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机车专业

2024-04-30

电力机车专业(精选十篇)

电力机车专业 篇1

一、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电力机车专业是峨眉校区2004年成立的一个新专业方向, 并于同年进行了第一届的招生。在几年的培养过程中发现, 因各方面条件所限, 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培养, 和铁路部门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到单位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那么, 如何培养与铁路部门零间距的电力机车专业学生?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对成功实施校企合作高校的学习, 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合作可以弥补学校培养无法实现的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现场技术的应用。从电力专业2005级开始, 作为峨眉校区“3+1”校企合作试点专业开始实施。

二、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3+1”, 在具体时间安排上, 是指大学前三年完成大学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 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 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根据该模式, 电力机车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上都进行了改革。

(一)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时间安排的要求, 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修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的特点与专业教学要求, 分类施教。在电力机车专业的课程安排上, 在平衡各学期学分的基础上, 尽量将各类非专业限选课向前安排, 以为后期课程腾出时间, 由此逐层、缓慢地推动课程的进展, 逐步把理论课程在六学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 需要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模型室的建设, 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包括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 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进一步结合, 使得学生在校期间, 尽量受到更多地与现场贴近的技术能力的训练。

(二)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较好地实施“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教与学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病,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在电力机车专业“3+1”实施的过程中, 引入了探讨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利用实验室、实践基地、模型室的培养平台, 采用开放式、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 通过现场教学,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增加了专题技术讲座, 聘请单位的技术专家来校讲学, 使学生接触到学科的前沿与企业研发的过程;另外, 还建立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 进行远程实时教学, 消除学校与企业研发现场的距离, 学生和工程师可以实时对话, 及时解决学习中的技术问题。

三、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合作的实践

电力机车专业自2005级开始实施“3+1”校企合作以来, 已经实施了三届。武汉铁路局、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建电气化局南方公司、中铁二局电务公司等单位都接受了“3+1”校企合作, 广州铁路局、成都铁路局先后在校区开设了动车组培训班, 对签约学生进行校内培训。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合作得到了较好地实施。但是, 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待遇问题、单位人员管理等问题的顾虑, 有些单位还未完全接受该模式。要全面实施校企合作, 还需要加大“3+1”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以及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同时, 要真正培养与现场要求快速接轨的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校和单位根据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创建实践基地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展望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已有三届。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馈意见, 对该培养模式是非常认可的。只要抓住目前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积极思考切实可行的前“3”校内培养方案, 不断加强后“1”与用人单位的宣传和联系, 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合作将会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目前铁路跨越式发展对人才培养要与现场需求快速接轨的要求,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电力机车专业实施了“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两年多来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合作的实施情况, 本文介绍了电力机车专业“3+1”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情况。

关键词:电力机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永生.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2

[2].杨惠贞.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电力机车专业 篇2

来源: 2011-01-20 10:07:58 编辑:sunrain 浏览次数:8329 网友评论 0 条转播至: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收藏到网摘:

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的介绍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它是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技术的新成就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学科研究范围:电力电子器件的原理、制造及其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电路、装置、系统及其仿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力电子系统故障诊断及可靠性;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牵引;电磁测量技术与装置;先进控制技术在电力电子装置中的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能变换与控制;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研究方向:1)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2)电力电子电路仿真与设计3)计算机控制系统4)电气系统智能控制技术5)现代控制理论及其电气传动中的应用6)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7)现代交、直流电机调速技术8)功率变换技术的研究该学科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难度较大。本科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的适合报考这个专业。该专业需要的基础是电路基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机学,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清华大学A+7哈尔滨工业大学A13中国矿业大学A

2西安交通大学A+8华北电力大学A14山东大学A

3华中科技大学A+9西北工业大学A15合肥工业大学A

4浙江大学A+10上海交通大学A16天津大学A

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A11西安理工大学A17北京交通大学A

6华南理工大学A12西南交通大学A

B+等(26个): 武汉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燕山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西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华大学

B等(25个):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辽宁工学院、郑州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南昌大学、湘潭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上海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

学、广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电力机车专业 篇3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养;定向示范;职业技能标准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116-2

0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使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更有效地接轨,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1 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现行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未能将行业标准全面具体地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这使得学校所传授的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与现场脱节。这一现象要求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要紧密贴近现场。将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现场场景规范化的实际工作过程演示作为技能定向示范,将职业技能标准全面融入其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与生产现场一致的知识和技能,达到零距离上岗。

如何使课程建设与职业需求更有效地接轨,这要求课程设置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通,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同步,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这决定了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将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标准全面具体地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将职业标准全面融入其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和行业结合更加紧密。

2 构建职业能力定向示范的基本原则

2.1 职业技能标准化

当人们面对各种机械设备时,职业活动的过程常常被固定下来。这类职业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加工的产品达到设计要求的各项指标,因此这类职业活动的价值具体体现在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因为只有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和安全规程进行职业活动,才能达到产品的设计要求。为体现职业标准规范,定向示范必须完全依照实际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工艺标准。使学生能够清楚理解某项技能的具体操纵规范、操作的要点、作业标准和工艺要求。

2.2 定向示范的实用性

标准化的示范演示视频具有真实性、直观性、通用性,能在相关专业中实现共享,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技能定向示范视频资源可反复利用,解决了以往现场教学不能重复和充分观摩的弊端,同时大大减少了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教学的课时,从而使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增多。

