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镇

2024-05-04

低碳生态城镇(精选九篇)

低碳生态城镇 篇1

一、低碳城镇概念解读

低碳城镇是指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 人们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镇。目标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 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 同时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低碳产业发展。

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生态保护运动的先驱芒福德在其《城市发展史》中提到要避免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焦炭城的出现, 我们要为城市发展找到新的出路。能否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如何在规划中引导、控制和减少碳排放, 如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如何提高碳汇以提供宜居的环境?城镇规划理论的“低碳化”转型将成为我国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低碳城镇规划理念模式探索

(一) 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系统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在本质上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一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称“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实现我国城镇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应该形成基底低碳 (能源发展低碳化) 、结构低碳 (经济发展低碳化) 、方式低碳 (社会发展低碳化) 和支撑低碳 (技术发展低碳化) 的低碳城镇发展路径。建立低碳城镇必须提高能源效率,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 也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 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二) 镇域规划层面确立城市低碳技术应用系统

1. 低碳交通物流系统:

我国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为了减少碳排放, 通过劳动分工组织功能性城市区域, 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 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对于具体居民点系统, 采取多中心紧凑型空间布局也能大幅度减少由于通勤造成的碳排放增加。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经济增长居于欧洲第一, 交通工具却主要是公交车和自行车, 碳排放低, 适合人类居住。

2. 扩大碳汇系统:

碳汇是指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CO2, 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 森林、草地和湿地系统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因此对于规划建设, 一方面需要重视节能减排, 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培育碳汇系统, 增加碳汇总量。

(三) 镇区规划层面形成低碳型城镇空间结构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阶段, 高速城镇化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协调城镇化与低碳化的要求是在镇域规划层面确定驻地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空间范围。在镇域规划层面划定建设用地空间, 主要通过生态环境容量和开发空间分析进行划定, 包括低碳整体形态均衡塑造、低碳土地利用动态平衡、低碳道路绿色系统设计。

三、低碳城镇规划实践——以刁口乡为例

规划以低碳生态镇规划为理念进行刁口乡规划编制, 将我国低碳城镇规划理论和实践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规划按照国家《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 从镇域规划、镇区规划两个层次展开, 规划内容涉及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引和重要项目策划等多个方面。

(一) 规划背景

刁口乡属于东营市利津县, 处在黄河三角洲中心位置和黄河故道的入海口, 成陆土地年代新, 陆地面积526.5平方公里, 人口13000人, 其中实际在编户籍人数仅1700人。区域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碳汇资源广, 具有编制低碳生态城的良好条件 (见图1) 。

(二) 低碳发展战略研究

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按照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 坚持生态优先,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重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在保证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的基础上, 进行保护性区域开发。发展低碳生态经济, 应用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物流系统和扩大碳汇系统等技术构建低碳经济园区产业系统。空间采取集中开发与突出重点战略, 集中开发, 围绕乡驻地逐步外延发展, 维护土地利用现状, 避免大规模、低效率的联线和面状开发, 实施集约化、紧凑型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非常明显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重要的沿海区位, 加快刁口渔港建设, 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低碳产业园区以及原盐生产生态区。

(三) 低碳镇域规划

1. 村镇体系规划。

以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刁口乡发展主动接受东港新城辐射, 构建与东港新城、利津城区双向互动的格局, 形成功能相对独立、能为东港新城和利津县提供高质量生态旅游、低碳经济为主的经济园区 (见图2) 。

在充分尊重现状村镇体系的基础上, 以集约、高效、生态、低碳为基本目标, 以黄河三角洲低碳经济园区刁口乡驻地为发展重点, 进一步发挥刁口港口的作用, 形成“一镇一港一村”的村镇结构体系 (见图3) 。

2. 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

利用传统产业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发展绿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新能源风能发电等低碳产业, 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和油田机械制造业, 发展绿色仓储物流业, 构建完整的低碳产业体系。

3. 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

建立区域高效高速交通系统规划, 为了减少因交通造成的碳排放, 规划与外部联系的高效高速交通系统, 以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为主进行高效高速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见图4) 。

规划自滨海高等级公路出口经园区中心区至渔港建设滨海高等级公路联络线, 将物流片区、产业园区、汽车站、中心区、旅游服务中心和渔港由高等级快速公路连接起来, 极大地方便经济园区向周边地区的通行。

结合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规划区域慢速交通系统即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自然保护区内慢行系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不设机动车道, 但仍设置一些木栈道或土路, 可供游人步行、骑自行车或骑马游览。

4. 扩大碳汇系统规划

刁口乡成陆时间较短, 泥沙、海潮、盐碱等不利于湿地、草地、林地等碳汇系统发育, 因此, 需要培育区域碳汇系统, 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不同的固碳潜力, 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固碳效益配置郊野生态系统、城镇生态公园和道路林网系统。与此同时, 由于湿地系统的CO2排放量大于吸收量, 因此, 应尽量避免规划大面积的湿地空间, 必要时可尽量将水源地保护与湿地系统相结合进行规划布局。

基质碳汇系统改善与修复。对于滩涂、林地、草地基质, 在封育和维护荆条、柽柳、毛白蜡、芦苇等原有植物基础上, 合理引进其他喜碱性土壤的植物, 例如紫穗槐、沙枣、沙蓬草等。对于耕地基质, 充分考虑其与周围灌渠、林地、草地的衔接。

生态廊道碳汇的保护与修复。在道路防护绿地两侧, 配合生物活动规律, 拓展生态廊道宽度。建议鸟类活动频繁地区两侧预留200m, 一般动物迁徙、栖息两侧预留60m (见图5) 。

对于河道生态廊道, 保护现有河岸湿地, 实现湿地的自然修复, 不主张片面扩大湿地面积 (见图6) 。

生态节点碳汇保护。生态节点是重要的自然生态遗产, 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必须实施保护措施, 主要遵循有利于动物、植物穿越不同基质、斑块, 即保护各种基质斑块之间的渗透性。

城镇边缘界面建设策略。对于城镇与周围环境的交汇界面, 一方面通过不规则的形态, 拉宽其与外界生态环境的接触界面, 提供多元生态接触。另一方面, 通过大范围绿化缓冲, 最大限度减轻人类活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营造良好的城镇、郊野共存局面 (见图7) 。

(四) 镇区总体规划

1. 集中式空间布局

规划以低碳、生态城镇为理念, 塑造低碳城镇的整体空间形态, 采取集中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将城市各项主要用地集中成片布置, 形成“一心、一点、一轴、一廊、五片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创造融“海、滩、水、城、绿”为一体的整体意象, 建设集中紧凑、兰绿廊道楔形相隔、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低碳交通方式齐备、风貌特色突出的低碳生态型园区 (见图8-13) 。

2. 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结合驻地用地现状, 在各类公共设施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规划建设新的园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换乘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通过合理规划, 全面提升地区活力, 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生态良好、低碳环保并具有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中心片区。

通过政府、行业指导, 制约企业行为和市场消费行为是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税收政策, 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 低碳城镇规划强调低碳经济系统和低碳城镇规划理念, 从镇域规划、镇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导引各方面对低碳城镇规划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初步建立了低碳生态型城镇规划模式。笔者水平有限, 以期与各位规划同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环境保护.2008/22

[2].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 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辛章平 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15

[4].庄贵阳.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环境经济.2007/1

[5].顾朝林 谭纵波 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9/181

[6].金 涌 王 垚 胡山鹰.低碳经济: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10

[7].付允 马永欢 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付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9].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中国科技投资.2007/11

