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3-02-13

《电子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 是高等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的重要的课程, 课程特点是:理论知识较为抽象, 实践性强, 与实际的应用联系紧密。掌握好该门课程的知识及技能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

1 本门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体系的教学, 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

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还延续着先进行理论课的教学, 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也大多为验证性的, 最后安排一周或二周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 学生不知道学理论知识能做什么, 这种困惑使他们在上理论课时被动的听, 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实验课也是按照实验说明书的步骤完成, 做完后提交一份现成模式的实验报告便无事可做, 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做实验, 得出了什么结论;到最后课程设计时学生才感到学习理论的用处, 可这时学期的学习已结束了。

有的学校对《电子技术》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新器件、删除了一些理论性强, 知识陈旧的内容;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答疑、EWB仿真软件等, 虽然对教学效果有了一些改善, 但受现有的教材及一些教师“在学校里牢固掌握理论知识, 毕业后在实践中锻炼技能”的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改革的力度并不大。仍以教会学生电子技术知识为主, 而不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技能。

1.2 考核方式不健全, 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能力

传统的课程考核是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出勤情况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只要学生上课时不旷课、不请假, 作业按时上交, 不管是否抄袭, 平时成绩差不多就是满分;期末考试主要是闭卷进行, 考试内容以知识为主, 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理解力方面的薄弱, 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及格。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对学生的技术能力没能很好的评价。

2 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

2.1 确定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改革以学科体系或以教材为起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课程不仅仅指教学的科目和具体教材:而是为完成预定的某项教学目标或一组教育任务而编排的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更要突出实践教学活动。[1]因此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应根据专业不同, 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 及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出电子技术课程所对应的能力目标。

根据能力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同时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新器件、新技术层出不穷, 要求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 推陈出新,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将电子技术最新知识、最新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2.2 设置情境, 改革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 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2]。根据这一理论, 在进行电子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 在完成任务的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置情境时, 可以将模拟和数字相结合作为整体设置完成任务的情境, 也可以分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分开设置。比如, 可将模拟部分设置成扩音机或有源音箱的制作, 数字部分可设置成数字钟、多路智力抢答器或频率计的制作等。在执行过程中设置能够逐步完成任务的子情境, 如在模拟部分, 以“有源音箱的制作”为总情境, 子情境可设置为:分立前置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集成前置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与调试、电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学生在完成任务这样的情境中, 既得到了专业能力的训练, 同时也在探究相应的知识,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 既有理论教学又完成实践教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不再划分理论课、实验课,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弊端。

2.3 改革考核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鉴于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考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其一, 期末考试仍以笔试为主, 但所占比例要减少, 并且试题可多元化, 加入一些技能的测试题, 考题要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能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二, 增加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主要是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 在所完成的任务中抽取其中一项, 主要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且在技能考核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后, 给出正确的评价。其三, 强调过程考核, 由出勤、平时作业及在完成各项任务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给定。表现及任务的完成情况不只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等素质。其四, 应给学生展示成果的空间, 使学生有成就感, 并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分数的奖励。总之, 优良的课程考核方式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 改善软硬件条件, 为培养学生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进行课程改革, 教师首先要有改革的意识, 要从思想上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方向性;其次教师要在不断更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自己做过、实践过, 在选择任务时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一, 要有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是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 实验课在实训中心,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分割的教学环境。要实现一体化,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任务做, 必然要有合适的环境。其二, 要有开放的实训条件, 即学生在课后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所需的场所, 这样可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能力与创新的空间。

教材建设是不可忽略的, 现有的教材多是学科体系的, 是本科教材的压缩。虽然课程改革不是以教材为出发点, 教师根据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但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依赖于教材学习, 因此,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的教材或讲义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

3 结语

作为电子类重要的课程之一的《电子技术》,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质的关键课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 但能否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的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更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摘要:文章对高等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的课程《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电子技术,现状,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刘学良, 吕琪伟.国外职教先进经验对我国高职课改启示的几点再认识[J].职教论坛, 2007 (6) 下.

上一篇:天然气输送管道事故应急响应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下一篇:《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