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2022-09-11

1 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大量的物理现象表明,物理概念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比较抽象概括出来的,而就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性的,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现象,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综合实践、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再使概念形成的过程给展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教学时,学生对“力”的表象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力时怎样产生的?怎么去判断有力的产生呢?

(2)同样两个人,如果使用对等的力各击一拳,谁受的力作用会更大?

(3)如果我们把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进行对比谁受的力大谁受的力小,应该怎么做才能比较的出来?

此时,就需要我们的物理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三个问题,那么力是怎样产生的或者力有什么作用,这两个结论就不难想象出来,进而“力”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2 理解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大多数定律都和实验挂钩,是前人进行无数次反反复复的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物理方法,使物理现象再次展示出来,根据物理事实的分析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物理规律,把重点放在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方法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学“牛顿惯性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教材首先是从伽利略的“经验分析”,在经过笛卡尔的的“进一步补充”,最后才过渡到牛顿定律的“总结概括”这一个历史推进过程。

3 注重解题思路的思考过程

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虽然会做题目、会解题目,但是对于解题的思路过程往往都说不前因后果。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解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中,让学生分别透过空瓶子(一个盛满水的瓶子)去观察一同学的脸,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透过装满水的球形烧瓶可以看到一同学倒立、缩小的像,尤其是在学生观察到这一种情况时会觉得特别的惊奇。而透过没有装水的瓶子就看不到这样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就个问题,说明缘由。因为装满水的瓶子其实就相当于一个透镜也就是凸透镜,学生观察到的其实就是凸透镜成像的道理。如果让乙同学更近地靠向装满水的瓶子,还能出现到倒立、放大的像,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的放大镜观察纸上的字,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来了,都会想来一试。紧接着可以提出了以下思考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装了水的瓶子出现这种状况呢?

(2)如果用改成透镜进行观察会出现什么原因?

(3)距离的远近为什么会影响成像的不同?

经过教师这样的有效引导学生就会去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凸透镜能构成不同特征的像。那么接下来就要通过实验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跟同学的交流合作,探索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通过探究过程有自己的结论,体验到成就感。老师只要通过相关例题进行分析,重视学生的解题思路,就可能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4 重视解题方法的过程

探索就是教学的心脏,探索得到的知识是最让学生深刻、最难以忘记的。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时,最重要的不是教授学生什么样的解题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找寻找解题的方法和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的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教会学生怎样“学”,还能让学生学会“学”,达到学生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的。

综合上述,目前初中物理还是存在着许多相关的物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对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积极参与到探索物理规律形成的探索活动中去、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加强,最后完全掌握解题方法的技巧等等。教师只有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物理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高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摘要: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位失败的教师是教学生怎样记住真理,而一位成功的教师则是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挖掘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可以让学生从中产生认知矛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思维,完全展示了知识行成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整个知识的前因后果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知识,形成,提高,效率

上一篇:展学科之长,提高教学效益——谈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学中优势的发挥下一篇:社区管理高血压158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