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开发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于其教学资源的“精品化”“精细化”,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开放性”,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广泛参与。

第一篇:开发设计论文范文

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

摘 要: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方向,为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作者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为前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详细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其它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作过程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一、引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实现形式之关键是要落实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完成主要载体,把职业能力的培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职业教育是培养实践人才的教育,‘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指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在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其核心成果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摒弃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现实条件为依据,以新的职教理论为指导,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法,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及学生的培养模式,把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为解决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作贡献。

2、建筑工程教学的设计思路

以技术专业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能力需求为依据,用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过程作为教学案例,按照工程施工的顺序及施工员应做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分析出构成施工员能力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将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分类和归并后,构建成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以此进行课程及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目前已经完成了的内容,我们总结如下:

1)通过到企业调查,完成了课程开发设计的论证工作,确定了施工员岗位所应从事的工作及工作内容,并对施工员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了施工员在各种不同工作过程中所应有的能力。2)综合构成施工员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将其分类和归纳,联系教学规律及其实施的可行性,我们将施工员应学习和理解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成为十八个重要的学习模块,即重新设计出开发十八种以行动为指向的教学课程,构建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混凝土结构施工’是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3)十八个学习领域划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想学生在完成这十八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并考核合格后,就应具有在建筑企业中从事相应工作(如砌筑、模板、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工程等)和项目部中一般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4)完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即学习领域之中的目标描述,学习内容设计、配套教学资料初稿及一个学习情景的设计。

三、课程开发设计方法 课程设计开发分六步进行,即: 专业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凝练典型工作→划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 。

1、专业定位

通过企业调研,对现存或潜在的有一定发展持续度的职业(技术应用)岗位进行定位,在岗位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建筑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及管理岗位中具有相近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岗位集合,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建筑业的主要分类包括: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资料员、材料员。

2、工作过程分析

按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出岗位工作过程的顺序应为:

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工作任务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凝练典型工作

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凝炼出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有: 施工技术准备;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协调各工种配合施工;采集、编制、审核、整理、汇总各种施工技术、经济资料;参加协调施工组织设计及各种专项方案的编制;协调参与施工项目投标及签订施工合同;文档打印收发等。

4、将典型工作转化为行动领域

通过到企业调查研究,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取舍,转化为以下三个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1:建筑工程分项工程施工

行动领域2:建筑工程分部工程施工

行动领域3:建筑工程单位工程施工

5、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达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完成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

四、课程开发设计说明

1、编制依据

1)依据与企业合作,对建筑工程施工员岗位的调研结果及对结果分析所得结论;2)依据新的职业教育学理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3)依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现状;

2、编制原则

1)课程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满足企业对施工员能力需求的原则;

2)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科理论知识适度够用,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专业技术课程应具有相对独立实施的原则;

4)兼顾建筑施工企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为拓宽学生就业岗位创造有利条件(如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等);

5)兼顾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后,就能独立从事该项技术工作的原则;

3、课程实施设想

1)建筑工程施工基本知识所包含五项内容(公共基础、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结构基础、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建筑测量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岗位共用的基础知识,岗位群均可同时选用。

2)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进行选择 不同岗位可根据需要进行安排,其内容及深浅的程度在执行授课计划时适当调整;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课程是最大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时间长,在开发和建设中,可以把它再进行分解,比如按构件的类型或结构类型或工种工程进行划分,以便教学目标能更进一步细化,便于教学的设计;

4)在专业课程开发设计的时候,均要以工程实例为指导,并以工作过程为方向进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设计;

5)除施工基本知识必须按计划时间在第一学年执行完成外,有些课程的上课时间可以机动安排,即有独立实施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资源冲突,但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最后一学期的施工员顶岗实践应具有具体的内容设计与安排并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建设实施该方案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影响

1、教学计划安排及设备配套和建设问题

学习领域这种形式的课程开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将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它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因此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课计划安排模式,涉及面很广,它将改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方式或建设内容及布局,给计划与管理带来新的课题(情境设计决定它的利用方式及程度),这其中也包括班级人数多,平行班级多、教室座椅的布置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2、教师的适应性及素质问题

因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融入到学习领域中后,课程内容及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以职业行为过程来开展教学,且职业能力训练加强了。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和青年教师来讲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可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训练不够,二是职业工作经历欠缺,这可能是个共性问题,目前职业工作经历欠缺可能是主要矛盾。

六、结束语

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且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5-8-20

[5]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职教论坛,2004(8)

作者:唐丽萍 邬宏

第二篇:“灯具开发设计”“慕课”建设实践研究

摘 要:“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由于其教学资源的“精品化”“精细化”,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开放性”,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广泛参与。“灯具开发设计”“慕课”创新项目式教学方法,精细的、碎片化的知识点,以学生“会学”为目的,实现教学目的转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课程建设以“两大资源、八大模块”为基础,系统设计训练项目,搭建能学、易学、乐学的课程平台。

