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智库建设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地方智库建设范文

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田祚雄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9)

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诉求和重要保证。实现该目标无疑需要中国特色新智库的积极参与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库成果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从地方层面看,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在推动地方治理科学化、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自身建设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如何加强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提出了若干对策路径。

关键词:智库建设 地方社科院 地方治理 思想市场治理现代化

总书记深刻指出:“古往今来,大多数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因为没有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必然带来严重政治后果。”1如何打造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视和加强智库建设,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显然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在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地方社科院智库是地方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我国正处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激烈变革的时代,一个多元利益、多元思想并存博弈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其科学有效治理必然更趋复杂繁难。治理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单靠个别人或少数精英的智识、能力显然都是不够的。同时,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组成部分的地方,一方面相互间发展差距非常之大;另一方面,各地也同时面临着双重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因此,无论是国家整体还是地方局部,其有效和高效治理都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些汇聚民智民力的专业性智慧平台,就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进行咨询论证,从而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一般而言,智库在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过程中承担着三个主要职能:发挥政府理性决策外脑的职能;成为多元利益和价值观念的政策参与渠道;成为不同利益和价值观念冲突情况下理性政策辨析的公共平台。2显然,发挥决策咨询功能的智库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从全国 12转引自秦如培:《围绕改革总目标铸造稳定安全阀》,《贵州日报》2014-05-08 薛澜:《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5期

1 看,从包产到户到科教兴国,从改革开放到依法治国,从“三个代表”到“四个全面”,莫不凝聚着包括社科院智库在内的专家学者的劳动和智慧。地方发展同样如此,如湖北武汉从“两通起飞”到“两型社会”,从中部崛起到自主创新示范区,从五年规划到“武汉2049”,从绩效管理到治庸问责等等,莫不闪耀着地方社科院智库科研人员的智慧光芒。

地方社科院智库是地方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等硬实力的提高,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会有所增长,但要想持续的产生久远的影响,一定离不开其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升。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总体而言,包括地方社科院在内的所有智库都是以文化(广义)研究为志业的组织。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重要构成和重要体现,越来越成为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常常以有声或无声的方式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全球智库报告2014》显示,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库,其中美国1830家,中国429家,英国287家,是世界智库数量最多的三大国家。美国作为传统的智库强国,共有6家入选全球十大智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分列全球最好智库前三名。尽管中国已经成为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的“智库大国”,可是上榜智库的整体水平还是逊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主要智库。中国仅有7家智库入围“全球智库150强榜单”。显然,中国智库与世界顶级智库的差距巨大。4整体而言,中国智库在专业化、独立性、筹融资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很大距离。对地方社科院智库来讲,同样如此,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彰显过重要影响,但又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社会大众的期待,有不小的距离。

地方社科院智库是思想市场的重要主体和载体。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将市场分为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两大类。5企业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主体,而智库则是思想市场的重要主体。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商品市场已非常繁荣,但思想市场并未同步发展。一些人对商品市场的假冒伪劣现象倒是比较宽容,而把思想市场总想象得非常危险,对一些意见和异见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敏感。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固然不能阻止错误思想或邪恶观念的产生,但一方面,“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威胁社会稳定。”因为思想市场能够自然生成一种“对冲机制”,“这是一副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另一方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抑思想市场会遭至更坏的结果。”百岁高龄的科斯曾以非常“重要的话”寄语中国:“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 34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11-29 《全球顶级智库排名出炉中国7家智库上榜》,参见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122/13451819_0.shtml 5科斯:《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参见http:///zl/china/20140622/224219486359.shtml 9马立诚:《中国需要思想市场》,参见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5/09/17/030519956.shtml 10 [美]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何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11科斯:《缺乏思想市场是中国经济险象丛生的根源》,参见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2cjnh/20111215/5276266.shtml

3 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由此产生了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分殊,实践中有人甚至将二者对立起来,从课题立项、经费资助、评优晋升等方面,全面忽视甚至遗忘了基础理论研究,但真正高质量的应用对策研究能离开扎实过硬的基础理论研究吗?换句话说,地方社科院在如何处理学术与智库功能问题上,尚存在模糊认识。本质上,学术研究与智库之间存在着研究目的、内在动力、目标要求、产生机制、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的重大区别。12正因为二者功能有别而社科院智库定位不清,所以社科院智库到底是以出思想理论成果为首要职能,还是以服务决策为第一要务;究竟是关注中长期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还是主攻短时期具体性、事务性问题;究竟是以提供思想性、储备性成果为主,还是提供具体政策性、方案性成果为主,等等。一句话,地方社科院智库与其他七类智库如何错位发展,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竞争优势、重点方向、治理体制该如何定位和选择,目前并不十分明晰。

二是本领恐慌。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不高,学术成果的思想引领力、实践指导力不强,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科研人员一线调研的意愿不强,调研能力不足,不能精准掌握市情民情;理论功底不厚实,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和运用最新研究方法的能力较弱,等等。当然,也存在学术自信心不够的问题,仍未走出“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的窠臼。人是第一宝贵的资源。本领恐慌的本质是人才恐慌。特别是在编制缩减、人员老化、管理僵化等体制背景下,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乏力、人才结构失调,必然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长不壮,没有优秀的人才何来优秀的成果?

