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2022-07-03

第一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咱们学校五.三班xxx的家长,前几天呢,孩子和我说,爸爸我们学校选优秀家长,我给你报个名吧,要是选上了还要去演讲的,当时也没在意就说行啊!放学后孩子和我说,老爸你被选上了,快准备演讲稿吧,我说爸爸又不会说普通话,能不能不去了,孩子说都报上了,我们老师说了,不用说普通话,内容好就行,说不定你还能被选上呢,为了能给孩子做个榜样,我就硬着头皮站在这里了。著名的心理学家杨凤池教授说过,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孩子。上小学的孩子,正是其品德、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在做作业时,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站在孩子身后看孩子写作业,你这是写的些什么呀?横不是横,竖不是竖的,乱七八糟的像什么,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做错了,3乘7你不知道是几啊,老师是怎么教你的,你有没有认真听啊,脑子里都装的什么,笨死了。孩子就会觉得委屈,平时我写字就是这样啊!这道数学题本来就是老师让预习的,不会你也不教一下,就知道训人。但如果是这样呢,我们在陪孩子写作业,嗯,这次写的字比以前有进步,你看这个教室的“教”字写的不错,比我写的还好。这道数学题你们老师教了吗?预习啊,我说怎么会做错呢,仔细看一下例题,应该怎么做,对,就这样,很好,这么快就做出来了,不错。孩子就会想,我只要认真写,爸爸就会表扬我,不会做的题,只要认真就会解出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自己的习惯。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都有电脑能上网,手机也能上网,孩子们大多都会玩游戏,甚至着迷,有的家长就会抱怨,什么时候你学习像玩游戏那样着迷就行了,其实孩子学习也会这样着迷,只是我们在不经意间把他的这个机会给忽略了,其实玩游戏玩的好的孩子都是学习好的孩子,他只是没用到学习上来,孩子不是不聪明,那么难的游戏,让我们大人去玩都不一定学会,可孩子玩的很精通,这说明孩子接触东西,理解东西比较快,玩游戏,只摁那几个按键,可孩子们不会烦,打游戏,他也累啊,也会口渴,也会饿,可孩子们也都坚持着,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有耐心,他们的意志力很坚强。当然了,我这不是去鼓励孩子玩游戏,这需要我们家长去正确引导,孩子为什么会迷上游戏?大家看一下,玩游戏,我过了底一关,ok,过两关,good,过三关,very good 杀个怪物,掉经验,掉金钱,杀个boss还能爆武器装备,所以孩子们才会乐不思蜀,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把空间留给我们家长们。

再说一个,当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拿来问,爸爸,你看这道题我不会,怎么做啊,10几岁孩子的题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很简单啊!这道题啊!很简单,这么这么做,会了吗?孩子一看,我觉得这么难做的题,爸爸这么简单就解决了,我是不是很无用,很笨啊!以前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怎么做呢,孩子来问题,拿过来,很简单,但不能直接告诉他,拿着题认真看一会儿,告诉他,这道题真的很难,爸爸一时间也解不出来,要不你在自己解解看看,一会儿,孩子又来了,爸爸,还是不会,都10点多了,要不你帮我做吧!明天还得早起上学。我说这题你们老师讲了吗?是不是老师讲了你没听明白,孩子说,没老师没讲,那你同学有会做的吗?孩子说,我问过同学了,他们也不会。我说,既然老师没讲,你的同学也不会,那不怨你,很晚了,要不咱就不做了,先休息,老师不会怪你的。孩子回到自己房间,他就想,不会做,爸爸没责怪,那就休息,可又一想,万一明天有同学做出来了,自己又没做,那怎么办?还是再做做吧。一会孩子拿着题又出来了,爸爸我做出来了,我一看不对,说,这么难的题,你是怎么做出来的?他说我就实现就这样解然后再这样这样做出来的,我说不错,思路很正确,结果有点不太对,你在理顺一下。孩子以后再遇到难题,就会想,不问爸爸了,他又不会做,而且又那么忙,就自己去解决问题了。昨天下午放学后,孩子把数学试卷给我让我签字,说,没考好,粗心大意丢了6分,我说考得不错,很好,孩子问我,没考满分,怎么不批评我,还说考得好,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比我考得好,我对孩子说,没考满分,正好能检查出你的弱点在哪,以后才能更好地提升,如果你这次考了满分,一骄傲,说不定还会落后,为什么要批评你呢?孩子高兴地对他妈妈说,爸爸说只要我努力就还会进步。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成绩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给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以后打好基础。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今天就和大家谈这些,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二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大全)

,好孩子是考出来的

一、关键词:肯定、鼓励、赞扬

二、背景:艺术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是另类、张扬、无拘无束,很难

管教。如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平时言谈举止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就是这么评价他们的,那么学生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如此。后果就是,我就这样了,破罐子破摔,甚至会往更坏的地步发展。

