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

2024-05-04

桥头堡(精选十篇)

桥头堡 篇1

云南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拥有面向“三亚” (东南亚、南亚、西亚) 和肩挑“两洋” (太平洋、印度洋) 的独特区位优势, 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省份。从区位上看, 云南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 是我国唯一可同时从陆上贯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 并可通过中东连接欧洲与非洲。

近年来, 国家支持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使云南从开放“末端”上升至“前沿”。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宏观战略下, 云南国际道路运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云南省目前共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24条 (中老17条, 中越7条) , 公路口岸17个 (对老口岸2个、对越口岸4个、对缅口岸11个) , 位居全国第二。截至2014年6月30日, 云南省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企业43户, 经许可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车辆883辆, 其中普通货物运输520辆, 危险货物运输254辆, 旅客运输109辆。

2014年上半年, 云南省完成国际道路客运量112.25万人次, 旅客周转量5161.26万人公里, 货运量314.79万吨, 货物周转量21714.19万吨公里。

拓展多方式合作机制

深化对外合作。在“平等合作, 互利共赢”原则指导下, 云南不断深化和拓展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的双边与多边合作, 目前已建立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云南—老北合作工作组、云南—越北边境4省联合工作组、云南—越南昆河经济走廊会议和滇缅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

在互利合作的对外交流背景下, 云南省国际道路运输对外合作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4年2月, 滇老交通代表团联合开展了中国昆明-老挝占巴色国际客货运输线路可行性调研, 并已将线路拟开通情况上报云南省政府;2014年6月29日~7月12日, 云南省举办了两期老挝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班, 无偿帮助老挝培训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人员30人。

在中缅两国未签署政府间汽车运输协定背景下, 云南借助GMS协定的影响, 不断探索中缅民间国际运输形式, 协助推动中国瑞丽和缅甸木姐签订瑞丽木姐区域性运输协议, 推动南伞、沧源、孟定口岸站先后与缅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签订民间出入境汽车运输协议, 规范滇缅出入境运输行为。

2014年6月19~21日, 云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参加由云南省外办组织的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和昆曼大通道建设通关便利化调研组, 协同公安交警、省商务厅、省口岸办及“一关两检”等部门, 就泰国车辆进入国境的审批程序、法规依据、部门权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正在争取恢复泰国货运车辆进入磨憨口岸甩挂、接驳运输。

为更好地履行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职责, 经多方协调努力, 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 云南17个口岸站中有8个口岸站 (磨憨、瑞丽、河口、天保、打洛、天保、南伞、孟定) 先后进驻当地口岸联检大楼办公。

创新会晤机制, 畅通交流渠道。因我国与老挝、越南、缅甸法律制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均不相同, 因此在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存在差异, 技术规范和具体做法也各不相同。为开展好云南国际道路运输工作, 云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分别建立了滇老、滇越年度国际道路运输会谈机制, 每年通报合作情况, 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

改进工作方式, 提高通关效率。为保障国际运输经营业户、车辆快捷出入境执行运输任务, 指导各口岸管理站不断完善出入境运输车辆办证流程, 公示办证收费标准及文件, 提高工作透明度;云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网管中心紧密配合, 积极推进电子口岸建设, 先后在磨憨、瑞丽、河口、天保等口岸推广应用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服务系统, 大大缩短了运输车辆在口岸的办证时间, 提高了通关效率。

联合执法, 创造良好运输环境。要求口岸站积极与交警、口岸联检等部门加强部门联动, 严厉查处国际道路运输违章行为;主动参与口岸联检部门疫情突发处置、突发事件等联合演习, 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情的联动能力。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道路运输。通过发布网络信息、制作口岸宣传栏、发放纸质材料等方式, 宣传云南与周边国家已开通的国际客货运输线路、国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流程、注意事项等信息, 支持和引导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运输, 增强云南国际运输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直面各种突出问题

管理体制不顺, 口岸站履职困难。口岸无机构。云南除瑞丽、天保口岸外, 其余15个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站均未单设, 口岸工作人员与运管所合署办公;口岸无行政级别。除瑞丽、天保明确为正科级外, 其余口岸站级别均不明确。工作中常出现口岸其他管理部门不重视、不配合的被动情况;口岸无人员和工作经费。

只能靠轮岗正式职工和聘用协管员等办法维持口岸站日常工作。运管人员既要负责国内运输市场, 又要负责口岸运输管理, 对研究国际道路运输发展思路等前瞻性工作力不从心, 难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运输线路不通畅, 直达运输困难。目前除滇老运输外, 滇越、滇缅运输基本停留在边境运输局面。根据中越“两议定书”, 允许双方具有国际道路运输资质的车辆可以从事点到点的直达运输活动, 由于越方原因, 中方车辆不能进入越方除边境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在越南境内纵深里程只能在100公里以内。

因中缅两国未签署双边汽车运输协定, 仅靠地方政府之间签订的道路运输协议, 执行效果不理想, 不能很好地发展中缅国际道路运输。中缅口岸除瑞丽口岸的边境运输可纵深至缅甸地薄 (腊戌以下20多公里) 装卸货物, 中方运输车辆在缅境内的纵深里程为220公里外, 大多数口岸以边境运输为主, 不能直达运输;由于中、老、泰三国未签署GMS协定谅解备忘录, 导致中、泰双方只能在老挝进行转运。

车辆技术管理标准不统一, 口岸站执法困难。随着云南面向西南桥头堡建设的快速推进, 云南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来自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宁夏、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吉林、安徽、浙江等省份的车辆从云南口岸运输货物逐渐增多。由于各省份的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标准不同, 有的省在道路运输证上没有记录车辆技术等级情况, 有的无二级维护记录, 审验无有效期, 有的行车证与准驾车型不一致, 有的《道路运输证》为IC卡, 未同时持纸质的证件。

运输方式之间竞争加剧, 挑战日益严峻。目前云南已与周边国家开通昆明—河内、昆明—万象、昆明—曼谷、昆明—仰光、昆明—新加坡、昆明—琅勃拉邦和景洪—琅勃拉邦等航线, 客座率较高, 分流了部分乘坐国际班车的乘客。加之自驾游的逐渐兴起, 客运旅游出境团明显减少。

各国标准不统一, 便利运输困难。目前, 云南及周边国家从事国际道路运输的车辆装备以普通货车为主, 以专用罐车、箱式货车为辅, 运输集装化程度低, 运输过程中装卸环节多、劳动强度大、装卸效率低、车辆周转慢;各国装备标准不统一, 如中泰货柜规格不一致, 导致不能直接进行甩挂运输, 运输过程中多次拆装箱, 使物品破损率高, 货运成本增加。

各国现有的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效衔, 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的缺口严重影响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推进直达运输是良策

理顺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体制。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 云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从顶层设计的角度, 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 建立以省级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负责主体, 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派驻口岸现场监督主体的“省—口岸”两级垂直管理体系。

推进直达运输进程。建议交通运输部从国家层面积极与缅甸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商, 推进中缅两国政府早日签署双边汽车运输协定, 使中缅国际道路运输逐步走向规范化;协调泰国、老挝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尽快签署《中老泰三国<初步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 充分发挥昆曼国际大通道优势, 推动昆曼公路中泰车辆早日实现直达运输;

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在GMS合作框架下, 推动制定国际道路运输基础设施设备标准规范, 推广应用集装箱运输模式, 逐步建立各国认同的包装单元尺寸标准、运输工具尺寸标准、货柜设施标准等, 提高货物在运输过程的综合机械化水平, 减少货物在运输途中的损失, 减少装卸作业的时间和费用, 降低运输成本。

给予优惠政策。为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进程, 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 建议交通运输部对从事国际道路定期旅客运输的车辆适当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国内段过路费、补助燃油费, 政策支持推广标准化, 采取运输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以督促企业必须贯彻物流标准化, 对贯彻物流标准化的企业, 政府则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等。

推进标准化管理。面对国际道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背景下, 加快交通公路电子口岸系统建设, 加强公路口岸国际道路运输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满足行业管理、公共服务、统计分析、科学决策的需要, 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

不断完善国际道路交通标志、标识的设置规范工作, 严格执行《GMS便协运输协定》中关于机动车辆登记号牌、机动车登记证和驾驶证相互认可等相关规定。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体系, 完善各项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内部制度和申报查验程序,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台账, 明确各项监管职责, 制定对国际道路运输企业的各类考核标准。

Windows.视窗

桥头堡战略 篇2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我国通往中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优势,深化同中南亚、南亚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延边开放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2011年5月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1〕11号文件《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它既是立足云南省的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云南省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处在一个新的对外开放和新的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作为政法部门面对更多的利益分化,更多利益诱惑,国家复杂的执法环境,更高的公共服务能力的现实需求,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为保障“桥头堡战略”实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社会矛盾的呈现特点

(一)利益性突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强调的是市场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和个人为追求企业的利润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导致各利益主体之间具体理由、局部利益凸显出来,使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逐步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中处于主导的社会矛盾。如山林山届、土地使用权、用益物权等纠纷。

(二)复杂性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领域的多面化、矛盾内容多元化,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而使社会矛盾呈现出十分复杂。

(三)群体性增多。随着“桥头堡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实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重新分化、重组,产生心理失衡和非理性化的浮躁情绪。加上有些部门和领导兼顾各方利益不力,少数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行为,在国外敌对势力及国内别有用心的坏人挑拨与煽动,使社会矛盾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增多,事态容易扩大化。

