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语文学科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记载和体现。语文教科书不仅仅作为教师课堂学习的主体,不仅仅是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同时它对于启发社会下一代的社会价值、人物、信念等观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

试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利益

【摘 要】文化利益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对象物的总称,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产品、社会文化关系、文化活动形式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文化资本三种形式。语文教科书作为承载文化利益的有力工具,在这三方面所呈现的比例失衡状况反映了文化利益的不协调,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文化利益 文化权利 文化产品 文化资本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文化化人过程,使人得到发展。可以说,学校教育是社会各阶层主体获得文化知识的可靠途径,也是文化利益得以传承和积累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中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播文化和承载文化利益的工具,在文化利益的表现形式——文化权利、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方面呈现出的失衡状态值得我们反思。

一、文化利益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学家对文化有着不同的解释,仅就有过统计的文化定义就达数百种之多。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凡人类的一切创造、一切活动都可称文化。狭义的文化偏指人的精神文化,甚至偏指精神娱乐活动或诉诸书面文字的知识。在这里,主要是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强调的是文化的教化和培养功能。

一般来讲,文化利益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国家为维护和创造本国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总和。它是相对满足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言。“西方学者在运用文化利益这个概念时,侧重于文化利益中的‘文化’意旨层面,往往是在主权意义上使用,是指一定的国家、民族和地区保持、保护和发展自身独特传统文化、本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传统风俗等等。而在我国,文化利益的运用则更侧重于‘利益’。”有学者将文化利益的形式分为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作为精神性产品,它负担着人类文化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的责任,其含有精神文化的创造,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产品。文化产品用以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本文主要探讨特定文化产品——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利益。

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的分析

教材是一种文化。“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例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实践等,都是课程教材的内涵,文化决定着课程教材的内容,文化是课程的核心。”语文教材则是教材文化中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更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体,语文教材承载着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它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等。它几乎涉及任何文化领域,近似百科全书,给受教育者以广泛而有力的教育。分析语文教材中文化利益形式所呈现的比例能更清晰地展示各阶层主体所享有的文化利益的状况,以便我们作出积极的反思。

利益是源自社会主体对客观对象的需求,文化利益就是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阶层的社会主体对文化的需求也就不同。本文参考美国教育学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分类法,并根据语文教材本身的文化内容特点对教材中的文化分类,既而从以下几个层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体的文化利益进行分析:中国文化利益与外国文化利益、民族文化利益(中国多民族文化)、精英阶层文化利益与普通大众文化利益、城市文化利益与乡村文化利益、性别文化利益、儿童文化利益与成年文化利益。特殊群体文化利益。

(一)课文文化类型统计结果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包括附录的选读课文)(人教版)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统计结果分析

1.从以上统计结果的分析来看,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有以下优点:

(1)在教材中直接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占了很大比重,上册和下册中主人公为儿童的分别占到17篇和11篇。这说明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已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如上册第八组中的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中所描绘的情景都是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是以正面材料呈现出来,这更能有效地带给学生正面的暗示和影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所描写的女孩,在“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人”的情况下,她顺利地引导其他两个学生将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当教育家对她的做法提出疑问时,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由于学生的成长、知识的获得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对同龄人的接触、理解和模仿学习。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那些与自己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时,更能表达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这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学生将《一次成功的实验》中女孩的行为作为榜样,那么在他们每天都要经历的上课下课进教室,上下楼梯等等日常生活中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在上册和下册中外来文化分别占到9篇和10篇,中国传统文化则各用一组课文来体现。由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文化则成为各民族间相互融合的最好催化剂。教材一方面突出和传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等。《孔子拜师》中的孔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学生欣赏到我国古老的建筑和绘画精华,《盘古开天地》和下册中《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则让学生们了解神奇的古老神话故事。另一方面教材也吸收了众多优秀的外来文化,如关于伟大革命领袖列宁爱护小鸟的课文《灰雀》、高尔基关心爱护下一代的课文《小摄影师》,反映外国儿童生活的《给予树》、《好汉查理》等等。学生不仅增进了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也利于学习外国同龄人身上的闪光点。

(3)有特殊群体文化出现,尽管数量不是很多,上册中2篇、下册中1篇。如上册的《掌声》中有着身体残疾的英子,在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中鼓起勇气、抛开内心的自卑和忧郁,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下册中反映外国残疾儿童的《检阅》中,左腿截肢的博莱克被队员安排在国庆节检阅中儿童队的第一排,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和掌声。这类群体在每一个社会中都会存在,在教材中出现体现这类群体的文化能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理解、宽容别人,在他们身上学习对生活的乐观、坚韧和执着的精神。