[10].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低碳生态城镇 篇2

二 级 院 系:社会工作学院

专 业 班 级:殡仪A120

3学号:0205120317

姓名:田洋

指 导 老 师:刘炼

关于重庆中小城镇低碳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田洋 牟震华 许春阳 陈建军 石思玉

(社会工作学院殡仪A1203)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人类遭受了很多很严重的损失,成为人类目前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所以逐渐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国际碳减排形势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能源问题正面临着必须确定未来战略方向的路口,低碳战略势在必行。低碳战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碳捕获技术。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碳捕获技术大规模实施太不现实,而新能源的应用也处于初期阶段,效果有限,唯有节能减排是当下最可行、最切实的途径。“节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还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节能目标同时也是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利抓手。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型城市的节能减排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中小型城镇,如何发展中小型城镇的低碳经济,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成为近年来的重点。重庆身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小城镇的低碳发展很是吸引关注。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我们将针对其中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一些问题来更全面的了解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网群众。调查方法是网上统计调查方法。

(2)问卷发放过程。按上述要求,我们将在网上发放调查表,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来进行调查。

(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网络调查问卷法为主,人工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

(三)研究目标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善环境成为了目前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调研中小型城镇目前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环境破坏问题是否严重、如何更有效的促使中小型城镇向低碳生活发展可以很好的得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好的方式与方法。并从而加强人们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与重视,以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碳排放量,低能源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幻的今天,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低碳技术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的严峻考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表象化,人类急于寻找新的能源模式即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来实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具备广泛社会性的经济理念 低碳经济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在这些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

(二)低碳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二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低碳生活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以下几问题涉及低碳:“3.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低碳”一词的?” “5.你对重庆低碳城镇的建设了解多少 ” “6.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吗?” “9.关于低碳城镇建设,你希望政府方面做些什么?”

其中第三个问题15%的调表人选择A.从网上看到,60%的填表人选择B.从电视新闻或报纸报刊,剩下25%的填表人选择C.从社区宣传了解,没有同学选择D.从未听说,由此可见国家在低碳上的大力宣传。关于问题五,15%的填表人选择A.基本了解,80%的填表人选择

B.不是很了解,5%的填表人选择C.一点都不了解,有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重庆政府在关于重庆低碳反展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大力宣传和加大重视。问题六,100%的填表人选择了A.有必要,由此可见大家在低碳这个问题上持一致看法,都支持低碳生活与经济。在问题九上,50%的填表人选择了A.从政府部门做起,低碳行政,20%的填表人选择了B.加大社区低碳宣传,提倡低碳生活,30%的填表人选择了C.监督城镇低碳企业,加强管理,发展低碳经济,这样的情况表明了大家希望政府起带头作用,同时加大对企业低碳的管理。

(二)对于低碳发展的建议

我们问卷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你认为如何才能让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由于大家的回答多种多样,且很多重复的,所以经过了我们的整理得出了以下这些建议:1.增强环保意识2.推行林业汇碳3.养成低碳习惯,从若干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1.将废水循环利用 ○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

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3.用过的面膜纸可以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

纸的香气

4.浸泡过后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还可以○

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电力。○

9.尽量不使用冰箱、电扇、空调,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

调至室温25~26°之间(最好26°以上),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也可以盛放一些豆类)○

12.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用作肥料用 ○

四、对此次调查的总结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了解了重庆中小型城镇的低碳发展还不是尽如人意,不过人们对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是大力支持的,不过由于不知该如何进行低碳从而导致低碳发展不如人意,政府应加大如何低碳的宣传,怎么从生活的小事开始低碳。以推进对低碳生活的发展,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不法企业的打击,以防止一些企业不按规定办事,危害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12).[2]姬宏伟.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实现的讨论[D].山西理工学院,2011.重庆中小型城镇低碳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你好,为了解重庆中小型城镇低碳发展,并作进一步分析,我们特组织了本次调查,此次调查采取本记名形式,希望你在空闲之余,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意见。

1、你的性别:

A男B 女

2、你来自的地方是:

A大城市B中等城市C小城镇D乡村

3、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低碳”一词的?

A从网上看到B从电视新闻或报纸报刊C从社区宣传了解D从未听说

4、下列行为你能做到哪些

A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B少开车C用节能电器

5、你对重庆低碳城镇的建设了解多少?

A基本了解B不是很了解C一点都不了解

6、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吗?

A有必要B没有必要

7、你了解到低碳的理念后,还会支持吗:

A赞成B不赞成8、你觉得低碳生活使你感受到切身利益吗

A是的,极大提高我的生活水平B一般,变化不大C没有,一切只是官方说法

于家堡:打造低碳城镇示范新区 篇3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伴随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低碳战略,已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概念。

如果说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和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低碳战略的重要性,那么不断培育新的新兴产业,促进消费升级,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发展低碳战略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表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如何发挥好低碳战略,不仅关乎经济指数,也连着“幸福指数”。

2011年6月21日,作为APEC首例低碳城镇示范项目,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镇建设正式启动。于家堡金融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规划1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50万平方米;于2009年开工建设,计划8至10年建成。

据了解,于家堡将借鉴曼哈顿、芝加哥、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世界著名金融区经验,委托日本日建公司对城市设计、交通规划、风能利用、水资源再生、太阳能利用、绿色电网等进行全面研究,从集约型城市角度探求低碳化技术路线。目前,已有包括美国洛克菲勒、铁狮门、香港英皇集团等在内的百余家企业在该区域注册,涵盖基金、信托、保险、交易所等多个领域。

选址

据了解,低碳城镇示范项目始于2009年。当时,于家堡金融区运营公司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日本日建公司开展于家堡金融区低碳城市专项研究,在双方多次沟通和交流下,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日本日建公司分别向各国政府和APEC组织申请设立低碳城镇示范项目。

“在中国国家能源局、日本经济产业省和APEC组织的推动下,2010年6月19日召开的第九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上,中日两国联合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确定天津于家堡金融区为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孙杨告诉《经济》记者,“国家能源局希望通过低碳示范城镇项目,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积累一些新经验,探索一些新路径。”

那么当时申请设立低碳示范城镇的标准是什么呢?

孙杨告诉主《经济》记者,当时的申请门槛有三点:第一,有详细的低碳城镇规划;第二,有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撑;第三,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由于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尚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准入门槛和各项指标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细化。

从APEC低碳城镇示范项目立项以来,短短的一年中,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硕果累累,不仅完成了低碳城镇概念的研究,还完成了首例低碳示范城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预计年均提高0.8%至1%,到2015年将达到52%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00个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个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

可以预见,于家堡低碳示范项目的成功启动,以及于家堡低碳示范所形成的低碳领导能力,将引领带动全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低碳城镇的发展。

示范

在于家堡金融区建设方面,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积极贯彻天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行绿色建筑理念,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共享绿色,共同发展”的理念,从规划建设伊始,就组织国内外城市设计、管理领域的顶级团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了全面优化。

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介绍,与单纯关注单项减碳技术或单个绿色建筑的模式不同,于家堡金融区以“金融主业,复合业态,立体架构,复合功能”为规划目标,着重突出“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的规划亮点和时代特色,从城市综合开发层面开辟了一条节能减碳的道路。

规划,突出低碳设计,绿化率将达30%。在规划方面,于家堡金融区委托美国SOM设计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同时委托日本日建公司进行低碳城市专项研究,从集约型城市的角度探求低碳化的技术路线,设定合理的减碳目标,打造环保、节能、减排、降耗、低碳的绿色生态建筑。

