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校园”绘蓝图重庆教育新发展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开展“五个校园”建设

2022-09-11

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 2009年11月27日, 重庆市召开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会暨“五个校园”建设启动大会。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和部署,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 (以下简称“五个校园”) 正式启动。

一、“五个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 把“五个校园”建设作为“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载体, 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惠民工程和教育形象塑造工程。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师生。着力改善校园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快乐成长。

——坚持齐抓共管, 促进共建共享。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 部门配合支持, 师生共同参与, 形成“五个校园”共建共享格局。

——坚持夯实基础, 注重特色培育。强化基层基础工作, 发挥学校主动性、创新性, 激发师生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坚持统筹兼顾, 推进资源整合。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五个校园”相互之间的关系, 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 总体目标

到2012年, 平安校园达标率达到85%以上, 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师生安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健康校园达标率达到80%以上, 师生体质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绿色校园达标率达到80%, 校园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师生环境素养全面提升;数字校园达标率达到85%以上, 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备, 优质资源开发应用效果明显;人文校园达标率达到80%以上, 校园文化富有特色, 师生人文素养全面提高。

到2015年, 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达到“五个校园”建设标准, 学校安全稳定、学生体质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教育数字化信息、师生人文素质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二、建设平安校园, 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一)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安全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安全宣传教育、安全隐患排查、自然灾害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以及学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等工作机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对全市中小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使其达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 并符合防御其他地质灾害和防洪、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 将学校建成最完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二) 努力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遏制各种安全事故发生。防范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做到伤亡人数明显下降;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 做到涉校涉生事件数明显下降;防范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暴力恐怖事件发生, 做到涉校涉生案件数明显下降;防范重大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病发生, 做到卫生安全事故数明显下降;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发生, 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三) 全面加强学校维稳工作

建立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 有效遏制敌对组织、敌对分子、恐怖势力、邪教组织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 有效控制社会闲散人员以及违法分子在学校的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 健全教育系统舆情分析、源头维稳、群众利益保障机制, 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度。

三、建设健康校园,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一) 推进体育卫生设施建设

到2012年, 全市中小学建成1000个塑胶运动场, 每个区县 (自治县) 至少有一所学校建成一个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 所有高校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有塑胶运动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率、体育场地达标率分别达到80%;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设立医务室, 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办证率达100%, 厕所、饮水等基础卫生设施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

(二)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各类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标准, 配备好体育教师。到2012年, 全市学校体育教师配备率达到75%以上;培训和培养400名市级体育骨干教师、100名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校医、非寄宿制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按要求配备, 每所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配备1-2名心理健康教师;高校按师生比1:3000配齐心理健康专职教师, 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率达到100%。

(三) 全面提高学校健康水平

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中小学每周开设体育课4课时, 高校本、专科体育课时分别不少于144课时和108课时, 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课外锻炼等体育活动, 确保大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锻炼1小时。实施中小学生“饮用奶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 中小学每学期安排健康教育课不少于7学时。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生运动会。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建设,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到2012年, 全市青少年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肺活量等机能指标明显改善, 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比例明显下降, 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全市中小学学生平均身高较2008年增高1-2厘米, 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四、建设绿色校园, 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一) 大力实施绿色景观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要编制绿色校园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促进绿化景观“提档升级”。新建校区, 要高标准实施校园绿化景观建设。建设绿色校园要突出生态、环保、绿色、和谐等特点, 做到绿树绿地多, 绿色体量大, 乔、灌、草搭配恰当, 生态自然优美, 校园绿地率达到35%以上, 绿体率达到300%以上, 让绿色延伸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使学校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美丽风景线。

(二) 开展“弘扬生态文明, 建设绿色校园”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实践活动, 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大力推动以植树、种植花草为主的校园绿化和环境保护治理活动, 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在校期间至少种植一棵树和一株花草, 积极参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活动, 争做生态文明使者。

(三) 深入开展环境教育

各级各类学校要扎实开展环境教育和绿色校园建设宣传教育活动, 把生态知识、森林知识、环境知识、文化知识、文明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和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传播绿色理念, 追求绿色时尚, 自觉投身绿色校园建设。

五、建设数字校园,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 加快教育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到2012年, 综合利用公共通信网络资源, 建成市级教育骨干网和区县 (自治县) 教育城域网, 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 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 高校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 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高等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5:1。

(二) 加快优质资源开发、应用和共享

到2012年, 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五大资源库, 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 教育信息资源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三) 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到2012年, 学校信息技术普及率达到100%。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水平。努力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全市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到100%。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 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复合型软件人才, 为我市IT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 加快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到2012年, 建立包括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的区县 (自治县) 数据中心;实现区县 (自治县) 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建立连接各级各类学校涵盖办公、学生、教师、教务等服务学校管理的电子校务平台, 实现电子校务管理的学校达到90%。

六、建设人文校园, 提升师生人文素质

(一) 加强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明确健康发展的方向、积聚服务社会的力量、磨砺奋发向上的斗志、筑牢道德品质的基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着力培养师生求真、扬善、尚美、踏实、高效、创新的人文精神, 提升校园人文精神的张力、活力、魅力, 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新一代公民。

(二)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深入推进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 实现“唱读讲传”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普级化、精品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提升活动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文化长廊等, 彰显人文校园特色, 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建设丰富、健康、干净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学院 (系) 的资源优势和学校文化艺术人才的作用, 培育文学精品和文艺品牌。

(三) 推进“百万学生文明行动”

结合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 实施校园文明风尚引导工程, 以“八荣八耻”为标尺培养师生道德风尚, 引导师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感。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 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讲礼仪、讲卫生、讲诚信、讲爱心”的教育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素质。

(四) 创新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推进学校制度改革, 倡导人文关怀, 努力形成改革、发展、民主、科学、创新、包容的学校制度文化, 让师生的价值、潜能、作用、人格、行为、情感、需求等得到公正评价、理解和尊重, 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注重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依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 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与和谐发展。

新闻链接

根据“五个校园”建设的安排部署, 到2012年, 全市80%以上的学校将达到“五个校园”建设标准。届时, 学校成为城市和乡村最美丽的风景, 在知识中遨游的学子们, 将成为最幸福的人。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彭智勇说, “五个校园”建设, 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五个重庆”建设要求的重要内容, 是推进我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重要举措。

彭智勇指出, 建设“五个校园”,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五个校园”建设, 既是对各种校园建设活动的一个资源整合, 也是对学校建设的一个优化提升。“五个校园”建设, 既有硬件建设的要求, 也有软件建设的要求, 其核心都是体现以人为本, 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优化育人环境, 切实提升办学水平,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地区教育高地。

彭智勇指出, 要实现“五个校园”的建设目标, 一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二是要精心编制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三是要推进教育均衡科学发展, 进一步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四是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城乡教育质量;五是要重点关注家庭贫困学生、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三类学生的教育需求,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可以再创一个中国教育的“重庆模式”。

上一篇:浅谈护理管理与树立良好护患关系在临床中的意义下一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