2.3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体现职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教学的内容要从实际中来,规范化、标准化的定向示范应依照从知识的认知规律、技能的养成规律、职业的成长规律,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和开发。将职业标准全面融入其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型人才形成了严格工作流程的习惯、对操作标准与安全规范更加重视,使职业教育和行业结合更加紧密。

3 电力机车检修职业技能定向示范的构建

以轨道交通类专业-铁道机车专业为例,专业所面向岗位最常用和最基本的专业技能电力机车检修,构建职业技能定向示范。专业与中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车辆厂、株洲机务段等国内一流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选择电力机车检修中的案例,以案例的现场场景的实际工作过程,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演示作为对电力机车检修的定向示范,具有真实性、直观性、通用性。

首先进行充分调研,与行业企业合作,到株洲机务段运用车间、检修车间,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机车事业部、转向架事业部等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电力机车检修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和企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广泛听取轨道牵引装备制造和运营从业人员和毕业生对电力机车检修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探讨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和模式。听取轨道牵引制造和运营从业人员、毕业生对电力机车检修技能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定向示范的项目与模块。

然后针对tdjch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电力机车检修专业技能与企业现场专家共同选定了电力机车检修的技能定向示范案例。依据行业企业电力机车检修工艺文件,电力机车检修工艺流程,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和规范,分模块编制电力机车检修案例的工艺流程,制定检修案例的具体工作计划。采用利用视频记录技术手段,记录现场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采集、编辑后作为电力机车检修工艺定向示范视频,或利用现场3G实景实时通讯的技术手段,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模仿的示范。

将制作的技能定向示范视频在铁道机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模仿的示范。学生可以清晰,明确和反复的观摩该技能正确的操作规范、操作的要点和标准,反复模仿练习、整合和熟练,形成自身的能力。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研究成果

通过与企业现场专家共同分析,选定日常工作中反映电力机车检修最常用和最基本专业技能的实际案例,制作成七套48个检修案例的技能定向示范视频,在铁道机车专业10级、11级的《电力机车检修》、《电力机车整备》、《电力机车调试》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的专业课程中使用。直接将生产现场通过示范视频引入课堂,将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真实、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以往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某项技能的传授往往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和简单的实训,与现场实际工作脱节,不能体现职业标准规范的情况。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各检修案例的示范视频,模仿练习该技能正确的操作规范、操作要点和标准,整合和熟练,边学边做,培养出规范的专业技能。学生反映视频示范标准化的作业清楚直观,易学易懂,能反复观看和模仿练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教学中的过程评价,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电力机车检修的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规范。

技能定向示范视频资源可反复利用,解决了以往现场教学不能重复和充分观摩的弊端,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观摩过程中由于人数多或其他原因不能清楚理解某项技能的操纵规范、操作的要点和标准,造成技能定向的不清晰,从而不能很好学会、掌握这项技能的情况。同时大大减少了带领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教学的课时,从而使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增多,有利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施。2013年《电力机车检修》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制作完成的电力机车检修技能示范视频是其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中很重要的课程资源。

电力机车检修案例示范视频通过适时的更新和模块的补充,能够实时跟进机车新技术的应用和机车型号的变化。以满足铁道机车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工种和不同技术等级学员的学习需要。在满足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向行业内员工提供培训,为相关院校提供师资和学生专业培训,实现资源共享。

4.2 研究的成功经验

要将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引入日常的专业教学,充分的调研、和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对电力机车检修的定向示范案例的选定要与企业现场专家和一线员工充分讨论,让他们了解课题研究的需求,提供适应现场具体要求、适合实际教学的案例。针对铁道机车专业学生所面向岗位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电力机车检修专业技能与企业现场专家共同选定了七类电力机车检修的技能定向示范案例。

技能定向示范视频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保证通用性、普遍性、基础性。将职业行动中的规范操作、技能标准、6S管理、可视化管理等生产现场的实际要求清晰准确的体现出来,让学生能直接地、感性地认识和接受,在正确的定向示范下,反复模拟练习,掌握规范化的职业能力。

技能定向示范视频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时,作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学习情境的实际任务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的定向示范,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从而将模仿的技能练习、整合、熟练。

5 结语

通过对电力机车检修专业技能定向示范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将铁道机车专业其他的专业技能逐步进行定向示范。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一条适用工科专业的技能定向示范途径,在实践中提炼相应的开发规律和开发经验,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指导理论,为高职轨道交通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依据。

参 考 文 献

魏德米勒专业电力处理工具介绍 篇4

安全、方便、快捷是对魏德米勒专业电缆处理工具———电缆剥线工具和电缆断线工具的处理效果的最好诠释。这些工具安装了电缆导槽杆以确保更为精确的纵向切割。刀片上涂有高品质的氮化钛镀层, 以加快切割速度, 降低损耗, 延长使用寿命。工具的握柄采用了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 特别是防滑握柄区域确保了操作的舒适度。内置的自动旋转刀片能够很好地处理横向与纵向的切割, 并配有带保护挡板的弹簧电缆切线剪, 以及握柄底部安置的用以设置切割深度的凸形螺母。使用魏德米勒的工具可确保所有外径4~37 mm的标准圆形电缆都能够被轻易、快速、精确地剥线而不伤害内部导线的绝缘层。

