资源论文范文05-09

农业化论文范文05-09

科技资源论文范文05-09

农业物流论文范文05-09

农业安全论文范文05-09

广告资源论文范文05-09

农业税收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工程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内科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