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地方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各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其自身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改善民营经济的生存及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篇:地方经济论文范文

新经济背景下高校如何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

摘 要: 高等教育在新经济环境下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与引领。本文从新经济背景下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原则入手,审视政府层面政策导向和高校层面创新实践两个方面,为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经济 地方经济发展 支撑路径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应用的不断出新,新经济、新的发展动能加快形成,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驱动、质量提升为主导的新常态。近年国家连续推出“双一流建设”“新工科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等高等教育發展改革重大举措。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国家、地方和学校等不同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指出明确指导意见,并且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具体清晰的目标任务。为完成新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实现路径。

1.高等教育在新经济发展中的职责与价值分析

高等教育在新经济环境下的目标任务、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现分析是进行支撑路径研究的前置问题,以两个关键词概括就是服务与引领。

1.1新阶段主要目标任务

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看,作为科技创新、知识提供和文化传承主体的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投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是高校面向新时期必然的战略选择,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创新成果、做出新贡献,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首要目标。对于本区域高校来说,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是必然的。此外,在新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创新引领,这里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技术理论创新、体制机制设计创新、文化创新及融合开放创新等领域。高校除了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外,更要在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创新发展。

1.2新时期的价值体现

高校在新经济时期的价值体现主要在两个方面: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中的价值体现、高校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表现。从近年来各地“大手笔”吸引高校落户的举措和实践可见,高等教育对地方来说价值在不断提升。在高校所有能提供的服务贡献当中,对城市发展的提升引领价值当属其中之最。中科院院士、清华薛其坤教授指出,如果说一个地方没有高技术产生来源,创新城市靠什么来引领?也就是说,没有高技术产生来源的城市,创新发展必将成为难题,而这是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

1.3不同高校定位与标的

就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践来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同样应当有对应的实际选择,即使同一层次、相同类型的高校,也会有不同的特色。这应当是分工的不同,以及学校的差异化策略的必然结果。以高校提供人才支撑为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高端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系列化、多样化人才梯队供给,这就需要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赖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予以保障,而不是要求每一所高校全面承担。故此,每一所高校都需要结合地方经济战略实施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应承的担当,体现相应的价值。

2.新经济背景下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原则

在对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等因素基本明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支撑路径设计的基本原则,除了通常应当关注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践性等基本原则,还需要有目标导向、创新性与系统性要求。

2.1系统性(整体导向)

支撑路径的设计构建必须有“顶层设计”,政府体现主导作用,主持构建基础性干道,如政策性、财政性、行政性结合的整体导向;同时调动各高校主动性积极性、指导高校创新探索符合实际的系统路径。

2.2目标性(成果导向)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即政府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而支撑路径设计的导向应该是实现目标的物化成果,直接导向支撑成果的产生、间接导向学校支撑能力的提高。

2.3创新性(特色导向)

支撑路径既要与学校整体思路保持协调,又要避免对传统路径的依赖性。要更加注重创新、体现特色,路径创新是面向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的标志之一是形成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性质的学科专业,面向不同行业企业。

2.4协同性(开放导向)

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是产教融合的深入实践,支撑路径应体现开放、协调、融合,从高校来说更要主动对接支撑“对象”的需求,以供给侧改革姿态,开放资源主动合作、协同创新,既要主动牵头合作,又应积极参与配合。

3.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实践路径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实践路径主要从政府(宏观)和学校(微观)两个角度及关联思考,以政府层面的引导性路径与高校层面自主实践路径为重点提出对策建议。

3.1政府层面政策导向为主体的路径设计

政府层面的路径构建,主要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支撑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性路径、互通立交桥和信息高速路径等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1统筹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即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建议政府层面在地方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框架下,提出面向高校的专门规划设计,明确有关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任务等。出台相关工作意见与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包括对高校的功能职责、资源配置及发展目标取向等方面的统筹安排,以及具体项目任务的设计实施。同时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地方政府职权在制度建设上为高校发挥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