(四)对抗性增强。在“桥头堡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就业、“三农”、企业转制、腐败、诚信、分配、民族、宗教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大多集中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利益关系问题上。这些都是与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用相关联最为敏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就容易形成心理冲动和对立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采取非常规手段处理问题,甚至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极端情绪,使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到对抗程度。

二、社会矛盾的成因

(一)社会经济原因。由于我国小康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部分企业职工生活困难和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在短时间内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东西部差距,从而产生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政治体制原因。在实施“桥头堡战略”过程中,新旧政治体 制在磨合中带来的碰撞和磨擦,制度不完善、法律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行政管理不到位,导致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而产生各种社会矛盾。

(三)党群干群原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干部受金钱的诱惑和物欲的膨胀,违法乱纪,腐败堕落,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引发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愤恨;有的干部作风漂浮,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严重,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与群众直接利益相关联的最为敏感的问题,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产生各种社会矛盾。

(四)思想文化原因。在实施“桥头堡战略”过程中,人们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受到冲击和挑战,使得一些人对无私奉献与拜金主义、艰苦奋斗与享乐主义的界限模糊起来,产生信念动摇和矛盾心理,而出现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社会矛盾。

三、社会矛盾的防范措施

(一)加快经济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重要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不仅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更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顺利化解社会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依靠实施“桥头堡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 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注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享受到发展经济的成果,自觉的调整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为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加快法制建设,提升社会法治意识。针对教育、医疗、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和跟踪审计,建立健全一系列法规和制度,完善维护群众权益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对社会矛盾经常化、制度化的矛盾调处机制,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通过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法制教育,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用法律、规章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

(三)加快廉政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廉政包含四个要素:一是“廉正”,党政干部在履行公务、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廉洁而公正、廉洁而正直,不贪污、不受贿、不枉法;二是“廉朴”,党政干部取之于民者少而用之于民者多;三是“廉节”,党政干部在国家管理活动和处理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活动中具有清廉无私的品德或节操,也称廉德;四是“廉制”,要制定有关廉政建设的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关廉政的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有关廉政的制度化建设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建党、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其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 律和制度填补了廉政建设的制度空白,为加强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思想体现在整个廉政建设实践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认真清理、整顿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现象;继续纠正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以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重大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这些举措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反映了廉政建设的具体化和微观化。温总理说:“政风是政府的形象,行风是行业的形象,政风行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严格按照政策和法律开展工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策和法律不仅是约束,也是保护。善于用政策凝聚人心,通过认真执行和落实政策,可以把农民团结到党和政府的周围。善于运用国家法律,引导农民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新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尤其要抓紧系统学习农村政策和法律,了解农村改革的历程、农村体制和政策的沿革,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

(四)加快队伍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在党政机关中,少数干部的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引发人民内部矛盾。为增进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四群教育”活动是云南新一届省委结合本省实际,针对当前群众工作薄弱环节,就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促进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新举措、新形式、新尝试,我们要常抓不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素质修养,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关系群众疾苦,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尤其加大反腐败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是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关键。

四、社会矛盾的化解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多发期凸显期的实际情况,重心下移、强化基层,从群众亟须解决的小事办起,从群众关切的小处着手,努力调解小矛盾,消除小隐患,平息小信访,解决小难题,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事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大量不稳定因素。通过优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目前化解社会矛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行政机关化解。现代国家都非常重视强化行政管理手段,扩大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来看,主要有三大类:

1、行政调解。主要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依法对特定纠纷进行的诉讼外调解活动。一是基层人民政府的调解,如基层司法助理员 的调解;二是行政仲裁调解。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三是行政主管机关的调解。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条规定的,对民间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调解处理。、2、是行政仲裁。根据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申请,由国家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进行判断、裁决。如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等。

3、是行政裁决。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有着长久的历史,一直以来,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主要作用。一是及时有效;二是程序简便、迅速,减少当事人经济上的负担。可以使纠纷及时解决,避免久拖不决,防止矛盾激化,有利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三是有利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行政裁决既针对民事纠纷又仅仅限于行政管理范围之内。为实现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专职化和相对独立化,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处理民事纠纷的前沿阵地作用,可以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调处行政管理相关的纠纷,减轻给当事人带来诉讼程序复杂繁琐负担。总之,都是与某一行政机关管理范围有关系的矛盾纠纷。

(二)人民调解化解。人民调解是一种传统的非诉讼争议解决的法律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和2010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等法律确立了人民调解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民调解在国际上 被誉为“东方经验”。根据2011年1月1日实施的《人民调解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委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具有简易性、灵活性、普遍性、自治性优点。人民自行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可以有效预防矛盾激化,有助于解决在萌芽状态,相对于诉讼程序,人民调解成本低廉,效率较高,除国家法律规定以外,还可以根据道德、伦理、风俗、民族习惯对丰富复杂的微观社会矛盾进行及时、有效的调处化解社会矛盾。《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经人民法院确认有效的人民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新形势下的以奖代补人民调解激励机制,又为人民调解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法律的确定和资金的支持,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司法机关化解。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司法机关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矛盾化解的主力军。司法机关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平衡者,是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担负着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能。在“桥头堡战略”实施过程中,“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不协调、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将层出不穷,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矛盾纠纷复杂的形势下,司法机关要始终坚持围绕 中心、服务大局,按照中央决策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充分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清污排障、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一是审判、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惩治刑事罪犯,打击各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惩恶扬善。同时要通过行使审判和检察职能,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平衡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要继续坚持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的有效经验,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时期司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司法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好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和管理创新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三是依托“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仲裁机构、行政调处机构、行业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等非诉纠纷解决主体的联系,建立业务指导、协调、对接、监督等机制,推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是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司法建议职能,帮助企业和行政机关加强和改进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

云南省广南县人民法院

黎其亮

东方桥头堡的力量 篇3

日照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临海经济,加剧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

日照港拉动鲁南经济

2008年11月12日14时,随着停靠在日照港8万吨级散粮专用码头载货60719吨大豆的“苏达”号轮接卸完毕顺利离港,日照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3亿吨,提前一个多月超过了2007年全年货物吞吐量总和,同比增长15%。2008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实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六级跳”。

日照港是鲁南经济带最便捷的出海口。随着日照港不断加大投入,港口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集疏运”条件不断改善,港口对鲁南经济带及广阔腹地的服务和带动能力日渐增强。日照港已成为鲁南五市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进出海口岸。在这个年轻亿吨大港的吞吐货单上,鲁南经济带——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五市,作为“大货主”的分量越来越重。

在2006年实现了亿吨大港的突破后,日照港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其中,鲁南五市无疑是日照港业务推介的重点区域。他们与青岛港合作经营集装箱码头,就是针对鲁南五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适箱货物多的特点做出的应对之举,此外,日照港还针对鲁南五市集装箱运输实行“三减免一优先”,减免场站、堆存和制冷费,鲁南五市业务优先办理,拉近了日照港与鲁南五市的距离。

成为年吞吐量超过2亿吨的“双亿吨”强港是日照港“十一五”期间的目标。这需要强大的腹地支持。而其腹地中的第一战略要地在哪儿?无疑就是鲁南经济带。

鲁南经济带辖26个区县,煤炭、建材、矿石储量较大,已探明煤的地质储量约520亿吨,占全省的80%,石灰石探明储量达661亿吨,其中水泥用石灰石探明工业储量占全省的2/3以上,石英砂岩仅临沂市储量就达24亿吨。

日照港“和商共赢”的经营战略,使他们与腹地大企业合资合作成果显著。早前,日照港联合兖州矿业集团等五家企业组建成立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成功上市。日照港积极构筑港企、港港、港铁、港航战略联盟,加强与鲁南地区各企业的合作,把港口与腹地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鲁南经济带许多大企业,尤其是能源和煤化工企业,都有与港口合资合作的乐观预期。

临港产业新起跑

2000年1月14日,一期工程为两台35万千瓦燃煤机组的华能日照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拉开了日照市临港工业发展的大幕。

发展临港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山东南部重要的临海城市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日照当然不会浪费发展临海经济的优势。从日照市本身看,其行政区范围较小,境内优势资源较少,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发展临海产业,依靠外来资本和广阔的腹地借力发展,是日照市一条便捷而高效的经济发展路子。经过科学的分析,日照市确定了“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冶金、石油化工、能源、浆纸、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修造船等临港产业发展步伐,依托钢铁、汽车发动机、造船等骨干项目,加快培育关联配套产业,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日照临港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大背景下迅速成长。

日照没有铁矿,原来并不产钢,但依靠港口优势,吸引了钢铁企业的进入。河北民营企业京华创新集团投资建设的日照钢铁已是日照市临港工业的支柱企业之一。正在建设的日照钢铁基地作为区域布局重点,依托港口、铁路、沿海等优势,着力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2000万吨精品钢铁基地。

在日照港周围,一个个临港产业正在形成,一条条产业链正在延伸。如今,山东省日照市的临港工业已经乘势而起。一批投资规模过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并迅速形成了产业集群,临港工业已牢牢占据了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在日照市的工业发展蓝图上,规划了冶金、液体化工、木制品加工、能源、造船等行业100多个临港项目。2008年日照市实际到位资金276亿元,其中到账外资5.13亿美元。