魏德米勒提供多种剥线工具, 剥线工具的种类范围包括: (1) 圆形电缆剥线工具 (接线盒电缆剥线工具) , 用于直径8~13 mm的防潮电缆; (2) 高级圆形电缆剥线工具 (带有单独导线剥线设备的接线盒电缆剥线工具) , 用于直径8~13 mm的防潮电缆; (3) PC剥线工具 (特殊电缆剥线工具) , 用于直径5~15 mm的电缆; (4) 同轴剥线工具 (特殊电缆剥线工具) , 用于直径4.8~7.5 mm的电缆。魏德米勒的剥线工具主要用于处理带有PVC绝缘层的软质和硬质导线, 用于电信及IT应用的数据电缆以及圆形数据同轴电缆。根据需求提供以下型号的断线工具: (1) No.16断线工具, 用于外部直径4~16 mm的电缆; (2) No.27断线工具, 用于外部直径8~28 mm的电缆; (3) No.28高级断线工具, 带有钩型刀片, 用于外部直径8~28 mm的电缆; (4) No.35断线工具, 用于直径27~37 mm的电缆。

魏德米勒———工业联接的伙伴, 在电源、信号以及数据处理的工业环境里, 为全球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电力专业动态报告 篇5

班级:姓名:学号:

1.引言

超导材料是在低温条件下能出现超导电性的物质。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是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几乎不会损失。近年来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 ,超导材料的性能不断优化 ,实现超导的临界温度也越来越高。一旦室温超导体达到实用化、工业化 ,将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超导体具有诸多奇特的物理性质,如零电阻特性、完全抗磁特性、宏观量子相干效应等,超导技术就是基于这些性质而发展起来的。超导电力技术则是超导技术与电工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超导电力技术主要研究开发各种超导电力装置,以及含超导装置的电力系统的各种特性。超导电力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等基本特点,许多电力装备都可以采用超导技术来提高其性能,如输电电缆、电机、变压器、储能装置等,同时还可采用超导技术研制出常规技术无法实现的新型电力设备,如超导故障电流限制器等。超导电力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中单机容量和电网的输送容量并大大降低电网的损耗,还可以明显改善电能的质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并为电网向超大规模方向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2.概述

近年来,超导电力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开始了 SPI(SuperconductivityPartnershipInitia-tive)计划,开展了如超导电机、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限流器、超导磁悬浮飞轮储能等项目的研究。在 “美国电网2030”计划中,还提出了采用超导电力技术建设骨干电网等建议,在其海军舰船先进电力系统计划中也列入了超导推进电机等研究项目。日本在 20世纪 90年代曾实施了 SuperGM等超导电力技术研究计划,并成立了国际超导技术研究中心(ISTEC),其主要电力公司及电机制造厂家均积极参与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工作。法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和印度等都相继开展了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工作。韩国也于 2001年制定了高温超导技术的十年发展规划。

在超导电力装置方面,国外研究开发的重点主要是高温超导电缆、高温超导限流器、超导储能系统、高温超导变压器、高温超导电动机以及无功功率补偿用的高温超导同步发电机。

过去十余年中在国家863专项计划、国家重点研究基础计划和各地方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超导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大大加强,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目前我国在超导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超导技术产业,增强了我国在超导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正文

3.1超导电力技术与应用

3.1.1超导电力技术

超导电子技术,即超导技术在弱电方面的应用。其实超导技术突出的特点为电力技术带来了更深刻的革命。与常规技术相比较, 应用超导技术具有很多优越的性能,可以解决若干现有的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电力系统中的重大难题。超导发电机可以使发电机的同步电抗减小到常/

5规发电机的1/3,从而提高发电机的稳定送电极限;超导电缆可以降低电网损耗, 减少输电线路占地面积,并以较低电压输送巨大容量的电能,为大城市的高密度送电提供保证;电压等级的降低, 还会使系统绝缘水平下降,电网结构得z 到改善,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超导限流器可以限制系统短路电流,从而降低系统中电气设备的电磁电特别是超导变压器,早在20世纪60 年代, 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常规变压器相比, 超导变压器在以下几方面具有较大的技术经济优势。a.体积小、重量轻。由于超导线的通电D密度远大于铜等常规导体, 利用超导线材制成的变压器绕组的体积和重量与常规变压器相比,分别只有后者的 30%~70%和40%~60%。b.阻燃。在高温超导变压器中, 液氮既是冷却剂, 又是绝缘的一部分, 而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又由于氮气不可燃, 加上温度极低, 超导压器具有良好的阻燃特性。这一优点可提高变电站、发电厂的安全性能。c.效率高。维护超导所需要的冷却能量是制约变压器效率的关键因素。由于超导线材技术和冷却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温超导线材技术的应用,超导变压器的效率可比常规变压器高出11%~15%。由于高温超导变压器还可以使用直接冷却技术, 使其在低于77K的温区运行, 这可以获得更高的超导稳定性。在过冷却液氮温度(66K)下可达到800kV。但当时的超导线在交变磁场下交流损耗较大, 以致使采用超导材料后的铜耗减少补偿不了由交流损耗引起的热损耗,在经济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性,加之当时的低温系统可靠性还达不到电力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要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前, 超导变压器的研究没有很大进展。