三是独立性欠缺,公信力不足。西方智库最为人称道的特点恐怕就是其独立性、中立性、客观性,而这恰恰是我国智库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著名学者郑永年甚至直接表达“我对中国所谓的智库很悲观”13)。陈寅恪在为王国维纪念碑撰文中指出:“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求真求是求新本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始终追求,但由于多样思潮、多元价值和多种利益的日益凸显,智库学者也并不生活在真空中,也有专家学者不能坚守传统士人风骨,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被利益俘获者有之,为特殊利益集团代言者有之,与委托方的合谋者有之,专注揣摩领导心理开展颂扬性研究(资中筠称之为“颂圣文化”)者有之„„也有一些学者走向学术包工头、学霸学阀的境地,学风浮躁,操守尽失;更有一些专家学者片面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屡屡发出石破天惊的雷人之语,让专家名声扫地,公信尽失。比如:“自行车比汽车污染大”,“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收费太低了”,“廉租房不应该修厕所”,“在现有的条件下,没有结论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一定有危害,但也不能证明一定无害,所以视同无害。”这些高论莫不让人“亮瞎眼”!地方社科院智库由于人财物全面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故其在承接领导交办、横向合作,甚至是自选 1213李扬:《学术与智库功能如何共居一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1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5/c_128719305.htm

4 课题进行研究时,都往往会有许多非学术的顾忌,受制于当地思想解放的程度、意见包容的程度,甚至有些领导的个性、见识与涵养。

四是科研环境不佳。没有宽松的环境,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目前尚处在“说起来重要”的境地,制约地方社科院智库发展的因素很多:1)普遍性的科研经费不足。除了一些发达地区和主要领导真正重视的地方社科院智库经费相对充裕(当然其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也完全不具可比性)外,多数地方社科院智库经费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保吃饭、保运转”。2)智库与党委政府部门间沟通不畅,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智库研究必须依赖于对市情的精准把握,但实践中,一些市情基础数据往往被以“属国家秘密、没有义务提供、没有相关数据”等理由予以拒绝,这为地方社科院智库开展研究工作制造了相当的难度。3)智库管理机制机械化、机关化倾向突出。比如在编制、职称、职务等职数管理和运行机制管理上,简单比照行政机关,使得地方社科院智库呈现出“几不像”(既不像科研单位也不像行政机关、既非完全公益组织也非纯粹营利机构)的状态。典型莫如研究经费的管理,一些地方“一刀切”的要求:所有课题经费报销都要刷公务卡,所有课题经费都要凭票报销。试问,开展田野调查时如何刷公务卡呢?耗费脑细胞的智力付出、智慧创造有什么票据可开呢?正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副校长哈里埃特•拉伯(Harriet Rabb)指出:“低效的、重复性的、过度的监管,会使国家科研投资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影响科研事业整体发展。”14科研管理的“过度监管”已给科研人员造成极大困扰。4)对地方社科院智库专家的重视、信任、使用不够。无论是召开理论研讨会,还是制定“五年规划”,地方组织者莫不喜好“高大上”,动辄不吝花费地请外地专家甚至境外专家,“难道土生土长的人对市情的了解把握还比不上那些远道而来匆匆过客式的专家?”是的,“有为”与“有位”的关系是辩证的,但不能忽视和忘记信任、使用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5)智库成果评价的模糊与难度。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很好的破题解决。但正因其该特性,故一方面,很多时候就降低或遮蔽了对其成果价值的认定和肯定;另一方面,行政主导的科研评价,往往走向合意性评价、政治正确性评价,进而可能抹杀一些“死谏”式、说真话的科研成果的价值。此外,地方社科院智库成果在学者职称晋升中的权重占比过低,也客观上影响了学者个人的积极性。

五是智库成果转化不畅。评价一个智库的核心标准,是其智力产品有没有实际影响力,能不能进入决策层视野,进而转化为政府决策、推动实际工作。尽管四中全会将“专家论证”纳入了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范围,但什么是重大行政决策,尚缺乏明确的标准,各地选择的弹性较大。主要领导联系专家、智库成果辅助决策等制度化通道并不畅通,目前多数时候还是依赖和取决于主要领导个人是否喜好理论研究;一些部门对智库成果采取选择性使用倾向明显,专家的研究成果正合我意则采纳,若拂我意则弃之若敝履(曾有某市领导对不合己意的智库成果批示:“放狗屁!”实在让人惊诧),于是进一步造就和加剧了“听话的专 14参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30③

5 家有奶吃”的局面;一些专家咨询会议开得轰轰烈烈,会后专家意见却忘得无影无踪,召开专家咨询会仅仅成为某些部门的一个工作程序而已;一些智库成果被层层把关、瞻前顾后地审慎修改,最后变成四平八稳、寡淡无味的鸡肋成果。有专家自嘲道:“我从来不认为书生之论能对决策起多大影响。我们能做的是面向公众,促进理性的理解,消除偏见,从而营造一个多少是良性的舆论环境,转而对决策集团产生些微积极影响。我称之为‘涟漪效应’”。15多数时候,多数地方社科院智库成果可能连“涟漪”都不会产生。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路径选择