3.1.2明确政策安排,完善导向机制。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要素相同,高校在其中的支撑职能发挥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更主动适应市场化环境。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高校创新主体积极性结合的角度来说,建议从切实加强“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的角度做好先行性保障制度体系设计,为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首先明确促进高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安排,进而形成有效激励高校参与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重视建立“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区域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调会议机制等,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

3.1.3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融合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中高校面临的市场化环境相对复杂,高校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必然存在一定制约和困难,当前条件下有政府搭台协调促进产教融合显然是必要而有效的。建议政府层面加强指导支持作用,建立政府主持的高校与行业企业衔接对话、项目合作机制,并主导和指导搭建多方参与的产学研用综合性运作平台,包括政府主导的综合性协同平台、成果推介平台、高水平双创企业孵化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与行业企业主导的研发平台、创新实践平台与高校主导的创新平台等。

3.1.4重点项目拉动,关键环节突破。在明确体制机制层面的政策安排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以财政支持重点项目为载体,鼓励支持高校围绕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目标、关键环节发力,以创新性、突破性成果发挥支撑价值。主要针对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攻关的科研项目,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重点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项目,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载体建设,面向未来的发展研究项目与机构建设(如智库、未来学院)等。还可以考虑建立项目库,以申报遴选、定向招标等方式组织高校参与实施。

3.1.5要素组织创新,引导协同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应该是区域经济全方位、全要素、全领域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建议政府从要素整合创新的层面引导高校与行业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以世界眼光、全局意识协调高校与产业整合优质资源深化合作,实现创新发展。就当下产教融合实践看,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多存在弱、小、散、浅等现象,形式化大于效能化,因而政府介入协调指导尤为重要。就协调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说,可以考虑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包括“资源合作”型的利益共同体模式。

3.1.6发挥市场功能,注重成果转化。随着高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科技成果必然不断增长,建议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尽可能地把相关成果留在当地消化吸收,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直接动能,实现成果应用价值。一方面要支持高校科研成果面向市场推广应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服务机构。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企业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或者主导向高校提出服务需求、购买研发成果。加大力度培育完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从更高层面说,可以认为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和服务机构必然是“一流经济发展体”之要件。

3.2高校层面创新实践为主导的路径设计

高校层面支撑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的构建选择不是完全脱离既有的途径,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3.2.1更新办学理念,以创新驱动深化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是创新支撑路径构建与实施的基础与保障。高校首先要树立“服务大局、支撑发展”的观念,坚持以服务赢得支持、以贡献赢得发展,为推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组织支持和资源支撑,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体制上注重顶层设计,优化创新服务机构、协同创新体系、成果转化机制和创新激励政策。工作中把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统筹实施、重点落实。同样重要的是以促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为切入契机,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激励机制,让积极承当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重任的部门和个人有成就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3.2.2加强内涵建设,以自身发展动能创新支撑地方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的支撑者和参与者,高校要以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创造和输出新动能的能力发挥支撑作用,这是当下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的重点要深刻体现到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推动高校学科专業建设转型升级、提升内涵,促进学科交叉、加快新兴专业发展、加强传统专业改造更新,把握好支撑新动能发展与旧有动能改造升级两个方面的协调关系。致力于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跟跑者”转向“并跑者”,进而争取成为部分领域的“领跑者”,这是新时期对高校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新要求。

3.2.2加强科技攻关,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高校需要以加强新动能供给为主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发展共性问题,建立科技研发项目与新旧动能转换联动机制,制订重点研发计划;从抓重点、补短板的视角设立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科技专项,在推进重点工程实施、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引导分享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有关科技项目并纳入学校科研体系,将成果转化作为项目和人才评价重要内容,将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绩效纳入考核评价指标。此外,有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要从单纯关注科技研发向先进工艺研发、高端产品研发等方面拓展,探索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等。