3.1.2高温超导电缆

高温超导电缆采用无阻和高电流密度的高温超导材料作为载流导体,具有载流能力大、损耗低和体积小的优点,其传输容量将比常规电缆高 3~5倍,而电缆本体的焦耳热损耗几乎为零。虽然在交流运行状态下,它也存在磁滞、涡流等损耗,即交流损耗,但超导电缆只要超过一定长度后,即使考虑到低温冷却和终端所需的电能消耗,其输电损耗也将比常规电缆降低 20%~70%。另外,高温超导电缆是采用液氮作冷却介质,在结构上还可以使其磁场集中在电缆内部,从而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液氮冷却的高温超导电缆不会有漏油污染环境和发生火灾的隐患。随着大城市用电负荷的日益增加,高压架空线深入城市负荷中心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需要采用地下电缆将电能输往城市负荷中心。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高温超导输电电缆有明显的优势,是解决大容量、低损耗输电的一个重要途径。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丹麦和韩国等都相继开展了超导输电电缆的研究。2000年 2月,美国 Southwire公司研制了长 30m、12.5kV/1.25kA三相高温超导电缆,并安装在公司总部供电运行。2001年,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与住友电工合作,研制出 100m、1kA/66kV三相高温超导交流电缆,并进行了冷却、额定电流通电运行、负荷变动、过负荷和耐压等一系列试验。为了研究,2004年日本 Furukawa电气公司和电力工业中心研究所(CRIEPI)等研制了长 500m、77kV/1kA单相高温超导电缆,并进行了高温超导电缆在穿越地下、过河、上下坡等不同安装环境下的性能试验。2006年,美国超导公司(AMSC)、SuperPower公司等在能源部和纽约州等支持下,分别研制出 200m(13.5kV/3kA)、350m(34.5kV/0.8kA)和 660m(138kV/2.4kA)三相高温超导交流电缆,并分别安装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Bixby变电站、纽约州的Albany和长岛等地并网试验运行。2005年,韩国电力研究所(KEPRI)等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合作,研制出长 100m、22.9kV/1.2kA三相高温超导交流电缆。墨西哥也计划在墨西哥市建造 33m、15kV/1.8kA的高温超导电缆,为用户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电能。自“九五”开始,我国就开展了高温超导电缆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于 1998年研制成功 1m/2kA高温超导直流输电电缆模型,随后于 2000年又研制出 6m/2kA高温超导直流输电电缆。2002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还完成了 10m/1.5kA三相高温超导交流输电电缆的研制。结合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还进行了高温超导电缆带材电流分布的均匀性问题、电缆的电磁屏蔽技术、电缆的高电压绝缘和终端绝缘技术、高温超导电缆的焊接技术、高温超导电缆的绕制技术、高温超导电缆冷却技术、高温超导输电电缆系统监控保护技术以及高温超导带材临界电流和均匀性无接触测量技术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5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甘肃长通电缆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合作,研制出 75m、10.5kV/1.5kA三相交流高温超导输电电缆,并于 2005年底安装在甘肃长通电缆公司向车间供电运行。2005年 4月,北京云电英纳电缆公司研发出 33m、35kV/2kA三相交流高温超导输电电缆,安装在云南普吉变电站试验运行。

3.1.3超导电机

超导电机是采用超导线材取代常规的铜导线绕制电机的励磁绕组或电枢绕组。由于超导线的电流密度要比铜导线高约 2个数量级,且几乎无焦耳热损耗,因此超导同步发电机的效率可比常规电机提高 0.5%~0.8%;电机的整机重量可减少 1/3~1/2,且体积小。同时,电机同步电抗可减小到原来的1/4,从而提高了电机的运行稳定性;它还可省去铁芯,使电机的电枢绕组对地绝缘水平大大提高。另外,由于气隙磁通密度可比常规电机大数倍,单机容量可达百万千伏安以上。但是,由于超导绕组必须运行在液氦或液氮温区,且超导绕组电流密度大、绕组,给电机的设计、制造和运行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例如,大电流密度和高磁场的超导电机组设计和电磁计算,超导绕组的阻尼屏蔽结构,超导绕组的稳定性和失超保护,超导绕组低温容器的真空绝热和密封技术,超导绕组冷却技术,以及高速旋转下冷却介质输运技术等都需要研究和解决。迄今为止所研制的超导同步发电机只是转子励磁绕组采用超导线圈,电机的定子绕组一般仍然采用常规的铜绕组。这是因为电机的定子绕组是在 50Hz工频下运行的,而超导体在交流运行条件下存在交流损耗。日本自 1988年开始进行超导同步发电机研究,已研制出一台励磁绕组采用 NbTi超导线绕制的 70MV·A超导同步发电机。这台电机采用超临界氦冷却,1997年已经试验成功。原计划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 200MV·A超导同步发电机,但至今未进行。1996年,美国 Reliance电力公司(REC)成功地研制出一台转速为 1800r/min的四极高温超导同步电动机,其高温超导线圈是在 27K下运行的。经试验,该电动机输出功率达147kW(比设计的 92kW高出 60%),其效率达 97.1%。1997年,REC开展了 3.7MW(5000hp)的四极高温超导电动机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该机研制工作。2003年,美国 AMSC公司和 ALSTOM公司研制成功 5MW高温超导单极电动机,并在模拟船舶上进行了测试。美国 AMSC公司目前正在研制 36.5MW、转速 120r/min的船舶推进用高温超导电动机。美国海军期望未来的作战舰艇能使用包括高温超导电机、超导限流器、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在内的高温超导电力系统,美国空军也计划在新一代飞机中使用超导电机。早在 196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武汉 712研究所合作,就曾采用宝鸡有色金属加工研究所研制的单芯 NbTi超导线,设计、研制一台具有超导转子的 20kW超导电机模型。1977年,上海电机厂研制出一台 400kV·A超导同步发电机并进行了短时间的并网发电试验。1981年,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在 400kV·A超导同步发电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一台新的 400~800kV·A超导同步发电机,该超导电机最长发电实验时间达 1h,并成功并网 5min。1992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武汉 712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研制成功一台船舶推进用 300kW超导单极电机。近年来,712研究所等还开展了船舶推进用的高温超导电动机研究,2007年研制出 100kV·A、3极、500r/min高温超导电动机。