交通,公共交通优先,地下轨道串新区。未来,商务人士下班后,可以不出楼宇直接到地下,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空间自由通行。于家堡的地下轨道交通可以串联整个新区甚至可直接通达天津市区、北京。

能源,区域集中供应,引入能源合同管理。利用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建设“供冷中心”,为区域内大厦进行“集中供冷”,可以节能30%-35%。此外,金融区尝试综合利用城市电厂余热、峰谷电力、冰蓄冷等低碳能源和技术,在区域内规划设计了若干个能源中心。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能源和土地,为金融区提供绿色能源。

施工,倡导低碳作业,积极推动自愿减排。于家堡金融区将“低碳施工”作为重点。新金融公司建设了滨海新区最大的工房群——“建设者之家”,为建设人员提供舒适节能的办公与生活设施,并组织了低碳施工导则的编制和面向全员的低碳培训。金融区还积极推动自愿减排,和天津市排放权交易所紧密结合,利用市场化交易平台和金融创新手段,带动全社会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预期

当今社会,每一个试点地区所在地的政府,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于家堡金融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低碳城镇的示范效果和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

亚太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Yang Bing Chwen表示,天津于家堡金融区是在亚太选出的第一个低碳示范城市,这里制定了很多施工导则、规划导则,引进了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确保其能够满足低碳城镇建设的十余项考核指标。

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波告诉《经济》记者,目前于家堡起步区已开工建设,其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优化,为打造全过程的低碳示范城镇,于家堡已开展低碳施工技术研究,编制了低碳施工导则等,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据了解,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已经分别与银河创新资本管理公司、达华世纪低碳研究院、山西盛科投资公司以及日本日建公司签署低碳发展合作项目,并建立了低碳产业基金。

低碳生态城镇 篇4

1. 研究目的及相关概论厘定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 探索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海南省小城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方法。参考相关文献, 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小城镇相关概念进行厘定。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小城镇是指以小城镇空间和农村居民点空间为载体, 发展低碳经济, 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创新低碳技术,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小城镇。

2. 低碳生态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分析

低碳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应该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产业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指导下, 发展低碳经济。如图1所示。其中清洁生产,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循环经济, 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3. 低碳生态小城镇实例分析

龙桥镇地处海口市近郊, 东与龙塘镇交界, 西邻永兴镇, 南与龙泉镇交界, 北接府城镇, 总面积49.5平方公里。龙桥镇处于羊山地区, 土壤多属石砾土, 土层浅薄, 肥沃而疏松。龙桥镇共有8个村委会, 41个自然村, 总人口21362人。总户数5955户。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031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3745元。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分析主要从农业、工业、旅游业和村镇规划角度分析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

龙桥镇农业经济活动的低碳性分析。龙桥镇农业主要生产甘蔗、黑豆、芝麻、木薯、菠萝蜜和养生猪。农业经济较弱, 占社会经济比重小。农业户数3097户, 其中耕种面积小于10亩的占95.06%, 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1.78%。低碳发展优势:1、具有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2、距离海口市近, 可以发展近郊农业。劣势:1、家庭小型农业科技含量低, 种植业中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造成非点源污染, 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2、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畜禽类粪便和污水问题, 带来恶臭, 破坏环境;3、再利用、资源化低, 不利于低碳、生态发展。

龙桥镇工业经济活动的低碳性分析。龙桥镇工业主要为铁器打造、木器制作、椰雕、电镀和油漆, 工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22.33%。优势:1.工业发展属初始阶段, 易于用“低碳”观念和技术指导工业发展;2.自然环境好, 有丰富热带植物资源、可发展生物质能源, 有丰富风能、太阳能, 可发展清洁能源。3.建筑充分利用当地火山岩, 有助于低碳。劣势:1.初级制造业, 科技含量低, 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2.工业分布零散, 与居民区混合, 造成面源污染, 不易控制与减排;3.产品单一, 未能形成产业链, 生产效益低, 不能带动社会其他产业发展。

龙桥镇规划与旅游的低碳性分析。1.目前建成区功能混乱, 基础设施不完善;2.乡村布局零散, 土地利用不集约, 不便于农村基础设施配置, 不利于低碳城镇发展;3.总体规划好, 宣传、实施不足。旅游现状方面, 乡村旅游意识不强, 配套服务设施短缺, 资金短缺, 人才缺乏, 乡村旅游品牌不鲜明。

4. 结论与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 得出海口市龙桥镇现状为: (1) 农业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属于石油农业, 二氧化碳排放量高, 市场化、生态化、资源化低。 (2) 工业方面, 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 污染排放点数量多, 分布较广, 但是龙桥镇自然条件优越, 工业属于初试阶段, 容易引进新技术进行改造。 (3) 村镇规划方面, 村镇规划效果好, 有利于城镇化和低碳经济发展, 但是其现状不容乐观, 宣传、实施较弱。 (4) 旅游方面, 龙塘镇乡村旅游意识不强, 外部条件欠缺。

针对以上结论和问题, 提出一下建议。 (1) 农业进行低碳改造, 农田和园地等种植业少施用化肥、农药, 增施有机化肥和绿肥, 种植业资源可以提供给养殖业例如养生猪, 在此基础上建立沼气池, 用于照明和燃烧, 沼气池废渣又可当做有机肥使用。 (2) 工业低碳转型与改造, 其中家具产业, 木材加工厂——家居办公设备——剩余物可以用于燃烧或者粉碎做压缩版和培养菌基, 其发酵后可用于肥料和沼气池;打铁、电镀产业必须规模经营/集中经营, 废渣、废液、废气集中处理。 (3) 新农村居民点体系构建, 施行组团式中心居民点结构, 对零散分布村庄进行迁并, 基础设施配置过程中可以利用GIS网络分析中的区位-配给模型, 进行可行性分析。 (4) 旅游低碳开发, 按照海南乡村旅游模式定位, 发展产业带动型和乡村度假休闲型旅游, 龙塘镇可以考虑火山口地质公园、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椰雕文化游和特色产业游如打铁、木器制作。

参考文献

[1]付加锋, 庄贵阳, 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8) :38-43

低碳生态城镇 篇5

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的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和趋势。

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3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几乎占到了总排放的50%。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施工总量的持续增长,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制肘或动力。未来中国城镇建设中,绿色将成为基础条件,低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绿色低碳将成为中国城镇建设产生价值和效益的一个关键环节。创建生态社区,开启低碳生活,已成为未来城镇建设发展的主流方向。

2 为村镇居民开启低碳生活

天津大邱庄新镇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113亿元。规划安置区建设规模245伊104m2(包括农民还迁住宅180伊104m2,公建20伊104m2,地下停车位45伊104m2)。涉及全镇26个村街、12 217户、37 138人。计划从2011年至2015年,利用4年时间,完成宅基地换房工作,复垦后增加耕地263.6hm2。

早在10年前,住建部就推出了“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综合运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照明节能和循环水处理系统等技术的“生态小区”浮出水面。2010年8月,天津市政府批准大邱庄被为第四批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试点。规划项目区占地面积10.8km2,其中还迁安置区占地面积188hm2,出让区面积732hm2,拆旧复垦区面积655hm2。

2011年9月天津大邱庄新镇建设项目被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选定为第一批7个全国绿色低碳重点示范小城镇之一。这标志绿色低碳建设理念被引入保障房领域,为村镇居民开启绿色低碳城镇新生活。

