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电工学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针对《电子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尝试从课程的教和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化解课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怕学、厌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等矛盾,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电子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一篇:电工学教学论文范文

电工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系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一门关键性课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兴专业、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给电工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乃是真教,从做中学,乃是实学。”因此,对《电工学》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了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电工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

“电工技术”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分析方法、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及控制;“电子技术”主要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及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计算。随着现代化社会对学生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在教改活动中请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根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删除那些陈旧的、次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推导过程,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树立学好专业课程的信心和决心。补充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内容,尤其是新器件在相关领域的使用,从而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可将优化的某些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模块中包含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根据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制定各模块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针对知识点和技能面确定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等内容,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推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训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讨论,引导他们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必将显著提高,激发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电工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工程师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双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项目的。我们在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某电子产品的制作为工作任务,比如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数字钟电路,这个项目中整合了门电路、计数、显示与驱动、振荡器等知识点。学生在清楚工作任务的同时,要设计出布局合理的电路,在正确安装电路后,能检测并能排除电路故障,使电路正常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动手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概括起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独立收集、查找、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

2.制定工作计划阶段

本阶段中,学生按照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通过讨论确定工作计划,包括:工作步骤、工作时间、检验计划等,并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3.项目实施阶段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EDA软件进行仿真设计,检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资料、修正电路来消化各知识点,完成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根据仿真电路,在实验箱搭接实际电路,验证器件功能,出现故障,小组讨论、查找并排除。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各种器件的规格、型号及性能,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检查、评价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可改进的方法。并对本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要对工作安全和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从实践中看,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使之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有时还不计成绩。为综合评定学生的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单独考核

实验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功能、实验原理、数据分析、实验电路设计等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技能、故障排除及实验数据的测试及分析处理等知识,实验考试的内容分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部分占40%,设计部分占60%,教师精心设计多套实验操作考题,并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学生各自的测试内容可以采取抽签方式决定。

2.实验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评定可分为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40%,对实验提出好的改进意见,对在平时创作等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分。

3.理论课考试

理论课成绩仍然采取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课成绩和实验成绩综合而成,各占50%。

4.尝试开卷考试

在少数班级尝试开卷考试方式,有的以试卷形式进行,有的以论文形式进行,论文形式需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高职高专教育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性教法推动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仲志燕 吴建

第二篇:《电子电工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针对《电子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尝试从课程的教和学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化解课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怕学、厌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等矛盾,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电子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 电子电工学 教学改革 STS教育

一、《电子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电工学》是为我校非电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电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越来越多,电控设备和仪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岗位上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要和电打交道,使用本专业领域中各种电控设备仪器,因此,学生不单要求掌握电子电工学的基本理论,还要求有较高的实际动手能力,电子电工学知识已经成为他们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也越发紧密,其他专业门类的科学技术与电子电工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要能胜任跨学科的科技合作研究,也必须掌握好电子电工学知识,因此,课程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影响《电子电工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症结

以前,在我校非电类专业开设的《电子电工学》课程涉及的专业、学生人数较多,而总体的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教师的“教”主要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的层面上,课堂上是“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教学内容上着重学科结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对于联系社会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不够。学生学习之后,不了解这些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不了解它们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程的实验环节所开设的多为理论验证型的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很少,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不浓;学生或者带着“怕学”心理,觉得枯燥无味而又难学,或者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并没有感受到《电子电工学》的“用处”所在,觉得对本专业无关紧要,这些思想抑制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

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相互作用的新的科技教育思想和理论。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前瞻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强化STS教育思想的目标主要是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把科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社会效果紧密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学的活、用的上,能适应社会需要。

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学生自己主动去学的东西往往是他们自身真切体会到“有用”的东西,也是求职场上很多企业单位的需求技能。纵观电子电工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历史,在电子电工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势在必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子电工学》的“有用”,学生真正懂得电子电工学的知识与当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的需求的紧密联系时,特别是对他们自身专业及综合科学素养方面的“有用”之处,学生就会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要进行《电子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先必须要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

四、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非电专业开设《电子电工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用,因此课程的教学首先应立足于根本,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要给学生讲清楚透彻,但讲授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会做深奥的电路计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当遇到与电打交道时,能用这些基本的电路概念、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电子电工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新的电子电工学器件层出不穷,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等作理论基石却是基本不变的,学生站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当需要进一步钻研电子电工学的其它专门知识时,他就有了一个较好的“掘进点”。依据STS教育思想设置的教学内容,必定是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紧密融合的,或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学生学习之后马上可以转变成一种技能,服务于自身及他人,这种技能甚至是可以长久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

《电子电工学》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大多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显得沉闷,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将板书教学改为CAI教学,省去了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书写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用幻灯片、录像资料、实物展示、基于NI Multisim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等,可以使有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事物让学生一目了然。

六、实验手段多样化,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电子电工学实验机制

电子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与实验有关,也正是通过实验环节最能让学生感受到电子电工学是“有用”的和“有趣”的。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电子电工学实验机制,首先要针对电子电工实验室,一是实验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的项目,由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对学生修学课程的必做实验项目进行考核;二是实验内容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验项目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后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在实验项目上可适当减少验证型实验项目,多开设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综合型和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努力给学生创造和提供真正的接近电工实训的动手训练,比如让学生直接用各种电工元件真实地直接按设计要求接线,组成实用系统。