3.1.4高温超导变压器

与常规变压器相比,高温超导变压器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同时它采用液氮作为冷却剂,没有污染环境或火灾的隐患。高温超导变压器有很强的过载能力,在过载条件下短时间运行只导致冷却功率增加,而常规变压器过载约 10%就有可能导致绝缘损坏。此外,在电力系统中采用超

导变压器,当发生短路时,超导线圈还有限流的作用。1997年 4月,ABB研究中心研制出一台 630kV·A,18.7kV/420V三相高温超导变压器,并安装在日内瓦电力公司下属电厂进行测试和试验运行。日本九州大学与富士公司等合作研制出一台单相 500kV·A,6.6kV/3.3kV的高温超导变压器,该变压器运行于 77K时,效率达 99.1%。当该变压器运行于 66K时,容量可提高到 800kV·A,效率可达 99.3%。1998年初,美国电力公司、IGC公司、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Rochester燃气电力公司等合作研制完成 1MV·A单相高温超导变压器样机并成功地进行了试验。随后,又计划合作研制出容量为 30MV·A,138kV/13.8kV,60Hz的三相高温超导变压器样机,因为这种容量和电压等级的变压器约占美国今后 20年中等容量变压器销量的 50%。2001年,德国Siemens公司也研制、试验成功用于铁路机车的 1MV·A高温超导变压器样机。2003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与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研制成功 26kV·A、400V(37.5A)/16V(938A)三相高温超导变压器和 45kV·A、2.6kV/160V单相高温超导变压器。在此基础上进而研制出 630kV·A、10.5kV(34.6A)/400V(909A)的高温超导变压器示范样机,于 2005年 12月在新疆特变公司并网试验运行。此外,株洲电力机车车辆厂也开展了电力机车用 300kV·A高温超导变压器的研制。

3.2超导电力技术发展前景及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供电品质一直是电力系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电网容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短路容量越来越大,而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和正常的工业生产将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的崩溃。目前 对付短路故障的办法主要是用断路器直,接开断故障线路,或从电网的结构上和运行方式上来解决降低短路电流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电网的输送容量与规模,必须采用有效的措施限制短路电流。要保障电网安全、经济和可靠运行,必须在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点上建立 “电能存取”单元(储能系统),以便对系统给与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还必须寻找新的措施缓和甚至消除电力系统中的扰动所造成的影响。

节能和减少污染排放量也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目前电力系统的效率由于受到铜、铝等基本导电材料的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节能是有很大难度的。超导电力技术是从根本上为降低电力系统损耗、提高电力系统输送能力、有效限制故障短路电流、提高电网的安全

性和改善电力系统动态特性开拓的新技术途径。采用超导电力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单机容量和电网的输送容量并大大降低电网的损耗,而且还可以明显改善电能的质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电压等级、提高电网的安全性、降低电网的占地面积和电网的造价及电网的改造成本,并使超大规模电网的实现成为可能。不仅如此,通过大容量的超导输电系统,可将排污的发电厂建在煤矿和油田附近或将核电站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通过超导储能,还可大大改善可再生能源的电能质量,并使其与大电网有效地联结。

超导电力技术不仅是一项民用技术,在国防安全方面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例如,高温超导电动机可以用于军用舰船推进,大大减少舰船电机的体积和重量;高温超导限流器可以用于舰船电力系统短路电流的限制,超导储能系统在提高舰船电力系统稳定性和电能质量方面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超导电力技术已有很大的发展,但要在电力系统中真正获得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开展以下重大课题研究。

1)积极开展超导电力新装置、新原理的探索和研究,开发新型超导电力装置,以使超导电力装置满足电力系统不同运行状态的要求,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导体的优越性能。要研究大容

量交流电流、高变化率动态电流甚至瞬变脉冲电流条件下的超导线/电缆内的磁通运动与交流损耗机理提出适合超导电力装置各类性能要求的超导线/电缆的合理结构和载流特性,以确保超导电力装置能在各种复杂的动态条件下保持其超导稳定性。研究超导电力装置内部的复杂电磁场优化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超导线圈、超导磁体的结构和位形进行优化设计,减轻在瞬变、动态条件下的电磁应力;开展低温绝缘、传导冷却等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2)需要在深入分析各种超导电力装置的工作机理和电磁特性的基础上,研究超导电力装置的内部动态特性,和与电力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机理。与传统电力装置相比,超导电力装置具有许多完全不同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超导电力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这些特性又必然会对电力系统动态特性产生影响。此外,还要开展含超导装置的电力系统规划、运行,稳定、控制理论,以及经济优化理论和安全保障理论等的研究。

3)开展超导电工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这是超导电力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

一。超导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结合,有可能将诸如超导变压器、超导储能、超导限流器、有源滤波、统一潮流控制器等多个功能集成于一体,同时根据不同电力储能技术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也有可能实现将超导储能系统和其他储能方式有机集成于一体,发挥各种储能技术的综合优势,以应对多种电力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改善电力质量。