关键词:目标;创新;思路;建设

作者简介:肖知明,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东 中山 528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职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灯具开发设计’‘慕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JYB1516)的研究成果。

1.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灯饰方向)的职业能力核心课,课程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灯饰设计能力。本课程开设在三年级上学期,课时80学时,前导课程有手绘表现与快题设计、设计思维与创意、AutoCAD、RHINO、灯具行业标准与认证、灯具材料与工艺等,后续课程为毕业综合实训。

2.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灯具开发设计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设计调查的知识进行灯具开发设计的前期调研,掌握灯具创意设计的方法,并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与恰当的结构,运用效果图表达出来。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参与全流程链的灯具开发项目的运作过程,掌握不同类别灯具开发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3. 课程历史沿革。本课程开设于2009年,课程开设之初限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沿用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做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实用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013年本课程开始项目化教学改革尝试,结合古镇灯饰产业特点,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实际项目设计为突破口,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课程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下,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和实训项目,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场景,依托教师工作室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工场、灯饰产业市场,深化“项目引导,循环递进”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课程的实训项目来源于合作的灯饰照明企业,实现课程任务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点

以学生“会学”为目的,实现教学目的转变;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工作室为平台,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

1. 教学目的的转变——变“学会”为“会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对不同类型灯具设计的实践,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思考,掌握了工作的方法,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2. 教学过程的转变——变“理论传授”为“项目体验”。打破“传统理论学习+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将基本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且每个项目突出一个能力培养主题,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项目进行优化。通过“先做—再懂—再做”的过程,实施“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循环,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 学生角色的转变——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并适时引入企业的生产任务,借鉴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项目教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创设“工作小组”组织形式,实施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工作室营造了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1. 建设目标。以“能学”“辅教”为核心,通过校企多元合作方式,建成面向多元化使用者,具有行业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将围绕“两大资源、八大模块”进行系统化设计,借助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实现开放式学习和管理。通过持续化更新,逐步丰富专业资源,以满足相关专业教学、企业培训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提升我国灯饰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2. 建设思路。

(1)系统设计,满足学习者需求。根据专业、企业、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系统设计本课程网络架构和资源种类,建设“两大資源、八大模块”,力求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在教学资源、课程资源、设计素材、行业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两大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扩展资源,八大模块包括教学文件、典型项目、网络课堂、校企合作、设计资源、考证指导、设计前沿、教师工作室,每一个资源模块下面包含若干子模块。

(2)多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多元合作,筹建优秀专业团队,整合灯饰设计资源,吸纳企业优质案例,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支撑,建设共享开放、持续更新的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多元使用者的需求。

(3)多样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和虚拟仿真等多样资源形式,提高微课程、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比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持续更新,保持网络课程的先进性和时效性。灯具设计更需要领先行业,保持课程的先进性与时效性尤为重要。设立校企信息互通系统,设置企业在线、技术前沿等专栏,及时更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实现高效互动和持续更新,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课程的效能,增强使用率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课程建设内容

1. 课程整体设计。课程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灯具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共同制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设计任务书解读—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修正—方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景。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化。

(3)在课程实施中,創新工作室教学模式,创设职业氛围,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落实工学结合。通过“实践—学习—再实践”,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并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2. 课程网站建设。优化网站功能与结构,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试题库和交互式测试系统、网络交流和答疑平台以及在线作业提交与评阅系统等。

3. 课程资源建设。围绕两大资源、八大模块建设课程资源,扩大信息量,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主讲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内容以及方便各层次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1)基本资源。课程基本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相关微课程等。课程基本资源建设能系统、完整、科学地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与课程改革成果,能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基本资源的建设中,主要采用文本、图像、视频、语音、动画和虚拟仿真素材等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微课程、动画等资源比例,重点建设一批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技能点的微课程。

(2)拓展资源。加强交互性、多样性的课程辅助资源建设,收集能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环节,支持教学过程的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设计制作案例、项目开发案例、专题讲座、素材资源、技能考证指导与练习题库、各级专业技能竞赛章程、竞赛试题,做到能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对相关重难点拍摄制作微视频、FLASH动画等,进行专题研究、重点突破;对典型项目编制更为完善的作业指导书,补充设计案例,更好地支持学生线下自主学习。

4. 课程团队建设。建设一支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且分工明确、协作有序、执行力强的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吸收引进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课程主讲老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学过程校企结合,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要求教学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和专长,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

课程建设过程中将继续采用培训、进修、企业实践等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团队成员的职业教育执教能力。同时,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具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5. 课程运营管理。在线开放课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运营管理作为保障。课程的运营管理包括课程用户的账号管理、课程资源的更新、课程内容的发布、网络交流答疑平台的管理、作业的发布与评阅等。为了保证课程平台流畅高效地运行,必须做到课程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责任明确。

参考文献:

[1] 孟汇海. 基于MOOC的高校德育课程新模式探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0-64.