2.与此同时,这个年级的语文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过少。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汉族文化教育的主体性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真正达成民族间的理解、尊重与和谐共处是我国始终面临的问题。因而语文教材尤其是人教版的应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比例的反映,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在这两册书中只有《我们的民族小学》一篇反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

(2)精英阶层文化和普通大众文化存在严重失衡。在上册中反映精英阶层文化的有8篇,而普通大众的只有1篇,如《灰雀》(列宁)、《小摄影师》(高尔基)、《奇怪的大石头》(李四光)、《我不能失信》(宋庆龄),等等。在选读课文中精英阶层文化也占很大比重。在教材中,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出现太多,虽然他们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起到很好的示范榜样作用,但这些课文中所体现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等还不能完全为学生真正理解,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处理不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而教材中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更易为他们所接受和吸收并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

(3)性别文化中以男性文化为主,无论是儿童类还是成人类。性别偏见是人们对某一性别(通常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这两册语文教材中明显存在着这种状况。在对语文教材的以往研究中早已出现这个问题,我国学者张德曾对1979至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本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偏见的存在。中央教科所的曾天山以1979-1982年、1981-1983年、1987-1994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存在“男性数量多于女性,男主角多于女主角”的倾向。在这里,尤其是在上册书中,反映男性文化的课文13篇,而反映女性文化的课文只有5篇,并且男性文化主要以精英阶层为主,大多都是领袖人物、科学家等,而反映女性文化的只有一篇是体现精英阶层的(《我不能失信》)。小学语文课本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正式读物,将对我国青少年形成性别观起到先入为主或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几点建议

文化利益是众多利益客体当中的重要形态之一,是利益主体——人所指向、需要、追求、消费的相关文化性的客观对象物。文化利益的影响力不像政治经济那样直接强烈,但通常会以内在的、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与规范着每一个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与意义。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化利益失衡也成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在这里仅就所分析的样本教材中反映的文化利益问题,从文化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权利、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文化权利是法律所规定的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领域中所具有的占有、支配、享用一定文化性产品和资源的权利。事实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享有文化权利与实现文化利益并非等同,文化权利只是使人拥有一种资格,获得一种机会,享有一种假定的利益,很多时候,文化权利是保持沉默的。因而文化权利要求社会、制度和政府予以内容上的确认和形式上的保障。如我国规定人人享有九年制的义务教育,这是法定的文化权利,但事实上贫困地区的很多儿童,或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或者由于传统的性别观念,或者由于客观上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少数民族儿童在受教育权利上更是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我们语文教材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实质上就是对他们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的忽视,也造成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了解的缺失。当前,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定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活,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也要符合这一要求。

2.文化产品是实现文化利益的直接的资源,是一种实体性的对象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负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以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提升人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语文教材作为学生这一主体实现文化利益的工具,则更应该担负着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功能。而样本教材中所反映的性别偏见会从小对学生造成一种性别认识的误区:男孩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容易形成自我肯定、追求成就和支配地位的性格;女孩更多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容易形成顺从、敏感和被动的性格。“这种状况影响着学生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合情化,从而使女孩在学业及职业成就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基本是男性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应聘职位时遇见性别偏见的事就屡见不鲜了。因而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性别差距会影响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不利于学生从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3.文化资本指对一定数量和一定类型的文化利益的排他性占有,是一种可以再生新的文化利益甚至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文化资源。按照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更准确地说,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的主要效用在于给个体带来超常的价值。它能为拥有文化资本的个人‘提供物质利益和符号利益方面的庇护:任何特定的文化能力(如在文盲世界中能够识字的能力)都会依靠它在文化资本的分布中所在的位置,获得一种超常的价值,并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可见的利益。’”这里的“利益”当然指人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占有文化资本的人必定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占统治地位或各种利益分配过程中占有利位置。所以,不同主体间的文化利益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主体占有文化资本的不同。比如大学教授的大学文凭和教授资格就能为他带来身份、地位、职业和名誉。由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并积累,因而精英阶层所享有的文化资本除了能为他们自身带来超常的价值外,还能为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下一代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本提供先天之利。教材中大量精英阶层文化的出现告诉孩子们:拥有更多文化资本的人就有机会得到更多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他们必须参加各种培优班、特长班,力争考取名牌大学,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等等来增加自身文化资本的砝码,越来越多的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呼喊着课外时间的减少也缘于此。

现阶段文化利益的获得,实际上是为潜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获得铺垫现实基础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侵害人的文化利益的实现,其实是威胁到了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新的文化利益的再生。每个人都渴望摆脱各种世界的羁绊,充分实现自己的各种文化需求与精神渴望,有能力去享受文化生活,去追求自己所梦幻的美好生活,以达到像马斯洛所说的人生的高峰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对人们文化利益的保护,并保障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身的文化利益,就成为当前社会阶段最为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朱绍禹.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5,(6).