4.建议

超导电力技术是一门有广泛应用和巨大发展潜力的高技术领域,也是目前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沿,开展超导电力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随着高温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超导电力技术对未来电力系统将会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新技术,超导电力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并将促进电力工业重大变革。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尚处在发展时期,加大研发投资,提高超导电力技术研究的重视性事关科技、国防、卫生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因此一定要注重引导人才向该领域发展,并积极支持。

参考文献

[1]肖立业.超导电力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4,28(9)

[2]杨勇.超导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1,25(9)

[3]唐跃进,李敬东,叶妙元等.未来电力系统中的超导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2)

[4]王惠龄,饶荣水,李敬东.超导电力低温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17)

[5]周华锋,李敬东,唐跃进等.高温超导电力电缆的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8)

[6]林良真,肖立业.超导电力技术新进展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J].物理,2006,35(6)

[7]林良真,肖立业.超导电力技术[J].科技导报,2008,26(1)

电力机车专业 篇6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对所需的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刻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用一种严肃严谨的态度对待,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

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请本校优秀毕业生或相近行业成功人士到校或班进行座谈,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他们成功创业的事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二、创造性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当前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参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的与专业目标相距甚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知识。如“接触器”一节中,由于直流电动机因结构复杂等原因已慢慢被交流电动机所代替,我就把“直流接触器”的知识定为选学内容;而安全用电、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等知识是工厂电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我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在授课过程中,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我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降低理论分析、突出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密切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如在讲解“交流接触器”时,我尽量删减对“灭弧原理”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交流接触器。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交流接触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会了交流接触器的使用与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

三、灵活运用先进的教法与学法指导,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现场示范、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将理论讲解与操作示范、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力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在学习低压电器时,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先把实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分组讨论它的使用方法,并尝试练习使用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故障排查技能,在《电力拖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项目教学法。首先,结合生产实际对项目计划进行反复论证后,确定出典型的项目计划要求。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最后,各小组进行项目训练。在项目训练过程中,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完成后,教师组织各组相互交流、讨论、完善设计方案,并对各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创新亮点、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作综合性点评。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变能力,更培养了其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四、加强专业实训指导,突出就业能力培养

专业实训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形成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性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专业技能,拓展其就业能力,必须搞好专业实训指导。在《电力拖动》课程集中实训期间,借鉴海尔“日清日高”的做法,每天我都制定详细的实训目标,学生根据给定的目标分组进行实训。每天实训结束,都要总结自己一天的收获与体会,寻找离目标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严格、有计划的专业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质的飞跃。

学校与多家技术先进、条件好的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胜代机械等签订学生实习协议,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进行定岗学习与生产。在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分析各类企业的就业特点,让学生及早了解专业、感受企业氛围,引导学生到企业去应以“学技能,谋生路,求发展”为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总之,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是职教探讨的焦点,是职校办学的特色体现。我在《电力拖动》实践性教学中的这点尝试效果是明显的,学生中级维修电工通过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顶岗实习后得到企业的肯定,还有学生在青岛市维修电工技能比赛中获第一名。

电力机车专业 篇7

一任务案例的选取, 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 较为抽象, 而机械基础包含的内容又很广泛,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 认真钻研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点, 梳理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按任务划分, 每个任务由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其次, 做好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要选择与机车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相关, 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 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并能进一步激发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当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 他总是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由案例出发, 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朝着要讲授的内容层层推进。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抓住案例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使学生感到新颖, 造成连续的思索, 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案例“分析机车驱动齿轮传动”时, 通过以下设问:为什么机车驱动装置采用齿轮传动?采用的是哪种齿轮传动?齿轮的大小对传动有何影响?从提问让学生明白要掌握齿轮传动的特点、类型、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传动比等知识, 在展开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时, 注重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环扣一环, 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获得此相关知识后, 再回过头来解决此工程案例, 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形成了“任务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明确任务目标——相关知识讲授——案例实施”的教学环节。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涉及许多机构的运动过程, 在课堂中采用模型教学增强直观性, 通过模型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原理的讲解。如在讲到“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通过模型进行现场演示, 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可得到三种类型, 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机构类型与机架选取的关系, 再通过改变某根杆的长度, 使其不符合长度之和条件后只能得到一种机构, 两次演示综合就得出了铰链四杆构曲柄存在条件及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模型教学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能清晰地讲解课程中抽象的、无法观察的结构形状和运动, 使学生了解其本质, 在教学中本人制作了机械基础机车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录像、动画及多媒体技术等手段, 将各种零件的外形、内部结构、零件间的连接、相互运动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授“分析电力机车受电弓铰链四杆机构”这个任务案例时, 对于电力机车本身并不提供动力, 而是靠从铁路上方的接触网取电以牵引机车运行, 取电依靠受电弓, 通过播放受电弓升起落下的动画, 慢慢演示到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通过动画中的按钮来控制机构运动时停留在任何位置, 从而将铰链四杆机构的极限位置、死点、压力角、传动角等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 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 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 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 作为任教机械基础的老师, 提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要求老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机械工程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专业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武.高职矿业类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与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0)

[2]陶希海.高职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 2010 (6)