随着日照港融入鲁南经济带,港口对临港工业的拉动力也会沿着铁路、公路向内陆不断延伸。鲁南五市加工业较发达,港口可通过扩展现有的临港物流公司业务范围,为相关企业提供门到门式的服务,甚至可以为这些加工制造企业提供简单的前期加工制作,并通过配合地方工业园区建设等,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的产品深加工程度,形成产业聚集规模。

构建区域物流中心

2007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加快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决策部署。日照很快从中找到了机会。

这机会来自于物流。“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综合优势,努力构建国际化区域物流中心。”中共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如此描述日照的物流产业构想。

鲁南经济带5市26个区县,3210万人口,资源丰富,经济迅速发展,日照港是鲁南经济带最便捷的出海口。随着日照-侯马-西安铁路和日照-菏泽-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的贯通和新菏兖日铁路的电气化改造,日照桥头堡的直接陆向腹地横贯鲁南、豫北、晋南及西北广大沿桥地带,间接陆向腹地包括整个新亚欧陆桥经济带。

2008年,日照与青岛港联合在临沂设立了国际集装箱合作箱站,与乌鲁木齐市和伊犁自治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等重要通关口岸和货源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依托大港口、大腹地,日照市加大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加强物流企业与资源的整合,培育了以矿石、石油液化品、煤炭、粮油、木材、建材等六大货种为主的物流中转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端点、以内陆物流中心为集散点的综合流通网络,既有力地促进了港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海上运输与铁路运输的合理化,提高了物流效率。日照市物流业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现在日照市依托港口而生的物流企业近700家。仅鲁南5市每天通过日照港的进出货物就达15万多吨。

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了国内外物流企业纷纷抢滩日照,总投资约2亿元的中纺日照粮油加工与物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约9.2亿元的南方家园物流商城,现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8家海内外大中型企业加入日照物流业大军,有力地促进了日照物流业的发展。一个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中心已在日照桥头堡形成并在迅速壮大。

开创“大通关”时代

港城日照独特的港口优势,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投资商,受到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青睐。临港工业乘势而起,近年来,一批投资规模过亿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并迅速形成了产业群。同时,一大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应运而生,目前依托港口而生的物流企业已近700家,仅鲁南5市每天通过日照港的进出货物就达到10万多吨。

与之俱来的,是日照对“一站式”通关的迫切需求。

为此,中共日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启动口岸通关中心和电子口岸建设,并以此进一步带动日照港的蓬勃发展。日照市市长赵效为表示,要着眼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成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优化口岸环境,全面提升港口经济发展水平。

经过市口岸办等相关部门的一系列考察、论证,市政府最终确定在日照市北京路以西、天津路以南,面积约30亩的地块拟建通关中心,项目案名定为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2707平方米,其中通关部分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至此,日照建设具有国际标准通关中心的战略部署浮出水面。

2007年11月23日,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奠基仪式举行。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是鲁南惟一具有“一站式”通关、企业聚集经营、电子口岸、社会监督等4大功能的现代化区域航运、物流、贸易服务平台。

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根据海运业务办理“先报检、后报关、再办理港口提货手续”的工作流程,使业务流程和客户流向一致、顺畅。更有电子口岸24小时、365天全天候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三位一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电子信息服务。为更好的服务于腹地省市,中心设有区域通关功能,许多地区在此设立了区域通关窗口,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有效降低了腹地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节省了通关时间,提高了进出口货物运转效率。

除了方便,还有优惠政策。日照市在斥资打造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的同时,还对入驻该中心的政府及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优惠政策。

专业职能、优惠政策赋予了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特质,而这种特质通过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转化为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毋庸置疑,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在日照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现代物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鲁南沿带城市、陆桥沿桥城市发展搭建新平台。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将更全面加强服务鲁南及陆桥经济带的能力,对于推动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The Power of the Eastern Bridgehead

Rizhao Harbor is the most important outlet for the south Shandong economic region to connect with the sea.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ts service functions, Rizhao Harbor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Shandong economic region. In 2006, the five cities of south Shandong handled more than 3.2 million tons of commodities through Rizhao Harbor. Every day, an average of 100,000 tons of commodities were handled at Rizhao harbor.

Around Rizhao Harbor, a harbor industry is being formed and many industrial chains are being extended. Nowadays, the harbor industry of Rizhao City is rising. A batch of large projects with an investment scaleof over 100 million yuan have been established here.

Relying on the harbor, Rizhao City has been strengthening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park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resources. Furthermore, Rizhao has now established logistics bases involved in the transportation of ores, liquefied petroleum, coal, grain and cooking oil, lumber and building materials.

云南“桥头堡”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篇4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意见》一出台, 云南省全面贯彻实施《意见》的行动提速。5月30日,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就在中缅边境城市——瑞丽举行, 标志着中国西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同时, 还举行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启动仪式和“桥头堡建设重点项目——大瑞铁路保瑞段、龙瑞高速公路建设”的动员会, 也标志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步伐在加快。

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是国务院批准西部建设的三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试验区建设进展如何, 建成什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桥头堡”建设的大局, 直接影响到“桥头堡”建设的开局。同样, 启动建设的大瑞铁路保瑞段、龙瑞高速公路项目, 也可以说是“桥头堡”建设的基础条件。大瑞铁路全长350公里, 是继内昆铁路之后在云南投资最大的铁路建设项目, 项目投资估算总额147亿元人民币;大瑞铁路自广大铁路大理站接轨, 经过大理州大理市、漾濞县、永平县, 保山市的隆阳区、龙陵县, 德宏州的芒市、瑞丽市等3个州市的7个县区市。此次启动大瑞铁路保瑞段的建设, 使大瑞铁路全线开工建设, 铁路建成后, 将开辟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陆路通道, 搭建起第三座欧亚非大陆桥。而龙瑞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 (GZ65) 上海至瑞丽公路在云南境内的最后一段, 既是云南省滇西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也是中国通往缅甸、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陆路大通道, 项目拟建里程157.876公里, 计划总投资103.031亿元人民币, 高速公路通车后, 昆明至中缅边境口岸畹町、瑞丽均可实现8小时到达。

动员大会的召开, 意味着云南“桥头堡”建设迈步向深度和广度前进!意味着云南的国家责任来了!意味着云南的发展新机会来了!

这里, 让我们来简单地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云南“桥头堡”建设何以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为进行一下了解就会明白。

《意见》的主要内容涉及5大战略定位和7大主要任务。具体是:

5大战略定位: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7大主要任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经贸交流合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 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云南“桥头堡”建设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具有诸多优势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有关。

优势体现在:一是区位条件优越, 是促进东南亚与南亚合作、特别是有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资源丰富, 生物、能源、矿产、民族文化、旅游等资源富集;三是具有后发优势, 特别是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发展, 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云南发展态势、发展环境、发展条件越来越好, 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做出更大贡献。

对外开放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体现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 推进全面开放 (重点是沿边开放) 、统筹国内外协调发展 (主要是周边国家区域及国内中西部和边疆地区发展)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中, 因此, 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出及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极为重大深远的战略布局成为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 依托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具有的诸多优势和近年来云南自身所做出的努力, 《意见》的出台就绝非偶然。

与此同时, 《意见》的出台, 把云南“桥头堡”建设推在了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最前沿, 必然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带来非常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一方面, 《意见》的出台,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向西南开放的基本理念, 是中央为云南量身定制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彰显了云南在中国向西南开放布局中真正“桥头堡”的作用。另一方面, 《意见》内容涵盖了兴边富民、绿色经济、民族文化、西部大开发、口岸通道贸易、周边国家交通网络、经贸交流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企业“走出去”、新兴市场开拓、能源安全、战略安全、外交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战略建设任务, 这必然给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桥头堡”助推昆交会

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起始之年, 当传统的一年一度的昆交会遇上“桥头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是各方对《意见》出台后的第一次昆交会——第18届昆交会最感兴趣的话题。

当6月6日开展、10日结束的第18届昆交会落幕的时候, 一切不言自明。这里, 我们用一组镜头来展示。

镜头一:首设“桥头堡”主题展示区。该展区集中展示了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有关情况。目的是让各路展商进一步认识到“桥头堡”战略给云南带来的重大商机及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机会, 为云南进一步发挥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 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贸合作奠定基础。

镜头二:转型已经确立。昆交会最初的定位是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经过18年发展、特别是此次遇上“桥头堡”战略实施, 彻底转型为集对外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招商引资、经济合作等为一体的国际商务平台, 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的区域性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特点已经形成。昆交会正如一句话“女大十八变, 越变越好看”, 且今后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镜头三:参会的国家、地区和省份及企业数再创新高。共有来自23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1个省区市参展, 参展企业达到2306家, 比去年增加44%, 共设标准展位2450个, 其中南亚8国都有客商参展, 展位达360个。