两办《意见》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四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发展)、“八大标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16。这为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精准定位,以清晰科学的目标为导引。地方社科院要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中国特色的新智库,这个目标本来是清晰的。但中国特色新智库“特”在何处、“新”在何方,首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所谓“特”是指智库建设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前提不动摇,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名、只唯实,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不动摇。所谓“新”是指把智库从制度上规范化地纳入公共决策体系之中;智库要做政策研究、政策解读、政策评估,进行多功能发展;官办智库应当与民间智库对接,成为民间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渠道和平台;要建立适合于中国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要加强智库的开放性、国际性,增强国际话语权。17明确这样的定位,智库建设才会更具可操作性。同时,由于社科院身兼学术与智库双重功能,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针对不同功能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尤其要加大决策咨询成果在研究人员职称晋升中的占比权重。

第二,苦练内功,以过硬成果赢得更大影响和更广平台。发展智库首先要发展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第一生产力。一是要苦练内功,主动作为,以独立、客观、科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取信于人,赢得尊重和支持,要通过扎实的专业化的研究成果实现党委政府对智库“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的目标,不能停留于“等靠要”、自我边缘化和自怨自艾。二是要盘活机制,进一步去行政化。要扩大智库的用人自主权,在编制职数、人事政策、管理机制、分配制度等方面, 1516资中筠:《美国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页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光明日报》2015-01-21 17张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4-08-13

6 适度扩大地方社科院智库的自主性、灵活性(甚至要学习市场化的社会智库的管理机制),引导专家学者以科研业绩、成果质量论英雄,努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育多类型、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的智库人才队伍。全球视野和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研究是智库自身的优势,学术论文涉及的专业越多,

18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专业是智库的生命力,也是中国智库的软肋。当代社会,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的趋势均十分明显;当下中国,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攻坚期叠加、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任何社会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出台、危机事件化解等,都需要多学科、宽视野、多层级学者的参与。因此,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经历结构等,确保智库研究的全方位、宽领域、多视角。四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大胆从智库研究人员中选拔干部,让研究型学者到实务部门从事实际行政管理,让离任的政府官员进入地方社科院智库从事政策研究,发挥双向沟通、互动合作功能。可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退休官员走上大学讲台,同时中央也明确提出要注重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相信未来中国式的官学旋转门将会运转得更顺畅。五是增强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风格和气派的新智库。智库建设,我们要学习西方,但不迷信西方。要坚持“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著名已故社会学家郑杭生语),善于从古老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善于从我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总结经验,为解决我国难题和世界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既满足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又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要讲好“普通话”和“世界语”,更要讲地方话,说好方言,提供地方发展方案,展示地方创新智慧,传播地方好声音。要秉持“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的理念,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学术争鸣和百花齐放。19

第三,加强制度供给,为智库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社科研究应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否则,不仅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不可能实现,就是说真话道实情都风险多多、困难重重。一是要继续营造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勇于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只要学者坚守“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和“发表讲纪律”原则,其独立研究就不要过多行政干预。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20二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智库建设管理体制。要探索符合智库建设规律的管理体制,在编制职数、课题经费、成果评价、职称晋升、队伍培养等方面,要进一步适度扩大智库自主权,制定符合智库建设实际的管理制度。要完善社科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的方式,形成“决策前由专家提供多方案供选择,决策中有多方面专家意见可听取,决策后由智库等第三方评价政策效果并提出政 18王义桅:《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首家泛欧洲性智库的崛起之路》,《光明日报》2015-08-12 1920郑杭生:《“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9-09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7 策调适建议”的智库参与机制。实行多方案决策制度,通过课题委托的方式,选择多个智库主体参与,供决策者比对甄选。三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完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是目前地方社科院智库体系建设的最大短板。各级政府除涉密以外的信息都应向智库开放,为智库介入公共事务研究创造条件。要设立信息共建共享数据平台,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智库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智库研究中,增强决策咨询研究的科学性。21四是畅通智库成果转化通道。加强地方社科智库成果平台载体建设,完善成果交流转化机制。畅通智库与各级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拓宽成果的转化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高端论坛、蓝皮书等多形式对外传播研究成果,扩大智库的影响力;加快智库成果转化步伐,更好发挥智库引导舆论、启迪民智的功能。五是探索社科院智库建设评价体系,出台智库成果购买机制。社科智库在研究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研究。在未来发展中,智库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自律,还要有第三方评价。社科院智库作为公益机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被利益所俘获,要始终坚持独立客观、理性科学的态度开展研究。当然,智库以智力成果为商品,智力成果也应有适当的社会评价和承认。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智力成果采购者和投资人,通过竞标购买智库成果服务决策,通过智库业绩表现来决定是否继续给予投入,而不是认为谁表现好、希望谁表现好、与谁关系好就倾向性地支持谁。

作者简介:

田祚雄,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所长、副研究员,446790595@qq.com,13886069190

21刘德海:《建设地方新型智库体系》,《光明日报》2015-03-18

8

第二篇: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井喷期 高校成为新型智库排头兵

王斯敏《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9日01版)

高校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以研究成果正确引导舆论。图为由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展览。资料照片

在全球6826家智库中,中国拥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吹响高校智库建设集结号。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记者王斯敏)7月18日,在山西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2014工作会议”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焦点。依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井喷期。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2014年初发布的《2013年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显示,在全球6826家智库中,中国拥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

“智库时代”正在中国开启,高校一马当先。2011年,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实施。2014年新春伊始,教育部出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迈开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新步伐。

高校发挥智库作用的排头兵,是分布在70余所高校的15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挂牌成立了40多个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科研的“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一个个立足高校的“思想库”“智囊团”,正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电信业市场改革、医疗改革等建言献策,“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先后参加了我国三大诉讼法等20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并围绕法治中国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对策;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保护、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助推了一批政策的修改与出台„„