电力机车专业 篇8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方向,能源与电力类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基础工程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目前全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 主要分布在建筑行业、财经类、矿业、电力行业、各综合性大学等院校, 其中包括天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著名高校, 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建设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毕业生, 工程管理专业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 由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其行业背景不同, 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不同, 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目前, 工程管理专业分为工程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建设管理、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5个专业方向。相关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战略的需要, 在上述5个方向中选择一至两个方向, 并依此确定该专业的主学科归属与办学设置, 或偏重于管理或偏重于技术, 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向。沈阳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目前毕业生3届, 在校生160人。该校作为电力行业背景的本科院校, 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需要逐步打造专业特色, 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电力工程建设管理。

一、设置依据

1、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匮乏

电力生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系统需要是我国长期现实, 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此我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得以快速发展, 随之产生了对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 为克服传统电力生产企业的高能耗、高排放与高污染缺点, 我国正在不断加强传统电力工程的改造, 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 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 实施第二次创业, 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 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 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

2、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不足

目前, 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 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 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 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

3、优势条件

沈阳工程学院原隶属于电力部, 是电力行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 为电力生产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贡献于电力生产企业的各个岗位。60年的电力行业背景为该院积累了丰富的电力生产与建设经验, 同时储备了充足的电力行业专家学者。多年的管理系办学史也使学院拥有了大量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才。而土木工程专家则为电力工程建设专业提供了一般工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保障。

4、满足市场需求

从学生就业角度看, 通过对2010、2011、2012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毕业生能进入电建公司和电厂工作, 基本都从事电厂的工程建设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但是, 据反馈的信息表明, 没有明确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不能很好满足电建企业工作的需要,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选修的电气自动化二学位课程, 因此很有必要开设电力工程建设方向的课程,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电力企业的建设管理, 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中增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向, 并将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牢固掌握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从事电力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估价、方案策划、投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是符合国情、顺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又拥有将该专业方向办好的明智选择。

二、电力工程人才需求预测

1、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新建电力工程项目的增加和现有电力工程项目的发行使得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人才需求数量持续上升。

近几年电力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表明, 电力工程建设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正在谋求产业结构升级, 实施第二次创业, 追求再一次辉煌。为此, 开发新的电力工程、改革已有电力工程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电力工程建设者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在全国性的电力工程建设人才不足的前提下, 辽宁省更面临着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外流的窘境。

2、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质量预测

为了提高生产率, 节能降耗, 我国的电力工程的规模呈现大型化趋势, 从而要求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统筹规划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电力工程运营时间的增加, 安全事故也相应增加, 影响着工程运营人员及周边公众的健康甚至生命, 所以要求工程建设人才具有精细化作业的能力;科技的发展又使要求建设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准。

目前, 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没有将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方向。所以, 电力工程建设企业所招聘的人才要么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 从而造成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人才缺乏电力建设的基础知识;要么来自电力相关工科专业, 从而造成人才的经济管理技能欠缺。

由此我们认为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缺口较大。为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 工程管理专业拟开设电力工程方向。

三、电力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符合用人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其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未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行业市场调研以及该院的定位, 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 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 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应充分考虑行业和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和电力建设行业发展调整专业方向,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

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第一, 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 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 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 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 课程设置比较杂, 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的电力行业优势, 利用该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 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第二, 结合执业资格需要, 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本培养方案注重专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具备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技能素质, 并且课程体系设置适应行业发展要求, 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课程列入专业课教学, 使得学生毕业后既能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第三, 专业设置采用“教学阶段—课程平台—能力训练”模式。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自身特点, 参考了同类学校的培养计划, 本着优化结构、保障重点和突出人才特色的原则, 经过科学分析制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3个阶段。各个阶段根据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按公共基础课→管理基础系列课→土木工程系列课→专业课的顺序, 设置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系列课程平台。每个课程平台又与一个或若干个能力训练模块相对应, 着重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工程技术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执业技能训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按照相互衔接、相互渗透、顺序进行、整体推进的态势组织教学, 全过程地培养学生能力。

五、结语

电力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依托电力行业、企业, 根据电力企业的需要,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建设具有电力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 以适应电力工程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缪燕燕、陈红艳:关于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2) .

[2]单洁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3) .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篇9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认为, “从书本的系统课程中学到的东西有缺少活生生联系的危险, 因而在出现需要使用的场合时, 学来的内容就有被闲置的危险, 教育属于生活, 教育为了生活, 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进入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是在高考中不占优势的学生, 或者说是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占优势。这些学生对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空虚、无效的重复练习、机械的教学及课程与日常生活经验缺乏联系等问题反映得更为敏感。在高职教育中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亲自实践而获得知识并收获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在高职教育中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

目前全国有1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 (专业代码520204) , 专业下有两个专业方向, 内燃机车方向和电力机车方向, 各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及学院自身条件对专业方向的侧重也有所不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针对铁路运输行业的重要专业之一, 其专业应用领域可以推广到国有铁路运输、地方铁路运输、大型厂矿集团拥有自有铁路的运输及城市地下铁道、轻轨运输等企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用人单位、具有熟练职业技能、有系统扎实专业应用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而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随着铁路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铁路机车和车辆部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职业岗位技能需求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就业方向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进行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检修工作——机车钳工, 二是进行机车或动车组的乘务作业工作——机车乘务员。其需求的职业技能按此也可分为两大类, 即乘务技能和检修技能。图1中详细列举了铁道机车车辆职业技能群。