我接手艺术班班任工作后,决定用肯定、鼓励、赞扬等手段来欣赏他们,给艺术班的学生戴上高帽子,让他们觉得在班任心目中他们是优秀的、好学生,在他们想做什么坏事时会觉得不好意思,时时、处处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他们就成了不错的、遵规守纪、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案例一:肯定

艺术班学生考完术科,回到学校准备文化课学习,备战高考的第一节班会课,我是这样上的。首先肯定他们大半年在外地学习术科,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非常辛苦和不容易。第二,辛苦的付出肯定会获得回报,相信他们的术科成绩一定不错,静等佳音到来。第三,班任肯定他们用不到白天的奋斗,用自己全部的、百分之百的努力,文化课一定会达到自己投考院校的要求。第四,得出结论,我们艺术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考上本科院校,甚至会会有许多重点本科院校。那么我们艺术班的升学率可以和实验班相媲美。我们就是另一个实验班,我们应有实验班学生一样的实力,我们一定会有实验班学生的素质,我们应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让学校、学生、老师看低我们,我们不比实验班学生素质差。我们要改变全校师生对艺术班学生的看法。经过这样反复教育与肯定,艺术生从心底自我肯定,从而也就从言行上约束自己,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也就成了好学生。

案例二:鼓励

艺术生刚回来不久适逢东北三省一联考试,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文化课荒废太久,参加考试打不了多少分,怪不好意思的,决定不参加考试。我鼓励学生参加考试,相信自己,即使自己得分低,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更重要的是摸一摸自己的底,自己现在的文化课是一个什么水平,好在下一步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在我的鼓励下,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了一联考试,而且是自己真实的成绩。一联成绩出来后,成绩比学生自己想象的要好,学生的信心也大增。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吧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鼓励他们给自己定下提高的目标,争取二联实现,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文化课成绩提上来;稳步提高,不要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在我的鼓励与指导下,艺术生的文化课成绩稳步提高,在2012年高考中,他们绝大多数学生文化课成绩在300分以上,400分以上学生有四人,达到了重点院校文化课的分数要求。

案例三:赞扬

艺术班学生从三月份组建后,学生的纪律越快越好,学生无论是班干部的工作,还是学生日常规表现,如果有谁不小心犯错,会非常惭愧地主动找我承认错误。而我也会在班级,尤其在班会课上,非常真诚地赞扬他们,表

达老师对他们的感谢。有一周我班与流动红旗擦肩而过,学生非常遗憾,在下一周,当艺术班终于赢得一面流动红旗时,学生激动地与我分享着他们的喜悦,他们的自豪。

艺术班学生的上课纪律,尤其晚自习的纪律非常好。晚自习一直以来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可以说鸦雀无声。各位任课教师也愿意到我班坐班,非常省心。后来,作为班任的我习以为常,不再赞扬他们时,他们会对班任的我夸说,老师咱班晚自习纪律多好啊,一点也不比实验班差;老师咱班比上届艺术班好多了等等。

心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面的鼓励、激励、肯定、表扬的教育效果要比反面的批评、否定、责骂效果要好得多。暗示的作用非常大,肯定学生,学生会觉得自己很好;否定学生,学生会觉得自己很糟。这样的暗示作用的效果美国早已有人做过成功的实验。

但我们教师,尤其班主任,眼中更多地是学生的毛病与不足,更多是批评与责骂。而很少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且更吝啬我们对学生的表扬。我们应努力在工作中用正面的教育带动学生改掉自己的毛病,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教育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读后感

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感

沁阳一小刘艳萍时代在变,观念在变,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懂得以欣赏的眼光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所以我们要用“夸奖”的方法培养出孩子“乐”的兴趣。在孙京媛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中,广义上使用“夸奖”一词,其意思包括“鼓舞”、“鼓励”,也就是“表扬”、“赞扬”、“理解”、“支持”„„夸奖是成功的催化剂,是最有效、最轻松的教子秘诀。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愉快。这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及学习情绪的低落。父母如果能够在此时适时地给予孩子欣赏、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力量,更多的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及信赖。这本书从9大重点通过不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更加成功:欣赏你的孩子,其实天才就在你身边;正面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赞赏孩子必备的10种技巧;错误的表扬将会适得其反;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责备只能给孩子带来身心的伤害;在批评中表扬,在表扬中批评;父母也要经常自我反思;让孩子先成长再成功。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家长,在使用夸奖这个利器时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和方式。只有这样,夸奖才

能产生最好的教育功效。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适度:

1.夸奖时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一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甚至是广为宣传,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事实上,语言、表情、目光、动作都可以用来表达赞赏,但在夸奖孩子时,应高度重视情感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2,夸奖时采取的方式要“虚实”适度

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夸奖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的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子里“扫地”,家长此时明知如此也不必点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益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老做不好,每次总得低分,心里很自卑,这时家长就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现在还没有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却是必不可少的。

3,夸奖时的点面关系要“结合”适度

孩子取得一些进步,家长应该针对进步的点进行着重的表扬和夸奖,适当的外延是可以的,但要控制好范围。比如说孩子最近的学习成绩有进步,就针对这方面重点表扬和鼓励,乃至奖励;即便这里