镜头四:各项经贸成果全面开花。各项经贸成交累计达24.81亿美元, 同比增19.8%。其中, 进出口成交13.36亿美元, 同比增23.7%, 并占了总成交量的半壁江山, 其中, 出口成交9.46亿美元, 进口成交3.90亿美元;出口成交的主要国家 (地区) 有港澳地区、印度、孟加拉、美国、日本、墨西哥、法国、德国、东盟等, 进口成交的主要国家 (地区) 有印度、美国、加拿大、科索沃、东盟等;出口成交的主要商品有化工产品, 有色冶金, 奶粉、辣椒干、干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医药保健等, 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铁矿石、化工产品、有色冶金、机电产品、农副产品等。同时, 利用外资签约项目共29个, 金额约10.6亿美元, 同比增15.2%, 项目涉及能源交通、农业、旅游、石材加工、房地产开发、冶金、环保、高新技术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9个, 金额8476.3万美元, 同比增19.7%, 主要是老挝国际商贸城建设、越南拖轮项目、泰国船舶项目、柬埔寨陆军学院建设等;国内经济合作项目共196个, 省外合作方计划投入资金99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22.1%, 项目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酒店建设、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云南本地产品受到国内客商普遍欢迎。国内贸易现场成交29.16亿元人民币, 意向成交15.73亿元人民币。如文山州砚山县鑫农鑫牧业有限公司与四川博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三七鸡蛋”购销合同3200万元人民币, 与深圳、昆明、北京、上海、丽江、江苏、浙江的客商共达成年供货代理950吨“三七鸡蛋”购销代理意向性协议, 按4万元/吨计算, 折合人民币3800万元;曲靖市马龙盛通投资有限公司的野猪肉全部被昆明的大饭店、大超市订购;会泽新天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红芸豆、小白芸豆、白瓜子也非常看好。意向成交商品涉及野生菌、果汁、核桃等农副产品, 昆交会成为促进云南商品流通的重要平台。同时, 螺蛳湾国际商贸城轻工纺织馆现场成交489.2万元人民币, 产品涉及轻工、建材等。

镜头五:嬗变中更加成熟。从当初立足东盟最早举办的单一经贸盛会, 发展至今, 会展承办逐渐成熟, 主办方已具备国际视野, 贸易结构从单一出口到多边开展, 特别是首次与“桥头堡”战略实施的交会, 带给云南乃至整个西部不再仅是简单的生意成交和签约数据, 而是透过这个观察窗口和展示平台, 海内外各界人士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展会上透露出的中国及云南经济的变迁、经贸结构的调整和对外开放的转变。

当务之急应当关注的问题

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是云南“十二五”规划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在《意见》出台之后, 建设的步伐必然加快。因此, 我们在思想上和实践中, 要总结过往的一系列认识, 克服和消除存在的误区, 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吃透《意见》的精神, 把握好今后加快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脉搏, 这对于“桥头堡”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务之急, 应当关注两大问题:

一是重新认识“桥头堡”战略的概念、区域、层次、定位、基础、条件和机遇。

概念:从概念上讲, “桥”是指跨越河流、山谷、障碍物或其他交通线而修建的架空通道, “头”是指开放的前沿, “堡”是指许多相互关联、作用不同的要素构成的基地或平台。可以看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云南“桥头堡”战略, 其内涵十分丰富, 不仅包括经济, 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云南建设“桥头堡”, 就是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通道、平台、基地和窗口, 建通道是指中国经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 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成为交通、电力、通信的门户枢纽, 这是桥头堡建设最为迫切的战略任务;建平台是指通过构建一些官方和民间的合作制度, 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建基地是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 把云南建成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 以及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窗口就是要使云南成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对外人文交流窗口。因此, 建设“桥头堡”的立足点是要加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 进一步完善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富邻、睦邻、安邻”, 并不是所谓的中国进行对外扩张或者其他意图的体现。

区域:云南建设“桥头堡”所辐射的区域, 应该是指面向西南开放, 主要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 面向印度洋沿岸, 延伸到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 即指中国的西南方向, 可概括为“一洋四区”。云南其实是中国拓展对外开放腹地和空间的桥头堡, 而不仅仅局限是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

层次:从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明显意图来看, “桥头堡”其实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包括云南, 还包括沿边的许多省份, 层次比较高, 因此, “桥头堡”提出虽然在云南, 但云南只是“桥头堡”建设的前沿地带, 是发展的重点地区, 在云南建设的“桥头堡”不是云南的“桥头堡”, 而是国家的“桥头堡”,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定位:“桥头堡”建设既然是一项战略, 就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等特点。因此, 云南建设“桥头堡”必须从相当的高度进行部署, 不能只强调局部, 要处理好云南内地与边境地区之间的关系、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云南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云南与邻近省份之间的关系。

基础:改革30多年来,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与全国相比, 基础还比较薄弱, 各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离“桥头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 在推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进程中, 那种不顾客观因素, 不考虑现实基础, 一哄而上, 凭经验、拍脑袋的主观主义做法是必须克服的。

条件:第一, 区域因素。在发挥云南特殊的区位优势的同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发育程度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实际, 绝不可脱离实际盲目推进“桥头堡”建设。第二, 国际、国内因素。如果国际局势稳定、国际关系良好, 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 将加速“桥头堡”建设的进程。第三, 与周边国家关系因素。从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各国形成了良好的关系, 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周边环境, 但需及时对周边国家的情况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 避免出现“一厢情愿”的情况。第四, 国内政策因素。目前, 国家在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还不够系统、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边境地区开放度还不高、人流物流还不畅;还缺乏对跨国公司在滇设立总部和办事机构的具体政策支持, 难以形成对外开放的集聚效应。

机遇:在国家已经把云南置于“桥头堡”建设突出位置的前提下, 意味着在“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 云南在对外开放、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将会有一系列新的跨越式的变化, 其经济社会发展将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优惠支持, 主要包括: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对云南利用境外资源并且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对于边境地区矿业与水电开发相结合、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给予优惠政策;对云南省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 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把云南作为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鼓励先行先试, 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等。可见, 千载难逢的机遇已经摆在了云南面前。但从其他省区的经验和云南目前的情况看, 如果在机遇面前还是过分依赖国家, 忽视自身内部潜力挖潜和水平提升, “等、靠、要”思的结果只能是机遇的丧失。

二是必须高度重视“律师法律服务先行”。

中国有句老话: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意见》出台后, 意味着云南将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 更意味着云南各行业将不可避免地要跨出国门, 尤其是在投资方面。在投资方面, 先进发达国家就有“投资兵马未动, 律师法律服务先行”的成功经验之说。因为, 大量成功投资经验已经证明, 聘请委托好的律师团队提供投资和运营管理服务, 就如同是聘请到企业自己进行风险控制的睿智控制员, 又是企业自己在投资项目所在地的信息风险分析判断员和调查员, 同时又是企业自己优秀的对外宣传联络员。“投资兵马未动, 律师法律服务先行”可以说是国际优秀企业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成功控制风险之王道。

事实上, 在国际市场上, 我们近年来遭遇了许多尴尬:能够买的, 是买什么涨什么, 能源和铁矿石等;想买的, 人家不卖, 高端技术和设备等;本可以买的, 卖方政府又往往出手干扰最终失败。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 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的刘家旺律师一语道破:“从我们律师的角度来看, ‘律师法律服务先行’做得少是一个重要因素。”他进而分析说, 根本原因在于许多中国投资者往往在投资时, 由于兜中持有大量拟投资的货币, 得到拟投资项目所在国热情接待后, 容易激动, 致使盲目行动, 却没有认真研究拟投资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文环境、民族情结、政治派别等各种因素, 没有进行相关投资贸易的法律风险控制性研究, 有时甚至会去找执政派别的对手去合作或请其作为代理人, 结果往往会被执政派别或执政的政府列入黑名单, 事倍功半, 不仅导致投资决策失败, 有时还影响了国家形象。因此, 刘家旺律师建议:在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时, 特别是本土企业想成功走向世界的进程中, 应该吸取先进发达国家在投资方面“律师法律服务先行”的成功经验。

相关链接:

云南“桥头堡”建设简要回顾

2009年7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思想。至此, 建设云南“桥头堡”的提法和工作就成为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展全省经济社会的核心思想和工作, 以及积极争取把这一战略思想上升为国家行为的努力方向。同年12月, 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 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 即“两强一堡”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有利于加快云南的建设和发展, 提升云南的整体实力, 更重要的是, 它是进一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2010年4月,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表示, 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地区桥头堡”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目前该规划已经上报, 等待国家批复。5月, 云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桥头堡”建设应重点围绕“一群、一带、三区、四廊”进行。“一群”——指加快构筑以昆明为核心, 携手曲靖、玉溪和楚雄进行的滇中城市群建设, 使滇中城市群成为国际化经济开放示范区。“一带”——指请国家批准的“云南沿边8州市跨境经济带”建设, 给予享受“海西经济区”和“海南旅游岛”的特殊政策。“三区”——指建设缅甸皎漂、老挝万象两个境外经济合作区以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在经济区及沿线发展仓储物流、出口加工、石化、金融、保险、信息和旅游等产业。“四廊”——指将昆明—皎漂、昆明—河内—海防、昆明—曼谷、昆明—加尔各答“交通走廊”发展为“经济走廊”, 进而打造桥头堡的经济增长带。7月, 云南已正式启动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区域规划起草和编制工作。同月,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国家46个部委、企业、160多人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 围绕制定支持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 深入云南省各地开展调研工作。至此, “云南‘桥头堡’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的意图已经显露。