三、根据技能需求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高职毕业生要求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备相对熟练的职业技能,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的、与理论授课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完成高职三年学习之后, 学生能够对整个职业体系初步了解;初步掌握检修和乘务两种职业技能;具备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够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不断总结之前实践教学的得失, 结合教育教学规律, 通过调研铁路生产一线企业, 掌握我国铁路对高职人才能力的要求, 得出了高职铁路机车车辆专业 (内燃机车方向) 培养目标具体规划, 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 课堂教学实验、实训, 让学生熟悉各门课程的基本实践内容。

主要包括钳工技能实训、机车监控装置操作训练、机车检查与给油作业实训、电气动作试验实训、制动机检查及故障处理实训、内燃机车故障处理实训、内燃机车检修作业训练、内燃机车一次乘务作业训练等。

(二) 教学实习、课程设计。

在课堂教学实验基础上, 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 岗位综合技能训练。

在毕业前和参加技能鉴定前, 就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训练, 并要求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四) 顶岗实习。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综合应用, 在实习基地、生产单位等进行顶岗实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及独立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

(五) 社会实践。

包括社会调查、现场指导、讲座及其它技术服务活动等。

(六) 其它课外活动。

包括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或其它形式的活动,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学时超过50%。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实训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较大比重, 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并制定独立的实践环节课程标准, 增加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

四、实践教学条件需求

在实际生产中,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在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时要求较高, 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对硬件依赖程度较大。两个专业方向 (内燃机车方向和电力机车方向) 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需求有所不同, 表1列举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 (内燃机车方向) 实践教学条件需求情况。

五、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的得失

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 通过对这套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和改进, 得到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 解决实训条件限制。

受硬件条件限制, 往往会出现不能满足全班学生同时进行某项实训的问题, 有很多时候是“一个学生练、多个学生看”。针对这种情况, 解决的办法是分组训练, 经过几次实践, 确认每组20人比较合适。分组训练基本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但也给师资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教师授课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

(二) 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实习实训是重点。在进行实习实训时, 要求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这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指导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 并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实情况中, 有很多高职教师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到高职院校任教, 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尚不能做到熟练掌握, 更谈不上指导学生了。我们在进行实习实训时, 主要由外聘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外聘教师多为企业退休技师或工程师, 他们职业经验丰富、职业技能掌握熟练, 但教学经验少,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匮乏。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要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 将项目、任务全部设定完整, 方可实施。

(三) 校园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园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 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如果忽视了学生在思想修养上的教育, 学生在职业发展上将会走弯路, 甚至会扼杀其职业生涯。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光靠说教是不行的,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 这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才能做到。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实践教学”一词频繁出现在教育术语中, 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教学实践, 对构建铁道机车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

电力机车专业 篇10

1 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虽然大部分电力公司都意识到了用电检查管理的重要性,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但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对用电检查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电力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中, 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打击违法窃电和保护用户的用电安全。开展有效的用电检查工作不仅可提高电力资源的使用率, 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因此, 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 都应高度重视用电检查。然而, 就电力公司用电检查的现状看, 存在检查人员对该工作不重视、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中频频出现错误的情况, 进而导致用电检查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功效。

1.2 用电检查秩序不合理

合理的秩序是确保用电检查工作达到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 虽然大部分用电检查人员能正确判断违规用电和窃电行为, 但与之相应的检查秩序比较欠缺。过去, 由于检查秩序不合理, 最终导致败诉, 进而对供电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 提高用电检查秩序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1.3 用电检查的工作效率较低

由于缺乏对用电检查工作的正确认识, 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常无法及时发现问题, 且在发现问题后与之相应的解决对策也无法落实。此外, 由于电力公司的用电检查人员数量较少, 加之用电检查任务在不断增加, 常出现检查人员力不从心的情况, 因此, 无论是工作效率, 还是工作质量, 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1.4 用户用电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 国家相关部门对用电检查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窃电行为大幅度减少, 从根本上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我国电力公司对重要客户进行的用电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则会对居民的用电安全造成影响, 甚至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

2 完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虽然用电检查工作涉及的内容不多, 但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公司想要从根本上实现用电检查管理专业化, 就应从以下4方面完善管理工作。

2.1 增强用电检查意识

目前, 我国小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对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针对此现象, 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鼓励企业领导和员工积极参与培训, 认真学习培训内容, 充分认识到用电检查的重要性。同时, 提升用电检查人员的服务意识, 端正工作态度, 从而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 加大对违章用电的监管力度

违章用电不仅会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还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用电检查人员必须意识到违章用电的危险性。对于在检查过程中发生的违章行为,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坚决打击违法用电行为;用电检查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大对违章用电的监管力度, 杜绝违法用电和窃电行为, 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 加强内查和外查工作

无论是内查工作还是外查工作, 都是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内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客户档案信息、三封一锁和电价执行情况等的检查;外查主要包括对客户的用电安全、节约用电和计划用电的检查, 同时, 也包括对违法用电行为的检查。内查工作和外查工作的有效实施, 对提高用电检查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用电检查管理部门需要同时加强内查工作和外查工作, 只有做到合理安排检查,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用电检查的作用。

2.4 定期培训用电检查人员

做好用电检查人员的定期培训是提升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对用电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用电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对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从而提高用电检查人员的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作为当前电力公司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不仅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用电检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就要求电力公司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 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锋.供电企业用电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通讯世界, 2014 (24) .

[2]李晶.天津电力公司用电检查专业化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3.

上一篇:运输装置下一篇:构成艺术规律