3.2.4统筹规划设计,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输出系统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需求是系统全面化的,高校的支撑工作要与地方经济建设主流紧密结合。如在科研发展方面,要建立科研工作计划与科研立项与行业企业急需的攻关项目紧密衔接制度,系统组织开展科技研发,致力于形成系列化研究成果。在服务社会方面,要注重发挥高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系统高效的服务模式暨项目,如积极开展研发—生产—推广及专业人员培训一体化的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结合的“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等形式的服务支撑等。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要建立紧密对接地方重点发展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集中力量办好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集群。

3.2.5打造特色智库,以智慧服务支撑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人才聚集的智慧型组织,高校既要做好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服务,又要重视发挥智力支撑与咨询服务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支持高校建设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特色化新型智库。高校当结合实际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类型的智库建设,或依托已有“智库”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围绕重大课题和难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建设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切实发挥知识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作用,在不同领域的关键环节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3.2.6深化产教融合,以合作发展有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是高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主题,有效的实现路径就是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深化产教融合是教育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共同需要,而社会企业对高校的需求是系统化、多方位的。高校只有主动深化产教融合,才能更加有效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 12/19.

[2]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4〕65号)[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1/20/.

[3]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4]于文明.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生成与协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简·奈特,著.刘东风,陈巧云,译.激流中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2017年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在青高职院校服务青岛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QDSKL180 1219);2018年度青岛市教育局重点委托项目“驻青高校支撑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研究”。

作者:赵琪

第二篇: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影响

摘要:随着各地区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其自身及社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改善民营经济的生存及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地方经济;区域竞争力;家族式管理模式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1.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一些发达省份和市县来自民营经济的税收已占到整个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2.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城郊及省道沿线。

3.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民营经济首先涉足的是第二产业中一些低技术要求、低成本的行业。随着商业、餐饮、综合服务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的行业分布发生了变化,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到二、三产业同步发展。

4.民营经济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除少数垄断行业(如电信、银行、电力调度运营等)和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外,在其余的国民经济行业中,几乎都有民营经济活跃的身影,特别是在一般性竞争领域。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我县已进行的国企改革中引入大量民间资本,成为推动国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力量。

二、地方民营经济的地位及其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体制占重要地位

1.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2.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4.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

5.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6.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

(二)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已占一定份额,但其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无论是在其自身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环境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应加以重视和解决。

1.民营企业规模小、总量少。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堪忧。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长期靠自筹资金来维持,随着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自筹资金已无法满足要求,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而向银行贷款又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致使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发展层次不够高。部分民营企业追求“短平快”项目,采取“拿来主义”方式,企业缺乏长远的技术发展目标,加之民营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导致部分民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较低。有的民营企业有部分来自于别厂淘汰的设备,加上企业为节约成本未使用环保设备,部分企业污染比较严重。

3.民营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人才短缺。大多数民营企业开始都是家族式企业,家族化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首选模式。随着企业逐渐壮大,这种家族式管理企业的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家族式管理的封闭性和不规范性。企业领导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不少民营企业主还是粗放经营,家庭作坊式管理,走不出“老婆管钱、亲戚管账、自己跑市场”的圈子,很难适应现代竞争的新形式、新要求。同时,多数民营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外经贸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民营企业家队伍滞后,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4.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现有的管理模式,基本仍然按照所有制和隶属关系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状况,缺乏一个具有统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又有权威的综合协调部门。民营经济已成为国家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民营企业往往无法享受三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以及国有企业的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作为同等市场竞争主体的民营企业遭受政府财税政策的不平等对待,而且还面临众多权力部门名目众多的“乱罚款、乱摊派、乱收费”。

5.企业文化发展薄弱。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处于创业阶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更为关注,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则边缘化了。只有很少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多数的企业经营者都将此归类于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等,企业文化定位模糊。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小作坊式的生产向规模生产、专业生产或多元生产逐步演进的,缺乏一以贯之的战略规划,更没有长远的文化定位,他们功利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希望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殊不知,企业文化定位需要稳定的内核,如果为了赶时髦而不断改变文化理念,企业最终只会像“流星”那样陨落。