据教育部社科司统计,近3年来,我国高校社科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4万份,其中1.3万份被采纳,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6万多项。

成果背后,是体制机制的支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在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平台、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改进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与之相应,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体系立项导向也对瞄准国家急需的应用型项目及咨询报告予以倾斜。

“当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的意见》。我们将以更大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逐步形成以学者为核心、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介绍。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见4版)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9日

04 版)

对中国高教界而言,这个夏天,热的不只是天气。

一个千呼万唤的“智库时代”,在中国面前轰然开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到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启动,再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发布,一项项政策急管繁弦。随之激荡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学人的家国情怀。

以全国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主阵地,众多学者正奔走在“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家级智库的路上。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社会文明传承创新,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怀珠抱玉的他们,从未袖手于国家发展的隆隆足音之外。

“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

4月暮春,山朗水润。地处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迎来二十周岁之喜。

从蹒跚学步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再到大幅扩容的科研教学综合体,由林毅夫等“经济学六君子”联手打造的这块科研高地,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国家级智库的典型代表。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国家”“发展”,盛载着林毅夫和众学者“书生报国”的热望与行动。

“建立一个为中国改革出谋划策的咨询机构,这是林老师回国之初就有的梦想。可以说,在他们那代人的带领下,国发院这二十年来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现任院长姚洋告诉记者。

从林毅夫持续建言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周其仁力主电信业市场改革成为现实,到今天学者李玲参与医疗改革首次提出“顶层设计”概念,姚洋领衔撰写的咨政报告《未来十年的中国》备受中央重视,国发院的很多建议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他们的视线已超越经济学一门学术,瞄准了“国富民强”的终极目标。

在84岁高龄的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心里,也深藏着一个“国富民强”的法治中国梦。

刑事诉讼法是陈光中着力最多的领域。在1996年、2012年我国刑诉法的两次修改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积极投身、广泛调研,拿出了极具分量的修改方案。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吸收了他们65%的建议。

“不能满足于做关门苦读的‘书斋学者’,要以利国利民为自我要求。”陈光中说。这是他毕生科研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的精神传统。从1999年成立至今,研究院的学者们先后参加了三大诉讼法等20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并围绕法治中国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对策。今天,他们服务社会的心愿有了更大的平台——2013年初,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及30余个司法机关、行业组织、国际创新力量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转,使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科研的“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国力民生的点滴提升背后,总有高校社科学人的默默支撑——

2013年末,“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新政落地。在延续数年的调查研究中,取消二胎生育间隔限制,改革再婚、未婚生育政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们的心血变成现实,一步步推动着中国人口政策走向健全;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心神系之。他们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保护、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助推了一批政策的修改与出台;

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何回击个别国家的挑衅,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由南京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南海数据库建设、证据链搜集整理、话语权建设、综合情势推演和高端人才培养五大工程,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高校社科界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6万多项,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4万份,其中,得到采纳的1.3万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逐渐凸显。

“高校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人力资源集中,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学科门类齐全,能够迅速整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对外学术交流广泛深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网络。”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一一盘点。

“愿意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发展‘治病’”

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一位清癯老人就着舷窗外的微光摊开资料,陷入沉思。

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原所长、71岁的朱威烈教授。今年适逢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朱威烈和学者们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调研分析、撰写报告,还要参加会议、接受访谈,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

不久前,他因翻译推介阿拉伯文化而获得了“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这令他颇为感慨:“我们做资政研究,很多‘成果’无法具名,更没有奖励可言。但能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就是幸福的。”

和朱威烈一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也体会着这种幸福。令他感动的是青年学者们的担当精神:“他们牺牲发论文的时间来做调研、写报告,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难能可贵。”

人口问题治理,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以想见。为准确把握农村生育状况,多年来,研究团队联合全国20所高校,培训了数千名农村学生联合调研,足迹遍布2100个村庄、10多万户家庭;为论证社会抚养费存废问题,在2003年“非典”最严重的日子里,他们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围坐在户外空地上开会商议。其后,学者们用两年多时间深入各省农村调研,形成了高水准的系列研究报告。

很多新问题、新领域,正是在调研中闯入了学者们的视野,进而影响决策。

2002年,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在北京丰台开展流动儿童调研。有位旁观妇女一脸羡慕地插话:“真好,我的娃儿还待在老家,你们能不能也关心一下?”段成荣被触动了。很快,他带领团队展开调查,并于2003年提出“留守儿童”概念。四年后,他向教育部提交了相关建议,当年9月,国家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中便增设了有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统计指标。

要成为国之智囊,“接地气”的实践必不可少,学术水平的自我提升也不容放松。

“关键在于跨学科。做对策性研究,只‘专而精’不行,还得‘多而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沈固朝深有感触。本是信息情报学专家的他,自从1991年开始南海问题研究后,一脚踏进了新天地。“南海资料涉及各种文字,你还要研究法律、海洋学、测绘等相关学科,要查阅海量资料。我到今天还在不断学习。” 在姚洋看来,“智库不能只做政策阐释,更要走在政策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有底气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甚至领跑。”

有底气,也要有勇气。令姚洋感佩的是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2001年初挺身揭露股市“老鼠仓”、维护股市健康秩序的义举。这也是林毅夫、周其仁等学者共有的风骨——“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发展‘治病’。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比改造世界、推动发展更重要。”

