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2022-09-13

第一篇: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

让真情在你的笔端流淌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作文,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心理描写类作文的写法。

2、通过总体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锻炼作文讲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作文点评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要求进行作文点评。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过:“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说过:

“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无数次修改才得来的。上节课我们练习修改了一篇话题作文“惭愧”,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行具体的讲评。

2、题目回顾

同学们,今天在讲评作文以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次的习作要求:

(1)师引导学生回顾评讲作文的训练目标:真情浓墨写童心

指名回答本次作文的要求: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

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2)明确本次评讲课的评讲重点: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对学生解释,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内容真实、情感真切,以情来打动人;“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作文讲评:

一:榜上有名:

同学们,请看今天的第一个板块‘榜上有名’!”在屏幕上打出“榜上有名”四个字和一串姓名,同时大声念了这些学生的名字

佳作明星金榜:何晓东 熊盼陈梅凌芳刘梦娇罗玉环叶念思 沈萌

佳作明星银榜:江翰林邹娟徐敏丁子恒吴晶范冰莹郭雄谢雨菲

张俊萍许曼妮施萍许娇娇马梦婷侯飞周贤沈盼蒯姣

点评:“这些同学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情真挚,而且描写真切。

(过渡):其中有两个同学的作文最为出色。想不想知道她们是谁?

二.佳作亮相:

1.那么,入选今天第二个板块‘佳作亮相’的同学是准呢?”

在同学们猜测和期待的目光中,请何晓东同学登台朗读她的作品!在学生们的掌声中,屏幕上打出“佳作亮相”四个字,何晓东同学开始朗读她的作文。

2.老师小结:何晓东的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一节晚自习课,老师讲阅读时要求找一个拟人的句子来赏析,因为自己的心不在焉老师很生气,自己还和老师赌气,事情过后想到老师以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一种难以言表的愧疚、自责充溢于自己的内心,心中总想对老师说一声对不起。

3.趁热打铁:对何晓东进行简短的采访,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会点评作文。

引导:(1)老师很想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你能说说你对你的作文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2)你觉得有没有遗憾的地方?生谈作文的优点和不足。

师引导小结:作文作文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真情,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全文欲扬先抑,层层铺垫,充满了对老师真诚的愧疚;全文采用第二人称行文,直抒胸臆,发自肺腑„„

4.学生小组交流:生向何晓东提出疑问与困惑,其他学生帮忙解答,师予以引导

5.真情道白:现场向老师说声对不起。

6.第二位同学‘佳作亮相’:

陈梅的作文题目是《已逝的诺言》,写的是自己六年级的时候,一次期中考试考砸了,辜负

了老师的期望,于是给了老师一个承诺,然而期末考试即小考的时候却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于是对老师充满了愧疚。

7.学生采访:

师引导:大家对这篇佳作有什么看法与困惑,可以向陈梅同学提出来。”生谈文章的优点和缺点。老师小结:“刚才的两篇文章,当然不能说已经完美得无懈可击。我之所以认为何晓东和陈梅的作文是‘佳作’,那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真诚。 内容真实,感情真切,是这两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所有优秀文章的灵魂!两位同学所写的事都是生活中极普通、极细微的小事,这尤其值得表扬。

8.素材荟萃:

引导过渡:当然,应该说这次不少同学的作文也有这个特点。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叶念思同

学写自己因为和妹妹的争吵而误踢了母亲一脚,伤了母亲,母亲没有责骂我,母亲的包容让自己充满了愧疚;谢雨霏同学写自己在面对沿街乞讨的一老一少俩个乞丐时不但没有给予帮助,还怀疑俩人是骗子,冷漠面对的经历,他在惭愧的同时自然联想到:那些弱势群体,他们是生长在角落的小草,更需要社会的阳光与雨露范冰莹同学写的是自己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误拿了别人的饭盒,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最后将饭盒扔掉,面对失主的苦苦找寻,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这件事成了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刘梦娇同学写自己父母在外打工,常年和奶奶一起生活,对奶奶的唠叨很烦,和奶奶产生了情感上的隔膜,后来当不再和奶奶生活时才体察到奶奶的爱,在惭愧的同时也明白了爱其实就是奶奶的唠叨。