2011年“两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主席王学仁联合33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提案》, 内容涵盖了兴边富民、绿色经济、民族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西向贸易通道建设等, 远远超越了某些单项政策。同时, 提案认为, “桥头堡”战略应该成为中央为云南量身定制的发展战略, 并建议将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对外合作、重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 近些年来, 在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央行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云南省在积极促成云南“桥头堡”建设最终成为国家战略行为的努力中, 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有建设性的成就。推动成立并积极参与的BCIM (孟中印缅) 地区经济合作论坛, 迄今已成功举办了8次会议, 在促进东南亚与南亚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效。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契机, 充分发挥云南省连接中国西部与东南亚、南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积极推动GMS (大湄公河次区域, 由谰沧江—湄公河沿岸六个国家, 即中、缅、老、泰、柬、越共同参与) 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在务实推进多边、双边国际区域合作方面更是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政策在2010年得到落实, 全省对外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成为现实, 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大大增强。每年以举办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和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系列大型国际节会活动和世界级高端专业展会为契机, 积极发挥平台作用, 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往。至如今, 云南省对外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 层次进一步提高, 成效进一步显现, 国际区域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绿色桥头堡建设 篇5

着力打造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绿色桥头堡”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总面积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多人,佤族占85.1%,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国境线全长147.083公里,有大小出口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县城距缅北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在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对外开放地理位置优越,土地、气候、矿产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中,我们将坚持“绿色经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放和谐”四位一体,努力把沧源建成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绿色“桥头堡”。

一、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打造生态良好、景美民富的“生态桥头堡”。沧源具有人少地多、土壤肥沃、雨量丰沛、生物多样的特点,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劣势是交通不便、劳动力素质不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县委、政府提出了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到2010年完成种植

—1 —

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12万亩茶叶、12万亩橡胶、12万亩甘蔗和14万亩木薯、烤烟、生物药材,使全县农民人均拥有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10亩以上,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倾尽全力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核桃、竹子、茶叶、甘蔗、橡胶和木薯、烤烟的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4万亩、3.1万亩、9.5万亩、8.5万亩、8.2万亩和1.36万亩、0.16万亩分别增长到目前的50万亩、47万亩、12万亩、12万亩、14万亩和3.78万亩、1.5万亩,膏桐、紫胶、杉木、西楠桦等其他经济林和用材林近50万亩,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的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沧源县将结合中低产林改造工程,开展抚育管理,加快核桃、竹子和农林产品的加工转化,巩固和扩大产业发展的成果。到2015年,沧源县将努力使竹子总面积突破60万亩,重点扶持30个竹子产业专业村,到2015年,竹子社会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竹木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使核桃面积稳定在50万亩,重点建设30个核桃产业专业村,使核桃农业产值达到3.6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左右;使甘蔗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实现农业产值2亿元左右,工业产值2.8亿元;坚持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着力建设有机茶生产基地,使茶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实现产量1.2万吨,农业产值2亿元左右,工业产值3.8亿元;巩固发展14万亩胶园

为基地,实现橡胶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化经营,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工业产值1.4亿元以上。

二、弘扬佤文化,全力打造具有浓郁佤族风情的“文化桥头堡”。近年来,沧源利用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佤族风情大力发展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并荣获“最佳狂欢气氛奖”,沧源被国家旅游局和《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节庆品牌、旅游氛围初步形成。2010年举办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取得了新的突破,经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全长2270米的佤王宴和1.89万人参与的“摸你黑”狂欢活动荣获“世界最长宴席”、“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2010年“最佳狂欢节”称号。2010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52.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十一五”以来,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增幅均在20%以上。下一步,沧源县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抓住沧源被列为云南省40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勐来乡被列为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

一、翁丁村被列为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的机遇,抓紧实施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民族文化风情、自然生态体验、秘境奇观探险、边境异国风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把沧源建设成为云南

乃至全国的又一旅游亮点,把阿佤山建设成为云南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旅游中转站和连接东西文化传承的文化“桥头堡”。

三、依托具有沿边开放的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快速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快乐桥头堡”。沧源县与毗邻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永和口岸仅有15公里,距缅甸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也必将是我省实施“将云南省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最前沿窗口。一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佤文化特色边境园林城市目标,加快老城新区建设,加强市政综合配套,增强基础服务功能,加强城管执法检查,建立城市共建共管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集中开展城市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县城、中心集镇(勐省、勐来、芒卡)、建制镇、中心村镇四级城镇体系,引导产业向小城镇聚集,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五保、农村低保以及临时性救助工作,切实帮助灾区、贫困地区群众和城镇低收入人群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全面实施被征地尤其是老城改造征地农民、搬迁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好失地农民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好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师周转房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实施,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和食品安全。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三是着力改善城乡交通网络。把交通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积极配合国家加快铁路、公路、航空、能源通道规划建设,不断完善便捷安全的公路运输网络,在机场申报、公路升级改造、城镇规划建设、物流仓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使沧源成为“桥头堡”内联外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形象城市。四是全力打造向东南亚、南亚的商品进出口集散地。以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大通关体系,拓宽与境外的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农林资源、矿电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大联合,促进沧源与缅甸各大中城市(地区)乃至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跨境经济合作,使沧源成为境外资源开发、国内商品加工出口的集散地。使沧源真正成为投资放心、工作舒心、居停开心的“快乐桥头堡”。

四、实施“固边睦邻”工程,全力打造安全有序、稳定和谐的“平安桥头堡”。稳定压倒一切,“桥头堡”建设尤其需要保安全、保稳定、促和谐。沧源县在全力发展绿色经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固边睦邻工程。一方面,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

望海坐论桥头堡 篇6

决策咨询研究是件很枯燥的事儿,而且,其工作成果也很难直接呈现出来,非内行人很难知道决策研究工作的艰辛和重要。然而,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童志云,却为这个岗位赋予了活跃的元素和鲜艳的色彩。

决策咨询机构是党委、政府实施科学决策的“智囊团”“外脑”和参谋助手,作为服务参谋机构,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接触的文件之繁、承担的任务之重,是常人难于想象的。但就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童志云调动了咨询机构团队最大的创作热情,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一周年之际,亲自担任主编,一举出版发行了系统剖析桥头堡的《迈向印度洋》和深度解读云南的《云南决策咨询研究(2010-2011)》《云南发展研究(2010)》三本重要著作,为普通百姓了解云南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走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渠道,也为各级党政部门查询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本著作,是童志云带领的云南决策咨询团队工作之余精心准备的一道大餐,正可谓:商贾读之可见黄金屋,政客读之必有大格局,学者读之胸中有思绪,百姓读之可知天下事。

2009年7月,桥头堡这个词,第一次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口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色彩和战略意义,承载了一个祖国边疆地区的神圣使命。从此,它开始屡屡出现在云南人乃至全国人的视听,至今甚至一些街头巷尾的小贩都已耳熟能详。然而,除了那些真正亲历桥头堡从战略布局到规划建设的政界要员、商界大腕,能深刻理解桥头堡的内涵、外延、意义和价值的人,却直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所谓桥头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为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而从广义上来说,在陆桥经济研究中,桥头堡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

自2009年7月以后,对于云南这块土地来说,桥头堡是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和发展方向存在的。两年来,云南的发展速度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正是“眼见着那一幢幢楼起,眼见着那一座座桥通,眼见着那一拔拔人来,眼见着这街、这景、这城、这地,一天天就不一样了”,而云南眼见的绝大部分开发和建设,都是围绕着这个战略进行的。

开放,意味着机遇;交流,碰撞着火花;合作,预示着前景——道理是简单明了,但谈到个人可操作层面的东西,却始终是半云半雾,对大多数人来说,考量着他的眼光和敏感度。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此重大的战略布局,对云南的每一个人,不论政、商、学,还是工、农、兵,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这难得的机遇、或是巨大的挑战?这个问题迟早会摆在所有人面前,其中区别,不过是先觉者推动潮流、后知者顺应变迁罢了!

事实上,近年来,桥头堡的战略布局和建设进程,已通过那些大家从陌生到熟悉的新词、新事、新闻,已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从“第三欧亚大陆桥”到“泛亚国际大通道”、从“滇中地区一体化”到“四条对外经济走廊”、从“走出去”到“请进来”……开放、交流、合作,都是机遇的代名词,但如何在里面找准自己的落点,却实属不易。事实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建设,包含了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建设中国经云南直达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目前最重要的是铁路通道和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二是推进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平台,这包含了政府间的合作平台和经贸合作平台;三是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四是使云南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增进国际友谊的纽带,包含了加强对外交往、加强文化合作、加强教育合作、办好孔子学院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整个战略的核心,都指向了印度洋,事实上,一旦这条战略通道打通,中国就相当于从一个太平洋沿岸国一跃而成为两洋之国,这是事关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而对于中国整个西部地区特别是云南来说,这条通道的建设和形成,将在未来对所有人从衣食住行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态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改变。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责任的角度、站在未来的深度,在桥头堡建设已经进行一周年之际,应该有一本书,应该有一本好书,应该有一本专业的书,应该有一本真正负责任的书,来为世人揭开桥头堡那依然略显神秘的面纱,并帮他们打开那扇通往开放、通往时代、通往印度洋,却一直没摸着的门。所有,有了《迈向印度洋》!