制度建设为高校新型智库发展护航

一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成了沈固朝的案头必备。他还记得几个月前这份计划出台所带来的喜悦:“它既明确了智库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也回应了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最大的“定心丸”,莫过于对评价机制改革的明确阐述——“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科研评价的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在沈固朝看来,这意味着困扰高校已久的“评价标准重基础轻应用”问题有望获得实质性突破。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对《推进计划》中“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的做法深以为然。令他振奋的,还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系立项导向的转变。近年每次立项前,他都会收到教育部发给专家们的征求意见函,在备选题目中,“纯粹的基础研究相对少了,应用性、针对性、跨学科的研究题目多起来了,都是瞄准国家急需。”教育部还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增加了应用研究招标课题的比例,专设发展报告项目;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专设研究咨询报告类别。

从1999年着手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到今天集中力量打造2011协同创新中心,我国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两个重要抓手已初步形成。当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的意见》,一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就在眼前。

在利好政策鼓舞下,各高校自己的智库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2012年,武汉大学提交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与咨询报告371篇,其中298篇被采纳,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2013年,他们关于“长江经济带”“质量网络监测平台”等的科研成果屡获上级部门好评。这背后,是武汉大学“顶天立地”的社科发展理念。

“‘顶天’,就是要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当地科学发展。这不仅是大学的职责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扎根实践、深化发展的自身要求。”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介绍。

形成一整套智库建设的标准体系,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求智库建设抓好‘五实’:贴实情、发实问、务实理、出实招、求实效,为党和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建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说。

浙江大学构建“研究中心—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实施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工作,探索“旋转门”机制;清华大学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作,“把智库建设到海外”„„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正着力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研究导向转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逐步形成以学者为核心,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支持高校学者做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张东刚满怀期待。(本报记者 王斯敏)

第三篇:控股集团智库建设研究报告

关于和弦控股集团智库组建与运营研究的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集团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五大产业板块”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布局,早日实现伟大的和弦梦。切实推进专家顾问幕僚办智库建设,承担起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处理等职能,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建议,为集团各项目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等职能,特就本控股集团智库建设与运行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集团智库的性质与作用

集团智库的性质:是为本集团提供政策性、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咨询,直接服务于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参谋性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它作为集团领导的外脑、鹰眼、智囊团、思想库、情报中心,是为集团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研究机构,是影响集团决策和推动集团多元化、跨越式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集团智库的宗旨:按照“忠诚、愿景、健康、发展”八字理念,坚持“安全、规范、团队、永续”八字方针,紧紧围绕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严格按照战略实施要求,突出“五大产业板块”战略重点,全力推进“蛹蝶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顾问幕僚办智库平台作用,提升集团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和弦集团的 多元化、跨越式发展服务。

集团智库的作用:智库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环境和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智库作用主要是生产思想、提供政策设计和方案、引导集团决策、汇总商业情报、人才资源储备等。集团智库的建立,有利于创新集团思维,打破集团固

1 有的思维定势;有利于整合集团董事会、分支机构、各部门、各事业部、广大职工的思考,形成“高、大、宏”的系统立体的思考,可以发挥智慧交互创新的加乘效应;有利于拓展集团整合外部资源的立体界面,最大限度集团战略资源的整合能力,弥补集团日常运行管理和五大产业板块拓展中的短板,为打造产业金融资本集团提供战略支撑。

二、 集团智库的主要职能

1、针对国际、国内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研究公司运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为董事会决策及时提出前瞻性、导向性、预警性政策建议;

2、参与指导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组织顾问专家对集团各类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并提供咨询建议;

3、研究集团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设计拟订综合性解决方案,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专项改革推进工作的落实;

4、参与公司投资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和风险评估,负责组织专家审议集团计划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专家咨询意见报告;

5、按照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集团五大板块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开展前沿研究,包括产业市场格局和竞争对手的重大变化的研究,并提供研究成果;

6、接受董事长和董事会日常重大事项委托,开展有针对性调查研究,为集团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提供政策思路和建议方案;

7、发挥智库平台和专家的政策资源、技术资源、关系资源的优势,整合集团急需的高层人脉资源、行业权威资源、产业技术资源、商业情报资源、市场信息资源等系列外部发展资源;

8、接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或协助重大突发外部性事件的调查处理,组织开展危机公关,妥善协助解决内部冲突,处理重大应急事项,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9、充分发挥智库各类专家作用,对集团持续经营开展高端专题培训、管理问题诊断研讨、经营管理辅导;

10、挥智库作为

2 集团领军人才引进中转站、各类专家蓄水池、集团发展的高端骨干人才库的作用。

三、 集团智库的组织结构

集团智库专家库的组织:收集在集团内部各事业部、项目部、职能中心已有合作的关联协会和外聘的专业团队及专家;收集联络集团产业拓展相关联的行业协会或社会专业团队及专家;发挥内外部各类人脉资源,收罗全国和国际化的专家精英;也可以可以网络招聘和猎头方式引进集团急需的高端专家;遴选集团内部的各类专家入库等。行业协会以顾问单位形式引进,专家以兼职顾问名义引进;战略联盟单位的专家以资源共享、相互受益、相互交流的方式引进。智库专家实行聘任制,获聘内外部专家顾问由集团统一颁发聘书,建议外部聘任的专家顾问给予一定的经济待遇,建议集团内部聘任的智库专家给予一定的专家岗位津贴。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获得的专家进入集团幕僚办备选专家资源库名单,由幕僚办根据集团智库平台建设的结构性、阶段性要求,从备选专家库中筛选一批进入待聘专家顾问名单,经集团董事会审定后进入集团智库专家库(《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集团智库是根据集团发展战略需要而组建的,因此其组织结构、人员规模要与集团赋予智库的历史使命相适应,并且随着集团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从现阶段看,建议智库可以由以下方面人员组成:一是各相关产业协会、行业联盟、社会团体的机构顾问;二是高阶官员、行业专家、公司顾问等类型的专家顾问;三是集团董事会的六个专业委员会和公司内部推荐的专家。智库规模可以根据集团实际需要确定,总人数可以控制在30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初期外部智库人员规模应该掌握在15-20人左右为宜,其他由内部遴选的