[3]张德.论性别偏见[J].社会心理研究,1993,(2).

[4]曾天山.论教材中的性别文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5]张怡. 论文化利益[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陈滔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陈 华

第二篇:关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

摘 要: 语文学科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的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记载和体现。语文教科书不仅仅作为教师课堂学习的主体,不仅仅是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同时它对于启发社会下一代的社会价值、人物、信念等观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仅仅传授了学生语言和文字知识,同时对小学生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操发挥了积极的启示性的作用。语文教学书选材应当注重多样化的题材、风格,难易需要始终,以做到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的语文教科书都应当以此为基准。语文教科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在选择和重组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最终会呈现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价值属性。语文教学书的价值取向不仅要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还要能满足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保证自我的长远发展,最终成为栋梁之才。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基本概述

我们将影响人们对于事物进行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取向,它是倾向性、价值标准和行动取向三者的综合。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进行教学的主体,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编制而成的。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文化载体。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设定了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需要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行了解,学习先辈的智慧,吸收优异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书的价值取向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世界文化包涵的种类多种多样,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不可能全部都要接触和学习。由于不同的文化蕴涵的价值所不同,如果教学要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就需要根据特定的价值取向目标对林林总总的知识进行选择和重组,这样可以确保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还能对于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思想感情等有所了解,进而丰富小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悟。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部分,它体现了教科书的质量,为小学生构建了丰富的精神环境。不同的课文所具有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简单的论述:

1.语文教科书适应当代社会。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需要与时代需求相呼应,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化思想也不同。因此语文教科书内容必须要同时代精神结合,以体现其时代特色。语文教学书的社会价值取向可以从两方面论述:

首先,现代意识取向。例如,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会从儿童思想角度出发,反应儿童的内心世界。有的内容会传递给学生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的思想,也充满的现代意识。不管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每篇文章都是有目的的。因此语文教科书应当注重一些可以体现作者生活环境的文章,或者一些学生写的文章都可以作为教学书选材,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本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产生共鸣,从而确保学生可以从这些知识中受益,最终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因此语文教科书要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

其次,国际意识取向。小学语文教学书内容中应当体现多元化的价值理念,通过对于不同国家、民族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由于现代社会的学生多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遭的事物不能够理解和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能理解包容他人的良好品质,这也是教育的目的。当今社会暴力事件频发,将国际意识贯穿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是必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应当体现现代人应有的生命观、自主自立等意识。此外,学生可以在东西方文化的学习中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势,吸收中西方的文化精髓,同时让小学生意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共同追求真、善、美是不存在国界的。

以上两方面均体现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与时代同步,体现多元化的国际文化背景为价值取向的。

2.小学语文教科书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注重以人为本,通过人物行为或者思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一方面,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革命题材内容,这些内容对于革命人物平凡小事的描述,让学生能感受到他们高尚的品质,从而对于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作用。教科书注重通过描述伟大人物的学习或者处理事情的经历,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到的科普题材多注重针对科学家们的道德行为,通过对于科学家们努力工作、尊重科学、热爱祖国等道德行为的描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材应当考虑时代需求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针对性的选材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飞.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河南大学,2012.4.1

2 何立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2.4.24

3 张莉.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山西师范大学,2012.3.20

作者:谭君

第三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主流价值观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以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从来源与呈现两个方面对教科书中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一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体现的价值观来源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框定,在价值观呈现上笔者将从三个角度来探讨,即小学语文教科书呈现了哪些主流价值观,为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以及怎样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关 键 词】小学语文;教科书;主流价值观

一、教科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本表达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图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既然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社会经验,就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种文本表达的载体。随着不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变迁,教科书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取舍”,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偏好的道德情感、政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反映的缩影。美国学者阿普尔认为,教科书就是“属于特殊人群的合法知识”的化身,教科书传递的知识是受到统治阶级隐藏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的。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所表达的思想,也可以是教科书没有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回避的思想、观念。那么,作为我们国家的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其中体现的价值观源自哪里,它又是怎样呈现的,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

二、教科书中价值观的来源

教科书作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材料,由于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其内容选取、知识的呈现与设计等必然严格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样,教科书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应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教学大纲,2001年正式改名为“课程标准”。

笔者通过搜集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对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以及对教学任务的规定,来分析教科书主流价值取向,同时摘录其中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进行归纳,如下表:

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上主要反映在其教学目标的规定上。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寄予学生发展的种种希冀在这里清晰可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通过以上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梳理,发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文件层面体现的19个小方面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历史文化、热爱本民族语言、爱劳动人民、革命传统属于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培养目标,而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诚实俭朴、勤劳勇敢、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格、创造力、健康的个性则重点是个人身心发展层面的价值观要求。总的来说,教科书所框定的价值观是个人层面与国家民族政治层面价值要求的统一。