[2] 田文艳. 慕课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实践与思考[J]. 理论观察,2015,(3):170-171.

[3] 顾钰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

责任编辑 秦俊嫄

作者:肖知明

第三篇: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消费者使用体验设计

摘 要: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观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更多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本文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体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产品设计 外观造型 功能 使用体验设计

产品设计包括各种构成产品的要素的设计,其中一些要素可被消费者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感知,如材料、色彩、形状等外观造型;另一些可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感知到,如产品的功能是否完备、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方便、舒适等功能、使用体验。下面从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设计三个方面对工业设计中的产品设计进行分析阐述,并说明其对产品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1 产品设计的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

1.1 产品的功能设计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决定因素, 它决定着产品的造型。但产品的功能又不是决定产品造型的唯一因素, 而且产品的功能与造型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产品的造型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状况有其自身独特的实现方法和手段, 如对同一功能的产品,可以通过多种造型形态实现其功能。 但是, 产品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产品的造型设计不能与产品的功能设计相矛盾, 不能以造型为基本出发点,必须考虑产品所担负的最基本的使命,即完成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产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产品造型体现产品的一定功能和特性,并通过造型设计表达出该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方法,或能通过造型的肌理方向和表面质地、色彩来表达该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造型特征还能表现产品的象征性, 其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

由于产品设计要兼顾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表现形式,其中功能是基础,形式实现的装饰功能,使设计与实用、情感、舒适等各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产品以美观的外形结构和丰富的色彩以及材质向消费者传播审美的信息,以满足消费者对审美的需要,并促成消费的实现。

1.2 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产品形态的完美与否以及产品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产品的造型由形状、色彩、结构、材料、质感等因素构成,但主要强调以上元素整合后产品的整体造型的形象意义。

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色彩具有主动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能先于造型而影响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一件色彩搭配良好的产品可以打动人心,让产品更加好用好卖。因此,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对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品的结构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的结构设计,尤其是力学、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技术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品的使用性能、优化产品的外观形状,以给人新颖、独特的视觉感受和操作使用上的便利。

1.3 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的关系

产品的功能与结构形式的统一体现在结构体现功能,即通过产品结构形式的合理设计,集中体现或附加产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是产品原本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也可以是通过结构技术设计所实现的新功能,新的材质的出现与成型工艺的发展,能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引起技术革命。

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决定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产品的外形要附合产品的结构,因此产品的外形设计要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因为只有在附合产品功能及结构的基础上造型才有意义,内部结构的合理设计要尽量满足产品外形的需要,使外形与结构的完美配合为产品的后续设计提供良好的开端。

2 产品设计的体验设计

任何产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由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来开看,可将产品设计的发展阶段依次分为生存需求设计、舒适需求设计、情感需求设计三个过程。产品设计的侧重点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层面做出调整,所谓的侧重点就是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诉求。生存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功能,即产品设计应满足消费者对该产品最基本的功能诉求;舒适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实用性,即产品设计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使产品具有易操作、少故障、易维修等实用性诉求;而情感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消费者体验,即使用户在使用或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以上分析是根据消费者的阶梯形需求发展而来的,其中功能性在最底部,实用性在中间,而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在顶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消费者体验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能够更全面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各方面的需求。

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产品设计,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的体验结果为产品设计指引方向,让产品设计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在消费者体验设计中,体验要先于设计,即强调设计要尽可能多的为人着想。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的使用和操作需求,而不能仅凭借设计师的不切实际的灵感来完成设计方案。只有在产品中尽量多的融入人性化的元素,才能使其最终成为成功的、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相反的,若一开始就忽略了实际情况,忽略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忽略了消费者在产品设计中所占的主导位置,就会使产品的设计工作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成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体验设计的意义在于,在充分全面的考虑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凋整和修改,确保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之后,能产生更多的令人愉悦的体验感受而不是令人反感的体验感受,从而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起更多的信任感而不是失望感。

3 总结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观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更多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本文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体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影响。消费者体验设计的引入,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出发,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让消费者的意见和体验成为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出发点和着重点。

参考文献

[1]吕伟.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设计[J].科技资讯,2009(31).

[2]薛丹丹.产品设计中的色彩选择与搭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3]王晟.如何使设计师的灵感源源不绝——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方法[J].学术探讨,2010(3).

作者:方骄伟

上一篇:行政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宪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