3 专家组成。

建议智库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领导智库的全面工作(《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委员会研究咨询工作制度》、《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委员会工作例会制度》《和弦控股集团智库专家委员会研究咨询课题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等制度由专家顾问委员会另行制定)。专家顾问委员会设主席1名,将由集团领导推荐或者专家顾问选举产生;专家顾问委员会设委员5名(含主席),将于集团智库中挑选产生,由在具有领导智库能力,相关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成就、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顾问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将暂定由5人组成,任期为两年。专家顾问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集团幕僚办智库建设运营部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专家顾问委员会下设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1名,作为集团与智库的工作联络人,由集团董办主任、幕僚办负责人兼任。

智库专家顾问委员会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指向分组,建议现阶段集团智库分五个小组构成:即战略管控专家组、工业专家组、健康产业专家组、旅业专家组、金融专家组。每个小组5-6个人组成,每个小组配备2-3名集团内部的专家,使研究咨询工作可以内外有效的配合,专家组长原则上由外部专家担任。

集团董事长作为智库的核心,建议担任智库专家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董事长和董事会主要起“任务委托、主导驱动、经费保障、效果评价”的作用。

四、 集团智库的运行机制:

1、建立智库内外专家相结合的工作协同机制。智库作用就在于体现外脑对集团董事会的咨政和辅助决策的作用,他们有非常明显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眼光、信息、资源、关系”等优势,善于在于务虚中体现“高、大、宏”的思想创造,擅长在公关交往、学术讨论活动中完成资源整合和集团关键事项

4 的落实。尽管有的外部专家可以完成集团委托的研究课题和咨询事项的任务,但外部的专家由于高层、身份、时间、精力等因素,以及完成系统的咨询课题需要结合集团实际战略环境,是基于对集团产业运行条件等具体实际情境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完全期望外部智库专家独立来完整系统的达成咨询成果是不尽现实的。目前集团智库做不到能够收罗足够编制专职的高端专家作为智库日常创意力量的基础,从财务资源最大化利用角度,建立松散型的虚拟智库组织是当前的现实选择。因此,许多具体的任务,还是要依靠内部智库专家成员来配合和助力完成。外部智库专家可以在课题组织领导、咨询课题定位、制定研究大纲、开题风暴讨论、阶段成果咨询、课题深化审定等方面发挥其关键性的贡献。因此,必须建立内外部结合运作的机制。

2、要建立董事长交办任务的快速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明确服务和弦控股集团的方向定位,坚持集团任务导向。要紧密围绕集团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准确把握决策需求、快速组织开展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加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性等方面建立完整快速有力的保障体系。集团幕僚办要调查汇总集团内部咨询课题需求,及时传达集团课题委托交办要求,以提高智库工作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具体可以采取签发《和弦控股集团研究咨询课题任务委托书》形式交办,委托书要明确任务、目的、完成时间质量要求、提供的作条件、经费申请等事项。

3、要建立集团智库专家重大课题的自主选题机制。智库课题产生可以采取“专家选题、课题招标、集团委托”相结合。集团智库要遵循决策咨询工作规律,充分吸收借鉴各类智库的先进经验,探索和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增强战略谋划能力和综合研判能力,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要保证智库建

5 设的独立性,使之能够保持中间的立场,进行独立的思考,要创造自由的研究氛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尽量让专家保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独立性,咨询使之能够更好地为集团董事会“出点子、创主义、拟对策”。幕僚办要在做好集团决策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问题导向和趋势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发布《和弦控股集团年度重点研究咨询课题指引目录》,供智库专家选题参考。要发挥智库入库机构、专家、顾问的自主性思维,突出智库外脑的自主性思维创新,充分发挥他们在相关行业领域的掌门人、宗师、舵手、鼻祖、高手的作用,由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小组自我选题,自由发挥,为集团发展改革建言献策。智库专家和集团工作人员都可以参加选题立项,并提交《和弦控股集团年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凡通过集团审定立项列入集团研究咨询课题年度计划的课题,建议安排一定额度的课题配套经费,由集团组织专家进行评奖,按照课题获得奖项的等级给予相应经费奖励,并颁发课题奖励证书(《和弦控股集团研究咨询课题项目管理、评审、考核、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4、要建立灵活高效的智库课题研究的组织机制。一是要明确工作流程。董事长交办批示、智库专家自选课题、集团内部各事业部课题------归口汇总到幕僚办-----经集团领导审定立项-----幕僚办代表集团下达研究咨询项目课题任务书------各专家小组或课题组负责形成研究咨询项目成果-----集团组织专家论证评估(也可外聘相关权威人士)-----书面反馈评审意见和质量等次-----修改后的研究咨询项目成果编印成册-------研究咨询项目成果呈报集团董事长审定-----提交相关组织贯彻执行和落实-----跟踪检查和反馈落实情况-----根据实施情况召集智库专家提出纠偏建议------再交相关组织跟进执行和落实。执行落实流程要按照PDCA体系要求来完善,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