3 绿色低碳建设始于创新的规划设计

工程设计是一切工程建设的源头,而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遵循绿色低碳之路,大邱庄建设项目伊始,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公司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依托中冶的资金、工程建设技术、管理实力,整合绿色低碳领域的相关机构、专业团队和专家,针对本项目建设特点,开展绿色低碳小城镇整体规划。在集约节约、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的原则下,展开“绿色”思路,通过各个规划建设层次的“绿色”设计,实现整个项目的“低碳”效应。

3.1 应用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

绿色低碳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维护功能让自然做功。同时建构安全、健康稳定的社区设施环境。

借鉴国外的减碳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经验,在应用BIM技术建立的大邱庄新镇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绿色低碳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上,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和长期运营特点,研发减排低碳计算模型,实现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绿色低碳目标;指导项目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选用、市政设备系统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负荷计算、专项低碳技术应用以及大邱庄镇市政系统长期运行监控。

低碳不仅仅是减少污染气体排放,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生态、绿色的环境。在大邱庄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入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GSI(Green StormwaterInfrastructure)项目建设理念,充分利用项目的既有资源、环境,以可持续景观园林、湿地景观水系、综合能源利用系统、慢行交通系统,组成大邱庄新镇区的低碳城镇基础设施,保障实现以节约为首、降低居住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项目建设目标。同时在设计中注意保护地域的生态环境,按地区气候的特点继承和创新建筑形式。在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风等被动环境因素。

3.2 绿色低碳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低碳综合效益计量化

像大邱庄镇开发这样的小城镇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目标应该承接国家的减碳国际承诺。实现通过运行管理,碳减排价值利用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设项目的收益综合计算,在2015年达到同年GDP相应的减碳国家标准。应用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小城镇建设、运营全过程绿色低碳管理的信息化平台研发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和长期运营减碳计算模型,该项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低碳计量技术选择。

按照大邱庄新镇的规划,项目建成设施后将减少雨水排放约30伊104m3,间接减少碳排放量;削减径流峰值,减少雨水管线投资;减少泵站开启频率约50%;有效控制内涝;年均减少COD排放约60t;净化水质,促进下渗,回用雨水资源;减少景观补水,绿化、道路浇洒成本;地热、太阳能的利用减少了设备系统的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并未考虑到绿色建筑的碳排放减少的收益,主要是把未来的现金收益以一个合适的收益率折现,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不能涵盖绿色建筑的真实收益,造成计算的实际收益偏低,进而影响到绿色建筑在市场经济下的推广和普及。

从小城镇运营的层面实现构建人水和谐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现居民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提供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民主管理物质基础;项目建设本身具有的生态教育、示范作用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

3.3 实施可再生能源与废热的综合利用

绿色低碳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及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

1)大邱庄项目能源规划将太阳能的利用纳入到新镇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中,在系统运行效益最优原则下,平衡各个专项技术的应用规模和方式。天津市地处太阳辐射较丰富地区,80%年份的年总辐射量能达到5 769MJ/m2。老镇区和新镇区分别布置被动式太阳能热水器系统,为居民提供生活热水。在安置区中成规模的规划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能满足社区公共、景观照明以外,未来有可能并网。实现投资回收。进一步提升项目的低碳价值。

2)大邱庄地区经过专业勘测,具备可开采利用的地热能,利用项目建设用地内深层地热可开采的地热热水资源提供60伊104m2住宅建筑的供热采暖:利用浅层地能,在大、中型公建中发展地源热泵供热供冷。

3)大邱庄新镇建设规划目标实现100%绿色建筑。安置住宅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安置区所有公共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三星级标准。并已经进入申报程序。

4)可持续绿化和水体景观体系与区域雨洪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利用建设用地内的水文资源结合项目临近团泊湖湿地的自然条件,安置区景观专项规划新镇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设施系统,由具备雨水收集处理功能的景观湿地系统和市政排水设施组成。连接新镇的条滨河绿带、镇中心公园、社区绿地公园,组成大邱庄新镇的植被、水体生态格局。通过专业规划构建由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湿地系统,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减少地下雨水管网的数量和管径,有效地保护水环境。同时发挥湿地的功效生态生产力,实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5)建设慢行交通设施,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连接全镇的慢行交通网络,创建开放的绿色社区。倡导居民绿色出行,鼓励公交出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建立绿色生活模式。

6)安置区规划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中水循环综合利用系统,设施建设与新镇开发同步建设,最大化镇域的生活污废水回收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市政用水量标准。

4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绿镇适老化建设与社区商业规划设计

构建和谐小城镇,实施国家的民生大政方针始终是中冶开发建设项目的根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严峻形势,保障城镇老龄化人口的权益,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大邱庄项目分两个层次规划、建设适老化社区环境和设施,实现绿色低碳小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第一个层次是在建筑内部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等方面关注老龄人口的需求,如使用防滑的地面材料,室内地面无高差,在浴室、厕所、卧室等设置紧急通报装置等。第二个层次是在绿镇室外环境与配套实施层面建设实现适老化,包括路网结构、景观设施、绿地植被、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适老化设计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应急场所以及无障碍室外空间、设施设计等适老化项目。

小城镇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商业和服务设施系统的完善,发展城镇的第三产业,保障小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升级。大邱庄绿镇商业系统由专业商业策划机构调研策划、定位,规划按照全新的社区商业理论作为设计理念,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管理的新型社区商业运营模式,体现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理念。社区商业设施作为系统,由商业和服务业构成,包括邻里中心、商业街、餐饮街、露天集市交易广场、居住小区商业(街坊商业)等商业业态、服务业态及组合。旨在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5 重视绿色技术综合应用,加强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发展低碳产业

毫无疑问,绿色低碳观念已经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但是绿色低碳建筑观念并未步入平常百姓。因此,政府要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央企要成为倡导绿色低碳的主力军,站在城市运营商的高度在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全面实施低碳战略,逐渐增加绿色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与动力。绿色低碳城镇化建设的广阔市场将催生各种绿色建筑人才、设计人才的出现,形成有效循环。

低碳技术是可持续城镇化的技术支撑,现阶段住宅低碳技术成本高,应开发“节能、经济”的环保技术。只有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产品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中冶以大邱庄项目为载体,与相关机构和专家合作展开技术研究,发掘大邱庄绿镇建设的技术内涵和综合价值,发展企业的绿镇建设运营的知识体系,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目前我们中冶正开展四项研究:

1)与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和长期运营减碳计算模型,应用BIM技术建立的小城镇建设信息模型为平台,动态统计、分析小城镇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碳汇,实现信息化管理绿色低碳管理,达到减碳计量化的目标。

2)与教育部国家雨水资源化利用实验室专家合作,开展小城镇市政设施建设与雨水资源化利用综合评价标准与导则专题研究。

3)与民政部老龄委合作,开展小城镇适老化建设导则专项研究。

4)与商务部城市商业管理委员会和社区商业发展中心合作,开展小城镇社区商业建设规划导则研究。

6 结语

低碳设计是中国低碳城镇化的灵魂,低碳工程技术是建设中国低碳城镇的基础。绿色低碳设计需要创新,工程技术同样需要管理和经营的创新。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的唯一途径。中国需要绿色低碳的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企业需要创新的运营理念,创新的企业文化保证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加大政策对低碳产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企业通过整合资源、研发产品、拓展市场、建立和细化低碳产业链是中国城镇化实现低碳目标的当务之急。