三、对民营经济存在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上要大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破除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平等地对待国有、民营、外资的发展问题,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民间投资。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理直气壮地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营业主鼓与呼,增强他们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决心和信心。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改变一些人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态度,特别是各级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对民营经济要公正对待、公正执法,让民营经济在理解和赞赏中放开手脚大胆前行,上规模的发展,为再就业提供充足就业岗位,为全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二)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创新,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建立和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担保体系,改善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状况。各地方金融机构要发挥情况熟、网络广、机制活的优势,创造更多更便利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与民营企业建立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要进一步落实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空间。鼓励民营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低成本扩张。切实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工作的透明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深化民营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增强其发展动力

民营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规范各项制度,以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需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规模,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方式,建立适宜的企业制度。打破家族式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要引导民营经济积极探索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推进机制创新,实行公司制改造,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庭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逐步向现代制度过渡。要建立起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民营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的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形成一套促进创业人才汇聚的机制,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四)不断拓展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主要投向一些简单的机械加工工业、初级矿产品采掘业、食品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经济开始涉足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上游产业。目前,在传统制造业中,民营经济已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基础设施一直是民营经济投资涉足最少、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营经济涉及的行业范围较窄问题得到解决,依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各地对民营经济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导向,使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加快发展,一向作为国有资产传统领地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大门正逐渐向非国有资本开启。宣布全面开放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这些政策立即在民间投资领域引发巨大反响,各路民营企业精英争相出手,其稳定乃至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巨大的规模效应自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种对民营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快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强化“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使之成为干部员工的观念指导和行为准则。首先,通过改革,建立了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符合竞争、开放需要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使职能更加明确,人员更精简,效率更提高。其次,竞争意识在企业文化中得到深化和加强。干部、员工对于竞争上岗的认识大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钻研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水平的积极性。爱岗敬业精神得到提高,广大员工珍惜工作机会,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良好局面。再次,“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作者简介:耿蓓蓓 (1978-),女,供职于江苏沭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研究方向:经济。

作者:耿蓓蓓

第三篇:提升管理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摘要】: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时期,计量工作若仅仅以传统的方式来支撑并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是力不从心。我们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出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量值溯源的正常进行,以达到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管理能力;地方经济;提升;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到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众多企业纷纷通过体系认证来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知名度。这些通过认证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产品质量、计量管理上,在当地都是位居前列的,通过对这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管理部门了解企业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切准技术机构为企业服务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找到计量工作的突破口。

现在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少,而在这些企业当中,计量器具的配备从数字上看起来也是非常让人乐观,而实际工作中,经检定后使用的计量器具数量与显示数据有很大差距。窥斑见豹,我们可以分析当前计量检定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认证是是受益方推动、受外界的压力的结果,企业自己没有加强企业管理的意愿,缺乏必要的自觉性。为获得认证,企业常常突击送检计量器具,突击培训计量管理人员,突击制订规章制度,一旦通过认证,则对这些工作放任不管,等待下一次的突击。在日常的检定中,企业不送检计量器具就想获得检定证书就是这类问题的表现。

二是企业的计量器具用来进行检测的比较少,大量的是一些基本的工作计量器具(如卡尺、台秤等),这从一方面说明企业不重视产品的检验工作,造成企业的检测能力比较薄弱,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高新技术的产品,不需要高精度的计量器具来进行检测。这一点也可以从电磁类计量器具的数量上反映出来。

三是部分认证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一些认证企业对计量工作不重视,对计量器具管理不到位。有的企业计量器具没有建台帐,有的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计量器具,全由认证机构说了算,企业对计量器具不送检或者少送检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一些溯源困难或者送检麻烦的计量器具,企业干脆就放弃检定了。