6 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至达到智库务虚成果的切实落地。二是要建立与智库建设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行项目研究咨询课题负责人制度、研究咨询课题申报立项制度、研究咨询课题评审制度、研究咨询课题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咨询课题推广应用效果跟踪反馈报告制度等。智库专家委员会和各专家小组可以根据课题需要,组建跨领域、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课题组,整合集中国内外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参与决策咨询研究,把好课题研究咨询质量关。每一项上报的研究成果,都要严格把好成果质量关。要建立课题质量评审、应用效果评估的制度,形成研究咨询课题的质量导向。

五、智库建设的保障机制

1、要切实加强对智库建设运营的领导。建议集团专家顾问幕僚办下设智库中心,核定编制3名,配中心主任兼管控顾问1人、智库拓展联络2人,负责智库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日常智库信息处理和维护。顾问幕僚办对智库外部的专家管理属于虚拟管控,主要管理方式是召集会议、项目咨询论证、日常走访、服务专家、电话联系等;对协会和组织的采取的是合约型的合作。因此,我们要做到高度尊重知识,高度尊敬专家,加强日常感情维系,充分利用机会,拓展智库价值,整合专家资源,推进集团的多元化转型,为打造受世人尊敬的世界级伟大公司团结一切外部力量。

2、要积极为智库专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有计划组织智库专家到集团调查研究、与集团领导班子座谈、与集团部门定向交流互动、深入车间工地专题实地考察等,增强智库专家对集团历史、现状、情境、问题的全面了解,使智库专家项目研究咨询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最大限度激发智库的创造性智慧。智库专家研究活动需要集团那个部门、那个单位支持配合的,都要积极热情的

7 配合,需要什么数据、资料都要千方百计帮助收集完全,对专家的配合就是对集团工作的最实际的支持。

3、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向集团决策的转化。要促进智库研究成果向集团决策议案、问题解决方案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大事项的智库咨询论证应作为董事会科学决策程序的重要一环,纳入董事会重大技术、项目、经济决策的前置程序,并通过议事规则加以制度化、程序化。要建立智库的研究成果的创知孵化机制,全员发动,按照机构职能和岗位分类,凡通过董事长审定批示的研究咨询成果,建议交由管理中心或改革推进办牵头,将智库的研究咨询成果分解,建立定性定量执行标准,按照内容不同分解下达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各项目部、各事业中心执行落实,转化为董事会决策的支撑依据,并充分运用于集团产业发展的各领域,服务于集团产业拓展和改革发展。幕僚办要指导和协助做好集团智库研究咨询成果的快速转化,要结合集团发展阶段、产业拓展节奏、运营管理条件等市场环境与发展条件变化,适时提出纠偏意见,协同有关职能机构做好执行、改进、提高、协查工作。

4、要高度重视加强集团智库人才队伍的建设。得人才者得天下。集团要实现的战略部署,全面拓展“五大产业板块”,实施集团多元化发展布局,早日实现伟大的“和弦梦”,关键还是要引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管理专家型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集团资源整合的重中之重工作。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人才为企业注入核心资源和系统专业能力,为企业家灌注了新生智慧和长久活力,全程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引领企业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充实智库专家团队,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去挖掘高端前沿国际国际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8

9

第四篇:建设新型高级智库 打造中原新经济增长极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助力河南省发展纪实

‚习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对河南而言,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也迫切需要通过强化智库建设来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我们就是要将‘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围绕中原经济区新型发展路径与模式开展研究,探索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理论研究高地,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的新型高级智库!‛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小建说。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牵头,河南省内多家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共同组建而成的河南省首批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自2012年10月由河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把建设成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新型高级智库、中原经济区发展理论探索的研究高地、中原经济区建设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实验基地作为定位和目标,为解决省内实际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使‚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新型中原高级智库。

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自挂牌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实现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支撑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并在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和努力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地方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等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实践实验基地,积极探索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三化‛协调理论,完善构建城镇聚落空间格局理论,并拟突破城镇化过程、驱动力以及不同地域范畴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规律等问题,计划在中原经济区现代城镇体系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和中原经济区健康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目前,‚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人才和教育优势,通过各方面、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地方政府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和正在建设3-4个‚三化‛协调发展理论与政策实践实验区,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将实验区打造成全省的‚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领先区。中心现已与鹤壁市人民政府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签署校市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双向交流机制,互相支持建立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省委、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23份。其中,中心主任李小建发表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立足长远》受到了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的批示,《‚人地关系‛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受到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的批示,《新时期河南发展区域战略:豫陕合作,协同发展——关于豫陕共建‚黄河流域中西部合作发展试验区‛的构想》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批示,中心研究员马华撰写的《难点村治理》受到了副省长张广智的批示,中心教授杨承训、仉建涛、郭军、李金铠等多次受邀参加省领导与社科界专家学者年度座谈会,就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此外,由‚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三化‛协调发展》和《学者之见》系列刊物在为政府建言献策方面也做出了令人不可忽视的贡献。李小建表示,《‚三化‛协调发展》和《学者之见》系列刊物将成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具有传承性的品牌项目,持续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端服务。