中冶企业在“十二五”时期的目标是自身实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绿色运营商的央企品牌目标,由劳动密集型的施工企业向技术管理聚集型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实施城市市政水务、高新工程技术研发应用、标准化与产业化;由施工承包向投资管理型、运营管理型转变;整合内部与外部的技术、资金、管理、运营优势,创新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推进天津市的低碳发展、建设可持续的和谐新天津。

参考文献

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研究 篇6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 2014年9 月城镇化率达到了53.7%。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新型城镇化, 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2 年12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要大力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这就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

低碳发展, 是指以低碳的生产方式和低碳产业逐渐代替高碳的生产方式和高碳产业的过程, 最终使得经济发展能够摆脱传统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束缚。低碳发展受到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它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关系, 世界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探索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发展之路, 以实现城镇化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低碳发展, 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 迫在眉睫。第一, 低碳城镇化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镇化发展, 我国能源消费也快速增长, 2014 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2.6 亿吨标准煤, 这一数值还会继续上升, 除此之外, 城镇化的发展还必将带动水泥、钢铁等高能耗传统产业的发展, 在刚性资源约束下, 如何寻得发展的突破口?应该说, 低碳城镇化是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第二, 低碳城镇化是我国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实现全球控制升温在2℃左右的水平, 我国政府提出, 到2020 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 年下降40%~45%,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走低碳城镇化道路, 在推动城镇发展的同时保障低碳经济。第三, 低碳城镇化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既发展经济, 又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 就必须改变我国现有的高碳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 改变现有的消费理念。

二、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

1) 新型城镇化低碳规划滞后。中国从建国初城镇化建设水平不足5%,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 到目前, 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可是,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 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与建设, 更多的只是自然的、传统的城市延伸。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无预见性, 按照“十二五”规划, 中国城镇化每年新增城市人口比例为0.8%~1%, 即1100 万~1400 万人口, 这一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而规划时因为缺乏远见和足够的预见性, 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为满足城镇人口需求今天建明天拆, 既浪费能源又破坏生态环境;二是规划缺乏统筹性和低碳性, 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中,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大搞政绩工程, 忽视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社会等的统筹协调, 完全忽视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三是规划缺乏稳定性, 很多规划随着领导班子的更换而随意终止, 朝令夕改的现象非常多。

2) 低碳技术创新不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较高要求, 可是我国在传统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 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大多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 即高碳粗放的产业结构, 而低碳型的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则偏低。这种产业结构虽然带来短期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它是以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为特征, 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另外, 我国整体低碳技术基础较薄弱, 技术创新度不够, 技术的含金量不高, 这严重的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 高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制约。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某些引向奢侈消费的风气, 这种追求奢侈、高档消费的高碳生活方式经常会在新闻里被报道, 这和我们宣扬的全民低碳理念是冲突的。对每个消费者而言, 从衣食住行看, 浪费水电用量、浪费食物、追求高排量汽车、追求大户型房子等行为也经常出现。这些高碳生活方式虽然可能增加了我们的舒适和享受, 但也大大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另外, 我国虽然国土广大, 资源丰富, 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却是十分有限, 过度的消费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提高生活品质,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对新型城镇的低碳规划。城市规划必须先行, 也必须是长远的, 而不是临时应付差事的。因此, 规划必须具有战略性、统筹性和预见性。首先, 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并制定相应规划, 考虑到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统筹协调;其次, 规划应有其法律地位, 城镇低碳规划应该是每一个领导班子都应该遵循的, 并严格执行各项标准, 而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随意改变。

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重视低碳新能源利用。在低碳发展中, 不仅要靠软制度, 也要靠硬技术。一是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 提高低碳技术含量, 比如对煤炭、电子机械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改变原有粗放型生产方式, 转变为循环利用发展的方式,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二是积极支持新能源发展, 政府要加大研发技术投入,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比如大力推广地热能在民用和工业供热中的应用。

3) 倡导鼓励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 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 不仅要约束生产领域, 还要约束消费领域, 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一方面, 要积极倡导低碳价值观, 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鼓励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 拒绝奢侈和浪费, 鼓励消费绿色低碳产品, 比如, 鼓励大家绿色慢步出行, 既锻炼身体, 又降低了碳排放;另一方面, 要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 绿色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和营造, 可以通过加大宣传, 走进课堂等方式, 号召大家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摘要:城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以低碳制度规划为指导, 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支撑, 并以低碳生活理念为保障积极构建新型城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小成.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道路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4, (11) .

[2]潘家华.如何用科学布局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2014, (3) .

[3]王萱.低碳工业化、低碳城镇化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特区经济, 2013, (9) .

[4]唐娅娇, 谭丹.长株潭城市群推进低碳城镇化的思考[J].经济地理, 011, (5) .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博弈分析 篇7

1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1.1 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内涵

笔者认为, 绿色低碳小城镇是指以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 为核心, 按照小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建筑相结合、资源环境与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 具有节约资源、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等特征的新型小城镇。

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是以小城镇为对象, 其位于城郊结合部或农村城镇化地区;其次, 遵循因地制宜和区域规划的原则, 即根据小城镇的区位条件, 采用适宜技术、投融资模式、建设模式以及运营管理模式;再次, 以和谐共生为目标, 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推动城镇行政体制改革, 国家发改委推动实施了“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从保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角度开展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行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施了“低碳生态城镇试点申报行动”等, 使新建城镇的低碳生态规划水平不断提升。

但从现实来看, 我国当前的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能源消耗量大、排放量高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对河流、耕地、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日益加剧。

1.3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强节能减排的能力, 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途径。

1.3.1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开发建设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的绿色低碳小城镇, 是建设两型社会, 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不同区域之间在资源环境条件、适宜技术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针对农村乡镇的实际情况, 以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以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 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小城镇, 对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3.2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开发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针对农村、乡镇存在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可以通过采取建筑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和地源热泵技术等新技术集成, 改善农村农民原有的节能观念和建筑方式。

1.3.3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开发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 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实现绿色、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3.4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开发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 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低碳小城镇, 要求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 包含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1.3.5 绿色低碳小城镇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 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 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八大”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 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就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贯穿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措施的实施过程中, 并能有效促进战略措施落到实处。所以, 发展绿色低碳小城镇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路径。

2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动力分析

2.1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因素

2.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环境、资源分布等, 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四节一环保”的可实现性。

2.1.2 技术因素

与一般小城镇建设相比,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要求较高, 特定地区小城镇规划、设计、建造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成熟度等影响着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成果, 直接决定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成败。绿色技术因素对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节约能源、低排放、低能耗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2.1.3 经济因素

绿色低碳小城镇应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为实现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目标, 必须采用新的设计理念, 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 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增量成本。因此, 为确保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顺利实施, 不能一味追求绿色指标而忽视成本费用的合理性, 应采取实用的绿色环保技术及材料, 尽可能地在保障住宅绿色化标准的同时, 控制增量成本。

2.1.4 社会因素

绿色低碳小城镇能否得以实施和推广, 除了具备建设的自然条件及经济保障外, 社会环境是否成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相应政策是否健全、政府推广的意愿和宣传力度、开发商建设的积极性, 以及广大农民对于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响应程度。

2.2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主体

受资金和专业经验等因素的限制, “政府引导、开发商建设、百姓参与”的市场化模式成为小城镇开发建设的主要方式。政府、开发商和农民作为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是决定建设项目如何进行, 以及项目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2.2.1 政府

