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教学中的“道”与“器”

2023-02-24

1 引言

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难, 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 随着国家教育的推广, 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是一个客观原因。另一方面,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对于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竞争愈演愈烈。如何让大学生在学校中, 学到更多的知识, 同时学会怎样做人,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是高校应该提高重视的一个问题。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只会做人的, 也经不住实力的考验, 同样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终将被社会淘汰。而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还大有人在。如何让这些人走出困境, 让这种问题日趋减少,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成功地教会同学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 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2 何谓“道”与“器”

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于近代, 然而,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的智慧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 它的很多思想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消化以及吸收。在正确处理做人和做学问之间关系上, 道与器的思想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何谓“道”, 何谓“器”, 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呢?

《周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段系辞传中的话指出, “道”是一种意识形态, 抽象无形的, 不能用感官直接来认识, 必须运用思考和直觉, 它含有规律之意, “器”通常是指具体的、有形的事物。“形而上”中的“上”并不具有任何空间意义, 而指的是一种超越, 所说明的无非是, “道”对于“形”的超越关系, “道”已经与“形”拉开了一定的理性距离。相比于“形”而言, “道”似乎更为高级、更为抽象, 也更趋于精神化, 显然已经大大超越了物自身留存在人心之中的感性的、直观的层次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形式化提升。在一般意义上, 我们愿意把“器”理解成“形”。实际上, 从本质说, “器”还不是“形”, “器”如果直接就已是“形”, 那么《系辞》又何必还要把“器”称为在“形”之“下” (非空间意义上的) 的东西呢?器实际上是所指, 是不可能进入语言世界的纯粹物自身。而形则是能指, 是在人心我识产生之后所发生的, 完全属于语言意识之中的存在。“道”与“器”不是独立的, 而是有联系的,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一定数量的“器”的变化可以引起“道”的质变。“道”的动静变化必然引起“器”的变化, 而人们通过“器”来认识“道”也是通过变化来得到的。将道与器融为一体, 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道器一体”观, 同时, 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观,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3“道”与“器”在高等教育中的内涵

“道”和“器”在高等教育中可以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掌握好“道”与“器”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也就是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个较为清晰和正确的认识。现代教育体系发轫于欧洲, 在教育中强调的是“知识”, 而且这种知识多是“工具理性”的知识, 因为, 他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科学”。至于价值上的东西, 他们习惯于求助于宗教。事实上, 他们的哲学观来源于其宗教。而中国与之不同, 我们在传统教育中非常注重“价值理性”的培养, 对“工具理性”注重得不够。而在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之后, 我们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那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对“工具理性”过于看重, 对“价值理性”有所忽视。

“工具理性”的发展是与西方的近代崛起相关的, 是西方“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反映。所谓“工具理性”, 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 (手段) 的有用性, 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 并进而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 是对有用性的追求。在这个层面上, 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器”, 主要关注的是“形而下”的东西。“价值理性”与之相反, 它不仅仅是思考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而更主要的是思考人类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思考人何以为“人”的道理和原则, 也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 因此, “价值理性”主要关注的是“道”, 是人世间的那个大“道”, 是“形而上”的东西。价值理性是人们自身本质的导向。人在特定的社会存在中, 受其价值观指导, 形成对人生价值的领悟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 由此产生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自身的理想自我, 实现对人本质的导向作用。这是一个有序的、连续的、自觉的自我主导过程, 人以此构成自身和谐、自身与世界和谐。

“道”与“器”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二者是认识世界和人自身的不同维度, 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同样如此。高等教育应该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教育, 是“价值理性”教育和“工具理性”教育的统一。也就是说, 高等教育应该是“养道”和“制器”的统一。一方面, 要培养同学有“做学问”的技术, 对自己的本专业有深刻的领悟和研究, 对本专业知识有个透彻和翔实的把握, 对所研究的客观世界有着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 要培养同学有“做人”的本领, 对人类的终极使命有个清醒达观的认识, 培养出自己健全和独立的人格, 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通过“养道”, 培育出自己的“人文精神”, 即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 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多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4“道”“器”并举,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从某种意义来说, “科学”提供的是“器”, “人文”提供的是“道”。“科学”告诉人们如何做好学问, “人文”告诉人们如何学会做人。因此, 在教育中, 我们应“道”与“器”并举。

从“道”方面来讲, 就是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首先, 是文化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民族精神的培养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这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不只是知识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精神境界的提高。其次, 是学好人文学科, 包括文史哲以及艺术、道德教育等等内容。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学有所长, 这是必须的, 但同时还要广泛涉猎。这又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人文教育所提供的“道“会伴随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也会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 充满信心的迎接新的生活。

对于“器”, 则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 没有“一技之长”, 很难在现代社会中立足, 也不能达到“知识改变命运”之理想。只有牢牢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 才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切实有效的贡献。但是, “器”层面的东西或许会枯燥一些,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开拓视野、积极创新,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面对着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 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但是大学生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更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基于此, 本文从“道”“器”等哲学概念出发, 分析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并进而指出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道”“器”并举。

关键词:道器,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金景芳.周易通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3] 杨伯峻注译.论语[M].岳麓书社, 2000.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开启虚拟工资评价体系发动学生自我提升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