《迈向印度洋》,是对桥头堡战略和建设进行完整、系统剖析的难得一见的精品。全书共35万多字,第一次以负责任的高度,对桥头堡建设的背景、由来、內容、意义、内涵,及其蕴含的巨大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进行了细化而全面的阐释,同时,分国际大通道、产业基地、合作平台、组织保障、政策体系、融资策略、沿边开放7个部分详述了其基本内容,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若干布局、构想和措施。全书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桥头堡建设可一叶而知秋。

这是云南历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机遇,这是云南人历史上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不容错过的重大时期!改革开放,改变了祖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那是太平洋的海;桥头堡,又将改变哪里?又是哪里的海?是的,那是印度洋的海。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迈向印度洋,先知先觉的人们已经先迈出一步,践行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而后来者,也将跟上这时代前进的步伐。

桥头堡 篇7

通过发挥公诉和批捕职能, 实现打击犯罪、综治维稳和权益保护三者的统一, 为桥头堡建设营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作用

突出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严重刑事和职务犯罪,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是检察机关依法保护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重点打击的高压态势, 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严重刑事犯罪的力度, 加大对破坏治安, 危害经济发展, 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的打击力度,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确保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加强综治维稳方面的作用

针对一些治安形势混乱、问题突出的地区, 积极落实检察环节综合治理措施,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好集中整治和专项斗争, 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的治安整治力度, 突出打击损害经济环境的犯罪行为, 进一步健全治安防范机制。针对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 分析原因, 及时提出专项打击和综合治理的建议, 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和预防对策, 以减少治安隐患, 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法治环境。

(三)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在保障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检察机关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兼顾依法惩处和保障服务之间的关系, 把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惩处中有保护、保护中有惩处, 重点处理好惩处犯罪与保护企业生存、惩处犯罪嫌疑人与保护出资人的利益、惩处犯罪活动与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既要依法把握打击面, 又要适当控制打击度;既要保护企业生存发展又不能放任违法犯罪活动。在依法惩处与保障服务方面, 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二、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运转有序的经济环境

通过发挥打击犯罪职能和延伸检察职能, 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运转有序的经济环境。

(一) 发挥打击犯罪的职能, 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依法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 着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涉企、涉农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 要及时、高效、有力地打击。要积极探索经济领域犯罪的原因和规律, 深入研究经济领域犯罪发展趋势、特点和类型, 依法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非法集资、偷税漏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国有资产等违法犯罪活动,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 延伸检察职能, 在检察环节上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优化。案件办理资源, 对现有办案人员整合, 挑选出办案经验丰富、经济知识扎实的人员组成办案组, 专门审理涉及企业案件;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 重拳打击侵财型犯罪, 快捕快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为企业正常发展提供健康环境;加大民事维权力度, 把挽回经济损失列入审查办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通过发挥预防职务犯罪和查处职务犯罪的职能, 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 发挥职务犯罪预防职能

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法律资源, 形式多样地开展预防工作。按照党中央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要求, 通过个案预防、行业预防、重点预防, 加大预防犯罪工作力度。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预防和专项预防, 加强廉洁准入制和诚信社会建设, 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二) 发挥职务犯罪查处职能

按照中央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部署和要求, 针对职务犯罪的新特点、新变化, 不断提高发现线索、突破案件的能力, 依法查办职务犯罪。一要严肃查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中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犯罪行为, 查办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职务犯罪, 保障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二要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工作, 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三要依法打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 继续抓好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渎职犯罪工作,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四要依法查办审判不公的民事行政案件背后的司法腐败案件, 确保企业的合理诉求得以实现。五要依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 确保涉农资金的安全, 为农村的稳定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四、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通过强化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和监管监督、民行监督, 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一) 针对刑事立案环节, 加强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 探索建立与侦查机关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及时掌握刑事发案和侦查机关立案情况, 建立和完善方便群众举报、申诉、听取律师意见以及从新闻媒介中发现案件线索的制度;健全对立案后侦查工作的跟踪监督机制, 防止和纠正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立案后违法撤案等现象。

(二) 针对侦查活动环节, 加大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健全排除非法证据制度, 发现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辞证据, 应依法予以排除, 探索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及强制措施的监督机制, 防止错误性逮捕、起诉。

(三) 针对刑事审判环节, 加强对审判程序违法的监督, 加大对审判监督薄弱环节的监督力度, 突出抗诉重点, 加大抗诉力度, 完善对死刑案件审判活动的监督机制。

(四) 针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环节, 建立健全预防和纠正超期羁押的长效工作机制, 完善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制度, 建立刑罚执行同步监督机制, 健全检察机关对违法监管活动的发现和纠正机制, 加强对执行死刑活动的监督工作。

(五) 针对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环节, 突出重点, 加大抗诉工作力度, 重点做好对涉农维权、弱势群体保护、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涉及民生的确有错误案件的审查抗诉工作;加强对行政诉讼和法院再审活动的监督, 研究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的范围和程序。

五、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建持续平衡的生态环境

通过发挥环境资源检察职能, 依法打击环境资源的犯罪和探索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模式, 努力为桥头堡建设营造持续平衡的生态环境。

(一) 坚决打击环境资源犯罪

通过承担环境资源保护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预防工作, 承担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犯罪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 承担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形成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工作合力, 不断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

(二) 探索环境资源公益诉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促进云南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按照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思想理念, 创新环境公益保护机制, 积极探索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为云南省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司法保障。

总之,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人民检察院在桥头堡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于通过检察职能的发挥为云南省的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并在经济的繁荣中实现政治的清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康。故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检察机关应承载起新的历史使命, 成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中坚力量。

摘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检察机关, 应该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的远期规划和三项重点工作的近期部署, 结合检察职能, 立足云南省情, 以全新的司法理念参与到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中去, 通过检察职能的发挥, 做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务环境、司法环境、生态环境”的统一。

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生态问题研究 篇8

一、桥头堡战略中各产业中的生态优化

1. 第一产业的生态优化

(1) 生产环节:畜禽排泄物、化肥农药施用与农作物秸秆的合理优化

畜禽排泄物主要发生在畜禽养殖环节, 即畜牧业生产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对规模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畜牧业也从传统农户分散养殖转变到规模化集中养殖, 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畜禽排泄物数量较大,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严重的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生态保护的主体比较明确, 产生负外部性的养殖业主即是第一责任人。因此, 主要的畜禽排泄物可以通过对养殖业主的约束来实现。另外, 由于农村耕地多数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因此化肥农药施用与农作物秸秆的问题只能通过农户自己来解决。很显然,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快, 颜色鲜艳, 节省劳动时间, 但会降低农产品质量。特别是农药的残留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出于防火安全的考虑, 云南多地出台了秸秆禁烧的规定, 然而如何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秸秆还田和秸秆气化技术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2) 需求环节:加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合理引导

桥头堡建设要培育的第一产业一定是规模化的、集群化的、生态化的、现代化的大农业。然而, 要实现第一产业的生态优化, 仅仅有生产环节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 需求环节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对绿色农产品要给予更多扶持, 比如下大力气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等, 让真正的鲜活农产品有市场有销路。可以借鉴云南烟草行业实施的合作社模式, 对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提高基地的造血功能。同时, 大力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加强渠道假设, 形成真正的“农户+基地+公司+供应链”的崭新需求模式。

2. 第二产业的生态优化

(1) 生产环节:大力推进制造企业的生态标准建设

随着桥头堡建设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推进, 云南在产业承接的过程中, 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唯GDP论”, 上马了一些污染项目,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秩序, 打破了生态位宽度的平衡。事实上, 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生态标准, 而这个标准一定是高于行业标准, 更高于国家标准的。然而, 多数企业以国家标准为本位, 甚至低于国家标准进行产品制造, 主动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事实上, 越是在标准方面走在前面越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云南的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相比于东部地区严重缺乏, 本身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2) 交易环节:切实推进排污权交易

云南的制造企业一般选址在城市的郊区, 这里地势平坦, 交通运输方便。然而, 这些企业一旦有了污染, 影响就非常严重。这些污染会很快向良田蔓延, 因为云南的良田极少, 因而会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这里, 制造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正如科斯所讲的外部性问题一样, 需要权衡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 粮食是农户的生命线, 而农户生产本身很少会给制造企业带来负外部性, 因而规制的重点应该是污染企业。最适当的办法是进行排污权交易, 政府设立的排污权交易所, 分别赋予农户与制造企业一定的排污权, 在生产过程中, 哪一方的份额不够就向排污权剩余的其他企业或个人购买, 学术界称之为“排污权交易”。当然, 要防止企业对政府的寻租行为以及政府的设租行为。

3. 第三产业的生态优化

(1) 生产环节:对排污的控制

第三产业中主要是服务业,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 服务业的软件建设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游客到云南来接触最多的就是服务业。因此, 要使住宿、餐饮、交通、景区等环节的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治理, 特别是加强对商户的生态文明教育。直到今天, 云南的部分景区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部分古城区改造不力, 超标排污现象严重。

(2) 需求环节:加强对服务需求的合理引导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推进, 云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会日益密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云南要面临两个群体:本地人与外地人。有关研究表明, 外地人对云南服务业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要处理好服务业的生态优化问题, 就要求相关机构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从本地人做起大兴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服务之风, 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事实上, 目前世界各国对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几乎陷入停滞。对云南来说, 由于平原较少, 物流成本较高, 完全靠工业提升GDP是行不通的。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观光、度假旅游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案例研究:保山、大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1. 保山的现状与对策