我国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 政府是推进建设的关键因素, 也是引导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方向的重要主体。在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中,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机构, 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手段, 充分做好调研及宣传前期工作。

2.2.2 开发商

开发商是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实施者, 开发商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绿色低碳小城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开发商直接参与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过程, 所以开发商的行为和能力直接影响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成果。另外, 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 能否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能力, 处理好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和矛盾, 是实现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2.2.3 农民

农民是绿色低碳小城镇的消费者和使用者,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深入人心, 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节能环保意识普遍增强, 对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具有较强的内在需求。

2.3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动力

开发商参与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动力主要包括拓宽业务范围、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方面, 但开发商作为经济组织, 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利益驱动。虽然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 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 开发商参与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直接利润有限, 但是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市场长期需求量大, 将成为今后小城镇建设的主流方向。

农民参与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是农民的住房需求与经济利益。农民作为消费者和使用者, 会考虑绿色低碳小城镇的成本, 来决定是否愿意购买。由于满足农民需求、改善民生, 是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不能一味追求高技术高费用的设备和材料, 在达到绿色指标的前提下, 应充分考虑农民的财力和接受水平。

3 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博弈关系分析

3.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博弈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参与者, 即在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或者组织;博弈信息, 即博弈参与者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影响的资料;策略集, 即博弈参与者可以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集合;博弈次序, 即博弈参与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顺序;博弈方收益, 即博弈参与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得失。

博弈论的核心是“均衡”, 即博弈过程中能够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纳什均衡是一种策略组合, 使得每个局中人的策略对其他参与人的策略是最优反应。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 若某种情况下, 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没有任何独立的参与方愿意改变策略达到收益增加的目的, 则此策略组合为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实质上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设有n个局中人的决策集合为N, 每个局中人i的策略xi∈Rm, 令x= (x1, x2, …, xn) ∈Rnm为决策变量生成的向量, 令x-i表示x中除了i以外的其他决策者变量按照原来的顺序构成的向量, 即x-i∈xN/i。为了强调第i个向量在x中的地位, 也可用 (xi, x-i) 代替x。决策者i的目标函数ui (x) =ui (xi, x-i) :Rm→R。在纳什均衡中, 量xi属于非空的闭凸集xi∈Rnm, 令X=Xl*…*Xn, 表示每个决策人策略的卡氏积, 则向量x*∈X为一个纳什均衡解。

找到纳什均衡点是一个繁琐的多程序问题, 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模型模拟, 通过计算推导找到鞍点, 即为博弈模型的均衡点。

3.2 博弈模型假设

根据“理性人”假设, 在经济活动中, 参与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即消费者追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政府对于农民的策略选择包括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与建设一般小城镇, 农民的策略选择是接受与拒绝;政府对于开发商的策略是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与建设一般小城镇, 开发商对于绿色低碳小城镇的策略选择包括较一般小城镇提高房地产品价格与不提高价格。

3.2.1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假设

当政府选择建设一般小城镇时, 无论农民选择接受还是拒绝, 收益均相同。当政府选择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时, 农民如果选择拒绝, 表示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 政府的补偿不能与农民的支出抵消, 此时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对农民的长期利益虽然有利, 但对农民的近期利益尤其经济利益是不利的, 所以农民放弃新模式仍沿用传统模式;如果农民选择接受, 则收益包括政府给予的一定补贴、相应激励政策, 以及经营绿色低碳小城镇的收益 (见表1、表2) 。

3.2.2 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假设

当政府选择建设一般小城镇时, 无论开发商的价格策略如何选择, 收益均相同。当政府选择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时, 如果开发商为了达到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 采用费用相对较高的设备和适宜节能技术, 导致成本相对一般小城镇要高;如果开发商选择不提高价格, 在政府选择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前提下, 也需要满足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要求 (见表3、表4) 。

3.3 博弈分析

3.3.1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分析

通过对博弈分析表中参与双方每个策略最佳对策的收益值划线, 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 面对建设绿色或一般小城镇的选择时, 较为理性的选择是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农民较为理性的选择是接受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 (见表5) 。

所以在政府与农民的博弈中, 唯一的纳什均衡为 (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接受) , 即对局的结果就是农民在政府提供的一定外在条件下, 选择接受政府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

3.3.2 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分析

通过对博弈分析表中参与双方每个策略最佳对策的收益值划线可以看出, 无论开发商采用什么样的价格策略, 政府都会选择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 同时开发商较为理性的选择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并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 在一定范围内会提高价格 (见表6) 。

所以在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中, 唯一的纳什均衡为 (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提高价格) , 即对局的结果就是开发商选择适当提价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

3.4 博弈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两两博弈分析得出, 在一定的政策和环境条件下, 可以找到一个政府、农民和开发商参与主体的均衡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政府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推进城镇化进程, 同时, 政府也要出台相应激励政策, 给予农民和开发商一定的补贴。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 相比一般小城镇的建设, 开发绿色低碳小城镇势必要产生一定的增量成本, 而这些增加的投入基本能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得以补偿, 所以, 开发商会支持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由于低能耗低排放以及可持续的绿色要求而增加的初期投入, 能与未来运行过程中的收益相抵消, 所以农民选择接受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建设。

4 优化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保障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

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投资的财政负担承载力, 以保证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以建立政府、开发商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并给予投资主体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绿色低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财政负担可以分散到国家各级财政, 以及增加对绿色低碳小城镇的税收返还等。而且财政投资的分散化和税收优惠, 还有利于激发投资主体对投资绩效的追求, 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将直接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小城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小城镇内部功能的完善。

4.2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是开展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动力。政府可以通过服务激励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对开发商和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偿。首先, 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财力, 制定针对绿色低碳小城镇农民的补贴制度, 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补贴;其次, 政府应通过有效措施, 激发开发商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已出台绿色建筑建设的补偿政策, 但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城市建设项目, 应将相关的补偿政策延伸到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领域。

4.3 改善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的参与方需求

改善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参与方的需求, 主要从农民和开发商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农民对绿色低碳小城镇的需求, 比如可以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 对支持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农民给予相应的奖励政策;二是增加开发商对绿色低碳小城镇的需求, 将小城镇的实际建设情况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起来, 作为绿色低碳小城镇建筑市场的准入条件。同时, 政府可以按照不同星级, 对实施绿色建筑标准的开发商给予差别优惠政策, 以提高小城镇市场的绿色建筑水平与等级。

基于以上分析, 如果不及时解决存在的矛盾和开发动力不足的问题, 参与主体在协同方面就会出现障碍。在城镇化成为共识的今天, 绿色低碳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是有条件的, 达到符合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建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王梦奎.城镇化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N].第一财经日报, 2005 (6) .

[3]曹明.新农村绿色建筑创新范例[J].建筑科技, 2007 (6) .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207.

[5]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6]李勋.农村小城镇化的对策均衡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1 (2) .

[7]闫瑾.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激励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8 (20) .

[8]施丽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山西建筑, 2010 (36) .