四是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素质偏低,没有意识到计量工作对企业增效节支方面的作用,片面强调检定费用等支出,不愿花人力、物力来支持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

五是溯源困难,检定时间长,以及企业连续生产等也成为影响企业计量器具送检积极性的因素。

一、抓好外部协调,促进检定工作开展

首先,抓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关键在企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计量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方面要使他们认识到依法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企业必须要落实好检定所需的各种资源,从“要我检定”转变到“我要检定”的思路上来;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上来,使企业明白计量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要把计“量”变为计“钱”,把计量工作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算在明处,提高计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计量检定工作要注重实效。计量检定工作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能走过场,要帮助企业把计量工作融入本企业的工作目标方针中,使之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更要加强引导,要增强企业领导的计量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我国的量传体系是国家根据经济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就近就地组织起来的按区域管理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检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高资源不足而低资源却简单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技术机构应该多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从而使高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和低准确度的计量器具都能得到量值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好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的设置非常重要。

第四,有关部门要加强认证机构的管理,使认证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要端正认证的态度,要把认证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克服为证书而认证的消极观念,充分认识计量器具检定作为企业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计量器具检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五、计量检定工作的开展必须切入社会的热点和百姓关心的主题,从而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为检定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抓好内部建设,提高检定深度广度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所属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在创建“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信赖、社会赞誉”的部门形象时,要转变职能,把服务的职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服务企业,必须提升我们服务的能力、服务的手段和服务的水平。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提高人员的素质。简单、低水平的重复性检定工作阻碍着计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技术机构要为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作好准备。我们前些年还在为取缔古老的计量器具——木杆秤而奔走,转眼间我们就必须面对技术含量超越了几个数量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等一些新门类学科中的“新新”计量器具。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机构必须正视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要制订人员的长期培训计划,完善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培养或者引进开发型的人才和高端科技发展方面的人才,使技术机构有能力解决新技术应用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树立技术机构在企业中、在社会上的技术形象。

二是必要的硬件设施。对一个技术机构来说,精密的检测设备是必需的,一边是新型、尖端的产品不断涌现,一边我们的技术机构却可能还在使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设备搞检定,这就无法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要增加现代化检定手段,利用有限的经费购置专业性强且利用率高的通用设备,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对购置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有好的计划,使检定设备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

三是用良好的内部环境,营造单位文化。技术机构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公正、科学、高效的必备条件,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社会形象的本质要求。我们在用制度、用体系营造一个好的内部环境时,要体现自己的单位文化,技术机构也要有名牌思想,要打响自己的牌子。企业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技术机构追求的文化必须能体现单位内涵、产生强大凝聚力、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总之,着手培养自己特有的文化,对技术机构的长远发展非常必要。

四是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由于检定规程是按各类计量器具制订的,使一部分与产品质量检测关系不大的计量器具也纳入强检工作范围,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减少强检项目,开展校准工作,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在目前非常重要。技术机构要充分利用已开展的校准项目,抓好校准市场的开发,使计量器具在量值溯源方面也能获得发展。

五是有计划地进行项目开发。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往往要求技术机构下厂检定的要求,却往往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针对企业连续生产和送检不便的特点,技术机构要想企业所想,在开发检定项目时应优先考虑能下厂的项目,减少企业检定的成本。

六是培育检定市场。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我们必须了解市场的规则。要培育一个市场,或者说检测市场的形成,需要多种资源来配合,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有好的服务就会有市场,技术机构也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技术机构要敢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勤于做起来,充分认识计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服从、服务于《计量法》的立法宗旨。

加入WTO以后,计量监督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高效统一的科学化计量监督管理和计量检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技术机构要开阔思路,不能单纯就计量谈计量,眼睛只盯着计量,要把计量放在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工作的中心、百姓生活的热点等大环境中去考虑,不断开拓计量工作的新领域,推动计量工作向纵深发展。

作者:陈晓丹

上一篇:环境行政论文范文下一篇:信用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