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更要讲究“讲”的艺术

2022-09-11

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启动多年, “平等对话”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一种突破性改革, 更重要的是“以老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思想的更深入发展。这种思想、这种方法已被广大的教师普遍接受, 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平等对话”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普遍落实, 带来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化的问题, 即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讲”, 怎样把“平等对话”的落实一步步导向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老师的“讲”也有严格的要求, 教师“要认真读书, 精心钻研教科书, 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 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 实现教学相长”。在新课程背景下“讲”就是“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讲”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主要体现, 是“导”的重要手段。课堂上老师的“讲”是不能否定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讲什么, 怎样讲, 在什么时候讲要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1 老师讲什么

讲教学中的重点。重点不讲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讲教学中的难点。所谓难点, 即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分析认识水平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障碍, 不扫除不行, 扫除的方法之一就是“讲”。对这样的问题要畅讲, 要讲通讲懂。教师要专讲学生不懂的东西。一篇白话文, 学生真正看不懂的内容大概占十分之三四;一篇文言文, 学生真正不懂的内容大概占十分之五六。学生已经明白的, 教师不要再讲;学生不明白的, 教师要讲透。还要讲学生似懂非懂的东西。在学生的学习中,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对一些东西自以为知道了, 弄懂了, 其实是不知道的, 不懂的, 或者是一知半解的, 似懂非懂的。对于这些东西老师是千万不能放过的, 放过了就会“夹生”, 重温夹生饭比新米下锅难煮得多。这样的问题一定要讲, 要讲到学生真知真懂为止。语文课堂教学中汉语知识, 文学作品常识也要讲, 不讲学生就很难获得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认识。有些作品的背景, 作者的思想也要讲一点。这些内容往往在课文里有明确的交代, 讲一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另外, 老师在教学中的独到发现、深刻的见解要讲。教师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琢磨, 往往会产生一些深刻的领悟、生发, 这些领悟、生发常常是作品深层的东西。这些东西要讲得学生能理解。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师培养学生, 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 这是根本, 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 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 开门, 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把钥匙, 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子拿到手。”吕叔湘先生的这番论述强调了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老师讲课, 要讲方法, 而不只是讲知识。授之以鱼, 一餐之福;授之以渔, 终生之福。

2 老师应该怎样讲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叶老这番话揭示了讲的两个要点。一是引导, 是启迪, 是启发式的讲, 而不是注入式的讲。启发引导的作用是在于引发矛盾, 激起思考, 在思考中解决矛盾, 获取知识。老师的讲就要起到这个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有些老师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深入地理解, 认为启发式便是提出问题。课堂的设疑问难是一种手段, 但不是唯一手段, 不能把启发理解为就是发问。更不能仅把发问作为一种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形式。满堂灌一讲到底不好, 满堂问一问到底也不好。问是启发,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的困惑。讲也是启发, 讲浅层的启发深层的理解, 讲表面的启发实质的认识, 讲甲引发对乙的联想, 举一收到反三的效果。启发式不仅是求同思维, 而且也是求异思维, 确切地讲彻底的启发式旨在培养求异思维, 这样才能引起发现和创新。

叶老以上一番话的第二个要点是要精讲, 而不是絮絮叨叨地讲, 面面俱到地讲。精讲的真意在于抓住重点讲, 要言不烦, 一语中的。对于要讲的东西, 选准角度, 切中要害, 锤炼用语, 响鼓重锤, 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使学生茅塞顿开, 点石成金的质量, 要有使学生豁然开朗的功效。一语值千金, 一石击起千层浪, 老师的讲解应该练就这样的水平。喋喋不休, 若即若离地讲开去, 那是违背精讲原则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 把握透教材, 确定要讲的内容, 并且认真的研究讲解的角度, 用语的质量, 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3 老师应该在什么时候开讲

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时老师就要讲。启而不能发, 思而不能得, 没办法老师“就给说明白”。在学生还没有去想的时候就讲开来, 是有悖于学生主体的原则的, 仍然是“设问式”的注入, 那么老师的设疑发问也就是一种多余的形式。在学生集中精力思考的时候也不要急于讲, 这样会破坏学生的思维, 挫伤学生的主动, 学生不会喜欢。

在学生思考问题发生困惑时老师要开讲。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于碰到的问题或因缺乏思考问题的必要的知识为前提, 或因把握不准思考的角度, 找不准突破口而无法进入对问题的思考状态, 迷迷惘惘, 无所适从。这时候老师要及时地指点迷津, 把学生引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一旦引导学生进入思路后便立即打住, 不可再多说, 否则就又要犯包办代替的错误。

在老师发现学生认识产生错误时要开讲。叶老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 令自为理解, 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 然后为之讲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的认识这是常有的事, 有的错了可以自知, 便求他人帮助, 改正过来, 这倒不十分令人担心。有的明明是错了, 却不能自悟, 或明明错了, 却固执己见, 认为是对的, 这问题就大了。因此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不论是可自知, 不可自知或固执错误, 都应该及时讲解明白, 帮助学生排除谬误, 代之以正确的认识。这时不讲是不行的。

在新课程已经全面铺开的今天, 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否还有所顾忌羞答答地难开尊口, 是否敢扬眉吐气地开讲?笔者总是隐隐约约地感到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是否在追逐热闹和浮华?是否应该保持一股冷静和沉着?“讲”也许应该是日渐浮躁的语文教育界要重新拾起的话题了。相信在大家的不断探索中, “讲”的艺术会更臻完美。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讲”就是“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讲”仍然是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主要体现, 是“导”的重要手段。课堂上老师的“讲”是不能否定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讲什么, 怎样讲, 在什么时候讲要有一个科学的安排。

关键词:新课程,讲,点拨,引导

上一篇:抗菌素在植物保护上的研究与应用下一篇:电力营销计量改造中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