[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低碳发展小城镇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篇8

一、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

科技支撑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一种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与作用。科技支撑体系,普遍观点认为:它是一个由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科技组织或机构运作,形成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

低碳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它对科技支撑体系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能够不断推动自然、经济、社会各个子系统自身的发展,体现其促进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社会、经济和自然等诸子系统的发展关系,使它们始终处于互相支持、互相增强、互促发展的协同互动之中,体现其协调功能。

因此,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可定义为:由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以国家和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公众为支撑主体,以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低碳技术知识与信息传播为内容,以提高政府、企业与公众低碳节能意识、低碳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降低碳排放量为目的,以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的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为最终目标的有机系统。

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取决于低碳科技资源投入数量、低碳科技组织运行效率以及低碳科技与产业结合程度等。同时,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又会影响城镇低碳建设的动力和低碳发展的进程。一般而言,低碳科技资源的投入数量越多,低碳科技组织运行越顺畅,低碳科技与产业的结合越好,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就越稳定;反之,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就很脆弱。

二、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框架设计

小城镇大都是一、三产业的布局,不同于大中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是节能减碳技术与零碳技术在工业中的运用,其低碳发展的重点在于资源(山、水、林、矿、历史建筑与古文化)有效开发利用与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先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合理布局,在低碳排放与保护环境的同时增产增质增效,带动城镇与乡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铸就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幸福生活新局面。

小城镇的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研发利用与低碳政策保障。一方面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加大清洁能源技术、本土化低碳生产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推广利用,加快城镇农业和新兴产业的低碳技术改进与装备;另一方面是制定相关的低碳政策,引导城镇实施低碳产业布局,宏观调控城镇经济走低碳道路。由此,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主要由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政府低碳管理系统6 个子系统组成,见图1。

三、小城镇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1、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

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是一个以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高等院校、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骨干,由此形成的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的低碳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和机制。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是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低碳科技技术传播、低碳成果转化等系统都是围绕其运行的。

由于国内外自然环境和地貌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很多国外的先进低碳技术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其技术的使用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在国外先进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依据本国地形地貌、自然禀赋、气候条件等自身特性自主研发适应性的低碳技术和先进科技,因此,本系统的构建一方面必须是有效促进创新研发各主体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所、企业)之间紧密接触与合作,以满足实践需求为原则进行低碳知识创新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要考虑系统本身研发活力的持续。

2、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

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集成和利用科技服务资源,通过网络化交流手段,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提供低碳技术转移服务的企业创新支持系统。其作用在于利用低碳科技技术信息传播平台,扩大低碳技术的普及面,加强科研机构、企业相互之间或交叉之间的合作,解决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低碳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低碳城镇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构、辅助机构、中介机构构成并由此形成的体系和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能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与低碳城镇建设相结合,由应用技术形态向生产实践推广运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加快低碳城镇建设进程。

4、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

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是指由社会广泛力量参与的、为低碳科技创新和转化提供中介服务的各种机构以及由此形成的服务体系和机制,包括科技担保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产业发展咨询支撑与市场预测机构、实用人才培训机构等。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部分低碳技术转移职能。作为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技术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立足于自身在人才、资源、政策方面的优势,着眼于企业需求,为从事低碳产业的企业提供各种有偿或无偿服务的综合服务,主要包括创办全程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研究与发展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5、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

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是指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设立的为低碳科技创新研究、低碳技术传播、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资金融通的综合保障体系。低碳科技支撑体系资金保障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为应急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平台和渠道,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低碳产业提供舆论宣传。

6、政府低碳管理系统

政府低碳管理系统是为整个新型城镇化科技支撑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科技资源配置提供保障。政府行政机构运用行政与法律手段,通过制定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负责组织、实施和颁布低碳产业标准,监管和评价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综合事务,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低碳城镇建设进程。

四、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措施

1、适应性的低碳科技知识与技术的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体系建设

政府应支持与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参与科技攻关,承担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支持和扩大民间开展多种形式科学研究,鼓励企业、个人及海外投资创办科技企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可从以下各方面具体实施。

(1)政府可以通过低息贷款和购买创业投资公司(官方或民间投资公司)的证券等方式提供融资支持,主要用于特色农业发展与技术改进。

(2)政府设立专项低碳科技开发政策性基金,扩大企业对低碳科技开发的资助,提高企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更新能力,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

(3)建立科研网络,加强产学研联合。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产业园区和集聚区,选派一批科技园(区)长,推动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高新技术化。

(4)政府、金融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在实践中形成产业孵化系统,建立大量的高新技术孵化中心,拨专款实施政府资本参与计划,帮助抵御市场风险。

(5)设立专项科技成果中介试验资金和科技人员技术培训资金等项目,对科研过程中涉及的税费予以优惠或免除。

2、全面性的低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

小城镇低碳建设需要的低碳科技人才大致分为三类:低碳技能服务型人才(如生产技术指导员、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低碳产业经营型人才(如种养大户、农机专业户、经纪人、农产品加工户等)和低碳城镇管理人才(如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城镇部门干部等)。此外,由于地域差距与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高端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可考虑加强培训提升本地人员的执行力与管理能力,使其满足低碳建设的需要。具体可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应加大基础文化普及教育,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技能培训。在从业者的培训内容上,应突出专业性,对从事不同经营内容的从业者,应根据其专业性有针对性地培训。

(1)建设与完善省(市)级—县级—村镇级的三级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二传手”、科技创业人才、科技经纪人等。

(2)根据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地域特点,基于低成本信息终端和移动通讯网络研发运城交互式技能培训数码课件,以及劳动力/ 农产品供求信息采集、更新、对接与推送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

(3)定期定点持续性地组织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科技活动周、群众新科技活动等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提高整体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4)设立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改善文化创新发展环境。

3、迅捷的低碳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1)搭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原则,以县级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为重点,现有的公共通讯设施为依托,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核心,易卫星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网络为补充,建立形成统一、规范、畅通的地区间信息网络平台。利用该平台,实施科技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发布,实现科技信息传输快速通畅,信息共享。

(2)建立低碳信息情报中心,为村镇企业提供信息与服务。建立地方重大信息报告制度、科技计划项目属地化汇总通报制度,建立与基层重点单位信息交换制度;扩大科技信息传递范围,包括地县科技部门、地方重点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半官方和半民间的行业协会等,利用它们为企业建立低碳科技信息情报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与服务。如,可在科技信息网站上链接为村镇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站(低碳发展业者指南、低碳企业增长、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和热线电话,提供减碳解决方案、低碳认证、低碳融资等专家门诊服务。

(3)信息资源库建设。包括低碳技术目录库、低碳专家库、低碳企业库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库与发布,做到定期更新,以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发行和技术引进。

4、多层次的低碳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1)建立分区域分层次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如县、乡、村、屯、户一体化的推广服务。县级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上游信息的中转、识别;乡级建立信息工作站,负责将接受信息向下级传播,将农户的技术需求信息向上一级传递;村、屯建立信息接收点,负责将信息以各种方式向农户传递,发展信息员,负责收集信息,帮助农户寻找技术信息、解决技术难题和寻找市场信息。

(2)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科技园、专家大院等,使得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直接的与主要的科技推广者与服务者。

(3)大力发展纯公益性的科技推广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信息技术改进推广服务手段;建立“首席推广员制度”,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推动科技知识和技术应用。

(4)通过政府采购、招标、定向委托扶持专业合作组织、技术联盟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对其进行技术重点培训,帮助其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再通过他们带头帮助广大其他农户,释放科技示范效应。

5、对接性的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1)政府层面建设覆盖县级到省的交易平台,使成果信息的供给和成果信息需求双方能够形成有机结合,完成最基础的成果收集、整体信息的发布、交易的过程。

(2)企业层面建设校企的合作中心、院所企业基地合作中心、科技孵化器中心等平台,使我们的研究人员进入研究领域,直接和市场结合起来。

(3)民间社会层面开展一些专项行动,通过一些科技成果的示范、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认定等等做一些示范工程,来推动成果的就地转化。

此外,在科技成果奖项设立上,应打破国家政府奖项为主体的状况,多引入行业协会与民间奖项,扩展科技技术与民众的接触面与认识的机会,提升科技人员对科技研究与应用的动力,为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语

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地各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机制与解决方案,保护环境、走低碳之路已成为共识与共同选择。小城镇的可持续性低碳发展,关键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协调,科技技术的支撑因素使得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斜坡关系大为改善。本文基于低碳科技创新研究系统、低碳科技技术传播系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低碳科技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科技资金保障系统、政府低碳管理系统6 个子系统,设计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并对子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拓宽路径,以期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小城镇低碳科技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频:湖北省小城镇低碳发展的思路及重要途径[J].当代经济,2015(3).

