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农业发展政策推行的成本分析

2022-09-12

1 引言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 很多名人或者学者对商鞅变法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它使秦国实现了由弱变强的重大历史转折, 他的农业政策也打破了国有性的井田制, 对农业的改革在当时也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大举措, 但也应看到这个变法给秦及以后的中国历史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从该政策的提出、执行、效果等方面进行成本分析比较, 客观看待该政策。

2 商鞅农业发展政策运用的战略思想

2.1 农本思想

商鞅的农业政策发展了战国李悝提出的“尽地利之教”的农本思想。商鞅指出“国之所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 主待农战而尊” (1) , 商鞅把农业视为国家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是最基本的战略产业和基础是产业。在激烈动荡的战国时期, 我们不难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条件是富国和强兵, 因此发达的农业和强大的军队将是商鞅的首选之举。

2.2 法治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社会改革的代表, 法治理论成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制度统治政策的思想基础,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为中心, 法、术、势相结合。在该农业政策中商鞅利用法治思想, 提出了“奖励耕织, 生产多的可以免徭役”, 采取耕织和强制相结合的办法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他使农民专一于农业, 以严明赏罚使松散的农民专心于务农, 重农抑商, 以此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3 农业发展战略推行政策

3.1 激励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

商鞅提出“为田开阡陌封疆”, 打破旧的缺乏激励机制的国有性质的井田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市场自由转让, 由此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用该政策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 促进生产力发展。

3.2 以财税和价格杠杆激励农业

商鞅秉持“市民尽归于农” (2) 的理念, 以财税手段奖勤罚懒, 以免除徭役手段鼓励耕织, 压迫懒惰、经商、不务正业之民。与此同时, 提高粮价, 增强务农的社会地位和积极性。另外, 商鞅激励农业的相关政策还有“以粮换爵”“限制工商, 强化农战”等。

3.3 以人口管理政策来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商鞅极为重视强化人口管理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此保证农业劳动力的稳定。一方面, 他以财税杠杆加快人口的自然增长,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倍其赋”;另一方面, 以优惠条件引进人口发展农业。此外, 商鞅认为要征发赋税徭役和强化社会管理, 必须极为重视人口调查登记。

3.4 实行农战结合

“民之欲利者, 非耕不得;避害者, 非战不免” (3) , 商鞅认为军队的强大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农业是富国强兵的关键之举, 军队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作战主力。为此, 他把秦羽务农和当兵打仗荣立战功作为取得名利的唯一途径。

3.5 从名利的分配上激励农业发展

“有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 商鞅废除旧贵族享有的世封世椂制度, 而以从事农战功劳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财政特权;凡专一于农业, 国家就给以名利, 农业搞得好, 国家可以免除徭役。

4 商鞅农业发展政策提出的理论模型分析

4.1 精英理论

精英理论近似于英雄史观, 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 公众完全是被动的, 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而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 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

显而易见, 秦孝公和商鞅是此次变法中的精英, 商鞅能够力排众议, 箴言献策, 秦孝公能够决定最终采纳意见并贯彻执行到秦国, 使得秦国人弃旧法行新法, 在这个过程中, 公众完全是被动的, 并且他们的行动不会动摇处于上层阶级中的制定政策的统治者, 例如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政策的执行并不是大众的需求。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4.2 博弈理论

博弈理论源于互为因果, 相互关联的选择。它的每个参与者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而且还要对他人的预期行为作出判断, 然后调整自己的决定。该农业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过程中, 至少有三组关系存在博弈。

首先是秦孝公于商鞅之间的博弈。商鞅几次见秦孝公的效果是有变化可寻的, 最初秦孝公不愿待见商鞅, 而商鞅根据一次次的献策来探寻秦孝公内心真实需求, 最终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其次是商鞅与众诸侯的博弈。如同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较量, 双方据理力争, 秦孝公信商鞅之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 最终采商鞅之法。最后是商鞅变法政策出台后与众百姓的博弈。例如, 商鞅恐百姓不信其法, 于是采取“悬木立赏”之举措来取信于民;又恐新法不能顺利推行, 于是严刑执法来树立威信, 迫使百姓接受新秩序和规则, 这些举措无不是博弈的精彩较量。