七、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

实行新的课程考试(考核)模式应该使考试的方式多样化、全程化,也就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可以是课堂3~5分钟时间的随堂小测验,可以是某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是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操作,等等。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选择得当,往往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实验,这个实验就包含了电动机转动原理,改变电动机转子转动方向的原理,接触器的结构特性和动作原理,自锁的概念,互锁的概念等,学生能够独立顺利的完成该实验操作就说明学生对以上这些原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样的考核方式最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比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这些原理和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八、结论

通过对电子电工学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结合STS教学的教育理念,对《电子电工学》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探索,贯彻STS教育理念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拘一格,把漫长的学习、工作技能、生活等几个大环节融合到短暂的学习生涯,以达到经世致用。课程改革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完善和发展,只要我们认真塌实的去做工作,就一定能有所作为,提高《电子电工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殷登祥.试论STS的对象、内容和意义[J].哲学研究 1994,(11).

[2]方丽梅.“STS教育”指导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25).

[3]梁增友,吴秀玲.大力开展STS教育 培养高素质大学生[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1).

[4]杨明全.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J].教育研究,2007,(8).

作者:张群英

第三篇:浅谈《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

摘 要:针对《电工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授课内容、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模块的设计。通过改革传统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总评成绩。

关键词:电工学;教学;模块

《电工学》课程是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切后续电类课程的基础,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学方面的基础理论,获得相关的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讲授该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长期陈旧不变的教学内容,不断削减的教学课时,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薄弱的实践实验环节等等。本文提出的关于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旨在把握该课程核心知识点,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一、 课堂教学模式的模块化设计

《电工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而课时又相对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好教学内容,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为了高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课题组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具体分为复习模块、授新模块以及交流模块。每节课开始上课时先进行复习模块,可以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由授课教师或者学生来完成此模块。授新模块主要依靠老师讲解新的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和专业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概念,给学生观看一些视频资料或者结合图片资料进行讲解,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交流模块主要是留给学生的提问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

二、 课堂授课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電工学是非电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该课程讲授时分为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在电工技术中主要介绍基础性知识和常用电工设备;电子技术部分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电工学课程的内容和体系随着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工科非电类专业的需要在不断更新和改革。

三、 考核方式的模块化设计

为了保证全面、科学地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需要对考核方式做出模块化设计。具体分为平时成绩(占比15%)、实验成绩(占比10%)、期中考试成绩(占比15%)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四个模块。

(一) 平时成绩模块

平时成绩给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状态以及第二课堂的表现。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有些班级人数较多,学生的出勤情况可以在班干部协助下考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块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布置作业,具体分为基础类题目、设计类题目,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布置一些大作业。上课状态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和教师的互动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谈论的积极性。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很多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自然会留到第二课堂,因此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也应该计入平时成绩。综上,此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和监督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单是给定成绩那么简单,而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件大事。

(二) 实验成绩模块

实验部分是电工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具体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类实验。各个专业实验的个数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具体的实验成绩由实验室老师根据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进行评定。在实验这个模块中,教师评定学生成绩时特别要注意成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目前,由于实验室条件所限,常常是几个学生一组共同完成实验,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也可能会出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验内容、学生完成实验的具体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切莫在一个组里简单地“一碗水端平”,这样会打击一部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三) 期中考试成绩模块

考虑到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又是大二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我院长期以来要求该课程要进行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前半学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发现前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考试找到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短板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力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此模块中,教师需要注意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内容上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察为主,同时加入一部分发挥类的题目,给学生留有一些提升空间。题型不要过于单一,尽量和期末考试的题型类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该课程的期末大考。

(四) 期末考试成绩模块

在四个模块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是最高的,其结果直接决定了总评成绩的级别。为了保证学生能考出正常的期末考试成绩,首先在该课程结课后,教师要结合教学计划,给学生留有合理的复习时间,时间过多过少都不好。其次,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安排辅导答疑时间。考虑到本校的学生生源较为特殊,也可以给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小灶”,针对个别重点和难点问题反复讲解。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3个本科专业,同时还设有卓越工程师班,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内容要兼顾各个专业的特点,考试要以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主,同时对部分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进行拔高测试。

四、 结论

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模块化设计,不仅能把繁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个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模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课程体系、把握学习重点的自学能力。从实施效果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了,总评成绩也比往届学生有所提升。然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为保证学生能打下一个坚实的电学基础,课题组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技术[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秦曾煌.电子技术[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亚君,马永红,关维国.创新教育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120-122.

[4]王娟.新形势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8(1),211-213.

[5]谭卢敏,邓鉴,江良平等.电子技术课程多层次教学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18,34(2):153-154.

作者简介:

丁莉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丁莉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工学教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电工学论文范文05-08

工学论文范文05-08

电工教学论文范文05-09

工学结合论文范文05-09

电工技师论文范文05-09

电工维修论文范文05-12

电子电工论文范文05-12

电工安全论文范文05-14

电工培训论文范文05-14

电工专业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新增长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