[2]刘勇、张郁:低碳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初探[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3]王卫彬:以低碳技术为支撑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矿业,2011(5).

[4]贾岷江:论我国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服务体系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低碳生态城镇 篇9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据统计,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第109位。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 全国约有11个省 (市) 的103座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严重短缺, 其中严重缺水城市占56%。很多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 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 由于水污染控制相对滞后, 使得受污染的水体逐年增加, 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目前, 城市供水不足, 但用水方面却又极度浪费, 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已达338亿m3/年, 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而排入江河湖海。由于水体环境的污染, 我国南方多水地区已经出现水质型缺水的趋势, 一些城市面临有水难用的困境。在北方, 不少城市受到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困扰。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的地方的水资源短缺甚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面临水资源危机的时刻, 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保障和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 为了满足城市迅猛发展对水的需求, 我国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但目前城镇供水事业的发展远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 城镇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水污染日益严重, 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水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目前我们在城市供水体制、管理工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企不分, 供水企业不能完全行使赋予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二是产权不清, 产权结构单一, 投资渠道不畅;三是内部管理不科学、竞争意识和竞争力不强;四是建设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供水价格不到位。与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 供水事业的建设和管理都显得十分滞后, 现行的供水体制已不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 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其中, 各类设施建设投资4271亿元, 设施监管能力建设投资27亿元。设施建设投资中, 包括完善和新建管网投资2443亿元, 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投资1040亿元, 升级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137亿元, 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 以及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投资304亿元。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在我国, 花费大量投资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 但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有的地区甚至还将处理后的再生水与未经处理的污水混入一起同流合污, 有的地区没有将再生水合理再用却直接排入大海造成淡水资源的浪费。因此, 在城市污水处理决策中应充分考虑污水的再生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可用作农业用水、市政杂用水、工业冷却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地下水补充等;另一方面,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也可看作是水文循环的组成部分, 将合乎质量要求的出水排放到河流水体中, 使河流水体能维持或变成供下游使用的原水源, 不仅经济可行, 而且可减少风险并发挥河流自净能力。

在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政策中, 提倡各类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按照经济合理和卫生安全的原则, 实行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再生水在农业灌溉、绿地浇灌、城市杂用、生态恢复和工业冷却等方面的利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应根据用户需求和用途, 合理确定用水的水量和水质。污水再生利用, 可选用混凝、过滤、消毒或自然净化等深度处理技术。因此, 缺水城市和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 在规划建设远距离调水之前应积极实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同时做好非投资性或低投资性的节水减污工作。

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建设, 可以为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合理、可靠的技术决策基础和依据, 提高技术决策管理水平, 避免技术失误和不合理选择, 及时识别以各种形式和面貌出现的假冒伪劣技术与产品服务。城镇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城镇缺水的有效途径, 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重功效:可以降低给水处理和供水费用:减少污水排放及相应的排水工程投资及运行费用;改善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 促进工业、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农林牧业的发展;改善生存环境, 促进和保障人体健康, 减少疾病危害;增加可用水量, 促进经济发展。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方式的生态处理法, 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 通过在污水生态系统中种植水生植物, 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 形成人工生态系统, 在太阳能 (太阳辐射) 的推动下, 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传递,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以达到除去污染物的目的。净化后的水作为再生水予以回收利用, 实现污水资源化。

城镇污水人工处理法, 是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的特点,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不同方法, 在人工处理系统中分级除去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一级处理可由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等方法串联组成, 除去废水中大颗粒物质。二级处理通常用生物法除去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 用絮凝法除去无机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的有机物。经过二级处理, 一般可达到农业、工业和市政生态用水要求。再经过活性炭吸附过滤、反渗透、电渗析等方法的三级处理, 可使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企业应当着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与项目管理水平, 控制制水成本, 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已经在一些北方城市开展了再生水特许经营试点, 但受困于价格体系不完善和管网覆盖率较低, 特许经营模式发展还存在一定瓶颈。尽管我国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启动, 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一些城镇和区域正在全面规划和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有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整体来讲, 还是缺乏污水再生利用总体规划。目前, 我国的再生水应用现状并不理想, 一些可以应用再生水的领域却无法使用, 管网和价格是困扰再生水推广的两大问题。在城镇总体规划中, 虽然有供水及排水专项规划, 但许多城镇并没有与污水再生利用结合起来, 在给水水源上, 没有考虑再生水;在给水管网规划设计时, 没有考虑再生水给水管道。目前, 政府要求新建的城镇住宅区或写字楼必须使用再生水,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要将分散的再生水支管与再生水主管贯通, 形成健全的再生水管网, 这需要政府下大决心, 花大力气;另外, 再生水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 尚未形成完善的价格体系, 价格受制于处理的工艺、规模, 而相关的优惠政策并未落实, 价格缺乏竞争力, 再生水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因而降低, 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 降低成本、促进价格体系的完善, 使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愿意使用并推广再生水。我国再生水设施的建设以及再生水的推广使用, 受制与多个部门, 如物价、城建、水利、环保等。各主管部门要明确管理的边界与范围, 合力推动再生水应用, 真正让再生水成为我国的第二水源。

污水的收集与处理, 是污水再生利用的前提。我国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发展, 二级生物处理率不足15%。这种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污水的再生利用。

我国目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主要还是政府, 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财政拨款。污水处理收费低, 不足于补偿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营成本。这就使得一方面, 投资渠道单一, 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 缺乏激励机制, 经营管理水平低, 投资效益低下。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污水处理市场的发育和污水再生利用良性机制的形成。

我国目前水价整体较低, 仅能维持最低的运营成本, 没有体现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 水价没有起到对水资源需求的调控作用。城镇供水水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收费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也就未能形成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激励机制。再生水能够满足水质要求的用水单位, 也宁愿用价格低廉的自来水而不用再生水, 使得再生水缺乏市场需求。

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是污水再生利用规范发展、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提出合理的指导性和强制性要求, 确定相应的产业和经济政策, 是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推进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进程的主要政策措施

制定城镇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统筹安排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 应该对城镇用水需求和可用水资源的情况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和判断, 并以此确定城镇规模和经济结构, 使城镇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要根据不同水源的数量、质量特征和不同用水的具体需要, 合理确定开发次序和供水次序, 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在确定城镇用水策略时, 应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 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 籍此增加可用水量, 满足城镇的用水需求。尽可能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 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要以提高城镇用水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为方向, 转变城镇供排水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 将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直接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之中, 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作为供水能力建设的一部分,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城镇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用水, 要在实行计量计价制度的基础上, 积极创造条件, 率先推广使用再生水。

上一篇:交通灯硬件设计下一篇: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