面有一些偶然因素,家长仍可借机对他的学习态度和自觉性等方面进行鼓励,这可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家长切不可由此认为孩子一好百好,把他夸得跟天仙似的,而忽视或掩盖了他在劳动或纪律等方面的不足,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只要我们发挥自身的智慧,把夸奖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运用中做到以上几个“适度”,那么,夸奖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是一件很好的“利器”。但仅靠这个利器还不能教育好孩子,因为还缺乏另一利器——“批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是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片面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无论孩子怎么做,即使犯了错误,也要说“好好好”,即使批评也是轻描淡写、隔靴搔痒,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当夸则夸,对孩子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不断进步;当批则批,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错误想法,在注意方式方法和策略的前提下,应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让孩子明辨是非、知耻后勇,促使他改正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四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王皓月家长教子心得)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幼儿教育的点滴体会

陈亚玲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为人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如何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我认为,夸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吃饭可是最让我们家里人头疼的一件事,一日三餐,每一餐都得吃上好长时间,要么不肯张嘴,要么就是嘴里包了一口饭要等很久才肯咽下肚去,有时为了让他快快张嘴吃饭,爷爷奶奶还要在孩子面前想尽办法表演节目,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有点好笑,不过相信许多家长可能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但自从孩子进了幼儿园后,我们发现孩子开始慢慢养成了吃饭的好习惯,不仅不挑食了,而且还不需要大人喂,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总会说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把粮食种出来,老师让我们不能浪费,而且饭吃得多,才有力气能够像奥特曼那样打败怪兽。直至现在,孩子在幼儿班里每次吃饭都是第一名,并且都能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一直受到老师的表扬,也让其他的家长为此羡慕不已。为此我深深感受到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夸赞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自从上了幼儿园后,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不仅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而且还能经常主动帮助我们大人做家务,在我们的夸赞声中,孩子长大了,也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孩子现在比较喜欢画画,每天回家后都要“乱涂鸦”,但在刚开始学画的时候,他也曾经有过抵触情绪。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里画画,老师说他拿着画笔愣在一边就是不肯画,最后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了,只有他还是白纸一张,最后还很伤心地哭了。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画画,孩子回答我说“我不会画,画得不好,所以我不想画”,边说边哭,很是伤心的样子。于是我很耐心地说“宝宝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们是乱涂乱画,没关系的,妈妈相信我们的宝宝肯定能行。”于是,他开始参照着画起来,慢慢的就能把一只毛毛虫画得有模有样了。现在,孩子虽然画得并不是很好,但却也有所进步,我想只要能通过画图发挥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培养他的一些兴趣爱好,对他发展肯定也是有所帮助的,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信,提高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第五篇:好孩子是靠“惯”出来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他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因此,对于父母而言,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孩子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做到习惯成自然。

战胜惰性

暑假到了。对于在课堂上奋战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来说,“终于轻松啦”,无疑是发自心底的呼声。但是,放暑假,是不是该彻彻底底地抛开一切,只顾休息玩乐呢?这种想法显然不足取。

人们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一边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享受着躺在被窝里的舒适,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暑假了,类似的镜头恐怕会更多地再现。

到了暑假,一般家庭的父母都是白天上班,大段的时间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家中即使有老人,管理的力度显然远不如父母。当孩子的惰性占据了上风之时,一切就处于失控状态了。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被逼无奈,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要作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些孩子深陷于“激战”的泥潭中,被“主动”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

要想战胜惰性,首先要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诸如早上起床这样的事是没必要作任何考虑的。我们需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动手,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仗的架势。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往往在事情的开端,头脑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问题时,惰性就出现了,“战争”也就开始了。一旦开仗,结果就很难说了。所以,要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时,就马上行动。

其次,应制订一个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睡觉的作息表,在作息表里明确写上自己的日程安排。“天”的单位太大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时间计划,至少应该细化到小时,也就是说,自己一天当中能够利用多少个小时,还要知道一个小时的效率是多少。把这些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再次,父母可以利用暑假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惰性和欲望。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而且自己也要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诺,充满责任心。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

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省心,自觉,不用管。我告诉他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孩子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作为父母,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

女儿读小学时,每年的暑假我们家都有一段时间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我只大致记得每天要有这样几项内容: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16开大小的)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一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后来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

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前她们华师大二附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里复习。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馆,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复习。头两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书籍资料,归类,订考前复习计划,稍作调整、放松。从第三天起,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有时候,我和她爸在餐馆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电视、电脑都没随便开。倒是我们回去之后,她才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艺术人生》《人物》《央视论坛》《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23∶00前睡觉。

又逢暑假,孩子们兴奋,父母们忧心忡忡,巴不得学校天天上课。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绝好机会,关键是父母如何遥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议父母学一点“放风筝”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覆盖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计划,然后抓住这根“线”,让孩子在假期“飞得高,飞得远”,又不偏离“轨道”。

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上一篇:韩国语的基本句型下一篇:和君教育机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