三.片断欣赏

作文评讲进入第三个板块——屏幕上打出了四个大字“片断欣赏”。

老师导入:“和每次作文一样,虽然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

一些精彩之笔。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以描写作为重点,尤其是心理描写。

在这过程中,适时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断的内容并进行归类——

有的在动作、神态中融入心理描写:“我一时慌了神,接着便快速地在文中找句子,我不知道该在哪儿找,

只是眼睛胡乱地看着短文,进行着毫无目的搜索„„”(何晓东)

“班主任来了,她拖着缓慢的步伐,阴沉着脸,身后尾随着几个男生,周围的气氛死一般的死

寂,我悄悄地抬起头,发现班主任满脸倦容,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这时,我想起刚开学时她满脸的笑容,顿时,心中不是滋味„„”(刘正雅)

有的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

“我的心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我的眼睛飞快地瞟了一眼,终于看到了答案,我把答案抄在卷子上,然后,做贼般的东张西望看有没有人发现,幸好,地理老师没有发现„‥”(许娇娇)

“顿时,我面红耳赤,本来打算抬头看她一眼,可听到这里又猛地低下了头,心里像是敲着一面面响鼓,双手紧紧握着,像一个做错事等待责骂的孩子„„”(罗玉环)

“这时,老师的脸色变的阴郁,正如同他此时的心情,教室里鸦雀无声,似乎听得见心脏跳动的

声音,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别点我,千万别点我,只要不点我怎么都行„„(江翰林)

有的通过想像或幻觉写心理:

我用手轻轻地翻着地理书,突然,心猛地狂跳起来,脸上火辣辣的,额头上渗出了冷汗,好像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连那些题仿佛也在狞笑着,对我挤眉弄眼,好像在说:‘真虚伪,抄来的分数,我瞧不起你!’”(许娇娇)

“早晨,我匆匆地收拾好自己,来到学校,还未走到教室,已听到里面哗哗的翻书声,我仿佛看到她着急地在书里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照片的样子,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努力不去想也不去听,心里忐忑不安。”(罗玉环)

“尽管教室里鸦雀无声,但我却仿佛听到了同学们一声声令我无地自容的嘲笑声,我心虚了,

缓缓地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神” (蒯姣)

有的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

“我无力地坐了下来,眼神空洞,窗外,有些飒飒的风响,灰暗的天空中堆着几片云,我没法

解释,我居然轻信了谣言,伤害了她„„”(邹娟)

“听着你生气的话语,我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似的,酸、甜、苦、辣、咸全朝我涌来,我

越发的烦闷,空气是如此的凝重,连呼吸都是那么困难。”(何晓东)

有的是通过内心独白来直接写心理:

“看着弟弟远去的背影,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心里默默得念叨着:我这个姐姐是怎么当的

呀,做错了事还要弟弟来承担„„”(凌芳)

“那一刻,我在心里暗暗祈祷:没事,没事,没什么大不了”,我准备逃跑,可是俩条腿就是

不听使唤。”(郭雄)

学生们在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时,引导大家归纳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从学生作文中总结出来的,使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

除了心理描写,展示其他几位同学各具特色的片断――

沈萌的作文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不错:她的头发花白,目光浑浊无力,一张饱经沧桑的老脸上

刻着一道道岁月的年轮。

有的同学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张俊萍

(开头)“清晨,一缕灿烂的阳光洒在我寂静的房间里,我无奈地睁开双眼,不经意间看到身边熟睡的熊娃娃,心里不禁泛起了一丝丝心酸,一丝丝愧疚。

(结尾)“人生就像是一首歌,有美妙的旋律,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对不起,我最真诚的朋友,我深深地感到愧疚。”

有些同学语言幽默风趣:

“谁知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这种融洽的关系没有维持一个月(刘梦娇)

“爸爸打算骑着他的摩托车去集市,可是那辆饱经沧桑的摩托车却出了故障,尽管爸爸修了好大半天,它却还是无动于衷,怎么也动不了,看来你今天是要罢工啊”(沈萌)

有的同学情真意切,主题鲜明:

时过境迁,经过岁月洗礼的我,经历了更多,也明白了更多。不断增长的阅历让我明白了您对我的一番苦心,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您对我的爱。