5 商鞅农业发展政策推行成本分析

5.1 商鞅农业发展政策的收益分析

(1) 从商鞅个人层面来讲。首先, 成功机会成本增大。商鞅推行农业发展政策抓住了国家发达富强的根基, 符合秦孝公的雄心战略, 得到秦孝公信任, 商鞅因此开始走向仕途的巅峰。其次, 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有效降低。变法政策由商鞅提出, 在变法的过程中, 得到了秦国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被授予种种权力, 法令的颁布到执行, 排除阻力, 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 政策制度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得到推行, 从而有效减少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

(2) 从秦国发展层面来看。一方面, 富国强兵得到保证。农业是富国强兵的根基, 且土地发展政策得到了新兴地主和广大自耕农等经济行为主体的支持, 获利前提得到有效保证, 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打下了良好根基。另一反面, 个体经济组织效益得到提高。该政策虽然打击了封建领主的利益, 却奠定了地主经济在秦国的支配地位, 刺激了个体小农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有效的经济组织是促使秦国经济因素发展的关键因素。

(3) 从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来看。商鞅变法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减少了后世中国制度创新的成本。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质, 在制度变迁中, 存在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在商鞅推行的农业政策中, 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并且这些创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例如确立土地私有、建立地主经济制度、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大力采用激励机制等等, 这些措施有效解放了生产力, 也为秦之后的中国制度打下了基础, 大大减少了后世制度改革创新的成本。

5.2 商鞅农业发展政策负面影响

(1) 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商鞅贯彻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根据现代经济学的观点, 商品经济带给社会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财富,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的创造性的最大限度发挥, 作为这种创造意识的最好表现形式就是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一方面, 在思想上, 由于商品经济受到严重阻碍, 个体的主动性、民主意识都受到这种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 从之后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 都深受其影响, 商品经济的缺失, 使得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受到损害, 经济上也日益落后于国外兴起强盛的国家, 整体国力也日渐衰落。从这个层面来说, 为执行该农业政策, 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2) 愚民专制的手段削弱民族创造性意识。一般来说, 富国强兵、开启民智才是变法的最终目的, 而当时的商鞅只看到了富国强兵所带来的利益, 他极力削弱人民的力量。商鞅认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能否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取决于农业的强大, 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业的从业人数, 所以商鞅实现的很多政策都是极力将尽可能多的人固定在土地上, 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秦以后的中国以推崇农是本的传统思想, 这一方面造成了生产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 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整个民族的创造性, 思维固化且保守, 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放慢了整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脚步。

6 结语

综上所述, 从不同层面来讲, 商鞅农业发展政策的成本效益是不等的。依个人观点,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 秦国内忧外患的背景需要一场富国强兵的变法, 对农业领域的改革很多都是极富创造力的, 使秦国迅速从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诸侯畏惧的强国, 从这个层面来讲, 商鞅确实一个名副其实的改革家。

摘要:商鞅变法对统一中国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特别是对农业领域的改革, 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 实践效果非常显著。但农业发展战略的推行, 既有积极地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各学者争论不休, 本文将对商鞅的农业政策进行简单分析以及成本探析, 辩证地看待该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启示。

关键词:商鞅变法,农业发展,成本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维林, 赵梦涵.商鞅的农本思想与激励政策析论[J].2010 (2) .

[2] 田霖霞.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J].甘肃社会科学, 1997 (3) .

[3] 刘国祥.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D].吉林大学, 2002.

[4] 于明奎, 王鹏程.商鞅变法涉及的财政政策及其历史意义[D].2013.

[5]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

[6] 宁骚.公共政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研究下一篇: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