根据郑天爽的研究, 当前保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困难是:水土流失面较广,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天然植被破坏, 林分质量下降;城镇环境整治与保护任重而道远。2009年下发了《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 落实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 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全面提升, 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建设生态保山的总要求。保山对生态保护的推进主要围绕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及各城区展开, 通过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林混合治理技术、速生丰产林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推进城区道路、水源、环境的生态整治,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的奖补机制, 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 保山市从山多坝少的实际出发, 市委提出了“抓林改、建产业、促发展、创和谐”的林业发展思路, 借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动, 大力发展核桃、红花油茶、石斛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和林下产业, 带动了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保持了15%的增长速度, 2010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30.18亿元, 比2005年的14.57亿元翻了一番多, 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超过900元。

2. 大理的现状与对策

2011年, 洱海被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列为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单位, 共投资2亿多元, 在环洱海流域建成了13块共1万多亩湿地。在水源保护方面, 完善了“河长制”, 实行州级领导挂钩制, 对洱海流域33条主要入湖河流的保护管理实行责任到人, 分段包干。同时, 深入开展全社会节能工作,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 286口, 完成节柴改灶1.03万户, 推广太阳能设备1.1万台,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

根据李凤香的研究, 大理已经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2011年, 大理生态旅游业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 545万人次, 同比增加15.5%, 旅游业总收入138.4亿元, 同比增加20.4%。而且随着桥头堡战略的推进以及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 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目前已拥有4A级景区3个、3A级1个、2A级7个。同时,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促进了大理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蝶泉公司、欧亚乳业、下关茶厂、南涧茶厂、云龙大栗树茶厂、洱宝公司、洱源邓川农特产品公司、远益园工程公司、瑞鹤药业公司等企业,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 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 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卫华, 孙爱真.我国“农超对接”供应链稳定性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93-94.

[3]郑天爽.保山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略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 2004 (5) :80-82.

桥头堡 篇9

在西部大开发号角中诞生的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 (以下简称云南分行) , 经过十年的金融实践, 在重点支持“两基一支”的同时, 一方面“走下去”深入县域基层, 另一方面“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 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为云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进一步支持“桥头堡”建设打下了基础。

在新的时期, 云南分行将在总行的坚强领导下, 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 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原理进一步支持云南省“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稳步实施。

一、积极工作, 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

(一) 立足国内, 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两基一支”领域的主力银行, 云南分行认真履行职能, 累计投放贷款2600多亿元, 支持了云南交通、电力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

其中发放铁路项目贷款140多亿元, 支持了南昆、内昆、广大等铁路的建设和成昆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发放公路项目贷款350多亿元, 支持了18条国家“五纵七横”国主干线、国道干线、西部大开发通道、国际大通道项目的建设, 实现了昆明通达缅甸、老挝和越南国际公路的云南境内段公路全部高等级化。发放民航项目贷款近70亿元, 支持了昆明新机场、巫家坝、迪庆、临沧等8个机场建设, 更为昆明新机场项目提供了从前期研究、项目准备到基建贷款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发放电力贷款360多亿元, 支持了小湾水电站、大朝山水电站、景洪水电站、宣威电厂、滇东电厂、云电送粤高等级电网等一大批“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电力项目。

对全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发放贷款320多亿元, 支持了滇池治理、水利设施、医疗卫生和城市道路等, 改善了云南各地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城镇化过程, 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质。

(二) 放眼全球, 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云南分行目前已经支持多家国内企业“走出去”, 银行业务涉及到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孟加拉、韩国和赞比亚等国, 与此同时, 更积极探索建立了对外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如与省政府共同搭建海外业务战略合作平台, 实现政府、银行、企业合力, 加快“走出去”步伐, 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资金换资源”的方式为东南亚运动场馆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与缅甸等国外政府的合作, 实现开发性金融在国际业务中的新拓展。

截至2010年4月末, 云南分行已评审承诺国际合作项目本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288.2亿元, 共计发放国际合作贷款折合人民币141.8亿元, 其中外汇贷款12.06亿美元, 已经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外汇项目贷款银行。

二、规划先行, 按照“桥头堡”战略调整工作方针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桥头堡”建设不仅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还关系到云南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不容错失的战略契机。同时, “桥头堡”建设内涵广泛、影响深远, 时间跨度长,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精心谋划、有序推进。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 提出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这与开发银行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一致。多年来, 开行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以中长期融资支持和规划融智相结合, 积极推动与各级政府的规划合作, 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先后协助很多地方政府推动地方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云南省政府长期以来的战略合作伙伴, 开发银行也将全力支持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做好“桥头堡”规划。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一年, 按照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 结合各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开发银行将以“桥头堡”规划为重点, 全面参与和配合云南省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直接参与、提供配套的系统性融资规划、高效的专家指导以及规划合作贷款等多种方式, 支持“桥头堡”规划和其他重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云南地方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也是“桥头堡”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全力支持“桥头堡”战略, 是各家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开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 注重在规划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 加强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 构建高效的市场、融资服务体系, 将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 及时围绕“桥头堡”规划调整工作思路、方式、内容、步骤, 支持“桥头堡”战略的稳步实施。

三、抓住重点, 为“桥头堡”战略做好金融服务

云南分行将在“桥头堡”战略实施中, 以国家战略和规划为指导, 突出重点, 发挥优势, 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一) 云南分行将积极支持对外开发的软硬环境建设

1. 围绕“四通”, 支持基础设施和物流建设。

一是以省政府提出的通路、通电、通关、通商“四通”为重点, 瞄准构筑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立体交通体系的目标, 继续融资支持泛亚铁路东、西线云南境内段建设, 支持新机场建设, 完善和提升现有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通畅顺达的大通道, 为产业发展和物流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按照云南建设能源基地的规划, 继续支持“云电外送”向越南、缅甸、老挝等周边地区送电的项目, 同时支持国内企业到周边国家开发利用水电资源, 实现资源开发和共同发展;三是支持以现代新昆明为重点的各州市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 把昆明打造成东盟各国商品的分销中心和集散中心;四是支持边境地区建设各类边境贸易区、物流合作区和口岸基础设施等, 加快构建“国际经济走廊”。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 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融资方式, 开创性地帮助解决“桥头堡”建设中的融资问题。继续运用开发银行“投资、贷款、证券、租赁、信托、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综合性地谋划解决融资难题。总结开发银行多年来在银团贷款方面的成功经验, 充分利用银团贷款集合各家银行资金及产品、分散风险的作用, 发挥各银行协同作战的优势, 筹集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服务于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省外资金, 如近几年云南分行通过融资租赁、间接银团和信托贷款等结构化融资品种, 已累计从省外引入资金280亿元。“桥头堡”建设资金需求大, 下一步更要加强引进省外国外资金的力度。

2. 加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

充分利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发展阶段、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消费水平等多方面的互补性, 支持各类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 助力云南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基地。

只有产业发展了, “桥头堡”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从云南现有工业基础来看, 短期内成为出口东南亚商品的重要加工基地较为困难。因此我们首先要以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为突破口, 积聚力量, 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国内的技术、管理以及劳动力优势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市场、资源、劳动力的结合。

云南分行将在省政府指导下, 进一步开展产业专项贷款, 留足额度, 简化程序, 降低利率,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 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及加工、旅游等产业。此外, 对水电、采矿、化工、建筑工程承包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战略合作, 提供财务顾问、外汇贷款、发行企业债、并购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 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走出国门谋求更大发展。

3. 加强信用建设、文化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

开发银行长期以来致力于建设绿色金融区, 加强银行间的互利合作。“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要求将绿色金融区的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只有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企业才会持续不断地来投资, 外部资本也才能引进来。

政府是信用建设的主体和关键, 地区诚信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应通过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 加强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形成讲诚信、守道德的良好风气。政府要为招商引资、银行发放贷款等创造宽松的环境, 在土地、环保、资本金等方面积极帮助落实必要的条件。政府可联合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建立健全征信系统, 对讲信用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对不讲信用的轻则批评警告, 重则打击治理, 构筑诚信防控网络。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民风淳朴, 云南人民和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具有长期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认同感较强。我们要保护和利用好这种同宗同源的文化资源, 构建软实力, 加强相互间的信任交往, 进行深度战略合作。

(二) 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 促进区域合作

1. 服务国家战略, 支持企业“走出去”。

云南分行将切实履行总行与省政府签订的《海外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 尤其是支持在技术、工程承包建设、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 云南分行将继续支持缅甸水电、中缅石油管道、越南水电、老挝钾盐开发、老挝橡胶生产及周边的替代种植等项目。通过简化手续, 创新评贷模式, 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 云南分行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增大。

2. 金融企业自己要“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 金融要先行。开发银行要积极联合各方力量, 开辟海外市场, 条件具备时, 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发银行已经先行投棋布子开展工作, 全行在150多个国家派驻了工作组, 云南分行在缅甸、老挝、孟加拉等几个国家派驻了工作组。

(三) 积极与外国政府、银行、企业开展合作

1. 与外国政府的战略合作。

云南周边国家资源丰富, 发展经济的愿望较为迫切。开发银行通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与这些国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缅甸政府希望并积极支持开发银行成为缅甸贷款市场的主力银行。云南分行通过“以资金换资源”的方式已经与老挝开展了合作, 得到了老挝各界的广泛认可。今后, 开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 深入了解周边国家的需求, 关注重点项目, 既要注重日常的业务联系, 又要利用高层互访的契机推进合作。