现在,我不企求您原谅我,原谅我连少轻狂的任性,原谅我的无知,就让岁月抚平您心中我留下的伤痕吧。熊盼《用心读懂爱》

那一脚,我多么希望能踢在自己身上,这样,心里的愧疚是否就会减少一些。对不起,妈妈,请

原谅我。叶念思《那一脚,我愧疚一生》

我真是可笑,真是无知啊,您对我那么好,我却„„,想想真是后悔,真是对不起您,可现在您

已不再教我了,但有些话,是自我醒悟以来,内心深处一直想对您说:

老师,对不起,我不该有那样的错误想法,不该宣扬那无知的骄傲,更不该那样对您,我敬爱的

老师,对不起,请原谅我。

四.学有所得: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作文讲评,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请大家交

流一下,针对本次作文,你认为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二篇:打开心扉,真情流淌郑卫东

打开心扉 真情流淌

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让他们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是我们语文研究的话题。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屑一顾的。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那么有谁会唱吗?”有一名同学主动起头。

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他,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好吗?”

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第三篇: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秘技之真情自然流淌

满分秘技八: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具体地说考生要注意以

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像),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挚才能始终真挚。

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第四篇: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理性思考

摘要: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它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写作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写作和生活进入良性互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词:生活 走向生活 写作思想 写作目的 写作实践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知问了多少回,但越是问越是寻,就越是迷惑,作文似乎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当我们的连连摇头代替了一个个疑问时,掀起了一场课改大潮,在课改大潮中一个充满生机的词汇产生了——生活化作文。当我把探究的目光锁定它时,引发了更多层次更为深广的思考。

一、“生活作文”走进人们的视野

1、“生活作文”的概念

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2、 “生活作文”教学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的作文思想。“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 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① ,这种以基于事实的、儿童的自由表达为主要教学形态的“生活作文”与真实的写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如美国的作文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 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 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②。这种作文思想与真实 1 的写作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出,要有大量的作文实践等特点完全一致。近年来,在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试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这种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当学习者使用写作这一工具参与其他课程学习 时,一方面加深了对该科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这种真实的写作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与上述方案类似的作文思想与训练形式,如情景作文、实践作文、整理资料作文及课外练笔等。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以上这些作文思想和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体现了真实写作的原则。

3、“生活作文”走进新课程

2001年秋季启动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表述表明了学生写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的价值。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习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所以,我们的当代的作文教学也就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过的真实生活,让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创造,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美好的梦幻和科幻世界。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习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思考:生活与训练的争执。

长期以来,由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影响,传统作文教学重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作文教学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内容具体,主题突出,却忽视学生的感受体会,忽视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捆绑着手脚跳舞。杜威一百年前就清醒得指出:“教育就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里、在邻 2 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是真正具有教育作用。”③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起了反作用?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表达的兴趣一点点消失?学生的作文为何内容干瘪,语言僵化?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到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上:生活与训练本身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为何二者会处于隔离状态?新课改的背景中这一问题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案例〉“我仿佛又回到了几天前:我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的景物,准备写一篇有关春天的习作。‘唉,老调重谈,又是写春天,真没劲,春天有什么观察的,还不是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看着无精打采的学生,我不由地皱紧了眉头。” ④

案例是某小学周老师按照惯例进行的一次习作训练。周老师的理念也不能说是落后,先让学生观察春天,感受春天,然后才是写作文。那么,学生为何有如此消极的反应?我想,除了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本着训练的目的去观察生活,不易激发起写作动机和内在需要。我们不妨思索一种现象,为什么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中,有独特的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一旦让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大作文”时,为什么会出现十分惊人的“编造”现象呢?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记或小练笔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琢磨着有趣写下来留作纪念或与别人分享,是学生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指向的是学生自身,指向的是生活的需要,是“有所为而作”;而训练往往是脱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在特定的规定中,为完成规定的任务“别有所为而作”的,指向的是应试需要,加上如果命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本来训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大作文与小练笔也应是相辅相成的,可一旦功利的砝码都压在训练一头时,训练便轻易地脱离了生活的本质。“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造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 3 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⑤

三、为生活而作——让作文课堂流淌生活的清泉

有人会说类似于案例中的训练也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而且老师还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愿写呢?我想在解决了理念层面的认识后,接下来该是方法的问题了。“课标”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简单地说,作文就是写文章。完整地说,作文就是让我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着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就是用笔写下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心里怎么想的,笔就怎么写”。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写作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体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使写作和生活进入良性互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写作思想上,要把生活与训练当成一回事。