具体来看,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热爱祖国,出现9次;其次是热爱社会主义,出现6次;接着是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均出现5次;最后是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和爱劳动人民,均出现3次;除此之外,其余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仅出现1次。由此说明:建国以来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00年开始,创造力和健康的个性作为新的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的体现,说明新课改以来开始加大了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培养与重视。

三、教科书中价值观的呈现

(一)呈现哪些主流价值观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有哪些,学者们对此著述颇丰。傅建明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标准,包括诚实善良、坚毅勇敢、立志敬业、自立自强、俭朴节约等;个体与他人的价值标准,包括尊老敬幼、团结互助、谦虚宽容等;个体与国家、世界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祖国(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民族团结等;个体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等。李广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体现的价值取向类目共38项:熱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强自立;认真细致;环境意识;热爱领袖;聪明智慧;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表现自我;珍惜时间;两岸亲情;哲理;珍爱生命;自信乐观;民族亲情;质疑探索;学习兴趣;谦虚宽容;坚毅勇敢;高尚人格;思想方法;合作精神;国际理解;奉献精神;理想愿望;热爱和平;辨证唯物;怀念童年;勤劳善良;破除迷信;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爱情。概括较全面的是国内学者伍俏玲提出的八大价值范畴,即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自然、其他这八大价值范畴。其中,“个人”范畴包括品德人格、智识能力、身心素质和审美追求;“家庭”范畴包括长幼互爱、同辈关怀和亲友情谊;“社会”范畴包括个体关系、团体规则和社会现象;“民族”范畴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共存和民族文化;“国家”范畴包括爱国精神、革命事业和国家文化;“世界”范畴包括了解世界、国际文化和人类福祉;“自然”范畴包括科学知识、生物知识和地球资源;“其他类”范畴包括历史经典、文艺欣赏等。

(二)为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学者们对教科书中呈现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是“述备矣”。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教科书编写忠实的依据大纲等文件的规定。从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来看,教科书编写忠实地遵循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价值要求在教科书中完全体现。以伍俏玲的八大范畴为例,在课程标准和大纲梳理出的19个关键词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革命传统这些均包含在八大价值范畴中的“国家”这一价值范畴中,热爱科学可以包含在“自然”这一范畴中,热爱历史文化与热爱民族语言均可包含在“民族”这一范畴中,其他如热爱劳动、爱美情趣、诚实俭朴等均可包含在“个人”这一范畴中,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人格、道德情操上的价值要求。

其次,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由此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使得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層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反映在课程上,即教科书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诸如前面学者提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以及爱情等。

最后,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极大关注。自从国家2001年新课改以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加大了对儿童的关注,包括对儿童的课业负担以及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注,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关注,很多课文中表达的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从儿童身心的成长出发,甚至在人物的选取上举出一些儿童可以伸手触摸到的现实生活的人物,如“刘翔”等,这也是课程编制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必然走向。

(二)如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翻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插图,甚至是课后的练习部分都渗透着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笔者以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为例,可以看到,有大禹、孙中山、邓小平这样名垂青史的改革者;有李时珍、李白、徐悲鸿这样勤奋好学的才子;有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这样视死如归的英雄;有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这样身残志坚、逆境成才的强人等等,这些人物体现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名族、勤劳勇敢、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教科书中大的方面来说,主流价值观体现在插图、人物、课后练习方面,那么细节上还通过课文中标题、人物内心活动描述、人物对话等来反映主流价值观。

以上笔者只是粗浅的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作一探讨。不过,综合其价值观的来源与呈现,笔者有一点要说明:教科书在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性地超越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学者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梳理的价值观,很多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述中并未明显体现,如教科书中体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两岸亲情、国际理解、自由想象等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未有相应的说明,可以说,作为文本课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忠实地遵循着理想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也创造性地超越着理想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走向多元与生成,这也是课程理论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必然。

同时,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来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说是理想课程,而教科书是理想课程实施的载体——文本课程,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的主流价值观体现这一角度,我们看到了课程实施中一种遵循与创生的积极取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即在实践层面的正式课程中,语文教师对教科书中主流价值观的把握会是怎样,这应该是接下来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注释:

[1]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131.

[4]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28.

[5]参见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1年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纲要、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

[2]任闪闪.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J].新课程研究,2009(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

[4]伍俏玲.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4).

[5]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

[6]张学青.健康的人性,健康的阅读[J].人民教育,2011(10).

[7]朱家珑.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J].江苏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董春亮

上一篇: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下一篇:大学数学史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