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2023-02-02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新人教版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1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

2 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 1. 时间---距今7千年

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 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家畜。 5. 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师:文中第8页说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师: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耒耜”: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师: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师: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

3 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 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 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 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

师:对比: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学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

4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三 、大汶口原始居民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时间:四五千年。地点:山东泰安)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磨制的石镰、石锄)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黑陶、白陶) 3.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师:我们该如何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呢?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师: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有的墓随葬的是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却一无所有),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时间---距今7千年

2. 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 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家畜。 5. 工具:耒耜,磨制石器。 6. 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

7. 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 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 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6. 手工业:彩陶,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 7.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三、大汶口居民 1. 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 地点:山东泰安

3. 农业: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 4. 工具:石镰、石锄 5. 手工业:黑陶、白陶

6. 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6

第二篇:2017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第二课 一面

一 面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3、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词语

困窘 摩挲 颓唐 打眼 恣情 踱步 地窖 赫然 镶嵌 捻断 2、解释 踱步:慢步行走。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殷勤:热情而周到。 优遇:优待。 莽撞:鲁莽冒失。 窘:难为情,尴尬。 摩挲:用手抚摸。 颓唐:精神萎靡。 打眼:显眼,惹人注意。 抖擞:振作。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陡然:突然。

不能自已抖擞 陡然

恣情:放纵感情。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形似字

圆 辨 版 陡 镀 婉 园 辫 板 徒 踱 腕

辩 徙 4、多音字

钻 和 曾 恶

二、导入

1、导语

匆匆之间,记忆长河掠过多少陌生面孔;匆匆之间,茫茫人海留下几多美好回忆。那一面,似流星划过天际;那一面,似甘泉滋润心间。时光把我们拉到1932 年的秋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一名进步青年无私关怀的高尚品格,去领略一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吧。

2、写作背景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讨论后明确:

全文共43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1-38):描述了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一部分以叙事为主。它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身份。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一次难忘的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这一部分以议论为主。 3、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附近的内山书店、

人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

起因:到内山书店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

经过;“我”看中了一本书,一开始内山书店老板热情接待了“我”,由于身边钱不够,后来换了鲁迅来接待,并介绍了《铁流》

结果:“我”用一元钱买了两本书:《毁灭》与《铁流》

四、研读第一部分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明确: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明确: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

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明确:“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明确: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5、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五、小结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

巨大的精神力量。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去书店的原因(1-2段)

一面之缘(1-38段)

内山的热情接待(3-17段) (叙)

有幸会见鲁迅(18-38段) 一面

巨大的鼓舞和力量(39-41段) 一面的鼓舞(39-43 段)

(议)

四年后的沉痛悼念(42 -43 段) 以时间为顺序

短暂的会面

巨大的影响

沉痛的悼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的写法 2、语言运用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3、研读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的写法 2、语言运用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金 D.南宋与金 2.下列哪一项搭配是错误的?( )

A.女真族──阿骨打──金 B.契丹族──阿保机──辽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成吉思汗──元 3.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

4.宋代时,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有( )。

①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②造船业发达③苏杭丝织品“号为冠天下”④海外贸易频繁⑤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精美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关于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C.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 D.宋金之间没有战争,边境无事

6.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 )。

A.宁波 B.南京 C.苏州 D.杭州 7.瓦子在宋代都市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农民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8.“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州、湖州在( )。

A.汴河沿岸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太湖流域

9.宋代时,被称为“号为冠天下”的丝织品出产在( )。

A.海南岛 B.江浙地区 C.蜀 D.广州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开封 B.临安 C.四川 D.泉州

11.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 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北京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王安石 D.辛弃疾 13.我国行省的设立始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4.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15.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北宋时期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和火药 B.指南针和造纸术

C.火药和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17.下列能代表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郭守敬的《授时历》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

A.科技著作 B.天文专著 C.地理专著 D.历史专著

19.下列词人中,生活于两宋之交的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20.下列人物属于“宋四家”的是( )。

A.赵孟 B.张择端 C.李公麟 D.蔡襄

二、配伍选择

A.一代天骄 毕升( )

B.“神品” 成吉思汗( ) C.郾城大战 元世祖( ) D.活字印刷术 赵孟( ) E.开凿新运河 岳飞( ) F.“宋画第一” 李公麟( )

三、列举题

有人说,在17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请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列举中国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四、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每日交五更„„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材料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更)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材料三(开封东角楼一带)“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人们“不以风雨寒暑”,皆要前往,致使“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在临安可数的瓦舍也有十七处。

材料四瓦子中除有各种娱乐活动外,并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以致人们“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请回答:(1)同以前相比,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有哪些特点?

(2)瓦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所?请简单概述一下。

(3)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五、论述题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梁启超提出史学家应具有“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四长之说。“史德”是指史学家要克服头脑中的主观成分,毫不偏私,做到忠实、公正;“史学”是指史学家要贵精专不贵博杂,同时还要懂得常识;“史识”是指史学家的观察力,要注重“求关联的事实”;“史才”是指“作史的技术”,主要包括组织的才能(体裁体例、篇章结构)和文采。

你同意梁启超的观点吗?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呢?

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B 2.D 3.B 4.C 5.D 6.D

7.D 8.D 9.C 10.C11.B 12.B 13.D 14.A 15.D 16.D 17.A 18.A 19.B 20.D

二、配伍选择

A.一代天骄 毕升(D)

B.“神品” 成吉思汗(A) C.郾城大战 元世祖(E) D.活字印刷术 赵孟(B) E.开凿新运河 岳飞(C) F.“宋画第一” 李公麟(F)

三、列举题

(1)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2)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3)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4)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5)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6)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7)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四百年;(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10)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1)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书,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四、材料解析题

(1)宋代商业活动的特点:①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出现了很多商业都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②宋代商业打破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2)瓦子是一种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热闹。

(3)原因:宋朝的建立,消除了晚唐以来的割据局面,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宋代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

五、论述题(略)

第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p#副标题#e#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

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更多信息请访问: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五篇: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教案

课题:第二课

形体的组合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教具学具:各种形状的盒子、塑料瓶、易拉罐等、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欣赏几何石膏形体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生答:是立体的

2、导入课题:《形体的组合》

二、发展阶段:

1、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它可分为"自然形体""几何形体"。

2、《形体的组合》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建筑、雕塑形体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体是建筑、雕塑基本结构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体(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自由形体(自然界存在的)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立体作品。

五、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用立体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 课后小结:

作品效果良好,优秀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们对工艺美术课的兴趣很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建立在线描画的基础上的造型活动,是学习立体造型的基础和过渡,具有承上而启下地位。 在教学中,我打破教材的规定,联系学生生活的现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需求,体现教育的人文性。不刻意追求学练的形式,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学得开心 ,学得认真、画得不错、评得更棒;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基本形体,他们可是一切设计造型的基础,通过大家的不断地学习和努力,美好的生活、宏伟的建设蓝图还要靠他们来描绘和创造。 他们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放胆想、放胆做、放胆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完善人格与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促进和培养了概括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上一篇:全球汽车零件公司排行下一篇:亲情作文优秀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