2. 与外国银行的合作。

积极走出去与外国银行开展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为中外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 这方面开发银行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 例如2010年1月7日, 开发银行总行与老挝开发银行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期间签订了货币互换备忘录。

3. 与外国企业的合作。

利用现有项目延伸等多种方式, 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 提供金融服务, 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创造条件。目前云南分行正与韩国公司开展外汇贷款合作, 以后将积极为其他外国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桥头堡 篇10

一、边疆县域金融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边疆县域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是桥头堡建设系统工程中关键的一环, 可以这样讲, 没有边疆县域的深度参与和协调发展, 桥头堡建设的宏伟蓝图不可能完整实现。对于金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早已为社会所认知, 特别是边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边疆县域金融的深度支持。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在整个桥头堡建设中不可或缺, 其参与的深度、覆盖的广度、支持的力度会直接影响到桥头堡建设的整体推进与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桥头堡建设为云南省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众多良机, 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则与金融的支持发展密不可分。就边疆县域而言, 桥头堡建设对其产业升级转型会产生积极影响, 而边疆县域金融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对边疆县域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率先引领作用, 这种率先引领作用能为边疆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指明资金投向、注入活力、带来机遇、加速成长。

二是项目资金的扶持作用。在桥头堡建设过程中,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重点项目建设都离不开项目资金的支持, 国家对项目建设发展的资金投入毕竟有限, 不足以涵盖整个项目的投资需求。因此, 对于边疆县域的项目建设发展, 这就需要边疆县域金融参与其中, 为边疆县域项目融资提供便利通道, 不断注入信贷资金, 保障边疆县域项目资金的有效供给, 从而加快边疆县域项目建设发展进度, 提升边疆县域项目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桥头堡建设系统工程顺利推进。

三是融资环境的支撑作用。桥头堡建设不仅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 还需要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 而边疆县域金融直接参与桥头堡建设, 对边疆县域融资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只有县域融资服务环境净化了, 融资机制顺畅了, 融资效率提升了, 桥头堡建设的推进速度才能加快, 从而为整个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四是口岸建设的助推作用。边境口岸作为桥头堡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哨所”, 是县域金融大有作为的领域。边疆县域在桥头堡建设特别是对外通道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边疆县域金融参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直接决定着口岸边贸的发展。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在桥头堡建设中对口岸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五是外向市场的拓展作用。边疆县域金融对桥头堡建设中的边疆县域国内企业向国外市场拓展具有较强的助推力, 可以有效加快边疆县域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边疆县域金融在服务桥头堡建设过程中, 能为边疆县域外向型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和更大的资金扶持, 切实帮助边疆县域企业解决“走出去”的融资难题, 进而拓宽海外市场, 延伸产业链, 增强发展空间, 提升发展速度。

二、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涉及边疆县域经济发展的惠民工程, 除了要坚持好国家制度框架内的一些基本要求外, 还应结合金融服务的本质要求, 注重县域的发展实际, 突出地方的鲜明特色, 有规划、有选择、有侧重、重民生地做好金融支持, 切实把金融支持的原则性和金融服务的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 真正让边疆县域金融发挥好功能作用, 成为推动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为此, 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应把握好“立足点、共同点、切入点、出发点”四原则。

一是把握好金融支持对象, 服务“三农”是立足点。农业是国之根本, 边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在“三农”。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边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把边疆县域金融支持边疆县域“三农”发展作为立足点, 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 着力改善涉农金融服务, 改进“三农”信贷管理制度, 为打牢边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创造条件。

二是把握好金融支持力度, 互利共羸是共同点。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对于边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县域金融壮大来说都是“双赢”, 只有边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边疆县域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才能拓展, 支持桥头堡建设的力度自然加大, 桥头堡建设发展速度加快了, 边疆县域金融就能有更大的作为空间。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必须牢牢抓住边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这盘棋”, 形成边疆县域经济金融又稳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是把握好金融支持方向, 项目融资是切入点。桥头堡建设离不开项目支撑, 项目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 桥头堡建设必须走“项目带动、银行融资”的路子, 并以市场为导向, 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源统筹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促进项目与银行实现充分融合, 切实增强边疆县域金融对桥头堡建设的助推功能。

四是把握好金融支持本质, 改善民生是出发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这是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最为核心的, 也是县域金融最容易做到的。因此, 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 找准方向, 以支持和改善民生需求为主线, 以高效优质为服务准则, 科学合理安排信贷资源, 用好用活用足信贷政策, 千方百计运用一切金融资源解决桥头堡建设中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使边疆县域金融惠及到广大老百姓, 在桥头堡建设中体现其社会责任和价值。

三、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是突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 加大绿色项目信贷投放。要根据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总体布局, 结合边疆县域发展实际, 坚持“绿色信贷”方向, 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 加快对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退出, 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重点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和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项目的信贷支持。同时, 结合当地县域实际, 充分发挥金融的助推作用, 全力加大对重点特色产业项目的支持, 促使其实现升级, 增强市场竞争力, 使优势资源转化成为经济资源。

二是突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需求,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农”经济发展是边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边疆县域金融在桥头堡建设中, 要按照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和占比均要高于上年的“三高”信贷工作要求, 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 不断增加支农信贷投放, 提高支农服务效率和水平。对有还贷能力、贷款担保能落实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尤其要积极支持农业发挥自身优势, 用信贷支持其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的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突出非公经济信贷需求, 着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就边疆县域而言, 桥头堡建设主要靠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作支撑, 离开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支持, 桥头堡建设难以推进。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要从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特点出发, 结合生产经营特点, 制定区别于大企业的信贷审查、信用评级、抵押担保、贷后管理等信贷规则。要转变信贷经营理念, 重点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能增加就业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 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融资需求, 使其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方向发展, 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切实增强边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

四是突出消费信贷刚性需求, 支持发展多元化消费市场。桥头堡建设涉及重大项目的落户和配套工程的跟进, 这无疑会给消费市场带来商机。边疆县域金融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 要结合边疆县域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 改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 探索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 创新消费担保方式, 积极培育消费信贷增长点, 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 拓宽信贷消费的覆盖面, 大力发展耐用品、大宗物资、农村一级消费等多元化的信贷品种, 切实满足多层次信贷消费需求, 以此推动并形成有序的边疆县域消费市场格局。

五是突出薄弱环节金融服务需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桥头堡建设的落脚点, 也是县域金融大有作为的主战场。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要不断提高地方金融服务水平, 竭力满足各种民生需求, 真正加大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着力改进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让金融服务民生、惠及民生、改善民生。边疆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联保贷款、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的发放力度, 扩大贷款支持对象, 尽力满足“六类”创业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积极开办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 实现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对就业再就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改善民生工程范围, 积极推进助学贷款业务, 及时足额发放符合条件的国家助学贷款, 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 做好商业性助学贷款服务,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校舍D级危房改造的后续投入, 促进教育贷款实现合理增长, 保障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平衡关系。重点项目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民生项目是实现地方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 必须统筹好重点项目与民生项目的信贷需求, 整合好各种资源, 合理安排信贷资金, 不能顾此失彼, 更不能“投放贪大而弃小”、“扶持重利轻扶民”、“回报求快而嫌慢”, 要正确看待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在发展与稳定上的重要性, 切实处理好两者依存关系, 使其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谐发展, 带动边疆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桥头堡建设进程。

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和金融参与的主次关系。桥头堡建设既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经济工程, 更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社会工程。要坚持政府主导、金融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桥头堡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 既需要政府主导, 也离不开金融参与, 没有政府主导, 桥头堡建设不能有序推进, 若政府主导没有金融参与, 桥头堡建设的融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在支持桥头堡建设中, 既要讲社会责任, 更要摆正位置, 找准角色, 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金融参与的主次关系, 才能真正发挥好金融的助推作用, 做到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困、为社会减压。

三是处理好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的效应关系。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 只要分配合理, 就能有效抑制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起到稳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县域金融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着资源整合与利益再分配的微观金融杠杆作用, 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提高银行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率, 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在支持桥头堡建设要处理好信贷资源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相互呼应的关系, 从而形成对桥头堡建设的有效支持。

四是处理好信贷投放和风险防范的双重关系。桥头堡建设对金融来说是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博弈过程, 这对县域金融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桥头堡建设, 又要防范支持桥头堡建设过程中而累积新的信贷风险。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 合理配置信贷期限结构, 科学分配信贷资源,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 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严格风险等级评定, 加强银政、银企、银银合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保持信贷规模的合理增长, 加快信贷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进一步加大边疆县域金融信贷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有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的要求。

五是处理好上级倾斜和本级投入的同进关系。在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中, 由于受资金、规模、审批、政策、机制等因素影响, 单靠县级金融的信贷投入并不能有效满足桥头堡建设的大量资金投放需求。因此, 边疆县域金融在注重本级资金组织和投放的同时, 必须争取上级行在资金和政策两方面给予倾斜。唯有这样, 边疆县域金融部门才有能力对桥头堡建设中的重大基础建设、重要基础产业发展、综合开发项目、农村重大建设项目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否则, 边疆县域金融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服务能力就会受限, 边疆县域发展的步伐就会减缓。

上一篇:低碳生态城镇下一篇:竞争背后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