应该确立这样的作文教学思想:生活不单单是写作的源头,还是写作的归宿,再进一步说,写作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叶圣陶说的:“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在指导思想上老师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袁薇子先生1985年来南京,在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中谈道:“《我给杨老师照相》是一个作文练习,而这个学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是有所为而作的。她在照相的时候,想到学校之美,从学校之美又看到了学校里有那么一位可敬爱的老教师,一心扑在小学教育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她有所感,觉得不给这么一位可敬爱的老师照个相,很难受,觉得不把这一件事实表达出来,心里过意不去,有一种要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的欲望,同时懂得了一个新道理,就是照相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对于这个例子,我们说 4 它是作文练习是对的,说它是生活实践也没有错。”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来,原来作文练习和生活实践之间并没有一道必然的鸿沟。如果这一论点成立的话,那么,能说我们小学生的作文就只是练习练习吗?就只是把话说得完整些,说得准确些吗?如果现在学生的作文与生活实践无关,那么他们到什么时候才去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呢?恐怕很难做出答案吧”。⑦也就是说写作是训练和生活一体化的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就是对训练和生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其次,写作目的上:由为考试而写走向为生活的需要而写。

写作教学中,我们要确立: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过去我们为考试而写,现在我们主张为生活的需要写作。这就决定了写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实用,而且,它还是学生一种重要的经历,是一种享受,是充实、丰富、改善个体精神生活的方式。

1、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 前者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后者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常常把写作的目的简化为应付教师和考试,学生认为自己作文的读者是教师或阅卷者,把写作仅仅当成取得分数的手段。由此所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写作行为的背后,并没有一种强烈的兴趣和持久的动力作为支撑,相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最终形成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写作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给谁看?

师生都应明确,学生的写作应是为生活的需要而写,是“有所为而作”,即“合为时而著”。一个学生写作兴趣的浓淡、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写作满足这个学生需要的程度。需要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考试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等。学生为谁写作呢?科举考试时代是代圣人立言;应试教育时代是为“题”而写。新课改中我们强调根据生活的需要为特定的对象而写,这个对象是不确定的,可以是自己,还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是一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熟悉的人还可以是陌生的人;可以是人还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等等。总之,写作对象是根据写作目的而定的,并随着目的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如办板报、手抄报、搞展览、出期刊、编集子、投稿、模拟出版、互批互改、网上 5 交流等。通过创设写作情境、拓宽发表途径等手段,使学生对写作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写作动机不断加强,写作热情不断提高。一旦“应需重于应试”、“实用优于训练”的意识确立,学生写作文就会主动关心文章的文体、内容、结构、意义、语言以及格式等问题,许多原先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2、“写作的动机源于需要,而发表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需要。” ⑧ 发表是对学生写作劳动的最大尊重和作品价值的充分肯定。发表有正式、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发表可以称之为展示。这是一个重要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环节。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有读者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时,才可能会把写作视为内在的需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表达。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使全体学生的作文得到多层次、多级别的展示、发表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写作潜能。

再次,写作实践中:由训练向生活回归。

“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 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学习必须回归生活。对此,叶老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遏抑地产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故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体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之类的习作套路,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作一些方法的点拨,写出像样的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的生活积累。例如,可以看书刊杂志、网络影视,还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 6 活动,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里获得自由发展。有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储备,学生习作就有了丰盈的源泉。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由训练走向生活呢?

1、用笔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

首先,处理好“训练”与“生活”的辨证关系。我们倡导由训练向生活回归,并不是不要训练,而是先要解决好“生活本源”的前提下,再讲求训练,训练反过来应是为生活服务的。

其次,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和引导。

2、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学习的目的和归宿指向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归宿,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并为生活服务。

3、命题贴近生活。

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从学生的知识实际、生活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命题,才能使学生有感而发,产生构思表达的欲望。此外,还要研究多种命题方式,让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更大,从而更贴近自身实际。命题的方式方法尽管多样,归结到一点,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找准突破口,促进构思。