搭建高层互动平台 交流科学发展新思想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创办‚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发展论坛,承办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等多种方式搭建高层互动平台,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个领袖、各路领军人物创造科学发展研讨、交流、碰撞、提升的平台,并以期借

助这个平台让学界在与业界面对面的接触中,感知科学、感知实践、感知并定位好自己的研究方向,感知怎样实实在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创造出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发展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分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吕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部部长、博士生导师侯永志,国家农业部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伟,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国家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庆瑞,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乔新江,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李柳身,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等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四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科学推进城镇化与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现代化农业大省‛和‚打造美丽河南、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李小建说:‚中心主办的科学发展论坛邀请了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座谈,便于碰撞科学发展思想,交流科学发展经道,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也便于中心更进一步了解高层动向,使中心能够更加准确地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后,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以专家学者的角色撰写文章、出版论著、发表评论,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战

略规划、政策制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整合优势资源 提升持续创新动力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一直在整合各协同成员单位的研发、推广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体,形成理论研究—政策建议—成果推广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建设新型高级智库,打造中原新经济增长极不断努力。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优势学科群为重点,以合作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为支持系统,依托创新中心开展研究取得的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专利、软件、数据库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方面成果,进行资源整合。

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培养机制,推动各协同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其他人才,协同高校之间研究生课程及实践活动相互开放。为培养在研发、推广等方面具有真正优势的复合型人才,‚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还将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范式,积极实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重的模式,设计实施‚分流滚动式‛、‚导师全程式‛、‚多方联合式‛培养模式。中心还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定期选拔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探索实施‚3+X‛培养模式,开展本科双学位、交换学生和硕士直通车项目,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科学前沿,国外学习环境,开拓国际视野。

‚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汇聚高水平人才,提升持续创新动力,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和研究团队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学科发展,推出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目前,中心已经孵育和培养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将仍然按照‚河南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建设目标,以我省‚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基础理论、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支撑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必能引领中原经济区和河南省,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的新经济增长极,河南省的‘三化’建设也必将取得更加喜人的成果!‛李小建说。

第五篇:云南高校智库建设实施方案---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4〕1号)精神,进一步提升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服务政府和社会需要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任务,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的战略需求,聚焦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增强吉林省高校在国家或区域发展中的贡献度。

二、建设目标和定位

新型智库依托高校各方面高层次人才集中、各学科协同创新思想集聚及对国情和世界理解视域广阔等丰厚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类研究机构、中心和基地的功能作用,以人才建设为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职责,为政府提供专业客观、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高校新型智库是对人文社科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相辅相成。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自2015年开始启动,结合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完善总体布局,提升人文社科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首批计划遴选10个左右高校智库进行支持。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

(一)建成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型智库。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吉林风格的高校新型智库,使之成为改革发展决策的建言者、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引导者,成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思想库和创新源。

(二)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平台国际化进程,打造省属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支撑党委政府决策的咨政平台和决策咨询制度。

完善咨询研究成果传播推广机制,着力构建咨询研究成果的生产、发布和应用转化机制,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可信任可依赖的咨政服务平台。

(四)建成高端应用型人才集聚的高地。

通过建立以服务国家或区域发展为导向、以实质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活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集聚,打造高校一流人才集聚的高地。

三、申报和遴选

(一)申报条件

现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可申报智库。鼓励高校牵头,协同相关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共同联合组建智库,广泛聚集各类智慧要素和创新要素,提升智库建设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二)遴选程序

1.符合条件高校按照申请条件组织申报,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填写《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申报书》报送省教育厅。

2.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依据专家建议,比照学校申报智库的建设任务和预期绩效,择优支持。

四、建设任务

(一)学校要为智库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实体化管理体制,负责智库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为参与智库研究的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和服务支撑系统。

(二)探索建立围绕任务和项目要求的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有序流动。

鼓励高校教师到政府挂职或各类研究机构全职从事咨询研究工作。加强智库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立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吸引高层次专家“驻库”研究。

(三)强化数据库、资料库和网站的建设,鼓励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分享数据资料,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

(四)通过定期举办有影响的高端论坛,帮助研究人员培养问题敏感性,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精英等良好沟通的渠道。

(五)定期通过论坛、论文、出版物、权威性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并加强对外宣传;

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话语权”。

(六)建立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投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以公益方式投入。

(七)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

建立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智库咨询工作,保证高校智库咨询工作发展的可持续。

(八)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加强与国外相关智库的实质性合作,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加快智库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九)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依托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五、建设周期和经费

立项支持的智库建设周期为三年。建设经费由多方投入,主要争取省财政予以建设经费支持,同时由智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智库依托高校要求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

六、考核评估验收

高校新型智库实行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建设。主要考核评估指标围绕成果发表水平、咨询报告采纳件数、成果转化率及队伍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侧重考察研究成果对实际决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特别突出质量和绩效导向,切实激励学者潜心于决策研究。

立项建设的高校新型智库,要编制3年发展规划,定期向省教育厅报送任务工作完成情况,每年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相关领域政策咨询报告,并被省委、省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采纳,省教育厅根据备案的发展规划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在建设末期组织专家对智库进行验收认定。为支持认定挂牌智库持续发展、做优做强,对科研成果(咨询报告)能够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智库给予后期奖励和项目优先支持。

上一篇:督查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督导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