4、训练时,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验。 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5、“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当然,形成作文能力的关键还在于生活中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加强练笔,做到“大小结合”,即大作文(专题的作文训练)和随文安排的小练笔(写片段的练习)相结合,“长短结合”即一方面要致力于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训练。叶老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练笔,“作文这件事情必须练习,单靠教师出了题目才动笔,就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需要课外作为。 7 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那只需问自己,内部存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样的文。”

最后,我想借用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的一些精辟论断作为总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因为我们写作文,无非想着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写的”。既然这原料是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那么,它又从何而来呢?叶老指出:“应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总归说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 ②《语文学习》1997年第2期

③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2003.11 ④周红勤. 《这样的作文我们爱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0 ⑤郭根福.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⑥贾志敏. 《贾老师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⑦袁薇子.《和青年教师谈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⑧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刍议》《课程.教材.教法》2004.6 8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流淌简约之美

【摘要】语文课由一棵大树变成一座大山,压在老师的头顶上。于是,望“语文”而生畏。为语文课“打枝”,让语文课简约起来,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简且精,简且丰,少枝多果,岂不乐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堂 简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是全国著名特级老师薛法根对简约教学的看法。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惟有 “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约——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

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1、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目标定的是否科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目标定过多或过高,面面俱到,就会无法实现;倘若目标制订过低或过少,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是课标规定要达到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学《猫》一文时,抓住三个目标进行教学,首先学好生字词,重视识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倡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自我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1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兴趣;第三理解并练写,围绕“作者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的”展开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受到思想启迪的基础上进行习作,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2、教学环节简洁自然。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如教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3、教学内容简约精练。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课堂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课堂可教学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统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分清哪些是重点教学内容、哪些该略略带过,哪些该“蜻蜓点水”等!

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诗句来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深深地体会田园风光之美。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放弃,懂得放弃,放弃一切与学生并不怎么重要的知识点,也许这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是“教

材重组”的点点体现吧!总之,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面面俱到,也许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4、教学手段要简化实用。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公开课《雨》。课前,教师把大屏幕投影仪打开,屏幕上出现了课题:雨。上课铃响了,教师想用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于是说:“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千条线,万条——”老师刚说到这里,学生马上就喊起来:“是雨!是雨!”教师树起大拇指说:“同学们真聪明,我还没说完就猜到了,下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一说要他们猜谜语,他们不用动一点脑子就知道答案一定是“雨”,学生的思维一点也没有参与到谜语其中,可以说这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导入手段多而繁,但却是一无用处,只是“哗众去宠”。这样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理念多,新尝试多,新的教学手段更多,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手段,甚至是网络走进课堂、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但过多过杂的手段,使用不当,会严重地冲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法让我们的课堂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因此,我们该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学案预设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 简约——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

聆听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在他们充满了文化功底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特级老师的博学睿智、幽默深情和独到韵味,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气。

底气来自于丰厚的积淀。具体到一篇课文,需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语文新课标反对把课文讲深讲透,烦琐解析,但并没有反对教师对教材反复推敲,想深想透。惟有深入,才能浅出。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建构在对教材正确、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针对教材特点,立足教材内涵上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不必盲目追求设计的新颖、多变。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纷繁复杂的语文信息中寻找一个圆点,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简简单单教学语文。当然,语文教学要简单,并不是课堂上就让学生读读书,写写字那 么简单、随意。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 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一个圆点——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教学。

老师们只有成功地抓住一个“圆”点,才能简简单单教学语文,省却了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一下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把课上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这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三、 简约——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

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再反观当前不少课堂,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太喧闹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他们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苦心设计准备的教学环境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干扰。

“静”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为了让学生沉下心来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外部的“静”界。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清静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营造外部的“静”界很简单,只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实实在在地当作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时多做“减法”,删去对学生认知起负面影响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语文学习也需要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内心“静”态。只有静心,才能保证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静心,才能保证真正地读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旧知进行思考。 “静”下来,不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约并不简单。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语文,丰满境界。

让我们共同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查静 《江苏教育》

2.《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杨再隋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3.《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 郭辉雄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4.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张祖庆 《小学语文教师》

5.《简简单单 平平淡淡 真真切切》梅林等

6.《简约语文》汪潮,浙江青年名师展示会

7.《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张庆

8.《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徐新铭

上一篇:自强社学年工作计划下一篇:中秋节活动方案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